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古以來,鳩摩羅什大師所譯之《阿彌陀經》記載有「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之字眼。詎料,此「一心不亂」四個字,後世,竟掀起滔天巨浪,自念佛一行,普遍夾雜宗門參究、天台止觀,及其他高深法教後,多將此四字,理解為念佛的工夫,必須證入了禪定一心,往生才有保證。此誠對彌陀本願功德,有著根本且重大的誤解。
將止觀工夫,嵌入持名念佛一行,眾所週知的名相計有:「工夫成片、夢寐一如、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以下簡略說明這些名相的高深難證吧!
工夫成片→制心一念於佛號=心一境性=初禪或未到地定
夢寐一如→睡夢當中,也要能工夫成片。
事一心不亂→念佛工夫,由止入觀,破見惑,入預流,證初果。
理一心不亂→念佛工夫,由止入觀,破無明,證法身,登初地。
後三者,先不論。
身為念佛人的我們,是否如實知道,所謂的工夫成片,是指念佛,能制心一念,佛號綿密貫串,沒有滲入一念雜想。這至少可得「未到地定」或「初禪定」,實證「心一境性」的好工夫啊!
念佛人是否知道,如果淫習伏不住,根本不可能真得初禪定?
簡單來說,如果念佛人,還有意淫、手淫、邪淫、正淫之習氣,就根本不可能真得初禪定,一生伏不住,就一生都沒指望。換言之,只要淫習尚在,行人就根本不可能證得啥禪定一心。
余半生以來,所遇學佛之在家居士,真能得初禪定者,目前未嘗得見一人。在家居士們,亦不妨捫心自問,是有多少人,真能伏制住淫習?
如果念佛法門,一定要念到入了禪定一心,也就是要證初禪定,或未到地定,才能成就往生的話,全世界的念佛人,大概不會有太多人可以往生到西方淨土了。
法藏比丘花了五劫去思惟,還掛保證,一定要救到您我的「超世大願」,其標準竟會令眾生如此難以辦到?這有可能嗎?
夾雜自力通途的高深法教,用來偏頗地解釋彌陀法門,才是讓念佛人不能安心於念佛一道的根源。明信佛智佛願,才是真正能讓念佛人,此生大安心念佛的易行道。
二
因漢地古有「三武一宗」的滅佛,致令號稱「萬修萬人去」之善導大師遺教《觀經四帖疏》,自漢地失傳千餘年。
故自古以來,純粹淨宗的念佛往生教理,弘化於東瀛,卻佚失於中土,但他宗別派,卻慣將念佛行門,攝入該宗教理弘化。故漢地淨土宗教理,每每穿插了不少他派自力通途教法的高深法要。故多有念佛人,總是將《阿彌陀經》那句「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解釋為念佛,要念到證得了禪定的一心不亂,往生安樂國才算有譜。
不妨讓咱們更精密地來研究一下,怎樣的止觀工夫和證量,才能稱是禪定的一心不亂。而念佛人的咱們,此刻當下,直至臨終前,是不是有信心真能證到?
《中阿含經.卷58.210經》云:
初禪有五支,覺、觀、喜、樂、一心,是謂初禪有五支。……若善心得一者,是謂定也。……若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是謂樂覺,非欲使也。所以者何?此斷欲故。
《增壹阿含經.卷23.增上品.8經》云:
我復作是念:我自憶昔日,在父王樹下無淫無欲,除去惡不善法,遊於初禪;無覺、無觀,遊於二禪;念清淨無有眾想,遊於三禪;無復苦樂,意念清淨,遊於四禪。
《大集法門經.卷下》云:
復次,七識住,是佛所說。謂種種身、種種想,即欲界人天,是識所住;種種身一想,謂初禪天,是識所住;一身種種想,謂二禪天,是識所住;一身一想,謂三禪天,是識所住。
《雜阿含經.卷17.雜因誦第三品之五.483經》云:
云何食念?謂五欲因緣生念。云何無食念?
謂比丘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是名無食念。
《長阿含經.卷4.遊行經第二後》云:
王即昇法殿,入金樓觀,坐銀御牀,思惟貪淫欲、惡不善,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第一禪;除滅覺、觀,內信歡悅,撿心專一,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捨喜守護,專念不亂,自知身樂,賢聖所求,護念樂行,得第三禪;捨滅苦、樂,先除憂、喜,不苦不樂,護念清淨,得第四禪。
《雜阿含經.卷十七.雜因誦第三品之五.485經》云:
云何欲受?五欲功德因緣生受,是名欲受。
云何離欲受?謂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是名離欲受。
以上經證,均摘錄自原始佛法之《阿含經》,乃是釋尊當世教導諸聲聞證阿羅漢道,其止觀法要的原傳。我們也可以從中得到以下的結論:
一、善心得一,即制心中萬念,恆於一念者,可謂得定。
二、有覺有觀,而善心得一,且離生喜樂者,謂得初禪定。
三、必需離欲,惡不善法,才能證得初禪定。
念佛人,您真能離欲了嗎?此生真能離諸欲染嗎?
