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文集

  1. 善導大師的淨土教及其周邊
  2.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3
  3.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2
  4.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1
  5. 五濁增時多疑謗
  6. 右脇(入住)出胎,大權示現
  7. 阿彌陀佛的形貌
  8. 《淨土宗教理的核心》前言
  9. 一段不可不知的中國淨土宗發展史實
  10. 關於《阿彌陀經》的「執持名號」
  11. 譯經史
  12. 讀《淨土教概論》札記一則
  13. 向死而生的淨土法門
  14. 試析《觀經疏》「化前序」
  15. 曇鸞道綽樹淨土宗萬世不拔之基
  16. 曇鸞與道綽
  17. 量子力學證實:彌陀淨土真存在
  18. 淨土泛論
  19. 淨土感言
  20. 淨土教思想信仰的特徵
  21. 試論道綽時教相應的淨土判教理論
  22. 善導淨土思想特點與稱名念佛法門的流行
  23. 略論善導往生淨土的境界──「報土論」
  24. 善導念佛思想的基本內涵
  25. 善導教學與宋代淨土教──特別以對天台宗的影響為中心
  26. 宋代以後的淨土教與善導
  27. 中國淨土教之時代區分
  28. 論曇鸞的淨土思想
  29. 論《安樂集》的淨土思想
  30. 道綽淨土思想研究
  31. 日本淨土宗的判教論和中國祖師觀
  32. 道綽、善導與唐代淨土宗
  33. 淨土宗十五祖之新判
  34. 玄中寺在中國淨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檢討
  35. 玄中寺與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36. 淨宗二祖道綽和《安樂集》
  37. 「凡入報土」辨正──《安樂集》研學劄記之四
  38. 稱名本願探意——《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三
  39. 「聖道與淨土」辨析——《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二
  40. 「約時被機」解讀——《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一
  41. 再讀《往生論註》
  42. 曇鸞在淨土宗史上的地位
  43. 近代確立蓮宗十三位祖師的過程及其釋疑
  44. 玄中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黃金紐帶
  45. 穿越千年,為師作證
  46. 論善導大師的佛學思想與淨土宗的教義特徵
  47. 道綽《安樂集》的淨土思想
  48. 離業力自然入無為自然之捷徑
  49. 純正的淨土法門能使十方眾生大安心原由之探討
  50. 曇鸞大師
  51. 淨土高僧曇鸞法師的風範
  52. 論淨土宗的成立及其實際創始人的確立
  53. 慧遠與善導之念佛
  54. 辨析信願稱名求生淨土是否為「儜弱怯劣」?
  55. 曇鸞、道綽、善導三大師的淨土學說
  56. 中國淨土理論的開山者曇鸞
  57. 善導淨土思想之特色
  58. 淨土祖師曇鸞與念佛法門
  5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60. 淨土宗的域外淵源與長安立宗及其後世傳承
  61. 日本淨土宗簡介
  62. 論淨土宗的四大特色
  63. 「人以致用.學以致用」——談談教理研究
  64. 善導「要弘二門判」辨析── 要弘二門是偽命題嗎?
  65. 自家寶藏 失而復得
  66. 鑒真大師淨土信仰探微
  67. 玄中寺與淨土宗
  68. 善導大師及其淨土思想
  69. 道綽《安樂集》探略
  70. 不測之人與不測之《註》
  71. 曇鸞大師歷史地位再探討
  72. 中國人口頭心頭的阿彌陀
淨土宗
淨土文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文庫 > 淨土宗文集
top

淨土宗文集

「聖道與淨土」辨析——《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二

馮巧英

 

       道綽大師在「約時被機」思想的基礎上,提出淨土宗判教理論:在此土斷惑證真,入聖得果的所有宗門稱為「聖道門」;憑藉彌陀願力往生極樂國土,入聖證果的法門為「淨土門」。

 

       《安樂集》第三大門第三節第五番設問:「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輪迴生死,不出火宅?」答曰:「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為二?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火宅」即著名的「法華七喻」之「火宅喻」。講有一位大長者,非常富有,有一天他家的房舍起火了,長者的幾個兒子在宅子裏依然吃喝玩樂,不知不覺。長者為了救眾子從宅子裏出來,出了個計策,說外面有羊車、鹿車和牛車,誰先出來給誰,兒子急急奔離了宅子。長者於是各賞他們一輛大白牛車。譬喻中,「長者」比喻佛,「眾子」比喻眾生,「宅」比喻三界,「火」比喻眾生所受的苦。這裏所說的苦,既包含了現世的人盡相同的「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也有純屬個人,從精神角度來看的:苦苦——眾生本來就遭受到苦的事情,而精神上也同樣感受到痛苦;壞苦——指快樂的事情變壞、變遷,離眾生而去,而眾生心中仍然執著於原有的快樂不願捨棄而感受到的痛苦;行苦——指世間一切法遷流不斷,是由因緣會聚離別而造成的,在這個變化中,眾生無法作主,身心不和合而產生的痛苦。當然,還有輪迴之苦,眾生在因果業報動力的推動下,在三界六道中輪迴,即使是修行到了無色界天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處天,此時眾生早已無身體、無障礙、無示現、無方處,已經沒有物質存在了,死後仍有輪迴到地獄的可能。釋迦佛悟道後,在鹿野苑初轉法輪,講「四聖諦」,第一諦是「苦」,「苦」的原因是「集」,清除「苦」最終方法就是「滅」,要達到「滅」,方法唯有「道」,要修道。

