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是漢文化傳統節日[1]。依《易經》六陰九陽之說,又稱「登高節」。戰國已形成,魏晉多吟詠,唐代定為民間節日。
一、重陽節之由來與習俗
(一).緣起:
《呂氏春秋.季秋紀》:「(九月)命冢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月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荊楚記》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曹丕〈九日與鐘繇書〉:「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2]《荊楚歲時記》:「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大火星」於九月隱退,古人失去了季節(農耕與生活)的座標,且長冬漸至;因此,須舉行相應的「送火」祭儀,如江南的重陽「祭灶」,是家居的火神。漢.劉歆《西京雜記》:「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重陽,是以「大火」的出沒為據。後世雖改用一般的曆法,人們對九月陽消陰長、夏去冬來的(物候)變化,仍有感受,故而在秋寒新至之際,有收藏退居的「辭青」儀式。宋.蘇東坡〈丙子重九〉詩曰:「登高作重九,蠻菊秋未開。」《齊人月令》:「重陽之日,必以糕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遊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還。」唐.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李頎〈九月九日劉十八東堂集〉、杜荀鶴〈重陽日有作〉,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軍〉等。
(二).傳說與習俗
傳說有二:
1.辟邪,桓景(或重陽公主)劍刺瘟魔—–《續齊諧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又見於《初學記》《太平御覽》。重陽節發源於上蔡之汝南郡,蘆崗乃縣內高山,是漢.桓景登臨避災之處。
2.求壽:戚夫人侍女賈佩蘭—–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西京雜記》。
與傳說相應的習俗如下:
1.登高: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李白〈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2.重陽糕:宋.吳自牧〈夢梁錄〉:「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麵蒸糕,上以豬羊肉鴨子為絲簇飣,插小彩旗,名曰重陽糕,禁中閤分及貴家相為饋送。」明清,登高所食為「花糕」,明.謝肇制〈五雜俎〉云:九月九日天明,以片糕搭兒女頭額,祝願子女百事俱高;糕九層,如寶塔,上有兩隻小羊(重陽)。
3.菊(長壽)月,賞菊、飲菊花酒—–陶淵明〈九日閒居〉序:「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句皆是「長壽」之象。梁簡文帝《采菊篇》「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襦。」《西京雜記》:「菊華舒時,并採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華酒。」明.高濂《遵生八箋》飲饌服食箋,中/326菊花酒。
4.插茱萸、簪菊花—–《西京雜記》「解除兇穢,以招吉祥。」唐.郭元振〈秋歌二〉:「辟惡茱萸囊,延年菊花酒。與子結綢繆,丹心此何有。」唐.盧照鄰〈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杜牧〈九日齊山登高〉:「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唐.楊衡〈九日〉:「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宋.李清照〈醉花蔭〉:「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帘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5.拜祖先與地基主[3]。
