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迷思之(一):少善根福德因緣
小本《阿彌陀經》,一般簡稱《小經》,漢譯目前有兩種譯本:
一是鳩摩羅什大師,以「意譯法」所譯之《阿彌陀經》,以下簡稱<什譯>。
一是玄奘大師,以「直譯法」所譯之《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以下簡稱<奘譯>。
另外1880年,老外梵文權威,Max Müller大師,於英國牛津大學出版天城體梵字之《小經》,及循梵文原典之英譯本,以下簡稱為<M譯>。
漢地自古以來,夾雜各宗各派於念佛一法,故<什譯>那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總被解釋為:「凡夫光憑持念佛號的單一功德,按《小經》經義,應是指單單持名的功德,仍為不構成能往生到阿彌陀佛國之行門。」所以便按各宗教旨來解釋,認為念佛人除念佛一行外,還必須要持種種咒,觀想種種本尊,學遍種種勝妙善法,修證種種高妙三昧,廣作六度萬行,這樣才能被稱做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也有人過度解釋「淨業三福」,以為釋尊在《觀經》中指出且強調,所以只要勤修「淨業三福」,一定就是往生的「多善根福德因緣」。
更有老參大德,就《觀經》「上品中生」文中摘章引句:勸信「於第一義不動」,故勸進蓮友念佛人,務要插助一缸子「本來是佛」的「理即佛」知見,以為這樣就更可以保證念佛人,往生蓮品更高。
呵呵!雖然無可厚非其利生之出發點及用心,但就釋尊所說真實義,及經典所記錄之原旨趣,這些或都算有待商榷的個人見解。甚或已犯疑惑彌陀佛智猶不自知,尚自以為高明的知見。
咱們就比對目前所存,經漢譯後的兩本《小經》該段經文:
<什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奘譯>:非少善根諸有情類,當得往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什譯>僅指出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生彼佛國。<奘譯>則更進一步說明因為彌陀佛國乃清淨真實之報身佛國土,故非少善根諸有情類,當得往生。
好!癥結問題終於出來了。到底「少善根福德因緣」是指甚麼?到底「非少善根諸有情類」又是指甚麼?
<M譯>:Being are not born in that Buddha country of the Tathagata Amitayus as a reward and result of good works performed in this present life.
中譯為「眾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而得生彼無量壽如來佛國之果報」。
天吶!原來「眾生此世所做善行」竟然就是一千多年來,鳩摩羅什大師所譯的「少善根福德因緣」啊!
天吶!原來,無論「眾生」在此世做了多大的善行,都只能是「少善根福德因緣」和「少善根諸有情類」之流啊!
為甚麼會這樣呢?<奘譯>中的說明,就非常清楚,因為阿彌陀佛是報身佛,而西方極樂世界是清淨真實的報身佛國土,是天台智者大師所教判的實報莊嚴土。不但緣覺辟支佛、聲聞阿羅漢,尚不能窺見報身佛國土之堂奧,何況淫妄凡夫眾生,以夾雜貪瞋癡三毒之心,所做的種種偽善、淨業兩光三福,所修持的種種不能相應之偽修行、六度兩光萬行。因為凡夫眾生未破見惑,無法依性起修,更無法全修在性,無法三輪體空。所以無論善行多遠大,無論行持多深廣,多夾攙三毒而為,因地不真,果招人天世福。故眾生積累一生雜毒的偽善、偽修行,根本無法成為投生到真實報土的正因。
那麼,什麼才真是往生西方的多善根福德因緣?
<什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原來<什譯>中,「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啊!
<奘譯>: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繫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原來<奘譯>中,「得聞無量壽佛名號,聞已思惟,繫念不亂」正是多善根諸有情類啊!
念佛人啊!搞清楚了嗎?原來往生西方的多善根福德因緣,就是專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而已。
有緣念佛人啊!要感謝<M譯>的興出於世啊!千餘年來,每每為漢地他宗別派大德,所錯解的<什譯>原意,終於在Max Müller大師,以逐字逐句翻譯原典的譯法下,還原了經典原味呀!
