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對在座諸位「達者」致敬:能到此實在不容易啊!
謹引用上人一段開示,「第十八願之義」之七(2005.8.21):
人間苦樂事縱橫,達者須尋徑路行,
福報天宮猶有死,神棲佛國永無生。
上人對何謂「達者」作了解釋:「達」,就是通達的人。通達什麼?通達宇宙人生的實相。當然,這個「達」以世間來講,就是聰明智慧。一個人相信有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有佛菩薩的感應現象,而且,對這些現象很有興趣,願意深入,可稱為「達者」。
這種人才會進入宗教,尋求真理,走向解脫之道。而這種人往往也比較有佛緣,就會來學佛;進一步,八萬四千法門當中,如果他選擇淨土法門,那就是真正的「達者」。
淨宗法師依上人的解釋進一步的說明:聰明,可以說有兩種層次,簡單講,就是我們的宗風——真諦和俗諦。對真諦瞭解,對俗諦瞭解,才是真正的聰明,不然談不上聰明。一般人就不達,「哪有過去?哪有未來?」他的人生、生命很狹窄,就那麼幾十年,甚至十幾年,只看到今天,這就是一個很局礙的人。
尋覓菩提道:
何謂「道」:為了達到目標而採取的方法,如打算到美國去,得先知道該走哪條道,自己駕船、走路游水過去?或乘郵輪?坐飛機去?又如天道、八正道、菩薩道等。
菩提道:
覺悟之道,此指圓滿覺悟之道,即成佛之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至真至善至美的生命境界)!
提問?
人不做壞事,平順。福樂過日,不也快哉!
為何要尋覓菩提道?生命深層的醒思與觀察。
人生的缺憾:
《三國演義》名言:「既生瑜,何生亮?」曹操《短歌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透露了對生命無限地感嘆與無奈!
反思:何以「既出生又有死」?生從何來?死往何處?有無前世與來生?苦從何而來?生命的本質為何?
此生死大事乃生命實際而必然,任誰皆無法逃避,我們如何看待?
——視而不見 鴕鳥心態逃避?
——真實面對 非得尋覓解決之道不可!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顯明「道」之可貴。然究聞何道,生命圓滿無憾?
又曰:「未知生焉知死!」生死大事,孔子亦無能為力,避而不談。孔子所謂之道,未能探及或解決生命的核心問題。儒家或世間學問皆無法解答上述生命大哉問!
修行有一個目的,就是要知道「苦」,而且了脫苦,這個是佛教的根本。所以佛陀一開始說法,就談「苦集滅道」。佛陀說:「這個就是苦,你要知道;這個是苦,我已經知道了,這個苦我已經解脫了,你也要解脫。」(參2024.10.24上人接受韓國法師依止及談話內容)
上人開示《念佛人應有的基本觀念與心態》:
對於苦境,我們不要純粹認為它是苦,苦是入道的緣,沒有苦,我們很難想要解脫。
因為有苦,才使我們得以警惕,對厭離娑婆世界的苦與欣慕淨土之樂的心更深,所以應感謝苦。
《大經》: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大命將終,悔懼交至。
宗祖《善導大師》:
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
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
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人生本質是苦:
舉事例以觀!
- 親友長期胃病,反覆住院割除,苦不堪言,無法忍受,跳樓尋求解脫病苦!
- 親友約50歲罹末期鼻咽癌,住院治療,苦痛難忍,病床翻滾哀嚎,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年邁器官衰竭老化,百病叢生,終日頭暈目眩,全身酸痛,行走困難,苦不堪言!君不見公園內老者困坐輪椅或插管之苦!人生四化:退化、老化、僵化、火化。
人命無常呼吸間!ㄧ息不存,此身即滅!某公法學教授隔日即將榮任大法官,不料竟於前一日夜晚,因急性心肌梗塞去世。無常如此猛烈,令人措手不及!
- 某計程車司機為子上大學籌學費,日夜連兼三份工作,過度勞累,爆肝而亡!
- 牛赴市,途中牛知死,跳車逃數公里之遠,無奈仍被主人抓回!
