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讯剃度讲话
──2025年5月11日,为净O师视讯剃度讲话
今天是你一生当中最殊胜、最有意义的日子。有几点对你的劝勉。
从出生在人道的那一天起,可说是你可以解脱生死轮回的第一天,因为六道轮回之所以能够解脱,首先必须出生在人道。
佛陀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好不容易得到难得的人身,所以「人」是解脱的根器,出生为人的那一天,就是可以解脱的开始。但是佛法难闻,如果不能遇到佛法,而且依佛法的教理如实如法地修行,也不能获得生而为人的利益,解脱轮回之苦。
今天,你不但遇到佛法,而且在佛法当中现身为出家众,也就是三宝之一,具足「僧」殊胜尊贵的身份。
生而为人,不论出家在家都可以学佛,但是如果出家,解脱的比率就更高,如同《剃度文疏》所讲的,出家是出了世俗之家而过佛门的生活,出了三毒之家而过清净专一修行的生活。修行解脱,如果不能专心又专一是非常难的,所以虽然不论出家在家都可以学佛,但是出家更有保障。出家又是三宝之一,显示着尊贵的身份。为什麽?因为出家人是代表着佛陀,代表着佛法,不但自己依法修行,同时也传承佛法於不灭,把佛法传播广远,广度众生。出家就有这一份与在家众无比不同的尊贵身份跟价值意义。
所以今天首先为你恭喜,正如《剃度文疏》所讲的,是诸佛欢喜,是龙天护法,是足堪庆幸的。希望你能够理解这个意义,而对今天的出家起敬重、珍惜的心,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不是剃了头,穿了出家服就是出家,必须如沙弥尼戒十条所说的,能够切实地遵守沙弥尼戒,这样才是基本的如实的出家人。刚刚既然在佛前对佛虔诚地吐露自己持戒的心,就要如实、一辈子、始终如一、永不变节地去持守,不要违犯。也就是我们在神圣的佛前庄重地答应了持守戒律,就要信守诺言,不轻易毁弃。这十条戒律是出家人最基本也是最根本应该持守的,希望你尽量持守。
当然我们是凡夫,逢缘遇境有可能违犯,但是一方面要远离那种环境,一方面要有惭愧心、忏悔心,时常念佛,对於偶尔有所违犯,有惭愧、忏悔而念佛消业,决不再犯,要有这种观念。这是第二点。
(注:沙弥(尼)十戒──一、尽形寿不杀生。二、尽形寿不偷盗。三、尽形寿不得淫。四、尽形寿不妄语。五、尽形寿不饮酒。六、尽形寿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七、尽形寿不歌舞倡伎及故往观听。八、尽形寿不坐卧高广大床。九、尽形寿不非时食,除余时因缘。十、尽形寿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除余时因缘。)
第三点,同样是学佛,同样是出家,同样是弘扬佛法,但是在这末法时代、五浊恶世,要依八万四千法门来修行得到解脱是非常难的——其实不是难,而是不可能的。因为八万四千法门除了净土法门之外,都有一个共同应该遵守实践的轨道,就是「勤修戒定慧,断除贪瞋痴」。没有戒定慧的功德与功能,要断除贪瞋痴是不可能的。贪瞋痴有一丝一毫没有断,就不可能离开六道轮回;没有离开六道轮回,往往都是从苦入苦、从暗入暗的多,从暗入光明、从苦入安乐的少。
也就是说,在六道轮回当中是危险的,因为会有一生一世堕落三恶道;一旦堕落三恶道,超脱就遥遥无期,所谓「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因此,同样都是出家弘扬佛法,如果不依净土法门修持,这样自己虽然出家,也不能解脱;如果不能自信教人信,虽然弘扬佛法,也不能让人解脱。
所以,能够生而为人,进而遇到佛法,成为三宝之一是难得的。可是,同样是三宝之一,同样是学佛,但是净土法门的三宝,净土法门的修行,是殊胜的。为什麽?它可以保障达到佛法的目的──出离轮回之苦,证悟涅盘之乐。
