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中秋,以其富有詩情畫意的美感,成為歷代文人墨客競相歌頌的重要對象。是夜,當清風送爽、玉輪高懸之時,人們踩著滿地碎銀,以種種形式寄託心意,或月下獨自徘徊、吟誦,或邀三五好友賞月、品茗,或至梵剎與淨侶讚月、傳燈……
中秋節的起源,與我國古代祭月、拜月有著直接關係。中秋節習俗在秦漢以前已具雛形,其時在立秋日。魏晉時期有中秋賞月的活動,但主要以貴族和文人為主體。至唐代,中秋賞月、玩月盛行。《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自此,「中秋」正式成為「節」。宋代以後,中秋節逐漸發展成為了一個親人團圓的重要節日。明清以來,中秋已成為我國民間的主要節日之一。「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自古就有祭月、賞月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那麼,皎潔圓滿之月在佛教中有何內涵及喻意呢?
「月」常以清涼除惱的意象,用來比喻大覺世尊的德相和清淨圓滿的般若智慧。如《雜阿含經》中對佛陀與諸比丘乞食儀態的讚偈說:「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行步如鵝王,面如淨滿月,世尊與眾俱。」
人們也常以滿月比喻人之圓滿,以此寄託思念故鄉、惦念親人之情。八月十五又值月光菩薩聖誕,月光菩薩又稱月光遍照菩薩,與日光菩薩同為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的兩脅侍。月光菩薩在往昔修道時,曾發願救度六道一切眾生,悉令眾生業障消除、離苦得樂、開佛知見。而「月」在佛教中代表光明和智慧,常用來喻指眾生本具的清淨圓滿的佛性。
眾生由一念無明妄動而背覺合塵,無始輪迴流轉,佛性無由顯發。眾生念佛,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名具萬德,名召萬德,信願持名,則可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名號所在之處,即彌陀願力光明遍照之處。念佛之時,即是蒙光照觸護念之時;即是以彌陀的無上香光莊嚴自心。可謂:「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普願有情皆念佛,臨終往生極樂邦;
家親眷屬永團聚,光壽如同大願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