九為數之極,九以上歸零,故天之高為九霄,地之深為九泉,……。卦之九為「老陽」變化之數[4];九九相重,日月並陽,乃老中之老[5],且諧音「久久」,與長壽及祭祖、崇孝之傳統有關,故稱為敬老節。孔子曰「老者安之」,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又云:「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周文王行仁政、敬老尊賢,伯夷、叔齊、姜太公皆慕名來投。《禮記.祭義》:「昔者有虞氏貴德而尚齒,夏后氏貴爵而尚齒,殷人貴富而尚齒,周人貴親而尚齒。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遺年者。年之貴乎天下久矣,次乎事親也。」《禮記.王制》:「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達於諸侯。」「五十異粻,六十宿肉,七十二膳,八十常珍,九十飲食不離寢,膳飲從於游可也。」《續漢書.禮儀志》詳述了朝廷如何禮遇老人,如皇帝召見,允其行駛「馳道」旁道,並親為割肉、斟酒:「天子親袒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地方上老者可與官員平起平坐,逢年過節受賞賜及問候。梁武帝「孤獨園」、唐代「悲田院」,救助貧苦無依的老人。宋代設「福田院、居養院」。明清有「養濟院、飯廠、粥廠」等。[6]
《大學》:「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又有「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禮,尊養某些年老德高、閱歷豐富的退休官員。民間則有「鄉飲酒禮」,可追溯至西周,鄉州鄰里定期的聚會宴飲,以敬老。由州縣長官親自主持,令百姓「識廉恥,知敬讓」。《禮記.鄉飲酒義》:「民知尊長、養老,而後乃能入孝悌。」南宋.胡穎〈勉寓公舉行鄉飲酒禮為鄉閭倡〉:
竊惟三代教民之法,莫切於鄉飲酒禮,觀其致尊遜以教不爭,致潔敬以教不慢,父坐子立以教孝,老坐少立以教悌,序賓以賢以貴德,序坐以齒以貴長,序僎以爵以貴貴,……少而習焉,長而安焉,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孔子曰:「吾觀於鄉而知王道。」又曰:「鄉飲酒之禮廢,則長幼之序失,而爭鬬之獄繁矣。」然則是禮之廢興存亡,其所繫歟!萬世之下,有志於化民成俗者,捨此而將奚先焉。
1990年,聯合國大會決議,每年10月1日為「國際老人節」,許多國家各有其老人節,中國則以重陽為敬老(2022年為10月4日);值此人口高齡化快速且嚴重,敬老及相關的老人福利及長照、關懷…….等,更須完備的建立並確實的執行[7]。
曾有人說:以台灣的自然資源及人文條件,最適合的發展及能見度,或許是「養老院」。就是在整個台灣島建立龐大而完整的「護老、養老」設施,一切人才、物力、思維、創意、結構、行銷,都聚焦於最完善的老人退休、安養之全套服務。這不僅一舉解決工業污染、交通混亂、投資困境、政治緊張……等問題。讓全球的老人聞風至,將大部分退休金、養老金移轉來台灣,共同建設此地,回復「美麗之島」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成為悠閒、從容、單純、自在的人間樂園,並互相照顧,安度餘生;那麼,台灣將獲得全球子女與孫輩的保護、支持,承認此地為永久的中立。如《孟子》所說:「天下有善養老,則仁人以為己歸矣。」周文王善於贍養老人,因而廣泛得民心。今日全球性「人口老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是國際重大事務中最須關注、解決的問題。台灣或可在這方面多思考、研究其可行性,建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典範,讓全球老人得到最妥善、最貼心的照顧。目前有人列舉了〈全台 15 個幸福小鎮(退休桃花源)〉,也有移居國外的華僑或退休的外國人,想來台灣定居、養老:〈退休養老理想國,首選台灣〉[8]。
二、相關的宗教節慶及活動
農曆九月初九,是道教「斗母星君,九皇大帝,中壇元帥李哪吒,酆都大帝,臨水(李三娘)夫人」的誕辰,及「玄天上帝」得道日、「媽祖」飛昇日。
這其中,據說「斗母星君」就是佛、道共尊的「摩利支天」[9],曾助諸天戰勝阿修羅,又有「戰神」之稱。
摩利支天Marīcī菩薩:陽炎、威光,是二十四諸天的護法神之一。漢傳佛教以此為觀世音(準提觀音)菩薩化身,密宗以為多羅觀音(度母)化身,廣大功德力,能消災、除障、增福、滿願。誦其咒語能「隱藏」與「識破」。天女像,三面、三目、八臂,座下金豕[10],於舊曆九月初九奉祀。從印度傳入中國,就有人供奉其聖像、念誦其聖號、讀誦其經典。相傳鄭和下西洋,依摩利支天、媽祖、北帝等神靈,而得平安。永樂元年,鄭和刊刻《佛說摩利支天經》,請帝師姚道衍撰序[11]。