佛教的目的就是出离轮回之苦,证悟涅盘之乐。能够出离轮回之苦,就获得了涅盘之乐;能够获得涅盘之乐,也就是出离了轮回之苦。这是佛教──不论大乘小乘,不论南传、北传、藏传,是整个佛教的根本目标,是修行学法的根本出发点。要达到这个目的,以末法时代五浊恶世来讲,只有净土法门,而且是净土法门当中善导大师这一个法脉。
可说能够在净土宗出家是难中之难,是胜中之胜,非常殊胜稀有,应该为我们能够有这样的身份而庆幸。
同时,如同《剃度文疏》所讲的「为众生挡地狱,带众生归故乡」。这如果以我们的力量是绝不可能的,以通途法门修行,自己要脱离三界都非常困难了,何况以我们的力量又怎麽能够为众生挡地狱呢?如果我们自信教人信,那就非常容易了。因为我们信受弥陀救度,我们不但离开地狱,也能离开六道,往生净土就能成佛;我们如果也进一步教人信,他人也能够离开地狱,离开六道轮回,往生净土成佛。
所以,在净土宗出家而自信教人信,是真正的自他两利。如《剃度文疏》所讲的,是「上弥陀至高无上的班」。一般上班,从早出门,晚上回来,目的是什麽?就是为生活所需,赚钱领薪水。但是一般人的上班是上社会的班,赚了钱所服务的对象是家里几个人,或者父母,或者儿女,这样一辈子辛苦,又可能造业,服务的对象又是少数几个。可是我们上的班,是弥陀的班,阿弥陀佛以及净土法门是清净无漏的,是能够让人出世的,所以上这一种班是真正有意义的;阿弥陀佛无量功德的薪水,不只是几千几万,是无量的,而且也是清净无漏的;同时,所服务的,不是少数几个家人,是扩展小我成大我,是推广小爱成大爱,是为广大的众生服务的。而为广大的众生服务,并不是他们没得吃我们给他吃、他们没得穿我们给他穿,为他们救急、救贫、救困、救灾而已,而是让他们彻底离开六道轮回的大灾大难;同时成就他们将来成佛,也能广度众生:是成就这种出世的丰功伟业。
所以,我们所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众生;所成就他们的,是真正的离苦得乐。在我们净土宗之下出家,有这麽殊胜广大的意义。
最後一点,虽然我们在净土宗出家了,可是不论是圣道门的出家众,还是净土门的出家众,在团体当中有一个字必须存在心中、顶在头上。哪一个字呢?「和」,和合、谦和、柔和、平和。也就是佛陀所制定的僧团的「六合敬」──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
归纳来讲,信仰和合是自然的,因为我们就是由於肯定佛教的信仰,进一步信受弥陀的救度,所以才在净土的僧团出家,因此信和、见和、解和是没有问题的。接下来所谓「身和、语和、意和」,也就是身口意要和合。要怎样身口意和合呢?就是常常讲的「不要有个性」。因为有个性就会流露在语言上、流露在相貌上、流露在行为上,所以不要有个性。一般人都有个性,没有个性似乎不是人,显不出他本人的特色,但是出家人,他的特色就是「和」,就是「和顺」。
要怎样没有个性呢?譬如说话要理性平和,举止要安详稳重,心也要尽量寂静平和,这是就我们自身来讲的。那与人相处共事,以及逢缘触境要怎样显现呢?就是听到对我们不利的语言,不介意,不计较,不跟他对抗,不跟对方你来我往。听到别人讲不利我们的语言、批评我们、说我们的坏话、指责我们的不是,我们就尽量心平气和地来接受,不反驳,甚至不解释,内心也不介意。因为他所说的都是在成长我们、磨练我们。如果他所讲的是正确的,我们应该感恩他的提醒指正,让我们有改过的机会;如果他所讲的是错误的,我们也感恩他,因为这是消我们的业障、增我们的福慧。所以,不管人家对我们讲什麽,我们就欢喜地来纳受。
