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
净土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土文库 > 净土宗文集
top

净土宗文集

淨土宗文集

  1. 善导大师的净土教及其周边
  2. 慈云忏主〈净土文〉今诠-3
  3. 慈云忏主〈净土文〉今诠-2
  4. 慈云忏主〈净土文〉今诠-1
  5. 五浊增时多疑谤
  6. 右脇(入住)出胎,大权示现
  7. 阿弥陀佛的形貌
  8. 《净土宗教理的核心》前言
  9. 一段不可不知的中国净土宗发展史实
  10. 关於《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
  11. 译经史
  12.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一则
  13. 向死而生的净土法门
  14. 试析《观经疏》「化前序」
  15. 昙鸾道绰树净土宗万世不拔之基
  16. 昙鸾与道绰
  17. 量子力学证实:弥陀净土真存在
  18. 净土泛论
  19. 净土感言
  20. 净土教思想信仰的特徵
  21. 试论道绰时教相应的净土判教理论
  22. 善导净土思想特点与称名念佛法门的流行
  23. 略论善导往生净土的境界──「报土论」
  24. 善导念佛思想的基本内涵
  25. 善导教学与宋代净土教──特别以对天台宗的影响为中心
  26. 宋代以後的净土教与善导
  27. 中国净土教之时代区分
  28. 论昙鸾的净土思想
  29. 论《安乐集》的净土思想
  30. 道绰净土思想研究
  31. 日本净土宗的判教论和中国祖师观
  32. 道绰、善导与唐代净土宗
  33. 净土宗十五祖之新判
  34. 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
  35. 玄中寺与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36. 净宗二祖道绰和《安乐集》
  37. 「凡入报土」辨正──《安乐集》研学劄记之四
  38. 称名本愿探意——《安乐集》研学劄记之三
  39. 「圣道与净土」辨析——《安乐集》研学劄记之二
  40. 「约时被机」解读——《安乐集》研学劄记之一
  41. 再读《往生论注》
  42. 昙鸾在净土宗史上的地位
  43. 近代确立莲宗十三位祖师的过程及其释疑
  44. 玄中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黄金纽带
  45. 穿越千年,为师作证
  46. 论善导大师的佛学思想与净土宗的教义特徵
  47. 道绰《安乐集》的净土思想
  48. 离业力自然入无为自然之捷径
  49. 纯正的净土法门能使十方众生大安心原由之探讨
  50. 昙鸾大师
  51. 净土高僧昙鸾法师的风范
  52. 论净土宗的成立及其实际创始人的确立
  53. 慧远与善导之念佛
  54. 辨析信愿称名求生净土是否为「儜弱怯劣」?
  55. 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的净土学说
  56. 中国净土理论的开山者昙鸾
  57. 善导净土思想之特色
  58. 净土祖师昙鸾与念佛法门
  59.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60. 净土宗的域外渊源与长安立宗及其後世传承
  61. 日本净土宗简介
  62. 论净土宗的四大特色
  63. 「人以致用.学以致用」——谈谈教理研究
  64. 善导「要弘二门判」辨析── 要弘二门是伪命题吗?
  65. 自家宝藏 失而复得
  66. 鉴真大师净土信仰探微
  67. 玄中寺与净土宗
  68. 善导大师及其净土思想
  69. 道绰《安乐集》探略
  70. 不测之人与不测之《注》
  71. 昙鸾大师历史地位再探讨
  72. 中国人口头心头的阿弥陀

自家宝藏 失而复得

佛欣法师

晚清久佚佛教典籍回归中国对佛教的巨大影响

 

