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編輯部
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沙論》是解釋《華嚴經‧十地品》的,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九品—–《易行品》。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一開始就引用說:「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我們是菩薩嗎?不是,和我們沒關係,因為他說的是「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那我們還學什麼呢?不要學了,是不是?
「菩薩」這兩個字放在這裡,有很深的啟發意義。淨土門的菩薩和聖道門的菩薩是不一樣的。淨土門,不是菩薩,也可以在頭上貼個「菩薩」:只要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可以把「菩薩」兩個字往頭上貼,這叫「凡夫菩薩格」,是凡夫,但也是菩薩。因為願生極樂淨土,願生心就是淨土門的菩提心,而且是真實大菩提心,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是不是菩薩,就看有沒有菩提心,有菩提心就是菩薩,不過有「凡夫菩薩」和「聖位菩薩」的區別。聖位菩薩,是破無明證得無生法忍得大菩薩;我們是凡夫菩薩,叫「凡夫菩薩格」,雖然是凡夫,具足了菩薩的位格,也就是所謂的「種性」,是這個種就有這個作用,這是很不容易的。
松子喻
比如,一粒松子和一粒花生米,松子和花生米相比要小一點,和蠶豆更沒法比。但是它的種不一樣,這粒松子雖然小,長起來就是一棵迎風頂立的大松樹;花生米或蠶豆雖然那麼肥大,也只能長幾尺高。這就是種不一樣。
念佛人,看上去不起眼,就是一個皺巴巴的老太太,但是她的種是佛種,她一定要成佛的。所以印光大師就說,願生西方,種性超越二乘之上,即使阿羅漢都沒法比,這就叫「凡夫菩薩格」。有這個種性,才有這個信心。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到了西方就能成佛,為什麼我們心裡很有底氣?這就是種性,種性和智慧沒有關係。種是不一樣的,小雞長成很肥的大公雞,昂首闊步的,但是飛三五步遠就飛不上去了;雄鷹不一樣,哪怕牠再小,一飛就直衝藍天。這就是種不一樣。
虎骨喻
還有一個例子,也很有啟發意義。我們知道警犬撲咬、進攻非常厲害,有個員警養了一隻警犬,非常兇猛,一般人都不敢惹。有一次他們遇到一位出家師父,這位出家師父有一根拐杖,他說:「你這警犬這麼厲害,就讓牠聞聞我這根拐杖吧。」結果警犬一聞,馬上就洩了氣,尾巴一夾就回去了,嚇得腿都發軟。員警就問:「老和尚,你有什麼神通道力,怎麼把我的警犬嚇成這樣?」老和尚說:「我並沒有什麼神通道力。」奧祕就在這根拐杖,原來拐杖上鑲了一塊老虎的骨頭。這就是種性。老虎死了,留下一塊骨頭,警犬再兇猛,一聞之後馬上嚇得屁滾尿流,根本就沒法比。「獅子一吼,百獸畏懼」,獅子是森林中的百獸之王,牠一叫,所有的動物馬上嚇得渾身哆嗦。這就是種不一樣。
修學淨土法門就是菩薩種性
《往生論註》引用的「菩薩求阿毗跋致」,我們要理解「菩薩」兩個字的豐富含義。同時,這裡的菩薩也就是「大義門成就」,不是靠我們自己成就的,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
「菩薩」這兩個字,是關鍵性的字眼,代表淨土法門是大乘菩薩道;我們只要修學淨土法門,就是菩薩種性,就是在行菩薩道,要有這樣的自信和擔當。
這是種性的問題,不是看這個人到底有多大的智慧。這裡的「菩薩」,當然不是高級聖位的大菩薩,是初發心、初級學習的小菩薩,求阿毗跋致但還沒有到達阿毗跋致。一旦到了阿毗跋致,就是不退轉的大菩薩了。
所謂「種性」,現代人說基因。比如貴為人王、帝王,或者是富甲天下、權傾一時,在世間受人尊重、羡慕。但他只是人天的種性,只求人天福報,與一個出家人、求解脫的人比,種性就不一樣:他尊重出家人、頂禮出家人,就是種性不一樣的原因。
如果就出家來講,或就求解脫來說,小乘種性就不比大乘種性,千萬億倍不能比。
所謂小乘種性,是四禪八定修得很好,甚至伏煩惱、斷除見思二惑,成為阿羅漢聖者;但因為是小乘種性,所以和一個發心的凡夫菩薩相比,是千萬億倍不能相比。
一個發菩提心的凡夫,種性超過阿羅漢。因為阿羅漢於菩提道為「焦芽敗種」,而發菩提心的人,就是菩薩種、佛種,這是不能相比的。
佛門有個公案,說一個老和尚和小沙彌一道走路,老和尚是個阿羅漢,有他心通。走著走著,一會兒讓小沙彌走在前面,一會兒讓小沙彌走在後面。小沙彌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怎麼師父今天一會兒叫我走前面,一會兒叫我走後面呢?」老和尚說,因為那個時候他發了一念廣大菩提心,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以叫他走前面。老和尚心想:「這小沙彌敢發這麼大的心,是我比不上的。」所以就請菩薩在前面走。後來小沙彌走著走著,心想:「發菩提心太難了,度眾生太難了,可能還不行。」他的心往下一退,阿羅漢就知道了,一退心就是凡夫,就不能在前面走了。可見這就是種性不一樣。真的發了菩提心,那是很偉大、很了不起的!
