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疏》〈玄義分〉:
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
善導大師依宗開教;善導大師依彌陀本願與世尊本懷,創立淨土宗。
《法事讚》云: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此處「如來」雖指釋迦如來,但毋寧說是善導大師慧眼獨具,深入佛心,為眾生選要法;與其說是代佛說法,不如說是如佛說法。
誠如印光大師讚歎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是大聖人,有大神通、大智慧。推崇善導大師「念佛出光勵會眾,所說當作佛說看」,有如此崇高的讚譽。
又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言:「此義已請證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應知。」可知善導大師所講的,等同釋迦牟尼佛的經典,亦如佛說。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對後世學人的引導,是末法眾生安心的依準。
何以知之,可從法然上人的得法過程,略知一二:
法然上人是八百年前的東瀛高僧,被當時佛教界譽為智慧第一,實際是大勢至菩薩應化身。
法然上人九歲出家,因生死心切,無常觀深,為速求證悟,閱藏五遍,兼學八宗,可謂天下無雙之智者,教界第一之學匠。但是仍然無法從世尊一代時教中,找出安心的「解脫法門」,心情依然悶悶不樂,直到四十三歲,第八遍閱讀善導大師之《觀經四帖疏》,至〈散善義〉「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之文時,眼睛一亮,豁然徹悟彌陀救度之本願,不覺高聲念佛,淚如泉湧。
以法然上人的善根智慧與精進,仍然無法從三藏十二部中找到解脫法門,還需透過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而且讀到第八遍時,才徹悟彌陀無盡大悲;所以對我們而言,種種法門都是選擇題,連法然上人的善根智慧都看不出,必須經過善導大師的指點,今時眾生根機,豈能自選法門,應當隨順大善知識的擇法。
自世尊涅槃七百年後,龍樹菩薩將世尊一代時教的說法,分判為難易二道,將淨土宗歸入易行道,曇鸞祖師繼其後,判為自他二力,緊接著道綽祖師判為聖淨二門,到了善導大師則分要門與弘願門。尤其善導大師為弘願門注入關鍵字「專」;在善導大師五部九卷字裡行間,處處可見「專」,「專」字就是淨土宗行門的特色。
故善導大師《觀經疏》〈定善義言〉: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恆沙諸佛證誠不虛也。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這是善導大師引用正依經典,也就是淨土三經──《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經》的宗旨,來顯明淨土宗行持唯在「專」的特色。
由這三段法語顯示,就是「專念彌陀名號,必得往生彌陀淨土」。歸宗結頂就是在說「專」這個道理。
《觀經疏》〈散善義〉「正定業」之文: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觀經疏》〈散善義〉「要弘廢立」之文: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一心專念」與「一向專稱」即是心專行專,即是專復專。
善導大師以彌陀化身的身分,楷定古今的叮嚀,於《往生禮讚》云:「余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仰願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此之所以善導大師一再苦口婆心,普勸雜修雜行之人,能捨雜歸專。並且以此專雜之標準,來判定念佛行者安心的指標。也是淨土宗宗旨,以「專稱彌陀佛名」作為行持的依據。
是故,頂禮善導,感懷祖恩。
故說:
故使善導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釋淨草 2019/7/17
註釋:
淨土宗的一心不亂,是指名號本具一心,名號之外求心,即是二心雜亂,非一心,應知,往生不依心(九界自力),依名號往生。
淨土宗的一心不亂,不是境界上的一念不生,也不是功夫上的一心成片,是心態上的信心不亂(心專),行持上落實於稱名(行專),心專、行專即是專復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