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
净土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土文库 > 净土宗文集
top

净土宗文集

淨土宗文集

  1. 善导大师的净土教及其周边
  2. 慈云忏主〈净土文〉今诠-3
  3. 慈云忏主〈净土文〉今诠-2
  4. 慈云忏主〈净土文〉今诠-1
  5. 五浊增时多疑谤
  6. 右脇(入住)出胎,大权示现
  7. 阿弥陀佛的形貌
  8. 《净土宗教理的核心》前言
  9. 一段不可不知的中国净土宗发展史实
  10. 关於《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
  11. 译经史
  12.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一则
  13. 向死而生的净土法门
  14. 试析《观经疏》「化前序」
  15. 昙鸾道绰树净土宗万世不拔之基
  16. 昙鸾与道绰
  17. 量子力学证实:弥陀净土真存在
  18. 净土泛论
  19. 净土感言
  20. 净土教思想信仰的特徵
  21. 试论道绰时教相应的净土判教理论
  22. 善导净土思想特点与称名念佛法门的流行
  23. 略论善导往生净土的境界──「报土论」
  24. 善导念佛思想的基本内涵
  25. 善导教学与宋代净土教──特别以对天台宗的影响为中心
  26. 宋代以後的净土教与善导
  27. 中国净土教之时代区分
  28. 论昙鸾的净土思想
  29. 论《安乐集》的净土思想
  30. 道绰净土思想研究
  31. 日本净土宗的判教论和中国祖师观
  32. 道绰、善导与唐代净土宗
  33. 净土宗十五祖之新判
  34. 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
  35. 玄中寺与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36. 净宗二祖道绰和《安乐集》
  37. 「凡入报土」辨正──《安乐集》研学劄记之四
  38. 称名本愿探意——《安乐集》研学劄记之三
  39. 「圣道与净土」辨析——《安乐集》研学劄记之二
  40. 「约时被机」解读——《安乐集》研学劄记之一
  41. 再读《往生论注》
  42. 昙鸾在净土宗史上的地位
  43. 近代确立莲宗十三位祖师的过程及其释疑
  44. 玄中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黄金纽带
  45. 穿越千年,为师作证
  46. 论善导大师的佛学思想与净土宗的教义特徵
  47. 道绰《安乐集》的净土思想
  48. 离业力自然入无为自然之捷径
  49. 纯正的净土法门能使十方众生大安心原由之探讨
  50. 昙鸾大师
  51. 净土高僧昙鸾法师的风范
  52. 论净土宗的成立及其实际创始人的确立
  53. 慧远与善导之念佛
  54. 辨析信愿称名求生净土是否为「儜弱怯劣」?
  55. 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的净土学说
  56. 中国净土理论的开山者昙鸾
  57. 善导净土思想之特色
  58. 净土祖师昙鸾与念佛法门
  59.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60. 净土宗的域外渊源与长安立宗及其後世传承
  61. 日本净土宗简介
  62. 论净土宗的四大特色
  63. 「人以致用.学以致用」——谈谈教理研究
  64. 善导「要弘二门判」辨析── 要弘二门是伪命题吗?
  65. 自家宝藏 失而复得
  66. 鉴真大师净土信仰探微
  67. 玄中寺与净土宗
  68. 善导大师及其净土思想
  69. 道绰《安乐集》探略
  70. 不测之人与不测之《注》
  71. 昙鸾大师历史地位再探讨
  72. 中国人口头心头的阿弥陀

纯正的净土法门能使十方众生大安心原由之探讨

台湾大学哲学所 张哲挺、龙华科技大学 张耀辉

* 本文原发表於「2010海峡两岸-第八届师法自然净化人心研讨会」;主办单位:中华民国原始生活教育学会 / 华梵大学工业工程与经营资讯学系

* 张耀辉老师现为龙华科技大学专任副教授,曾担任「2010年全国商管研究生论文研讨会」生产管理类主持人。 Tel:886-2-8209321#6103   E-mail:yhc1366@mail.lhu.edu.tw  
 

 

