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2008年11月23日講於廈門

 

【目錄】

淨土宗宗旨

淨土宗就是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淨土宗的歷史淵源

彌陀指授,一如經法

專依善導

淨土宗法脈傳承

時代的業力網路

教法回流

單提善導大師淨土思想

淨土宗核心、骨幹

宗旨一:信受彌陀救度

主動、平等、無條件 
念佛往生願 
阿彌陀佛和我們的分工 
地震救人喻:主動、平等、無條件

宗旨二:專稱彌陀佛名

口稱佛名 

宗旨三:願生彌陀淨土

宗旨四:廣度十方眾生

淨土宗特色

特色一:本願稱名 
特色二:凡夫入報 
特色三:平生業成 
特色四:現生不退

記在心中

 

 

【內文】

淨土宗宗旨

       上人慈悲,淨德法師、各位法師、各位蓮友:

 

       南無阿彌佛!南無阿彌佛!南無阿彌佛!

 

       今天在觀音寺殊勝的念佛堂,想和大家共同研討淨土宗的宗旨。

 

       淨土宗的宗旨有四句偈語,這四句偈語印在我們弘願寺所出版的這套叢書的封底。請大家合掌跟我一道恭誦一遍。

 

       淨土宗宗旨: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

 

       請放掌。

 

       這四句偈語共有二十四個字,可說是很簡短,即使以前沒有看過的人,稍微讀兩遍也能背得下來。第一句是說「信」,「信受彌陀救度」。第二句是說「行」,「專稱彌陀佛名」。第三句是說「願」,「願生彌陀淨土」。我們都知道淨土宗有所謂「信願行」,不過這裏的四句偈語是說「信行願」。最後一句是「廣度十方眾生」。前三句是自利,最後一句是利他。

 

       這四句話很好懂、很好記,但是它的內涵很豐富。我們利用今天的時間來共同研討一下。

 

淨土宗就是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首先是題目:「淨土宗宗旨」。

 

       關於「淨土宗」這三個字,希望大家有一個正確的觀念。一般大眾都知道我們中國有所謂大乘八大宗派,淨土宗就是八大宗派當中的一個宗派。可是,如果對於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不瞭解的話,即使有淨土宗的名稱,可是實質內容不相符合,也就是有名無實。可以說在善導大師之後的一千多年來,我們雖然有淨土宗的名稱,但是實際上來講,淨土宗的實質內涵並沒有完全顯現出來。

 

       所謂淨土宗,就是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離開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和它違背的,不符合的,就不是淨土宗,就不是純正的淨土法門;符合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與善導大師的教法一致的,就是淨土宗,也就是純正的淨土法門。

 

       我們都在修持淨土法門,願生西方極樂淨土,我們希望我們所修持的法門,從法義上很純正,從往生的功效上有決定性的把握,是不是?我們都希望行持純正的淨土法門。這樣,就要瞭解淨土宗的宗旨,就要瞭解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淨土宗的歷史淵源

       我這樣講,或許有人會有疑問,因為一般所說的有「淨土十三祖」,為什麼要專依善導大師一位?而且說符合善導大師的思想就是淨土宗,不符合的就叫有名無實,這樣講難免有疑問。

 

       這是有歷史淵源的。佛教傳到中國來,之所以創立淨土宗,有這麼一段因緣。如果把這個道理講明白,我想大家就不會有疑問了。

 

       中國的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可是在印度並沒有所謂八大宗派,當然也就沒有所謂淨土宗。佛教傳到中國之後,在中國形成了八大宗派。淨土宗就是唐朝的善導大師所開創的。

 

       這裏就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在佛教的祖國印度,沒有這些派,到了中國以後,反而形成了宗派?這有什麼必要?是不是多此一舉呢?這是因為印度是佛陀所應化的國家,當初佛陀說法,以佛陀的威德、智慧,以及當時眾生的善根因緣,圍繞佛陀的弟子都是善根成熟,有大菩薩,也有阿羅漢聖者,所以佛陀所說的教法都能被正確無誤地理解,也能得到正確無誤的傳承。是以佛陀座下的大弟子、菩薩、阿羅漢聖者,把佛陀所講的教法代代相傳。語言和文字是印度本國的語言文字,佛陀又是出生在這個國家,又有這樣的菩薩、阿羅漢代代相傳,所以對法義的理解,不會產生偏差。經典上淨土法門的修持,就能夠按照佛陀說的解脫原理這樣地修。這樣的話,也就無所謂要不要建立宗派的問題,因為法脈的傳承很清晰,法義的理解很正確,佛陀所說的淨土三部經的教法,都能夠純正地、沒有偏差地流傳下來。因此它本身就是純正的淨土法門,所以也就不需要再另外建立淨土宗。

 

       佛教傳到中國,淨土法門的《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陸續翻譯到中國來,就流布開來了。但是,《無量壽經》要怎樣理解?《觀無量壽經》要怎樣理解?《阿彌陀經》要怎樣理解?讀誦到這三部經的人,並不能馬上連接到當初印度本土那樣清淨的菩薩、阿羅漢修行團體,那必然是站在自己對佛法的認識程度上來理解淨土三部經。這樣,對淨土三部經,大家的見解就產生了分歧。

 

       最明顯的是《觀經》。《觀經》雖然是淨土經典,但是在善導大師的時代,以及善導大師之前的時代,各宗各派對這部經的解釋就有很多,各種解釋之間就有分歧。

 

       比如關於《觀經》九品,隋朝的慧遠大師對九品的判定特別高,他認為上品上生的人是四地到七地的菩薩(那可不是一般的菩薩,更不是凡夫之輩,登地以上的菩薩那就不得了了),上輩中品的往生者,是初地到四地菩薩,上輩下品的往生者,是地前的菩薩。總之這九品往生的人,都是聖人的根機。這樣的判斷,是根據別的經典,認為上品上生的人一到極樂世界,馬上就證悟八地的無生法忍,說明他在因地的時候,最少是四地到七地,到了極樂馬上進入八地,這是慧遠大師的解釋。

 

       天臺宗也有天臺宗對《觀經》的解釋,它的解釋就是所謂四土往生:凡夫往生到凡聖同居土,阿羅漢往生到方便有餘土,菩薩往生到實報莊嚴土,佛本身住在常寂光淨土。這是天臺宗的解釋。

 

       攝論宗的人認為凡夫根本就不能往生到阿彌陀佛極樂報土。《觀經》所說下品眾生念佛往生,他們判斷這是「別時意」,就是說,念了幾聲阿彌陀佛能夠往生,經典這樣說是鼓勵我們,實際上這輩子是不能往生的,這是鼓勵我們。要等多生多劫之後善根因緣成熟了,累世功德具足了,才能往生。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雖然大家都批註淨土經典,可是解釋起來眾說紛紜。如果依據那些解釋的話,可以講現在就沒有淨土法門讓我們來修習,因為那些都是菩薩、阿羅漢聖者的根機才可以修持的,我們凡夫只能「別時意」,下輩子、下輩子、下下輩子,這樣誰還能修持淨土法門呢?

 

       在這種因緣之下,就有必要凸出純正的淨土法門,就有必要突顯淨土宗的宗旨,就有必要為淨土法門正確無誤的弘揚建立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就有必要將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淨土三部經、印度的菩薩、聖者所傳承下來的清淨法脈,完整無誤地在中國把它解釋出來。如果沒有清淨傳承,各人堅持各人的理解,這樣,大家仍然摸不清方向。

 

       所以,在隋唐時際,就有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出現在這個世間,寫下了一部光耀古今、楷定古今的著作,就是《觀經四帖疏》。

 

       《觀經四帖疏》是善導大師建立淨土宗最根本的寶典。大師用了四個字來形容這部著作的重要性:「楷定古今」。原文是這樣說的:

某今欲疏《觀經》要義,
楷定古今。

 

       什麼叫「楷定古今」呢?就是說古今各宗各派的修行人,這些對其他宗派有研究的學者、善知識,他們雖然解釋淨土經典,但是解釋得不夠完整,不夠純粹,有所偏頗,有所失誤。這樣解釋,阿彌陀佛的本願不能彰顯,眾生得不到救度,不能往生。

 

       所以,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從西方極樂淨土,化身來到娑婆穢土,寫下《觀經四帖疏》,把這些不正確的、有所偏頗的觀念導正過來。「楷」是規範、楷模,就是標準。「定」是決定。善導大師之前叫做「古」,就是古來的經書。和善導大師同時代的,叫做「今」。對淨土法門不正確、不純粹、有所偏頗的觀念,把它們糾正過來,判定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不正確的,這叫「楷定古今」。

 

       由此我們就知道,淨土宗的建立,是因為各宗各派的諸多行人,對淨土的教典理解上產生了偏差,沒有依據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淨土三部經的原意,沒有依據阿彌陀佛本願的宗旨,沒有依據印度龍樹菩薩、天親菩薩的清淨傳承,而是根據別宗別派經典的通途思想來解釋淨土,所以就產生了失誤。在這種情況之下,善導大師出現於世,楷定古今,導正方向。