- 人生在世,如牛赴市,步步近死!生死大事,任誰皆無法逃避!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
無常念念至,恆與死王居。
以下摘自《人生最後的一堂課/台中佛教蓮社印行》真實事蹟:
家大業大的某老先生,歷經多年病痛折磨,住進加護病房時已認命,交代不要臨終急救,讓他安靜的走。不料,老先生兒子們拿了爸爸生辰八字去算命,結論是「絕不能在某月某日某時辰以前去世,否則會『有損子孫的財運』」。問題是極度孱弱的老先生撐不住,只是求死不得的他,每次都硬生生被醫生從死神手上奪回來:一千多支的強心針,尖長的針管從體外直接插入心臟,肋骨在心肺復甦術的猛力壓擠下全數斷裂,連皮膚都因多次電擊而燒得焦黑……。這樣被翻弄、蹂躪了一個禮拜,終於拖到「吉時」,兒子們才放了老爸一條「死路」!
有位73歲老太太得知自己罹患乳癌並已轉移至肺、肝、腦和骨骼,她自知來日無多,簽下不急救的意願書。沒想到,老太太瀕臨死亡前,有個兒子聲稱在遺產問題尚未擺平,還沒取得共識前,絕對不能讓她斷氣,否則就要控告醫師有醫療疏失,醫師只得「全力搶救」,經過多次電擊和心外按摩,這位老太太死前幾乎已被震得「粉身碎骨」。
2021年4月2日太魯閣自強號火車於清水隧道前撞擊邊坡滑下的卡車而出軌,其中一家庭夫妻偕同念大學兒女一家4口搭該車返鄉過節。事故發生後,丈夫及兒子當場死亡,女兒被重物壓住,微弱氣息回應:「媽!我在這裡,已經沒辦法出來了!」不久即無生命跡象!不論母親如何呼喊,女兒已無回聲!一家三命剎那消失,令人鼻酸!
人生充滿了無常,三苦(苦苦、壞苦、行苦)、八苦、乃至無量諸苦。縱有短暫的樂,本質也是苦!世間的苦與樂,如蛇的兩端(蛇頭與蛇尾)。
所謂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會苦,七愛別離苦,八五受陰苦。汝等當知,此八種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諦實是苦,集諦者無明及愛,能為八苦而作因本。(《大般涅槃經》)
佛陀在《雜阿含經》以四種馬作比喻,說明四種人:
第一等馬,見鞭影即知主人心意。
第二等馬,待鞭子碰觸到些許毛髮,才知主人指示。
第三等馬,鞭子抽打在身,才驚覺主人指示。
第四等馬,要等到鞭子抽打至深入皮肉,傷及骨筋,才能依照主人指示行止。
反思:對於世間真相(世俗諦)苦、空、無常、無我,我們體悟多少?屬於何種根性?是否不知不覺連第四等馬都不如?以苦為師!長養「出離心」——厭穢欣淨!火箭升空須要燃料!苦難幫助我們看見世間的真相!
《維摩詰經》說:「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卑濕污泥乃生此花。」
《無常經》:「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斯者。」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法華經》:「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善導大師《觀經疏》:
歸去來,魔鄉不可停!
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
到處無餘樂,唯聞愁嘆聲。
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今天是元宵節,敬祝諸位菩薩元宵節快樂,平安健康 法喜充滿!
一、元宵節的深意:
凡夫眾生累劫來輪迴生死,於生死大海,獨生獨死,獨去獨來,嚐盡風霜苦處,所謂悲哉生死道。彌陀慈尊成佛以來,無時無刻不在盼望呼喚著流浪生死,歷盡滄桑的我們,早日回歸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無為涅槃的極樂淨土,乃至十念,必然得生啊!
