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文集

  1. 善導大師的淨土教及其周邊
  2.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3
  3.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2
  4.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1
  5. 五濁增時多疑謗
  6. 右脇(入住)出胎,大權示現
  7. 阿彌陀佛的形貌
  8. 《淨土宗教理的核心》前言
  9. 一段不可不知的中國淨土宗發展史實
  10. 關於《阿彌陀經》的「執持名號」
  11. 譯經史
  12. 讀《淨土教概論》札記一則
  13. 向死而生的淨土法門
  14. 試析《觀經疏》「化前序」
  15. 曇鸞道綽樹淨土宗萬世不拔之基
  16. 曇鸞與道綽
  17. 量子力學證實:彌陀淨土真存在
  18. 淨土泛論
  19. 淨土感言
  20. 淨土教思想信仰的特徵
  21. 試論道綽時教相應的淨土判教理論
  22. 善導淨土思想特點與稱名念佛法門的流行
  23. 略論善導往生淨土的境界──「報土論」
  24. 善導念佛思想的基本內涵
  25. 善導教學與宋代淨土教──特別以對天台宗的影響為中心
  26. 宋代以後的淨土教與善導
  27. 中國淨土教之時代區分
  28. 論曇鸞的淨土思想
  29. 論《安樂集》的淨土思想
  30. 道綽淨土思想研究
  31. 日本淨土宗的判教論和中國祖師觀
  32. 道綽、善導與唐代淨土宗
  33. 淨土宗十五祖之新判
  34. 玄中寺在中國淨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檢討
  35. 玄中寺與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36. 淨宗二祖道綽和《安樂集》
  37. 「凡入報土」辨正──《安樂集》研學劄記之四
  38. 稱名本願探意——《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三
  39. 「聖道與淨土」辨析——《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二
  40. 「約時被機」解讀——《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一
  41. 再讀《往生論註》
  42. 曇鸞在淨土宗史上的地位
  43. 近代確立蓮宗十三位祖師的過程及其釋疑
  44. 玄中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黃金紐帶
  45. 穿越千年,為師作證
  46. 論善導大師的佛學思想與淨土宗的教義特徵
  47. 道綽《安樂集》的淨土思想
  48. 離業力自然入無為自然之捷徑
  49. 純正的淨土法門能使十方眾生大安心原由之探討
  50. 曇鸞大師
  51. 淨土高僧曇鸞法師的風範
  52. 論淨土宗的成立及其實際創始人的確立
  53. 慧遠與善導之念佛
  54. 辨析信願稱名求生淨土是否為「儜弱怯劣」?
  55. 曇鸞、道綽、善導三大師的淨土學說
  56. 中國淨土理論的開山者曇鸞
  57. 善導淨土思想之特色
  58. 淨土祖師曇鸞與念佛法門
  5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60. 淨土宗的域外淵源與長安立宗及其後世傳承
  61. 日本淨土宗簡介
  62. 論淨土宗的四大特色
  63. 「人以致用.學以致用」——談談教理研究
  64. 善導「要弘二門判」辨析── 要弘二門是偽命題嗎?
  65. 自家寶藏 失而復得
  66. 鑒真大師淨土信仰探微
  67. 玄中寺與淨土宗
  68. 善導大師及其淨土思想
  69. 道綽《安樂集》探略
  70. 不測之人與不測之《註》
  71. 曇鸞大師歷史地位再探討
  72. 中國人口頭心頭的阿彌陀
淨土宗
淨土文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文庫 > 淨土宗文集
top

淨土宗文集

試論道綽時教相應的淨土判教理論

謝路軍

       南北朝以後,淨土信仰進一步在各地流傳,而且,對淨土經典的研究也開始展開。如慧遠、靈佑、吉藏、法常等先後為《無量壽經》及《觀經》作疏,智顗、道基、智儼等亦各著書討論佛的身世,其他學派如地論、攝論等諸師都對淨土信仰諸問題,如淨土本身分類所屬,往生的等級、往生是否可能以及生因、修行淨土的方法等等展開了論述,促進了淨土宗的形成和淨土思想的流傳。淨土宗的創始人之一道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展開了他的傳教活動。

 

一、道綽的生平事蹟

       道綽(西元五六二——六四五年),俗姓衛,並州(今山西太原市)汶水(今山西文水縣)人,迦才《淨土論》卷下則說是並州晉陽(今太原市晉源鎮)人。他十四歲出家,學習經論,師事太原開化寺慧瓚法師(西元五三六——六○七年),研究空宗,尤善涅槃,學成之後曾開講《大涅槃經》二十四遍。

