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的创立与流变
一、净土宗的创立
凡是一宗的创立,必需有其基本的条件,最主要的有三个,即:一、经论依据;二、判教理论;三、祖师传承。净土宗之所以能够称为「宗」,完全合乎这三个基本条件。
(一)经论依据
(1)正依经典的建立
一个宗派的建立,必须有佛经与祖论的依据,也就是要成立这样一个宗,必须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经典当中,甄选出这一宗主要依据的经典,即「正依经典」,并且有菩萨注释之论,才能依教立宗。
净土宗「正依经典」是:《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之净土三经,加上天亲菩萨的《往生论》,称为净土宗「三经一论」。
(2)第十八愿的根本地位
净土三经之中以《无量寿经》为根本经,此根本经之核心即是阿弥陀佛所发之四十八愿,此四十八愿又以第十八愿为其根本。故第十八愿是「三经一论」之根本,当然也是净土法门与净土教理的根本;开展净土法门与阐释净土教理若不依此第十八愿,或与第十八愿相违,则非纯正的净土法门。
(二)判教理论
(1)判教的意义
甄选出这些经典,做为本宗的依据之後,又以这些经典来定位,在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中属於什麽样的阶位,叫作「依教开宗,依宗判教」。判定本宗及他宗之间,教理大小、高低的属性。
(2)净土宗的教判体系
净土宗之教判即是:圣净二门,难易二行,自他二力,要弘二门,大小二乘,横竖二超,顿渐二教。在这当中,净土宗是属於:净土门,易行道,他力,弘愿,大乘,顿教,横超。列表如下:

(3)圣道门与净土门
基本分类:佛教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或中国八大宗派,可分为两种法门,即是「圣道门」与「净土门」。
圣道门:三论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密宗、律宗等,都属於「圣道门」。
净土门:专指净土宗一宗。
修行特色对比
圣道门:依自己的力量,在此娑婆世界,世世得人身,世世增上菩提心,世世修六度万行,藉以断惑证真、入圣得果。
净土门:只管称名念佛,自然乘托弥陀愿力,今生往生极乐净土,在净土断惑证真,成就佛果。
(4)教判理论的传承脉络
龙树菩萨的难易二道判:圣道、净土二门说,是道绰大师远承龙树菩萨之难行、易行二道判,以及近继昙鸾大师之自力、他力二力论而来的。
龙树菩萨《易行品》说: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
龙树菩萨将世尊所说一代教法,分析归纳成为难行与易行二道:
难行道:修诸万行,犹如步行,步行是苦,有诸、久、堕之难,证果不定。
易行道:信心念佛,犹如乘船,乘船则乐,有一、速、必之易,往生决定。
昙鸾大师的自他二力论:昙鸾大师进一步阐明,之所以难,乃是在於靠自力;之所以易,乃是在於全靠他力,他力是指阿弥陀佛慈悲平等救度的愿力。
道绰大师的圣净二门判:道绰大师继承二位祖师之鸿判,更就时代性、根机性,广引众多经论,使一代教法之难易二道、自他二力,成为有逻辑性、系统性的圣净二门判。道绰大师建立此圣净二门,有明确地劝导舍「圣道门」之修行,入「净土门」之救度的用意。列表如下:

(5)二门差异的核心要点
简要对比:
圣道门:於娑婆得道,自力断惑出离生死之法门,唯有圣者堪能,凡夫难修难证;如陆道步行,苦。
净土门:於极乐得道,他力救度往生净土之法门,不但凡夫所能,圣者当然亦能;如水道乘船,乐。
根本区别:圣道门与净土门的根本区别在於,一者靠自力,一者靠他力(阿弥陀佛本愿力)。净土宗开宗立教的根本法理依据,即是阿弥陀佛的本愿,离开弥陀本愿力,一切失所依附。
修持原则的重要性:圣道门和净土门有各自的理论体系、修行方法与归趋,各有范围,彼此不同,如果把二者掺杂在一起,则所修持的既非圣道门,也非净土门,彼此混乱。所以学净土宗,首先要厘清什麽是「圣道门」、什麽是「净土门」,否则会变成四不像。如果用圣道门的理论来解释净土门,那就不是纯粹的净土宗,也不是纯粹的他力易行道了。
很多人学净土门无法入门或产生疑惑,乃至错解曲解,即是在此点混淆不清。以致全仰他力、万修万去、宽广笔直的安乐易行的净土大道,变成曲折难行的险道,善导大师所谓「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得生)」,甚可惜也!
