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团聚讲话(2024年12月14日)
各位法师,各位志工们:南无阿弥陀佛
首先,要向各位法师、各位志工们说一声:大家辛苦了!今天是今年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大家为弥陀、为众生、为教团、为这一个法门,不惜凛冽来到板树体育馆,一大早一直到现在,等一下还要继续忙碌布置;尤其明天的弥陀诞法会,志工们肯定是非常戒慎的,实在是辛苦了。
现在,主要是跟大家见见面,看看大家。有关佛门,尤其是净土宗的志工应该抱着什麽样的心态,或做什麽事情,主要都辑录在《净土宗志工的发心与行持》一书中,志工们可以利用时间再度阅览温习。
现在要跟大家分享「志工」这个「志」字,以及它的内涵与净土法门、与阿弥陀佛以及净土宗的根本经典,有什麽样相应的地方。
志:心之所往
所谓「志」就是「心之所往」,心所憧憬的、向往的、希望达到那个目的,下定决心以那个目的为目标前进,这个就是「志」──心之所往。
志:信念、信愿、意向、目的、目标、抱负、决心。
以词典上的解释来看,「志」就是信念、信愿或理想、目的、目标,或是抱负、决心。信念,就是对我们所喜欢的、所憧憬的,我们会认为它很好,所以才会喜欢、喜爱。那「志」也离不开我们的信念,所以志是信念,也是信愿。
如:意愿、意志、志气、志同道合。
大家来当净土宗的志工或者是将来要愿生弥陀净土,这个也是属於「志」的范围,譬如「意愿、意志或志气」,而修行人的团体就是「志同道合」的团体。就有这些内涵。
心本所无,所以「立志」。
一般人的心其实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目标跟方向,都是悠悠泛泛的过一辈子,所谓虚生浪死,别人或以前的人是怎样的生活,自己也跟着那样的生活,没有特别的目标、目的。就是从小上小学、国中、高中到大学,或是研究所,毕业之後,或者结婚生孩子,同时找一分安定职业,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所谓养家活口。世间人从少年、青年、壮年、中年一直到老年,然後死亡,这个就是世间的人生。从呱呱坠地,一直到奄奄一息而断气,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人生很短,即使八十年、一百年,也是在一刹那之间而已。如果是历史上的伟人,其人生往往「心有所往」,「志有所立」。如孔子十五岁就立志向学,要学贤、学圣,这是孔子的立志,是以成贤成圣为目标、目的;又如释迦牟尼佛二十九岁(也有一说十九岁)就立志出家修行,他的目的就是要成佛,为了使命必达,终致夜逃皇宫,所以释迦牟尼佛的立志是以成佛为目标、目的。
立志:自信教人信。为弥陀,为众生。
我们也「立志」,我们立什麽志呢?就是「自信教人信」。也就是为弥陀、为众生。当然,我们所立的志最根本的就是阿弥陀佛所讲的,以及释迦牟尼佛所劝导的。阿弥陀佛讲什麽?阿弥陀佛旷劫以来就开始呼唤我们,要我们「欲生我国」,欲生他的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也劝导我们要「愿生彼国」,愿生他的极乐世界,所以「欲生」、「愿生」是我们立志的根本。因为阿弥陀佛旷劫之前就为了众生发愿要成佛,发愿要建设一个极乐世界,目的是要把众生都救度到极乐世界。一方面让众生离开六道轮回之苦,一方面在极乐世界能够成就涅盘之乐,甚至跟他一样能够广度十方众生。为了能够救度十方众生,阿弥陀佛把他「愿」的功德,以及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的功德,也就是「行」的功德,将这「愿」与「行」的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统统凝结成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一句佛号叫作「万德洪名」,也是法界所有一切功德的结晶,阿弥陀佛以这一句名号来送给我们,使我们往生有希望。因为了解阿弥陀佛这样为我们,因此我们也这样为众生,一方面报佛恩,一方面众生都跟我们有很深的缘,经典上说所有众生生生世世以来都与我们有父母兄弟亲属的关系,我们蒙受弥陀救度,也会希望我们生生世世最亲爱的亲属们,也能够获得弥陀的救度,所以说「为弥陀、为众生」。不过,这也不是为别人,就是为自己以及自己有相关的人,而这一种立志是最高无上的立志。
