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授记:念佛必生,平生业成(下)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目的,是什麽?是「拔苦与乐」。这也是诸佛菩萨出世的本怀。前面所举的几段经文,正是为了突显:阿弥陀佛是真实的大慈悲者。他不是在某一时期、某一生救度我们,而是从旷劫以来至今生今世,乃至尽未来际,都以无尽愿力与行愿,悲愍摄受我们。
阿弥陀佛能救度什麽样的众生呢?并非圣贤、清净之人,而是最难救的──五浊恶世罪恶深重之凡夫。
阿弥陀佛能救的对象,甚至是其他十方诸佛所难救、所不能救的众生。因此,可称阿弥陀佛为大慈悲中之王,是真实、究竟、无对等的大悲者。
所以,在十方诸佛之中,阿弥陀佛被尊称为:
佛中之王,光中之尊。
诸佛都有炽盛的光明,其中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无比,十方诸佛的光明都不能及。
阿弥陀佛旷劫以来,就伸出了他悲愍的金手,殷切地呼唤着我们要往生到他的极乐世界,呼唤我们要给他救度。阿弥陀佛说:十方众生,你是什麽身分,我就依你这样的身分救度你,菩萨的身分就依菩萨的身分,凡夫的身分就依凡夫的身分;平等无别,无问净浊,皆令得生。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就无有差别,皆同得无量光寿,皆成就无上正觉。
阿弥陀佛的悲心,是如此恳切;阿弥陀佛的呼唤,是如此不舍。他不挑人、不论净秽,只问你是否愿意接受他的救度、称念他的名号。只要你信受本愿,称念佛名,便是所谓:「机法相应,佛凡一体。」当下就已是「正定之聚」,即是在凡夫之身已决定脱离轮回,决定往生,决定成佛。
虽然秽身还在娑婆,但已成为极乐圣众。虽然仍有烦恼、病苦、老衰,但这只是暂时的──不过数年光景,便得往生极乐,领受无量光寿之佛身。
这种教理叫做「本愿称名,往生决定,平生业成」。这是净土宗的根本特色,也是《三经》共通的宗旨。
从经文内涵来讲,信佛念佛的人,大事已经解决了。何谓「大事」?有二:
一是了生脱死的大事──已可脱离三界六道轮回,永不再堕恶趣。
二是究竟成佛的大事──已经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必证涅盘佛果。
这两件大事,靠自力绝对无法成就,唯有仰仗弥陀他力才能圆满,而这就是信仰净土宗的真实受用。
前面所讲的五段经文,是描述菩萨学阿弥陀佛的风范,学阿弥陀佛的慈悲平等、普度众生之行。而阿弥陀佛的本愿,是从何处发起的呢?在《无量寿经》中说:
令我於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这是阿弥陀佛在尚未发出四十八愿之前的初发心。他发愿速成正觉,目的不是为自己成佛,而是为了救拔十方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苦恼──贪瞋痴三毒。这是悲愿之初,也是万愿之源。
而《平等觉经》也以另一方式表达同样精神:
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
阿弥陀佛的救度,不仅使我们脱离轮回,更要使我们与佛平等,悉令成佛,无一遗漏。这个是阿弥陀佛愿心的根本,因为有了这个根本,有了这个前提,所以才开展出阿弥陀佛四十八个大愿。其中核心、根本的愿,就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就是念佛必生、平生业成的根本依据。
第十八愿最後说: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句话是整个第十八愿的核心重点,也是最极致的悲愿宣示。意思是说:若有十方众生,一生当中未曾遇到善缘,甚至堕入恶缘之中,造作诸多恶业;或虽曾接触佛法,但未能遇到净土法门,修学其他艰难法门而未得究竟解脱;乃至於临命终前,才因某种机缘而得闻阿弥陀佛名号,生起信愿,称念佛名──即使仅有短短十念,念完即断气,阿弥陀佛也誓愿接引其往生极乐世界。如果这样的众生不能往生,阿弥陀佛便不成佛──这正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愿精神。
这一句话,显示出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广大与彻底,也凸显出第十八愿的平等与无条件。阿弥陀佛之所以成佛,正是因为这样的众生──造恶凡夫、临终十念──皆得往生。换句话说,能令最难救度的众生也得往生,才是阿弥陀佛成佛的标准。
既然如此,如今阿弥陀佛已然成佛,就说明他的愿已经圆满实现──第十八愿已成就,句句不虚。
既然阿弥陀佛成佛了,愿力成就了;那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解释?有没有授记?有的!