有人說[12]:摩利支天Mārīcī-Devī,威光女神,是「光明」的神格化,源自古印度,又譯「陽焰天」。有大神通,常行日前,能隱形。修摩利支天法者,在祂的護佑下,一切怨家、惡人悉不能見,一切災難得解脫。是雜密的神祇,隨密教的發展,從天部變成「菩薩」,甚至於「佛母」之列。唐代中晚期,摩利支天信仰逐漸成熟[13],密教不空重譯兩部持明系的《摩利支天經》,由於其地位尊崇(玄、肅、代三帝的灌頂國師),在他的推動及皇室的支持下,摩利支天在中國開花結果,手持扇、天女身的摩利支天像也應運而生。北宋初,天竺僧帶來了《摩利支天經》的新梵本與新稿樣,豐富了其信仰與圖像,天息災譯金剛系《摩利支天經》;南宋,金人壓境,戰爭不斷,持誦摩利支名號、神咒、或虔心供養而獲救的靈蹟頻傳;一些高僧以摩利支天為重要的護法,特予弘揚。元諸帝任命薩迦派番僧為帝師,密教的摩利支信仰更流行,又被中國道教所收,變為北斗眾星之母:「斗母」、「斗姥」等。唐.不空/譯《佛說摩利支天經》:
有天女名摩利支,有大神通自在之力,常行日月天前,日天月天不能見彼,彼能見日。無人能見、無人能知、無人能捉、無人能縛、無人能害、無人能欺誑、無人能債其財物、無人能責罰、不為怨家能得其便。佛告諸苾芻,若有知彼摩利支天名,常憶念者,彼人亦不可見、亦不可知。……
宋.天息災/譯《佛說大摩里支菩薩經》:
(卷一)凡有所求,須稱自名,即時摩里支菩薩,以慈悲力,為彼眾生,於道路中擁護,非道路中擁護,眾人中擁護水難時擁護,火難時擁護,乃一切之處,悉皆擁護,令得增長一切吉祥之事。
(卷四)即說頌曰:今此大菩薩,身遍於法界,清淨若虛空,慈光照世間,明等百千日,能發智慧焰,燒退煩惱魔,永斷貪瞋癡,長拋生死海。
(卷六)能獲清淨大福,能增長廣大吉祥,能消除一切重罪,能成就本尊三昧,當證毘盧法身。
據說「摩利支天佛母心咒」在中國佛教史上多有持誦之靈驗,而被稱為「有求必應的咒語」。《印光大師文鈔》三编/第八:
摩利支天,雖現天身,實是菩薩。以其度生心切,救苦情殷,故說此咒,以作救度之本。若人每日虔誦此咒,愈多愈好。縱遇水火刀兵等災,亦能逢凶化吉。
以上雖傳云農曆九月九日為諸多道教神明及佛教天尊的紀念日,但與中國重陽節的登高、敬老無關,故也存而不論。據說,當代佛教的各地寺院及佛協會,在每年重陽節前後,舉辦「孝親感恩」法會,誦經念佛,迴向六道眾生得解脫,並超薦已故祖先生淨土,現前親眷增福慧,冥陽兩利。並讓僧眾到「敬老院、福利院」去探視老者,讓老年人領受佛教的慈悲與溫暖。
《雜寶藏經.棄老國緣》講述了一位老人憑其智慧,答覆了天神化身的幾件問難(象的體重、木之頭尾、馬之母子、蛇之雄雌……。顯示了老人豐富的閱歷與機智,突顯了「敬老」的必要:「佛在舍衛國,爾時世尊,而作是言:恭敬宿老,有大利益,未曾聞事,而得聞解,名稱遠達,智者所敬。諸比丘言:如來世尊!而常讚歎恭敬父母耆長宿老!佛言:不但今日,我於過去無量劫中,恒恭敬父母耆長宿老。」釋尊親自開示了古印度及佛教對「孝養老人」的傳統[14]。
釋悟耀云[15]:老人的壽命增長,但生育的人口遞減,少胎化的結果,青壯人口出外就業,家中老者乏人照顧,易出差錯;政府須為老人規劃妥善的「安養」制度;然而,每天念佛,迴向老人,祝他們身體健康,平安吉祥,這比任何禮物更貴重、有意義。也須教導老人持念彌陀名號,不讓長者有造惡業的因緣,向他們介紹「西方極樂」的殊勝,要發願往生。
這是利人也利己,因為每個人都會老,終有一天輪到被照顧,「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佛光山1971年開辦蘭陽「仁愛之家」收容孤苦無依老人,1998年開創「老人日托班」;福智2016年成立「敬老」總部,重視老人無限生命的學習,不讓長者有造惡業的因緣。[16]這只是目前較顯著的例子。
三、養老、敬老,世出世間,念佛最好
《蓮宗寶鑑》云:「念佛乃諸法之要,孝養為百行之先。孝心即是佛心,孝行無非佛行。欲得道同諸佛,先須孝養二親。……佛語以孝為宗,佛經以孝為戒。」世上一切老人就是我們的父母,敬老、護老也就是盡一切兒女的孝道;而世間孝與出世孝之極致,乃是「念佛」迴向父母,也勸他們一起念佛,如此,生前起居平安,命終往生極樂,這才是老人們最好的歸宿,唐.白居易〈養老〉:「使生有所養,老有所終,死有所送也。」蓮池大師《與江陰馮居士》:
七十古稀,百年能幾?今此暮景,正宜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但以一聲阿彌陀佛,消遣光陰,但以西方極樂世界,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後當生西方,何幸如之!發大歡喜,莫生煩惱。倘遇不如意事,即便撥轉心頭,這一聲佛,急急提念,卻迴光返照,「我是阿彌陀佛世界中人,奈何與世人一般見識?」回嗔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樂、大解脫法門也!