(三)祖师传承
(1)祖师选定的四个条件
前面经论依据与判教理论,都必须有祖师的传承,也都必须依据祖师的传承。而净土宗祖师的选定条件有四:
⒈愿生极乐:本身是个愿生弥陀净土的念佛人。
⒉要有着作:如果没有着作,就没有教理的传承。
⒊着作了义:着作所阐释皆契应弥陀根本愿——第十八愿。
⒋开显释功:所阐释要有开显的功勳,亦即不踏袭前人的解释,发挥前人尚未提出的契理契机的论点。
具备这四个条件,即成为一宗祖师,其中「着作了义」与「开显释功」,是充分必要条件。
(2)净土宗七祖传承
依此准则,纯粹的净土宗传承祖师及祖典即是:
一、龙树菩萨(2、3世纪顷),祖典:《易行品》《十二礼》。功勳:判难易二道,二道鸿判龙树功。
二、天亲菩萨(4、5世纪顷),祖典:《往生论》。功勳:彰一心归命,宣布一心天亲功。
三、昙鸾大师(476—542年),祖典:《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功勳:显自他二力,显示他力昙鸾功。
四、道绰大师(562—645年),祖典:《安乐集》。功勳:判圣净二门,二门劝归道绰功。
五、善导大师(613—681年),祖典:五部九卷。功勳:楷定古今,判要弘二门,正杂二行,顿渐二教,报佛报土,本愿称名,凡夫入报等。古今楷定善导功。
六、法照大师(747—821年),祖典:《五会念佛法事赞》。地位:时人尊称为「善导後身」。
七、少康大师(736—805年),地位:时人尊称为「後善导」。
(3)传承的特色
法照大师《五会法事赞》虽缺乏教理发挥,少康大师虽未有教理着作,然此二大师前者被尊称为「善导後身」,後者被尊称为「後善导」,此二大师如同善导本人,故亦被推尊为祖师。
这七位祖师,地域、时代虽然不同,但其法脉传承,以及净土教理思想,都是纯粹地根源於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也都是纯粹地依据净土三经,可说以净土正依之经解释净土经典,即是以经解经,也以净土正依之经阐释净土法门,毫不掺杂他宗他派自力难行的教理,是原汁原味的净土宗教理思想。故这七位祖师或有地域与时代不同,但其教理却是一脉相承,一味无别,如一器之水传一器,始终一辙,无有异途。
净土宗的创立,完全具备了经论依据、判教理论、祖师传承这三个基本条件。其教理体系以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为根本,判教理论以圣净二门为核心,祖师传承一脉相承,形成了完整而纯粹的净土法门,为末法众生提供了一条明确可行的解脱之道。
(4)中国净土宗三祖与法脉发展
若论将「弥陀净土思想」体系化、宗派化,实肇始於三代高僧之努力,即南北朝的昙鸾,隋代的道绰,与唐代的善导。三人一脉相承,奠定中国净土宗理论基础与弘法方向,可谓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净土宗初祖、二祖与三祖。
昙鸾於《往生论注》中创「二道二力说」,为净土宗判教提供依据;明确论述往生净土可成佛,敞开通往佛果之门;强调「称名念佛」,简化修行方法,确立净宗修行纲要。昙鸾的净土学说,实为净土宗的奠基者。
道绰《安乐集》继承昙鸾二道二力说,创立「圣道、净土二门」,力驳众说,建立净土宗教理骨干;并将法脉传承予弟子善导,使净土宗能走向民间、广弘不绝。若无道绰及其《安乐集》,则净土宗法脉恐无以继。道绰不仅当为净土宗第二祖,更是中兴之祖。
(5)宗祖圣德 法门正宗