在《无量寿经》之中,释尊亲自以「第十八愿成就文」来加以解释、证诚,并为我们授记说: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这段经文是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权威阐释与保证。其中说到,只要众生听闻阿弥陀佛名号,生起信心与欢喜,乃至仅有临命终一念的信愿称名,当下便「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这里所说的「即得往生」,是关键所在。「即」有二意:同时即与异时即,即得往生的即是「同时即」,也就是发起「愿生」之心的当下就获得往生的资格与决定性。
成就文的「乃至一念」与愿文的「乃至十念」,意思相同,都是就临终之机而言,以临终之机来涵盖平生之机,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即得往生,何况平生之机的念念不舍更不在话下。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一念」,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平生之机就是「平生业成」,临终之机就是「临终业成」。
就平生之机而言,现在此刻的当下,就已经蒙佛授记「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也就是预先授记「命终决定往生,无有退转」。
因此,这句成就文不只是对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注解」,更是释迦如来亲自为之「背书、证诚、授记」,保证这一愿真实不虚,所以善导大师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换言之,我们此生若已信愿称名,则往生之事早已决定;日後不论在什麽时间、什麽地点、什麽状况下命终,皆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这就是《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解释与授记。至此,我们可以了然──「第十八愿成就文」即是释尊之印可与证明,为我们众生的往生决定钤下了不可动摇的誓印。
以上,便是《大经》对念佛人必定往生的明确授记。
那麽,《观经》的授记又在哪里呢?就在《观经》的最後──「得益分」之中,明白记载:
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
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
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
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
各位莲友,当时韦提希夫人及五百宫女,是已经死去了,或是还活着呢?是活着的。还在世时,释迦牟尼佛就为她们授记「皆当往生」。这说明什麽?说明活着的时候,就已经确定往生,不须等待临终或死後!是不是这样呢?
所以大家读经文,一定要理解它的根本内涵。净土法门的教理,必须以净土的经典和传承的祖师来解释;如果用其他教理来解释,就可能产生错误,甚至与佛意相违。
那麽,经文中所说的「得见佛身及二菩萨」是什麽意思呢?
这部《观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对象是韦提希夫人,当时她身边有五百位宫女在侧侍奉。佛陀先讲了三福──世福、戒福、行福,接着又讲定善十三观,从第一观的「日观」、第二观的「水观」,一直到第七观的「华座观」。这时,释迦牟尼佛已经察觉到韦提希夫人心中生起苦恼。
什麽苦恼呢?佛讲的三福,韦提希夫人觉得自己做不到;接着讲十三观,她更是觉得困难,观想不来。她心想:像我这样的人,怎麽可能去得了极乐世界?自己既不能修观,又无定力、戒行,难道只能堕入三恶道吗?於是深感绝望,忧苦不堪。
这时,释迦牟尼佛安慰她说:「韦提希,你要详细听、留心听,我现在要为你宣说解脱苦恼的方法。」
正当释迦牟尼佛话一说完,阿弥陀佛就立即现身於虚空之中,身旁有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韦提希夫人与五百宫女全都亲眼见到,这就叫作「得见佛身及二菩萨」。
韦提希夫人她们看到阿弥陀佛的时候「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这种欢喜是从来没有的,「豁然大悟」,当下一刹那间就豁然大悟了。「逮无生忍」,达到无生法忍,也就是八地菩萨的身分。
这时候的韦提希夫人和宫女们,连三皈依都还未受,更别说五戒、十善、戒定慧、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这些佛法基本教义她们都不懂。然而,她们仅仅因为「见佛」,领悟到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便豁然大悟、信受在心,即得授记。
正因为领悟弥陀的救度,内心生起大欢喜与深信,这个「欢喜」与「领悟」就是「信心」。因此我们说「信受弥陀救度」,也正是这个意思。释迦牟尼佛就基於这个信心,为她们授记:「世尊悉记,皆当往生。」这正是释迦牟尼佛对她们的授记──一一授记往生,无一遗漏。
这不是模糊的「应可得生」,也不是条件式的「若能如是当可往生」,而是「皆当往生」──肯定语气,未来决定成办,毫无悬念。
而且不只往生而已,经中接着说:「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这是成就佛三昧的大境界。