 

彌陀指授,一如經法

       善導大師在寫《觀經疏》的時候,每天晚上都有一位聖僧,在夢中指授玄義科文,「這句應該怎麼寫,這句應該怎麼解釋……」,這個夢中的人是誰呢?就是阿彌陀佛。所以,這部疏叫做「彌陀指授」。《觀經四帖疏》跟一般的《觀經》批註不一樣,它是由彌陀化身來親自指點,是彌陀化身來親自證明的,是楷定古今的。

 

       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的結尾就說:這本《觀經疏》如果要抄寫的話,就像抄寫佛經一樣,「一句一字不可加減」,加個字都不可以,減個字也不可以,因為這是彌陀指授,這是楷定古今。

 

專依善導

       因為弘揚淨土法門的太多了,禪宗的大德也弘揚淨土,天臺宗的大德也弘揚淨土,華嚴宗的大德也導歸淨土,唯識宗的窺基大師也有解釋《阿彌陀經》的《彌陀經讚》。那麼,在眾說紛紜當中,我們到底依誰?大家說我們要依據誰呀?(蓮友答:「善導大師。」)

 

       如果我們修持淨土法門,是依據天臺宗的教理,純正不純正呢?不純正。理論要跟實踐相結合,理論要跟實踐相應。我們修習淨土法門,所依據的教理不是淨土宗的教理,是天臺宗的教理,這樣會不會有差錯?(蓮友答:「會。」)這樣就不純粹。如果我們修習淨土法門,依據天臺宗,依據華嚴宗,依據般若空觀,依據唯識宗,依據禪的觀念,這樣的淨土法門,是純正的淨土法門嗎?不是。

 

       我這樣講,可能需要大家多多少少有一點教判思想,不過我們總是要知道,修持淨土法門應當依據淨土宗開宗祖師善導大師的思想,也就是依據淨土宗的純正的思想法脈,這個才穩當、才純粹、才不會有偏差。

 

       比如剛剛所講的,淨土法門所攝受的根機,果真像隋朝慧遠大師的解釋,我們都達不到,我們就通通完了。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裏就引用經文和種種道理來證明佛說《觀經》一部,是「但為凡夫,不為聖者」,是「九品皆凡」——九品都是凡夫。善導大師說: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所謂「一切善惡凡夫」,上品三生是大乘善凡夫,中品上生、中品中生是小乘善凡夫,中品下生是世間善凡夫,下品三生是造罪凡夫,總之這九品都是凡夫。

 

       通過這樣的解釋、這樣的楷定,我們就會覺得自己往生有份,對不對?如果要求具備聖人的根機,這個法門我們就學不來了。所以,善導大師《觀經疏》對淨土宗真實法義的開顯,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善導大師這個觀點提出以後,後來弘揚淨土的人,再也沒有說九品是聖者,都強調九品是凡夫了。

 

       再譬如說,往生淨土的行法,應該怎麼修持?各宗各派的解釋都不一樣。所以我們要明瞭:淨土宗,就是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淨土宗法脈傳承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之所以形成純正的淨土法脈,不僅因為他是彌陀化身,彌陀指授,楷定古今,同時也是因為他有清淨的法脈傳承。

 

       在中國的淨土祖師當中,除了善導大師這個法系之外,其他祖師並沒有傳承關係,都是根據自己的智慧,根據自己的修行心得,根據自己對整個佛教的理解來解釋淨土法門的。

 

       善導大師不一樣,善導大師解釋淨土三部經,他是站在阿彌陀佛本願的立場上。他的觀點是傳自於哪裡呢?道綽大師。道綽大師的《安樂集》也是以彌陀本願作為他的立場。道綽大師又是傳承誰呢?傳自於曇鸞大師。曇鸞大師最有名的著作就是《往生論註》,他是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純純粹粹以阿彌陀佛的本願來解釋淨土法門的要義。這個大家要看《往生論註》才會明瞭,這是很清楚的。曇鸞大師又傳承於誰呢?曇鸞大師是南北朝時代梁朝的人,他曾見過從印度來的菩提流支三藏,他是從菩提流支三藏那裏直接傳承了印度的天親菩薩和龍樹菩薩對淨土的解釋,是這樣清淨的法脈。天親菩薩的淨土著作,就是「淨土三經一論」的《往生論》,所以,曇鸞大師的法脈傳承很清楚,通過印度的菩提流支三藏,接受了天親菩薩的《往生論》,並上溯到龍樹菩薩的《易行品》。曇鸞大師為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撰寫了《往生論註》。《往生論註》的開篇就引用龍樹菩薩的《易行品》難易二道判,來判明這部《往生論》是易行道的法門,是乘船的法門,是他力的法門,是「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

 

       像這樣代代相傳,有清晰思路的,法義完全一脈相承的,只有善導大師這個體系。

 

       像明代蓮池大師、蕅益大師的解釋,像隋代智者大師的解釋,那就沒有這種思想,沒有這種法脈傳承,也沒有這種清楚明白地站在阿彌陀佛他力本願的立場來解釋淨土三部經。所以,雖然各宗各派的善知識都在宣揚淨土法門,也都起到了烘托淨土法門、普及淨土法門的作用。但是就法義的純正度來講,除了善導大師這個體系之外,其他的都不是純正的淨土法門,所以也沒有資格稱為淨土宗。

 

       我這樣講,如果對教理、教史沒有深度瞭解的話,可能一下子難以接受,一下子難以轉過彎。

 

       譬如說「教宗天臺,行歸淨土」,學教理的人往往會聽說這樣的話。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他修行的目標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的修行呢,是修行淨土法門;他的教理呢,他的理論指導是以天臺宗為標準——「教宗天臺,行歸淨土」。「宗」是宗旨、標準。這個很顯然是天臺宗的淨土法門,不是淨土宗的淨土法門,也很顯然不是純正的淨土法門。

 

       還有的人「教宗華嚴,行歸淨土」,還有的人「教宗般若,行歸淨土」;有的是密淨雙修,有的是禪淨雙修,有的是台淨雙修,總之不是純粹不雜的淨土法門。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狀況呢?因為唐代發生了一次佛教的法難事件——唐武宗滅佛滅法。經過這次法難事件的打擊,佛教的很多經典蕩然無存,像善導大師的《觀經疏》,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道綽大師的《安樂集》等等,在我們中國失傳。一千多年來,有人要修持淨土法門,就沒有這一系列淨土宗根本教典作為參考,只能參考天臺宗、參考華嚴宗行持淨土法門,就沒辦法「教宗淨土,行歸淨土」。為什麼?因為完整、純正的淨土宗教典在中國失傳了。《觀經疏》沒有了,《往生論註》也沒有了,於是只好參考天臺、華嚴、唯識、律宗、密宗、禪宗,只好參考這些。另一方面,各宗各派的善知識弘揚淨土的時候,免不了用他們自宗的教理和體悟來解釋淨土,所以佛教又回到了善導大師開創淨土宗之前的那種局面。

 

       一千多年以來,雖然有淨土法門,但是並不純正,因為法脈失去了傳承;雖然有淨土法門,但是沒有淨土宗,因為建立宗派的教典失傳了。

 

       我們各位可以講很幸運,很有福報。這一千多年來那麼多的善知識,那麼多的修行人,都沒有機緣接觸到善導大師的思想,而我們接觸到了。這是因為在大約一百多年前,善導大師的《觀經疏》等五部九卷,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從日本又回到了中國,有這麼一段歷史因緣,我們今天才看得到。

 

       雖然回到了中國,但是中國這一百年的時間可以講是多災多難。八國聯軍入侵,我們成為一個殖民地國家,被人家欺侮,民不聊生。在這種情況之下,談得上什麼弘法布教?談得上什麼研究祖典?談不上。接下來又是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解放之後本來安定了,結果又來了一場文化大革命。最近這二三十年,國家相對安定,國力也上升,民族的信心也上升,對教理、法義也能夠沉下心來做研究。

 

       在這個時代研究善導大師思想,最具體、最徹底的就是慧淨法師。他把善導大師思想完整地展現出來,編譯流布在世人面前,我們才有機會看到。所以,我們各位,在這個時代,大家來修持淨土法門,是非常有福報的。

 

時代的業力網路

       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感到世務繁忙,達不到所謂清淨心,達不到禪定清淨、智慧開發。如果還按照一千多年來所要求的,「雖然稱念彌陀名號,還要有禪定功夫,還要智慧開發,這樣的念佛才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民風淳樸的明清時代,大概可以做得到,到了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已經做不到了。

 

       我想大家坐在這個地方,一開始一定有交代手機關機,對不對?我們可以想像,兩三年前,大家聽法的時候,需要打招呼手機關機嗎?不需要。手機,就是娑婆世界的一個業力網路,是業力的物質化,你走到哪裡都跑不掉,你躲在深山裏都不行,天上也有網,地上也有網,電信網路、電腦網路,把你的業力綁到一起。

