善导大师《往生礼赞》:
人间匆匆营众务,不觉年命日夜去;
如灯风中灭难期,忙忙六道无定趣。
未得解脱出苦海,云何安然不惊惧;
各闻强健有力时,自策自励求常住。
所谓「不觉」,是不自觉或不面对,以人事匆忙为藉口,逃避「生命意义与终极归向」的探究。这虽是人生的常态,却流於盲从;您可曾偶尔停下脚步,静下心思,就目前的活动,仔细审视,我在做什麽?为什麽做? 我想得到什麽?这真的是我要的吗? 到最後有什麽预期的结果?或只是人云亦云,借一些无关紧要,也无伤大雅的言行,彼此往来,互相取暖?岁月,就这样在迷糊与焦虑中流逝,饿了找吃,累了就睡,病了调养,醒了想玩……,少年青年,无聊;壮年中年,旁徨;等到「皱纹」爬上脸,无奈的承认:老了。回头检点这一生,有什麽可纪念,可自肯的? 也许,相簿中一张又一张的影像,彷佛很热闹、很丰富,其实每张脸各有各的心事,各忙各的情慾,彼此之间虽有交集,却如擦身而过的路人甲,「相逢不下马,各自奔前程」,谁肯为谁多停留?人生总是孤独的,幸而,念佛人有弥陀相伴,有佛号可念,永不离弃,亦不寂寞,「一样窗前明月夜,才有念佛便不同」;从此放慢步调,从容过活,每天相陪多念佛。今生学佛「机、教、行、益」的归宿,就总结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慧净法师<2021 新年讲话>:古人说: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对旧年的前尘往事,难免有是非恩怨,成败得失,过去心不可得,应让它随时间逝去,而坦然放下;对新年的愿景期许,必定有善美利乐,为法为众,未来事犹可为,当努力让因果圆满,而乐观进取。在这开春之际,谨以三点与莲友们共勉:1.修学安忍,和合无诤;2.警悟无常,回归极乐;3.信佛念佛,养成习惯。
看了一部反殖民的影片,片中的英雄说:「我们的尊贵,不由於血统、土地与抗争,而来自於对神 (真主)的信仰。」是的,我们生为人的珍贵与尊严,并不是「天赋人权」「性本自由」「生而平等」之类世间价值的假设,或由於民族的认同、文化的归宗,及存在之证明……;事实上,出生於三界的「人」道,多半是烦恼深重的业报身,由无明而起种种贪爱执着,令人三业受缚而不得自主;而娑婆五浊的共业,又强化了诸恶的习染,加重了身心的苦迫,如是惑业苦的辗转增上,几乎随时活在焦虑不安的阴影下,渴求有一刻的无畏、一分的清凉,也不易得;自我就乱七八糟了,人际更不知所云;这样的人生,似乎有些苟且、迷茫,而美其名曰随性、当下;这一切的言词修饰,只为了遮掩内心的空虚与无奈。
《杂阿含经》:「无明覆,爱缘系,得此识身。内有此识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缘生触。……彼无明不断,爱缘不尽,身坏命终,还复受身」。《法华经》卷二:「诸苦所因,贪慾为本;若灭贪慾,无所依止。」杨无为〈十疑论.序〉:「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你我出生於娑婆,就由於「无明」的隐覆,而妄生「爱/取」的活动,是未来苦果的因,「业力」含摄在「爱/取」支,爱/取摄在「行」支。《广论》云:「昔行於识,熏业气习,次由爱/取之所润发,引生後有。」因此,元.中峰国师《净土诗》:「尘沙劫又尘沙劫,数尽尘沙劫未休,当念只因情未撇,无边生死自羁留。」
对念佛人而言,如此愚恶烦恼的人生(机),若有一丝一毫的尊贵,是因为感应了多劫以来阿弥陀佛的呼唤,而现前一念信受,切愿往生,从此无疑无惧的相续称名,临命终时,蒙佛接引而得生极乐净土,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乃至成佛而广度众生。这是阿弥陀佛本愿之功德,加持於念佛众生,是无上无比的尊贵,真实而非妄想、恒定而非无常,不是娑婆人间之业报与修行之所能思或议。清.张师诚《径中径又径》:「自障者莫若爱,自蔽者莫若疑。但使疑、爱二心,了无障碍,则净土一门,未始间隔。」「於世缘未能割断,爱情牵曳,即妄念纷飞;有所好乐,固为爱,忿懥忧患恐惧,亦由爱而生。心不能正,职此之由,纵有平时觑破,而临事难免动心,以致净功无成,良可叹惜。」
友人说:「我们若没有太多慾望,就不必活得那麽辛苦。」学佛人亦如此,若单纯为了今生得离苦、得解脱,而没有太多知识上的好奇与诤论,那麽,「信愿念佛,往生极乐」,就是最简易而直截的法门;一心称名而佛光摄取,则平生业成,得不退转,如《往生论注》云:「三界系业,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盘分,焉可思议?」又如印光大师<覆邓伯诚居士书二>云:「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这才是无价的信仰,尊贵的人生。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