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慧淨上人《人生之目的》有感
世人生此星球,百年之壽,誰能無愁,有道是人人有愁,家家有愁,舊愁去了來新愁,不為這愁為那愁……古人嘆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問道:人有何愁?愁之根由?怎樣解愁?
一、人有何愁?
有人愁,天災人禍時常有,秋收糧,顆粒無收;有人愁,身體多病行動難,常年臥床如殘秋;有人愁,家中貧困度日艱,茅屋漏雨秋風驟;有人愁,孤木獨枝似三秋,失去親人淚水流……
有人愁,見錢眼紅走邪路,又是搶劫又是偷,入牢房失自由;有人愁,吃喝嫖賭樣樣有,染重病,長毒瘤……自己痛苦,家人難受。
有人愁,蹉跎歲月,養尊處優,糊糊塗塗過春秋,他們只想要春不要秋。君不見,古時候,皇上也為此事愁,秦皇苦覓不死藥,企圖永世把春留,結果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瞎子點燈白費油……
二、愁之根由?
拜讀《人生之目的》後,曉得了愁之根由。在書中,「旅人」故事,做開首:
五濁惡世天盡頭,八苦旅人荒野走,
悲秋黃昏冷瑟瑟,唯見白骨空悠悠。
攀松為躲虎身後,繫籐蜂蜜暫命留,
黑白二鼠嚙啃蔓,崖下地獄毒龍口。
旅人即世人。上人用宇宙觀指出,愁源乃旅途之「秋」。何為宇宙?無限空間為宇,無量時間為宙,簡言「時空」即宇宙(習慣說時空,不說空時)。宇宙萬物皆有成、住、壞、空,即是──春、夏、秋、冬。「壞」即是「秋」。
上人一語道破,這心上之「秋」,給人帶來「孤寂」、「傷感」和「憂愁」。在旅途,在悲秋,慘雨落,朔風吼,無邊落葉瀟瀟下,只見白骨空悠悠。怎不讓人傷感,怎不讓人愁。
從宇宙的觀點看,時間長河中,短短百年是人壽。百年裡,誰不在四季漫遊,如果說少年是春,青年是夏,那麼中老年便是秋;如果人壽是百歲,半百以後就是秋,如果人壽20歲,10歲以後就是秋,如果生下活一日,半日以後就是秋……即是說,年半是「年秋」,月半是「月秋」,日半是「日秋」……世人啊,時時刻刻在「度秋」,這就是「人生之秋」。
有人怕死,整日發愁,他們愛春恨秋,戀春怕秋。但,秋天啊,不管世人恨與否,怕與否,該來還來,該走還走,年輪照常轉,時光照樣流。無論何人,躲過了年秋,躲不過月秋,躲過了月秋,躲不過日秋、時秋……在旅途,有人不見黑白鼠啃蔓「一刻不休」碌碌無為,光陰白流,空悲切,白了頭,怎無愁?怎無憂?上人諄諄告誡:「活了今天一天,便死了今天一天」,說得語重心長,情深意厚。
從宇宙的觀點看,世人在空間物質裡尋求,用於五欲(財、色、名、食、睡)的享受,一天之中,不斷所想「持續追求」。世人啊,一年忙到頭,麥子熟了忙「麥秋」,穀子熟了忙「大秋」,忙啊忙,為得秋果而奮鬥。雖然秋果只像故事裡的「蜜」,讓人暫時把命留,但人還是忙不夠,只盼風調雨順、秋果豐收,然而,天災人禍常欠收,怎不讓人愁,也有人總想把秋果(錢財名利……)多佔有,這是典型的貪慾愁,豈不知「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註1)。
上人用宇宙觀指出,在宙裡,人們為壽命的春秋而苦鬥,在宇中,人們為收穫秋果而苦鬥,都是為了一個秋,從而帶來,心中苦愁,如同秋夜,荒野獨走,誰人是己,心靈之友?這就是愁之根由,秋字在心頭,怎不讓人愁,難怪把災禍時期稱做「多事之秋」,也難怪古人說「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註2)。
三、怎樣解愁?
為瞭解愁,有人以酒消愁,醉生夢死,「濃睡不消殘酒」(註3),結果是,以酒消愁愁更愁;有人蹉跎歲月,時光白流,過一天算一天,只知天天享受;有人甘當阿Q,否定來世,拒談死後,然而不談死後,卻不能沒有死後。
人生旅途,誰也說不準自己是短命、是長壽?就算多活幾個春秋,終歸還要離世走。印光大師說「不生西方,必墮地獄」,想想地獄苦,讓人渾身抖,莫道當前有「蜜」吃,看看崖下毒龍口。所以啊,要說愁,應為死後愁,這才是真正的愁,最大的愁。
怎樣對待這真正的愁,最大的愁,上人在書中說,「莫讓死看到我們的背後」「要從正面跟死」搏鬥:
1、知人生目的,並為此奮鬥
書中說,市場購物,豈能不買完就走;飯店就餐,怎能半飽就溜……人生目的是何?釋尊「誕生偈」意寓:出六道,多跨一步走,到極樂,再無憂和愁。世人苦海迷航,到處漂流,今見燈塔,歡騰雀躍,驚喜無憂。正是「人生達命豈暇愁」(註4),我們只有,看準目標,努力奮鬥,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哪有空閒,再去發愁。
2、知人身難得,獲出世緣由
世人曠劫以來,苦海掙扎,把罪受,如今「盲龜浮木」離開惡道,高興還不夠,天道只是一時享受,命終「五衰相現」,比地獄更苦更難受。
人道雖有苦愁,但出世緣正是「世間難住多憂」,比如去洗手間,方便之後馬上走,此處惡臭,誰肯久留?我們是罪惡凡夫,生於娑婆即是「難住多憂」。促使我們快走,應假籍「幾十年之苦」「永出六道,爭取自由」。僅人道有此出世好緣由,其他各道均無有,想到此,還有何愁?
3、知佛法難求,全靠佛來救
上人書中說:人身難得,佛法難求。末法時期,「人劣才暗,聖道難修」,如今幸遇佛法,更有幸遇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不管僧俗、賢愚、男女、老幼」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憑彌陀本願,臨終佛自來搭救。看到此,哪裡再有憂和愁。
常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黃泉路上無老幼,莫讓年華付水流。振作起來,莫讓心上總是秋──愁、愁、愁。要把痛苦人生變成「法喜的人生」,把握每個今日之秋就是把握「人生之秋」。從今往後,心上用「今」代替「秋」,常把「今」字放心頭——念、念、念。老實念佛,念念相續,乃至十念,永不改口,只等臨終佛來救,那時「一入涅槃常住國,徹窮後際更無憂」。
念佛人皆為蓮友,蓮友啊蓮友,讓我們互相勉勵共同攜手,光明就在前頭,讓我們安邦相會,再聚首!
南無阿彌陀佛!
(河北 佛行)
註1:「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語出唐代李白《江上吟》,漢水即今湖北漢江。
註2:「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語出宋代吳文英《唐多令》詞。
註3:「濃睡不消殘酒」語出北宋李清照《如夢令》詞。
註4:「人生達命豈暇愁」語出唐代李白《梁園吟》,達命即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