 

       這個時代的眾生,被層層業力的網路控制住。我們想靠自己的力量尋求解脫,就好像一隻蒼蠅落入蜘蛛網裏面,牠越是揮動翅膀,就被纏得越緊。何況我們不只是一張網,各種關係網一層一層把我們套在裏面。這個時代的人,要靠自己修行出離輪迴,根本不可能。

 

教法回流

       到了這個時代,善導大師純正的淨土思想如果還不能展現的話,我們個個只能欲哭無淚。

 

       佛菩薩要救度眾生,有無量的智慧方便,有無量的慈悲善巧,看到我們是這樣根機的眾生,因緣成熟了,善導大師的教法回流到中國來,所以我們大家就接觸到。

 

       如果大家看弘願寺所出版的這一系列叢書,聽弘願寺所出版的這一系列光碟,那麼大家所接觸的,就是純正的淨土宗思想,就是純正的淨土法脈,就是不打折扣的善導大師淨土思想。

 

       我們是專門依據善導大師,只要符合善導大師的思想的,我們都通通接受,都通通宣揚;如果跟善導大師思想不一致的,我們就不接受——這個是標準。只要依據這個標準,往生就不用擔心,我們就很安心、很快樂、很法喜。如果不是這樣的,法義就不夠純正,修持起來就會擔心害怕,往生就不定。

 

單提善導大師淨土思想

       所以,「淨土宗」這三個字是有深刻涵義的。所謂「淨土宗」,不是一般所講的淨土十三祖師的思想。十三祖的思想是彼此不同的。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它們對《阿彌陀經》的解釋是不一樣的。如果一樣,蕅益大師就不需要再寫《彌陀要解》了。蕅益大師是在天臺宗的教理框架之下解釋《阿彌陀經》的,蓮池大師則是根據《華嚴經》的理論框架來解釋《阿彌陀經》。他們的解釋當中有很多的閃光點。像《彌陀要解》當中有很多話,很乾淨俐落,很能打動我們的心,很能給我們啟發,但是他沒有依據善導大師的淨土宗教理。為什麼呢?他沒有看到,沒有機會參考到。所以,從宋代到清代,一千多年間,弘揚淨土的祖典,大家回去翻一翻,都沒有引用到善導大師的著作,以及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道綽大師的《安樂集》。這樣怎麼能夠純正呢?

 

       何況這十三祖之間,有的是天臺的,有的是華嚴的,有的是禪的。像永明延壽大師,是禪宗的祖師,他反過來弘揚淨土。他們也沒有專門淨土宗的有體系性的教判思想。

 

       所以,我們講的淨土宗,就不是通講十三祖,因為他們之間的法脈傳承不清晰,都是以各宗各派的思想來解釋淨土。

 

       我們所講的淨土宗,就是單提善導大師淨土思想,這是從印度的釋迦牟尼佛到龍樹菩薩、到天親菩薩,經過菩提流支三藏,從印度傳到中國的曇鸞,曇鸞到道綽,道綽到善導,這一系列很清晰的傳承,思想上是一脈相承,不會有差錯,都是一致的,一脈貫通的,都是站在阿彌陀佛的本願立場上來解釋,這個就是一體的,這個就是純正的淨土法門。

 

       淨土宗是以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為標準,「楷定古今」就是標準,符合的就接受,不符合的就放到旁邊。我們是專修淨土,我們是專依善導大師的思想。

 

淨土宗核心、骨幹

       下面講淨土宗的宗旨。淨土宗的教理很廣泛,經典有三部,祖師的著作從印度到中國也很多,剛才所講的那麼多祖師,那麼多教理法義,到底淨土宗的核心在哪裡?這就要把它的宗旨提煉出來。

 

       所謂「宗旨」,就是核心,就是骨幹。這是綱領性的,其他的可以改變,可以加減,可以左右,可以商量,但是這個宗旨是根本性的,原則性的,不能夠改變的,所以叫宗旨。

 

       淨土宗那麼多的經文法義,到底它的核心在哪裡?就是慧淨上人所寫的這四句話,這就是淨土宗的宗旨: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

 

宗旨一:信受彌陀救度

       第一句:

 

       信受彌陀救度。

 

       這一句是顯明:淨土法門是彌陀救度的法門。

 

       可以說我們佛教是以慈悲為特點,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所以,總體來講,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他是要來救度眾生的。如同《法華經》所講的,「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如果沒有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我們自己是沒有辦法出離六道火宅的。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世間,就是要救我們這三界輪迴的眾生。

 

       不過,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特點各不一樣,就好像我們陷在敵人的包圍當中,萬分危急,彷徨無助。有人前來搭救,一種方法就是發給我們每人一件武器。身強力壯的人,他本來是赤手空拳被敵人包圍著,現在他拿到一件很好的武器,他有力量,這樣他就可以突破重圍,自己就可以離開險境。這個雖然說是人家來救他,也是他自己救了自己,他拿到了這件武器,然後自己突破重圍。

 

       可是另外還有一種人,他的身體很弱,沒有力量,即使給他武器,他也不會使用,他也拿不動。這樣的人,就需要搭救的人走進來說:「你只要跟著我,我帶著你,甚至把你背在肩膀上。」這樣一路過關斬將,離開險境。

 

       第二種人,可以講是純粹的、徹底的、完完整整地被救度。

 

       釋迦牟尼佛來到世間,講八萬四千法門,除了淨土宗這個法門之外,其他的法門都是講自救,都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發了戒定慧的武器。戒定慧的武器,我們能不能扛得動呢?就像關公八十多斤的青龍偃月刀,雖然很鋒利,可是我們扛不動,我們不會用,拿著扛不動的武器,反而是拖累。如果我們身強力壯,又能應用自如的話,那就可以殺出重圍。

 

       這個重圍代表什麼呢?我們被過去、今生所造下的種種業障包圍著。釋迦牟尼佛就給我們發了八萬四千戒定慧的武器,一個人發一件。我們都發到了,五戒、十戒、菩薩戒,種種禪定之法,種種開悟之法,戒定慧都有了。但是我們能不能扛得動?有的人叫他修五戒,他就扛不動。吃素,「哎呀,我受不了」,這個就扛不動了,多數世人都沒有力量來修持它。同時,戒定慧修持的目的,是要達到息滅貪瞋癡的目的,那就難上加難。如果是強健有力的人,像上根利智的祖師大德一樣,他就可以拿起戒定慧的武器,剁斷貪瞋癡的煩惱,打敗貪瞋癡煩惱的業習,這樣的人,可以靠自力,自己救自己。釋迦牟尼佛等於是讓他自己救自己離開輪迴。可是,嚴格說來,我們是連五戒清淨都做不到,不要說菩薩戒,說菩薩戒就不好意思了,菩薩戒要發菩提心,才能成為菩薩。

 

       昨天也講到我們的菩提心,衡量一下大概還不值五毛錢。怎麼說不值五毛錢?根本就沒有菩提心。在佛堂裏發心,打開課誦本:「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好,念完了,本子一合,出門提著菜籃去買菜。比如說這菜兩塊五一斤,你就說兩塊,還他五毛錢的價。那麼你的菩提心就不值五毛錢,因為你發菩提心的人,五毛錢還要還價,兩塊五還到兩塊錢。所以我們的菩提心,要靠它,我們是沒有力量的。

 

       要靠持戒,我們也不能夠戒律清淨。要靠禪定,我們都是散亂的。

 

       像這樣的眾生,阿彌陀佛的這個法門才能徹底地體現救度的特色,大慈大悲就是在這個地方體現出來。發不起廣大菩提心的人,不能夠清淨地受持戒律,也不能夠有禪定的功夫,也不能夠開智慧的人,也就是剛才所講的八萬四千戒定慧的武器我們拿不起來,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人把我們背在肩膀上,一路衝殺出去。

 

       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把我們背在他的肩膀上,用他六字名號的利劍——只要我們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善導大師就講:「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只要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不要我們自斷煩惱,阿彌陀佛馬上把寶劍拔出來,用無量光遍照我們過去和現在的業障,斬斷我們生死的系縛,直接讓我們離開三界的包圍。

 

       只有彌陀本願的救度、完全他力的救度,才能把救度的意涵完整地表達出來。

 

       我們靠自己的力量是救不了自己的。在八萬四千法門當中,其他的法門可以講是自己救自己;我們這個法門是彌陀來救度我們,所以叫「信受彌陀救度」。

 

主動、平等、無條件

       除了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來救度我們,其他法門都需要我們達到某種條件、某種標準。而阿彌陀佛的救度,可以用三個詞來形容:主動、平等、無條件。

 