知道倘終此一生,都無法離欲,就一生都不可能證得禪定一心不亂嗎?
簡單說,現在的您,能確定自己真能伏住:意淫、手淫、正淫、邪淫,使不起現行嗎?
您何時才能制住淫習欲染?30歲、40歲、50歲、60歲、70歲、80歲、90歲?還是很有可能,直至臨終前,都仍無法伏住淫習淫念?
余半生以來尚未嘗得見一人,以淫妄纏身的在家居士,而果真能證初禪定的好工夫者。
法藏比丘,花了五劫去思惟的「四十八大願」中,到底有哪一個願文說了:念佛工夫,一定要證入了初禪定,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三
前文所列舉《中阿含經.卷58.210經》載有:「若善心得一者,是謂定也。」白話來說,真能制心萬念,恆於一念者,就是禪定。此即所謂「禪定一心不亂」的原始定義。
而這最原始的定義,就《阿含經》而論,至少必須是證得「初禪定」者。
而欲證得「初禪定」,在《增壹阿含經.卷23.增上品.8經》中,釋尊則舉例其當年,端坐於菩提樹下,實修實證的經驗,來告訴弟子們:
行者身體及心念,必需先力行「無淫無欲」及「除去惡不善法」,才能透過「有覺、有觀」的止觀工夫,進而達到「制心一念」。並因「離欲」及「一心」,因而生出「喜」、「樂」。
而真能實修實證「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心一境性」,這才是真正地得「初禪定」,真正地實證「禪定一心不亂」。
關於必需先能精密地持戒,做到身心不淫,及離諸欲惡不善,方能藉由止觀,而證入色界天,初到四禪定,此等禪定修證法要、次第,一再出現於《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壹阿含經》,而此四部《阿含經》,正為後世尊為「原始佛法」之根本典籍。
也就是說,釋尊原傳的止觀訓練,是必須透過精密地「持戒」,先令我們身體離於「殺盜淫妄酒」,而不黏著。降低種種粗重的身體感官貪欲後,由外而內,再調整心念粗重的「貪瞋癡」,降至極低點。如此精密地梵行,才有機會真正證得「初禪定」,也就是「禪定一心不亂」。
各位念佛人,咱們這一生,真能不起一點淫念嗎?能嗎?
隨著年紀增長,色身衰敗,的確是會讓性荷爾蒙分泌量降低,而淫欲稍減。但千萬不要心想,自以為等到年老力衰了,就能與真實證得「禪定一心不亂」逕自畫上等號,這肯定是天大的誤會。
蓋因自古以來,不乏雖是年老力衰,卻還性好漁色的人。咱們真有自信確定,年老力衰後,就能伏住淫心淫念?就能斷除意淫、手淫、邪淫、正淫?
余則捫心自問:淫心淫念,只能隨歲月增長,而降低至某一程度,但卻無法真能伏住,使不起現行。所以自知,此生至死,應可能無法實證「初禪定」,或「禪定一心不亂」。
難道阿彌陀佛在《無量壽經》上所記載的本願重誓: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如此這般廣澤十方眾生,只要「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具足此三心,不簡十念,阿彌陀佛便慈悲攝受,至其報土的大慈大悲願力,竟然會栽在《阿彌陀經》那句「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上。所以《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文,就必須全盤翻供了?
翻供的結果是:阿彌陀佛在《無量壽經》的第十八願文,必須改為: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執持名號,要證入了禪定一心不亂,也就是需證得初禪定後,才能生到我國。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嗎?
佛乃真語者,實語者,不異語者。若准依支持一心不亂,即是禪定一心不亂的這種說法,那麼,翻供前後,二者文義,是截然不同的攝眾標準。這會是同一尊佛所發?可能嗎?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文,真真是這樣嗎?
不妨翻閱一下《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原文,就兩本彌陀法門之根本經典,以經證經,比對一下經文,不是更容易能瞭解,阿彌陀佛本願真正的意義嗎?
