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阿彌陀佛第十八願這區區三十六字,在佛教歷史的天空中閃射著無比耀眼的光芒,引得無數平民百姓、英雄豪傑乃至帝王將相競折腰。然而,千百年來,人們對這段文字的領解卻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直到大唐盛世,一代高僧善導大師獨具悲心慧眼,以彌陀再來之尊力排時見,革除流弊,用一部《觀經四帖疏》撥雲見日,楷定古今,深刻揭示了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真正內涵。當今我淨土宗大德法師慧淨上人高擎善導法旗,以洋洋三十餘萬言為我們詳細開演彌陀本願義理,結集為書,是名《第十八願講話》。
關於《第十八願講話》,淨宗法師寫有一篇十分精彩的前言,並傾注心血作了五十二講《第十八願傳承解》。末學謹仰承淨宗法師的開示,談一談個人閱讀本書的心得體會。
脈絡清晰 結構嚴謹 步步引人入勝
從《第十八願講話》的組織結構看,全書以第十八願為主線,按照原文本有的次第關係,逐章推進,最後瓜熟蒂落,將第十八願的真實義諦完整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第一章開宗明義,以「根」「本」二字統攝全章,直陳第十八願作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根本願,以及作為淨土宗開宗立教根源的殊勝重要。
從第二章直到第八章,將第十八願文分為七章展開論述。
第二章「設我得佛」,彰顯的是阿彌陀佛對眾生主動、平等、無條件的救度;第三章「十方眾生」,顯明彌陀救度不簡眾生,告誡我們要「自覺彌陀為我一人」;第四章「至心信樂」,強調的是「機法兩種深信」;第五章「欲生我國」則是啟發我們要發出願生淨土之心;第六章「乃至十念」,著重勸導我們要一向專稱彌陀名號。第四章至第六章這三章闡述的內容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信、願、行」。第七章「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既顯彌陀重誓,亦明生佛同體,告訴我們:阿彌陀佛的成佛與我們眾生往生相輔相成,眾生專稱彌陀名號必定往生;第八章「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對眾生是抑止,是棒喝,更是攝取與呵護。如果說第二章至第七章側重真諦的教理傳承,那麼第八章更多的則是俗諦的諄諄教誨。
第九章「成就文及付囑文」和第十章「淨宗祖師解釋本願」,內容一目了然,無須贅言。
前面僅就全書行文脈絡略作介紹。具體到每一章,其開篇處都有一份相當明晰的結構圖表。透過這一張張圖表,可以幫助我們提綱挈領,十分便捷地把握每一章的結構和內容,足見編者的用心良苦。試以第五章析之。
第五章「欲生我國」共分五節,第一節「彌陀的呼喚」,站在阿彌陀佛的立場,懇請眾生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第二節「眾生願生」則從眾生的角度力勸其發起願生淨土之心;第三節「生佛相念」,生動揭示出了彌陀和眾生相互依存、同體共生的本質;第四節「古德願生偈」和第五節「願生的功德」,皆是勸導眾生發願往生。如此五節內容,分別從彌陀,眾生、生佛相念、古德勸願生及願生功德等不同角度,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既彰顯了彌陀大悲度生的精神內涵,更激勵眾生發起強烈的求生極樂淨土之心。
其他各章,亦復如是。
旁徵博引 深入淺出 闡發幽深義理
第十八願從文句上看,似乎比較簡單而淺顯,但其真實內涵卻非常幽深。為了開顯願文的宏深義理,上人徜徉在佛經祖典浩翰的海洋中,將大量經文法語乃至外典的格言警句信手拈來為其所用。
在解釋「乃至十念」的含義時,上人在短短一小節中就引用了《觀無量壽經》、龍樹菩薩《易行品》、天親菩薩《往生論》和《俱舍論》、曇鸞大師《往生論註》、道綽大師《安樂集》、善導大師《觀經疏》等、法然上人《選擇集》以及玄奘大師《唯識論》等經論中的相關論述,其引文達四十一條之多,所涉經論典籍多達二十餘部。其他章節中,上人同樣是縱橫捭闔,引經據典。書後附錄顯示,全書僅法語引用便多達五百一十四則。這些經文法語的引用,大大增強了說理的針對性,使我們對第十八願文所蘊含的深刻義理有了透徹的理解。
除了廣泛引用佛經祖語直接說理之外,上人還很善於講故事、打比方。
在第二章談到「念力的作用」時,講了「曾子大孝,母子連心」和「石朝霖居士的超能力」兩則故事,顯明念力的不可思議;在第六章「念佛的利益」一節中,講了「念佛之人,彌陀住頂」和「佛像放光」的故事,說明名體一如、光號不二的道理;在第八章第二節中講到「敬田恩田之果報」時,上人更是不厭其煩地接連講了14個故事,讓我們瞭解到孝順父母、奉事三寶所獲得的不可思議的果報,以及不孝或不敬三寶所得的深重後果。
除了講故事,生動貼切的譬喻在書中更是舉不勝舉。在第三章「十方眾生」中談到彌陀無條件的救度「不簡眾生」時,接連用了「如日普照」、「如月相隨」、「如鏡不拒」、「如藥自然」、「如地普載」、「如空廣涵」等比喻;而在第七章的「生佛相感」一節中,則用了「叩鐘喻」、「喚人喻」 等七個譬喻。
通過這些生動的故事和譬喻,不僅使深奧的佛理淺顯易懂,也讓我們在輕鬆愉悅中領略了佛法的妙趣。
真俗圓融 機理雙契 惠利博地凡夫
第十八願是眾生往生極樂的根本保證,也是淨土宗開宗立教的根源。然而,一直以來,佛教諸宗站在各自立場,以其本宗教理來解讀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大多高深玄妙,令行者無所適從。為此,上人在本書中站在純粹淨土宗的立場,繼承自龍樹菩薩,天親菩薩到曇鸞大師、道綽大師直至善導大師的正宗法理傳承,旗幟鮮明地完全依止淨土教理集大成者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既闡明念佛往生之道,同時也處處貫穿淨土宗宗風俗諦的內容,可謂真俗圓融,機理雙契。