       什麼是主動?就是說我們沒有請求,沒有拜託,他主動來救我們,這叫主動。阿彌陀佛在因地發四十八願救我們,這四十八願是我們請他發的嗎?我們有沒有請他?「法藏比丘,請你幫忙發發願……」,我們沒有。是他主動發願說:「設我得佛——我要成佛;十方眾生,我要救你!」這是主動。

 

       主動救我們,有什麼意義呢?說到「主動」這兩個字,就說是阿彌陀佛有這個根本意願,他要救我們。因為我們一般都在那裏擔心說,「我想到西方極樂世界,我想被阿彌陀佛來救,不知道阿彌陀佛願不願意救我?不知道我有沒有達到標準?」如果有這樣的想法,就是我們自己在主動求這尊佛,好像阿彌陀佛是被動的。如果我們理解這尊佛,是他主動要救我們的,只要我們答應讓他救,這尊佛就會歡喜,對不對?我們大家出門辦事,我們主動求人家的時候,人家答應了,我們就歡喜,「只要你答應就好了,我什麼都滿足你,什麼都答應你」。阿彌陀佛也一樣,他要救我們,他主動發願救我們,他只要我們答應讓他救,他就歡喜,他就說:「好啊,那我救你!」到哪裡?「到我的淨土來!」怎麼來?「給你名號。」你說:「我有煩惱。」「那我來解決!」你說:「我有業障。」「那我來解決!」「我還不清淨……」阿彌陀佛說:「通通都由沒有關係!通通都我來解決!只要你讓我救,只要你稱念我的名號,就可以了。」所以,「主動」反映了這尊佛有大慈悲的心,也反映了他平等救度、無條件救度這樣的心。主動就是無條件的,還要有條件,就不是主動。

 

       什麼叫平等?就是沒有差別地救度我們,平等也是沒有條件。阿彌陀佛來救度我們,不看我們是男是女,也不看我們是凡夫還是聖人,也不看我們是出家或在家,也不看我們會不會讀誦經典,這些都不論,他沒有差別地要救度我們,這叫平等。所以四十八願就說:「十方眾生」。「十方眾生」四個字很簡短,但是包含得廣大,所有的都包含在內,聖人、凡夫,凡夫裏面有善人、有惡人,通通包含在內。善人裏有大乘善、小乘善、世間善,惡人裏面也有五逆惡、破戒惡、十惡、輕惡、重惡;也有平生、也有臨終;也有有智慧、無智慧,能持戒、不能持戒,通通包含在內,這個叫平等救度。所以第十八願說「十方眾生」,阿彌陀佛要救度的物件,是十方一切眾生,沒有差別的。

 

       什麼叫無條件?救度我們沒有條件。要提條件,那就不是要救度我們。

 

       譬如一個醫生,他身懷絕技。有人得了疑難雜症,非他不能治。這個醫生如果有醫德話,知道這個情況,他就會在半夜頂風冒雨,即使是山路崎嶇,他也要去救他。如果說這個病人就是我們,只有那個醫生能夠救我們,他半夜來了,冒著掉下懸崖的危險來救我們,我們感不感激他?「哎呀,你真是我的救命恩人哪!」如果那個醫生不是這樣的,只有他能夠救我們,「這個病非我莫治」,他就對我們開出高價,那我們心裏有什麼感覺?我們會把他當做救命恩人嗎?他是個缺了良心的黑心醫生!正當我們病苦、需要求他的時候,他開出了高價,「你要怎樣怎樣,不然我不救你」,這樣就不叫救度,這叫做賺黑心錢。我們也不會認為他是我們的救命恩人。所以,救度是沒有條件的。

 

       而且,所謂救度,是為對方考慮的。阿彌陀佛救度我們,是根據我們的情況。譬如有一個人,他餓得要死,我這塊面包能救他。這塊面包只是兩塊五毛錢,但是現在他餓得要死了,非要我這塊面包不可,我就賣給他兩萬塊,這叫救度嗎?這不叫救度,這只是為了自己的考慮。救度是為對方考慮的,滿足對方。這個人已經餓到這種程度,沒有力氣了,那我怎麼辦呢?我就倒一碗水,和著水送到他嘴邊,讓他喝下去——就是依據他的情況。

 

       我們這樣貪瞋癡熾烈的凡夫,如果讓我們修持種種的法門,那對我們來說實在是很困難。所以阿彌陀佛他就以「主動、平等、無條件」的特色來救度我們。

 

念佛往生願

       「主動、平等、無條件」反映在哪裡?反映在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當中。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願,叫做「念佛往生願」。念佛往生願最能反映阿彌陀佛救度的特點。願文是這樣的,大家請合掌跟我一道念: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條願可以講是最慈悲的。

 

       「設我得佛」:法藏比丘主動說:「我要是成佛」。四十八願的每一條願的前面都有這四個字,都是他主動地、沒有經過我們請求拜託地發願。

 

       「十方眾生」:法藏比丘要救度的物件,就是我們。「我要是成佛,就是要救度十方眾生。我要怎麼救度他們呢?」——下面就是解釋他無條件的救度,前一句是說:

 

       「至心信樂」:所謂「至心信樂」,就是宗旨所說的「信受彌陀救度」。「至心」就是真的,「你要真的相信我來救你」。如果我們相信自己是個需要被救的人,陷在苦難當中,陷在危急的絕境當中,正在等待拯救,相信有人來救我們了,我們會不會感到安樂?會的!這叫「至心信樂」。

 

       如果不能體會自己是個墮入困境的人,是個遭受苦難、需要蒙救的人,那你還會靠自己的力量,認為自己還有辦法出離生死輪迴,你就不是在信受彌陀的救度。

 

       所以,「信受彌陀救度」第一要「至心信樂」。

 

       我們是貪瞋癡煩惱業習深重的凡夫,對不對?我們是沒有力量解決自己生死輪迴的凡夫,對不對?我們是經常被煩惱打得遍體鱗傷的凡夫,對不對?

 

       譬如說有個人走出家門,臉上被打了五條手指痕。怎麼回事?他跟老婆吵架,老婆打的。表面上看是老婆打的,骨子裏是被煩惱打的,被煩惱打得遍體鱗傷。她本來是不會打你的,因為她有煩惱。

 

       我們在世間,我們的內心,我們的身體,《觀經》說「被煩惱賊所害」,我們被煩惱賊所逼害,我們是鬥不過煩惱的,煩惱是這樣地熾盛!

 

       既然鬥不過煩惱,身口意就會造罪造業。大家有沒有殺生?有沒有吃肉?有沒有騙人?有沒有起貪心?有沒有忌妒心?通通都有!有這些罪業,將來一定要墮落的。

 

       我們是這樣的眾生,所以我們需要救度。那麼需要救度的人,遇到了彌陀的救度,就會至心信樂。

 

       阿彌陀佛說:「我就是來救度你的佛,我成佛就是為救度的,請你相信我的救度!你信受我的救度,你就會有安樂,你就會有安慰。」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
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這也是阿彌陀佛發願所講的。

 

       第十八願是念佛往生願,要拯救的是一切恐懼的人,讓我們有安樂,所謂「眾生安樂我安樂」。

 

       所以講,「至心信樂」是對我們提的條件嗎?「我要救你,請你相信我」,這個談不上條件。

 

       第二句說:

 

       「欲生我國」:「你要往生我的淨土」。為什麼呢?「娑婆世界是惡人、惡業、惡煩惱聚集的地方,在這裏永遠是受苦受難,我要把你救到我的淨土」。所以宗旨裏就說:「願生彌陀淨土」。這個「欲生我國」是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呼喚,也不是條件。阿彌陀佛主動呼喚:「你要到我的淨土來!」

 

       我們在這裏說:「我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願意往生,阿彌陀佛到時候真的會來救我嗎?會不會不來呀?」好像是我們主動在那裏求。

 

       其實,阿彌陀佛比我們更殷切,他在不可思議久遠劫之前就呼喚我們說:「十方眾生,你要來生我的淨土,你要來,你要來,你要來!」

 

       阿彌陀佛用他的願、用他的慈悲打動我們,呼喚我們說:「你要來生我的淨土!」那麼這個「欲生我國」算是條件嗎?不算。

 

       我們大家願不願意往生彼國?(蓮友答:「願意。」)

 

       我們願往生,阿彌陀佛「欲生我國」這四個字就落實下來了。這也不算條件,只要我們願意就好。

 

       後面還有四個字:

 

       「乃至十念」:「乃至十念地念佛,念我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這也不是條件。為什麼呢?因為六字名號是功德體,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沒有功德,所以法藏比丘發願說:「只要你相信我的救度,只要你願生我的淨土……」

 

       「可是,阿彌陀佛,我雖然願意往生,但是我沒有功德呀!你的淨土那麼莊嚴,我怎麼能去呢?」

 

       「好啦好啦,沒關係,只要你願意來往生,我的功德就給你,我六字名號的功德給你!」

 

       怎麼給我們呢?如果讓我們很困難地得到,那也不能救我們。就好像我們是那個餓得要死的人,把食物給我們,如果很困難才能得到,放在樓梯頂上,讓我們上去拿,我們都餓得要死了,爬都爬不動,站都站不起來了,我們拿不到。如果主動來放到我們嘴邊,餵到我們嘴裏,我們只要動動口就可以吞下去,這個就好了。

 

       所以,阿彌陀佛把他的六字名號給我們,說:「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他要救度我們,說:「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六字名號的功德佈施給我們,如果要求我們一定要達到禪定一心,六字名號的功德才能歸我們所有,如果要求我們一定要達到智慧開發,六字名號的功德才能歸我們所有,如果有這些要求的話,六字名號的功德我們也得不到,對不對?

