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一詞有普通意義與特殊意義兩種。先說普通意義,再說特殊意義。
一、普通意義
佛所居住之淨妙世界,名為「淨土」。 清淨國土之義,對穢土而言。即為酬應諸佛因位本願所成立之清淨微妙之國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大日如來密嚴世界、藥師如來淨琉璃世界、釋迦如來無勝莊嚴國等,各為其佛居住之清淨微妙之國土,皆稱為淨土。故「淨土」之言,即是諸佛國土之通稱。
《攝大乘論》言:「所居之土無於五濁,如玻璃珂等,名清淨土。」
《阿毗達磨集論》言:「無煩惱眾生住處,名為淨土。」
《法界安立圖》言:「世界皎潔,目之為淨;即淨所居,名之為土。」
《大乘義章》卷十九言:「言淨土者:經中或時名佛剎,或稱佛界,或云佛國,或云佛土;或復說為淨剎、淨界、淨國、淨土。剎者是其天竺人語,此方無翻,蓋乃處處之別名也;約佛辨處,故云佛剎。佛世界者,世謂世間國土境界,盛眾生處名器世間。界是界別,佛所居處,異於餘人,故名界別;又佛隨化,住處各異,亦名界別;約佛辨界,名佛世界。言佛國者,攝人之所,目之為國;約佛辨國,故名佛國。言佛土者,安身之處,號之為土;約佛辨土,名為佛土。若論其國,王領者有,不王者無;土即不爾,有身皆有。剎之與界,其義則通;此無雜穢,故悉名淨。」
要而言之,非如吾人居住之世界有污穢相、罪惡相,一切事物皆極為清淨莊嚴之境界,故名淨土。
小乘佛教,期於身心全滅(此謂灰身滅智)之教,故不說淨土之存在。但至大乘佛教,以成佛為目的,並於未來無際限地存在故,既然佛存在,則佛所居之淨土即為實在。且無論何人,但修佛道,皆可成佛,故佛甚多,其淨土亦多,此皆為酬應各自之修道而成立各自之淨土。
二、特殊意義
此有二例。
第一例者,相對於凡夫所居之穢土而稱阿彌陀佛之極樂世界為淨土。《往生論註.卷上》言:「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法事讚.卷下》言:「眾等回心生淨土。」此是「淨土」一詞之例。即取諸佛國土通稱之淨土,作為極樂世界之別稱。《往生禮讚》偈言:「觀彼彌陀極樂界,廣大寬平眾寶成;四十八願莊嚴起,超諸佛刹最為精。」《淨土文類聚鈔》偈言:「超踰十方諸佛國。」極樂淨土實於十方諸佛淨土中最為卓絕故,終奪通稱為別稱。例如「木芽」之名被「山椒」所奪。
如此若以淨土之名作為極樂世界之別稱,則有下特殊解釋之必要故,月珠之《淨土文類聚鈔明用決》設四義說明「淨土」之語。
(一)由清淨之因所建立之國土,故名淨土。《往生論註》言:「此三種莊嚴成就,由本四十八願等清淨願心之所莊嚴,因淨故果淨。」所謂「三種莊嚴」,即指阿彌陀佛、國土、菩薩三種。此三種莊嚴,若尋其本源,即由法藏菩薩至極清淨之願心所顯現之果。因既清淨,故果亦清淨。
(二)清淨人所居之土,故名淨土。《往生論》偈言:「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彼極樂世界為清淨無垢之阿彌陀佛居住、維持之處,故名淨土。
(三)國土之相狀純然清淨,故名淨土。《往生論》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極樂世界一切事物之相狀超異迷界之事物,無污穢相、罪惡相,純清淨故,名為淨土。
(四)國土體性與自性清淨之法性一致,故名淨土。《淨土論註.卷上》言:「此淨土隨順法性,不乖法本。」即其意也。
以上四義中,前二義就佛說明國土清淨之所以,後二義就國土示其清淨之旨趣。
要之,所居之處雖清淨,能居之人不淨,不名淨土。如淨器盛汙物,物不淨故,器亦不淨。又能居之人雖清淨,所居之處不淨,亦不名為淨土。如汙器盛清淨食物,器不淨故,食物亦不淨。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具足如上四義,能居之佛與所居之處,皆純然無漏清淨之妙境界,故名淨土。
第二例者,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之教法,稱為淨土。如淨土宗(《選擇集》第一章)、 淨土教(《五會法事讚》)、淨土三部經、《淨土和讚》等,皆是此例。
道綽大師《安樂集》將佛教大別為聖道門與淨土門二種,一言以說明之。佛教之主要目的在於轉迷開悟,就達此目的之方法有二種:
一者,以自力修行佛道,於此娑婆世界開悟;
二者,乘彌陀之力救度,往生極樂淨土開悟。
道綽大師稱前者為「聖道門」,後者為「淨土門」。
據此,相對於聖道門在娑婆世界開悟之教義,往生極樂淨土開悟之教義名為淨土。此教義本身固然非淨土,然以其詮顯往生淨土之道,故採用往生場所之名作為宗派之名,即以往生場所之名轉為宗派之名。例如由中華淨土宗協會發行,專門記載有關淨土宗教理之雜誌,名為「淨土宗」(宗派之名稱轉為雜誌之名稱)。因此第二例「淨土」之語,非相對於穢土而言,而是相對於聖道門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