上班:上弥陀至高无上的班。
一般人不管在公家机关或私人公司上班,都希望步步高升,从课长、部长、院长,但那一种班还算是低而不高的,为什麽?因为那仍是有为法,会变迁,最後消灭,所谓「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而且世界上一切都是污染的、罪恶的,我们不去上那一种班,我们要上阿弥陀佛的班。在座大部分的志工们都已经退休,而还在上班的人,也可以利用时间兼差,上阿弥陀佛的班。
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之王,十方诸佛都在上阿弥陀佛的班,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在上阿弥陀佛的班,都在推广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那麽我们也跟着十方诸佛 、十方诸菩萨的步伐,也来自信教人信,推广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所以说我们所上的这一种班是跟十方诸佛、十方诸菩萨一样的。
当然,释迦牟尼佛也好,十方诸佛也好,他们已经到达无我空性的智慧,同时怀抱着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我们还是凡夫,我执深重,习气也很繁重,脾气也很厚重,既无慈悲也无智慧,这样怎麽可以跟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菩萨并列?当然我们跟佛菩萨是无法相比的,但,在蒙受弥陀救度的同时,我们一方面惭愧感恩,一方面尽我们一点点微薄的力量,所谓「尽形寿献生命」,做自己力之所及的来为弥陀、为众生。所以能够上阿弥陀佛至高无上的班,是人间最神圣、最尊贵、最有价值的班。
服务:服广大无量众生的务。
净土法门是讲阿弥陀佛主动、积极、平等、没有差别、没有条件的救度,因此我们对任何众生也是平等、没有选择性的来为他宣扬这一个法门,这叫「服广大无量众生之务」。像明天弥陀诞法会,志工们都在第一线上,不管谁来了,都尽量的和颜爱语 、下心含笑、恩慈体贴,希望自己为对方所做的一言一行或一个笑容,都能够让对方感受欢喜,对我们净土宗的教团留下美好的印象,甚至以後十几二十年还怀念不忘。这就是「服广大无量众生的务」。出家众来也好,在家众来也好,不管谁来,都尽量出自真心、爱心、恭敬的来接待他们,让他们留下怀念。
领饷:领弥陀无量功德的饷。
一般上班,除了自己的兴趣、志向以外,主要就是要有薪水,如果没有薪水那上班是为了什麽?不仅无法养家活口,还白白费精神、体力、时间。高科技业,听说一个月薪水都是十万元以上,如果是大企业可能更多。不过,不管所领的薪水是几万或几十万、几百万,都比不上阿弥陀佛功德的薪水。阿弥陀佛的功德是无量的,无量就是不能算,没有一个数字可以算。大海是无量,虚空是无量,我们所有的薪水是这样无量的功德,所以我们应该来上阿弥陀佛的班,领阿弥陀佛无量功德的薪水。那这不是退休才能上这个班,最好是还年轻的时候就能上阿弥陀佛的班。上阿弥陀佛的班最直捷的就是出家,不再去上社会的班,出家弘扬这个法门就是上阿弥陀佛的班。