《阿彌陀經》迷思之(二):一心不亂
續前篇短文,咱們繼續探討《阿彌陀經》中,自古以來,屢被錯解的淨宗名相。
<什譯>為「一心不亂」。
<奘譯>為「繫念不亂」。
<M譯>為「with thoughts undisturbed」。
在Max Müller大師所譯字眼,我們可以得知其對此段梵文原句的理解,認為「不受打擾而中斷持名念佛一行」,就是<奘譯>的「繫念不亂」,也就是<什譯>的「一心不亂」。
很顯然地,自<M譯>往<奘譯>看去,再接著往<什譯>看去,先瞭解<M譯>和<奘譯>之觀點及譯法,再去理解<什譯>所指的原意和旨趣。這個「一心不亂」,很顯然不是專指《阿含經》中,善心一念的那個禪定一心。而《般舟三昧經》則是支持這個論點最決定性的經證。
《般舟三昧經》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本(A):
佛言:「菩薩於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
佛言:「專念故得往生。」
《般舟三昧經》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本(B):
佛告跋陀和:「菩薩於是間國土,聞阿彌陀佛,數數念,用是念故,見阿彌陀佛。見佛已從問:『當持何等法,生阿彌陀佛國?』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數數,常當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
佛言:「是菩薩用是念佛故,當得生阿彌陀佛國。」
原來在《般舟三昧經》中,早記載有釋尊對跋陀和尊者的開示,即便菩薩得念佛三昧,親見於阿彌陀佛後問佛,當持何法才能生到西方報土?
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根本對於念佛三昧、禪定一心不亂,說都沒說過,卻只輕描淡寫地說道:
<A譯>: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
<B譯>:常念我數數,常當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
而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更一面倒地不支持,非以三昧力,非以禪定一心不亂,方能往生的條件說:
<A譯>:佛言,專念故得往生。
<B譯>:佛言,是菩薩用是念佛故,當得生阿彌陀佛國。
事實上《般舟三昧經》釋尊於此處強調之「專念故得往生」,正好完全呼應於《無量壽經》中,三輩往生之充要條件「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也直接且完全地證實<什譯>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根本就不是專指禪定一心不亂,而是「專念故得往生」。
《往生論》則是佛法歷史上,早期念佛往生淨土的專論之一。作者是從「一切有部」出家有成,被後世譽為「千部論主」的「天親菩薩」。一個身為當代南傳內觀原始佛法的大師,梵文又為其母語,對於淨土宗經典「一心不亂」的理解,同樣也不特指其意為「禪定」,也不過就是「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如此而已。
故「經典」中,除了佛說的《般舟三昧經》外,在「祖論」中,就是天親菩薩的《往生論》,兩者都特別指出,關於念佛人追求或已然具備「禪定」、「三昧」的念佛好工夫,此皆非阿彌陀佛根本願力,攝受十方眾生至報土的條件,來證明「他力念佛」係乘佛願力之法門,根本不待成就禪定三昧之自力施為。也就是說:
<什譯>一心不亂= <奘譯>繫念不亂= <M譯>with thoughts undisturbed
= <A譯>當念我名,莫有休息= <B譯>常念我數數,常當守念,莫有休息。
= <A譯>專念故得往生。
= 《無量壽經》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 《觀無量壽經》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往生論》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念佛人啊!咱們學習「淨土宗」,學習念佛求往生,要從純粹淨土宗的經典和祖論,要從純粹淨土宗的解行和知見來下手。對於夾雜他宗別派祖師之自力高深見解,於念佛往生一行,給予絕對地尊重,但卻不應盲從附會。因為,釋尊在《般舟三昧經》中說過,就連「阿彌陀佛」本人,也不支持念佛工夫成就禪定三昧後,才得能往生到西方報土的偏執一隅說法。
身為娑婆教主的釋迦牟尼佛,能說錯了阿彌陀佛要怎麼攝受十方眾生的條件嗎?