茫茫生死大海,彌陀攝取護念眾生,如母憶子,永不捨離,與念佛人同在,一切恐懼,為作大安(眾生苦惱我苦惱,眾生安樂我安樂)。回歸淨土與彌陀慈尊永團聚,永離生死,證無生法忍,乃真正的家親慶喜團圓,這是我們應當思惟的元宵節深意。
二、尋覓菩提道,如何選擇徑路,涉及緣份與善根:
上一次的分享,我們舉經證及事例,說明世俗諦苦空無常無我。三界無安,無絲毫真實之樂,我們自應尋覓一條穩當安全又可快速達到此圓滿菩提的道路。如何選擇徑路?涉及緣份與善根,尤其淨土法門是甚難信之法,除了宿世善根外,更貼切且重要的是與阿彌陀佛的緣份。
《無量壽經》:「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設滿大千火,直過聞佛名,聞名歡喜讚,皆當得生彼。」「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爾時聞一念,皆當得生彼。」佛世甚難值,人有信慧難,遇聞稀有法,此復最為難。」
本願稱名,此法實在太殊勝且難遭難遇!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乃一切佛法歸宗結頂所在!能令瓦礫變成金,令罪業凡夫不經階位直取無上佛果,能遇到而信受此無上稀有之法,實在太難了!
三、菩提道的取捨:三重廢立:
如何選擇圓滿菩提的徑路?諸多法門中,必然須有所取捨。引用慧淨上人2019年11月10日於淨土宗三重分會喬遷之喜中開示:「三重廢立」之文,撥雲見日,慧日朗空,為我們指引明確的方向。
一、內外廢立。
二、聖淨廢立。
三、要弘廢立。
三重廢立是三個層次的廢與立。「廢」是捨棄,「立」是建立。不過,佛法所說的「廢」並不是負面的廢棄,而是階段性的完成之後,再更上一層。所以「廢」是階段完成,「立」是昇華。
「內」就是內道,「外」就是外道。內道是佛教,佛教之外的所有宗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等,相對於佛教而言都是外道。我們要解脫輪迴,成就佛果,內外選擇的話,我們必須選擇「內」,就是佛教,不選擇其他宗教,否則就不能離開輪迴,不能成佛了。
佛教裡面有聖道門、淨土門,我們要選淨土門。淨土門中,善導大師細分為「要門」與「弘願」。「要門」是「假」,「假」就是方便,「弘願」是「真」。釋迦牟尼佛在《觀無量壽經》裡面講「三福」、「十三定觀」,這是方便引導入「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要門」就是「定善」和「散善」,「弘願」就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念佛。進入淨土門之後,還要再做選擇,有所廢立,要廢「要門」,進入「弘願」。
上人解釋廢與立的概念,非常到味非常妙,廢是階段性完成,立是昇華。廢立的概念與區辨,往往涉及修行法門的抉擇,與權實二法的分判,乃至一部經宗旨的闡釋與掌握,攸關重大。廢者非負面、全然否定之廢棄,而係善巧方便引導行者進入真實之目的(為實施權、為蓮故華)。
祖師的判教,讓我們得以正確的選擇修學法門,了解何者是究竟真實法(真),何者是方便施設的權法(假)。如果沒有祖師的判教,我們如墜五里霧中,亦如盲人無導,沒有智慧去分判真與假,實與權,找不到究竟真實的教法!
四、何以捨聖道入淨土?
