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忙碌來去,每希望能尋得可以安穩休息的善巧方法。
有人告訴我:「很簡單,您可以就在當下休息。因為活在當下的人沒有過去與未來的算計,也沒有瞻前顧後的思慮,一旦離卻了世間有為的得失人我的等等相對法,自然就安住在絕對的休息之中了。」
聽起來很誘人,也頗合情理,感覺好像並不很難。但依樣畫葫蘆的瞎忙了數年,慚愧於自己還是難以從「活在當下」中善得休息。畢竟道理雖極微妙,面對現實身心狀況,卻非一蹴可及,況且平日還要面對數不清的人我,處理不完的瑣事,一時就要如重石壓草般的「活在當下」,恰如將垃圾往床下不斷堆積,顯非釜底抽薪之道。
我將這個困擾求教專修念佛的前輩,蒙善知識不棄,提示: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先找個明鏡看看自己目前是什麼樣子,再尋求適合根機的休息之道吧。
我傻傻的問他,那種明鏡要去哪裡找?他笑著說,就是將自己心思行事,赤裸裸的面對法鏡……仔細瞧瞧自己是身強體壯、難捨能捨,難行能行的菩提薩埵,或是臭頭爛耳,軟手軟腳,卻貪瞋熾盛的罪惡凡夫?
覺得自己可以再活很久?還是老命真的只在呼吸之間?如認為自己好歹應還有幾年可活,就再自問,憑著什麼敢於這樣說?
在前輩不厭其煩的點撥提醒下。慢慢的,魯鈍的我終於稍微明白了…
往昔自以為是的賢善精進,
原來是驕慢自恃;
以前自以為是擇善固執的好人,其實是心若蛇蠍;
多年來自以為略微懂得的教理,焉知卻全是所知障翳;………
如同服用了消熱解鬱的方子,一陣陣慚愧之後,熱燥煩惱頓時全消。原來,休息之道與是否從崗位退休關係不大,也無關乎吃喝玩樂或休閒旅遊,而在於能否徹底、毫無遮掩的自我揭露醜陋,甘心安住於一種平懷。
怎樣的一種平懷?
簡約的說…
謙卑自處、忍辱柔和是一種平懷;無知無能、放下自力是一種平懷;皈依彌陀、感恩念佛是一種平懷;隨順因緣、從容悠閒是一種平懷;生佛一體、人我合一是一種平懷;
…………
一種平懷,表明不是二元對立。一種平懷者能泯卻憎愛、是非等等對立分別之糾纏;既無分別,相關因之而起的煩惱自然隨之散盡。煩惱消散處便是一種安穩的休息情境了。
緣此,可以說,安於一種平懷便是好的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