一般人上班,所服务的对象是有限的,大部分照顾的就是家里的人,而现代又少子化,一个家庭大概都是一个小孩或二个小孩,薪水主要是供给家庭,希望家人生活无忧。可是我们所领的薪水是阿弥陀佛无量功德的薪水,所服务的对象是无量众生,这样的人生可以比一比,人生的价值在哪里?就在年轻时就出家弘扬弥陀救度的法门,这是最有价值的,也是最有意义的人生。不然,从婴儿到老年,然後到坟墓;从床舖到公司,从餐桌到厕所,这样过一辈子,这样有意义吗?仔细思考,会觉得是没有意义的,不仅虚生浪死,而且轮回无尽。所以最有意义的就是上阿弥陀佛的班,自信教人信,自利利他。
讲到这里,请为我们的出家众鼓掌,出家众就是上弥陀的班、领弥陀的薪水、服广大众生的务, 这是最神圣最有价值的。为什麽?学佛的目的就是要解脱生死轮回、要成佛,人生的目的其实也不离开学佛成佛,那我们自信这个法门,教人信这个法门,这几个目的就都达到了。
所以能够自信教人信,当弥陀的志工,人生的目的、人生的大事、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就统统具备了。
心概分为三:知、情、意(认识、感情、意志)。
「志」是从心发展出来的,在佛法当中把宇宙万物还有心念归纳成为一百个法,有一本书叫做《百法明门论》,专门解释这一百个法的内涵,其中,心的范围就有六七十个,但概略可分为三个:就是「知、情、意」。
「知」就是认识、辨别、判断;「情」就是感情,所谓喜怒哀惧爱恶欲,本质就是贪瞋痴;「意」就是意志,也就是志工这个「志」。所以我们心里有知、情、意,认知之外还有情与意。其实我们人生一辈子,都是被情意所主导,以情意为主在过日子,以情意为主的话,认识越多,学问越丰富,就越扩张自我、自私、自利。因为以情意为主导的人生无非就是为了情,为个己的利益,有损害自利时,就会跟对方争执甚至战斗。所以人跟人的对立,国家跟国家的对立,都是情意推动的。
转染还净。以情意主导为中心,转为以智慧主导为中心。转识成智。
释迦牟尼佛说「转染还净」,转污染的情意为清净的情意。也就是本来是以情意主导为中心的,转为以智慧主导为中心。智慧就是我们讲的「知情意」的「知」,当然这个智慧还不是佛教般若空性的智慧,还都是有为的、有漏的,但就是要逐渐的去转,所以说「转染还净」。
以唯识宗来讲,就要「转识成智」,所谓「转识成智」并不是识没有了变成智,而是把有漏的、有为的、污染的、自私自利的,转为无漏的、清净的、为大众的,这叫「转识成智」,转有漏识成无漏智。
「欲」为一切法的根本。
佛法把起心动念的心的对象就分为六十几个,包括宇宙的种种就有百个。其中有一个「欲」,也是心的对象,这个「欲」,经文上说「欲是一切法的根本」,等於说一切法都来自於「欲」,如果没有「欲」,那宇宙没有一切法。可见「欲」的功能是很强大的。
五别境:欲、胜解、念、定、慧。
心的功能很多,其中有「五别境」,五种个别的心的对象。五别境是因为境不同,所以就产生不同的心所。五别境就是「欲、胜解、念、定、慧」,其中「欲」摆第一位,欲是什麽境界产生的?是所爱境。我们所喜欢的、所喜爱的对象,引起我们这样的行为。比如一个人喜欢抽烟、喜欢喝酒、喜欢赌博,因为是他喜爱的,所以他就往那一方面去发展,这个就是他的「欲」。刚刚讲,孔子立志为学,要成圣成贤,这就是孔子的欲。那吃喝嫖赌是不好的,立志成圣成贤是好的,所以「欲」可以成为好的,也可以成为不好的。
人的行为归纳起来有三性:善的、恶的、不善不恶的。「欲」可以是善的,像释迦牟尼佛立志修行成佛,这个是属於善的,以《百法明门论》来讲叫作「善心所」,属於善的范围。那如果为非作歹、吃喝嫖赌,那就是「烦恼心所」。
有的学者发心研究某种学问,如《易经》或《老子》、《庄子》,或者《论语》、《孟子》,这都是「欲」。我们修学净土经教,欲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我们的「欲」。所以「欲」是一切的根本,没有「欲」,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就的。进一步因为很喜欢,譬如说很喜欢《易经》,一有时间就去诵读它、研究它,欲罢不能,因此对《易经》就有深入的了解,这就是「胜解」。
对於研究学问,或对经典的学习,可说有四个层次:
第一是「阅」,阅览,静静地、默默地看。