因此,《观经》流通分的这段经文,便是释尊为韦提希与五百侍女所作的往生授记,不仅授记她们一定往生,更授记往生之後必定成佛。
那时的韦提希夫人仍是凡夫,烦恼未断,但因信受欢喜,佛即授记,并说她已达无生法忍,与八地菩萨同样的身分。
善导大师对此加以解释,他说:
因兹喜故,即得无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
心生无比欢喜,叫「喜忍」;「豁然大悟」的「悟」,是悟什麽?是悟到弥陀的救度,所以叫做「悟忍」;有欢喜、有领悟,自然心生决定信受,这就是「信忍」。
那「忍」是什麽意思?「忍」就是确定、稳固、不动摇、不改变之意。欢喜领悟而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永不改变。这样的人,释迦牟尼佛就当下为之授记──必定往生弥陀净土。
此後,她们就过着忆佛、念佛的生活,这就是《观经》所说的「授记往生」。
可能有人会认为:我们既非生於佛陀在世的时代,不能亲蒙佛陀授记,是否就无法当生成就、平生业成呢?
其实不然。释迦牟尼佛不只是在《观经》中为韦提希夫人授记「皆当往生」,同样也为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作了授记──这个授记,就在《阿弥陀经》当中。
自古以来,《阿弥陀经》流传下来有两个译本:一是东晋鸠摩罗什大师所译,名为《阿弥陀经》;一是唐代玄奘大师所译,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虽然这两部经典,文字略有差异、篇幅长短不一,但内容完全一致,都在明示一件事──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的普遍救度,释迦牟尼佛对念佛往生者的确定授记。
那有关这两部经为众生授记的经文,鸠摩罗什的译本是这麽翻译的: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
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於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这里讲得非常清楚明白──不论是谁,只要愿生阿弥陀佛国,无论是「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不论是「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不论圣凡善恶,不论时间先後,一切皆得往生。可谓「愿生必生、愿生即生」。这就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末法时代,念佛众生的授记。
玄奘大师的译本也同样表达了这一真义。他在《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说:
又舍利子,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功德庄严,
若已发愿,若当发愿,若今发愿,必为如是住十方面十殑伽沙诸佛世尊之所摄受;
如说行者,一切定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一切定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是故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一切皆应於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深心信解,发愿往生,勿行放逸。
玄奘大师所翻译的跟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的内容是一样的,同样也很明确的说「一切定生」。不论是谁,只要愿生极乐,统统必生极乐。
我们虽是罪恶深重的生死凡夫,然而就在现在,仍活着的时候,只要发起「愿生极乐」的心,释迦牟尼佛就为我们授记──「一切定生、必定往生、决定往生、一定往生」──百分之百,没有丝毫差错!这就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念佛人的授记。
这段授记也与《无量寿经》的授记、《观无量寿经》的授记互相辉映,一贯不违──净土三经,同证一理,句句诚实不虚,足为众生信愿行的坚实依据。
所以,不论古代的韦提希夫人,还是今日的你我,根本不在於身处佛世或末法,也不在於有否功夫或功德,唯一的关键,就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
善导大师说(取意):「一切佛法,无过念佛往生之法;一切利益,无过念佛往生之益。」只要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必生弥陀净土。这就是佛在《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三部净土经中,一以贯之的核心教理。
因此,我们今天念佛,也是在接受佛的授记──是释迦佛为我们预先印证的授记,是阿弥陀佛从十劫以来早已完成的摄受。当我们专称佛名,就与佛相应,当下便已具足平生业成,决定往生。
由於时间的关系,今天这一节就先讲到这里。虽然还有很多内容未能细说,但没有关系──大家平时多多亲近净土宗的道场,多聆听我们法师的开示宣讲,并阅读我们出版的书籍与《净土宗双月刊》,就能正确而深入地理解弥陀救度的教理与真义。
衷心祝愿大家:信佛念佛,得生极乐。(完)
南无阿弥陀佛
(2024年12月15日弥陀诞於板树体育馆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