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禪師在《叢林要則二十條》裡講的都是一些很普通的問題,他並沒講參禪、開悟,都是講我們每個人要面對的問題,很現實、很普通,說明百丈禪師是站在凡夫的本位來講問題。
人與人之間都避免不了有是非,《宗風.俗諦》裡面有四句話: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較是非。
這四句話我們可能這一輩子都做不到,看起很簡單,天天念起來很熟,但是要做到、要落實很難,人的習性改不了,是非就避免不了。我們面對是非怎麼辦?要做到不辯。有些人理直氣壯,就是要辯個輸贏、辯個高低。我們只要有辯論之心,就已經輸了,即使辯贏了也輸了,因為失去了一個安定之心。
修道之人注重的是心態的寧靜,而不是理論上的正確與否。如果是世俗人處理世間事務,要辯論是非、辯論高下,還說得過去;佛門裡是沒有高低之分的,只有煩惱、解脫的分別。我們內心有高低、有煩惱,自認為自己越高、理論越強,煩惱就越重。比如一個典型的喜歡講理的人,越講理自己就越煩惱。在理論上較真的人,往往是一個很煩惱的人。例如世間的讀書人就比較較真,喜歡講大道理,這種人一般都不能跟大眾相處,不能群居,只能一個人找一個地方待著。
佛門不是靠高低、對錯來分辨的,恰恰相反,它要超越高低、超越對錯。六祖大師《壇經》講了一句話:不思善,不思惡。
我們如果還拿善惡對錯來比較,就已經落入凡夫的分別心了。當然,我們做不到這麼高,但是要有這個認知:凡對錯、是非、高低,都不是佛法涉及的,淨土法門就更不涉及這一塊了。從淨土信仰來看,淨土法門講清淨,沒有對錯高低之分,九品都靠佛力往生;五乘齊入,更沒有高低之分。從其他法門來看,人性平等,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覺悟,也沒有高低之分,只有輪迴的世界裡才有高低之分。
因為我們都是凡夫,在一個團隊裡都超越不了是非,總是在高低對錯裡面打轉。凡夫很多時候都是對別人以理要求,對自己寬容以待;自己錯了心安理得,別人錯了馬上就盯上,用種種教理、理論去要求別人,這是普通人非常普遍的心態。當人與人之間發生是非爭執,或者是聽到是非的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逃避、不辯。
古人還講過一句話:「是非止於智者。」有智慧的人,是非到不了他那裡去,是非到他那裡就停止了。因為有智慧的人不會把心思用來辯論是非、傳播是非、參與是非,在團隊裡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道場是否清淨,大家是否和合共住,很大因素取決於是非問題。是非少就比較安和,是非多有些人就待不住,這是很實在的態度認知,出家人和常住居士都要注意這一點。在寺院裡,即使我們看到有對錯,看到別人的一些毛病習性,甚至看到寺院管理上存在問題,都不要去參與是非,要保持自己的清淨。因為娑婆世界的事情沒有十全十美,換任何人來管理都會有問題,因為事情沒有絕對標準。舉個簡單比喻,比如這張桌子,這麼擺可以,那樣擺也可以,換一個方向擺在對面也可以,那標準在哪裡呢?
我們接受了,就沒有對錯,不接受,就有對錯、就有抵抗;很多人接下來自己就開始設定、想辦法。那這些有沒有相對的是非對錯呢?回答是有。如果在輪迴的世間、人道的世間按常規標準來處理是非對錯的話,佛門的因果觀念和規矩就可以作為參考,但這個參考標準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不是我們有這些規矩、教理就占理了,就可以跟別人一較高下,那樣就真是把理論拿來增長我執了,這就是法執我執的結果。凡夫眾生最大的問題就是有我執,然後再找一個法的理論來增加自己的我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