而西方教主的阿彌陀佛本人,也會說錯各位念佛人,真能往生到西方報土的條件嗎?
以梵文為母語的天親菩薩,難道還會比歷代漢地各宗各派之祖師大德,還更不瞭解漢地譯自梵文之淨土諸經,其經文的真實原意和旨趣嗎?呵呵!
《阿彌陀經》迷思之(三):臨終一念
<什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在漢地,因發生了「三武一宗」的滅佛,導致千餘年來,純粹淨土宗的善導念佛思想,自中土佚失。
曾幾何時,各宗各派多將念佛一行,列入該宗日課而傳習。在夾雜他宗別派,各種的「自力」通途修證法門的高深法教後,這段經文所特別要闡述「他力本願」,在念佛人臨命終時所展現的特色,那個事相發生的時間順序,卻產生了徹底而重大的變化,也就是現在總被錯解的「臨終一念」。
本段經文,在夾雜「自力」的觀點下,千餘年來迄今,總被解釋為:
一、念佛人持名念佛工夫,要先達到禪定的一心不亂,也就是「工夫成片」。因為念佛工夫已然成片,最好更能「夢寐一如」,也就是每次夢中也要能「工夫成片」。
二、因為念佛工夫精深,念念都在佛號,臨終斷氣時的那一念,就能保證心不因臨終而散落顛倒,念頭還是在佛號上。
三、因為「心、佛、眾生,三無分別」和「諸佛法性身,入於眾生心想中」,故此時臨終念佛人因以清淨心念佛,故「心水清明,佛月現前」,便能感應道交,感得阿彌陀佛率諸聖眾來迎。但只心能清淨念佛,便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啊!
四、在彌陀率眾來迎後,念佛人便能往生決定,決定生西了。
彙整一下這樣很普遍充斥於現代淨宗「臨終一念」的說法,故整理出其對<什譯>該段,相關時間順序之理路思維的邏輯為:
(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二)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三)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四)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請讀者們特別留心和注意,<什譯>這段有關念佛人臨終的見佛接引。按原經文其發生的時間順序則為:
(1)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2)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3)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4)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念佛人啊!可瞧出來兩者哪邊不同了嗎?
喔喔……<什譯>原文(2)(3)的順序被調包了啦嘿,變成(二)(三)了啊。這就是以「自力」心態,來解讀<什譯>該段經文的結果。
將<什譯>原文(2)(3)的時序,逕自以「自力」見解,調換成(二)(三)。
<什譯>原文,請參考本短文前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的真實義趣,就只是「一向專念,無量壽佛」。釋尊更在《般舟三昧經》證明「專念故得往生」之說:但只盡一生形壽,一向專念彼佛名號,彌陀將依誓願於念佛人臨終前,率眾現身來迎。
怎麼竟被解釋為:念佛人的持名工夫,要先能達到禪定一心,最好還要夢寐一如,睡夢中念佛也要能禪定一心?如此,才能保證在臨終斷氣時,最後一念還能在佛號上。因此,便能甚麼「心水清明,佛月現前」,感召彌陀率眾來迎後,方能真正往生到西方。
這種論調,不但完全錯解<什譯>原意,無異也是自誤誤人,莫此為甚的知見,因為淫妄兩光的三毒凡夫,到死都不可能證得啥「禪定一心」。於是,導致念佛人對「臨終一念」始終沒有踏實感,永遠沒有把握。所以一生念佛,也都只能處在忐忑不安的狀態下,一生都在疑惑彌陀佛智下而念佛。
仍堅持自力觀點,來解釋<什譯>臨終一念的念佛人們,無論真相如何,余勸請各位,務必將<奘譯>同段經文,仔仔細細地端詳十遍、百遍,乃至千遍也好,更能深刻瞭解「臨終一念」之真實義。
<奘譯>:又舍利子,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繫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奘譯>臨終一念的時間順序為:
(A)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繫念不亂。
(B)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
(C)慈悲加祐,令心不亂。
(D)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請讀者們比對一下<什譯>、<奘譯>與已被誤解的經義:
(1)=(A)=(一)
(2)=(B)=(三)≠(二)
(3)=(C)=(二)≠(三)
(4)=(D)=(四)
天吶!原來<什譯>所說「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在<奘譯>中所指,竟是「慈悲加祐,令心不亂」啊!是阿彌陀佛率眾現前在先,慈悲加祐臨終念佛人,使其心不散亂之意啊!原來臨終一念的心不顛倒,是因為阿彌陀佛現身加持,才使得該念佛人,真能於臨終做到心不顛倒,根本與自力念佛工夫好壞,完全無關!
