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從哪裡來?來做什麼?死了去哪裡?」我常常思考這些問題;也總是沒有結論,只得希望在宗教裡尋求答案。
我的生長環境以及家庭的氛圍、影響,自然是想到佛教,於是拜讀相關的佛教讀物。應該說,在這些書籍中,我獲益不少:一是從思想的深處否決了「佛教是迷信和消極的」,二是認為人可以在學佛中得到解脫,減少煩惱和恐懼。
然而要如何學佛修行,便是擺在我面前的重大問題了。於是我就在隋唐時期形成的中國佛教的宗派裡選擇法門。三論宗從真諦、俗諦來徹悟中道實相,天台宗的真諦、俗諦、中道諦的三諦圓融,華嚴宗的「法界緣起、一切無礙」的嚴密與深奧。要修此三宗,以我的愚鈍,怕是盡畢生之精力,也仍然處在門外。而唯識宗闡明心識因緣體用,要求修習唯識觀行,以期轉識成智,成就解脫、菩提二果,我自然也深感望塵莫及。密宗無人灌頂,無人傳授,貿然自修,說不定要走火入魔。至於研學律宗,當然不是我等凡夫俗子之事。總之,要修習這六宗,依靠自身的修行、證悟,或靠上師的醍醐灌頂,以期了生脫死,這與我無緣,我非常識趣地放棄了。
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使我很好奇,「如何見性」便成了我一段時期內的輾轉反側。六祖聽到《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大徹大悟。我是五濁凡夫,自然不可能,便試著去「靜慮」;結果是恍恍惚惚,不是無靜無慮,就是有靜亂慮,總之一無所獲。再去「參話頭」,結果是頭昏腦漲,話頭話尾交織無序,終究是一頭霧水。
正當我欲學無門、欲哭無淚之時,彌陀慈悲,友人佛海居士給我送來淨宗法師的《唯說念佛》,阿彌陀佛的無量光照耀我昏暗、愚鈍的心性,讓我茅塞頓開。淨宗法師在闡明教判上堅定無畏,在詮釋行判上鮮明突出,在解讀經典上深入淺出,體現了淨宗法師弘揚淨土、勸導歸淨的無畏氣概和弘誓大願!讀罷此書,才曉得以前的所有都只顯出我的自作聰明而已,至此才初聞佛法。我讀書獲得的啟示如下。
一、聖道關閉,淨土光照
淨宗法師通過對道綽祖師「二由一證」的闡述,鮮明地提出了「聖道關閉」的觀點。這種鮮明的最大好處是不留後路,要佛弟子捨棄幻想。法師說:「不是釋迦牟尼佛把它關了,是我們的根機過不去。」這就告訴處於末法時代的我們,由於有教但無行、無證,只能捨棄聖道——「法不應機,枉費心機」;不要去自不量力,更不要抱僥倖心理,去參修聖道。
法師的教化,如當頭棒喝,令我汗出熱退,驕慢消散,一切歸零。何為見性成佛?「性」是什麼?性為心之體,心為性之用;也就是說,性是未動念前的心。結果是從未見性,統統是念,而且是妄念。我想,在這信息氾濫、誘惑叢生的五濁惡世,憑一個凡夫何能見性?如同觀水——風不止,何能見水中之境像?
