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來講經說法之習慣,先論大意,次論「經宗」與「經體」,這樣才能瞭解一經的根本義。
「經」者,逕也,謂經為修行成佛的路徑,三經所說念佛法門,為修行成佛的捷徑,即是通往西方極樂世界的捷徑。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言:「『經者』,常也。言安樂國土佛及菩薩清淨莊嚴功德、國土清淨莊嚴功德,能與眾生作大饒益,可常行於世,故名曰『經』。」
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言:「言『經』者,經也。經能持緯,得成匹丈,有其丈用。經能持法,理事相應,定散隨機,義不零落;能令修趣之者,必藉教行之緣因,乘願往生,證彼無為之法樂;既生彼國,更無所畏,長時起行,果極菩提,法身常住,比若虛空:能招此益,故曰為經。」
道隱法師《無量壽經甄解》云:「如來興世之正說,奇特最勝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極說,速疾圓融之金言;十方稱讚之誠言,時機純熟之真教。」
元曉大師《兩卷無量壽經宗要》云:「今此經者,蓋是菩薩藏教之格言,佛土因果之真典也,明願行之密深,現果德之長遠。」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云:「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讚。」此經所說持名之廣大微妙法門,乃暢諸佛度生之本懷,開眾生歸元之覺路,能令眾生功德成就,凡信受奉行者,自可乘願往生,證無為之法樂,此即三經之用意所在。小經原本名為《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三經皆以以無量壽佛名為經題,以名彰德,以名顯體,以名標行,簡潔明瞭,直顯一經所宗。
元照大師《阿彌陀經義疏》云:「據宗取要,別建此題,略有五意:一則上符經旨,經中唯示持名方法,故取佛名,用標題首。二則下適機宜,彌陀名號,眾所樂聞,故用標題,人多信受故。三理自包含,但標佛名,稱讚護念,任運自攝故。四義存便易,梵號兼含,耳聞淳熟故。五語從簡要,後世受持,稱道不繁故。」
自古以來,對經宗體是以「房屋的樑柱為宗,房屋所有的木材為體」為喻。
「經體」者,如天台大師《觀經疏》上說,體者,主質之義也。
就是亙於全體的本質,也是貫徹一經始終的根本精神。以紙扇喻之,紙就像「經體」。
體者,體性。一經之體性,即一經之旨歸,眾義之中樞,如紙扇之紙,辨體是顯於性,屬性德。諸經之體性,各有不同,《華嚴經》以無礙圓融為體,《法華經》以諸法實相為體,《般若經》以般若空性為體,《涅槃經》以悉有佛性為體,三經皆勸一向專稱、持無量壽佛名、執持名號,自然以佛之名號為體,一經始末無非名號故,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云:「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衛國,於大眾之中說無量壽佛莊嚴功德,即以佛名號為經體。」
良忠上人《往生論註記》言:「今經所詮,專在名號故也。所言體者,即是彼佛修生顯得三身萬德、總別功德,皆是佛體,則以此體,攝在名號。今經宗致,不出此意,故以佛名,以為經體。」
蕅益大師融通聖道之理,判此經以實相為體,意顯信願持名,妙契實相宗旨。曇鸞大師則純就淨土,直判佛名為經體。《彌陀要解》亦有此義言:「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又說:「如是者,實相妙理,古今不變,名如;依實相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曰是。」是知,若依通論天台家言,此經以實相為經體;若就淨土言,此經以佛名為經體。所言雖異,其義全同,曇鸞大師言:「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以佛名即實相故,此即第一義諦妙境界相、廣略相入之理。
實相義理,理深難解,凡夫難知,如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云:「真如廣大,五乘不測其邊;法性深高,十聖莫窮其際。」道綽大師《安樂集》言:「若據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措心;若論小乘,修入見諦、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無問道俗,未有其分;縱有人天果報,皆為五戒十善能招此報,然持得者甚稀;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駛雨。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繫意專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