第二是「读」,把经本打开,出声来念,这就是读。
第三是「诵」,把经典盖着,背述出来,这就是诵。
第四是「研」,对於这一本经深入的、详细的去研究它的义理,就会有殊胜的了解。
所以,「欲」进一步就是「胜解」。然後是「念」,就是对以前所学习过的、所薰染过的能够铭记在心,念念不忘,这就是「念」。接下来是「定」,就是更进一步,心思都在这方面,专心致志,专注一心,这就是「定」;不过,这个「定」不是四禅八定的定。接下来是「慧」,就是我们对所欲的这个事项有胜解、有念、有定,非常的了解,毫无怀疑,这就是「慧」;不过,这个「慧」不是戒定慧的慧。
所以,凡夫要成为什麽,首先要有这个「欲」,成为罪人、恶人是从烦恼的欲发展出来的;即使要成贤成圣,或超凡入圣、破除无明,或往生极乐世界,也是从善法的欲开始的。今天大家当弥陀的志工,服务无量众生的务,也要有这个「欲」,如果没有「欲」,就没有动力。所以说「欲是一切法的根本」。
《无量寿经》〈序分〉中说: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朋友);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仆人)。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施主)。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孝子)。
於诸众生,视若自己(自身)。
《无量寿经》〈序分〉中描述菩萨们都在学阿弥陀佛的发心与行谊。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意思是,阿弥陀佛主动来当我们的朋友。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目的是来担负我们的重担,当我们的仆人。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那要怎麽样担负我们的重担呢?就是也当我们的施主,把这个不请之法──六字名号惠赐给我们。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为了达成荷负我们的重担,把不请之法的六字名号惠赐给我们,他好像孝子一样来亲近我们、孝敬我们,让我们对他有如子的感觉,然後接受他的惠赐。
「於诸众生,视若自己」,前面讲的四项都还有彼此之分,还有能所对待,还不是同体大悲。现在「於诸众生,视若自己」就是同体大悲。也就是众生不是别人,众生就是我──阿弥陀佛的本身,众生就是阿弥陀佛的头,阿弥陀佛的脚,阿弥陀佛的手,阿弥陀佛的五脏六腑。所以对阿弥陀佛来讲,众生不是别人,众生就是他自己。
如果能够了解到这一点的话,念佛是不会勉强的,时处诸缘都会忆佛念佛。因为知道佛不是在天边,不是在十万亿佛土之外,佛不在外面,不在大殿,不在供桌上,佛在哪里?在我心内,与我同体不分,可说阿弥陀佛庄严的大雄宝殿就在我的心内。
领略到这一点,自然会信受弥陀的救度,接纳弥陀的救度。为什麽?因为我们领解阿弥陀佛从旷劫以来到今生今世,是一个真实大慈悲的佛。虽然佛佛道同,可是十方诸佛当中,唯有阿弥陀佛能够救度我们,其他的诸佛不能。也就是说,其他的诸佛救度十方众生是有困难的,可是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是毫无困难的。从这一点来讲,阿弥陀佛在十方诸佛当中才是真实大慈大悲的佛。
阿弥陀佛日夜伸出他金臂的手,时刻发出悲切的呼唤之声,呼唤十方众生要「欲生我国」。十方众生是什麽样的身分,就怎麽样的救度,是根机锐利的,就根机锐利的那样来救度他;是根机顽钝的,就根机顽钝的那样来救度他;是出家众、在家众,是男众、女众,是贤、愚、智、不肖,就都那样的来救度他。