 

       不要說這麼高深的,如果一定要吃全素,六字名號的功德才能給你,那麼這個世間很多人就得不到了,因為他不能吃全素,他吃不來。

 

       所以,這些要求都是沒有的。「只要你答應願生我的淨土,我救度你沒有任何條件;不僅沒有條件,而且我把我名號的功德送給你;不僅送給你,而且非常容易地讓你馬上得到——就用『乃至十念』四個字」。

 

       「乃至十念」,「乃至」兩個字是有很大的彈性,乃至清淨心稱念名號,乃至散心稱念名號,乃至出家人的稱念、乃至在家人的稱念,乃至功夫深、乃至功夫淺,通通不論,這樣的念佛叫做「乃至」。

 

       「十念」,善導大師根據《觀經》下下品,把「十念」解釋為十聲稱佛,「你只要動嘴巴發出聲音來,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的功德就是你的了」。

 

       但是這一點你要相信!「我只要這樣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就歸我所有,這樣的念佛就可以被救。」

 

       如果這樣念佛就可以被救,難道我們不會快樂嗎?如果這樣念佛就可以被救,難道不是容易嗎?

 

       如果這樣念佛就可以被救,我們所有的眾生就有得救、就有希望。

 

       「乃至十念」,善導大師根據《觀經》下下品解釋為只要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因為我們遇到阿彌陀佛救度的時間不一樣,有的人是臨終才遇到,有的人是二十歲、三十歲,平生就遇到,我們想一想,比如說我們在大海當中,正在那裏頭出頭沒,我們盼望不盼望人家來救我們?盼望。這個時候,有一條船開過來,我們的心是不是會歸向它?這時候有人把我們救到船上,我們是不是一定會在船上、不要再下去了?因為水裏太苦了,對不對?我們會在船上過得很安樂。我們會不會想要再下到水中?不會的。

 

       真正體會到自己是一個需要救度的人,就要獲得救度。他不獲得便罷,一旦獲得救度,就永遠地在救度當中,不會離開。所以這個「乃至十念」,善導大師就解釋為「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上盡一形」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現在知道這句六字名號是救度我的。我是一個多罪多業的人,煩惱不斷的人,妄想雜念紛飛的人,什麼法門都修不成的人,將來必定墮落的人。我這樣的人,只要念佛,佛就救度我,必定可以往生!」

 

       我們被阿彌陀佛所救,我們就像那個從水裏被撈到船上的人一樣,我們就不願再下去,我們一旦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我們就會一路念下去,就一輩子不會改變,這樣才叫得救,對不對?這樣才是被救的心情。所以,「乃至十念」,善導大師解釋為「上盡一形」,就是說:我們一念「南無阿彌陀佛」,那就是一輩子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為什麼呢?因為「我只有念這一尊佛,我只有被阿彌陀佛救!一旦被佛救到了,我就不願意離開阿彌陀佛」。我是這樣,你也是這樣,大家都是這樣,自然就會形成「上盡一形」的念佛。

 

       那麼,什麼叫「下至十聲」呢?有的人是平常就遇到這個法門,可是另外的人就沒有這個因緣,他一直到臨終,大約只剩一口氣、念十聲佛的時間,他遇到了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他會不會說「我有念十聲佛的時間,但是我不念十聲,我只念五聲」?他不會,他會「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他有十聲的時間,他念十聲,他往生了,這叫「下至十聲」。

 

       如果說有一個人,他沒有念十聲的時間,他只有念五聲的時間,他念了五聲,那能不能獲救?也能獲救!因為就像剛才一樣的,他一旦被救,就會願意永遠地和救度者在一起,他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經中說「令聲不絕」,善導大師解釋為「相續稱名」。為什麼相續稱名?一個即將要死、需要他人救度的人,自然會念念不捨、念念不忘,不願離開這個安樂的環境,不願重返恐怖的境界。

 

       所以,我們這樣的念佛,「乃至十念」是個條件嗎?不是條件。像善導大師這樣的解釋,沒有任何的條件。他說:「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向專稱」,「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只要我們一向專稱——所謂「一向專稱」,也不是條件,是阿彌陀佛要保護我們,把名號給我們,說:「你坐上我救度你的大願船,不要下船,我能夠保護到你。」那我們的心情呢,我們落在生死的苦海當中,被彌陀救上了大願船,如果我們還想下來,證明是在做兒戲,不瞭解輪迴之苦。一旦我們瞭解輪迴之苦,瞭解自己是造業墮落的凡夫,這樣念佛也就會相續念佛。

 

       所以,「乃至十念」從彌陀這個角度來講,就是他無條件救度我們;從我們這邊來講,就是我們獲得阿彌陀佛的救度,所以這個叫無條件救度。

 

       至於後來有的人的解釋,就離開了彌陀的誓願,也離開了善導大師解釋的意旨。

 

       大家都知道有兩句話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如果是這兩句的話,那就是有條件。什麼條件?就是「你念我的名號,要達到禪定。如果沒有禪定的心,你是散亂的心,你喊破喉嚨也不能夠得救」,這就不叫「乃至十念」,這叫「禪定十念」。這種解釋不是阿彌陀佛對我們的要求。阿彌陀佛說:「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你只要信受我的救度,願生我的淨土,你只要這樣念佛的話,你不往生,我負責任!」他沒有說要我們有清淨心、禪定心。所以,這不是阿彌陀佛的要求,也不是善導大師的解釋。這些是站在禪定的立場上所得的結論。修禪的人,他們認為「念佛如果沒有禪定功夫,不管你怎樣修持,都是不可以的」。所以他跟你說:「你念名號,你要有禪定。如果你沒有,就算喊破喉嚨,也是枉然。」但是,這樣的解釋不是純正的淨土法門,不是淨土宗的宗旨,也不叫無條件的救度。彌陀的救度沒有條件說「你一定要達到禪定心」,也沒有說「你一定要出家」。如果說一定要出家,大家能夠做到嗎?做不到。也沒有說「你一定要讀這部經、誦那部咒」,這些都沒有要求,這叫無條件救度。

 

阿彌陀佛和我們的分工

       我們把第十八願的願文回頭再來複習一遍。願文非常簡潔,非常乾脆。第十八願中,阿彌陀佛和我們眾生有一個分工:三句話由我們來做,剩下的四句由佛來做。

 

       「設我得佛」,這一句話跟我們有關係嗎?這是法藏比丘發的願,不需要我們來發願;「好,你發願,那我來看你的」,這句話是他做的,不是我們做的。

 

       「十方眾生」我們都包含在內,也是他要救度的物件,我們只要知道我們是在「十方眾生」之內就好了。大家在座的每一位是不是十方眾生之一?我們都是的。

 

       下面三句就是由我們做的:

 

       「至心信樂」,要我們真的相信彌陀的救度。大家真的相信彌陀的救度嗎?(蓮友答:「是。」)如果相信,我們就做到這一句。真的相信就不要懷疑哦!什麼叫作懷疑?「阿彌陀佛,像我這樣的煩惱,你救得了我嗎?」這樣的想法,是不是真的相信呢?(蓮友答:「不是。」)這樣的想法不快樂;「阿彌陀佛,我的罪業這麼重,你真的救得了我嗎?」種種的問號,那就不叫「至心信樂」。「至心信樂」是說:「我某某人,我這樣的煩惱多多,業障深重,雖然念佛也沒有清淨,雖然想清淨持戒也還達不到,雖然想沒有妄想雜念、不起貪瞋癡卻天天起,像我這樣的人念佛,阿彌陀佛一定能夠救我!」這叫「至心信樂」。這句是由我們做。

 

       第二句「欲生我國」,也是法藏比丘對我們呼喚說:「你要往生我的淨土!」我們願不願意往生?(蓮友答:「願意!」)相信自己是一個沒有力量的人,大家願不願意往生?(蓮友答:「願意!」)這還差不多。我們願意往生的話,第二句就已經做到了。

 

