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康榮居士專訪
無條件的愛
康榮以「一個都不能少」來形容彌陀設的大願和救度眾生的大悲心。彌陀第十八願講的:眾生只要稱念六個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便能夠往生,其行最易,其利最勝,我們稱這種對眾生「沒任何條件」的救度為「彌陀本願」。然而,有些眾生雖然聽見阿彌陀佛的名號,聽聞極樂世界,卻無動於衷,或是不太想去。顧及這些眾生,彌陀設下第二十願,這願是結緣願,今生植因,未來生獲果,即未來生才遂他往生心願。康榮認為:如果修習佛法的過程中增添了煩惱,那便表示學佛的方法出了問題。從純正淨土思想來看,「一心不亂」指的不是禪定的功夫,而是指一心一意念佛,並非今日修這個,明天修那個,那便是雜修了。
前言
修習淨土,發願往生西方,必須具備信、願和行「三資糧」。「信」是相信阿彌陀佛的願力及極樂世界的存在;「願」是自己願意去極樂世界,並且依循佛陀教導去「行」持。彌陀信仰者對於「三資糧」中的「信」和「願」都毫無疑問,但是對「行」的理解卻各不相同,因而出現不一致的看法,引出了「他力」和「自力」的思想。
本篇主要分享康榮居士(Thomas Polin)對淨土法門的見解,他以「純」與「雜」來區分兩種淨土觀。同時,他指出「純的淨土觀」雖然是一個信仰救度法門,但它有別於其他仰賴「信」的宗教。
為何選擇淨土法門
在基督教學校受教育的康榮,中學後便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及哈佛大學接受高等教育,畢業後曾任職《南華早報》記者、《Asiaweek》高級編輯、中文《亞洲週刋》創刋總編輯,也曾從事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客座講師。
康榮形容自己以前是「一個迷信理智和科學的人」,當生命遇到困惑,他便去探索、遊走於東西方宗教,最後進入佛教。被問到為何在八萬四千法門中選擇淨土宗?他覺得眾生必須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佛道,然而要生生世世得到人身,並且能夠遇到佛法的機率甚為渺小。為說明這種「難遭遇」,他引用一則佛經故事:「就像大海裏的一隻盲龜,這隻盲龜一千年才露出水面一次,在汪汪大海漂浮着一塊小木板,木板上有個小洞。要得人身的機會就像盲龜的頭剛好穿過那個小洞。萬一失去人身,輪轉於生死,又聽聞不到佛法,成佛豈不是遙遙無期!」在這種「恐慌和沮喪」下,康榮於是選擇發願往生淨土,依靠彌陀的願力救度。
雜、純的淨土觀
然而,修習淨土法門的前幾年,這個被譽為「易行道」的念佛法門,對康榮來說一點都不容易,他甚至表示當時「越修越沮喪,越修越煩惱」。心中的團團疑問不住打轉,到底要累積多少的資糧,要念多少的佛號,才能往生淨土?要達到什麼樣的功夫,才能往生西方?困擾的他「甚至連『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最後也念不出來。」
令他困擾萬分,信仰觸礁的,是他口中的「雜的淨土思想」。「雜的淨土觀已經摻雜了其他的佛教宗派的觀點,它不是以淨土本身的思想,而是從其他宗派的角度和理論去解釋淨土。比如,有些人主張往生極樂世界,念佛必須要念到功夫成片。」康榮覺得:「這無疑是揉合了禪宗和天台宗的修行法門,將『自力』的成分帶進淨土法門。」總之,從理論方面講,所謂「雜」是指混合其他派別的理論去詮解淨土。以實踐的角度說,不是純他力的,便是雜的淨土思想。
機緣巧合下,康榮遇到了「純的淨土觀」。「『純』指的是只以淨土宗原本教理去解釋淨土宗,以及如何修習淨土。最具代表的祖師是善導大師,他以淨土三經為根基解釋淨土宗。依善導大師思想去念佛,乘佛願力,人人往生,人人成佛。」
從實踐方面,「純的淨土宗是完全依仗他力,即彌陀的救度,只要相信、願意去淨土和念佛便可以了。也就是說,純的淨土思想關鍵在於深信彌陀願力,以及念『阿彌陀佛』佛號。至於念佛數量,並不最重要。」
念佛便可以往生?
他言下這種僅憑依賴彌陀願力和念佛的淨土觀不禁令人發問:難道不需要其他的修行或修諸善事便能夠往生?
康榮指出:「凡善事都是每個佛教徒都應該做的,但這不是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資糧。以純淨土宗的觀點,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唯一資糧是念佛,其他的功德均屬有漏,與無為涅槃的淨土根本不對稱。阿彌陀佛設計給我們這個六字名號的救度方式,已包括無量劫的修行功德,我們只要稱念便可獲得救度。」
「至於,稱念多少不是往生的關鍵。但是為什麼要多念呢?多念佛號不是一個關乎能否往生的條件。多念是出於一種感恩心,感恩彌陀慈悲,沒有設任何門檻,只需要我們念便能夠往生。我們越念得多,自己越舒服,內心舒服會加強我們對往生的信心,而我們的佛性亦會散發出來。況且,多念佛亦會改變自己此生的果報,因此我們應該盡形壽去念佛。」
有別於其他宗教
只強調信仰的救度法門,容易令人將它等同基督教。若真如此,那還需要彌陀的救度嗎?純正的淨土思想是一個救度法門,不是一個修行的法門;相信一個超然力量的救度,表面上和基督教相似,但是其實它們有着根本上的差別。
1、 基督教最後的歸宿是去天堂,永遠坐在天父旁邊,在祂那裏享福。極樂世界最終極的目標不是享福,而是要成佛,成佛後,有無盡的眾生需要度化。換句話說,去天堂享受本身就是目的,這是完全自利的;淨土宗去極樂世界只是一個成佛的手段,是完全利他的,充分彰顯大乘佛教的宗旨。
2、 在基督教的經典,神會憤怒,亦有報復的心,祂會懲罰人類。我們很難想像佛會懲罰人類。有懲罰的心是一種嗔恨心,從佛教的角度去看,是未究竟的。
3、 佛教的信仰可以涵蓋外道,例如基督教的天堂,在佛教是天界,天人的福享盡後會五衰相現,還是要下墮。佛教的教理較外道更深廣、更慈悲、更究竟。
4、 在基督教的立場,人和神的關係就像是主僕一樣,人要服從神,人絕對無法成為神。但是佛教是要人成為佛,是平等的關係,也不是奴隸制度似的一個高高在上,其他則永遠要服從祂。
所以,表面上看兩者頗相似,但其實從根本上截然不同。
「總之,淨土法門不是給聖人,或是修行境界很高者,因為佛不需要擔心這些人,他們可以透過自己的修行來救度。就像聰明的小孩永遠不需要父母操心,只有不能自力更生的小孩,才需要父母操心和照顧。然而,末法時代的眾生絕大部分都沒有能力,都要靠佛來救度。」
——轉載自 香港《溫暖人間》雜誌
註:康榮居士另篇精彩專訪,敬請參閱《淨土宗雙月刊》第十二期〈安身純正淨土門 ──香港「佛門網」專訪康榮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