       摘要:在人类文化史上,因为承载某一种文化的重要典籍失传,致使此种文化衰落;也因其典籍的再现,引起此种文化的复兴。此种现象,屡见不鲜。佛门宗派的兴衰,与其祖典的传续与否,更是密切相关。末学才学疏浅,试从晚清久佚佛教典籍回归中国的历史事件,探赜索隐,显明自家宝藏失而复得对佛教复兴及宗派法脉传承带来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典籍回归 杨仁山 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约始於东汉初(公元一世纪初),迄至南北朝(约公元六世纪中叶),此约五百余年以经典传译为主,又有随分研习、弘传,完成了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合并。至隋唐时期,油然勃兴之诸宗创立,使佛教一扫「外来」之气息,而成为「本有」之信仰,普及於上自帝王、下至庶民之间;其开出灿烂之花,结为丰硕之果,不仅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国民之精神,且远布他邦,福荫异域,成为佛教世界化之成功典范。各宗的开宗祖师以佛之经典,开宗立派,各宗开宗的祖师,无疑是宗派理论的完备体现者,否则不可能开出一大宗派。而後继之祖师、善知识的着作也很好地传持了宗派的纯正理论,否则不可能维持法门,传承清净法脉。

 

       然而,由於历史上战争不断,又历经几次灭佛法难,佛经及着作常常毁於战火硝烟中,也有的着作有幸免於毁灭,但也在中国失传隐没,故也使得有些宗派因祖师着作的失传,後人在直接研读经典之时,常有理解之难。当因缘聚合,祖师经典又回归本土,後世学人方得祖师之心要,才显宗义之纯正,亦使佛教复兴於世,众生广得大利。

 

       譬如宋初,因受五代战乱的影响,智者大师的《法华玄义》等「天台三大部」在中国一度失传,遂使名盛一时的天台宗一时陷入寂寞惨淡的境地,後由义寂法师从高丽请回「天台三大部」,才有了後来宋代天台宗的复兴。又如南山律宗,因唐道宣律祖的「南山三大部」及宋元照律师有关疏释的失传,致使此宗长期萧条,明蕅益大师以天纵之才、奇颖之悟,欲弘律宗,重振佛教,也不得不半途中止。直到清末,道宣、元照二大师着作从日本回流,才略见民国至今的复苏之气。而对照蕅益大师《重治毗尼》与「南山三大部」,间有乖违,也实属正常,毕竟祖典不传,法脉中断之故。在历史的长河中,净土宗则是另一番命运;经历着鼎盛、失传、回归、复兴的漫长过程。

 

       今笔者着重梳理晚晴之时,杨仁山居士从日本寻回在中国失传千年佛教典籍这一历史事件,并重点阐释这些典籍对佛教宗派的影响,尤其对净土宗带来的深刻影响,这直接关系到末法众生的解脱之道,显明了释迦摩尼佛的出世本怀。净土宗典籍的回归,佛法真实利益在末法时代得以大放光芒,无数众生将得到佛法慈悲之救度。

 

       一、大事因缘

       晚晴之际,我国古代翻译的佛经以及一些祖师大德的着作,经过历史上多次「法难」,遭受到巨大的损失和破坏,特别是经过清末太平天国时间长达13年之久的战乱,则更遭到空前的、彻底的毁灭,损失殆尽。民国初年的太虚大师,对晚清时佛教状况,也曾如此地感叹﹕「迨乎前清,其衰也始真衰矣。迨乎近今,其衰也,始衰而濒於亡矣。从全球运开,泰西文明过渡东亚,我国之政教学术莫不瞠焉其後,而佛教实後而尤後者。」

 

       然而,历史的演化,往往使人无法逆料。到了民国二、三十年,佛教界忽然呈现出自南宋以来所未曾有过的蓬勃朝气。不只是僧众里人材辈出,即居士界中的佛学者,其义学精深博大,研佛人数亦不乏佼佼者。

 

       促使现代中国佛教复兴的人当然很多,但是其中最具关键性的人物,则是杨仁山先生。

 

       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宏姆斯.韦尔契教授誉杨仁山为「中国佛教复兴之父」,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说:「晚清所谓新学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归依文会。」

 