善导大师是净土宗创宗的宗祖、净土宗集大成者。大师才智高迈,学德拔群;甫过弱冠之年,便证得念佛三昧;常於弥陀定中,亲游极乐世界;毕生专弘净土法门,古今尊称「弥陀示现」。每当大师开口称名念佛,声声佛号,声声光明,故时人亦尊称「光明和尚」。
大师的净土宗思想,以弥陀本愿为根源,以善恶凡夫为正机,所谓「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此为净土宗之特色,上符弥陀普度本怀,下契众生所有根性,可谓圆赅万行,普摄群机,真正体现净土宗「简易、稳当、直截、圆顿」之「胜易」特色,是净土宗正脉与净土宗标准。
大师弘法布教,多在唐朝帝都,致使念佛之声盈满长安,往生之人遍及都野,蒙化受益者不计其数。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虽至万代而下,犹能启人信心;故使印光大师不禁绝赞而言「善导大师之大圣人,神妙不测者」。
(6)法流东瀛 德化千秋
大师往生之後52年,《往生礼赞》传入日本,63年《观经疏》已在日本被抄写,158年《观念法门》、《法事赞》、《般舟赞》传入日本。
日本之源信上人《往生要集》已大量引用《观经疏》为依据,使得净土法门在日本迅速发展。
八百多年前,日本有一位高僧法然上人(1133~1212),接触到善导大师这一法脉的着作之後,就清一色地完全依据相关着作与教理,开创日本净土宗。
中国佛教的各个宗派都传到日本,然而自古以来,日本佛教宗派中规模最大、寺庙最多、信众最广的是法然上人所创建的净土宗。之後净土宗再分出净土真宗、时宗等派系,虽分为数个流派,但在净土教理上总体而言,皆以「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为其不二主轴。
日本各地寺院以「悟真寺」为名者,约有十所(因大师常住於终南山悟真寺之故);以「善导寺」为名者约四十所;以「光明寺」「光明院」为名者,近百所,皆是对大师的敬仰与追随。足见大师之德风早已远播东瀛,流芳千载。
二、净土宗的流变
(一)善导法脉失传与十三祖
(1)善导法脉失传
善导大师往生後一百六十一年,唐武宗灭佛,继而五代战乱,又经周世宗於大师往生後二百七十四年(即显德五年)再度大规模灭佛,《往生论注》《安乐集》以及「五部九卷」大约毁於此一浩劫,於中国几乎完全逸失。导致宋明以降,乃至现代,净土一门逐渐融入各宗,如台净、禅净、律净等,与善导大师所阐扬之纯粹净土宗法脉,已有极大区别。
净土宗创立在隋唐时代,创立之时最为圆满,後世宋元明清不可能超越之。如长江之水,源头清澈可饮,然历经支流汇入,至江口则已混浊难饮!此喻宋元明清以来净土法门参杂诸宗教理,遂失本宗面貌。
(2)「十三祖」的确立与问题
由於念佛法门简易殊胜,普被三根,自古以来,净土宗遂成为中国佛教之主流,其弘传之广、影响之深,实非其他宗派所能企及。
自宋朝以来到民国二十九年印光大师往生之後,其间历经增减而追尊确立出「净土宗十三祖」:初祖慧远(334~416)、二祖善导(613—681)、三祖承远(712~802)、四祖法照(747~821)、五祖少康(736~805)、六祖永明(904~975)、七祖省常(959~1020)、八祖莲池(1523~1615)、九祖蕅益(1599~1655)、十祖截流(1628~1682)、十一祖省庵(1686~1734)、十二祖彻悟(1741~1810)、十三祖印光(1862~1940)。
这十三位祖师当中,前七位先由南宋天台宗僧人宗晓(1151~1214)在其《乐邦文类》中立「莲社六祖」,後来又有天台宗僧人志磐(生卒年不详)在其《佛祖统纪》中,就这六祖予以增删而重新立了「莲社七祖」。然二人皆天台宗僧,却为净土宗立祖,而真正净土宗几位巨匠都不在祖师之列,比如昙鸾、道绰,还有三藏大师慧日,实属遗漏重大,欠缺周全。但由於自唐末以来,纯正净土宗法脉几已失传数百年,无人能据法抗辩,故历代相沿,鲜有异议。