摘 要

       本文旨在探讨纯正的净土法门能使十方众生大安心之原由。众生有诸多的烦恼、恐惧,但是这一些烦恼、恐惧都有一个根,它们是从这个根产生的,而这个根就是生死轮回。生死轮回是人生最大的恐惧,是一切恐惧的根源。然而,依据《无量寿经》,阿弥陀佛说,众生的生死轮回,祂来负责,祂能让众生大安心、大满足。为了探究纯正的净土法门能使十方众生大安心之原由,本文依据净土三经与隋唐净宗祖师等宝典从称名必往生、持名念佛临终佛来迎、诸佛证诚、净土法门是易行道且应机、念佛顺佛本愿、一向专念万修万人去、念佛殊胜利益、由愿力自然得无为自然及净化人心国泰民安等九大方面加以说明。

 

       关键字: 阿弥陀佛、净土、龙树、世亲、昙鸾、道绰、善导 

 

 

壹、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个有智慧的学佛人,其第一个优先抉择的是有那一个法门现在就能够解决生死轮回这一件大事,使其生命中最大的忧虑、恐惧能够安心下来。而在八万四千无量法门当中,就唯有念佛法门,所以《佛说无量寿经》(以下简称《无量寿经》)说: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1

 

       众生有诸多的烦恼、恐惧,但是这一些烦恼、恐惧都有一个根,它们是从这个根产生的,而这个根就是生死轮回。生死轮回是人生最大的恐惧,是一切恐惧的根源;然而依据《无量寿经》的意思,阿弥陀佛说,众生的生死轮回,我来负责,我能让众生大安心、大满足。2

 

二、研究动机与目的

       净土法门可以依时期分为两种:一是隋唐净土,二是宋明净土。隋唐净土就是指净土宗善导流,也就是上传龙树 (约 150-250)、世亲 (天亲)(约 300-400)、昙鸾 (476-542)、道绰 (562-645)一直到善导(613-681) 3这一法脉的净土教理。它是非常纯粹的净土,不掺杂、不庞杂。其有着共同的经典、信仰和判教理论,也有一贯之思想传承,这就是指善导流这一纯正的净土法门。宋明净土,就是北宋一直到明朝,以至到清朝的净土。这个净土跟隋唐善导大师的净土相比, 虽然同样都是净土法门,但内容有异。由於善导流这一法脉的净土教理,在唐朝末年就失传於中国,导致以後的高僧大德自修净土或弘扬净土,因缺乏这一法脉的教理书籍作为依据,只好各自依据本宗的教理来解释。所以天台就依天台的教理解释净土,华严就依华严的教理解释净土,禅行者就以禅的教理解释净土;这样净土教理思想就变得不纯粹 4。例如,有谓念佛要是不能达到「一心不乱」之禅定功夫至少也要「功夫成片」,临命终时要「心不颠倒」,佛方来迎才能往生。或者说,念佛不净罪集资无法往生等之见解,其结果导致行者对往生大事心存不确定与不安。

 

       所幸清朝末年,杨仁山居士通过日本朋友,把遗失的善导流这一法脉的经论寄回来,并在南京设立「金陵刻经处」,刻板印刷流通,使纯正之净土法门得以继续弘扬,让现代有缘众生据以修行成就。因此,本文将就此殊胜因缘,根据净土三经,即《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以下简称《观无量寿经》或《观经》)与《佛说阿弥陀经》(以下简称《阿弥陀经》)以及善导流祖师之论着,针对纯正的净土法门使十方众生获得大安心之原由加以探讨。

 

三、研究范围与方法

       今以净土三经与善导流祖师之着作为研究范围,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净土三经是净土法门的主要经典根据,都是讲阿弥陀佛的本愿。因此,它们的大意应始终都是一致的、一贯性的。第二、净土宗善导流这一法脉的净土教理思想,是非常纯粹且有思想传承的。第三、有关「净土」与「净土法门」的相关内容,透过电子辞典(CBETA读经器)的搜寻,大概有一千六百多笔资料,若以「大安」作搜寻,大约也有八百七十多笔资料,囿於篇幅所限,无法一一加以探讨。据此,研究范围仅框限於净土三经与净土宗善导流祖师论着。

 

       研究方法方面,本文拟从净土三经与善导流祖师之论着着手,找出纯正之净土法门使众生安心之原由,便可看出这个议题所包含的各层面;另一方面也能较为全面性,不会只着重某个时间点,或者是某个祖师的思想而已。

 

