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中提到,有一種供養叫「代眾生苦供養」。
就一般瞭解來說,眾生造業,各有各的因果報應,另一個人能代受他人之苦嗎?能代得了嗎?
從理上講是「能」,為什麼能?原因在於「 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本質上是一體的」,因此,眾生跟自己當然也是一體的,所以能代;但如果有人不認為眾生跟自己是一體的,自他隔山相望,那就不能了,因為自己內心與外界阻隔了。
說到「一體」,感覺似乎有點抽象,而且,未解脫生死的博地凡夫做得到一體嗎? 其實也不抽象,比如就眾所週知的「母子連心」就是一體的展現。就體性言,母或子,與您我同是世間人,彼等既能做得到同體,我們自然也不遑多讓。其間的重要關鍵就是「愛」。
李老師曾說:「 如果你真正愛一個人,你祇是給予,只希望他好而已。」「親情、友情、愛情,乃至菩薩的悲心,都只是給予」。無條件的給予是自然而然的,之所以能如此,還是因為同體,在同體中,你苦我就苦,你好我就好。
當然,母子親情來自天生自然,一般人之間的彼此互動並沒有這層關係。話雖如此,但經由善巧方便,還是可以做得到的。李老師於此曾進一步扼要提示:「就融入對方的苦樂情境中,在那樣的情境中,您所期望的是什麼?別人如有意幫忙,應怎麼做適合?」
以上是就「同體」略加說明。
那麼,有同體心情之後,如何代眾生苦呢? 竊思,在未能代眾生苦之前,至少不可「帶」苦給眾生。
因此「也許我們沒有能力幫助別人,但至少做到別人的痛苦沒有我們所注入的因素。」所以在言行舉止上,起碼要先做到:
「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較是非。
不求人過,不舉人罪,不揭人私,不爭人我。」
是非對錯的爭執最是讓人苦惱。俗話說「衣服破了容易補,損人陰德最難修」;若在修行團體,更應警惕「寧動千江水,勿擾道人心」;緣此,禪宗三祖殷切提醒修行人「才有是非,紛然失心」。所以在團體中,彼此應相護持,不宜只因為愛講話,便到處興致盎然的說長論短。
除了不應招惹眾生煩惱之外,行有餘力,當進一步解眾生苦。就如宗風上所揭示的:「 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
這與〈普賢行願品〉所說:
「 於諸病苦,為作良醫;
於失道者,示其正路;
於闇夜中,為作光明;
於貧窮者,令得伏藏。
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堪稱同震共鳴。
然而,以上這些尚屬世間俗諦範圍。如衡諸《八大人覺經》所說:「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則還遙難着力。因為「畢竟大樂」就是涅槃解脫之樂。這是世間的種種有漏有為之善所鞭長莫及的。
依《彌陀經》上說:「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故欲令眾生得畢竟大樂,究竟離苦,則唯有「自信教人信,往生極樂世界」, 唯有「念佛成佛」才能徹底代眾生苦。
偉哉!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