(3)慧远大师的象徵性地位
慧远虽被列为莲社初祖,但从净土宗法脉传承的角度来看,其地位主要具有精神象徵的意义,而非实质法统上的关键地位。相传慧远大师於庐山「集十八高贤立白莲社」(注:据考证,此为後人所伪托),首倡念佛,但其并无净土相关着作流传於世。其修学教理并非依据《净土三经》,念佛方法亦非他力易行的称名念佛,而是依据《般舟三昧经》之教义,修持般若禅观,行自力难行之观想念佛。此种修行方式,不契合阿弥陀佛本愿之理,亦难契合一般大众之根机。
因此,慧远大师往生之後,直到唐初二百多年期间,其净土思想与修行方法对当时的净土行者并未产生重大影响,也未广泛流传。换言之,在唐初以前,慧远之念佛实践在净土宗系统中仍属无足轻重。正如唐代迦才大师於《净土论序》中所说:「上古之先匠,远法师、谢灵运等,虽以佥期西境,终是独善一身;後之学者,无所承习。」
(4)昙鸾大师奠定净土宗根基
直至二百年後南北朝时期,昙鸾大师出世,方为中国净土宗带来实质性的开创与建立。
汤用彤先生於《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明确指出:「北方大弘净土之业者,实为北魏之昙鸾,其影响颇大,故常推为净土教之初祖。」此一说法从文献学角度,明确指出中国净土宗之正式成立,实由昙鸾、道绰、善导三代祖师之教理组织、弘宣法化与念佛实践,使净土法门蔚然成宗,流传广远。若从法脉的角度来看,则可见净土宗有一清晰可循之传承系统,即昙鸾开创、道绰继承、善导集大成,乃为纯正净土宗之正统法脉。
(5)「十三祖」并无法统传承关系
後世所立「净土宗十三祖」中,除昙鸾、道绰、善导、法照、少康等五位祖师之外,其他多数祖师或无着作,或虽有着作,却掺杂他宗自力难行之教理。例如莲池大师之《弥陀疏钞》、蕅益大师之《弥陀要解》等,虽为後世广传之着述,但皆融摄天台、禅宗等之自力难行教义,已非原汁原味之净土宗思想。
再者,十三祖之间既无师资相承之必然关系,亦无教义法统之继承体系,显示宋元明清以来的「净土宗」已缺乏一脉相承的法统与血脉。因此,这十三位祖师究竟是依何标准而被尊为祖?据宋代志磐《佛祖统纪.净土立教志》记载,其标准为:「取异代同修净业,功德高盛者。」可见「净土宗十三祖」之说,是後人根据历代高僧中「同修净业,功德高盛」者,所逐渐追尊确立而成。除前述五位祖师外,其余多不具备如禅宗所谓「祖祖传心、心心相印」之血脉承续意义。
因此,「十三祖」之立,主要意在追尊历代修行净业功德卓着之大德,藉以唤起後人敬仰之心,增进信愿行。其立祖方式,与其他宗派如华严、天台、禅宗所重之师徒相承不尽相同。故对於所谓「净土宗十三祖」,知其有此一说即可,不必拘泥於祖师名号与次第。
(6)印光大师对善导大师的尊崇
然而,印光大师作为第十三祖,对净土法门之弘扬,实为近代无出其右者。印光大师特别敬仰善导大师,依其专修念佛之法,自修化他,称叹之辞极为崇高:「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善导大师之大圣人,神妙不测者」「善导和尚《四帖疏》,净业行人之指南针也」「善导在长安,少康在新定,念佛之声,盈余道路;其往生者,当不止百千万亿」。由此可见,印光大师对善导大师之尊崇,达到前所未有之程度,其对善导思想之继承与发扬,确实成为近现代净土宗的重要一环。
(二)净土法门两大系统:「隋唐净土」与「宋明净土」
