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多有一种标准:「耳闻不信,眼见为凭」(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汉.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以此类推,对於净土念佛的信,也偏重於观想(般舟)三昧,「无量寿佛於立於眼前」,并於当下「自念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意所为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由此了悟诸法之性空幻有,诸佛乃心念之造作。
类似的例子,如《约翰福音》云:多马(Doubting Thomas)就用手去摸耶稣身上手上的钉痕,然後大喊「我的主!我的神!」29 耶稣对他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看见就信的有福了!」见了才信,是务实的凡夫;没见也信,或乃宿世的善根。只是听祂说「不要疑惑,总要信!」就如是的信了,这虽奇特,却不能说他迷信。《彼得前书》云:「你们虽然没有见过他,却是爱他;如今虽不得看见,却因信他,就有说不出、满有荣光的大喜乐。」
耳闻与眼见,有何功德上的差异?《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云:「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分别六根的功德,「耳」1,200(4方×3世×10界×10如),眼800:眼根见明不见暗,见前不见後,前方全见(300),左右各见三之二 (25×2),合成800之数;又以三分为功,一分为德 [1] ;耳根能听(东南西北)四方,随声音之发动,或远或近,无有遗漏;《楞严经.耳根圆通》:「初於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念「阿弥陀佛」圣号,是耳根修,自念自听,以此摄心,耳根最直接,功德也最殊胜。娑婆众生,耳根最灵敏、最锐利。用之修行,极易成就。可说是无量法门中殊胜。宋.戒环《首楞严经要解》以「闻、思、修」次第说明如下:
达耳之谓闻,着心之谓思,治习之谓修;三者圆明,是名三慧。入流亡所者,不随声尘,顿入法流,而亡其所入也。音声之性,由动静显故,所入既寂,则动静不生,此闻慧也。既达乎耳,复着於心,如水之渐,如土之增,使能闻所闻,情境俱泯,而尽闻之心,亦复不住,以合真觉,此思慧也。即着於心,还以治习,使能觉所觉,皆合妙空,则空觉不二,是谓极圆。能空所空,亦复不立,乃为尽道,此修慧也。
《楞严经》二十五圆通,观世音殿後者,有三意:一、知佛密意,於前教令中,已密示「耳根」为最优。二、此界(娑婆)众生,耳根最利,易於修证,如文殊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三、多闻之阿难,惯用耳根,而顺流闻声,乃结缚之元,生死之本。若能逆流照性,是解脱之要,可入涅盘。故观音殿後,述说「解结」之修证,广谈「利生」之大用,以启阿难欣羡之心。大势至亦知佛密意,对此界众生之机宜,修《楞严》大定,固以耳根为最;若论其普被三根,横超生死,则惟有「念佛」法门,最简易、最圆顿,堪称第一。 [2]
由上所说,娑婆众生「耳根」最利而易修,因此,以「口称,耳闻」而入心、感佛的净土念佛,可说是观机逗教的简易而殊胜之法门,可反「耳闻不如眼见(百闻不如一见)」之常情,尤其末法五浊之世,修观想(像)三昧而「见佛」,此事甚难;若约时被机,不如称名念佛之行易而功高也。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偈》云:「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继,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
注释:
[1] 白云禅师《妙法莲华经.决疑》
[2] 圆瑛法师《首楞严经.讲义》;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根大圆通:【事念、理念表解】事念、理念,只是能(念心)所(念佛),之开合而言。事念佛:从能、所判然,以至能、所合一而言之:理念佛:从能、所双亡而言之。前者可结合到後者。後者亦可单独而为之。<楞严经二十五圆通.解说: 七大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