贰、文献探讨

       迄今与净土三经及善导流祖师有关之研究已有一些成果。学者杨白衣(1985)在〈净土的渊源及其演变〉5一文中提及「极乐即净土」的观念可能是昙鸾祖师以後形成的,直到善导大师於《法事赞》中已开始使用「净土教」的名词,完成了中国的「净土法门」或「净土教」并主张「凡入报土」说。就念佛方面,学者朱湘钰(2006)撰〈「十念往生」的意义与相关讨论 ——以《大正藏》净土三经及其注疏为例〉 6就《大正藏》净土三经及其注疏中的相关文献针对「十念往生」相关讨论,其结果发现历来的祖师们对於「十念往生」的讨论,多集中於实践层次之问题。为了解净土法门之理论体系,学者陈启文(2007)撰〈弥陀本愿之理论体系及其诠释〉 7其研究得到之主要成果是,弥陀本愿实为一套圆满的实践修行理论体系,此体系乃是通过启示、信仰与实践所形构。接着,有关净土法门演变方面,学者释道昱(2007)撰〈唐末之後西方弥陀法门的转变〉8其查证相关文献发现,唐初由观佛三昧而导入念佛三昧的西方净土法门,中唐却演变成持名念佛并将念佛法门普及一般信众。继而晚唐遭遇会昌法难及五代政局混乱,各宗派法义因而式微,宋初经由天台中兴祖师法智知礼弘扬的天台教观、礼忏并誓生西方净土。有关祖师之净土思想方面,学者陈敏龄(1997)在〈昙鸾的净土思想——兼论北魏金石碑铭所见的净土〉9一文中提到昙鸾的净土思想,以他力、易行为名,和传统佛教自悟自证的风格颇不相同。学者蔡缨勳(1998)所撰之〈释昙鸾思想之研究〉10认为昙鸾本於法藏四十八愿之本怀,上承龙树「易行道」、世亲「五念门」之净土观,而标举出持名念佛法门。而学者赖贤宗(1999)在所撰之〈净土信仰论之研究:世亲、昙鸾与亲鸾之回向思想〉11中提出「回向」为世亲、昙鸾的净土思想的核心概念。另外,学者白欲晓(1999)撰〈论净土信仰的中国化——从昙鸾净土理论探讨起〉 12研究发现从净土思想发展的整体过程看,净土并没有一个一贯且有系统传承之宗派,但是从某一历史段看,特别是隋唐,净土宗实际是存在的。如昙鸾、道绰、善导一系,有共同的经典、信仰和判教理论,也有一贯之思想传承,应该看作是中国净土宗的阶段性历史存在。学者温金玉撰〈昙鸾大师念佛法门研究〉 13指出昙鸾大师念佛法门虽然继承龙树菩萨之二道说,但却能别有创新,力倡二道二力说。特别强调持名念佛又以口念为主。接着,学者陈敏龄(2003)在〈昙鸾的弥陀论〉 14探讨有关昙鸾所建立的弥陀的救赎理论的特质,其文中指出昙鸾提出信靠他力之说法及「二种法身」之法身说,此正是善导流报身弥陀之说的先导。另外,学者陈剑鍠(2006)撰〈昙鸾的空观思想——以「十念相续」与「生而无生」为核心之探讨〉15先讨论昙鸾所阐述「十念相续」的修持方法,再由证得「十念相续」的空观内涵引申说明「生而无生」的空观思想。

 

       善导流祖师净土思想与法门方面之研究除了上述之昙鸾之外,近年学者亦对其他祖师作研究。首先,学者释修优(2005) 撰〈道绰《安乐集〉的念佛法门〉 16发现《安乐集》中有提到观想念佛及称名念佛。并认为《安乐集》中所提及的称名念佛,不论是一念或是十念,不论口称或心念,其最大的分界在有相、无相的称名念佛。学者陈剑鍠(2008)撰〈道绰的末法观念与净土门的创立〉17文中指出,道绰在《安乐集》引用《大集月藏经》的五个五百年之说,这是他的末法观念,也是净土教中提倡末法思想的先躯。道绰并提出末法时期须以称名念佛得救的看法。又学者释禅慧(2008)在〈依《观经四帖疏》论《观经》的念佛法门〉 18一文中提到何以《观经》讲了许多定散二善之修行方法,而最後却咐嘱称名念佛法门。接着,学者陈剑鍠(2009)撰〈弥陀净土教门「称名念佛」与善导「十声」教法的修持内涵〉19旨在探讨善导系对「称名念佛」与「十念」的修持内涵,结果发现「称名念佛」与「执持名号」有同等内涵,二者都有系念、忆念的意思。而善导结合「称名念佛」与「十念」的教说,并将「十念」转换为「十声」。学者陈剑鍠(2009)又续撰写〈道绰、善导的忏悔观——以末法观念及念佛三昧为核心〉 20认为「忏悔」在道绰及善导的净土教学里,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从相关文献回顾可知从净土思想发展从某一历史段看,特别是隋唐,净土宗实际是存在的,如昙鸾、道绰、善导一系,有共同的经典、信仰和判教理论,也有一贯之思想传承。而且之前的研究尚未有学者针对净土法门使众生大安心方面之议题作研究。因此,本文将根据净土三经及善导流祖师之论着对此议题加以探讨。