甚麼念佛要先能念到工夫成片、夢寐一如,甚麼這樣才能於臨終時心水清明,那個彌陀佛月才會現前,這種「自力臨終一念」的說法,完全與<奘譯>背道而馳。
又比對於<奘譯>與<什譯>,發現兩譯所載之時序,亦完全一致。顯然,因漢地歷史背景下,所發展出來的「自力臨終一念」,與<什譯>、<奘譯>所載之真實旨趣,是迥然不同的兩碼子事。
故無論<什譯>所說,還是<奘譯>所指,阿彌陀佛對於信願念佛人之臨終救援,完全是主動積極而來的!絕對不是被動消極的!
所謂念佛人的「臨終一念」和「心不顛倒」,經典原意是在「他力」的現身加持下,故必然產生心不顛倒的「他力臨終一念」。所以還請輕鬆地放下過去總被錯解的「自力臨終一念」吧!
《阿彌陀經》迷思之(四):往生決定平生業成
承上文,因為長久以來,夾雜「自力」通途修證法門的高深法教故,錯解於《阿彌陀經》相關名相,諸如「少善根福德因緣」、「一心不亂」、「臨終一念」等等。
近世更因「藏傳佛法」盛行,於原本就已屬錯解的「自力臨終一念」知見當中,又夾雜「蓮華生大士」所傳授的《中陰救度密法》,演進成「調酒式」的自力臨終一念。故念佛人大多錯覺以為,非得一定要等到臨終那一刻,或死亡後進入中陰身之時,我們才能在那個場面下決定,到底能不能真以「自力」而感召佛月來現,或識得本尊而投入,這樣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或投生到本尊報土。
還有這樣知見的念佛人們,各位真的要當心了,因為各位的念佛往生一行,是建立在不可預知、無法安心的臨命終時,和死後中陰。所以,各位念佛工夫如果還是零零落落,余非常肯定諸位一生念佛,都將忐忑不安。就算各位在世時,真能制淫習及五欲,念佛真得禪定一心,各位照樣會忐忑不安。因為難保臨終場景,可能是在大病大痛下而死,或意外災害身亡,甚至擔心身故後,家屬啼哭,冤親來擾,致自力念佛工夫因而大受影響……等等。此皆未能深解信受「他力念佛」之緣故。
不信的話,讀者大可捫心自問,亦可相問於週遭念佛人蓮友:「不管何時,此生一死,有幾成的把握,真能往生到極樂淨土?」
余可以非常篤定地告訴諸位,除了已經全然信受「他力念佛」之蓮友外,所得到的回答,大多是支吾其辭,不敢肯定此生自己真有幾成把握能往生到西方。這就是以「自力」或「自他二力」的觀點,來理解於「阿彌陀佛本願功德」的結果。這樣的蓮友,就是還沒「往生決定」的那一類念佛人。
不要懷疑,即使擁有數十年以上資歷的老參教友,哪怕通達多種經教,兼或實修苦參多年,但仍尚未「往生決定」者,照樣比比皆是。這就是「自力」的無奈,因為三毒淫妄纏身,此等兩光凡夫「自力」的程度,除了兩光以外,就還真只有兩光二字可以形容。哪怕已接受了部分「他力」的思維,只要「自力心」還存在0.01%,還沒有完全死盡,那個自以為已經99.99%接受的「他力信心」,就會存在「壓垮他力信心的最後一根稻草」。
「100%自力」→「自他二力:自力1~99%+他力99~1%」→「100%他力」
雖然,由「自力」往「他力」靠攏,是信受全然他力的必經過程,但只要一絲「自力」尚存,就會有一絲因兩光自力的不安隱約存在。
念佛成就往生,根本就是「乘佛願力」而去「報土化生」。不獨緣覺辟支佛、聲聞阿羅漢,無法靠「自力」投生到「報土」,未證「法身」的地前菩薩,一樣無法靠「自力」投生到「報土」。凡夫其誰,真能靠啥淫妄三毒,兩光無比的「自力」,而投生到「報土」?
