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善導大師《法事讚》說「諸佛大悲心無二,方便化門等無殊」,又說「門門不同亦非別,別別之門還是同。同故即是如來致,別故復是慈悲心」。這是不是說在所有的門當中,其實只有一個真實之門,其他都是方便之門?
如果我們能夠把這個「真實之門」或者「方便之門」區別開來,那大家選擇起來就很方便了。
如果門門都真實,或者門門都方便,那選擇起來就有難度了。
請問法師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答:
這個問題就問得比較深了。這要瞭解教理,裡面涉及到判教的問題。
佛法的究竟目的,是要成佛,這是首先要瞭解的概念。不管哪一個法門,一定要達到成佛的目的,才算圓滿完成任務了。沒有成佛之前,都是方便。「真實」就是成佛;「方便」就是引導成佛的過程當中,循序漸進的一些方法,比如五戒十善、六度萬行等。這就是要引導眾生,向成佛的道路上一步步的往上走。
「門門不同亦非別」,門門是不同的,但是「亦非別」,也沒有差異,因為目標是一致的。
比如中國的八大宗派,八大宗派的最終目標都是讓眾生成佛的。但是八大宗派的選擇是不一樣的,禪宗直指人心,淨土專念阿彌陀佛。觀念不同,理論不同,這就叫「門門不同」。
「亦非別」,並沒有本質的差異。禪宗講開悟,是要成佛;淨土往生,也是要成佛。成了佛就沒有差異了,成了佛就是天下大同,真正的大同世界。
沒有成佛之前,因為眾生根機有差異,所以佛講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因為眾生的認識不一樣,境界不同,煩惱習性不一樣,個人愛好不一樣,才會講出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門道來。
這個「門」裡面就有「方便之門」和「真實之門」的差異了。方便的目的是要導歸真實,得到了真實,方便自然就不存在了。成佛後,講任何法都是成佛之法;沒有成佛,再怎麼講,比如人道眾生,講來講去,還是超出不了做人的道理。世間講究做好人,做善人,怎麼講,都超出不了人道的善。我們講愛心、講孝道,再怎麼講,無非就是做好人而已,不能成佛,因為這個善法就局限在這裡了。這就是方便教法。
佛法不否定方便之法,而是通過方便達到真實,這是佛法建立的目標。大家經常聽到「三乘佛法」,聲聞、緣覺、菩薩,叫三乘。聲聞、緣覺是小乘,菩薩是大乘。佛在很多經典裡面,都講到聲聞緣覺菩薩,這稱為「三乘佛法」。
但是,佛在《法華經》裡面講:
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整個佛法裡面,只有一乘佛法,沒有二沒有三,否定了「三乘教法」。
「一乘佛法」,就是「真實門」。
懂得真實道理的人,一切法都是真實法,都是一乘佛法。
比如講善法,如果是佛的境界,佛行任何善,都是大善,都是佛的善。
凡夫行任何善都是小善,因為境界很低,還是凡夫。就算有人把整個國家都治理得天下太平,就像孔子的理想一樣,天下大同,沒有惡,只有善,這是否是「真實之法」呢?還是不真實,還是方便法,人世間的善法是有漏之法,不能解脫。
只有佛的境界才是圓滿。佛無我執、無法執,人空法空,什麼都是空的,所作所為都真實。在佛那裡,只有真實教法,沒有方便教法。就像極樂世界,是報土報佛的境界,極樂世界鳥聲說法,風聲說法,什麼都是真實的,一切功德都真實不虛。
而凡夫眾生,修得再多,還是虛假之行,雜毒之善。
境界決定了法的本質是方便還是真實。我們行的方便功德有限,只有成佛的功德才是最真實的。從這個角度來講,「門」的差異就出來了。
智慧不圓滿的人,就無法達到真實境界,只能通過方便之門,慢慢,慢慢地熏修,逐步從方便到真實,這就是次第。密宗裡面經常講次第,如《菩提道次第廣論》。「次第」就是從方便慢慢引導。
而淨土法門是橫超法,沒有次第,是全真實的。所以,從真實的門道來講,只有淨土法門超越方便之門,是完全真實的,因為阿彌陀佛是報佛報土,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是最真實不虛的。
其他「門」為什麼是「方便之門」呢?
比如持戒,持五戒得人身,持得再圓滿也只是得人身,當然只是方便之法了。八關齋戒也好,還是比丘二百五十戒也好,如果只是把戒律持好了,大乘的般若智慧不夠,那還是小乘的境界,是小乘的有漏之法,還不能達到無漏的境界。持戒一定要把大乘的般若智慧融進來,才能夠跟大乘佛法相融通,最後大乘佛法要證到究竟圓滿才是徹底了。所以大乘佛法裡還含有方便和真實。
佛為什麼講那麼多經典呢?其實絕大多數都是方便之法,「廣開方便之門」,我們經常聽到這一句話。佛開了很多方便,其實真實只有一個,就是成佛。
如何來理解「方便」與「真實」呢?
這跟我們的根機、境界、智慧有關。佛的境界高,站在佛的立場來看,一切都是真實;佛以下的聖人,境界有高有低,這就有方便和真實了;站在凡夫的立場,一切都是方便,因為達不到真實的境界。
觀世音菩薩既可以是真實,又可以是方便。求子得子,求富貴得富貴,求官位得官位,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眾生的需要不一樣,有些眾生只需要方便,只希望得到一個兒子,或者一個官位,觀世音菩薩也滿其心願。觀世音菩薩用方便來度化眾生,「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欲」就是眾生的慾望,先以眾生的慾望來勾牽他,就像釣魚一樣。
佛菩薩是最高明的釣魚者,要把眾生從大苦海裡釣起來。觀世音菩薩放一個釣魚鉤,上面有好吃的,喜歡貪吃的人就被釣上來了;還有喜歡求子的、求富貴的、求官位的、求小乘的、求大乘的……慢慢地,眾生就有了出離心,最後得解脫,得成佛,這才是觀世音菩薩真實的目的。
我們瞭解佛法之後,就要知道捨「方便之門」進「真實之門」。剛才提到了「判教」的概念。「判教」就是講:什麼是方便?什麼是真實?從淺入深,通過比較,把這個講清楚講明白。如果不作這種比較,很多人就不知道什麼是方便,什麼真實。
比如念佛,有些人就講「念佛是老太婆和沒有文化的人念的」;「念佛是方便之法,禪宗是真實之法」;「天台是圓教真實之法,密宗是即身成佛真實之法」,反而把真實當方便了。這就是不知道什麼叫作「真實」,只是從表面來看,好像念佛這個方法很方便,就誤認為念佛是方便之法。這都是不瞭解佛法義理而導致的。
我們要判斷一個法是真實還是方便,一定要從「教、理、行、果」來判斷,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