 

参、众生得以大安心之原由

       众生的大事是「後生一大事」,「後生」即是死後的世界。五戒尚可为人,十善方可生天。因为在今世,戒、善难俱,後生必堕恶道。此生很短暂,而无尽的未来是往生极乐净土或堕入恶道才是众生唯一的大事。这大事不解决,众生无法得以大安心。要解决这後生一大事,这十方世界中,唯有阿弥陀佛才有力量,众生必须完全归投依靠弥陀,才可过安稳的日子。

 

       本节将根据净土三经及善导流祖师主要论着,以九大方面分别对纯正净土法门能使众生大安心之原由说明如下:

 

一、称名必往生

       《无量寿经》云: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21

 

       这第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称名必定往生」的约定;同时也是释迦牟尼佛出生人间,示现成佛,讲经说法的主要目的。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中解释说: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22

 

       这是善导大师对阿弥陀佛的「本愿」,也就是「第十八愿」的解释。善导大师意思是说:如果我成佛,就能使愿生极乐世界,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的十方众生,即使称名十声,也能往生。

 

       善导大师又在《观经疏》解释六字名号说: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23

 

       这段法语的意思是说:「南无」本身,就是归命的意思,也就是「信」;「亦是发愿回向之义」,就是「愿」;「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就是「行」。可说这六字名号里面,「信、愿、行」通通具足。因此,善导大师说:「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因为有这个道理的缘故,众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必定往生。

 

       龙树菩萨《易行品》云: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若人命终时,得生彼国者,即具无量德,是故我归命。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24

 

       《易行品》中此段文指出念佛人都即时当下就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就立刻顿超十地,而且快速成佛。

 

       不但如此,《观经》甚至提及五逆十恶称名亦往: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25

 

       又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曾以问答方式说明下下品人称名往生之道理:

 

问曰:「上言知生无生,当是上品生者。若下下品人,乘十念往生,岂非取实生耶。但取实生,即堕二执:一恐不得往生,二恐更生生惑。」

答曰:「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又是摩尼珠,以玄黄币裹,投之於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以无量庄严功德成就帛裹,投之於所往生者心水,岂不能转生见,为无生智乎!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则冰解,冰解则火灭。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灭。」26

 

       所以《安乐集》亦述及:

 

今《观经》中,佛说下品生人,现造重罪,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十念成就,即得往生27

 

       依上述经论可知下下品人称阿弥陀佛名,亦能罪灭心净,即得往生。何况自己既非五逆十恶罪人,平时又能念佛,何愁称名不生?

 

二、持名念佛临终佛来迎

       《阿弥陀经》云: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28

 

       其意指一向专一不杂  29的执持名号的念佛人,因念佛而多善根、多福德 30,不但一生当中受着弥陀光明的摄取保护,而且临终时,阿弥陀佛就会带着他的莲花,率领着清净海圣众,来到他的面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31,接引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三、诸佛证诚

       众生疑心很重,单单佛陀所说,或许还不能相信,於是佛陀在《阿弥陀经》中宣说六方诸佛都伸出了广长舌殷勤恳切地证诚此事:

 

       如《阿弥陀经》云: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32

 

       善导大师亦在《观念法门》里面,对六方诸佛来赞扬、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真实不虚:

 

六方等佛舒舌,定为凡夫作证,罪灭得生。若不依此证得生者,六方诸佛舒舌,一出口已後,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33

 

       大师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念佛而不能往生极乐世界,那就表示六方诸佛所证诚的也是虚假的。如果是这样的话,现在六方诸佛的舌头都要烂掉。大师怜悯众生为了让众生相信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於是说了如此让众生印象深刻而不得不相信的法语。