唐武宗灭佛後,佛教整体大衰,惟禅宗与净土宗因其简便易行,尚得流传,其他各宗都处於颓势或衰落。宋代禅净合流,带动了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同归净土,净土法门由此普及於佛门。至明清时期,可谓佛门已是净土一家之天下。称名念佛广布四方,深入民间,形成「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之盛况,成为中国民间信仰之中坚。
因此,净土法门分为两大系统:一为「隋唐净土」,一为「宋明净土」。
(1)隋唐净土:纯正的佛力救度法门
隋唐净土发源於中国佛教鼎盛的隋唐时期,由隋代道绰大师(着《安乐集》)、唐代善导大师(着《观经四帖疏》)继承龙树菩萨《易行品》、天亲菩萨《往生论》、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等净土思想,建立「难易二道、自他二力、圣净二门、要弘二门、正杂二行」等教判体系,纯依净土三经,创立以称念佛名、乘佛愿力往生净土的宗旨。此即「隋唐净土」,是一种全然依靠佛力救度、安心称名、决定往生的纯正法门。
隋唐净土具备纯粹、单纯、不掺杂的特质,故其义理明确,没有模棱两可,令人信行坚定。正因如此,依此法门修行者,可得「百人念佛百人往生、万人念佛万人往生」之果证。换言之,根据此法门,无论何种根机,皆能往生极乐,今生即为极乐圣众之一。
(2)宋明净土:杂糅与不确定性
自宋元明清以迄近代,约一千年间,中国佛教逐渐衰微,善导法脉的纯正净土宗教理一度失传。在三教融合、诸宗会通的趋势下,行者往往以禅宗、天台、华严等各宗经论与教判义理,理解或诠释净土三经,致使宋明净土的思想纷杂多歧。
宋明净土虽同样以念佛、求生极乐为宗,但其义理往往附带种种自力条件与修证门径,故实践上已非纯正他力救度的净土法门。
例如,有人认为须累积诸多世间功德作为助行,方能往生;然而凡夫所行多是贪瞋痴污染的有漏功德,非清净真实资粮,不能作为往生依据。
另有强调必须达到特定功夫,如「功夫成片」、「梦寐一如」;甚至要求断见思惑,达到「事一心」;或破尘沙惑、无明惑,证入「理一心」,方可往生且品位增上。此类见解,不仅与善导法脉的他力救度思想相左,且与净土三经所示义理背道而驰。
更有甚者主张「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鼓吹「实相念佛」、「无相念佛」,提出「念佛即念心」、「托彼名号,显我自心」等说,主张以自力修功回向求生,已背离阿弥陀佛本愿他力救度的根本精神。
总而言之,宋明净土虽仍属於净土法门,却混杂天台、华严、禅宗等他宗义理与自力修行思想,已非原汁原味、纯粹无杂的净土宗,亦非极乐世界的「清净法音」,导致修行者对往生大事心生疑虑与不安。
(3)净土宗的祖师法脉与教理传承
自南北朝至隋唐,昙鸾、道绰、善导三位祖师所弘扬者,皆为纯粹无杂的净土正义。尤其唐代善导大师,为匡正其他宗派自力观点所衍生的错解与曲解,依据净土三经、请佛证诚,撰着《观经四帖疏》,楷定古今,建立修学净土的标准体系,被尊为净土宗宗祖。
自唐朝末年以降,虽有净土法门流传,但并无建立清晰的教判理论与祖师传承脉络。宋朝之後虽立有「净土十三祖」之说,但多为他宗所推,此十三祖的净土思想既无一贯性,亦无相承关系,难成一宗。
反观隋唐时期,善导大师依昙鸾、道绰之教义体系,着有《观经四帖疏》等「五部九卷」着作,皆为纯正的净土教理。昙鸾大师承天亲菩萨《往生论》而作《往生论注》,引净土三经为据,融合龙树《易行品》义理,堪称净土宗最初的创宗论典。故昙鸾可为净土宗的奠基初祖,善导则为总其大成、创宗立派之宗祖。