佛之名號即佛之體德,慧遠大師《大乘義章》云:「顯體為名,標德為稱,名稱外彰,號令天下,說之為號。」故知,名號名體不離,以名召德、全德施名、垂名現行,是故諸佛之名號,即諸佛之法體,亦即實相。故蕅益大師言:「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云:「諸法實相有種種名字,或說空,或說畢竟空,或說般若波羅蜜,或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云:「信願持名一法,圓收圓超一切法門,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既無問自說,誰堪倡募流通?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此經唯佛境界,唯佛佛可與流通耳。」 故諸佛所說彌陀名號即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是名號也。
淨土一法,念念當下即是潛通佛智,暗合道妙,稱佛名號,則自契於實相,故印光大師言:「令以深信切願,專念阿彌陀佛聖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久而久之,即眾生業識心,成如來祕密藏,則由三昧寶,證實相寶。」故知,蕅益大師皆以天台教理妙談實相,力透紙背旨在指歸名號,欲令行者專稱佛名,《彌陀要解》云:「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此即實相全顯於佛之名號,亦是實相之究竟指歸處。其《靈峰宗論》云:「一聲彌陀,無論解與不解,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念念都是成佛真因。」
《無量壽經》云:「今我於此世作佛,演說經法,宣布道教,斷諸疑網,拔愛慾之本,杜眾惡之源,遊步三界,無所罣礙。典攬智慧,眾道之要。執持綱維,昭然分明。開示五趣,度未度者,決正生死泥洹之道。」 又云:「今我於此世間作佛,處於五惡、五痛、五燒之中,為最劇苦。教化群生,令捨五惡,令去五痛,令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如來所以興出世,為說彌陀救度海。如來出世,即是以泥洹之道度世,泥洹是實相之別號,於本經即為說真實之利、正覺大音、清白之法、不請之法、令諸眾生功德成就之乃至一念,為得大利的名號救度之法,故三經主質即講念佛。即顯真空生妙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妙理,念佛法門即是此第一義諦妙境界之相,無為涅槃之境界,源信和尚言:「色即是空故真如實相,空即是色故相好光明。」幽溪大師《彌陀圓中鈔》云:「夫瓊林玉沼,壽量光明,固一切諸法之相也。然則直顯於心源,全彰於自性,顧何相之可得哉!此正無相不相,相而無相之正體。」
次「經宗」者,在天台大師「法華玄義」之一說云:「宗者,要也。」
即指一經所說的法門義理之中,最肝要者。即指一經所說教法的中心點,譬如紙扇的結要。
明者,明瞭;宗者,宗旨。明宗正是闡明修行旨要,會納本體之樞機。今明宗是明於修,屬修德。《彌陀要解》云:「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後應須辨宗。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 故此經以念佛為其宗要,持名一法,是如來自選的最勝最易之行,善導大師《法事讚》云:「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元曉大師《兩卷無量壽經宗要》云:「此經正以淨土因果為其宗體,攝物往生以為意致。」故知,念佛法門以淨土因果為宗。亦即以佛因緣法為宗, 曇鸞大師言:「『第一義諦』者,佛因緣法也。」
念佛法門即是信佛因緣法的法門,故祖師說:「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又言:「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核求其本,「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正如善導大師《般舟讚》云:「不蒙彌陀弘誓力,何時何劫出娑婆。」
淨土因果即是佛之因緣法,佛之因緣即是本願,本願即是稱名,故龍樹菩薩言:「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佛,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此皆佛因緣法的運作,不可思議佛智的運作,一切皆是乘彼願力之道。
性澄法師《阿彌陀經句解》云:「勸修行願,正明一經宗要,願行本一,今先願後行者,揀異此土行人,稟教修行,無往生願,故於此土,聞法入真,多致退失,故須先願。」 故願行具足之名號,是三經之宗要。
觀徹大師《無量壽經合讚》云:「此經念佛為宗,往生為體。一經所尊,專在念佛,故以念佛為之宗也。宗之所趣,唯在往生,故以往生為經體。」故知,觀徹大師以念佛為宗。
《觀經四帖疏》云:「今此《觀經》,即以觀佛三昧為宗,亦以念佛三昧為宗;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故知,善導大師以念佛三昧為《觀經》之宗旨。
故如上云云,雖祖師說法不同,其義是一,皆不離本願稱名之宗旨,故三經之經體、經宗,即是以說選擇本願念佛為經宗致,以佛名號為經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