上人開示(聖淨二門判):「聖道門」是依自己的力量,在此娑婆修六度萬行,以斷惑證真,入聖得果。「淨土門」是乘彌陀願力,往生淨土,在淨土斷惑證真,趣入菩提。此聖道淨土二門說,是遠承龍樹菩薩之難行易行二道判,及近繼曇鸞大師之自力他力二力論而來。道綽大師繼承此二位祖師之鴻判,更就時代性、根機性,廣引眾多經論之文,使一代教法之難易二道、自他二力成為有邏輯性、系統性的聖淨二門判 。
道綽大師《安樂集》:「問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輪迴生死,不出火宅?答曰: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為二?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安樂集》:「又復一切眾生,都不自量:若據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措心。 若論小乘,修入見諦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無問道俗,未有其分。縱有人天果報,皆為五戒十善,能招此報,然持得者甚稀。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駃雨。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繫意專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惡世界煩惱強,自無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三塗,焉能救眾生?」又云:「譬如二人各有親眷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為無方便力故彼此俱沒。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脫水溺之難。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眾生。為此常須近佛得無生忍已,方能救眾生。如得船者。」
可知,凡夫發大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正所謂「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未得無生法忍,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三界內,於惡世中救苦眾生。我們當自省根機,慎擇法門。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穢土自力修行,生死關頭,最難得力。無論頑修狂慧,懡㦬無功。即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儻分毫習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永明祖師所謂:『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此誠可寒心者也。初果昧於出胎,菩薩昏於隔陰。者裡豈容強作主宰,僥倖顢頇。唯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願,定不唐捐。彌陀聖眾,現前慰導,故得無倒,自在往生。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
凡夫眾生到臨命終時,都是會顛倒的。斷氣時,第六意識就會隨著器官功能的消失而消失。第六意識沒有作用,主宰投胎輪迴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就會浮現,陷入「亂心位」,生生世世的善惡業翻騰浮現,心是散亂性、顛倒性。所以在這個穢土靠自己的力量修行,到了這樣的生死關頭,是最難得力的。蕅益大師自己的親身經歷,他五十六歲兩次大病,才感覺到平時參禪、閱教的功夫,於大病生死關頭都用不上,唯有哭著念彌陀的名號。蕅祖是大修行人尚且如此,更何況功夫還沒用到這個份上的人,該是如何?可想而知。
阿彌陀佛見到我們這些業力凡夫臨命終時迷惑、顛倒、散亂、業力沸騰的苦難,大慈大悲,特別發此臨終接引願,來保證我們往生這樁事情。彌陀聖眾,於念佛眾生臨終時,現前慰導,故得無倒。我們臨終時「心不顛倒」是來自阿彌陀佛那邊,是阿彌陀佛先現前慈力加持,光明攝護,令我們「心不顛倒」,方得自在往生。非臨命終人自己有辦法心不顛倒(正念分明),才感得彌陀聖眾現前接引。有甚多行者往往產生誤解,內心對於臨終能否「心不顛倒」擔憂害怕,實屬尚未擺脫自力心態,未能善加體會佛心佛願所致。
五、因緣有別,進入淨土門的歷程不一:
自己走過,方知個中滋味與辛酸……。末學係先於聖道門修學(禪),嗣警覺自己三學無功,所謂斷除煩惱,出離生死,成就菩提之目標,其難甚於登天,遙遙無期,如天上的星星!因覓不著生命的光明出路,內心為此困擾憂慮不已。