       一个世纪以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佛教界,回顾近代佛教的复兴,都将杨仁山居士尊为中国近代佛教的先觉者和振兴者。

 

       杨仁山(1837~1911),安徽石埭人,自幼喜读奇书,博通音韵、历算、天文舆地,及黄老庄列之说。1864年,他在归省安葬父亲时身染重病,病中得《大乘起信论》一书,竟连读五遍,爱不释手,洞悉书中奥义,从此遍求佛经、广学佛法。凡有亲戚朋友到外省,他都要委托他们代觅佛典,而见到行脚僧,也必询问从何而来、有何寺庙、有无经卷。

 

       1865年(清同治四年),杨仁山第一次来到南京,在此结识了一批同道,经常聚会,讨论时事和宗教问题,由於多年战火,经典文物被毁严重,明代以前所刻的藏经大多散失,当时学佛信众几乎一经难求,甚至连最常见的佛经如《无量寿经》、《十六观经》等也难以觅到。杨仁山与道友对此佛法衰敝、经书难觅的境况,深感痛惜,认为在末法时代,只有佛教经典广为流传,才能共沾法益,光大佛法,普济众生。杨仁山感叹:「末法有七千余年,初分时经论不昌,何能延此长久!」在这样的情况下,刻经流通,则是当务之急,这也正是杨仁山创办金陵刻经处的一大因缘。

 

       1866年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杨仁山与诸同志刻成邵阳魏默深(魏源)所辑《净土四经》,杨仁山亲撰《重刊净土四经跋》。《净土四经》的刻印,标志着近代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佛教文化机构金陵刻经处的创立。

 

       二、典籍回流

       因金陵刻经处这一因缘,杨仁山得以暂时辞去董理工程的公务,专事刻印事务。但因在国内寻找到的佛教经典并不多,在刻经处所刻印佛经数量并不多,主要以刻印和发行「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图」、「大悲观音像」等为主。为能刻印更多的经典,利益更广大的众生,杨仁山更加竭力寻求佛教经典,以刻印流通,因国内的典籍毁坏严重,正当杨仁山为寻找佛经祖释四处收索之时,他有缘得以出使国外,便向国外寻求我国佚失的典籍,在出使期间认识了日本学者南条文雄,正是这一大事因缘,他从日本带回了无数众多的隋唐时期高僧大德的着作,因久佚典籍的回归,开显了现代佛教真正复兴之门。

 

       佛教学者黄忏华对此进行了高度评价:「嘉庆以後,佛教凌夷不振,既而有太平天国之革命,寺字经典,同罹劫火。仅尔如线之佛教,荡然无存。然未几石埭大师杨文会出,远绍紫柏之大业,刊印单行本《藏经》,弘布佛教於海内,又广求失传之古籍於海外,於是隋唐诸宗高德之章疏,复归於中国。千百年之绝学,焕然中兴。中国之佛教自是入一新时期。」

 

       笔者在此梳理杨仁山寻回典籍这一历史,以显这关系着佛教复兴的历史事件的真实概况。

 

       1878年,杨仁山随曾纪泽出使英、法,在英国博物馆见到国内遍寻不得的我国古本佛经,异常感慨,刻经弘法的决心更加坚定。1881年6月30日,在伦敦日人末松谦澄寓所,杨仁山见到了在牛津大学研究梵文的日本学者南条文雄,第二天晚上又约见於中国公使馆,相互探讨佛学,相契甚深,结道谊之交。此後,约三十年间,两人书信往来不绝,相互访求经典,切磋学问。先是杨文会从南条文雄等处得知,中国许多散佚的佛教重要经典,在日本多有所保存,因而起访求之意。1890年杨氏内弟苏少坡赴驻日大使馆工作,於是杨氏即通过苏少坡,托请南条文雄在日本代为搜集购买中国散佚之重要佛典。据现存史料可知,杨氏托请南条文雄搜购古佚佛典,主要在苏少坡居日期间(1890—1893)。这期间,杨氏先後开具了四份求购书单,所列书目总计有221种之多。其中,经南条氏各方努力搜集到寄给杨氏的有145种,此外再加上南条氏及其他日本友人主动赠与的经书,共计约有283种。据南条文雄写的一段文字记载:「明治二十四年以後,余与道友(注:指杨仁山)相识,所赠居士和汉内典,凡283部,而居士翻刻却赠来者殆及10余部,如昙鸾、道绰、善导、窥基、智旭之书,亦在其中。」