(4)建立净土宗法脉的理论架构
从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法照等祖师的着作来看,善导大师一系的法脉,已建立起完整的净土宗教理架构与传承。若无此一法脉,则仅有净土法门,而无完整教理体系,无法成为一宗。
一个宗派之成立,除了须明确依据的经典,尚须提出教理之判别,说明该宗所依经典在整体佛法中的定位与属性。此外,亦须具备明确的修行方法、所契合的根机,以及所能达到的利益与究竟果位,构成「教、行、机、益」的理论架构。若无此架构,便无以成立为一完整宗派。
然而自唐朝末年以来,中土所流传的净土法门,多未具此架构。反观善导大师一脉的着作,不仅具备完整的理论架构,更提出了独特的判断:净土三部经乃成佛之道,教理上属圆教,方法上为顿教。因仰赖弥陀本愿,无论何人,只要专称弥陀佛名,皆蒙救度,摄取不舍,今生决定出离轮回,往生极乐,成就佛果。此法极简极易,至顿至圆,皆由阿弥陀佛根本愿力所致,乃故有此判教。
(5)判教之建立:圣道门与净土门
另一方面,依本宗教理,将整个佛法判为「圣道门」与「净土门」,「难行道」与「易行道」,「自力」与「他力」,以及「竖出」与「横超」等,形成明确对比。
所谓圣道门,是依自力修行之法,即「勤修戒定慧,断除贪瞋痴」以出离六道轮回。此为难行、竖出之道。若欲进一步成佛,则需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实践四弘誓愿、四摄法、六度万行,历经三大阿僧只劫,圆满福慧,方能成佛。此即大乘圣道法门。
从净土宗立场观之,小乘教法姑且不论,即使大乘诸宗,亦未必究竟圆满。唯有净土宗,方为究竟圆顿之教,不属渐次之法。何以故?他宗如天台、华严,虽称圆教、顿教,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心净即国土净」等理,然皆止於教理之谈。若未实断烦恼,仍无法了生死;未了生死,即无以证菩提、入涅盘。
(6)谈玄说妙不足以出离轮回
世间许多人虽谈「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甚至谓「无烦恼可断,无生死可了」,然多止於纸上谈兵、头脑观念。命终之际,仍随烦恼业力流转轮回。若真欲出离生死,必须面对现实,不能流於空谈。
实际上,要脱离轮回,必须真实断除烦恼;要成佛,亦须历经三大阿僧只劫,积集无量福慧。并非仅仅理解教理,即已断惑证真,圆满福智,决非一生可办。
(7)净土宗为圆中之圆、顿中之顿
在此末法浊世,即使天台、华严所讲圆教顿法,与净土宗相比,亦属渐教。盖以往生极乐为目的之净土宗,其教义显明即便临终一念称佛,亦能脱离六道轮回,往生彼国。此为最速、最顿之道。又极乐世界乃涅盘成佛之境,一往生即超凡入圣,无有退转,直入涅盘。此为最圆、最满之教。
昙鸾大师说:「不断烦恼得涅盘分。」此即显示,由於净土宗他力念佛往生的教义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救度之法,超绝於圣道门通途修因证果的道理轨则,故可谓「道理以外之法」。烦恼未断的凡夫,专称佛名,即得往生弥陀报土,此为超情离见、不可思议之法门。
与圣道门相较,净土宗实为佛教中之顿中之顿、圆中之圆。
(8)净土宗法脉失传之原因
一个宗派,唯有建立此等理论判教,方可称为「宗」。自唐末、北宋以来,流传於世之净土法门,皆未建立上述理论架构。唯善导大师一法脉之着作,具备完整架构,足以建立为一宗。但为何後世无传,致使修行者罕知其详?
