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住在馬來西亞北部海邊的一個漁村,居民多以捕魚為生,沒有接觸佛教。五歲時,鄰家的婆婆去世,第一次看到死人,覺得很恐怖。之後,心中一直悶悶不樂,恐懼死亡遲早輪到我。由於那時還很小,而且還沒有接觸佛教,所以不知道這就是佛家所謂的無常感。
三年級時,我搬到了吉隆坡。高中的時候,才從一位同學那兒聽到一些基本的佛法。雖然那時的我還是一位道教徒,可是心中對所聞的教法有所仰慕,覺得世尊的教法既神聖又有很高智慧,將來我一定要做一個真正的佛教徒。
1997年,31歲的我與太太在某佛教會所舉辦的佛化婚禮儀式中皈依三寶,實現了當年想成為真正佛教徒的夢想。那時的心靈非常欣喜,發願要好好地學習佛法來報答佛恩。
最初學習的是印順法師的「成佛之道」。由於自己的語文能力有限,覺得其義理很難懂,就算是懂了,也未必做到。那時的修學是沒有目標的,隨緣參加教會的一些活動如佈施、靜坐等,也只是想自己的心清靜一點,可以做一個煩惱比較少、福報比較大的好人。
一兩年後,由於覺得在修學上沒有什麼進展,轉去參加某觀音道場的共修。當時,我覺得這裡有一位具備靈通修的善知識,對自己的修學肯定有幫助。這裡的修學以誦經和拜懺為主。一年裡面誦很多經和咒,其中比較普遍的有《普門品》及《大悲咒》。除此之外,正月時我們會誦《八十八佛》和《梁皇寶懺》,七月時會誦《地藏懺》,彌陀誕那個月就會誦《阿彌陀經》。
由於這裡的修行目標也是求生極樂世界,所以經過這種修學,我認識了觀音菩薩的老師——阿彌陀佛,以及他的淨土——極樂世界,可是並不深入,因為我們只是誦經,沒有真正地學習經典的義理。
那時的我雖知世間之苦,可是還未達到「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境,並且認為自己至少還要多修幾世才能達到求生淨土的資格,所以注重「世間法」之「五戒十善」修行多過於「出世間法」的修行。
至到2002年,因為生意上的失敗,才真正體悟到世間的苦。很感恩的是,那時候的我沒有怨天怨地的心情,反而發出慚愧及「厭離娑婆」的心。修學佛法也比較認真,《大悲咒》可以說是日夜不停地持念。
隔了一年,即2003年十月,參與佛堂舉辦的峨嵋朝山之旅,獲得種種的感應,對佛菩薩的恩惠和加持更加慚愧。為了回報佛菩薩之恩惠,從那時開始吃素,修學也越來越精進了,想要了生脫死,往生極樂世界來報答佛菩薩的心也發了出來。
在這個時候,在工作上遇到了姚居士。他善巧引導我去某淨宗學會念佛及讀《無量壽經》,說這樣可以更容易往生極樂。之後,除了觀音道場,我也參加這個學會的念佛共修。
在念佛的初期階段,雖然某法師開出往生的條件是念佛功夫成片或至少能伏住煩惱,但可能是初發心的威力,我完全不畏懼這個條件,仍然可以精進勇猛晝夜不分地念佛。當時,多數空閒的時間都在念佛堂念佛,以為這樣是真發心為眾生而念佛。雖然妄念雜念減少了,可是卻忽略了家庭,令太太怨聲不斷。
接下來的一年即2004年,我雖然也是如此精進地念佛,可是雜念不僅沒有減少,沒有信心往生的煩惱反而變得更加激烈。我想我需要用更多的時間留在佛堂念佛才行。然而,我也深知自己再也沒有像之前這樣有時間與能力來念佛,並達到功夫成片,這個方法不適合我。
有此觀念之後,很幸運的,在某放生道場,閱讀到一本書中提到善導大師的淨土教法,令我非常歡喜與安心。當我明白並體悟到名號中藏著「已為我成就往生的功德」,只要我能信受此功德就得以往生的那一剎那,我非常歡喜,因為我彷彿找到了生生世世要找的東西。
書中多次提到專弘善導大師教法的慧淨法師,可是當年在馬來西亞找不到慧淨法師的著作,所以為了要更瞭解此教法,我開始上網下載很多慧淨法師的著作,之後也接觸到淨宗法師所著的《印光大師法語略講》一書,漸漸地更加認識淨土法門,更加明瞭正確的念佛心態。其中對我最受用的莫過於印光大師的以下法語:
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無論功夫深淺、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
可見,念佛只求真信彌陀本願,願生心切,不求功夫深淺,僅以平平凡凡,老老實實的心念佛,即可乘佛願力住生西方淨土。這是其中糾正我念佛心態的重要法語,讓我不再陷入念佛想求功夫成片或為了伏住煩惱的錯誤心態。
閱讀慧淨法師和淨宗法師的著作,也使我瞭解到念佛不能找感覺或是認為「一念信心歡喜」,決定往生,而之後不念佛或少念佛的這種錯誤觀念。反之,我必須效應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所說的:
上盡一行,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大意者: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這法語促使我不會落入「一念信受,信心歡喜」之後而不再去念佛或少念佛的問題。
近年閱讀過了慧淨法師之《純粹的淨土法門》隨身書,更明瞭到之前學的是宋明淨土,而我現在所學的是隋唐淨土,是上傳龍樹、天親、曇鸞、道綽一直到善導這一法脈的淨土教理思想。
慧淨法師說隋唐淨土是非常純粹的淨土,不摻雜、不龐雜。由於隋唐淨土思想體系是由宗祖善導大師所建立的,所以這才是原汁原味淨土法門。其教法延續龍樹菩薩的易行道思想,以阿彌陀佛之第十八願為其本願,即「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為決定往生之行業。因為簡單容易,所以隋唐淨土更能夠普被三根,利益更多眾生。只要依此淨土教法,任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
反之,慧淨法師說,以第十九願為其往生之行業的宋明淨土是摻雜的淨土,因為這個淨土跟隋唐善導大師的淨土相比,雖然同樣都是淨土法門,但內容卻不一洋。因為它已經摻雜了聖道門如天台、華嚴、禪的思想在裡面,念佛還強調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功夫,所謂要達到功夫成片,或者要斷見惑、思惑達到事一心,或者要破塵沙惑達到理一心,這樣往生品位才更高,這種見解就跟善導大師這一法脈的見解天差地別、風馬牛不相及了。其結果就是導致修學者對往生大事心存不確定與不安。
所以,阿彌陀佛的本意是在第十八願的「專稱彌陀佛名」,因為善導大師說:「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很慶幸自己能夠學習到隋唐純粹的淨土法門而獲得往生的大安心。當年開始學習這個法門時,還找不到同樣學習這個法門的蓮友。
很幸慰的是,與當年相比,現在網絡比較發達,有關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書本和光碟也比較多,現今在馬來西亞也有較多行人能夠深入學習並真正信受這個法門了。
學習了善導大師這一法脈的淨土法門這麼多年,除了給我往生的大安心之外,還讓我更加容易做到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現在,我不僅念佛的數量比以前在淨宗學會時增加了,甚至還能夠重新創業及參與自信教人信之弘傳此法的工作。真的非常感恩。
馬來西亞(中部)士拉央念佛會
佛智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