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德
出家人要有福報,但出家人不講福報,而是要有福德。福德就是要有善法,攝制自身。佛門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就是福德。
《金剛經》裡講了一個觀點,一切相都是空的、一切都是無住的,但是後面又補了一點,就是在無住的情況下,還要修一切善法。一般人都以為空了就什麼都不用幹了,什麼都沒有了。但是空了之後,我們依然還要行一切善法,為什麼呢?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靠什麼得來的?靠福德莊嚴來的。佛的法身是無形無相的,而佛的功德之身是靠福德莊嚴的。普賢菩薩十大行願,所有的菩薩都有他的行願,這個大願大行,行,就是福德。
身為出家人,在世間參與的事比較少,而護持三寶、度化眾生、利益眾生方面就是來培福報,就是他人的福德。在佛門,在大眾面前,我們去引導眾生、利益眾生,這個就是福德。
有很多出家人說,我就清淨念佛,我也不用做事了。出家人如果不做事,在福德方面就會越來越少,這樣的人最後誰也不願意護持,誰也不願意接近。出家後如果在這個地方不受歡迎,在那個地方不受待見,自己想念佛,卻發現怎麼這裡不成全我,這些大和尚都不憐憫我、讓我去安心念佛呢?這時就要想一想,我們具備什麼樣的資質,我們有沒有福德讓別人來護持?得到護持是需要有德的。
為什麼有些人不用去求,別人就護持他呢?普通人就會覺得這個和尚有偏心,對我跟對別人另眼相待。其實佛門裡邊,很多事表面看是人事上的問題,根本講是因果的問題。這就是印光大師講的,我們在這個世間所遇到的一切,比如有成我壞我之人,但是成壞的一切因緣都來自於因果。福德也是如此,有福德的人,在任何地方別人都願意成全;沒有福德,就沒有人願意來成全,不是別人有分別心的問題,而是自己因果感召的問題。所以,身為出家人要具備基本的福德素質,要廣結善緣。
(二)敬德
敬,就是恭敬,出家人要有恭敬心,要敬一切人事。這個恭敬,不是對大和尚要恭敬,對佛法要恭敬,對普通大眾就不恭敬了。他煩惱習氣這麼重,我幹嘛要恭敬他呢?那就是傲慢心了,沒有恭敬心的人就生傲慢心。傲慢心是煩惱相,它不符合佛法。從僧格來講,出家人要有恭敬心。
常不輕菩薩就是一個代表,他向一切眾生頂禮,「你是要成佛的人,我不敢輕慢你」。可能有很多出家人在這方面比較欠缺,缺少恭敬心,這個恭敬心不是說一定要畢恭畢敬的在那裡頂禮別人。恭敬是對別人要尊重,無論他是什麼身份,無論是剛出家的,還是久修的,無論他修行好還是修行不好,都要一律平等地去恭敬他。
當然,恭敬當中有一個差異,學習印光大師《靈巖遺旨》時我們講過一點,「恭敬有理事的差別」,理論上一律平等恭敬,事相上可以選擇。對有德之人我們要親近要學習;對無德之人我們要遠離。遠離不等於不恭敬,大家要知道這裡的差異。我們可以遠離他,但依然還要恭敬他。如果沒有恭敬心,就會生出傲慢之心、鄙視之心,這就不符合佛法的品格了。我可以不親近你,但是我還是很尊重你、恭敬你,做到這點是比較難的。
對任何人事都要有恭敬之心,這就是作為出家人要具備的一個「德」。在殿堂要恭敬,下了殿堂還要恭敬。不是見到佛像了,我就恭敬了,裝得像聖人的樣子,規規矩矩的;離開了佛像,就什麼威儀都沒有了。儒家特別強調「慎獨」。我們在大庭廣眾之下,或者私下房間、個人空間,都能保持一樣,這就是出家人的一個品德。
(三)謙德
大家知道「謙」在《易經》裡面,六爻都吉的,對我們人來講是沒有任何一點弊端,只有利沒有弊,我們無論如何謙卑都不會過分,謙卑是吉祥的。
我們都相信自己是一個罪惡生死凡夫,那麼身為凡夫眾生,我們要具備謙德。凡夫眾生沒有傲慢的資本,同時傲慢也是悖離佛法的,傲慢是跟出家人的身份不相應的。所以,謙卑之德是身為出家人要具備的。當然,謙卑之德不是說在人前要表現得怎麼樣,而是在內心自己要有一個認知,在佛法,在大眾面前,我們的內心要持守一種謙卑。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彌勒菩薩,釋迦佛在《無量壽經》為彌勒菩薩講法,彌勒菩薩表示「受佛重誨,專精修學」。在釋迦佛講完法離開世間之後,彌勒菩薩受到佛的重誨,他是「不敢有疑」。「不敢有疑」是謙卑的極致,即使在有懷疑、不理解、不認可的情況下,還能夠相信他、接受他。
一般人的謙卑,是在有德之人面前謙卑。他的道德比我好,他的修持比我好,他聞法比我深入,理解更深廣,在他面前我會謙卑下來,這是被別人的威德折服之後謙卑的。在一個德不如我們的人面前,謙卑心就沒有了,傲慢心就出來了。謙卑心要成為一種自然的品德,無論在有德人面前還是無德人面前,我們都能夠保持謙卑之心。
修學淨土尤其要注重這一點,「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我們在佛前當然能謙卑,所以淨土法門建立的信仰對像是佛,佛是圓滿的,我們的傲慢心永遠升不起來。要是依某一位菩薩,某一位善知識為皈依、依止的對象,當有一天發現善知識不圓滿的時候,我們的傲慢心就起來了,謙卑心就失去了。
我們的信仰圓滿,謙德才具備。像彌勒菩薩就不敢有疑,他知道佛的功德真實圓滿,佛的語言清淨如是,這樣他才能夠「不敢有疑」。
很多人對念佛往生之道都會懷疑,不學善導和尚淨土思想的要懷疑,學了,很多人還是懷疑。善導和尚講了多少遍了,專修的人決定往生,但是很多人還是不敢認可,還是會去尋找瑞相、感應,找助念等等,其實心中還是有疑問,有疑問就是對佛言不能真實地相信。
很多人學佛,對佛的言教都不敢相信,還是相信自己。所以真正要做到「不敢有疑」,是不容易的。
(四)佛德
佛的功德,就不是我們自己的了。淨土法門是以佛功德作為我們的功德,「全攝佛功德而成自功德」,這是蕅益大師的一句話。
在經典裡面有講「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弘誓功德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功德,以此來莊嚴自我。所以我們沒有「德」的時候,以佛功德作為我們的功德,念佛之人就有「德」了,這是念佛有功德,念佛之人是人中芬陀利花也在於此。我們在外在其他「德」不具備的情況下,念佛就具足了念佛之德。
當然,這個「德」可能普通人看不到,只有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極樂世界的聖眾他們知道,十方諸佛知道。十方諸佛來讚歎念佛之人,護念念佛之人,因為他們知道這裡面隱含的是佛的功德。
所以淨土法門稱為難信之法也在於此,個人的「德」可能沒有,但是念佛就具足佛功德了,這個是我們學淨土法門特別要培養的一個功德,就是要專一念佛。
前面這幾種「德」是從因地,從個人層面來講的;最後一種德是從果地,從佛的層面來講的。
(摘自《為僧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