《淨土三經》早一再強調,只要「信願稱名」,咱們往生西方這檔子事,就100%都是「阿彌陀佛」該負的責任,因為這是他的根本願力。
的確,「凡夫」是很會說謊,「手淫意淫」之徒都還常於覆藏己過,不敢承認,有些還會偽裝成明心見性,開悟證聖的高人。可是,「佛」會說謊嗎?「阿彌陀佛」會說謊嗎?會不承認他發過的誓願嗎?如果「阿彌陀佛」不會說謊,如果「釋迦牟尼佛」也不會說謊,那為何您還要去夾雜一丁點,根本不管用的「兩光自力」,因而終身忐忑難安地念佛?這不是最典型的庸人自擾嗎?
《觀無量壽經》中,極樂淨土十六觀說竟後記有:
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
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
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
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
《觀經》場景一隅:韋提夫人和五百侍女,在釋尊說竟十六觀後,蒙佛力方便而親見彌陀,歎未曾有,於是發願生彼佛國。釋尊當場全部授記,皆當往生到西方。
請問,當時正在聽經的韋提夫人和五百侍女,是活著?還是死了?如果是活著,那麼,釋尊為何當下授記她們,統統都可以往生到西方?
念佛人啊!《觀經》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韋提夫人和五百侍女,蒙佛力親見西方三聖後,也僅僅就做了「願生西方」的動作而已,釋尊居然當場就「授記」她們,皆能如願生西。這段經文說明了甚麼?
一、發願生彼國之念一生,就皆當往生。在活著時就已「往生決定」。因為只要眾生發願往生而持名念佛,那麼往生的責任,就100%是阿彌陀佛該負責的事,所以往生只是必然,係因佛願的他力之故。
二、故釋尊以佛口,再施以最隆重的「授記弟子」方式,證明活著就能「往生決定」之事。
或也有人鑽牛角尖,會認為:我又沒有釋尊專程來為我授記,對於活著就能往生決定此事,實難完全相信啊!所有的念佛人蓮友啊,釋尊很貼心吶!釋尊很慈悲吶!
釋尊早就有如授記韋提夫人和五百侍女一般,很鄭重地授記我們「悉當往生」了呀!
<什譯>: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在<什譯>中,釋尊再次金口宣說「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者,盡皆得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最後再次勸眾生:信願往生。這就是釋尊「授記」後世眾生,一如韋提夫人及五百侍女,悉當往生的經證。
<奘譯>:又舍利子,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功德莊嚴,若已發願,若當發願,若今發願,必為如是住十方面十殑伽沙諸佛世尊之所攝受;如說行者,一切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一切定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是故舍利子,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一切皆應於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深心信解,發願往生,勿行放逸。
在<奘譯>中,說明釋尊「授記」內容,則更加精簡明確:凡「若已發願,若當發願,若今發願」者,無論何時發願生彼,都一定生於極樂佛土。並隨後強調:眾生應該要深心體會,信解「他力」的彌陀本願力,而發願生彼,切莫放逸。
原來,<奘什兩譯>皆有釋尊「授記」。念佛人往生之佛口金言,一如《觀經》。
念佛人啊,還信不過只要信願念佛,活著的當下就已「往生決定」了嗎?釋尊早已如授記韋提夫人及五百侍女一般,授記我等念佛人悉當往生,還信不過嗎?