如前所述,因历代法难与战乱,导致此一法脉着作多已佚失,仅善导大师《往生礼赞》一书偶有流传,然亦乏人问津,未能广为弘扬。
(9)後世杂揉与根本思想之模糊
唐末以来,虽净土思想广为流布,然其教理往往与诸宗混合,虽有导归诸宗於净土之利,但也导致难以窥见善导法脉之全貌。结果,使阿弥陀佛平等慈悲救度的根本思想未得圆彰,致令後世多误解或遗忘净土宗之正义。
三、总结
凡是一宗的建立,除了经典的教理依据及判教体系外,还必须具备明确的祖师传承与实践法门,才能称之为「宗」。从这个角度来看,真正能够成立为「净土宗」的,是隋唐时代由昙鸾、道绰、善导三位大师建立起来的净土法脉,他们所依的经典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三部正依经典,即「净土三经」。而他们所弘传的法门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的他力念佛法门,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净土宗。总结如下:
(一)善导大师的地位与贡献
宗祖地位确立:善导大师总摄昙鸾、道绰之学,集净土宗教理大成,创立判教体系与实践标准,明确提出「称名念佛、仰靠佛力」的修行方法,堪称中国净土宗的真正创宗者。
着作传世:其《观经四帖疏》、《法事赞》、《往生礼赞》等五部九卷,是纯正净土宗最重要的典籍,具有创宗立教的代表性。
弘法实效显着:在长安弘法期间,念佛风气盛极一时,形成「家家念佛声、户户归净土」的盛况,影响深远。
(二)昙鸾与道绰的开创与奠基
昙鸾大师(初祖):
创立「二道二力说」(难行道、易行道;自力、他力);
着《往生论注》,奠定净土宗的教理基础;
引龙树、天亲思想融入净土,建立理论根据。
道绰大师(二祖):
着《安乐集》,提出「圣道门、净土门」二门分判;
纠正其他宗派对净土的曲解,为净土宗确立正统立场;
将昙鸾的教理系统传授於善导,形成明确的法脉传承。
(三)与宋明以降之「杂糅型」净土思想区别
隋唐纯净土宗:
教理明确:依三经立宗;
修行专一:专称弥陀佛名;
力主他力:仰靠阿弥陀佛本愿救度;
判教分明:辨别自力难行与他力易行。
宋明杂融净土:
混杂多宗:天台、华严、禅宗、密宗之思想交融;
修行复杂:强调功夫念佛、禅观念佛、实相念佛等;
教理模糊:偏离本愿称名的核心教义;
传承不明:祖师之间无法脉相承,无教理一致性。
(四)「十三祖」之成立背景与性质
非法脉传承:所谓的「十三祖」多为後代追尊,未具祖祖相承之法统关系;
赞德表范作用:选取「异代同修净业,功德高盛者」以作为信行者的模范;
无统一教义:除善导、法照、少康外,其余祖师教义多与他宗交融,非纯净土宗。
(五)结语:净土宗的本源与正统
真正的净土宗宗脉,是从龙树、天亲到昙鸾、道绰、善导,继以法照、少康而成。
善导大师所建立的「称名念佛、仰靠佛愿」的教法,是最契合《净土三经》的正义。
宋明以降的「十三祖」体系,是历代融合与推崇的结果,并不构成一个教义一致、法脉明确的宗派系统。
因此,隋唐净土宗才是真正完整、纯正、具有宗派标准的中国净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