 

       当年杨仁山托南条文雄购得的经书,至今尚有190种860册完好保存在金陵刻经处深柳堂。古本复存,睹之令人思绪幽幽。而南条文雄在其《赠书始末》中对他们往复搜求赠与佛典的详细记述,更是让人感慨系之。杨仁山内弟苏少坡赴日本时,带去了杨仁山给南条文雄的信和求购书目,杨在信中说:「因舍亲苏少坡赴贵国之便,特以奉赠《身心语》……唐以前佚书,贵国间有存者,弟欲觅晋时支道林、竺道生着述,另开於後,如可觅得,祈代购数种。倘寺内尊藏之本,不能购买,可属苏君钞稿寄回,不胜盼祷!」南条文雄应杨仁山之请,广为搜求,得到赤松连城等的襄助:「10月17日,余在西京向赤松连城谈及的事情,希望借他藏书寄给杨氏抄写。11月20日,赤松师寄来书籍,後又收到寄赠书籍7部,因此连同这些书寄给苏氏,让他转送杨文会。」千里迢迢,几经辗转,收到南条送来的佛典以後,杨仁山表示了深深的谢意:「承赤松连城君赠书8册,感谢无极。万里同风,作法门文字交,诚千古胜缘也。虽未能把臂倾谈,而展玩手写之本,不啻睹面亲承矣。」对於前前後後多年来,通过南条文雄寻回诸多隋唐古德逸书,杨仁山不禁感慨万千,致信南条:「比年以来,承代购经籍,千有余册,上至梁隋,以至唐宋,贵国着述,罗列满架,诚千载一时也!非阁下及东海君大力经营,何能裒集法宝如此之宏广耶?」

 

       杨仁山得到这些中国宋元以後散佚的重要经论注疏和撰述後,欣喜不已,马上精心挑选,择其善者雕版印刷,流通於世。

 

       三、传承影响

       杨仁山从日本寻回的佛教典籍包含很广,其中涉及净土、华严、密宗、唯识、三论等诸多方面,且多为隋唐时祖师的注疏或着作,甚至是一宗开宗之作,为一宗之源头性着作,为祖师开宗之真义,关系着一代宗派的传承与发展,甚至是一代佛教的灵魂所在,也显示着众生解脱真实之利。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战火与灭法浩劫的销毁,这些重要典籍多在浩劫中毁灭或失传,祖师之教理法义也随之隐没,後世祖师大德也难得其解,甚至也会误解、别解的现象,以至於宗派教理在传承中断的现象。如今有杨仁山寻回这些重要典籍的大事因缘,人们得见失传千年的祖师着作,以此因缘,悲心至极之人,独具慧眼,得见祖师着作之心目,明了佛法传承之精髓,犹如千年暗室忽置一盏明灯,顿然明朗,千年幽室,历历在目,不必独行暗室,摸索探幽。

 

       这些回归典籍对佛教宗派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并非语言所能阐释,也非世人所能测知,今笔者仅以短浅之见,粗浅之文,简而言之。

 