三、信願念佛人,雖仍存活於五濁惡世,但往生已屬必定,根本不待臨終或中陰,這就是「往生決定」。
而投生到報身佛國土,該具足的福慧二資糧,往生所需淨業,阿彌陀佛早就都幫我們準備好了,這就是「平生業成」。此皆為「阿彌陀佛本願功德力」所成就。
這就是「靠佛力來念佛」,這就是「他力念佛」,這就是「萬修萬人去」的念佛!
念佛人啊,信得過嗎?
《阿彌陀經》迷思之(五):他力念佛即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續前文,一如宣說《觀經》之授記韋提夫人與五百侍女,悉當往生。釋尊在《小經》中,更以「今發願,已發願,當發願」以「未指名」方式,來「授記」後世信願念佛人,均能「若今生,若已生,若當生」。
除證明信願念佛當下,往生即屬必定外,亦能證實,眾生信願念佛,而求生彼國,乘阿彌陀佛本願功德之「他力」,是千穩萬當、萬不漏一的念佛方法,也就是「乘佛力來念佛」的「他力念佛」。
在「授記」信願念佛人,闡明「他力念佛」一法,當下即能「往生決定」之前,釋尊為證實此「他力念佛」法門之真實不虛,以舉證六方或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相而說:
<什譯>: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奘譯>: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M譯>:Accept this repetition of the Law,called the"Favour of all Buddha",which magnifies their inconceivable excellences.
中譯為「你們應信受稱讚此不可思議功德,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的法門」。
<什譯>為六方諸佛,<奘譯>為十方諸佛,在諸佛證誠勸信後,釋尊便藉「授記」信願念佛,當下即能往生決定之說法。此舉明確指出此不可思議功德之《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就是「他力念佛」的法門。
原來《小經》中「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指的正是乘阿彌陀佛不可思議本願功德力的「他力念佛」啊!
原來,乘佛力來念佛的「他力念佛」,就是一切諸佛所護念、一切諸佛所攝受的法門啊!
念佛人啊!原來看來不怎麼起眼的「他力念佛」,竟然就是十方諸佛最心要的大法啊!
《阿彌陀經》迷思之(六):他力念佛為難中最最難信之法
續前文,《小經》諸譯記載,倚仗阿彌陀佛本願功德大威德神力的「他力念佛」之法,就是十方世界諸佛現身證誠,允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的最高深佛法精要。同時,「他力念佛」也是釋尊認為在其所說佛法當中,屬於最難相信之法。
<什譯>: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稀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什譯>中,六方諸佛與釋尊本人,均將釋尊現身於五濁惡世成佛,與宣說令眾生信受「他力念佛」二者,允為甚難之事,藉此證明眾生信受「彌陀本願」之難,確是難中之難。
在《悲華經》中,娑婆之五濁惡世眾生,乃一千四佛所放捨,剛強難化之眾生。釋尊於因地立下重誓五百願,願於此娑婆五濁惡世,現身成佛、化度此土眾生。故讀者們應知:佛示現於五濁之難,並非諸佛無悲,實造惡眾生無此殊勝之善緣,及因其十分剛強,難以教化,致令一千四佛放棄,於此等五濁惡世現身成佛。
《悲華經》中所載,亦僅釋尊一人,願當此難中之難,立下重願。
在《小經》中,釋尊與諸佛特別指出,於此減劫之五濁惡世,成佛度眾之難。
《悲華經》有一千四佛放捨,及僅釋尊一人發願之說,即令號稱「滿慈子」的未來佛「彌勒」,也將出世於人壽八萬四千歲之增劫當中,而不是釋尊出世的減劫,人壽百歲的五濁當中。
說得更清楚一些,要在五濁惡世成佛的次第:
一、除四弘誓之共願外,還要發不共的願力,願成佛於五濁惡世。
二、要經三祇修福慧,累積成佛圓滿資糧。
三、實際成就圓滿佛。
念佛人啊,這樣可有瞭解釋尊成佛之難了嗎?