談到第十八願,人們往往將其概括為「信、願、行」,那麼,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中「信、願、行」有什麼特別含義呢?在「至心信樂」一章中,上人引用善導大師「機法二種深信」對「信」作了解釋:「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佛願力,定得往生。」上人又指出,善導大師在第十八願取意文中則將「信」直接解釋為「稱我名號」,以斷凡夫所有疑義。上人還引用善導大師對淨土宗乃至釋尊一代教法所下總結論的一段話:「(《觀經》)雖說定散兩門(一代教法)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乃至十念』的念佛)」,以此告訴我們:以「專稱彌陀佛名」來「信受彌陀救度」而「往生彌陀淨土」,是整個淨土宗的旗幟,也是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信、願、行」的內容。《第十八願講話》一書的眼目,亦在於此。
眾生根機不同,犯了五逆謗法重罪之人能否得到彌陀救度?在「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一章對此作了詳細的闡述。上人會通曇鸞大師《往生論註》「八番問答」第二、三問答的「單複說」和善導大師《觀經疏.散善義》「逆謗除取問答「的「未造已造說」,以及曇鸞大師的「已迴心未迴心說」,明確指出:第十八願文中「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乃彌陀慈悲抑止,抑止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救度。眾生即使造作五逆謗法重罪,只要迴心轉意,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照樣能夠得到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為了證明此言不虛,上人引用善導大師《法事讚》「逆謗往生」言:「以佛願力,五逆之與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又舉《印光大師文鈔》言:「若先曾謗法,後知改悔,則得往生。譬如病癒,即是好人。歸降,即是順民也……」這些表述,完全顛覆了以往佛教他宗他派關於淨土宗的觀點,委實振聾發聵。
正是體會到了阿彌陀佛無條件救度一切善惡眾生的悲心大愛,上人在書中處處懇切告誡我們要孝敬父母,奉事師長,謙敬恭順,慈悲仁讓,將淨土宗的宗風俗諦落實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做一個世俗意義上的好人,又做一個老實念佛的真佛弟子。
佛凡一體 悲欣交集 同登極樂彼岸
在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只有第十八願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八個字,因而第十八願才被尊為「生因願」——眾生往生正因之願。也正因如此,善導大師把四十八願的每一條願都解釋為第十八願,說:「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又說:「四十八願中,唯明專稱名號得生。」由此可以看出,在第十八願中,阿彌陀佛成佛的命運,與我們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命運是結成一體、永不分開的。有了彌陀的成佛,就有我們的往生;有了我們的往生,就有了彌陀的成佛。
正是基於彌陀與眾生一體不二的道理,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中這樣解釋第十八願成就文:「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又在其著名的「南無阿彌陀佛」「六字釋」中這樣說:「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由此可見,稱念彌陀名號,凡夫即獲點鐵成金,與佛一體,任運往生。
關於「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上人有一段十分感人的法語,他說:
「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是阿彌陀佛的身體,充滿阿彌陀佛的智慧、光明、願心、神通和力量;「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是阿彌陀佛的生命,充滿阿彌陀佛的精髓,流著阿彌陀佛的血液;「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是阿彌陀佛的結晶,是阿彌陀佛的能量。我們念佛,一句一句都在吸取阿彌陀佛生命的能量水,都在喝著阿彌陀佛生命的精力湯。猶如嬰兒吸吮母愛的乳汁,能夠使念佛眾生:現在業消慧朗、障盡福崇、趨吉避凶、消災延壽,臨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親來迎接,往生淨土,成佛度生。
上人這段法語,將念佛所得的現當二益作了細膩而生動的闡釋,讓人對這句名號生出無比的親切和感動。若非深體佛心,徹證佛意,又怎能說出如此感人至深的話呢?
縱覽全書,阿彌陀佛與凡夫眾生始終同體連心,彌陀的慈悲救度與眾生的欣求極樂處處交相輝映,彌陀的慈悲、釋尊的慈悲、善導的慈悲和上人的慈悲更是融為一體,所有這一切,都凝結成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正如淨宗法師在本書的前言中所說:「這是一本用『心』來說,必須用『心』來讀的書。讀到佛心處,何其喜悅;讀到凡心處,何其慚愧。佛心與凡心一體,喜悅與慚愧交融,唯成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妙哉斯言!
掩卷之餘,賦小詩一首,以讚上人盛德:
彌陀弘誓顯神威,逆謗迴心俱來迎;
上人慈悲暢佛意,借得本願度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