阿弥陀佛伸出金臂之手,发出慈悲之音,悲切的呼唤我们,要救度我们,那我们自觉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必需要佛来救度我们,正好阿弥陀佛就是救度我们的大慈大悲的佛。有这两种深信,叫作「机法深信」。所谓「机」是指自己,深信自己是个罪恶深重的凡夫,虽然这一辈子学佛、出家修行,但却没有能力断除烦恼解脱轮回,下一辈子即使再度为人,出家、深入经藏、苦修苦行,还是没有能力断除烦恼解脱轮回;乃至未来的生生世世都如此。这样的深信,就是「罪恶观」的深信。有这样的「罪恶观」,就期待能被救赎,那十方诸佛都是大慈大悲要救度众生,可是十方诸佛无法救度我们,不是他不慈悲,是因为我们罪业太深重;而阿弥陀佛他有这样的爱心,又有这样的能力要救度众生。「罪恶观」进而信受弥陀救度就是「机深信」,而信受弥陀救度,叫作「法深信」,「机深信」的内涵一定要带有法的深信,才算机深信;「法深信」的内涵也必须带有机的深信,才算是法深信。所以机跟法的深信是一体不离、一体两面,是在一起的,不是分开的。没有「机深信」就没有「法深信」,没有「法深信」也没有「机深信」。所以机法深信的众生跟阿弥陀佛就形成了「机法一体」、「佛凡一体」的关系。
我们现在虽然肉体还在娑婆世界,但已是正定聚的身分,已经在阿弥陀佛摄取不舍当中,虽然这几年或几十年还在娑婆世界,还有种种忧悲苦恼,但毕竟也是短暂的,不久之後就要到极乐世界,领受跟阿弥陀佛同样的光寿无量之身,证同弥陀。我们就是这样的深信。
所以了解阿弥陀佛「於诸众生,视若自己」,自然而然就有这一种深信,同时也会自然而然的忆佛念佛。
刚刚引用《无量寿经》的第一句法语就说「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我们的志工可说都是在作众生的「不请之友」。
《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以世间来讲,「友」的意涵是什麽呢?儒家孔子就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就是我的朋友很正直,很诚实,又深入经藏、广学多闻。我跟他在一起,不知不觉,我歪曲的心、虚假的心,也正直、诚实了;我本来愚痴,也跟着有智慧了。晓得人生的目的是为了什麽?就是出家,自信教人信,为弥陀做手脚,为众生做津梁,这就是我人生的目的。也晓得人生的大事是什麽?大事就是要解决生死轮回,要往生极乐世界。晓得这样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人生。所以我们跟这一种朋友在一起,就会带来这样的利益。这利益很广大,就是真实之利,解脱生死轮回成佛的利益。
相反的,如果「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那损害就大了,就要生生世世在三恶道轮回。「友便辟」是跟前面的「友直」相对待的,意思是不正直、歪门旁道,凡事都走旁门邪道,动歪脑筋;「善柔」就是不诚实,花言巧语,做表面功夫来讨好他人,不是出自於诚心诚意的,是言行不一、心口各异;「友便佞」,「便佞」就是没有真才实学,可是用种种的花言巧语显示自己很有学问。我们跟这样的朋友在一起就有损无益。这是儒家所讲的损益的三种朋友。
佛陀也对朋友有四种看法:
《佛说孛经抄》说:
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
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之;见富贵附,贫贱则弃,是花友也。
何谓如秤?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是秤友也。
何谓如山?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是山友也。
何谓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有像花的朋友,有像秤的朋友,有像金山的朋友,有像大地的朋友。