菩提心有兩種:聖道門的和淨土門的。聖道門的菩提心我們都很讚歎,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廣積菩薩行。但是,他們的種性和淨土門的不一樣,有的人不求生極樂世界,對淨土沒有信心,不嚮往。有些念佛的老太太,從外表來看,智慧不夠,發心也不怎麼大,能力、志向更不如人家;但如果看種性,她能相信西方淨土,相信涅槃界,而且一心一意願生淨土—–淨土是諸佛萬德莊嚴所成,她能相信這樣的境界,願意往生,這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她的種性就超過聖道門一般的菩薩。所以,在這方面要自肯、自信、擔當,這樣就有信心。
當然,我們既不貢高,也不卑下。不貢高,是因為我們本身就是凡夫;不卑下,因為我們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
念佛人都是菩薩種性、佛種性,所以釋迦牟尼佛說念佛人是「人中芬陀利華」,這不是隨便講的,佛是看種子的—–優良種子,種子最重要。
我們是佛種,因為我們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是金色的佛種,是純良的佛種。十方法界裡,沒有哪個種子能超過這個種子的。所以我們這個種子要保持基因穩定,要是混了種、基因改造,這個種子就衰退了。因為「南無阿彌陀佛」佛種是法界最純、最優、最上、最堅固、最圓滿、無可挑剔的金種、純種。佛的種性不能夾雜,所以一定要一向專念。
有人拿世間法來夾雜,把基因都改造了,所以曇鸞大師說「外道相善,亂菩薩法」,把種子變了。
菩薩有兩種:一種是難行道的,吃苦流汗,很辛苦;一種是易行道的,很逍遙、很自在。這兩種菩薩,當然是易行道的菩薩更殊勝。
難易二道,是以難行道陪襯易行道,難行道起陪襯、烘托的作用,目的是要烘托出易行道。同樣的,難行道無量無邊的菩薩,都是配角,是要烘托出易行道的菩薩。
對於整個佛教,我們不會明知易行道好,反而轉到難行道去。比如車子上了高速公路,平坦又開闊,車速又快,開車的人不會說:「我如果有本事把車開到難行道上就好了!」當然沒有人會這樣開車的。所以,我們不羡慕難行道,之所以讚歎它,因為它能烘托易行道—–我們想修難行道,結果一試,發現太難了,這樣就轉入易行安樂道。
「菩薩求阿毗跋致」,「阿毗跋致」就是不退轉,「求」就是希望獲得。凡是菩薩,一定是求阿毗跋致的;凡是求阿毗跋致的,就一定是菩薩。我們當然都求不退轉,那我們都是菩薩。淨土門就是願生淨土,而且願意決定往生。願意往生,就不能退—–也許能往生,也許不能往生,這就有進有退,不是我們所希求的。我們既然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希望決定往生,沒有退轉。這是淨土門的「求阿毗跋致」。所以,凡是願生淨土而一向念佛的人,雖然是凡夫,都具有成佛的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