之後,末學接觸、學習一般(非純粹)的淨土教法,多年來亦研閱及聽聞不少法師開示淨土教理,認為可將個人所修功德,廻向求生極樂淨土,感通阿彌陀佛的接引,比聖道門徒憑自力欲在此土成就,容易多了。感於聖道難行,乃轉入淨土門,將所謂的「一切善法功德」,迴向求生極樂淨土(要門)。
雖盡力修學,培植福慧,惟真實面對自己,內心煩惱仍熾,連五戒都未做好,念佛也無功夫。心想:以這一點所謂的善法功德迴向,怎麼夠?怎麼可能進入淨土?如何才是多善根多福德?自己根本無法預知臨終狀況,如何能保證臨終心不顛倒?到底如何才可以確定得生彌陀淨土?雖入淨土門,內心疑雲重重,見不到生命之光,再度擔憂困惑,忐忑不安,無有休止(一般修學宋明淨土者,嘴上不說,心中多有許多難以跨越的門檻,內心困惑擔憂)。
人有誠心,佛有感應。如何才可以穩當且必定進入淨土?怎麼辦?怎麼辦?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應是阿彌陀佛聽到末學內心深深的呼喊……。
因緣不可思議?阿彌陀佛的慈悲,亦不可思議!偶得機緣,一友人向末學提到臺北醫學院附近的象山登山口邊,有一淨土宗道場,有很多殊勝的法寶結緣。末學聽後未特別放在心上。某日休假,開車載當時就讀臺北醫學院的大兒子回校……承彌陀慈尊冥冥中護佑引導,竟開啟了學習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機緣……。
記得當日載大兒子回校,因尚有時間,遂偕同修前往學校附近的象山走走,行至象山登山口,發現友人所稱的淨土宗道場,外牆上繪有一尊高大的彌陀接引像,末學於登山後,回程順道至道場參訪,並請得甚多法寶(包含書籍及影音光碟等),又提又背,可謂滿載而歸。
末學返家後逐一展讀聆聽,相關淨土教理與闡述,均引經據典,且有祖師傳承為依據,教理豐富,體系完備,契理契機,上順佛意,下合眾生根機,使得十方眾生有了往生圓滿菩提的希望,讓大宇宙現出了無限的光明。原來念佛(稱名)往生淨土,乃承佛願力,是純粹他力,完全佛力,主動平等無條件的救度,絲毫不依靠九界眾生任何自力。末學拜讀後震憾不已,眼目一新,內心疑雲,一掃而空,信心華開,如溺者蒙救,感激涕零。之後數年持續研閱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愈深入愈法喜。漫漫生死路,終於現出了光明,乃捨自力難行,取他力易行,一向專稱(末學並於2010年皈依上人,賜法名宗助)。
六、淨土教法分為兩種:一是隋唐淨土,二是宋明淨土:
從南北朝至隋唐時代,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的思想,是純粹的淨土教義。唐朝善導大師則係淨土宗集大成祖師(五部九卷著作傳世),以彌陀化身之姿,出現於世,念一聲佛號,口出一道光明,受人較量時,佛像放光。印光大師讚歎善導大師乃神妙不測之大聖人。
善導大師為匡正其他宗派站在自力修行的觀點,對淨土教理諸多錯解、曲解,依據淨土正依經典(淨土三經),請佛證誠,著《觀經疏》,楷定古今,作爲淨土行者依循的標準。我們修學淨土法門,研讀、解釋淨土經典,自當以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為準繩。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特色,上人總結為四句話、十六個字:「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淨土法門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往生極樂世界,也就是「報土」;方法就是「本願稱名」。「稱名」本身就是依靠彌陀的本願力,現生蒙受彌陀光明護佑,臨終復蒙彌陀現身來迎。所以,只要我們依「本願稱名」,往生就已經決定(參上人/淨宗特色一文) 。
宋明淨土,雖然同樣都是淨土法門,但已經摻雜了天臺、華嚴、禪的思想,夾雜自力通途的觀念。諸宗咸感欲於此土證悟菩提甚難,乃以各自修學迴向求生淨土,所謂「諸宗匯歸淨土」,認為往生彌陀淨土要自己累積足夠的福德資糧,念佛要有一定功夫,臨終也要能夠保持正念分明等條件(總有一些難以跨越的門檻),已經不是純正的淨土思想,因未仰靠佛力,以致往生困難。末學以前接觸學習的一般淨土教法,即屬宋明淨土,已混雜其他宗派的教義與自力思想,都不是原汁原味純粹的淨土思想,非極樂純音,未能承佛願力,致往生淨土困難重重,幾成泡影!
七、舉二例說明修學聖道門的困境:
一友人久修聖道門,唯多年來真實面對自己,確信自己根本無力出離生死輪迴,聖道修學,比登天還難,成道遙遙無期。某日據他人提及,該友人已改信基督教!甚可惜!究其因,未曾聽聞純粹的淨土教法(純他力的本願念佛法門)。
另一友人修學聖道法門,數十年精進不懈,為眾表率,盼來世於人間繼續修行;某日問曰:「兄將來是否願意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共成佛道?」回曰:「未能一日至七日禪定一心,恐無法往生淨土,此事難矣!將來臨命終時,以己力先拼拼看,能否出離生死輪迴;如發覺情況不對,趕緊調整方向,再念佛求生淨土。」多麼坦率的表白。惟亦透露了對淨土教理甚多的盲點與迷思……(我們能否試著釐清?)