以五濁成佛之難,對照於宣揚勸信,乘阿彌陀佛本願功德力之「他力念佛」之難,已經成佛的釋迦牟尼,都還認為上述兩者,都是非常困難達成之事。可以想見,真能聞即深信於「他力念佛」者,實均乃福德因緣深厚之大善因緣仁者。
<奘譯>:甚奇稀有!釋迦寂靜,釋迦法王,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世尊,乃能於是堪忍世界,五濁惡時,所謂:劫濁、諸有情濁、諸煩惱濁、見濁、命濁,於中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欲方便利益安樂諸有情故,說是世間極難信法。
是故舍利子,當知我今於此雜染堪忍世界,五濁惡時,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欲方便利益安樂諸有情故,說是世間極難信法,甚為稀有,不可思議!
又舍利子,於此雜染堪忍世界,五濁惡時,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聞說如是一切世間極難信法,能生信解,受持演說,如教修行,當知是人甚為稀有,無量佛所曾種善根;是人命終,定生西方極樂世界,受用種種功德莊嚴清淨佛土大乘法樂,日夜六時,親近供養無量壽佛,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所聞法授記,福慧資糧疾得圓滿,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奘譯>中則說明了:
一、「他力念佛」即為「一切世間極難信法」。
二、於五濁惡時證佛果,與說此世間極難信法,同為甚稀有而不可思議。
三、聞他力念佛能生信解,受持演說,如教修行,此是稀有,無量佛所,曾種善根。
<M譯>:A very difficult work has been done by Sakyamuni, the sovereign of the Sakyas. Having obtained the transcendent true knowledge in this world Saha, he taught the Law which all the world is reluctant to accept, during the corruption of the present kalpa,during the corruption of mankind, during the corruption of belief,during the corruption of life, during the corruption of passions.
中譯為「身為釋迦族王者的釋迦牟尼,已完成一件非常艱難的工作。他於此娑婆世界及劫濁、眾生濁、見濁、命濁、煩惱濁等期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並教導此全世界極難接受的法門」。
This is even for me, O Sariputra, an extremely difficult work that,having obtained the transcendent true knowledge in this world Saha,I taught the Law which all the world is reluctant to accept, during the corruption of mankind, of belief, of passion, of life, and of this present kalpa.
中譯為「舍利子啊,即使對我來說,於此娑婆世界及眾生濁、見濁、煩惱濁、命濁與劫濁等期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並教導此全世界極難接受的法門,也是一件極其艱難的工作啊」。
在<M譯>中,「他力念佛」被解釋地更白話,即「全世界極難接受的法門」。
在康僧鎧大師《無量壽經》中,載有:
佛語彌勒,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
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
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他力念佛」=「乘彌陀本願功德力的念佛」=「信願念佛」。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 <什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 <奘譯>一切世間極難信法。
=<M譯>全世界極難接受的法門。
=《無量壽經》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原來,要讓眾生真實相信阿彌陀佛本願功德力這檔子事,釋尊援其發願於五濁惡世成佛的始末為例,以這樣高難度的比喻,來說明真能完全信受「他力念佛」,就和他發願與五濁中成佛一樣地困難,難怪釋尊大嘆「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釋尊何嘆?因為,果真能信受「他力念佛」,此生就將是輪迴的最後一生了。因為,「信願念佛」的他力念佛人,下一生將於「化生」西方極樂報土當下,彈指間頓證無生法忍,橫超三祇於一念,此後化身十方世界,隨緣度眾去了。
念佛人啊,信得過嗎?(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