 

四、净土法门是易行道且应机

       《无量寿经》云:

 

我於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34

 

       阿弥陀佛说,祂从无量劫以来,都要做一个大施主。祂平等地救度十方众生的贫苦。众生是在肉体存在的这个世间,受尽种种的贫乏困苦,死後还会轮回六道,苦不堪言。众生只要完全靠倒阿弥陀佛,以念佛乘佛愿力,必定往生极乐。

 

       龙树菩萨《易行品》云: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
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者。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35

 

       旨在说明佛法有无量法门,归纳成两个法门,如同世间道,一个是「步行」的,一个是「坐船」的;步行是辛苦的,坐船是安乐的。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就像世间道一样,有难有易,采取「勤行精进」的法门如步行,就是难行道。除了勤行精进以外,另有一种信的法门,是信方便,就是信阿弥陀佛的救度。信方便者以恭敬心执持名号,就能如坐船快速的到达不退转地,这就是易行道。

 

       又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引《易行品》之意说: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於五浊之世,於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修浆反)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36

 

       此段文指出,菩萨求阿毗跋致,於五浊之世无佛时,如果采行难行道,则难以成就,其有诸多原因。如果采行易行道则乘佛愿力,必定往生自然得成。

 

       道绰大师《安乐集》亦提及:

 

若欲於斯进趣,胜果难阶;唯有净土一门,可以情悕趣入37

 

       扼要地指出在五浊之世,末法无佛之时,三学六度之教法渐次难行难证;唯有仰蒙弥陀之救度,方能趣入菩提。亦即净土法门才是五浊恶世之时,一生造恶之机的成佛之道。

 

五、念佛顺佛本愿

       《观经》云: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38

 

       若引用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解释说: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以下,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於遐代。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39

 

       可知善导大师慧眼看出《观经》中虽然说明许多关於定善与散善之利益,但佛本愿是希望众生一向专称阿弥陀佛名。

 

六、一向专念万修万人去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中提及: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40

 

       这里善导大师主要是说,如果我们能够一向专念弥陀名号,舍去杂行杂修,念念相续,毕命为期,那就「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即万修万人去。

 

       接着,善导大师又说: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何以故?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41

 

       如果舍弃专一称念弥陀名号,而杂修杂行,会由於十四个损失致使一千个难得有一个人往生。

 

七、念佛殊胜利益

       《无量寿经》下卷云:

 

佛语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42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中述及:

 

其有得闻彼,弥陀佛名号,欢喜至一念,皆当得生彼43

 

       众生只要称念弥陀佛名,就可得到往生西方净土快速成佛之大利益,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观经》云: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44

 

       其意思是说,阿弥陀佛无碍的光明遍照大宇宙,目的在於摄取念佛众生。众生只要念佛,阿弥陀佛的光明永远照耀他,使他消除业障,增长福德,延长寿命等;一直到临终,永不舍弃他。

 

       善导大师《观念法门》提及护念经说:

 

又如弥陀经说。若有男子女人,七日七夜,及尽一生,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此人当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来护念,故名「护念经」。护念经意者,亦不令诸恶鬼神得便,亦无横病、横死,横有厄难,一切灾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45

 

       又在《往生礼赞》中引经文说:

 

《十往生经》云: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46

 

       又如《观经》云: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47

 

       可知念佛人蒙佛光摄取、诸多菩萨拥护。因此,念佛行者只要至心求愿往生,「诸缘如意,万事吉祥」,无求自得。

 

八、由愿力自然得无为自然

       离人为的造作,法的自性谓之自然。佛教所说的「自然」可归纳为业力自然、愿力自然与无为自然三种。业力自然,系指依善恶之业因自然生起苦乐的结果,如《无量寿经》所说:

 

但作众恶,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诸恶趣48

 

       愿力自然又称「他力自然」,是指凡是被弥陀救度而往生极乐净土,都是由於弥陀的愿力而自然往生,《无量寿经》说:

 

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49

 

       无为自然指「真如法性」,所有的「有为法」是由因缘力所造作出来的,而真如法性之理,是离开因缘力的造作而自然存在,故名「无为自然」,如《无量寿经》赞叹极乐净土是:

 

无为自然,次於泥洹之道50

 