這段話對老年人且勸且教,有捨有取,導向「看破世間,一心念佛」,以此為暮景晚年之最實在、最智慧的身體活動及心念歸趨。淨空法師[17]云:老年人退休了,兒女也獨立了,可把全部的時間、精神來學佛。要向他們講解六道輪迴、諸佛剎土,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因地修學、果地成就,及諸佛的讚歎,往生的殊勝,讓他們滿有希望與活力,進而看破世間,放下一切,(念佛成佛)得大自在。
慧淨法師2022.7.24有一篇〈善待老人〉[18],謹摘其要點,解讀並補述:
「人,只要活著,總有一天都會老。」
這是生命的必然,也是從生到死的過程,只是有快有慢、有淺有深。或許有人夭折猝死而未經自然老化的階段,但從無始劫來之無量生死之經歷,老衰乃是常態、累積的經歷,並不陌生。只有實相涅槃及往生極樂,才無老死、無量壽。
「台灣逐漸步入老人化[19]。」
這也是全人類、各國家的趨勢,因為營養好,科技高,既加速了老化,也延緩了老死,是幸或悲,有人不認老,美容拉皮,轉換跑道,或人工維生……,「基因(遺傳工程)學」甚至預告人類可以不老不死。有云[20]:癌末絕症及重症病患有增無減。他們本應瓜熟蒂落、壽終正寢,卻仰賴「醫療、照護」體系,臥床度過餘年。壽命雖延長了,心靈卻不平靜。有些人久病厭生,徒增苦痛;對生死的恐懼、對未來的渺茫,不知何去何從。應運而生的「臨終關懷」以安慰、開導,解決了許多心中的疑惑。這其中,淨土宗最能切合末法五濁的需要。
「老人一生經歷數十年的風霜歲月,飽嚐人生的種種酸甜苦辣,悲歡離合,備感艱辛。老人已不再年輕,體力精神,越來越衰,越不堪負荷,腦筋遲鈍,動作遲緩,吃不好飯,睡不好覺,加上種種慢性病,活得很辛苦。老人身心逐漸衰弱,承受的苦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重。……他們已是垂暮之年,來日已然不多,如風中殘燭,隨時都會熄滅。」
這是老人的實況:生老病死,人所必經;《修行本起經》云:「頭白齒落,皮緩面皺,肉消脊軁,支節萎曲,眼淚鼻涕,涎出相屬,上氣肩息,身色黧黑,頭手肬掉,軀體戰懾,惡露自出,坐臥其上。……年耆根熟,形變色衰,氣微力竭,食不消化,骨節欲離,坐起須人,目冥耳聾,便旋即忘,言輙悲哀,餘命無幾,故謂之老。……物生於春,秋冬悴枯,老至如電,身安足恃。」《瑜伽師地論》卷61描述老苦是「盛色、氣力、諸根、受用、壽量」的五相衰退;此外,由身心的衰退而強化了「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的苦,更難以忍受,卻無力自救。
「他們企盼有一個充滿恩慈、體貼、親切、和藹、溫暖、舒適、祥和、寧靜、安穩、喜樂的地方,讓他們在這樣安樂的環境中,有安全感,有尊嚴感。」
曾在某護理之家牆上看到一幅字,年老的父母親對兒女們近乎懇求的告白:「孩子,當你還很小的時候,我花了好多時間,教你慢慢用湯匙、用筷子吃東西;教你繫鞋帶、扣釦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頭髮、擤鼻涕……。現在我老了,所以,當我想不起來,接不上話時,請給我多一點時間,等我一下,讓我再想一想;……現在我常忘了扣釦子、繫鞋帶;吃飯時,還會弄髒衣服,梳頭髮時手還會不停的颤抖,不要催促我,要對我多一點耐心和溫柔,……如今,我的腳也站不穩,走也走不動了,所以,請你緊緊的握著我的手,陪著我,慢慢的,就像當年一樣,我帶著你一步一步地學走。」這是老人最起碼的需求,雖然很難如願;晚年的日子,多數的時間與精力用在看病、養身,已夠忙夠累了;只期盼外在環境能多一些友善、單純、安穩,以免於內外交瘁。為人父母者,養兒育女似乎理所當然,認命的付出一生的體力與愛心,到了老年,仍不願以衰殘的身心而拖累子女,雖然亟須子女的照料與陪伴,卻只能以一種害羞、抱歉的低語,乞求子女多一些耐煩、體諒,若真的給子女添了麻煩、增了負擔,就寧可獨居、去療養院,或早些去世…….。這樣謙卑奉獻的父母心,能換得多少兒女孝?因此,我們要有適當、妥善的對應;菩薩戒有兩面,消極的「不許」作(諸惡莫做),積極的「必須」作(眾善奉行)[21],分別如下:
「不要煩他,不要給他壓力,不要讓他苦惱;……老人的種種,如嘮叨、怪癖、習氣重等等,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能嫌他、批評他、責備他、生氣他。……不要輕視他,不要勉強他,更不要管他、罵他,不與他衝突、對立,不與他諍論、爭氣,不與他計較、賭氣,也不設立一些規矩束縛他。對老人不能有太多的要求,他們力不從心。」
這是消極、有所不為的自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攝律儀戒」;老人的痛苦,我們雖然幫不上忙,至少不增加其負擔與憂煩;老人總有一些生平久慣而老來強化的習氣與性癖,讓我們感到不舒服或不認可,但業力使然,他們也身不自己,只能這樣;到了這種年紀,要求他們改進或配合,既難為,且殘忍。勿因其牴觸我們的原則或違犯我們的認知,就以我們的立場(見解)去批評、責備;須知,我輩「改變」較容易,他們幾乎不可能;反求諸己是本分,苛責他人乃霸凌。他們改不了、做不到的,就是夙昔的業障及今生的盲點,既應給他們寬容,也可讓我們借鑑:眾生皆如此,我也不例外。
「我們要尊老,敬老,安老,養老,我們要愛老,護老,助老,孝老。讓老人心有所安,心有所盼,心有所喜,心有所歸。……要給他親切、給他方便、給他溫暖、給他安穩、給他歡喜。應該體恤他、包容他、服務他、幫助他;說話要和氣,態度要和藹。對老人要尊重,體貼,噓寒問暖,親切招呼,」
這是積極、有所作為的進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如「攝善法戒」及「饒益有情戒」。對老人要由衷的「敬.安.養.愛.護.助.孝」,讓他們心有所「安.盼.喜.歸」,也就是給他們「親切.方便.溫暖.安穩.歡喜」,對他們「體恤.包容.服務.幫助.尊重.體貼」,具體表現於「說話和氣.態度和藹.噓寒問暖.親切招呼」……。這麼多正向的身口意行為,我們不可能全部、滿分的做到,但這是一個方向、一種熏習,短期內「雖不能至」,但「心嚮往之」,隨分量力的做,做到幾分就是完成;或「見他人做」而能心隨喜、口讚歎,身效法,互相勉勵與分享;重點或不在於現實上做到多少,而是形成一種善良、歡喜的環境(氛圍 Environmental atmosphere),讓老人在其中感受人間的溫情與安全,有助於生存的意願與心境的愉悅。
要以愛心,善待老人,照顧老人,成就老人最後往生極樂。……平和平靜,自在愜意,安心愉悅的念佛,安度晚年,頤養天年,以靜待彌陀來迎。......也期望老人們,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外無是非,內忘苦樂,癡癡兀兀,竟日行也南無阿彌陀佛,竟日坐也南無阿彌陀佛,成為「機法一體、入我我入」的念佛妙好人。
