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之間,免不了需要某種程度的良性互動,以之培養和善的因緣。所謂『禮尚往來』『有來而無往,非禮也。』
然而,細加究之,此乃針對凡情而設,因為,所謂「互動」,往往離不開利益上的交換,這樣的彼此互動,少不了俗情混雜,不夠純真純情。
當然,一般人在付出之際,總是情真意切的,問題是,當在另一時空,付出的一方有需要對方幫忙,而對方或因疏忽或受限於其他原因而未能相對有所呼應時,心中難免起瞋,滋生埋怨,也因此而苦。於焉找補變成找苦了。
這種潛滋暗動的心理現象,於此權稱之為「找補」~針就已付出的,尋找些許回補。很明顯的,那就不是無條件的對人好,而是在對人好時,或已自覺或不自覺的埋藏著「找補」的意念。
人若因「找補」而苦,這種找補就無異是自我設「陷」了。原因在於:對方找補或不找補,非自己所能做主,心存找補,期待能有所回補,如同把自己的快樂築基於自己無法控制的他人身上,豈非愚不可及。
因之,智者告訴我們,想自做主人,就要學習「活在當下」,意思是說要培養「從沒對人好過,現在才要開始對人好」的心態。(李老師法語)
據悉:武漢歸元寺有這樣一則楹聯,上句是:「見了就做,做了就放,了了有何不了」。真乃一語中的,恰中肯綮。
誰能無條件對人好呢?一個完全沒有找補之念,能無條件對人好的人必然是一個能自得其樂,也能幫人獲得快樂的人。這樣的人也必然在日用行止上是能單純的給人安心,給人希望,給人利益,給人信心...的人。
這些是淨土宗宗風之一。
緣此信知,在彌陀的信仰生活中便能輕易的尋得立竿見影,直截了當的啟發與依靠。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