什麽是「如花」的朋友?就是我们富贵时,他就会来跟我们作朋友,我们如果失败了、落魄了,他就离开我们。就如花开鲜艳时,便插在头上,枯萎了就丢弃。这样的朋友就是势利的朋友,不是真正的朋友。
什麽是「如秤」的朋友?古代的秤是秤砣(秤锤),不像现在的电子秤。东西重的一边秤杆就往下低,东西轻的话秤杆就向上升。意思是说,如果我们有利益给对方,他就对我们敬重,如果没有好处给对方,他就对我们轻慢,像秤一样。是看利益有无来做交情。
什麽是「如山」的朋友?「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本来飞鸟野兽身上的毛是没有光芒的,可是栖息在这一座金山,身上的毛就有光芒。比喻显贵时能够共荣,富足时也能够同乐。这是如山之友。
什麽是「如地」的朋友?大地是出生长养一切万物的,比如动物、植物、百谷、财物,万物都是依靠大地才能够生长与存在。朋友如果是像大地的话,不管我们是贫穷也好,是身心烦恼痛苦也好,我们的朋友都会不离不弃地来支援我们,看顾、安慰我们,跟我们同在。所以这一种恩惠、恩德就很深厚。这是譬喻德行如地之友。
酒肉朋友、点头之交。金兰之友、莫逆之交、生死之交、君子之交。
同参道友、良师益友。
一般来讲,有酒肉之交的朋友,有点头之交的一般朋友;真正的好友如金兰之友、莫逆之交、生死之交、君子之交,这四种都很可贵,一般是很少有的,其中君子之交,君子指才德出众或行为端正的人。
不过,这是以世俗之友来比喻,因为世间的君子不一定懂得佛家所讲的善恶因果报应。以佛法来讲,「同参道友」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因为同参道友会端正我们佛法的正知正见,切磋增长我们的修行历练。
《维摩诘经》说:「众人不请,友而安之。」
《无量寿经》说「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为诸庶类」的「庶类」也好,「荷负群生」的「群生」也好,「施诸黎庶」的「黎庶」也好,「於诸众生」的「众生」也好,这四个名词不一样,但意思都是指有贪瞋痴的凡夫众生。凡夫是没有智慧祈请佛菩萨来当朋友的,他为什麽「不请」?有三方面:
第一,对方还没有佛缘,不想学佛,不想皈依或结交同参道友,所以不请。
第二,已经学佛了,可是不了解净土法门,所以没想到要去追求净土法门的教理,更没想到要跟净土法门的同参道友切磋,所以不请。
第三,虽然进入净土法门了,可是还在「要门」当中,不晓得有「弘愿门」,所以不请。
简单来说,就是三种价值观的选择与废立:「内外选择」、「圣净选择」、「信疑选择」。
「内外选择」,内指内道,就是佛教;外指外道,就是其他宗教。原来是外道,或者没有善根,所以不想进入内道。
「圣净选择」,就是进入佛门了,佛门中有八万四千法门,归纳为两个门:「圣道门」与「净土门」,他虽然进入佛门了,可是学的是圣道门,他不晓得有净土门,甚至於不想学净土法门,这是「圣净选择」。
「信疑选择」,就是虽然学净土法门了,可是还在「要门」当中,对阿弥陀佛有怀疑,认为虽然念佛,但如果不累积一些功德回向的话,恐怕往生不容易;或者认为虽然一天念佛十万声了,可是心还不清净,有妄想杂念,不能功夫成片、梦寐一如,这样恐怕还达不到阿弥陀佛接引的标准……这就是怀疑。甚至觉得虽然我现在精进不放逸,但临终没有把握,万一失智了,或病重昏迷不能念佛了,恐怕不能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种种的怀疑。不晓得阿弥陀佛是「不请之友」的佛,是为众生「荷负重担」的佛,是一位大施主的佛,要以万德洪名来布施惠赐给我们,更重要的是不晓得阿弥陀佛是一尊「於诸众生视若自己」的佛,念佛人自始自终都与佛同在,乃至失智或昏迷不能念佛,阿弥陀佛更加不离不弃。因为不晓得,所以才会有怀疑。
所以,「不请」可以分析为「内外」、「圣净」与「信疑」。
