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次提出「第十八愿「之重要
第一次提出第十八愿的是谁呢?就是昙鸾大师。昙鸾大师的智慧确实很高,我们不得不佩服。有那麽多人读《无量寿经》,但是没有人追踪第十八愿。昙鸾大师没有经过任何人指点,他自己就把第十八愿提出来了。当然,他有没有得到菩提流支的指点,我们不知道,因为他跟菩提流支的见面很简单,没有详细记载,但是至少在中国,昙鸾大师是第一个提出第十八愿重要性的人。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最後引用三愿为证,首先就是第十八愿。「乃至十念」也来自第十八愿,昙鸾大师解释说:「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这就是解释第十八愿。整部《往生论注》从头到尾始终离不开第十八愿,有了第十八愿,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自然就成就了。
第十八愿的重要性无论怎麽讲都不为过。有很多人学净土法门抓不住重点,看到四十八愿的内容很广,也知道四十八愿都是阿弥陀佛发的,但是不知道四十八愿的核心是什麽。比如这间讲堂,它的环境、装饰、佛像、设备都属於这间讲堂,但最重要的是什麽呢?讲法的功能最重要,讲堂必须具备讲法的功能。如果讲堂装修好了,但是没有人讲法,则其他的再重要也没有意义。同样,如果我们不能往生,则极乐世界再好,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再好,也没有意义。往生是最重要的,往生是根本,《愿生偈》抓住了这个核心,净土法门解决了往生问题,则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二)首次提出净土法门为凡夫而开
净土法门是为凡夫而开的,这也是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首次提出的。昙鸾大师处处讲凡夫得生,比如「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愿往生者,皆得往生」「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决定得生」。「决定得生」这个词是昙鸾大师最早提出的,可能有很多人没有追踪这一点。昙鸾大师处处肯定往生,而现在的人处处否定往生,跟祖师唱反调。我们为什麽要看祖师的着作呢?因为看了祖师的着作自然就有信心,讲话就有底气。
为什麽净土法门本为凡夫呢?这个观点是善导大师提出的,但是这个义理的发挥在昙鸾大师的着作里已经非常明显了。天亲菩萨讲:「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诸众生」是指什麽众生呢?昙鸾大师解释的时候专门针对「诸众生」三个字作了重点发挥,提出了八番问答。为了解释「诸众生」就设了八个问答,这八个问答非常重要,是净土法门的点睛之处。这八个问答都是针对谁讲的呢?凡夫;为什麽从凡夫入手呢?「诸众生」到底是指哪些众生呢?只有把最低劣的众生提出来,让最低劣的众生往生,才能解决所有问题。
学生高考,追踪自己是否被录取了,要看什麽呢?看最低录取分数线,然後就知道自己有没有被录取了。同样,「普共诸众生」,最差的众生是谁呢?就是凡夫。如果凡夫都能往生,则一切众生都能往生,所以「诸众生」就代表一切众生。如果凡夫不能往生,则「诸众生」就有局限性,可能只有菩萨才能往生,或者只有阿罗汉才能往生,或者只有善人才能往生。有人说:「只有修行好的人才能往生。」如果是这样,则「诸众生」就不能代表一切众生了,只包括一部分众生。
(三)首次开五逆往生之大道
五逆众生能不能往生呢?第十八愿讲:「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有很多人依文解义,难免会生出一种观点:「五逆众生不能往生,诽谤正法也不能往生。」但是昙鸾大师引用《观经》下品下生说明五逆众生也能往生,这是第一次提出五逆往生。
提出五逆往生非常不容易,一般人敢讲这样的话吗?不敢。道生法师讲阐提众生也有佛性,昙鸾大师讲五逆众生也能往生,这些话都不是常人能讲出来的,必须有很大的胆量才敢讲。
南北朝时期,大家都追踪通途法门,通途法门进入鼎盛时期。一般人认为隋唐时期佛教最兴盛,其实中国佛教发展最蓬勃的时代是南北朝。虽然南北朝时期战乱纷飞,南北分裂,但是佛教非常盛行,南北朝的帝王几乎都信仰佛教,他们一边打仗一边护持佛法。而且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很多高僧,还从印度来了很多翻译大师,这些情况很多人忽略了。如果研究佛教,研究佛教的历史,一定要追踪南北朝时期。各宗派早期的祖师都是南北朝时期的人,像智者大师就是南朝末期的陈朝人,他出生在陈朝,他是陈朝皇帝非常敬重的一位祖师,被奉为国师,後来他又进入隋朝。
南北朝是中国佛教蓬勃发展的时期,虽然当时各宗的体系还没有形成,但是各种思想非常发达,整个社会对佛教的信仰和支援非常浓厚。在这种氛围下,昙鸾大师提出五逆往生,必须有胆量,有底气,一般人不敢讲,现在一般人也不敢相信这句话,这就是「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
节录自《<往生论注>玄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