       (一)对三论宗的影响

       三论宗是中国隋唐时代佛教宗派。因据印度龙树《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百论》三部论典创宗而得名。故名为三论宗,属大乘中观派。又因其阐扬「一切皆空」、「缘起性空」而名空宗或法性宗。後秦鸠摩罗什传译《三论》,盛倡龙树、提婆之学,为创立三论宗奠定了理论基础。後来,南朝刘宋时僧朗将鸠摩罗什、僧肇的学说传入江南。僧朗弟子僧诠,僧诠门人法朗,数代相传,教义渐趋成熟。法朗门人吉藏集鸠摩罗什、僧肇、僧诠、法朗等人的三论学说的大成,着《中观论疏》10卷、《百论疏》3卷、《十二门论疏》3卷、实际上就是将龙树、提婆等的「三论」思想予以中国化,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中国佛教三论宗。其弟子慧灌,高丽国人,後入日本传弘三论,吉藏大师也成为日本三论宗初祖。

 

       唐末以後,三论宗在中国日渐衰落。杨仁山从日本得回了三论宗开宗祖师的注疏《中论疏》、《百论疏》《三论疏》等三论宗典籍,重新刻印流通。由此三论之法派才能在中国复兴流传於今。钱塘张尔田着有《八不十门义释》一卷,致力於三论研究的。民国十四年有湘江善因,主讲於武昌佛学院,曾着有《中论述义》四卷。近代佛学泰斗太虚大师亦致力於三论研究,着有《十二门论讲录》、《法性空慧学概论》等,当代义学沙门印顺法师也是三论学的研究者,着有《中观今论》、《性空学探源》、《中观论讲记》等重要着作。

 

       (二)对唯识宗的影响

       唯识宗,又称法相宗,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而被称为唯识宗。创始人玄奘曾游学印度17年,回国後先後译出瑜伽学系的「一本十支」各论,并揉译了《成唯识论》,奠定了唯识宗的理论基础。其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窥基等对该宗典籍竞做注疏,在理论上各有发挥。特别是窥基,直绍玄奘所传,融会贯通,加以发扬,有「百部疏主」之称,窥基之後,慧沼、智周传承两代,各有阐扬。但唯识之学,义理繁琐,又因唐代以来的唯识学古疏失传已久,宋以後提倡者渐希,到明代有过一时大振,但晚明的佛教学者的唯识学研究缺乏系统的传承,对原典的诠释难以透彻,多有局限和不足。杨仁山对晚明唯识宗慨言「《唯识》古书,亡於元末,明季诸师,深以不见为恨。」

 

       因此,他在与日本南条文雄的通信中所罗列求购的书目中,也列有较多唯识宗的书名,也获得了较多在中国失传的唯识典籍。如玄奘大师弟子窥基的《因明大疏》、《成唯识论述记》,圆测疏解的《解深密经》,遁伦的《瑜伽师地论记》等唯识学早期重要着作,均於东瀛一一寻回,陆续付梓。其中《成唯识论述记》被法相宗学者,奉为准绳,自元代失传以後,500多年,未曾得见,好学之土,每以为憾。日本南条却购得此书。赠给杨文会,杨如获珍宝。

 

       有赖於这些典籍的寻回,後来的唯识学研究才得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重大成就。千年绝学,亦由是重光!

 

       国学大师兼为革命家的章太炎,亦利用唯识学的三性、四分、八识诸概念,建构起他的「以唯识为宗」的「万法唯识」的思想体系,并试图以法相唯识之学来融通庄子齐物论,兼以唯识学的观念阐明佛教无我平等之主张,「以宗教发起信心」,促进士民奋起。梁启超则以法相唯识学为基础,阐述他的「佛教心理学」,并试之与西方康德、马赫诸家的哲学思想相会通。欧阳竟无继承杨仁山的佛学事业,开创「支那内学院」,以唯识学为思想取向,企图回归斯学原旨,并彻底反思中国佛教诸宗义理,在此种风气的指引下,支那内学院培养出大批中国佛教的杰出学者,为一时重镇。杨仁山的另一後学释太虚,希图以法相唯识学涵盖世间一切学术,服务於其「人生佛教」之理想。

 

       可以说,法相唯识学之复兴是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史之一「大事因缘」,不仅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学术走向,亦间接影响了一时代的文化精神。