 

       他四十八歲時(即隋大業五年,西元六○九年),來到汶水石壁玄中寺。玄中寺屬西河汶水之地,故後人又稱他為西河禪師。此寺是曇鸞晚年定居之處,也是曇鸞弘揚淨土的基地。他在寺中見到記載曇鸞念佛往生種種瑞應的碑文十分感動,於是即捨《涅槃》講說,修習淨土法門。正如迦才《淨土論》卷下所言:道綽「每常讚歎鸞法師智德高遠,自云相去千里懸殊,尚捨講說修淨土業,已見往生。況我小子,所知所解,何足為多?將此為德,從大業五年已來,即捨講說,修淨土行,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禮拜供養,相續無間。」(1)

 

       道綽先後為信眾開講《觀無量壽經》約二百遍,主張不論出家在家,均以念佛為要。每當他講經散席,大眾歡喜讚歎,念佛的聲音響徹林谷。(2)

 

       據載,貞觀三年(西元六二九年),道綽預知化期,通告四眾,四眾鹹集,忽見曇鸞現身,告以餘報未盡。及至七十歲,猶生新齒,加以身體朗健,神采煥發,使人望而生敬,廣大僧俗把他奉為神明。

 

       《金石萃編》第八十四所載〈大唐太原府石壁寺鐵彌勒像頌並序〉載:唐太宗駕幸太原時,文德皇后不豫,往駕玄中寺面見道綽,佈施眾寶名珍,供養祈願。可見道綽聲望之高,淨土法門影響之大。

 

       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道綽與僧俗告別,二十七日於玄中寺圓寂,享年八十四歲。道綽平生靈驗頗多。文載:他「於玄忠(中)寺壽終,時有白雲從西方來,變為三道白光,於自房中徹照通過,終訖乃滅。後燒墳陵時,復有五色光三道,於空中現,映遶(繞)日輪,繞訖乃止;復有紫雲,三度於陵上現,遺終弟子同見斯瑞。」(3)

 

       道綽的著作,現存的有《安樂集》上下卷(道宣《續高僧傳》的《道綽傳》中誤作為《淨土論》)此外,日本的《東域傳燈目錄》,別出他的《觀經玄義》一卷,現已不傳。

 

       道綽的弟子有道撫、僧衍、玄法師、尼大明月、善導等,以善導最為傑出。善導於貞觀十五年(西元六四一年)訪問道綽於玄中寺。道綽授以《觀無量壽佛經》並淨土教義。(4)善導後來到長安盛弘念佛法門,成為淨土宗的實際創始人。

 

二、時教相應的聖道門和淨土門

       「聖道門」和「淨土門」理論的提出與末法思想緊密關聯。道綽引《大集月藏經》說:「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5)眾生必須靠念佛,才能求得解脫。唐代道鏡、善道共集的《念佛鏡》也說:「正法五百年,持戒堅固;像法一千年,禪定堅固;末法一萬年,念佛得堅固。……入末法來二百餘年,是念佛時,不是坐禪時」(6)強調進入末法時代二百多年,必須修持念佛法門。其實,從真實的歷史來說,釋迦牟尼逝世於西元前六世紀,至道綽到不了末法之時,道綽只不過是為了傳教的需要才宣揚末法思想。可見,末法思想引發了道綽提出「聖道門」和「淨土門」的「時教相應」的淨土判教理論。

 