八、一般人對《阿彌陀經》「三段經文兩重因果」的重大錯解:
上述對淨土法門諸多的迷思,除了忽略臨終時心識陷入「亂心位」,第六意識功能喪失,無始業力翻騰浮現,無法作主外,實屬對《阿彌陀經》「三段經文兩重因果」的重大錯解。教團發行甚多法寶針對此專題,均有詳細的論述釐清(板橋念佛會目前由淨能法師導讀研討此重要專題)。尚未研讀過的菩薩,請務必撥冗詳閱,去除疑惑,而得無疑無慮,安心歡喜念佛,往生決定。
這三段經文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主要的重點:第一段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第二段的「一心不亂」這四個字,第三段的「心不顛倒」這四個字。一般學習淨土法門的人都很容易產生錯解曲解,往往不了解這三段經文,所以每次誦到這三段經文時,心中就很苦惱、很不安,但如對這三段經文有正確的了解,就會感到安慰、歡喜。
限於篇幅,此三段文兩重因果,參閱上人著《阿彌陀經》要旨(一)及上人講演集(一)/《小經》三段文兩重因果,略述如下:
往生的正因多善根、多福德,原來就是「執持名號」。其他所有的八萬四千佛法,以往生來講,皆不是正因,皆不是多善根、多福德,而是少善根、少福德。善導大師《法事讚》:「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藕益大師《彌陀要解》:「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一心不亂即是專修念佛不雜亂。
平生因專持佛名,故臨終佛聖來迎。因佛聖來迎,故臨終心不顛倒,而得自在往生。阿彌陀佛知道我們都是生死凡夫,貪瞋癡具足,沒有半點定力以自己的力量脫離生死輪迴和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阿彌陀佛發願把我們能夠往生的功德通通完成起來,然後賜給我們,就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裏面,叫我們專念這句名號,並且預先約定「臨終之時」現前安慰、保護、迎接,使我們「命終之時」心不顛倒、正念分明。所以這幾段經文是有其次第性的。
平生念佛是我們的責任,臨終往生是阿彌陀佛負責,當我們臨終佛自然會現前,我們不須去擔憂、顧慮臨終的狀態!因為天性自然,臨終時阿彌陀佛一定現前來接引我們,這完全都是靠阿彌陀佛。我們現在靠阿彌陀佛,臨終時也是靠阿彌陀佛,不管我們臨終是無病,還是病苦,阿彌陀佛都會現前來接引我們;不管我們臨終時是坐飛機爆炸空難,還是逢遇車禍、水淹、火災、地震等災難,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因為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知道我們造的是什麼業,臨終會遭遇什麼情形,他都知道,所以到時候,他就會負責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因此我們平生只管念佛,臨終自有阿彌陀佛迎接。所以念佛是我們的事,往生是阿彌陀佛的事,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現在已經成了正覺、成為佛,所以我們只要願生彼國,專念名號,自然就會往生。
九、真想出離輪迴,就要真實的面對自己:
上人2024.10.24接受韓國法師依止及談話內容:如果要靠自己的力量,要在這輩子確定不再輪迴,起碼要到須陀洹(初果),就是破了見惑,入預流,證初果。但自佛教傳到中國,約二千年來,能證初果的羅漢可以說鳳毛麟角。所以如果沒有靠阿彌陀佛的力量,我們必定仍會繼續在六道中輪迴,如果靠阿彌陀佛的力量現在就可以確定不再輪迴,這就是曇鸞大師所說的「不斷煩惱得涅槃」。所以有很多人都在講「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沒有煩惱可斷、沒有生死可了」,那只不過是桌上的學問、頭腦的觀念而已,命終的時候還是隨著自己的煩惱業障又繼續去生死輪迴了。如果真為生死,真想出離輪迴,就要真實的面對自己,而不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上的談玄說妙。
十、對淨土法門的錯解曲解,主要在自力與他力混淆不清:
印光大師(文鈔)開示:「大家要曉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種『力』?但是無始以來的『業力』。所以萬劫千生,難得解脫。仗阿彌陀佛的弘誓大願力,自然一生成辦。」
聖道法門與淨土法門的根本區別在於,一者靠自力,一者靠他力(阿彌陀佛本願力)。淨土宗開宗立教的根本法理依據即是阿彌陀佛的本願,離開佛的本願力,一切失所依附。
聖道門之所以難,在於「唯是自力,無他力持」;淨土門之所以容易,念佛決定往生,完全是仰靠阿彌陀佛的他力弘誓大願。很多人學淨土門無法入門或產生疑惑,乃至錯解曲解,即是在此點混淆不清。以致完全仰他力,萬修萬去,寬廣筆直的安樂易行淨土大道,變成曲折難行的險道,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甚可惜也!
