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由印度論師所撰寫有關於阿彌陀佛淨土教法的宗經論,是有千部論師尊稱的天親菩薩所撰著的《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此一宗淨土三經所作的願生偈論,又稱《無量壽經論》、《往生淨土論》、《淨土論》或《往生論》。淨土宗立宗的三經一論,其一論即是《往生論》。
《往生論》前半部是天親菩薩依據淨土三經之文義,提出淨土念佛法門修法,即「五念門」;而後半部,即解說「五念門」二十四個「四句偈頌」意義的十章長行所組成。所謂「五念門」是指:禮拜門,讚歎門,作願門,觀察門,迴向門。其第一個偈頌:「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即包含禮拜門、讚歎門、作願門;第2個偈頌:「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成上起下,表明所說願生偈,總持佛經與佛教相應;第3-23個偈頌,明觀察門;第24個偈頌:「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明迴向門。
淨土三經所闡明的往生極樂世界方法,就是眾生心裡發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世界」的願生心,其行法只要專稱彌陀佛名,依佛本願力故,必得往生。釋尊於《阿彌陀經》殷勤三勸我們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可見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是最關鍵的心態;如《阿彌陀經要解》所釋言:「願者,信之券,而行之樞,尤為要務,舉願則信行在其中。」而從《往生論》的第一個與第24個偈頌,以及長行的第一句:「論曰:此願偈明何義?示現觀彼安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願生彼國故。」可看出天親菩薩也是將「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當作其最關鍵的心態與命題。
淨土宗念佛法門是易行道,亦是他力門、果地教。天親菩薩在《往生論》「五念門」的念佛修行中,於「作願門」與「觀察門」,提出最具獨特性的「止觀」見解:把「作願」界定為「奢摩他」,即是「止」;將「觀察」,界定為「毗婆舍那」,即是「觀」。筆者試著從個人所知很有限的經論與祖釋,來略說《往生論》念佛「止觀」的意涵。
止觀總持遍收諸修行法門
「止觀」的定義,若以無著菩薩於《六門教授習定論》所說的止觀偈頌,曰:「此是心寂處,說名奢摩他;觀彼種種境,名毘鉢舍那。」天親菩薩解釋「奢摩他」為「心寂止之處」,解釋「毘鉢舍那」的「觀彼種種境」為依多境的「眾觀」,解釋「止觀雙運」為俱有寂處與眾觀。
智者大師於《摩訶止觀.卷三》言止觀:「總持遍收諸法,何者?止能寂諸法,如灸病得穴,眾患皆除;觀能照理,如得珠王,眾寶皆獲,具足一切佛法。」可見「止觀」二法,含攝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當然也包含淨土宗的念佛。而「止觀」二法,亦是修行證入涅槃最直捷、緊要的智證法門;就如智者大師於《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所說:「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
以淨土宗的念佛法門而言,眾生願生無為涅槃的極樂世界,念佛是其要法;誠如善導大師於《法事讚》所說:「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於《般舟讚》亦言:「念佛即是涅槃門。」
審如是,念佛與「止觀」二法的關係,筆者試著從淨土三經與《往生論註》來作說明於下文。
《往生論》所依淨土三經的念佛「止觀」意涵
於淨土三經的《無量壽經》中,阿難尊者承釋尊的指示,表明願見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之心;依佛力加持故,阿難尊者及與會大眾,一時悉見。《大智度論.卷八》亦言及:「佛說阿彌陀佛世界種種嚴淨,阿難言:唯願欲見。佛時即令一切眾會,皆見無量壽佛世界嚴淨。」
又如《觀經》韋提希夫人因阿闍世王的逆緣,發起厭苦欣淨,樂生極樂世界的願生心;以佛力加持故,韋提希夫人及其五百侍女,得以觀見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勝境;而且韋提希夫人因心生歡喜,止息其憂悲苦惱,而得悟信忍;同時釋尊悉記,皆當往生極樂世界。
淨土三經之結經《阿彌陀經》,是釋尊無問自說的易行「難信之法」,也是十方恆河沙數諸佛舒廣長舌,同讚勸同證誠其事的念佛法門。若人能經由讀誦或聽聞到經文所介紹極樂無為涅槃界的種種依正莊嚴,於見聞生信之後,發起欲生極樂世界之「願生心」;只要一心專稱彌陀佛名,依佛本願力故,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觀此淨土三經之文義,只要我們止息不信、不願往生極樂世界之心態,而將心寂止於「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此「願生心」,即是「止」;而「南無阿彌陀佛」這一清淨法句,已包含所「觀察」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功德成就,也包含身業的「禮拜」功德成就,所以其行法只要一心專念彌陀佛名,即是「觀」;簡言之,念佛願生極樂世界,即是「止觀雙運」;願行具足,依佛本願功德力故,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因此,從經文的隱義來看,淨土宗念佛法門,是具有「佛力止觀」的意涵。
《往生論註》對「五念門」的「止觀」詮釋:「佛力止觀」的念佛法門
天親菩薩於《往生論》,把「五念門」的「作願」界定為「奢摩他」,即是「止」;如論云:「云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曇鸞大師於《往生論註.卷下》將此「止」解釋說:因「如來如實功德」的佛力加持,只要眾生「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而所得「能止一切惡」的利益,包含止息不信、不願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之心,以及往生極樂世界後「自然止身口意惡」與「自然止求聲聞辟支佛心」。
天親菩薩將「五念門」的「觀察」,界定為「毗婆舍那」,即是「觀」;如論云:「云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觀察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三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然而眾生常會因境細心粗,神識飛揚,而觀難成就;所以只要仰信佛智,隨淨土三經之經文,觀知極樂世界的三嚴廿九種(淨土十七種、佛八種、菩薩四種)依正莊嚴功德成就即可。而於《往生論.卷下》將所觀察極樂世界三種依正莊嚴功德成就,攝用歸體,從廣入略,結歸於「讚歎門」的一向專稱「南無阿彌陀佛」這一清淨法句。
曇鸞大師於《往生論註.卷下》將此「觀」解釋說:因佛力加持,只要眾生「在此作想,觀彼三種莊嚴功德。此功德如實故,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德。」而所得「如實功德」的利益,包含「決定得生彼土」,與見阿彌陀佛得證平等法身,以及速得成佛度眾生。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從阿彌陀佛本願功德力的角度,來解釋「五念門」的止觀法義,故「五念門」可說是「佛力止觀」的念佛法門。誠如曇鸞大師於《往生論註.卷下》(利行滿足章)所作結論:「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又言:「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故亦可說是「他力止觀」的念佛法門。
小 結
綜合上述的說明,可知天親菩薩《往生論》所說的「五念門」,是一種「佛力止觀」或是「他力止觀」的念佛法門;只要眾生心裡「作願」,發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世界」的願生心,其行法只要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依佛本願力故,必得往生極樂世界,與速得成佛度眾生。而這也相應於淨土宗的宗旨:「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