再来,在团体当中做事是要有共识,但是每个人都有个自的意见和看法,因此也就有不同的做法。不过,凡事就是以大约数为原则。也就是说,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是不坚持自己的意见,凡事互相讨论,互相取得共识。有了共识,这个共识跟我们意见相同,我们当然就接受,如果共识跟我们不相同,我们就舍弃小我的意见,尊重大家共同的意见。这是对於意见方面的。
那对於「利」,关於自身的利害得失,也跟前面所讲的一样,就是不要计较。谦卑地接受,这样就能增长自己的福报与智慧。因为我们是来修行的,我们的所作所为,大家都会看在眼里的。同时,我们修行如果有成就,龙天护法也会欢喜,会来护持我们,所谓龙天推出。
接下来,「净土宗宗风二──俗谛,处世之道」对我们出家众来讲很重要,要滚瓜烂熟地把它背下来。净土宗各大小道场,每半月半月都会聚集常住众,一个一个地将「宗风俗谛」背出来。出家人「生活简单朴素」,出家人「语言诚恳和蔼」,出家人「威仪安详稳重」。当然,这不只是出家人,修行人、学佛者都应该这样,只是出家人是表率,是模范,所谓「人天师范」,因此出家人对自己这方面的要求要十二分地严格,因为信众莲友是以雪亮的眼光在检视着的。
所谓「生活简单朴素」,就是佛陀所规定三衣一钵的生活内涵,也就是现代人所提倡的「极简的生活」。以儒家来讲,儒家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我们也是一样,要安贫乐道。不首先为自己将来有没有住的、有没有吃的、有没有穿的、有没有用的而担忧,是首先为「道」担忧。这是儒家所讲的。
佛家所讲的就是「道心中有衣食,衣食中无道心」,「有道就有粮」,「依报随着正报转」,这就是佛家的精神。
「道心中有衣食」,修行人首先就想到「道」,念念为道业,这就是「道心」。「有衣食」,不用去考虑衣食,衣食自然就会拥有,因为真心为道,护法龙天就知道了,就会来护我们的法,使我们道粮无缺,这就是「道心中有衣食」。
「衣食中无道心」,如果出家修行,一开始就考虑自己的道粮哪里来,以道粮为优先考量,修道为後,那就是「衣食中无道心」,这样根本就没有道心。为什麽?因为时常在为吃的穿的,为经济来源考虑甚至担忧,这样怎麽会有道呢?真正为道的话,是忘记世俗的这些名啊,利啊,钱财啊,因为他专心为道。所以说「有道就有粮」,「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就是环境,环境的好坏不是来自环境,是来自我们本身,来自我们内心。只要内心有道,一心为道,自然依报就会随着我们的正报而转变。依报不只是我们的环境,也是我们四周的人,四周的师兄弟、执事们、莲友们,他们都会随着我们而转。
所以,我们不去看别人的好坏,不去评论别人所说的、所做的,只要观照自心,只要守持好自己为道的这颗心,自然四周的环境就会跟着转变。因此就是要一心为道。
在常住僧团当中,都会领执事。当然,如果上了年纪,不能领执事的,就是好好念佛,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如果还年轻,就要领执事。领执事,都是由当家师来分派。当然,当家师不会随意分派,大家互相讨论,上下沟通,有畅通的管道。原则上是依各人的志向,各人有什麽样的志向,以我们的志向来定工作岗位。假设这个执事工作岗位不合乎我们的志向,做起来就会很勉强,所以当家师分派工作,首先要了解我们的志向,因此要彼此讨论。当然,安排职位也会依我们的德行、能力。假设那个职位我们的德行不够、能力不够,就不能随便安排。
在常住里面,是要靠发心。刚刚讲的,假设这个岗位不合乎自己的志向,这个岗位不是自己所要的,可是目前没有人能够负责这个职位,只有自己能够去承担,那就要发心承当,所谓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去适应它。