十一、結語:
曇鸞祖師《往生論註》:最後結論,殷勤勸囑說:「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我們不要局限,要信受他力。十方眾生,罪苦凡夫,依彌陀本願他力之易行道,不斷煩惱得涅槃。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而專稱彌陀佛名。我們尋覓菩提道自應捨自力難行之聖道門,入他力易行之淨土門。
一、從娑婆望向淨土:
逝者如斯,一個月過去了!我們這幾次分享的主題「尋覓菩提道」,今天也要告一段落。之前的分享,我們從世間的真相,觀察醒思苦、空、無常、無我及生死輪迴之危險,令我們厭穢欣淨。畢竟,倘對世間苦空無常的真相,毫無體悟,欲期待其尋覓究竟離苦之道,乃至將眼光從娑婆望向淨土,實屬緣木求魚。
二、要弘分判:
欲出離生死輪迴,圓滿菩提道,諸多法門中,須有所取捨。我們上次援引上人有關三重廢立(即內外廢立、聖淨廢立、要弘廢立)的談話。今日我們探討淨土門內的要弘分判與要弘廢立。
善導大師《觀經疏.玄義分》:「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一般人講淨土宗,認為淨土宗就是一個法門,但是善導大師以獨特的眼光,在淨土門中,細判為「要門」與「弘願」(要弘分判)。「要門」就是「定善」和「散善」。此定散二善攝盡六度萬行,本來是聖道門自力難行之法,以之迴向求生極樂,即轉入淨土之要門,引導聖道行人轉入淨土門,非常善巧方便!
「弘願」就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念佛,即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乃阿彌陀佛的本願,乘託阿彌陀佛願力,係完全佛力,毫無自力,與阿彌陀佛一體不離。
三、要弘廢立:
釋迦牟尼佛於《觀經》應韋提希夫人之請,先雖廣開定散之要門,後還捨之,而獨取弘願之念佛一行。「要門」是權假方便,「弘願」是真實究竟。眾生累劫來執著自力,未能信受佛力,因此,在根機未成熟之前,先以要門為方便,引導進入淨土門,待機緣成熟,再歸入弘願,以佛果地一句萬德洪名,總攝一切因中六度萬行,捨劣取勝。
《觀經》付囑流通文:釋迦牟尼佛交待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單提持「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即執持名號,獨留弘願(廢權立實,花落蓮成)。善導大師真知灼見,洞悉釋迦牟尼佛本懷及彌陀本願,於所著《觀經疏.散善義》最後結論:「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此即「要弘廢立」,捨方便「要門」,取真實「弘願」,一錘定音,楷定古今。
這部《觀經》如果不是善導大師以彌陀化身之姿來解釋,沒有人能解釋得如此到位,撥雲見日,真正彰顯了阿彌陀佛的別意弘願,令十方眾生放下自力觀念,信受阿彌陀佛本願的救度,進入弘願,一向專稱,無疑無慮,乘佛願力,往生淨土,速成佛道。
末學之前由聖道轉入淨土(要)門(宋明淨土,夾雜其他各宗自力思想),因未能聽聞接觸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無從得知淨土門內尚有「要門」與「弘願」之分判,未能了解弘願的思想,雖入淨土門,內心疑雲重重,無法安心。而今,慶幸得遇善導大師的淨土教法,終得親沐弘願思想,信心華開,一向專稱,大安心大滿足!感恩啊!感恩善導大師無盡的慈悲與大智慧,為眾生點亮了往生淨土的易行安樂大道!