法師在論述「聖道關閉」的同時,也給學佛的人指出了最殊勝、最便捷,也是唯一的特別法門,即歸依淨土。引用並解讀了善導和尚關於「世尊出世本意,唯說念佛」;用舉惡攝善、舉臨終攝平時、舉少攝多來說明,只要我們仰仗阿彌陀佛的慈力,念佛必得往生淨土。同時,法師也告誡我們:「對於聖道法門的種種經典、教法,作為佛弟子,理當尊重、恭敬、守護。」
二、捨雜歸正,以助入定
法師依據善導和尚意,指出:除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歎五種正行之外,諸如密行、念咒、參禪打坐、朝山、拜懺等等,都稱為雜行,理應捨去。
對五種正行的次第關係,法師如是闡明:誦讀就能瞭解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瞭解了極樂世界的莊嚴,你就會喜歡,進而觀察到殊勝莊嚴的淨土,便會深深敬仰和禮拜了;欲生彼國願望便會強烈,強烈的欲生使你探尋往生的方法;而方法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內心便得到法喜,讚歎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大力一定是不由自主地發自內心的。
五種正行中,念佛為正定業,其餘四種為助業。助業的目的是幫助我們進入正定業,而不是正定業不足,需要輔助。正定業就是說:你專門行念佛就夠往生了,決定了。
法師的開示極為重要:不僅是對一些由於條件和其他原因限制、不能行助業的人,清除了障礙,也為那些堪行四助業但尚不能做好的人,解除了疑慮。
法師還將《往生禮讚》關於「雜行十三失」作了詳盡的解說,目的是正視聽,解疑惑——一句話,正果難證,解脫無門,只有仰乘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往生。我把自己歸結為三福無分的一介凡夫,且不說十三定觀我不是那根機,就是三福中的世福都不一定能做全、做好。我只要按世尊的囑咐,老老實實地去稱念彌陀名號——口稱名號,有空就念,想到就念,養成念佛的習慣為原則,決定往生。
三、具足三心,一向專念
法師對《淨土宗略要文》中關於《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的宗旨作了全面、詳盡的釋義。三部經典是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念佛往生願」是阿彌陀佛因地所發本願。「專念名號得生」是世尊對末法時代眾生大慈大悲的勸導和教化;不僅釋迦牟尼佛廣讚、廣歎,十方恆河沙諸佛也證誠不虛,故此也是一切諸佛的本心、本意。三部經的宗旨就在專念彌陀名號;推而廣之,專念彌陀名號是一切經的宗旨——萬經歸三經,三經歸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法師還對容易產生歧義的地方特別進行了詮釋。如《阿彌陀經》有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有人以為還要加上多善根福德因緣才能往生。法師從四個方面加以說明、糾正,並以善導和尚釋文楷定之:「隨緣雜善」皆為「少善根福德」,只有彌陀名號才是殊勝的善根福德;因此只要深信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殊勝功德,並願意往生淨土,至誠心、深信、回向發願心即已具備,不需要再去絞盡腦汁去反問自己是否「具足三心」了。有了這樣的認知,也一定會「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自然一向專念了。相反,只要持半點懷疑態度——不論是懷疑稱念的殊勝功德,還是對往生淨土的懷疑;或者存有當世開悟證果的僥倖心態,那一定是沒有具足三心,也一定做不到一向專念,就不可能往生淨土了。
我敢說,那些讀了幾部經典、自以為懂得佛法的念佛人群中,反而是最容易出現三心不具足的。其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清零,放下架子,稽首俯身,甘當小學生。
四、益於自身,惠及天下
《唯說念佛》使我初聞真正能當世了脫生死的佛法,感念之情萬言難盡!我是這樣理解淨宗法師的良苦用心的:末法時代,有教而無行、無證,處於五濁惡世的眾生,根機淺陋,所有聖道法門已經關閉;唯獨淨土法門大放異彩,所有眾生只要仰仗阿彌陀佛的慈力,一向專念彌陀名號,必得往生淨土。歸依淨土是大明大智的,容不得我們半點疑慮和徬徨;而抱有修學雜行,妄想了生脫死、證取正果的心態與行徑,都是一種自以為是、自不量力的驕慢與愚蠢。
我進一步想到,一向稱念名號,不論時節、地點、環境,有空即念,想起即念——這樣的人,貪嗔癡在潛移默化中一定會消減許多,還會驕慢跋扈嗎?貪嗔癡慢疑少一點,煩惱不就少一點了嗎?心態不就平靜了嗎?專念阿彌陀佛,往生已經確定,在遇到不順不測時還會恐懼嗎?你還會去與人勾心鬥角、追名逐利嗎?這一切都不會了,起碼會消減很多。這難道不也是我們學佛的初衷嗎?淨土法門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具足了聖道門的利益,念佛人不僅必得往生,當生也有無窮利益。
再進一步想,如果你是個真正的念佛人,你的家庭一定和睦,父慈子孝,夫婦順和;在外也必定善待他人,和順無隙,事業也將順暢。同時,你也必定會不自覺地影響和引導周圍的人去念佛;如此輾轉勸化,社會就會有更多的人去念佛。大家都去念佛了,社會不就穩定了?惡人轉善,善人更善,天下太平。念佛不也是讓社會和諧的一劑靈丹嗎?
我需要念佛,我的朋友們需要念佛,中國人需要念佛,天下人需要念佛!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