       《法事赞》亦述及:

 

从佛逍遥归自然,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51

 

       众生可经由愿力自然,脱离业力自然而得无为自然。

 

九、净化人心国泰民安

       小从家庭、团体,大到社会、国家,世界一切纷争冲突,莫不因为利益相争而起,也莫不因为世人将眼睛聚焦在小小地球之上,思想局限在短短的一生之间。如能行净土念佛,欣慕无诸恶道及众苦之清净国土,愿得无量劫之身心自在,则世间之名闻利养,将看得清淡甚至避之唯恐不及。若能如此,人心自然净化,而当今世界缠绕人类最严重的核武、战争、恐怖、暴力、色情、毒品、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都将消弭於无形。

 

       希望能如《无量寿经》云:

 

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52

 

       这真是令人欣羡之国土。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人人可行,行之於个人、家、国、世界,就能净化人心,国泰民安。

 

肆、结论

       纯正的净土法门是既容易又殊胜的法门。龙树菩萨在《易行品》里就说,这个法门叫做「易行道」。容易的原因是,纯正的净土法门只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具足往生极乐净土资粮。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有六个字,因为简单容易,所以才能够普被三根。另一方面,念佛人不但在今生今世就可以确定往生极乐净土,而且往生就能够快速成佛,所以简单的背後有它高超甚深之理。

 

       众生除了要解决生死轮回大事之外,亦常期盼既长寿又健康。只要专一虔诚地念佛,就能脱离生死轮回,往生极乐成佛,亦能够得到此附带的小小利益——世间福报。为了让众生安心念佛,印光大师(1861-1940)劝曰:

 

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所得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更难决定矣53

 

       印光大师意在提醒众生,若能专一念佛且肯回向往生者,则不但往生决定而且世间福报不求自得,即现当二利具足。为了探究纯正的净土法门能使十方众生大安心之原由,本文已依据净土三经与隋唐净宗祖师等宝典,从称名必往生、持名念佛临终佛来迎、诸佛证诚、净土法门是易行道且应机、念佛顺佛本愿、一向专念万修万人去、念佛殊胜利益、由愿力自然得无为自然及净化人心国泰民安等九大方面加以说明。若众生从而起信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够平生业成、往生报土而且诸缘如意,万事吉祥。

 

伍、参考文献 

1.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大正藏》第 12册。

2.刘宋,三藏.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第 12册。

3.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大正藏》第 12册。

4.龙树菩萨造,後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十住毘婆沙论》,《大正藏》第 26册。

5.北魏,昙鸾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大正藏》第 40册。

6.北齐,道绰撰,《安乐集》,《大正藏》第 47册。

7.唐,善导撰,《观无量寿佛经疏》,《大正藏》第 37册。

8.唐,善导撰,《往生礼赞偈》,《大正藏》第 47册。

9.唐,善导撰,《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大正藏》第 47册。

10.唐,善导撰,《安乐行道转经愿生净土法事赞》,《大正藏》第 47册。

11.净慈居士编辑,《慧净法师讲演集 (一)》,台北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出版, 2005年 9月初版。

12.释慧净着,《纯粹的净土法门》,台北:净土宗文教基金会出版,2010年 4月初版。

13.释净宗讲,《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台北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出版, 2008年 9月初版。

【注释:】

1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大正藏》第 12册,页 267a。

2净慈居士编辑,《慧净法师讲演集 (一)》,台北:净土宗文教基金会出版, 2005年 9月初版,页 355-356。

3印光大师是清末之後第一位阅读过善导大师论着之净宗祖师。印光大师说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於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请详印光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4释慧净着,《纯粹的净土法门》,台北:净土宗文教基金会出版,2010年4月初版,页1-5。

5杨白衣撰,〈净土的渊源及其演变〉,《华冈佛学学报》第8期,1985年10月,页77-133。

6朱湘钰撰,〈「十念往生」的意义与相关讨论—以《大正藏》净土三经及其注疏为例〉,《师大学报:人文与社会类》第51期,2006年,页39-53。

7陈启文撰,〈弥陀本愿之理论体系及其诠释〉,《东吴中文学报》第14期,2006年11月,页23-49。

8释道昱撰,〈唐末之後西方弥陀法门的转变〉,《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第9期,2007年12月,页75-92。

