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雖有如來藏具足「稱性(無漏)功德」的淨能內熏之力,令我輩生起「厭生死苦,求涅槃樂」之心,為悟道解脫之因;但相對的,也有「無始無明」的熏習,而有妄心起念,現種種虛妄境界而取著之,造種種業而受生死輪迴之苦。因此,若只憑「(內)因熏習鏡」而自力修行,很難持續有效的斷惑淨業而離苦;還須(主要)依靠佛力(究竟清淨)之「遍照眾生之心,令修善根,隨念示現」的無上功德之加持,此乃「(外)緣熏習鏡」。
《起信論》云: 無量無邊無明,從本已來,自性差別,厚薄不同,故過恒沙等上煩惱,……我見.愛染煩惱,依無明起差別。如是一切煩惱,依於無明所起,前後無量差別,……眾生亦爾,雖有正因熏習之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為緣,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若雖有外緣之力,而內「淨法」未有熏習力者,亦不能究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若因緣具足者,所謂「自有熏習之力」,又為「諸佛菩薩」等慈悲願護故,能起厭苦之心,信有涅槃,修習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則值諸佛菩薩示教利喜,乃能進趣向涅槃道。
若論眾生之修行成就,雖須「內因、外緣」的熏習,但凡夫之「無明煩惱」極其深重,「正因內熏」之力相對的劣弱,若不值遇諸佛菩薩(大善知識)的「慈悲願護」,則難以生起「厭生死、求涅槃」的志向,而隨緣量力的行善止惡;更不能進而得聞諸佛菩薩的「示教利喜」,而如理如法的勤修六度,趨向涅槃。
如上「內、外」二種熏習力的比例已是內輕外重、內少外多,何況末法五濁之世,眾生的根機更是粗劣、愚惡,「自有熏習之力」幾於微乎無也,只能全身命信靠(歸命)諸佛菩薩的慈悲加護;依於諸佛菩薩等,從初發意始求道時,乃至得佛,於中若見若念,或為眷屬父母諸親,或為給使,或為知友,或為怨家,或起四攝,乃至一切所作無量行緣,以起大悲熏習之力,能令眾生增長善根,若見若聞得利益故。 念佛人則以阿彌陀佛「本願弘誓」之無量功德力,為唯一、絕對的「強緣」,而一心無雜的相續稱名,生前雖然「以意/意識熏習,依信力故,而能修行~~未得無分別心,與(真如)體相應故;未得自在業修行,與(佛智)用相應」,卻不被「三界繫業」所牽綁,而能「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直至命終之時,即蒙佛接引,往生極樂,到彼純淨無為的環境中,由外緣而熏發內因,乃至全然的滅罪斷惑,開顯本有無礙之智。如此不可思議之利益與成就,即《往生論註》所云:「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而易往生、速成佛也。
民國112年(2023)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