       第三句「乃至十念」,善導大師解釋說:「上盡一形,下至十聲」。隨你的忙閑,你能清淨心就清淨心,你不能清淨心也可以;你有時間就念三萬,沒有時間你就念二萬;你精進勇猛你就念三萬,不夠精進你就念一萬,或者是念五千、八千都可以。只要你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就可以了。這樣的念佛叫「乃至十念」。我們能不能做到?(蓮友答:「能!」)都能做到!還有什麼做不到?坐在那裏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不能起妄想雜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不能起妄想雜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但是一樣地救度他。你叫它不要妄想雜念,它偏偏要起,心猿意馬,我們以為救不到了。好了,現在把你全部解放,只要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只要你口稱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心裏東想也好、西想也好,都沒有關係——我當然不是鼓勵大家去妄想,我們都希望心裏清淨一些——大家知道,這個跟往生沒有關係。怎麼說呢?大家有沒有坐過船?有沒有坐過車?(蓮友答:「有。」)有沒有坐過飛機?(蓮友答:「有。」)那我們坐在飛機的位子上,有沒有想「我坐在飛機上、坐在飛機上」,你不會這樣想嘛;如果在飛機上一定不能想別的,比如突然想到廈門家裏的鑰匙沒有拿,如果你這樣一想就從飛機上掉下來,那這個飛機你還敢坐嗎?(蓮友答:「不敢坐。」)你坐在飛機上,只要你在上飛機之前,你要信受這個飛機,你如果要想:「這個鐵傢伙飛在天上,萬一掉下來怎麼辦?」你不敢坐它,那就麻煩了。只要你相信機長,你敢坐,坐上去之後,機艙門一關,坐得穩穩當當的,只要你不下來,雖然東想西想一下,那會影響你嗎?(蓮友答:「不會。」)

 

       世間的飛機是這樣,六字名號的飛機也是這樣,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就是一架飛機,從娑婆世界,航線很遠,有十萬億佛土。飛到西方極樂世界,靠我們這邊的波音747是飛不去的,一定要靠六字名號,對不對?

 

       有的人不敢坐飛機,坐上飛機也不敢打盹。像我父親,一開始不敢坐飛機,他老人家心想:「這麼個鐵傢伙,怎麼就飛上天了?要是掉下來怎麼辦?」因為我在飛機場工作,他到機場去看,每次看得很清楚,「它真的飛起來了,它真的降下來了」。看多了心裏就癢癢的,他也想試一試。這時候,他就願意坐上去了。

 

       如果我們現在到原始森林的原始部落裏找一個酋長,找一個最有智慧的一個族長,你說:「某某人,你坐上這個鐵傢伙,把你載到天上去。」「載到天上去?萬一我掉下來怎麼辦?它會不會起火燃燒?」

 

       首先他要有信心,有信心才肯坐上飛機。

 

       那麼,我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要跨越十萬億佛土,娑婆世界什麼東西都不能到,只有六字名號!

 

       阿彌陀佛,我和他很有緣。原來我是在航空公司工作,現在仍然是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員,不過我現在是在阿彌陀佛的航空公司上班。阿彌陀佛是十方法界航空公司的總董事長,他派六字名號的飛機,普遍地開闢了航線,在我們娑婆世界開闢了娑婆到極樂的航線。那我仍然是做售票的工作,不過現在的工作改變了,不是叫售票,是送票,免費送,招呼大家:「各位旅客,歡迎乘坐六字名號的航班!」

 

       我們是這樣煩惱多多、業障深重,只要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經文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所謂的「攝取不捨」,就是救度我們、保護我們、不再離開我們。就像剛才的比喻,一旦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進了這句名號的航班,艙門一關,就把我們運載起來,這叫攝取不捨。我們坐在六字名號的航班裏,念著「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雖然有時會散亂,想到一些小事情,雖然有時會想到廚房裏的飯菜,但是我們會離開六字名號的航班嗎?不會。我們在六字名號的飛機裏一起雜念,就「撲通」掉下去了,會不會?(蓮友答:「不會。」)如果那樣的話,六字名號誰還敢念?因為我們不可能做到不起雜念。所以大家不用擔心,彌陀的救度是千穩萬當的,是主動、平等的救度,而且這個救度是沒有條件的,即使我們念佛當中偶爾——我們不是偶爾了,是經常雜念紛飛、東想西想,但是,只要我們的心是信受彌陀救度的,只要我們的心是願生彌陀淨土的,那些沒有障礙。

 

       我們坐上飛機,就是把自己交給機長了。只要交給他,他就負責把我們送到目的地。只要你肯交出去,坐上飛機,那沒有問題。

 

       當然,世間的航班還會出現故障、飛機失事,阿彌陀佛的航班不會有故障。阿彌陀佛就是機長,六字名號就是飛機,只要我們交給他——所謂交給他是什麼意思?就是要我們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信受彌陀救我,我讓他救。怎麼讓他救?怎麼上這個飛機?「我念南無阿彌陀佛,專念不改變」,這就可以了。那麼,這樣的情形,就是我們交給了阿彌陀佛。我們除了念佛,其他的我們做不到。我們雖然沒辦法做到不妄想雜念,但是怎麼會影響救度呢?我都交給阿彌陀佛了!這個大家應該一講就明白了。就像你交給機長了,你就坐在飛機上,偶爾想想別的事情,那是沒有障礙的。

 

地震救人喻:主動、平等、無條件

       前一段時間,2008年5月12日,農曆四月初八,發生了汶川大地震,瞬間地動山搖,樓房都坍塌了,很多人被埋在地下。這個時候需不需要救度?需要。溫家寶總理幾個小時之內就到達災區,感動了災區百姓,「真是我們的好總理」。如果說總理坐在中南海的椅子上,讓埋在地底下的人一直在喊「救命啊,你來救救我」,隔了五天才去災區,這樣的總理是人民的好總理嗎?那怎麼可能?那就沒有慈悲了。

 

       阿彌陀佛也是一樣。我們娑婆世界是不是重災區?我們是不是被埋在貪瞋癡煩惱業障的地底下呢?阿彌陀佛法眼觀察我們娑婆世界重災區,主動來救我們,他不會讓我們在這裏哭喊。「阿彌陀佛!你救救我吧!我都喊了你好幾年了,我都喊了幾十年了,你還沒有來啊?」不是那回事。我們在這裏還沒有喊,阿彌陀佛就主動地來救度我們,將六字名號流傳在這個世間。這是主動的。

 

       我們來到災區,救度埋在地底下的人,我們會不會平等救度?挖土機挖開之後,一看,「這個人是個大老闆、公司董事長」,救起來;「那個人是窮光蛋,救起來也沒有什麼用」,就不救,會這樣嗎?(蓮友答:「不會。」)或者「你是黨員,我來救你」;「你是普通老百姓,就不救你」,會這樣嗎?(蓮友答:「不會。」)或者「你是一個科學家,救出來對於社會有貢獻」;「你是一個叫化子、普通老百姓,救出來對社會也沒什麼貢獻」,這樣就不救他,會這樣嗎?(蓮友答:「不會。」)「這個人道德品格很良好」,把他救起來;「這個人原來是一個小偷,救起來之後還會去偷別人東西,乾脆不救了」,會這樣嗎?(蓮友答:「不會。」)這個時候只有一道命令:就是說只要哪裡有生命跡象,往地下一探測,不要說是一個人,就是一隻狗也要把牠救起來,是不是?這個時候的救度是沒有任何條件的,也不會把你挖出來以後,還要考一考你,說:「某某人,我們是共產黨派來的部隊,我們來救你,如果你不會背共產黨黨章,那我怎麼能救你?」會這樣嗎?不會的。

 

       阿彌陀佛救度我們,如果說「某某人你雖然稱念六字名號,但是如果你不會背我的四十八大願——四十八大願就是我的黨章,你不會背我不救你」,他會這樣嗎?(蓮友答:「不會。」)「你如果不會背《阿彌陀經》,只念六字名號,我不救你」,會這樣嗎?(蓮友答:「不會。」)「某某人,你要誠心道謝,我才救你」,救你還要道謝嗎?