 

       然而,「修道」談何容易!在《菩薩處胎經》中有一偈曰:「我是龍王子,修道七萬劫,以針刺樹葉,犯戒化龍身。我宮在海水,亦以七寶成,摩尼玻璃珠,明月珠金銀。可隨我到彼,觀看修佛事,復益善根本,慈潤悉周遍。」是講金翅鳥身軀有八千里長,兩隻翅膀張開有四千里寬,扇動翅膀就會將海水掀起巨浪。它以海中的龍為食。有一天它抓住了正在龍宮齋戒的龍子,銜著飛到須彌山上,將龍子放在高達六萬里的一棵大樹上。它按照習慣想先從龍尾吃起,可就是找不到龍尾。相持了一天一夜,龍子才擺出龍尾,對金翅鳥說:「我雖為龍身,但已皈依佛門,嚴守八戒,不然早就殺死你了。」金翅鳥又怕又慚愧,要求龍子向它傳授經法,以便來世修成人身。於是,龍子便向它吟誦了這首偈詩。就這首偈詩,其中兩點足以驚悚世人:一金翅鳥有如此巨大的威力,也只求修成人身。二龍子修了七萬劫,還在修持。他們離「滅」,即涅槃寂靜,超越生死還差得很遠很遠。修行要經「劫」,劫是時間概念,《安樂集》第三大門第二節道綽大師引述《智度論》的分法,將劫分為三種:「如方四十裏城,高下亦然,滿中芥子;有長壽諸天,三年去一,乃至芥子盡,名一小劫。或八十裏城,高下亦然,芥子滿中;如前取盡,名一中劫。或百二十裏城,高下亦然,芥子滿中;取盡一同前說,方名大劫。」這是從需要的時間說,具體到末法之世的修行者,還會有五種困難:「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四者所有人天,顛倒善果,壞人梵行。五者唯有自力,無他力持。」(見《安樂集》第三大門第一節)可知修道之難。道綽將聖道艱難、勸歸淨土歸結為「二由一證。」二個理由「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因此道綽大師根據一個經證:「大經云: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而引述《大集月藏經》得出:「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安樂集》第三大門第三節)明示:末法之時,唯有彌陀淨土一法總持所有一切法,超越所有一切法。

 

       道綽大師遠承曇鸞大師之教而專修彌陀淨土,在曇鸞「二道二力」說基礎上建立了聖道門和淨土門理論。從義理上看,道綽《安樂集》闡發的道理較曇鸞學說有明顯的發展。一、難行道之聖道門,不僅指大乘佛教,還包括小乘佛教。無論小乘大乘,都是難行道,在聖道門之內。二、曇鸞說難行道只說「難行」而非「不行」,道綽則極力論證聖道門難行難證,難行到了不行的程度,又借《大集月藏經》說,末法之時,億億人修道沒有一人成功。他的「難行」實為「不行」,明白地否定了聖道門。三、曇鸞以淨土門為易行道,只是說「易行」,道綽則再三強調淨土門是「唯一」之路。當時中國大乘佛教正由繁榮趨於鼎盛,中國各大宗派正在創立或醞釀創立,道綽就敢於指出各大乘宗派之弊,倡淨土法門之優,這是何等的見識和氣魄。

 

       道宣《續高僧傳》中也肯定道綽「弘於淨業」「西行廣流,斯其人矣。」可以見出,一、《安樂集》是第一部廣泛引述大乘經典,專門弘揚彌陀淨土的專著。二、道綽之前的先賢大德,修彌陀淨土為的是自己解脫,「獨善其身」。唯有道綽大師「道悟自他,用為資神之宅」。以至於「道俗向其緩導,望風成習。」彌陀淨土宗風得「西行廣流」。若從大乘菩薩行教義考,孰重孰輕,自不待言。

 