 

       现代学者苏渊雷在他所写的《略论我国近代学者研究佛学的主要倾向和成就》文中写道:「明末诸老以《宗镜录》讲唯识不免有谬误,杨仁山得《唯实述记》以刊之。然後圭臬不遗,奘、基之研讨有路。刻《十二门论》、《百论》等,然後中观之学有籍,而三论之宗复明。唯其规模弘广,故门下多材,……可谓盛矣。」

 

       (三)对律宗的影响

       弘一大师,南山律宗的中兴者,精研戒律,被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然弘一大师在南山律宗的成就,也得益於南山律的创始人道宣律师「南山三大部」的回归。唐朝道宣律师开创中国南山律宗,集律宗之大成,世称「南山律师」,到了宋朝灵芝元照律师重振律宗以後,虽然700多年,每一代都有僧人提倡,然而「其中尚有未尽南山精微」,因为南山三大部——《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分律随机羯磨疏》早已失传。明末藕益智旭因不见古代疏记,仅写出《毗尼事义集要》。直到清朝末年由浙江海盐徐蔚如居士从日本请回,然後在天津刻经处刻印刊行,又经弘一大师点校、修持与弘扬,南山律宗方得以复兴。

 

       请回南山三大部的徐蔚如,也与杨仁山寻回典籍有着很深的因缘,徐蔚如虽然没有见过仁山先生,但由仁山先生「教宗贤首,行在弥陀」而得到学佛的门径,所以对仁山先生非常敬仰,自认为仁山先生的私淑弟子,并着有《杨仁山居士事略》,并於1917年编辑完成《杨仁山居士遗着》,民国八年(1919)金陵刻经处刻版印行。徐蔚如对杨仁山的敬仰从他给周孟由居士的信中可见,他说:「窃谓自杨居士西归後,当世具正知见,莫过印师。」可见杨仁山在心中的地位与印光大师等同。也许也正因为他对杨仁山的敬仰,为传承他的弘法精神,也不遗余力到日本寻找中国久佚的佛教典籍,在这因缘下,寻回了南山三大部,并写信与弘一大师,希望大师能研习南山律,弘一大师看到之後,精心研习,最终放弃苦研十年的有部,而发愿专弘南山律,以此成就了一带律宗大师,让淹没数百年的南山律振兴於中国。

 

       (四)对净土宗的影响

       净土宗滥觞於慧远大师,理论的建树则先由北魏昙鸾大师撰《往生论注》,继有道绰大师述《安乐集》,终至唐善导大师以弥陀化身之资格、念佛出光之现证,撰《观经四帖疏》,楷定古今诸师异解;复撰《观念法门》、《法事赞》、《往生礼赞》、《般舟赞》,规范净业行仪。净土一宗巍然确立,大放异彩,教化之盛,如日中天,竟使当时皇都长安,满城断肉,遍地佛声。此後由承远、法照、少康诸大师续承法流,法化无穷。

 

       然而,约於五代战乱之後,直至近代千余年间,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的着作,除《往生礼赞》被唐朝智昇法师编纂於《集诸经礼忏仪》之中,得以保存之外,余尽失传。故宋明以来一千多年间,中国有的只是天台宗、华严宗乃至禅密诸宗混合的净土法门,独独没有纯粹净土宗的净土法门。其原因就是净土宗赖以开宗立教的根本祖典,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等失而不传。因此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着作,以及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这些净土宗传承的关键典籍在唐末以来很少被引用在弘扬净土宗的大德的着作当中,唯一的例外,是宋朝的元照律师有引用到善导大师的一点思想,那是因为善导大师五部九卷当中的《往生礼赞》,被唐朝智昇法师编成《集诸经礼忏仪》,元照律师有看到。所以元照律师某一些净土思想是倾向善导大师,而所倾向的那些观点就是《往生礼赞》里面所讲的。後来高僧大德自修净土或弘扬净土,因缺乏这一法脉教典的依据,只好依据本宗的教理来解释净土。因而形成了虽然有人在弘扬净土法门,却没有传承净土宗的特异历史现象。