消極與積極是一體兩面,互補相成,不至於片面或單向的缺失;但較類似道德之律令或要求—–應、不應(要、不要)如此做,有強制性或逆覺性。若由於念佛而感應「彌陀如何為我」的悲心,並油然興起「我亦如何為人」的愛心,自心被佛心感動而流向他人,如傳聲筒之述而不作,則毫無做作與勉強的對人好,借佛功德而轉獻於人,如此之慈愛,既含攝了消極與積極兩種內涵,更進而提升、融入、轉向、付託於阿彌陀佛的本願慈悲救度力,是一切老人「最終極、最理想」的歸宿:此娑婆之身雖老衰而向死,但這樣的命終不是結局,而是一種捨穢歸淨、捨俗歸真的轉換,彌陀接引生極樂,聞佛說法而開本心之智,證知一切有情依如來藏而無生死(在如來藏中似生死),悟此即得涅槃;因此,念佛乘佛力,往生安樂國,是最簡易快速、安穩不退的臨終關懷與命終善果。這裡要布置一個「善待、照顧」的環境,讓老人安心自在的優游其中,頤養天年;臨命終時,靜待佛迎,而無所牽掛的捨離娑婆、往生極樂。這後生唯一的大事,除了親眷蓮友平時及臨終為他助念(迴向)之外,更重要的是期望他本人能「信受」彌陀救度,日常生活養成「念佛」習慣,於行住坐臥、憂喜苦樂中,隨時口稱佛名、心嚮淨土,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機法一體。善導大師《臨終正念訣》云:「世之大事,莫越生死,一息不來,乃屬後生,一念若錯,便墮輪迴。」一般而言,老人時日無多而精神不濟,若不全心全力的歸向極樂、勤於念佛,就可能耽誤來生,後悔莫及了。
我輩凡夫,既無聖賢、孝子的德能,於世間之孝親、敬老必有缺漏;更無佛菩薩的大智大悲,於出世之孝、敬更難以奢望;除了盡分於世俗之孝養、承歡之外,只能仰靠阿彌陀佛之本願大力,勸化親老皈依三寶,信佛念佛,將來與一切親眷同生極樂、同證佛果,這才是究竟無漏的出世間大孝。彌陀淨土法門乃是「於苦海濁浪中,拔救親老登彼岸」之最終極、最穩當的依靠。南無阿彌陀佛
註釋:
[1] 〈傳統節日會不會沒落、消亡〉:隨著西方與我國的文化交流,西方節日越來越受年輕人喜愛,而我國的傳統節日相對冷清。有人說,洋節更有意思,今後大家只過洋節!也有人說,我們的傳統節日,就是優秀的文化傳統,不會消失。〈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偶然在街角的百貨店看到各式各樣化裝舞會(巫婆–殭屍–鬼怪)的衣帽與道具,掛滿了外牆,幾位媽媽帶著小孩在選貨試穿,……台灣人太盲從西方了,縱然不信基督教,卻也跟著過聖誕節感恩節,現在又瘋著過萬聖(鬼)節?只是好玩嗎?未必!中國的傳統節日也很多,卻不受重視,例如:同樣是「情人節」,牛郎織女的故事太俗太笨了,缺少浪漫氣氛,所以還是西洋情人節玫瑰較詩意吧?乃至於陰曆「七月半」的的本土鬼也敵不過「萬聖節」的西洋鬼!……雖然說21世紀是中國人引領全球,但似乎仍看不出這樣的覺醒與表現。
[2] 宋.吳自牧〈夢梁錄〉:「日月梭飛,轉瞬重九,蓋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號曰重陽。」
[3] 地基主又稱地主神、中霤神等,是住宅、房舍的神靈,多在除夕、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設香案,以菜餚、紙錢祭拜。許多人在作牙拜土地神、或祭灶神時,一併祭拜地基主。
[4] 陽之數(單數)極於九,老者,陽之純(乾)也。《楚辭.九辨》:「九者,陽之數,道之綱紀也。」《管子.五行》:「天道以九制。」《說文解字》:「九,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
[5] 九九表,九九歌、九因歌,是中國古代籌算中十進位制乘法、除法、開方等計算規則,春秋戰國沿用至今。
[6] 馮聞文〈中國的敬老養老〉,謝元魯/王定璋《中國古代敬老養老風俗》
[7] 「台灣衛福部」網頁:我國自82年邁入高齡化社會,本部以「經濟安全、健康維護、生活照顧」三大面向為政策主軸,並就「心理及社會適應、教育及休閒」分別推動相關措施,貫徹《老人福利法》,並配合行政院核定之「人口政策白皮書—–高齡化社會對策」,建構有利於高齡者健康、安全及終身學習之友善環境,進而落實維持高齡者活力、尊嚴與自主之政策目標。令參考,吳肖琪〈臺灣的老人福利政策與法令制度〉
