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今天談的話題是「一門深入」與「廣學多聞」。
恭請師父為大家理清關於「門」的概念。
答:
門即路徑,能入涅槃
門是通道、路徑,通過「門」可以達到目標。如果門關著,敲半天也沒敲開這個門,則不能達到目標;門是暢通的,則通過這個門可以達到目標。
廣學多聞是一個門,一門深入也是一個門。相對來說,一門深入容易進一些。廣學多聞這個門比較大,可能摸不到邊。
廣學多聞也好,一門深入也好,我們的目的是什麼,一定要弄明白。廣學多聞和一門深入都是要走到終點——從此岸到彼岸、從生死到解脫。如果不能解脫,廣學多聞、一門深入都沒用,都沒達到目的。
廣學多聞和一門深入只是一個過程、一個方法,目的是要解決生死大事,這才是核心。所以,成佛之目的如果達不到,兩個方法都沒用;目的達到了,兩個方法都有用。
兩者目的,皆為成佛
從成佛來講,如果要廣學多聞,就要解決自身煩惱業障的問題。要知道自己的煩惱習性,一個個去解決、去應對,要不起煩惱習性。廣學多聞是從這個角度延伸出來的。有八萬四千煩惱,就有八萬四千對治的法門。每一個法門都對治一種煩惱習氣。如果通過學習能夠對治煩惱習氣,解決煩惱習氣,這個門才算是通了。
而一門深入就像找到一個突破口。假如我們被關在房子裡面,想要出來,廣學多聞就是把房子的門都打通,四面八方全部打通,暢通無阻。一門深入就是打一個孔,從一個孔出去就可以了,其他地方就不用管了。從效果來說,這兩個方法都沒有錯,都有用。要比較的話,只能說哪種方法更容易,哪種方法更能夠達到目的。
廣學多聞和一門深入從理論上講,某些地方是有交集的。廣學多聞也好,一門深入也好,最終的目標都是一樣的,都是成佛。從目標上來講,沒有不同,沒有分開,也沒有對立。這兩種方法其實是從兩種不同的角度,看向同一個目標。「一門」和「廣學」之間並沒有矛盾,也沒有對立;而凡夫容易理解成對立的兩個概念,認為廣學就不能一門深入,一門深入就不能廣學。
我們看佛教的發展史就知道,在印度的時候,佛教相對來說是以廣學多聞作為主體,那時沒有宗派之分,沒有法門之分,大家都是聽佛說的,什麼都學,沒有門道、學業專科的分類。
但是,佛教傳到中國就不一樣了,在中國就形成了八大宗派。八大宗派都是一門深入:學禪宗專學禪宗,學密宗專學密宗,學淨土專念「阿彌陀佛」,都已經專了。為什麼專呢?因為找到了「門」背後的目標。比如禪宗,認為「心即是佛」,通過認識心,悟得心性,然後就成佛了。
八大宗派最終的目標都是一樣的,都是以成佛為目的。禪、淨、密、戒律、天台、華嚴、三論、唯識都是「門」,通過這八道門,達到成佛的目標了,這才算一門深入成功了。如果一門深入沒達到目標也不算成功,跟廣學多聞本質上沒有差異。
一門廣學,互攝互含
再有,「一門」也不是不學其他的內容。比如說禪宗,不立文字,文字都沒有,沒有真正所謂的「廣」,連門都沒有,一字都沒有,一字都是多餘的。如果講簡單、超越對立,只有禪宗做到了——沒有門,無門為門。天台是學教理的,天台雖然是一門宗派,實際內容是非常廣的,一代時教都包含進去了,「廣學」和「一門」統一在一起了,既是一門深入,同時也是廣學多聞,這一門就把所有的教理都統攝在裡面了。
我們要正確理解「門」的概念。「一門」就等於只有「一」,這是我們一般人容易有的誤解。「一門」的「門」,是代表一類、一個門類。門類可以很廣,比如理科和文科,這個「理科」就是一門、一類。理科的內容和知識就多了,有數、理、化等等,光是數學的範圍就很廣。
深到很深的時候,就又是「廣」,又是「深」了。像大海,大海就是一門,一個整體;但是大海既廣又深,兩者是相容的。如果是小水溝,則既不深也不廣,它的門道就那麼淺。所以,深入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一門」當中就含有「廣」的義理。比如,「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看起來很簡單,但這六個字包含了一代時教,整個佛法的義理。所以,「一」當中也含有廣。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包含了一切教法;一切教法都囊括在「一」裡面。我們不要認為「一」就是否定其他,這是凡夫二元對立的知見,是凡夫的情執,容易學這個就否定那個。中國人喜歡吃中餐是不是就否定西餐呢?因為你喜歡中餐,這是你的緣分,是「一門」;但其他人需要其他的。所有的「門」都能達到目標,門門都是通的。
善導大師說:
如來出現於五濁,
隨宜方便化群萌。
或說多聞而得度,
(就是廣學)
或說少解證三明。
(多聞的人可以得度,少解的人也可以得度)
或教福慧雙除障,
或教禪念坐思量。
種種法門皆解脫,
無過念佛往西方。
種種法門都能解脫,這就是「門」,都是讓人解脫的。如果每一門都不能讓我們解脫,那只能是種種善根,結結佛緣。所以,我們對「一門深入」與「廣學多聞」先要有這樣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