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佛人在學法過程中,沒有深刻領會佛法是和我們如何交集的這一實質,不知道佛法是什麼法,因而在學佛中外相做得很好,但是忽略了自我內心的調攝和取向。
《往生論註》:問曰:若言「無礙光如來」「光明無量,照十方國土無所障礙」者,此間眾生何以不蒙光照?光有所不照,豈非有礙耶?答曰:礙屬眾生,非光礙也。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見,非日光不周也。亦如密雲洪霔,而頑石不潤,非雨不洽也。
有人問:阿彌陀佛的光明是無礙光,那麼這種無量的光明,能照十方世界國土都無所障礙,此間眾生為何不能蒙阿彌陀佛的光照耀呢?而光照耀不到,豈不是有障礙了嗎?曇鸞大師回答說:對於有障礙的眾生來說,不是彌陀之光被障礙了。比如太陽光,能夠周全四天下,但是盲人卻看不到,不是陽光照耀不到啊。又比如濃雲下雨,頑石怎麼能被潤澤呢?不是雨水不潤石頭也!
《論註》這番話告訴了我們佛法是心法和因緣法的道理。我們怎麼理解佛法是心法和因緣法呢?《華嚴經》言「萬法唯心造」,這句經文最好地詮釋了心法是宇宙實相之基,也是佛法之本源。這句經文糾正了所有人自以為正確的唯物主義世界觀,我們如果用唯物主義世界觀來理解佛法,那麼一定會南轅北轍,也難以理解佛經中立足於唯心之上的法義意涵,佛法是心法與因緣法這一點我們大都忽略了它。
心念的動靜予奪、交錯取向是我們能否與佛法發生交集之因緣。
比如當今雖然是末法時期,佛法還擺在那裡,並未消失,互聯網的便利,使得任何經文都能在網上搜尋到,也能在網上聽到眾多師父的講法。但是,假如一個人不信佛,就算佛法擺在那裡,也不會去學,去看,終不能得到佛法的滋潤,因為沒有信佛的因緣和信佛之心。這就是雨水無法滋潤頑石,誰的錯?當然是頑石,我們不信佛就是那個頑石。
同樣,一個佛弟子雖然信佛,卻不相信念佛能成佛,那麼也就不可能聽得進去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也不可能依祖師傳承的究竟求法。因為此類眾生的大乘善根根機還不成熟,還在人天境界中徘徊,沒有因緣與智慧信受彌陀救度。「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佛經如是說,凡夫非如是做,心念障礙著佛光的攝取,佛之光明無法照耀凡夫內心我執深重的黑暗世界,所以是「礙屬眾生,非光礙也」。這一切一切都是因緣的不成熟和我們的「心念」取向在起作用。
再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句話怎麼理解呢?怎麼放下了屠刀,就能立地成佛了呢?成佛也太容易了吧!這就是「心法」所能如實變換的境界所至。當造惡的心棄惡轉善,再行轉變為願生西方極樂的心,也就轉變為成佛的心。心念的轉變再遇阿彌陀佛的增上願力,以至得果就變得非常不可思議了。
當我們將念佛功德迴向給法界眾生,希望他們能蒙彌陀救度,離苦得樂,我們做什麼了?沒有轟轟烈烈的行動,只不過是心念的回轉,將念佛功德與他罷了!
當凡夫悟後起修,修菩薩道,為何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貪瞋癡為何?心念是也!
《論註》言菩薩有功德,一念遍至德和不動遍至德。「德」乃上供諸佛、下化眾生也。為何一念遍至?無有先後,一念一時遍至十方法界。何為不動遍至?此身不動,心念依然遍至十方法界!心之所作,心力強大焉。
我們看第十八願中的「欲生我國」,指的是什麼?阿彌陀佛十劫以來對眾生翹首以盼、垂手相迎,我們眾生心念願生極樂,心馳神往,就是把我們的手與阿彌陀佛的佛手相接。我們回過頭來再看天親菩薩的願生心,是不是有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般的真實願往生之義啊!可見「心念」對我們來說是多麼地重要。我們必須要真正地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就是「欲生我國」,後面才是「乃至十念」的念佛行持。心念的指向如果沒有,我們念佛祈求人天福報,借助佛號調攝自心,以得清淨,到頭來就會陷入雜修雜行無法出離的怪圈,蓮花就無根。也就如善導大師所說,往生「百中難得一二,千中難得三五」。
這也就是修諸功德迴向求往生必須具足三心的道理。心念的我執虛妄,口是心非,願生心不強,或者沒有,行持一定不專,怎麼能具足至誠心、深心與迴向發願之心呢?而一個沒有真正願生心的人,又怎麼能夠往生呢?心念的驕慢或者至心信受,是佛法潤澤心田與否和救度與否的前提,這就是心法!
所以我們學佛,要謹記佛法以心法為要。或得或失,一切隨心!
佛成 居士
2020-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