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授记:念佛必生,平生业成(中)
《无量寿经》说: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这段经文出自《无量寿经》下卷「三毒五恶段」,是佛陀对六道众生真实处境的深刻揭示。佛陀以大悲心直说实相,指出我们众生的实况究竟是什麽:是健康长寿吗?是功名事业、家庭美满、五福临门吗?表面上看似如此,实际上这些都不是人生的真相,而只是因缘短暂和合的假相,并不恒常,也不真实。
一切荣华富贵、亲情爱恋,无非是「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的过程之中,刹那生灭、瞬息万变,无一法可保。今天拥有的,明日或已消散;今日依靠的,明日或已离去。最终终归於老、病、死的结局,一切归於虚空。因此,佛陀悲愍地提醒我们:「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念佛超荐仪轨》当中有两句话跟这则法语的内涵是相对应的:
金也空,银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金银财富再多,死後一件也不能带走;至亲至爱之人,也不能随行於黄泉路上。人生最後的结果,便是「一切皆空」的深刻体现。
佛陀指出,众生之苦根源於五种逼迫:「老、病、死、离、独」。
「老、病、死」是人人无法逃避的宿命;「离」,跟亲爱的人离开,跟自己喜爱的东西离开,这个就是「皆当别离」,亲人离开了,自己喜爱的物质也离开了,最後还有什麽可乐的呢?
本来爱欲荣华好像很欢乐、很幸福,但是这个欢乐是短暂的、虚假的,因此这种幸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没有什麽可快乐的,相对的就只有「苦」。
前面是讲的「老、病、死、离」,现在讲「独」。
佛陀於《无量寿经》中说: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我们出生的时候一个人单独出生,死的时候也是一个人单独死去;再恩爱的夫妻也不能偕行黄泉,再孝顺的子女也不能替代我们受苦、替代我们承受病痛与死亡。老病苦时,子女无法代受;临命终时,更无人可陪伴我们走向未来的归途。
因此,佛陀又告诫:
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一个人死後,往哪里去,所受是苦是乐,全凭自己业力所招,无人能代。一切善恶因果,终须自受,无人能替。
静下心来反观自己:今生所造善恶,究竟哪个多?多数人都是「恶多善少」,甚至从根本上讲,「只有恶业、没有纯善」。因为我们未曾断除贪瞋痴三毒,因此所做之善,也是杂染之善、有漏之善,非究竟清净之业。既然如此,死後所感的果报,唯有自受,无人能替。如古德所说:
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当无常一到,才蓦然惊觉原来一生如梦;再多感情、财物、身份、地位,全都带不走,只有业力如影随形,牵引我们走入下一生的命运。
若一生所造多为恶业,死後的结果将是堕入三恶道,从今生的苦又迈入下一生更剧烈、更漫长的苦,永无止息。
因此,人生在世,要「不以苦为苦」、「不以难为难」;我们所谓的苦与难,其实都还不是究竟的苦,若与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的苦相比,根本无法比拟。唯有深刻认识人生的本质与命运的真相,生起厌倦心,发起出离心,才能真正转生死为涅盘、转苦报为安乐。
人生是孤独的,生死路上,既没有人能陪伴我们,更没有人能承担我们的罪业。然而我们的罪业极重,自己根本无法承受,那麽,有谁能陪伴我们、为我们承担呢?唯有「阿弥陀佛」陪伴我们,为我们承担。如《无量寿经》所说: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朋友);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仆人)。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施主)。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孝子)。
於诸众生,视若自己(自身)。
这五段经文出现在《无量寿经》最前段的「序分」,说明释迦牟尼佛说此经时,十方大菩萨皆学阿弥陀佛所行,誓愿效法弥陀的慈悲与智慧,成就如同阿弥陀佛那样的无量光寿,来广度十方众生。
这五段经文中,有四个词语──「庶类」、「群生」、「黎庶」、「众生」,都是在指我们凡夫──轮回於六道、具足贪瞋痴、罪业深重的凡夫众生。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说明阿弥陀佛主动来成为我们的朋友。这是一种难以思议的慈悲。以凡夫的立场,我们根本不可能请阿弥陀佛来作我们的朋友,因为弥陀境界高远,智慧深广,我们既不了解,也无法感应。在《无量寿经》就说:
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即使阿罗汉与菩萨也无法穷尽如来智慧,惟有佛与佛才能了然於心。这样的佛,竟主动放下尊贵身份,无条件、不计门第地来作我们的朋友,称之为「不请之友」。
刚才讲,人生的终极处境,是「独」──孤独。一般人无论有无学佛,终究都是孤独一人走上死亡之路。只有念佛人不孤独,因为我们有一位最慈悲、最殊胜的朋友──南无阿弥陀佛。念佛人与佛同在,不论身在何处,念佛的当下,阿弥陀佛即在我们烦恼污浊的心中,我们也在阿弥陀佛慈悲摄受的心中。所谓「佛入我心,我入佛心」,即是「机法一体,佛凡不离」。