四、要門與弘願之利益懸殊,可由以下幾點比較:
(一)、是否阿彌陀佛本願?要門非阿彌陀佛本願;弘願才是阿彌陀佛本願。
(二)、是否完全依靠佛力?要門多少夾雜自力,不全靠佛力;弘願完全信靠阿彌陀佛本願力,毫無自力。
(三)、是否往生正定之業?要門非往生正定業;弘願是往生正定業。
(四)、是否為彌陀光明攝取?要門不受彌陀光明攝取;弘願受彌陀光明攝取(《觀經》: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五)、是否平生業成?要門非平生業成;弘願平生業成。
(六)、往生之確定性?要門往生不確定;弘願往生決定。
(七)、疑惑佛智或明信佛智?要門疑惑佛智;弘願明信佛智。
(八)、直入報土花開見佛或邊地胎生?要門疑惑佛智,縱得往生,邊地胎生;弘願明信佛智,直入報土,花開見佛,十地願行自然彰。
五、甚多行者何以無法捨要門入弘願?
理明則信深,信深則願切, 願切則行專。本願稱名係自然法爾、非定非散的念佛,完全佛力,毫無自力,超越凡夫思惟,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一般人如未接觸或未深入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純淨的淨土教理),甚難期待其放下自力觀念而信受佛力救度,一向專稱。因此,戀戀不捨於長久朝夕相隨,甚至有感有應的行法。
茲舉數例,說明甚多要門行者,停滯於方便施設之權法,無法提昇轉入完全信靠佛力之弘願!我們試分析其原因(障礙)何在?
(一)、不少蓮友認佛菩薩各有專擅分工,消災延壽念藥師佛,救苦救難念觀音,求智慧念文殊,度幽冥念地藏……,乃兼修其他經咒、佛菩薩名號迴向求生(萬行同一的念佛)。
此乃屬初機,信仰尚未深入,屬散善的念佛。未能了解彌陀名號乃萬德洪名,稱名即是實相行,圓超萬法,含攝十方一切諸佛菩薩的所有功德。
(二)、某蓮友精進不懈,行住坐臥專持「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但內心認念佛如沒有達到相當的功夫,仍不能往生(萬行超越的念佛)。
此屬定善的念佛,執著自己念佛的功夫,未完全仰靠佛力。弘願念佛,非定非散,完全仰靠佛力,絲毫不靠九界眾生任何自力。因此,不論眾生罪福多少,妄念多少,亦不問功夫深淺,只要稱名願生,自然乘佛願力,齊入報土。
(三)、某蓮友恆常念佛,唯仍每日稱念觀音聖號迴向求生!問曰:「既願生淨土,何不順佛本願,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答曰:「一路走來,承觀音菩薩護佑,有感有應,內心實在割捨不下觀音法門!」甚多行者困惑於此,內心掙扎。
觀音菩薩之本心本願,是期盼我們可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得生極樂淨土,永脫輪迴,速成佛道。否則,輪迴生死,每世皆須菩薩救苦救難,當非菩薩所樂見!我們應信受佛言,善體菩薩本心,願生淨土,執持彌陀名號,勿以世情相妨礙。
(四)、某蓮友誓生淨土,每日數萬聲佛號不輟。惟數十年每日誦地藏經並持滅定業真言,期蓮品增上。某日稱其夢境遇險,生死關頭,反覆持念滅定業真言。夢醒後,自己甚感困惑,生死關頭,何以忘失念佛?
該蓮友未能一向專稱彌陀名號,仍夾雜其他行法,透露內心尚有疑惑,夢中第六意識薄弱,平素喜愛持念滅定業真言的習慣,即於夢中起行,所謂的「雜緣亂動,失正念故」。
六、入弘願,一向專稱,輪迴休矣!
漫漫輪迴路,有幸得此人身,遇難遇之佛法。諸多法門中,捨聖道自力難行,入淨土門。淨土門中捨方便要門(夾雜自力),入安樂易行之他力弘願(完全信受佛力),一向專稱。從此生死輪迴休矣,安心守愚無諍念佛!
七、結語:生命不息,念佛不止!
本願稱名,係盡形壽的念佛,生命不息,念佛不止。念佛人信受彌陀救度,常懷慚愧,仰謝佛恩!謹以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 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共勉!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