 

       在這個時候,即使是個小偷、罪犯,他只要是一個活人,我們就要把他救起來。如果不救,我們就沒有盡到職責。我們把他救起來,還不能保證他不再偷東西。而阿彌陀佛是要把貪瞋癡的眾生救到西方,永遠解除貪瞋癡。我們到了西方,就不是凡夫,就是去成佛,阿彌陀佛怎麼會不救我們呢?他如果施設條件,「某某人,你心不清淨,雖然你念六字名號,我不救你」,會這樣嗎?(蓮友答:「不會。」)

 

       所以大家要瞭解,連世間的救度都是主動、平等,而且是沒有條件的。這個時候來救人,不像平常。平常的話,給你一塊面包,給你一瓶水,那都是要錢的,一瓶礦泉水兩塊五毛,一塊面包三塊,都是要給錢的。地震救人的時候,花多大的力氣和代價都是義務的,挖土機也不會算錢、算費用;把我們接到醫院去,醫生也不會跟我們要錢,通通免費,因為這個時候是要救你。

 

       阿彌陀佛救度我們更是如此。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就能夠體會到彌陀的救度是主動、平等、無條件,其實這個例子也不足以形容阿彌陀佛的救度。

 

       大家都在念佛,我們念佛,阿彌陀佛救我們,如果施設條件的話,那我們可能就得不到救度了。只有少數人能夠得到救度,絕大多數的人都得不到救度。

 

       我們心中往往有很多觀念,這些觀念都不是正確的觀念。比如以為要達到某種程度、達到某種功夫,阿彌陀佛才肯救度。

 

       我希望從今天開始,大家把這些觀念放下。彌陀的救度是主動、平等、無條件。因為是救度的法門,救度的法門就是無條件的法門,有條件就不叫救度。

 

宗旨二:專稱彌陀佛名

       剛剛所講的彌陀怎樣救度我們?用他的名號。我們怎樣獲得彌陀的救度?第二句就是:

 

       專稱彌陀佛名。

 

       只要專念專稱——「稱」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專稱這句名號,就獲得彌陀的救度。這是最簡單、最容易、最能夠普救一切眾生的法門。而阿彌陀佛正是以這句六字名號、以「口稱名號,願生我國」這樣的心,就把我們救度起來,沒有更高的、苛刻的要求。所以,「專稱彌陀佛名」是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方法,也是我們獲得救度的方法。只要我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就被阿彌陀佛救到了。

 

       這一句話我再重複一遍:只要我們專稱彌陀佛名,我們就被彌陀救到了。

 

       沒有更多的標準。

 

       我們被彌陀救到了,我們就能夠往生一定,決定能夠往生,是不會有閃失的。在臨終怎麼樣的死法,那是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作為一個眾生、一個凡夫死時的狀況,或者是腦溢血,或者是車禍,或者是遺傳病;或者是在臨終的時候意念很分明,或者是給別人的感覺好像是昏迷不醒,這些都不影響阿彌陀佛的救度,因為他現在就把我們救到了,他不是到臨終的時候才救到我們,現在就已經把我們救到了。只要我們專稱彌陀佛名,就被彌陀救到。我們臨終是怎樣的死法,都是不影響的。

 

       就像我們剛才所說的,我們只要上船,就是在船上了,就跟船是一體的。即使在船上打一個盹兒、打一個瞌睡,那都不會影響的。

 

       《觀經》裏有這麼一段經文: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善導大師解釋這一段經文,對我們特別有啟發意義,怎麼顯示「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呢?「念佛」代表什麼呢?「攝取不捨」又有什麼意涵呢?「攝取」就是救度,「不捨」就是救到我們,不再離開我們,保護我們。念佛的眾生,善導大師解釋說:只要我們是專稱彌陀佛名的人,就被阿彌陀佛救到了,阿彌陀佛就不再離開我們了。善導大師說: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只要你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其他的通通都不論。

 

       「彼佛心光常照是人」:阿彌陀佛的心地大光明就恒常不斷地照耀這個人,找到他,照耀他。下面說:

 

       「攝護不捨」:「攝」就是攝取、救度。「護」就是保護。你專念彌陀名號,佛的光明就照到你。照到你就是救到你,救到你就保護你,保護你就不離開你,日日夜夜,今年明年,現在到臨終,永永遠遠地攝護不捨。這豈不是說明我們只要念佛就被佛救到了嗎?底下有一句話: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一切雜行雜修的人,阿彌陀佛的光明沒有照到,沒有救到,沒有保護到。「餘雜業行者」,往生怎麼能夠確定呢?所以,雜行雜修的人,往生不定,一百個裏面難得有一兩個,一千個裏面難得有三五個。為什麼呢?因為他靠自己的力量,沒有靠阿彌陀佛的救度,他沒有被彌陀救到。

 

口稱佛名

       所謂「稱」,是口稱,由嘴巴發出聲音。

 

       念佛有四種: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默念。

 

       大聲念,聲音很大。小聲念是小小聲。金剛念是自己念自己聽到,別人聽不到,動動嘴巴、不發出聲音,這個也是「稱」。默念是心中念,自己心念。

 

       心中的意念,相對來講要求比較高一點,我們的心需要到某種程度的安定和安靜。

 

       一般所講的「念佛要達到不起妄想雜念,要達到功夫成片」等等,那個標準就高了,是不是?

 

       如果只要我們動嘴巴會念,我們會不會呀?(蓮友答:「會。」)

 

       請合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請放掌。這樣的念佛就可以了,這樣的念佛就達到標準了,就達到條件了。甚至也不需要這麼大聲,甚至六個字念不全、就念四個字也可以,甚至你念得再快一點、再慢一點,都行!這叫口稱佛名,這叫「稱」。

 

       依據在哪裡呢?依據在《觀經》下下品:一個人在心中都沒辦法念佛,思想意識都沒辦法集中,他就要死了,四大分離了,他一輩子造作五逆重罪,閻羅王的大鬼就要來抓他了,地獄之火就要燒到腳板心了。這個時候,怎麼讓他達到功夫成片呢?他是「恐怖成片」了,「慌亂成片」了,哪有什麼功夫?在這個情況之下,善知識跟他說:「某某人,你跟我一道念南無阿彌陀佛吧!」善知識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跟在後面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跟著善知識後面念了十句,當下見到金蓮花猶如日輪來迎接他,一念之頃往生極樂世界。

 

       若論這個造作五逆重罪、臨終的人,他有什麼功夫嗎?他有什麼境界嗎?他有什麼禪定嗎?戒律、三福通通都沒有。他念佛也沒有什麼功夫,什麼都沒有,他只不過是跟著人家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獲得彌陀的救度。這個叫「稱名」,這個簡單不簡單?(蓮友答:「簡單。」)阿彌陀佛慈悲不慈悲?(蓮友答:「慈悲。」)阿彌陀佛的救度可思議不可思議?(蓮友答:「不可思議。」)

 

       如果阿彌陀佛雖然用六字名號來救度我們,但是又跟我們說「口稱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那就不慈悲了,對不對?喉嚨喊破都枉然了,何況我們喉嚨沒有喊破?那我們是不是更枉然?如果是那樣的話,佛就不慈悲了,法門也不殊勝了,我們也不能獲得救度。

 

       所以這裏講的「稱」,稱名的「稱」,是有特別的意涵。善導大師就解釋說:

眾生稱念,
必得往生。

 

       既然稱念就是口稱,不論你的心散亂不散亂,也不論你的心清淨不清淨,也不論你是禪定不禪定,這些都不論。只要你口稱名號、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就可以了,這個叫做稱

 

       所以,善導大師的解釋,一個字不能改,他都有特定的意涵和內容,這才是祖師,才是彌陀化身。那麼,後來的解釋往往離開這個「稱」字了,「你念佛要怎樣地不起妄想雜念……」,那樣的話,對於往生還是心有起伏。善導大師所解釋的念佛,是以口業為主的,口稱就可以的,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乘佛的願力。佛的願力,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本身就具足,這是阿彌陀佛在本願當中所設定好的。阿彌陀佛設定了最簡單、最方便、最容易救度我們的方法,就是我們眾生口稱佛名,這樣就可以被救。那啞巴呢?啞巴動動嘴唇念佛也可以被救。我就遇到過一個啞巴念佛人,他念得不清楚,但也可以被救。像我們在夢中講話不清楚,如果在夢中也念佛,這樣肯定也被救。有一次有十個聾啞人來皈依,他們念佛怎樣都念不清楚,只要他們合掌,就代表他們在念佛,這樣也可以被救。

 

       所以,口稱彌陀佛名是最簡單、最容易被救的。三歲的小孩,兩歲的小孩,他才剛會說話,你如果對他說:「小寶寶,你要念佛啊!但是,你只要在心裏念,嘴巴不念。」各位做奶奶的、做媽媽的,回去告訴妳的小孫子,讓他在心裏念、嘴巴不念,他會嗎?他不知道你在說什麼。但是如果妳帶他念「阿」,他也會「阿」,「阿彌陀佛」他也會念,對不對?口稱,一歲、兩歲、三歲的小孩也會。我們再煩惱、再痛苦,怎麼樣?就像剛剛所講的《觀經》下下品的人,他也可以往生,這就說明口稱容易。

 

       為什麼講「專」呢?一方面是彌陀救度我們的慈悲,「你一定要專念我的名號,你一定要在我的攝取光明當中,你一定不要離開我!你一定要上我的大願船,上來之後就不要再下去,你一定要坐我六字名號的航班,一旦進來,我就把你封住不讓你出去」,這才叫專,這才顯示彌陀的慈悲,不是對我們武斷地要求:「只能念我,不能念別人!」他沒這樣講。

 

       十方法界的諸佛甚多,法門甚多,為我們發四十八大願救度我們的,只有這一尊佛,當然我們就專念這一尊佛。法門雖多,我們是修不來的。不講任何條件就能讓我們得到救度的法門,只有這個法門,對不對?我們當然是專念這句名號!這是很自然的,這就是專,所以叫做「專稱彌陀佛名」。

 

       如果不專,說明我們的心沒有信受彌陀的救度,不瞭解自己是怎樣的根機,也不瞭解彌陀是怎樣的一尊佛。我們心中有懷疑,就會不專。大家摸摸自己的心,想一想是不是這樣?我們念佛了,為什麼還要去修別的法門?仔細想起來,是覺得這句名號還不夠,「這樣念佛就能救得了我嗎?我還沒有達到禪定,我還沒有達到清淨心,念這句佛號就可以了嗎?這句名號的功德真的夠了嗎?如果達不到標準,佛會救我嗎?佛的誓願有這麼徹底的慈悲嗎?」我們有懷疑心,才會不專,才要雜。一旦心中知道六字名號之中,往生的功德、大寶海一般的功德完全具足了,沒有任何的不足,要你去雜,你也不會去雜,為什麼?《大悲咒》、《十小咒》、《楞嚴咒》、《法華經》、《華嚴經》、《金剛經》,什麼經、什麼法,所有的功德都在六字名號裏面,你怎麼會雜呢?你不會!