凡夫与佛永不分离,因为阿弥陀佛「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我们无论在任何时空,从未离开阿弥陀佛的慈光。正如古人所说: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天上月亮只有一个,地上的水到处都有,法界当中阿弥陀佛只有一个,但十方世界都有念佛的众生,因此很不可思议的,阿弥陀佛这枚月亮,就普遍照映在十方世界念佛众生的心水之中。这就是佛力不可思议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即使我们的心不够清净、有种种妄想杂念,但只要信受弥陀救度、称念弥陀佛名,佛即摄我,永不舍离。因为这是一位「不请之友」的慈悲行动,是主动、积极、平等、无条件的。
若不是主动、积极、平等、无条件,就无法成为我们的朋友。世间交往尚且讲究「门当户对」,只有地位相当,乃至声气相求者才容易结为朋友,而我们与佛的差距是无法相比的。但弥陀却不论贵贱,不论贤愚,不论罪福,普皆平等摄受,这就是「不请」的真义。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阿弥陀佛来作我们的朋友,是有个目的的,其目的正是为了承担我们的重担。「荷」是肩挑,「负」是背负,弥陀将我们无量生死的重罪,一肩担起,甘为仆役,为我们解除轮回的生死大事。我们的重担是什麽?是烦恼与罪业,是自力不能救、自业难逃的轮回之苦。弥陀担起了这个重担,使我们从根本上获得解脱。
正如佛所说:「皆当别离,无可乐者。」世间的一切终将别离,身体、亲人、财富,无一能久。但只要阿弥陀佛不离,我们就不孤独。念佛往生後,我们还将倒驾慈航,普度一切有缘众生。世间六亲眷属皆曾是我们的父母兄弟,我们亦将引度他们同归极乐,生生不舍,可说「与佛同在,眷属常在」,这是真正的「不独去、不独来」。
所以我们也不是「无有代者」,而是「有代者」,谁来代?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弥陀以什麽来荷负我们的重担?就是以这一句名号──「南无阿弥陀佛」。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这句「不请之法」指的就是名号。弥陀将五劫思惟、兆载永劫所修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悉皆融摄於六字洪名,无条件赐与十方众生。这是最高的布施,最究竟的救度。正如《无量寿经》所说: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开显法藏、创立法藏、成就法藏。
这是什麽样的法藏呢?
──是令众生离开六道轮回的法藏。
──是令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法藏。
──是令众生在极乐世界成佛的法藏。
这个法藏,就是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宝藏,是超胜一切诸法之王。
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中赞叹说: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 功德大宝海。
所谓「观佛本愿力」,就是深观、明了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之力。观的目的,是为了信;真正理解了阿弥陀佛的本愿,自然生起深信不疑之心。
那麽,阿弥陀佛的愿力是为了什麽?就是为了救度我们十方罪苦众生,使我们不堕恶道、不再轮回,能得往生、究竟成佛。
所以,「观佛本愿力」就是「信佛本愿力」;而信佛本愿力,就是信受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救度。
接下来,经文说:「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前文中,阿弥陀佛是作为「施主」,将不请之法的功德名号,平等布施给一切黎庶;此处更进一步,以孝子自居──「如纯孝之子」,可见其慈心更为亲切贴近。
「施主」固然慈悲,但多半是外人,如慈善家救济贫苦,虽施恩济众,却毕竟是出於外援。而「孝子」则是内亲,与父母血脉相连,不待请求,不须呼唤,便会主动体察父母心意,时时思念、处处照顾。
同时,孝子对父母,是又爱又敬。世间人有爱未必敬,有敬未必爱,惟有「孝」能兼具爱与敬;既深情挚爱,又由衷恭敬,才堪称纯孝之子。
阿弥陀佛对我们十方众生的关怀与摄受,正如这样一位纯孝之子,无间无断,无怨无悔。这不是泛泛的慈善,而是至亲的深恩。
再进一步,《无量寿经》说:「於诸众生,视若自己。」
这一句话,超越前面所说的「朋友」、「仆人」、「施主」、「孝子」,因为以上四种关系,都还是「他者」的角色,是彼此分别的、是对待的,不是一体的。
但这一句「视若自己」,则超越了人我界线──阿弥陀佛视我们如自身,将我们的苦视为自己的苦,我们的生死视为自己的生死,我们的成佛视为自己的成佛。我们与佛,情同一体,命如连根。这就是佛的大慈同体之悲。
譬如《阿弥陀经》中的「共命之鸟」,两头一身,命运与共;若伤一翼,双亡俱灭。阿弥陀佛与我们的关系,正是如此。他不成佛,我们不能得救;我们不往生,他的本愿便不能圆满。因此,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悲愿与救度,不仅是慈悲与恩德,更是「同体感应」的自然流现。
这就是「同体大悲」的究极体现,也是净土宗所依止的根本──弥陀以我为己,视我如身,救我如子。
如此大悲、如此大恩,我们唯有信受弥陀救度,称念弥陀佛名,报佛恩德,永不退转,方为不负佛心。
佛的本质,就是慈悲。而这种慈悲,并非出於情感性的爱恋,而是根源於般若空性的智慧。因为体证空性,便破除我执,超越对待,故能流露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无条件悲心。
这种悲心,不是基於亲疏、有缘、取舍的爱,而是无缘大慈──无需因缘条件即可慈爱众生;是同体大悲──将一切众生视如己身,感其苦痛如己苦,怜其轮回如己陷。这份悲心,已超越父子母女之亲情,更超越世间有对待、有限制的感情之爱。(待续)
(2024年12月15日弥陀诞於板树体育馆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