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善導大師之前諸師,把極樂淨土視為一般諸佛淨土,忽略了法藏菩薩五劫思惟發願,兆載永劫的修行,才能成就「令我做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的極樂世界;同時也忽略了,五劫思惟發願,永劫修行,才能成就「十方眾生,稱我名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無條件救度眾生的超世大願。
十方諸佛淨土,依其願力之不同,而有粗略優勝之別;故天臺判教將十方諸佛淨土,分判成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等四土。而欲往生十方諸佛淨土者,必須達到諸佛所設定的標準,如斷見思惑、入初地、證法身等,以其所證果位,自行前往相應之土。
《仁王經‧菩薩教化品》:「三賢十聖住果報(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唯佛一人居淨土(常寂光土)」,三賢指十住、十行、十迴向;初地以上至十地之菩薩為十聖。
設若極樂淨土也必須作如上之修行證果才能往生,則阿彌陀佛兆載永劫修行,將成為諸佛之笑柄!何況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超世大願,所建構的極樂世界,以及光明名號接引十方眾生的大願業力,是十方諸佛用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無法完成的。
極樂世界沒有四土,唯有一土,果地報土,是有相狀的法性土,是無為涅槃,清淨莊嚴,超踰十方諸佛淨土;往生極樂,即證入涅槃,容貌身相,莊嚴圓滿,如佛無異(平等一相),同佛受用(平等一如),同證無量相好、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智慧、無量慈悲、無量功德、神通自在。
蕅益大師雖看出其中端倪,欲跳脫天台之判教,但仍囿於天台判教之傳承,未能直舖極樂淨土為實相涅槃報土,故於《彌陀要解》云:「唯極樂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非彌陀之大願,持名之奇勳,心性之極致,何以有此?」
「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即是「第一義諦,妙境界相,真空妙有」;以此來暗示極樂世界是報土。然極樂報土唯佛能住,文殊、普賢尚且示現發願臨終蒙佛引,生死凡夫豈可輕言得生?
今依《觀經疏》「凡夫入報問答」
問曰:
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
若論凡夫垢障,實難欣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善導大師以阿彌陀佛化身的身份,著《觀經疏》楷定古今,古者指善導大師之前諸師,今者指善導大師之同時及後世諸師,也包含一千三百年後的今天,尤其當今諸師,錯解誤判極樂淨土之嚴重離譜,尤更甚隋唐諸師,甚至將人間淨土凌駕極樂淨土,以世間福報取代解脫行法,鼓勵信徒發願,生生世世在此娑婆世界修福行善,期建立人間淨土,然「聖意不許,如逼雞下水」,設五濁惡世能成就人間淨土,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早已完成,何須苦勸我等念佛往生極樂淨土。
是故《觀經疏》云:「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眾生者,不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天樂也。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捨,還入三惡,長時受苦。為此因緣,但勸即令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
故知,彌陀悲救,不簡眾生,但以凡夫為本,苦機為先,兼為聖人。
所以《觀經疏》云:「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而今多有此類法師,高舉弘法大旗,但是完全不依佛說,以個人見解好惡,來誤導眾生,障礙眾生「萬修萬人去」的往生因緣。
截流大師說:
「修行之人,若無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諸善,名三世冤。」
印光大師說:
「來生做人,比臨終往生難。」「不生西方,將來必墮惡道。」當知,今時處五濁末法,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彌陀無條件的救度,才是眾生唯一的依靠。
極樂淨土是果地涅槃報土,欲判極樂淨土者,須站在果地高度,不可站在凡夫因地來判定極樂淨土。否則自失誤他,危害眾生,至深且鉅。
然而彌陀極樂報土,非同於十方諸佛報土。極樂世界是「國土第一,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非九界自力可以自行前往,皆悉共乘彌陀名號願力而得往生。
是故,普賢菩薩發願: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文殊菩薩發願:
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
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
當然,文殊、普賢等覺法身菩薩已經沒有三界六道的分段生死,而且還可以遊諸佛國,無所障礙,唯獨不能自行往生極樂世界,仍須發願命終蒙佛接引,此一示現留給後世兩層重大啟示:
一者:以身作則。
二者:警惕自力。
201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