那如果众人「不请」,但主动来当他的朋友,目的就是让他「安」,「安」什麽呢?《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这种不请之友正是要来救度我们脱离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使我们没有恐惧,彻底大安,如《无量寿经》所说的:「一切恐惧,为作大安。」这一种友是人中最稀有最殊胜的真友。
阿弥陀佛就是要让我们的心能够安,心要能够安,必须有东西给我们,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阿弥陀佛要安我们的心,必须要有东西给我们,那个东西是什麽呢?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万德洪名。这就是「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所以「众人不请,友而安之」才是真正的友,不然称不上真正的朋友。而阿弥陀佛以他的万德洪名惠赐给我们罪恶凡夫,救度我们出离生死轮回,令我们「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可说法界中,唯有阿弥陀佛是我们十方众生的「不请之友」。
《肇论》说:「真友不待请,譬慈母赴婴儿。」
如果是真正的朋友,是不用等待我们请求,他就会主动而来的。就好像慈爱的母亲,她对婴儿是主动的,看到婴儿在扭动,就晓得婴儿有所不安,应该是要换尿布或者肚子饿了,慈母就主动的看护。那朋友好像慈母对待婴儿一样,主动的来为我们。不过世界上可以说少有这一种朋友的,有句话说「今日之友,明日之敌」,所以世界上这样的朋友,少之又少。若有这样的朋友,等於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了,但如果没有空性智慧,也就是说还有烦恼的话,就不容易做得到。为什麽呢?他不能任劳,或者是不能任怨,或者是不能劳怨无悔。所以要当这样的真友是不容易的,是很少有的。可说,唯有阿弥陀佛是我们罪恶凡夫的不请之友。
《胜鬘经疏义私钞》(明空法师)说:
友是相救为义,然请而後救,即非真友,故云作不请之友。
唐朝的明空法师在《胜鬘经疏义私钞》解释说「友是相救为义」,所谓「友」的定义就是「相救」,意思是互相帮助,甚至互相救度对方。「然请而後救,即非真友」,但是如果要经过邀请、三托四请才来救,那就不是真心的朋友了,必须是主动的观察根机、因缘就主动前来的帮助相救,这才是真正的朋友。而阿弥陀佛正是一位相救我们的不请之友。
六令:令人接受、令人欢喜、令人赞美、令人尊敬、令人感恩、令人怀念。
我们净土宗的志工就是发心要当众生的不请之友,净土宗的志工都是「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在这一本《净土宗志工的发心与行持》当中有说到「六令」──令人接受、令人欢喜、令人赞美、令人尊敬、令人感恩、令人怀念。这一个比一个不容易。
首先,「令人接受」。这是最起码的,如果别人不接受我们的话,他就掉头离去了。所以当对方来的时候,我们要主动的、诚恳和蔼地嘘寒问暖,让人接受。而且进一步要让人家欢喜,如果对方虽然接受,但因我们的态度不好、言语不好,让他不欢喜,最後也会掉头而去。这六令都很可贵,但最起码要做到令人接受、令人欢喜,至於「令人感恩」、「令人怀念」,我们没有那种德行,但就是尽量去做到「令人接受、令人欢喜」。
二和二谦:说话和气,态度和蔼;心存谦虚,彼此谦让。
还有「二和二谦」──「说话和气,态度和蔼;心存谦虚,彼此谦让」。这也不容易做到,尤其有时候事情多了,就会心急,急就会躁,一急躁说话口气就不好,讲出去的话就会刺伤人。纵然发心是良善的,也是为他人好,但因为口气、语言不好,对方就会觉得不舒服。所以要时刻关照提醒:「说话和气,态度和蔼;心存谦虚,彼此谦让」。
以和为贵,以忍为高。不以苦为苦,不以难为难。
为弥陀尽形寿,为弥陀献身命;为众生挡地狱,带众生归故乡。
这两段话,让人觉得很高端,而且我们哪有能力、勇气为众生挡地狱呢?自己为自己挡地狱都不可能了。不过,是因为有阿弥陀佛。我们信受弥陀救度,也教人信受弥陀救度,这岂不是为众生挡地狱了吗?