       「時教相應」說是道綽淨土思想的重要出發點。他認為,「時」和「教」必須互相配合,佛教修行才能取得成果。由此,他把全部佛教分為聖道門和淨土門二門。他認為當今是五濁惡世,無佛之時,應該捨棄聖道門,歸入淨土門。他的著作《安樂集》卷上開宗明義標示了這一觀點:「第一大門中,明教興所由,約時被機勸歸淨土者。若教赴時機,易修易悟;若機教時乖,難修難入。是故《正法念經》云:行者一心求道時,常當觀察時方便,若不得時,無方便,是名為失,不名利。」(7)意謂在第一大門之中,講明淨土教興起的緣由,是根據時代和眾生根機的情況,勸眾生修持淨土法門。倘若修持法門與時代和眾生根機相符契,就會容易修容易悟;否則,就難修難入。因此,《正法念經》說:修行者一心求道時,常應當觀察所處時代的特點,若不注意這點,就叫做[失],不能叫[利]。道綽認為當時處於未法社會,眾生根機低劣,靠自力解脫無望,[勸歸淨土],成了修持者唯一可行之法門。道綽又譬喻說:「如鑽濕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時故;若折乾薪以覓水,水不可得,無智故」(8)強調必須「時教相應」才是適時明智之舉道綽認為佛滅後,眾生修行方法不同。如他在《安樂集》中說:「《大集月藏經》云:佛滅度後第一五百年,我諸弟子學慧得堅固;第二五百年,學定得堅固;第三五百年,多聞讀誦得堅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懺悔得堅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隱滯多有諍訟,微有善法得堅固」(9)在這[五時]之中,道綽指出:「計今時眾生,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正是懺悔修福應稱佛名號時者。」他又根據《大集月藏經》認為,諸佛出世有四種方法普渡眾生:一者、以法度眾生,即依教義教化世人使得度;二者、以身業度眾生,即佛以本身行動和本身的各種形相來感化眾生,使之得益;三者、以神通力度眾生,即佛以自己具有的種種神通使眾生得度;四者、以名號度眾生,即使眾生專心稱念佛的名號,使之除障獲益。他認為稱念名號效果最大,「若一念阿彌陀佛,即能除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一念尚且有如此功效,更何況經常修念呢?所以五濁惡世,無佛之「時」,只有稱佛名號,才能往生西方。

 

       道綽正是從「時教相應」出發,把所有的佛教分為了聖道、淨土二大門。他認為於此世中,依靠自力修行,以期斷惑證理,入聖得果,這是聖道門;而稱念佛的名號,憑藉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往生淨土,得不退轉,然後進一步修成佛果,是淨土門。《安樂集》卷上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 輪迴生死,不出火宅?答曰: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為二?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10)道綽對於聖道門、淨土門的態度是很明朗的,他勸人修行的是淨土門,原因在於「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而難證的原因也有二種:一、由「去聖遙遠」。所謂去聖遙遠,指現今距佛滅已很久遠了;二、是「理深解微」。有關「理深解微」,他解釋說:「若據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措心,若論小乘,修入見諦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無問道俗未有其分,縱有人天果報,皆為五戒十善能招此報,然持得者甚稀。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驟雨,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繫意專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11)這段話的大意說,聖道門中大乘一派,要修習證悟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之理,但現實眾生鈍根末機,並不具備此等慧心。而小乘一派要見諦修道,必須斷除貪瞋、身見、戒取、疑等五種欲界的結惑煩惱和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等五種色界、無色界的煩惱,才能超脫三界,證得阿羅漢果,但末法之世,無問道俗,都難以達到這種修行程度。可見,無論大乘的證悟真如實相第一義空,還是小乘的見諦修道,末法眾生都是難以企及的。因此,道綽主張一切眾生都應歸於淨土。「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系意專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12)所以淨土法門正是適應末法之時鈍根淺機的易行之道。

 

       由上所述可知,道綽之「聖道門、淨土門「的判教學說,無疑是繼承和發展了曇鸞的「二道二力」說的思想。道綽與曇鸞一樣,都強調了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在「易行道」中的巨大作用,道綽判教理論的最大特色是將難易道之說和「時教相應」說更加密切地配合起來,提出「聖道、淨土」二門,所論較曇鸞更為詳細具體,從而發展了曇鸞的淨土判教思想。

 

       曇鸞的「二道二力」說標誌著淨土宗的判教理論建立起來了,而道綽的「聖道門、淨土門」說則表明淨土宗的判教理論走向了成熟。至唐代淨土思想的集大成者善導時,他繼承了曇鸞、道綽的淨土判教理論,將淨土判教理論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謂簡單至極。他宣導易行道,否定難行道,為末法時代的眾生找到了一種最簡單易行的法門,奠定了中國淨土宗的思想理論基礎。

 

       註釋:

(1)《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九八頁中。

(2)(明)株宏《往生集》卷一,《大正藏》第五十一卷,第一三二頁上。

(3)(唐)迦才《淨土論》,《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九八頁中、上。

(4)(唐)迦才《淨土論》,《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九八頁中、上。

(5)《安樂集》,《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一三頁下。

(6)《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一二八頁下。

(7)《安樂集》,《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四頁上、中。

(8)《安樂集》,《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四頁中。

(9)《安樂集》,《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四頁中。

(10)《安樂集》,《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一三頁下。

(11)《安樂集》,《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一三頁下。

(12)《安樂集》,《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一三頁下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