       回顧中國思想史,佛教義學曾成為唐代哲學的代表學說,「唐佛學」與「漢儒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並稱,佛教八宗理論上的高深玄妙冠絕一代。但唐以後六宗都衰落了,有的甚至不復存在,如三論宗。唯有禪淨二宗薪火相傳,久盛不衰,並且從宋代永明延壽大師起,禪淨雙修成為中國佛教的主要修學方式。明清以來,一句「阿彌陀佛」的讚歎成為中國佛教的共同語言。這個現象若只從社會政治變化——歷代當政者並不都重視淨土宗,實際上淨土宗主要還是流布在「野」,朝野之野;僧眾對社會的依賴程度——農禪只是一時的現象,並不包括縱向的整個禪宗,更不包括廣泛流行的淨土宗。這些都不能成為解釋淨土一宗殊勝的原因。一般論者都說因為淨土宗簡單易行,那如何解釋歷代名人如:謝靈運、李商隱、白居易、蘇東坡、袁宏道,近代如魏源、龔自珍等都崇敬淨土,這些大智大慧者,豈是靠單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令他們心悅誠服的?可見,這是中國士庶大眾長期選擇的結果。問題是,他們為什麼選擇了彌陀淨土思想。

 

       佛教是佛陀的教言,是教育,教化人,啟發人自己悟,它與西方宗教上帝全知全能,民眾是待拯救的羔羊不同,因此釋迦佛注重「應機說法」。從中國教育傳統來看,從孔夫子私人辦學起就講「因材施教」,近代人把對教育者的要求形象地說成要「吃透兩頭」——吃透教材,吃透學生,學生的程度以至心理。聖道門諸大師對「教材」是吃透了,青燈黃卷,孜孜矻矻,條分縷析,師徒相承,不可謂不辛苦。但學生——受眾,中國人的思維傳統,接受特點如何?受眾整體的「根機」怎樣呢?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內陸型農業大國,先民們在長久的農業生產勞動中形成了注重人生現實的思維模式。當批判它的時候叫它「經驗主義」,肯定它的時候叫它「理性精神」,不管怎麼稱呼它,從古代先民到近代中國人都從來肯定感覺,重視見證了的東西,重視主動的精神享受。《弘明集序》中說:「詳檢俗教,並憲章五經,所尊為天,所法唯聖,然莫測天形,莫窺聖心。雖敬而信之,猶濛濛弗了。」中國人「所尊為天」的「天」是觀察感覺到的天——日月之食,星辰之移,四時之變,風雨之化等等。他們對超越經驗的抽象思維不太深究,希望能明顯見效,至少可以預期到效果,對曠久渺遠、後果難料的刻意修行,大體上是敬而遠之。任你改朝換代,中國人的思維傳統變化不大。

 

       聖道門修習需依戒定慧,六度萬行,經三大阿僧祇劫才得解脫。一大阿僧祇劫除前面說的百二十裏城三年取一芥之喻外,還有說:「或百二十裏石,高下亦然。有長壽諸天,三年以天衣一拂。天衣重三銖,為拂不已,此石乃盡,名為大劫。」(《安樂集》轉述《智度論》意)這是形象的說法,用古印度計時單位說,一阿僧祇劫有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萬萬為億,萬億為兆),這比天文數字還驚人的數字,除極少數篤誠的高僧豈是一般人所敢想像的!況且「如《論》(指《俱舍論》)說云:『于三大阿僧祇劫,一一劫中,皆具福智資糧,六波羅密,一切諸行。一一行業,皆有百萬難行之道,始統一位。』」(《安樂集》第五大門第一節)除時間遙遙難期外,每一劫裏都不能有任何閃失。嗚乎,修聖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淨土宗,方法上只要信願具足,一心念佛,始終不怠,臨命終時,就可以往生淨土。當然平時也要持戒誦經,廣行眾善以作助行。從義理上講,一生至誠念佛,命終時仗承的是阿彌陀佛願力,往生到西方極樂淨土並永不退轉。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是怎樣的情況呢?在許多經文中都提到,特別在「淨土三經」中有形象的描述。《安樂集》第五大門第三節概括為「一生彼國者,行則金蓮捧足,坐則寶座承軀。出則帝釋在前,入則梵王從後。一切聖眾與我親朋,阿彌陀佛為我大師。寶樹寶林之下任意遨翔,八德池中游神濯足。形則身同金色,壽則命與佛齊。學則眾門並進,止則二諦虛融。十方濟眾則乘大神通,晏安暫時則坐三空門。游則入八正之路,至則到大涅槃。」可稱為一篇優美的駢文。這裏包含了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人的身心,既有世俗觀點之樂,又有佛門解脫之勝。由此聖道與淨土相比,何去何從,自不待言。

 

       就是這樣,道綽大師提出的聖道與淨土二門判教理論,義理上不離佛陀教言,行法上契合中國人心,成為真正的中國佛教,千年流布,深入人心,良有以也。

 

(轉載自《淨土雜誌》)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