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讲经说法之习惯,先论大意,次论「经宗」与「经体」,这样才能了解一经的根本义。
「经」者,迳也,谓经为修行成佛的路径,三经所说念佛法门,为修行成佛的捷径,即是通往西方极乐世界的捷径。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言:「『经者』,常也。言安乐国土佛及菩萨清净庄严功德、国土清净庄严功德,能与众生作大饶益,可常行於世,故名曰『经』。」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言:「言『经』者,经也。经能持纬,得成匹丈,有其丈用。经能持法,理事相应,定散随机,义不零落;能令修趣之者,必藉教行之缘因,乘愿往生,证彼无为之法乐;既生彼国,更无所畏,长时起行,果极菩提,法身常住,比若虚空:能招此益,故曰为经。」
道隐法师《无量寿经甄解》云:「如来兴世之正说,奇特最胜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极说,速疾圆融之金言;十方称赞之诚言,时机纯熟之真教。」
元晓大师《两卷无量寿经宗要》云:「今此经者,盖是菩萨藏教之格言,佛土因果之真典也,明愿行之密深,现果德之长远。」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云:「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此经所说持名之广大微妙法门,乃畅诸佛度生之本怀,开众生归元之觉路,能令众生功德成就,凡信受奉行者,自可乘愿往生,证无为之法乐,此即三经之用意所在。小经原本名为《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三经皆以以无量寿佛名为经题,以名彰德,以名显体,以名标行,简洁明了,直显一经所宗。
元照大师《阿弥陀经义疏》云:「据宗取要,别建此题,略有五意:一则上符经旨,经中唯示持名方法,故取佛名,用标题首。二则下适机宜,弥陀名号,众所乐闻,故用标题,人多信受故。三理自包含,但标佛名,称赞护念,任运自摄故。四义存便易,梵号兼含,耳闻淳熟故。五语从简要,後世受持,称道不繁故。」
自古以来,对经宗体是以「房屋的梁柱为宗,房屋所有的木材为体」为喻。
「经体」者,如天台大师《观经疏》上说,体者,主质之义也。
就是亘於全体的本质,也是贯彻一经始终的根本精神。以纸扇喻之,纸就像「经体」。
体者,体性。一经之体性,即一经之旨归,众义之中枢,如纸扇之纸,辨体是显於性,属性德。诸经之体性,各有不同,《华严经》以无碍圆融为体,《法华经》以诸法实相为体,《般若经》以般若空性为体,《涅盘经》以悉有佛性为体,三经皆劝一向专称、持无量寿佛名、执持名号,自然以佛之名号为体,一经始末无非名号故,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云:「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卫国,於大众之中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即以佛名号为经体。」
良忠上人《往生论注记》言:「今经所诠,专在名号故也。所言体者,即是彼佛修生显得三身万德、总别功德,皆是佛体,则以此体,摄在名号。今经宗致,不出此意,故以佛名,以为经体。」
蕅益大师融通圣道之理,判此经以实相为体,意显信愿持名,妙契实相宗旨。昙鸾大师则纯就净土,直判佛名为经体。《弥陀要解》亦有此义言:「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又说:「如是者,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是知,若依通论天台家言,此经以实相为经体;若就净土言,此经以佛名为经体。所言虽异,其义全同,昙鸾大师言:「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以佛名即实相故,此即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广略相入之理。
实相义理,理深难解,凡夫难知,如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云:「真如广大,五乘不测其边;法性深高,十圣莫穷其际。」道绰大师《安乐集》言:「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稀;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驶雨。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
佛之名号即佛之体德,慧远大师《大乘义章》云:「显体为名,标德为称,名称外彰,号令天下,说之为号。」故知,名号名体不离,以名召德、全德施名、垂名现行,是故诸佛之名号,即诸佛之法体,亦即实相。故蕅益大师言:「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云:「诸法实相有种种名字,或说空,或说毕竟空,或说般若波罗蜜,或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云:「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既无问自说,谁堪倡募流通?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经唯佛境界,唯佛佛可与流通耳。」 故诸佛所说弥陀名号即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即是名号也。
净土一法,念念当下即是潜通佛智,暗合道妙,称佛名号,则自契於实相,故印光大师言:「令以深信切愿,专念阿弥陀佛圣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则由三昧宝,证实相宝。」故知,蕅益大师皆以天台教理妙谈实相,力透纸背旨在指归名号,欲令行者专称佛名,《弥陀要解》云:「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於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此即实相全显於佛之名号,亦是实相之究竟指归处。其《灵峰宗论》云:「一声弥陀,无论解与不解,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念念都是成佛真因。」
《无量寿经》云:「今我於此世作佛,演说经法,宣布道教,断诸疑网,拔爱慾之本,杜众恶之源,游步三界,无所罣碍。典揽智慧,众道之要。执持纲维,昭然分明。开示五趣,度未度者,决正生死泥洹之道。」 又云:「今我於此世间作佛,处於五恶、五痛、五烧之中,为最剧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如来所以兴出世,为说弥陀救度海。如来出世,即是以泥洹之道度世,泥洹是实相之别号,於本经即为说真实之利、正觉大音、清白之法、不请之法、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之乃至一念,为得大利的名号救度之法,故三经主质即讲念佛。即显真空生妙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妙理,念佛法门即是此第一义谛妙境界之相,无为涅盘之境界,源信和尚言:「色即是空故真如实相,空即是色故相好光明。」幽溪大师《弥陀圆中钞》云:「夫琼林玉沼,寿量光明,固一切诸法之相也。然则直显於心源,全彰於自性,顾何相之可得哉!此正无相不相,相而无相之正体。」
次「经宗」者,在天台大师「法华玄义」之一说云:「宗者,要也。」
即指一经所说的法门义理之中,最肝要者。即指一经所说教法的中心点,譬如纸扇的结要。
明者,明了;宗者,宗旨。明宗正是阐明修行旨要,会纳本体之枢机。今明宗是明於修,属修德。《弥陀要解》云:「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故体後应须辨宗。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故此经以念佛为其宗要,持名一法,是如来自选的最胜最易之行,善导大师《法事赞》云:「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元晓大师《两卷无量寿经宗要》云:「此经正以净土因果为其宗体,摄物往生以为意致。」故知,念佛法门以净土因果为宗。亦即以佛因缘法为宗, 昙鸾大师言:「『第一义谛』者,佛因缘法也。」
念佛法门即是信佛因缘法的法门,故祖师说:「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又言:「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核求其本,「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正如善导大师《般舟赞》云:「不蒙弥陀弘誓力,何时何劫出娑婆。」
净土因果即是佛之因缘法,佛之因缘即是本愿,本愿即是称名,故龙树菩萨言:「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佛,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此皆佛因缘法的运作,不可思议佛智的运作,一切皆是乘彼愿力之道。
性澄法师《阿弥陀经句解》云:「劝修行愿,正明一经宗要,愿行本一,今先愿後行者,拣异此土行人,禀教修行,无往生愿,故於此土,闻法入真,多致退失,故须先愿。」 故愿行具足之名号,是三经之宗要。
观彻大师《无量寿经合赞》云:「此经念佛为宗,往生为体。一经所尊,专在念佛,故以念佛为之宗也。宗之所趣,唯在往生,故以往生为经体。」故知,观彻大师以念佛为宗。
《观经四帖疏》云:「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故知,善导大师以念佛三昧为《观经》之宗旨。
故如上云云,虽祖师说法不同,其义是一,皆不离本愿称名之宗旨,故三经之经体、经宗,即是以说选择本愿念佛为经宗致,以佛名号为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