「以和为贵」,团体的稳定成长与力量,都是从和合开始的,一个人的心理如果都处在安定平和的状态,基本上身体也会调和、安康的。同样的,一个团体没有和合,团体就会分裂,就不能成长,也没有力量。所谓「家和万事兴」、「父子和而家不退,兄弟和而家不分」、「国和致太平」,所以和对个人对团体都是很重要的。
要达到「和」,必须要「忍」,因为我们都是凡夫,我执、习气都很强很重,相处在一起,一个面容、一句话,有时候会互相误解、互相伤害,如果不忍一忍,就会伤和气,所谓「和气致祥,厉气致殃」。
世间难事十之八九,大家担任弥陀的志工,不要把苦当作苦,就不会觉得苦,不把难认为很困难,就不会觉得难。何况我们担任的是弥陀的志工,是与佛同工,也就是与阿弥陀佛共同工作的,背後都有弥陀的加持与负责。
阿弥陀佛是我们的主人,我们不是主人。我们不是为自己,都是为弥陀、为众生,也是为了报佛恩,所以背後有弥陀做主。只要知道背後有弥陀做主,这样遇到困难的事情,就不会觉得困难,也不会觉得苦恼。
志工们辛苦了,谢谢大家。
南无阿弥陀佛
(开示於2024年12月14日,板树体育馆)
附:道晟法师开示
欢喜做、甘愿受──当志工是极乐菩萨的职前受训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志工菩萨慈悲:
今天很欢喜,也很荣幸,第一次来参与我们大家庭的团聚。上人刚才讲,我们都是来上阿弥陀佛的班,所以我想介绍一下我们这家公司。
我们这家公司是是专门训练菩萨的,是菩萨职前训练班。因为我们将来都要往生极乐世界,都是阿惟越致菩萨对不对?(众答:对)那是笃定要做菩萨的。现在我们在这个世界要先训练一下,所以各位所做的都是在行菩萨行,都在受训当中。
那我们这家公司,有两种员工,上人说,正职的员工就是我们的出家师父,那各位志工菩萨就是约聘员工。所以有两种制服,正职员工穿的就是出家服,约聘员工穿的就是志工服。但是不管哪一种衣服,一穿上身,就不是你自己了,就要把自己忘掉了。
譬如说,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穿志工服的莲友,别人会说:「这是净土宗的志工」,不会讲他是「某某某」,因为你代表的是这家公司,你代表的是阿弥陀佛。既然你代表的是阿弥陀佛,你的工作是来做菩萨职前训练的,那我们这家公司的目标是什麽呢?就是看你能够带多少人回故乡。
刚才上人讲到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为众生挡地狱,带众生回故乡」,所以,看你可以带多少众生回到故乡去,这个就是我们业绩的表现。
我们这家公司当然是全宇宙最好的,因为我们有最好的老板、最好的同事,所有的同事都是菩萨。虽然我还是凡夫,难免有习气、难免有脾气,但是我们的心在芸芸众生当中是稀有难得的,就像十方菩萨看我们都是人中芬陀利花,所以你们都是一群大白莲花在一起工作,照理讲应该要心情很愉快、很开朗的。
大家做的工作,我认为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也在这里鼓励年轻人,不要等到退休了才来当志工,现在很流行「斜杠人生」,多做一些不同的工作,希望很多年轻人把斜杠斜到这里来,来我们这家公司先做一下约聘员工,以後再升职为正职员工。这个条件只有一个,就是把你三千烦恼丝剃掉,你就晋升为正职员工。
我们今生能够有因缘遇到这个法门,又能够到弘扬纯净土法门的教团,大家能来这里付出一份心力,都是很稀有难得的,大家要很珍惜这份工作,珍惜身上所穿的这件志工服,这样在服务大众中,自然就会做得很欢喜。你自己很欢喜才能给别人欢喜啊!如果自己做得不高兴,怎麽能让别人高兴呢?!
刚才上人说了好几个条件,比如:起码要先让人家能接受我们,觉得你是欢喜的,後面的暂时做不到没关系,但前面这两个要先做到。所以希望大家是很珍惜的来领这份有意义的执事,是发自内心的、欢喜的、真心诚意的利益於人的。你心里希望菩萨是什麽样子,就把自己变成那个样子,比如我们去请教别人的时候,都希望别人是和颜悦色的、对我们是非常热情的、很真心的,那我们也应该这样去对待别人,因为大家是来受训做菩萨的。
最後,祝福大家,越做越欢喜,越做越容易,越做越像一尊菩萨。然後把这麽好的教法弘扬到更多的地方,让全球各处都有更多众生知道这个法,今生可以回家。
祝福大家,感恩你们辛苦的准备明天殊胜的法会。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