阿彌陀佛因地發了四十八願,其中攝受十方眾生往生之願有三:
第十八、十九及二十願。詳此三願文,根本隻字未提:十方眾生往生,須證入「初禪定」字眼。足見,鳩摩羅什大師,以「意譯法」所譯出之《阿彌陀經》中,「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字眼,是梵文原句,經精美簡化後,洗練的漢語。故並非特別點出:念佛必須證入「初禪定」。所以,此執持名號之一心不亂,實非指彼「禪定一心不亂」。
「執持名號」,就是持名念佛。「一心不亂」,就是一向專心,不隨他念。
二句組合:「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就是:一向專心,不隨他念地持名念佛。
換言之,也就是:一向專念,彼佛名號。
這個觀點,有心之念佛人,不妨比對康僧鎧大師所譯之《無量壽經》中,彌陀攝眾三願,及三輩往生文當中,即可窺知一二。
事實上,不但在攝眾三願文中,找不到念佛工夫必須證入初禪定的字眼。而三輩往生文當中,具三心外,關於念佛部分,就只要求了「一向專念」。以經證經,不添加個人意見,是不是很明顯就可以得知:
鳩摩羅什於《阿彌陀經》所譯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康僧鎧在《無量壽經》所譯之「一向專念」。
故爾,究竟是娑婆成佛的本師釋迦牟尼世尊,說錯了阿彌陀佛本願?還是後世夾雜太多自力通途法門的高深法教,而解錯了?
佛乃真語者,實語者,不異語者,成佛的釋尊,肯定不會說錯阿彌陀佛攝受眾生至報土的標準。
至於,是要深信彌陀佛智,具足三心,一向專稱,一生大安心地信願念佛。
或是,仍然堅持,非證得禪定一心不亂者,不能往生的論調。
當然,隨順各方賢達高明,自思自解,而自行自證了。余則無權置喙一字。
四
前文援例自被尊為原始佛法的《阿含經》來證明,所謂的「禪定一心不亂」至少是指證得「初禪定」的行人。而真實欲證得「初禪定」者,釋尊則舉親身體驗為例告訴我們,必需要先能做到「無淫無欲」及「惡不善法」才有機會證得禪定。甚至說明「於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是為正確真實的止觀修證次第。
倘「惡不善法」先不論,念佛人的我們是否應捫心自問:此生何時真能做到「無淫無欲」?也就是可以做到不邪淫、不正淫,及不手淫、不意淫。幾歲的您才真能做到?30歲?40歲?50歲?60歲?70歲?80歲?90歲?還是100歲?還是一臉茫然全無把握,或許此生至死都做不到?
既然持戒來伏住淫心淫念,是證得禪定一心不亂的必要前行功夫,不但我們至死也許都做不到,而且應該是絕大多數的念佛眾生都不可能做到的事。
那麼,試問堅持《阿彌陀經》所載之「一心不亂」就是「禪定一心不亂」者,是不是已嚴重誤解了《無量壽經》阿彌陀佛攝眾三願的本意?
法藏比丘花了五劫那麼天長地久的時間,去思惟要如何救到十方世界的一切眾生。詳考一下第十八願文的要求就只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沒想到卻因為鳩摩羅什大師所譯之《阿彌陀經》以雋美譯文「意譯法」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居然被解釋為信願念佛一法至少必需能證入初禪定者才能往生得度。果然是「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啊!
而就《阿含經》所載阿羅漢有「俱解脫」與「慧解脫」二種,前者圓證三明六通,而後者則是未證禪定,故未證神通之漏盡聖者。但就南北二傳佛法所載,慧解脫阿羅漢雖未必須證得初禪,卻至少也必須有基礎的觀心不散亂的止功,近於初禪定的止觀工夫。南傳佛法稱之為「近行定」、「近分定」或「相似定」。北傳佛法則稱之為「未到地定」。這是一種欲界至極,但尚未入初禪的一種止觀工夫。
在彌勒菩薩所開示之《瑜伽師地論.卷三十.本地分中聲聞地》,及天台智者大師所著之《釋禪波羅蜜法門》中,則對於未到地定有極深入之細解說明。
不過所謂證得「未到地定」、證得「近分定」,是指行人真能隨時隨地都可以任意進入這樣高度精神力集中的狀態,而且萬不漏一,如果只能有了這餐沒了那餐,只偶而來那麼一下,這不叫「證得」,只能名為「體驗」。想「證得」初禪一心,就必須先做到「無淫無欲」和「禁除五欲惡不善法」。想「證得」未到地定,就應該先瞭解能不能做到欲界最頂天人的心性。
《長阿含經.世記經》云:
閻浮提人男女交會,身身相觸以成陰陽。拘耶尼、弗于逮、鬱單曰人,亦身身相觸以成陰陽。龍、金翅鳥亦身身相觸以成陰陽。阿須倫身身相近,以氣成陰陽。四天王、忉利天亦復如是。焰摩天相近以成陰陽。兜率天執手成陰陽。化自在天熟視成陰陽。他化自在天暫視成陰陽。自上諸天無復淫欲。
《大樓炭經》云:
閻浮利天下人,男女共居止交通;俱耶尼、弗于逮、鬱單曰天下人,男女行陰陽之事;龍及金翅鳥,男女亦有陰陽之事;諸阿須倫男女,亦行陰陽之事;四天王天上人男女,亦行陰陽之事;忉利天上人男女,以風為陰陽之事;焰天人男女,以相近成陰陽之事;兜率天人男女,相牽手便成陰陽;無貢高天人男女,相視便成陰陽;他化自轉天人,念淫欲便成陰陽。從是以上離於欲。
各位還在存一絲幻想於「未到地定」的觀眾朋友啊,可看清楚了嗎?套通俗一點的話,四天王天還一樣會「行淫」。忉利天則是行淫,但射精時為氣體。燄摩天則是靠近一下,肢體碰觸,磨磨蹭蹭一下就滿足了。兜率天則是牽一下小手就夠了。化自在天是雙方對看就很爽了。欲界最頂之「他化自在天」是想到男女淫欲時,男女雙方「暫視」和「念想」一下,一點都不勉強,看一下就解決了,望梅就真的止渴了。這樣高風亮節,比「蓋棉被純聊天」還要更高竿好幾層的心性,余捫心自問是做不到啦,各位真能做到嗎?