9陈敏龄撰,〈昙鸾的净土思想—兼论北魏金石碑铭所见的净土〉,《东方宗教研究》,1997年10月,页47-66。

10蔡缨勳撰,〈释昙鸾思想之研究〉,《弘光学报》第32期,1998年10月,页179-194。

11赖贤宗撰,〈净土信仰论之研究:世亲、昙鸾与亲鸾之回向思想〉,《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4期,1999年7月,页69-104。

12白欲晓撰,〈论净土信仰的中国化—从昙鸾净土理论探讨起〉《宗教哲学》1999年 12月,页 176-185。

13温金玉撰,〈昙鸾大师念佛法门研究〉,《慈光禅学学报》,2001年12月,页1 77-192。

14陈敏龄撰,〈昙鸾的弥陀论〉,《哲学与文化》,2003年7月,页33-50。

15陈剑鍠撰,〈昙鸾的空观思想—以「十念相续」与「生而无生」为核心之探讨〉,《世界宗教学刊》第8期,2006年12月,页71-06。

16释修优撰,〈道绰《安乐集〉的念佛法门〉,《中华佛学研究》第9期,2005年,页81-126。

17陈剑鍠撰,〈道绰的末法观念与净土门的创立〉,《东华人文学报》第13期,2008年7月,页1-29。

18释禅慧撰,〈依《观经四帖疏》论《观经》的念佛法门〉,《普门学报》第48期,2008年11月,页328-344。

19陈剑鍠撰,〈弥陀净土教门「称名念佛」与善导「十声」教法的修持内涵〉,《屏东教育大学学报》第33期,2009年9月,页113-144。

20陈剑鍠撰,〈道绰、善导的忏悔观—以末法观念及念佛三昧为核心〉,《法鼓佛学学报》第5期,2009年,页101-144。

21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大正藏》第12册,页268a。

22唐,善导撰,《往生礼赞偈》,《大正藏》第47册,页447c。

23唐,善导撰,《观无量寿佛经疏》,《大正藏》第37册,页249c。

24龙树菩萨造,後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十住毘婆沙论》《大正藏》第 26册,页42c。

25刘宋,三藏.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第12册,页345c。

26北魏,昙鸾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大正藏》第40册,页838c。

27北齐,道绰撰,《安乐集》,《大正藏》第47册,页8a。

28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大正藏》第12册,页347b。

29一向专念弥陀名号的心不杂行杂修这就是「一心不乱」。依据善导大师《法事赞》解释「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谓之「教念弥陀专复专」(请详唐,善导撰,《安乐行道转经愿生净土法事赞》,《大正藏》第47册,页433b)。

30善导大师《法事赞》说:「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大正藏》第47册,页433b)。藕益大师《弥陀要解》也说:「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大正藏》第37册,页371a)。

31依据玄奘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将「是人终时,心不颠倒」翻译成「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

32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大正藏》第12册,页347b-347c。

33唐,善导撰,《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大正藏》第47册,页28a。

34刘宋,三藏.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第12册,页269b。

35龙树菩萨造,後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十住毘婆沙论》《大正藏》第 26册,页41a。

36北魏,昙鸾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大正藏》第40册,页 826a。

37北齐,道绰撰,《安乐集》,《大正藏》第47册,页4a。

38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大正藏》第12册,页346b。

39唐,善导撰,《观无量寿佛经疏》《大正藏》第37册,页277c。

40唐,善导撰,《往生礼赞偈》《大正藏》第47册,页439b。

41唐,善导撰,《往生礼赞偈》,《大正藏》第47册,页439b。

42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大正藏》第12册,页279a。

43唐,善导撰,《往生礼赞偈》,《大正藏》第47册,页441c。

44刘宋,三藏.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第12册,页343b。

45唐,善导撰,《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大正藏》第 47册,页 25b。

46唐,善导撰,《往生礼赞偈》,《大正藏》第47册,页447c。

47刘宋,三藏.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第12册,页346b。

48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大正藏》第12册,页277b。

49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大正藏》第 12册,页274b。

50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大正藏》第12册,页275b。

51唐,善导撰,《安乐行道转经愿生净土法事赞》,《大正藏》第47册,页432b。

52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大正藏》第12册,页277b。

53释净宗讲,《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台北:净土宗文教基金会出版,2008年9月初版,页368。(印光文钞三编卷三,复温光熹居士书十 )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