[8] 〈國外養老?〉:越來越多人提早規畫退休生活,……不少人在思考、討論到國外養老的可行性,……不少國家早已相中外國老人商機。〈資台灣下一步 馮侖看好度假養老〉〈來台養老/日本推動到台灣long stay〉〈退休的夾心階層欲回台灣養老〉〈移民台灣退休?〉近年不少人想移民台灣,如果要在台灣退休,要準備多少錢呢?王宜婕2018《台灣旅居養老產業發展的可行性分析初探》:盼能給政府發展台灣「旅居養老」產業的建議,進而活化鄉村建設、促進整體環境的改造,提高生活環境及品質、鼓勵投資開發、規劃社會福利、因應銀髮族需求。改變銀髮族對養老想法與概念,讓未來的養老生活,多一些選擇性,讓銀髮族能無齡樂活享老,更提升國際旅客來台旅居養老,強化國民外交、文化交流及提高國際能見度。
[9] 一般認為,斗姥元君出現在道教中很晚,但地位很高,原本是佛教的摩利支天菩薩信仰。但有人說「斗姆元君不是摩利支天」:佛教吸收了很多印度教的神話,傳入我國之後,道教也借鑑了三頭六臂。原始的斗姆類似「碧霞元君」的華夏女神。斗姆的神職是以道、氣協理陰陽、天地,是道的本體。又,蕭登福〈試論北斗九皇、斗姆與摩利支天之關係〉:元末……斗姆與摩利支攀上關係,是由晚唐北斗化七豬的神話引起聯想。唐世有北斗九皇而無斗母,至宋世,開始出現斗母;更至元末,道經《道法會元》而混斗母與佛教摩利支天為一。從此以後,民間斗姆信仰盛行,而皆以摩利支天為斗母。
[10] 摩利支天的化相眾多,……最為人知的,是乘坐七頭豬所拉著的車,或騎在一隻豬背上,這裡的豬是本尊的智慧所化現,故修摩利支天者禁食豬肉。
[11] 《佛說摩利支天經》姚廣孝/跋:藏內凡三譯,惟宋朝天息災所譯者七卷,其中咒法儀軌甚多,仁宗親制〈聖教序〉以冠其首。然而流通不廣。以廣流通者惟此本,乃唐不空所譯。其言簡而驗,亦多應,菩薩之願力,豈可得而思議耶!於戲!李玨問神人,稱名而免難;隆佑奉聖像,致禮而獲福。況能依佛所說,誦此經者哉!今菩薩戒弟子鄭和法名福善,施財命工,刊印流通,其所得勝報,非言可能盡矣!
[12] 李玉珉〈唐宋摩利支菩薩信仰與圖像考〉,又張小剛〈敦煌摩利支天經像〉、謝世維〈早期斗姆摩利支天文本探討:以《先天雷晶隱書》為中心〉
[13] 感應實例:唐州泌陽尉李玨,遇北虜入寇……「能旦念摩利支天菩薩七百遍,向虛空回向天曹聖賢,則死籍可銷,可免兵戈之厄。」述曰:李玨請命神人,致稱名之功。至矣哉!威德悲願,殆與圓通大士,俱不思議。釋迦自云:「我因知此天名,得免一切厄難。」信菩薩遠本,又在釋迦之先也。……士夫民庶,有能若終身、若全家行此解厄至簡之法,吾見天母之能,大濟於人也!
[14] 劉守華〈寄死窯的文化謎團:棄老習俗與傳說〉
[15] 〈重陽敬老,念佛功德,迴向親人,情意最重〉
[16] 黃義助《佛教信仰的護老實踐研究 以福智教育園區為例》
[17] 〈重陽節 話養老敬老〉:1.孝親尊師 養老事大,2.樂享天倫 本理順道,3.現狀堪憂 暮年可悲,4.敬老修福 善因善果,5.學佛無憂 安享晚年
[18] 原文刊載於【淨土宗網站】,可點選閱讀。
[19] 〈人口老化只會造成國家危機?〉:台灣早在 1993 年老年人口就已突破總數的 7%,成為國際定義的高齡化社會,推估於 2025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例將達 20%。若老年人的晚年依賴期,健康不佳、原存款又不足,無法自理生活,加上高齡化伴隨的少子化,政府在資源配置、稅收結構、兵力調整上都將面臨挑戰。
[20] 九思〈生時麗似夏花 死時美如秋月〉;印光大師〈臨終三大要〉
[21] 釋聖嚴〈從三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