愈淡薄的淫心淫行,就能相應愈超凡脫塵的天人心性。
妄想證得「未到地定」,不妨先瞅瞅自己的男女淫心淫行,是能相應到哪一層天吧?
大多數男性見獵心喜,就算不敢真搞邪淫,但手淫意淫都處於淫亂邪淫狀態。有人一小時內起心動念好幾次於這樣的意念邪淫,有人則幾個小時就會來一次,經常如此意淫;有人天天如此,有人隔幾天如此。這都是相應於畜生、餓鬼、地獄,相應下三道的特徵。普願讀者們,千萬不要太高估自己是幸。
對照於《楞嚴經 .卷八》:
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捨諸妻妾恩愛,於邪淫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於己妻房淫愛微薄,於淨居時不得全味,命終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忉利天;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後於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焰摩天;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上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終之後遍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
請注意欲界各天對於淫習的深淺,未捨妻妾恩愛,在行淫時心思不放逸,已不全然是為了急著摩擦交合達到高潮,行淫多是為了配合或調和夫妻倫常和睦。所以在行房中,心中了然清楚,並不意亂情迷,也不急於摩擦淫根取樂。套句現代話來說,就是非常清楚地知道,行淫只是為了維繫夫妻關係之正常化,只是一件配合對方演出的事。所以雖然仍有男女淫根之抽插交合,但行淫時,心中卻很清楚如何令對方很快就能滿足性欲,但自己卻猶有餘裕,身體輕鬆明快,心理澄明不迷,顯然並非好色或急色之徒。這樣的眾生可以與日月為鄰,感得生於「四天王天」。基於前述,若進一步連正常的夫妻行淫次數都很微少,偶而仍會想性交,雖常有清淨梵行之念,但並非純而無雜,這樣的眾生可以超出日月,生於人間之頂,是為「忉利天」。以後諸天的性行為就不再贅說了,因境界太高了,還請讀者慢慢品味文字。
【結論】
(一)未到地定是佛法自力通途修證次第的最基本止功。
(二)未到地定已接近初禪一心不亂,但仍不是「禪定」,故以「未到地」、「近分」或「近行相似」名之。
(三)行人心性要先能相應止功,才能隨之相應。能相應未到地定的心性是欲界最頂的他化自在天。
(四)心性無法相應欲界最頂,證未到地定也只是妄想。
釋尊開示了整個佛法自力修證的通途次第,再三說明,精密地持戒離淫欲,禁除五欲等惡不善法,才能實證初到四禪的禪定一心,並以內觀四念處成為人天福田,也就是斷八十八品見惑,證初果,至斷八十一品思惑之四果阿羅漢。
念佛人啊,知道不伏住淫習,正淫、邪淫、意淫不能斷,此生根本不能證得初禪以上,真正的禪定一心不亂啊。這是釋尊寶貴的實修實證經驗啊!還在追求禪定一心的念佛人們,您有把握真能伏住淫心淫習嗎?
《淨土三經》可曾記載,念佛人的念佛工夫,必須要能:功夫成片、夢寐一如、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才能往生?或者才能上輩往生?甚至上品上生?
夾雜太多止觀、宗門、教下、密續、他宗別派的自力高深法要,以此自力難證之工夫,嵌入彌陀淨土一法來修持,從根本上就誤解了阿彌陀佛所誓言成就之「本願功德」的殊勝和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