 

       然而善导的《观经疏》很早即已传入日本,并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杨仁山从日本寻回在中国失传一千多年的净土宗典籍,如昙鸾大师《往生论注》、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等,开宗祖师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方得以在中国开显,这是净土宗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事件,也是整个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

 

       印光大师民国时代人,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位净土宗祖师,他是一位通宗通教的大善知识,又是一位从儒入佛、贯通儒佛的大学问家、大修行人、得道高僧。得遇典籍回归的大事因缘,拜读了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遗失千年的净土宗重要的典籍,并立即点校刻行流通,《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谈到:「清光绪间,杨仁山居士,由东瀛请来此经《善导疏》、《无量寿经慧远疏》、《往生论昙鸾注》。皆久佚之法宝,俱为刻行。」

 

       印光大师阅读善导大师着作後对善导大师赞叹不已,在与人书信中多处对善导大师及善导大师的着作的大加赞叹,如「《观经疏》阅三遍。善导和尚专以平实事相法门,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观心、约教等玄妙法门,其慈悲可谓至极无加矣。」「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善导所说,如同佛说。」「善导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善导和尚《四帖疏》,净业行者之指南针也。」

 

       印光大师以大悲之心,融合三位祖师的净土思想,因众生根机不一,随机说法,圆融无碍,不离信愿持名,提倡「敦伦尽份,闲邪存诚;深信因果,老实念佛。」与人书信中处处展现了净土宗他力救度,专念名号往生西方的净土思想。後人把大师一生弘扬佛法之往来书信编成《印光法师文钞》,有《增广》、《续编》、《三编》,总共有一百多万字,风行天下,历久不衰,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得以彰显,净土宗也因此广为流传。

 

       时间到了二十世纪末,大师的净土思想回流中国得到了足够时间的沉淀,佛教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关注於昙鸾道绰善导一脉之净土教法。其中,台湾有慧净法师於此着力最深,数十年来,穷心竭力,一门深入於善导大师净土思想,法师所编订的《善导大师全集》终於完整地呈现於世,使失传千年的宝藏得以重放光芒,如日光普照中华大地,给人们的心灵提供无尽的福祉、永恒的安慰。法师随缘教化,着作甚丰,阐释善导大师净土教法,平实真切,门下数位弘扬净土法门的杰出弟子,皆长年蒙其法乳滋养,其编撰演述之法宝广泛流通於海内外,见者莫不欢喜,十方闻者,热切渴求。善导大师的教法也借由其弘扬,展现出原子核裂变一般的巨大力量,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念佛行人,逝者欢喜往生,生者安乐生活,极度舒缓了社会发展的巨大压力,消解其时代的种种污染,同时光耀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永恒的安乐依止。

 

       四、结论

       从以上的论述可见,一部佛教祖师着作的回归,对佛教的复兴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这事相後有着深刻的原理,显明了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传承的力量之巨大,祖师的着作代表着法脉清净之传承,传承是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一代一代传授下来的佛法,法脉的清净源流犹如金线,代代相传无有间断,如此纯正的佛法方能如清泉般流入众生心中;若佛法传承中,宗派开宗之着作佚而不见,如无源之泉,纵有流水多为众流汇合而成,杂而不纯,而难免枯竭。

 

       参考书目:

1、《杨仁山居士遗着》
2、《中国佛教史》
3、《杨仁山居士传》
4、《续高僧传》
5、《印光大师文钞》
6、《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
7、《清末日本传来佛教典籍考》
8、《赠书始末》
9、《与南条文雄书》
10、《怀旧录》
11、《中国佛教近代史》
12、《金陵刻经处重印经书因缘略记》
13、《金陵刻经处历史点滴集》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