一个团体,就像一部机器。机器里面,有比较重要的,比如说引擎,同时也有其他零件,乃至小小颗的螺丝钉,彼此相互配合才能成就一部机器、成就一个团体,如果团体缺少某一部分功能,恐怕运作就有困难。就好像一部机器仅仅缺少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整部机器就运转不起来,就会成为废铁。所以,在僧团当中需要靠大众的发心。
希望你能够不忘初心,尽形寿,始终如一地走在阿弥陀佛的净土之道上,为教团、为常住发心,同时也为自己能够现出家相而庆幸欢喜。
不过,我们出家人都要保持一种低调、谦卑的心来行事,就如「宗风俗谛」所讲的「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谦」对於修心养性的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对於修行人来讲,更为重要。以儒家来讲,「谦」是最根本的。以中国文化来讲,「谦」也是最根本的。
以中国文化来讲,有所谓《六经》《四书》《老子》《庄子》这些经典,但最根本的经典是《易经》。《易经》本来只有八个卦,伏羲画八卦,文王做卦辞,周公做爻辞,孔子做种种解释,所以《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根源。《易经》总共有六十四个卦。每一卦都有六个爻,每一爻都有它的吉跟凶,其中只有一个卦,他的六个爻都只有吉,没有凶,都是吉利的,对我们好的,那个卦叫作「谦卦」,所谓「谦卦六爻皆吉」。所以,我们修身养性、处世为人首先要「谦」。因此,「宗风俗谛」对於「谦」这个字的内涵就谈的比较多。
「宗风俗谛」首先一开始说「对弥陀恭敬信顺」,这也就是对自己的谦,谦到无我。怎样无我呢?我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无有我了;然後有谦就有恭敬,恭敬到弥陀是我的救主,是我的本尊,是我解脱的唯一根源,我要无比谦敬。
「对他人恩慈体贴」,恩慈体贴对方,那就是放下自己的身段,为对方的好处设想,也是谦。
「对自己谦卑柔和」,自己谦到非常卑微,这个叫作「谦卑」,非常柔和。《无量寿经》谈到三种忍,第一音响忍,第二柔顺忍,第三无生法忍。柔顺忍就是谦卑,谦卑到无我,柔顺到无我。所以这个谦很重要。
几天前某个地方有点小误会,希望大家彼此不要介意,不要放在心上,只要心胸扩大、目标广远,就不会计较一些小事。不要把小事放在心上,因为有更大的目标,怎麽会计较小事呢?同时也希望其他人也不要计较,不要放在心上。也就是器识要恢宏,心胸要广大,志愿要在广大众生之上,不会为一点芝麻小事,不会为少数几个人而挂碍在心。所以,尽量就是器识恢宏,心胸广大。
再要提醒大家的,一个如法的僧团,是男众女众分开住的,虽然现在是末法时代,社会形态不同,但男女众共事也要有分寸,不在没人看到的地方单独相处,也不单独出入、单独坐车,也不可以讲一些流俗的语言,彼此讲话都要庄重,这是男女众相处、行动与语言的规范。希望这一条能够遵守。
我们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的道场很少,出家众也不多,所以希望师兄弟们能够分工合作。分工是大家平常各在自己的道场做自己的法务,合作是必要的时候相互协助。譬如说大法会需要更多的出家众一起来做,那大家就互相支持;有什麽庆喜的事情也互相为对方随喜、欢喜,而不可以有嫉妒的心。所以,新马的出家众要和合,要互助,要互相随喜,互相成就。凡事以大局为重,为大局着想。常住第一,个人第二;信众第一,个人第二;大局第一,个人第二。
历年来剃度典礼时所讲的话,以及对我们出家众几个规范的事项,在《走好出家路》这一本书里面都有,还有《触光柔软》(一)(二),这几本书也要利用时间阅览。
我就讲到这里,最後还是恭喜你。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