 

       再說,修持其他法門,都不是我們的根機所堪,即使我們會誦經,到臨終的時候,通通都會忘乾淨,不用到臨終,到我們記憶力衰退就不行了。即使我們現在打坐,心中好像有一點清淨,有一點安寧,到了臨終時候通通都不管用。不要說到臨終,一場大病來臨,當下就撂倒了。

 

       宋朝有一位元照律師,他是律宗的祖師,他一開始就發願說:「我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要在娑婆世界度眾生!」發了大願,他的修行很精進勇猛。結果有一次他得了一場重病,當下就感受到神識茫茫,無法作主,平常所修的禪定功夫根本就起不了作用。這場病還好並沒有要了他的命,他活過來了,這時才領悟到:原來平常那些修行都是靠不住的。

 

       祖師如此,何況我們呢?那更談不上。所以,聖道經咒對我們來說都是紙上功課,我們無法悟得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做不到的話,這些都成為口頭功夫而已。

 

       口頭功夫如果用來念佛,因為阿彌陀佛本願不虛,你決定可以往生!

 

       口頭功夫如果用來誦經的話,只能得到誦經的利益,想要解脫生死輪迴,摸都摸不到門路。為什麼呢?因為那要靠你自己的修行。

 

       而我們口頭功夫的念佛為什麼能夠往生呢?「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坐上飛機了,我們口稱名號如果不往生的話,阿彌陀佛就不成佛,跟我們的修行境界沒有關係。我們只要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就一定往生。「不能往生?不能往生我負責!怎麼負責?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我以我的正覺、兆載永劫的修行,得證正覺的果,這種的功德來負責!」阿彌陀佛現在已經成正覺了,他現在已經成佛了。所以善導大師解釋為:「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專,是我們信受彌陀救度的必然的趨向。

 

       同時,這個「專稱彌陀佛名」,不是一般觀念所認為的。僅僅就「專稱彌陀佛名」這六個字來講,很多人也會講專,但是他講專的後面,還有一句話,「你要達到某種功夫」。淨土宗宗旨所講的「專稱彌陀佛名」,它是來源於前面的一句話——「信受彌陀救度」,是「信受彌陀救度」的「專稱彌陀佛名」,跟我們的功夫毫無關係。這樣,我們的心就可以坦然放下了。這是我們「信受彌陀救度」的「專稱彌陀佛名」。

 

       我們為什麼要專稱彌陀佛名呢?因為我們信順這尊佛,只有這尊佛救度我們。我們只要稱他的名號,就被他救到了。所以我們從早到晚、從晚到早,從今天到明天、從明天到後天,從今年到明年、從現在到臨終,我們都專念這句名號,這叫專稱彌陀佛名。

 

       這一點大家能不能達到?(蓮友答:「能。」)能不能做到?(蓮友答:「能。」)如果這個再做不到,那麼十方諸佛再也找不到另外一個方法能夠救我們了。口稱佛名你都做不到,那就沒有方法了。

 

宗旨三:願生彌陀淨土

       第三句是說:

 

       願生彌陀淨土。

 

       這句話好懂,而且我們在座的每一位也正是如此。就是說,我們稱念彌陀名號,根本的目的、根本的意願,是為了往生淨土,不是為了開智慧。

 

       有的人念佛是為了要有清淨心,那不是彌陀的本願。我們念佛,為了願生彌陀淨土就可以了;心清淨不清淨,這跟我們的根機有關係。根機好的人,他坐著念佛,他的心就清淨了。根機不好的人,你要他這樣坐著念佛,他的心就像翻跟鬥一樣,沒辦法清淨。所以,心清淨不清淨與我們的根機有關係,所以就不論它。

 

       阿彌陀佛的念佛往生願,只要我們願生彌陀淨土——也不是為了來生要升官、發財,來生做人、有大福報,都不是這一些。

 

宗旨四:廣度十方眾生

       第四句:

 

       廣度十方眾生。

 

       只要我們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百分之百、個個都往生;只要我們往生了,百分之百、個個都成佛;只要我們成佛了,百分之百、個個都可以廣度十方眾生。所以,「廣度十方眾生」,只有在我們這個法門當中才能夠達到。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如果不學這個法門,眾生無邊一個都度不了了。如果修持淨土法門的話,就能夠落實廣度十方眾生。這才是真正的菩薩道、菩提心、菩提行。

 

淨土宗特色

       下面我把淨土宗的特色(有四句話)簡略地再跟大家說明一下,也請大家跟我一道恭誦。請合掌。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好,請放掌。這就是淨土宗的特色。我們剛才念的四句話、十六個字,每一句都是講義中的一個標題。這些標題下面引用了相關的經文,還有祖師的解釋,來證明這些標題的正確性,以及它們的詳細內涵。大家回去看看,也就能夠瞭解。

 

       現在我簡單說明這四句話為什麼能夠構成我們淨土宗的特色。

 

       所謂「特色」,就是我們這個宗門特有的、別的宗門沒有的,這才叫特色。既然我們學習淨土宗,我們修習淨土法門,就要抓住它的特色。抓不住它的特色,可以講就是門外漢。如果連特色都沒有抓住,你學的是那個淨土宗?那就跟一般的法門、一般的宗派一樣,都模糊起來了。所以這個特色很重要。

 

特色一:本願稱名

       第一個特色:

 

       本願稱名。

 

       剛才我們說到「稱名」兩個字,稱名是我們淨土宗的特色。

 

       佛教八大宗派,律宗的特色是什麼呢?持戒清淨、三業清淨,這是它的特色。禪宗有什麼特色呢?明心見性是它的特色。密宗有什麼特色呢?三密相應是它的特色。天臺宗有什麼特色呢?止觀雙運、一心三觀是它的特色。唯識宗有什麼特色呢?唯識觀、轉識成智是它的特色。那我們淨土宗有什麼特色?本願稱名。稱名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我們淨土宗的特色。

 

       為什麼要講「本願」兩個字呢?因為這個「稱名」各宗各派都在講,他們都要求生淨土,他們也在講稱名。不過他們講的稱名,跟我們這裏所講的稱名是不一樣的,我們淨土宗的稱名是本願的稱名。什麼叫本願的稱名?就是不論你有沒有功夫,不論你戒律有沒有清淨,不論你有沒有發菩提心,你只要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順了佛的本願,就百分之百往生,就是乘上了佛的願力,這個叫本願稱名。

 

       比如剛才所講的那兩句話,它就不叫本願稱名,它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這叫禪定的稱名,對不對?那就不是本願的稱名,就不是淨土宗的特色。

 

       還有人講:「你雖然念佛,如果持戒不清淨,那麼你念佛也沒有用。」那就是持戒的稱名,不是本願稱名。

 

       阿彌陀佛的本願是要救度十方眾生的,既包括持戒的眾生,也包括沒有持戒的眾生。既包括禪定的眾生,也包括散亂的眾生。阿彌陀佛是要救度十方眾生的,他不是專門救度禪定的眾生,所以為什麼限定說一定要有禪定的功夫呢?

 

       也有人講:「我雖然稱名,如果沒有發菩提心,那稱名也沒有用。」這叫菩提心的稱名。

 

       本願的稱名呢,是你有能力發廣大菩提心也好,沒有能力發廣大菩提心也好,十方所有眾生,只要稱名,就可以被救度。

 

       所以,淨土宗的稱名是本願稱名。本願稱名就是專稱彌陀佛名,不論功夫深淺,不論心淨不淨,不論出家在家,一切身份不論,只論口稱名號。口稱名號就乘佛願力,就決定往生,這就是淨土宗的特色。

 

特色二:凡夫入報

       第二個特色:

 

       凡夫入報。

 

       「凡夫入報」為什麼是淨土宗的特色呢?首先,其他各宗各派所攝受的根機,主要是聖人的根機。譬如說持戒清淨,談何容易?明心見性,談何容易?轉識成智,談何容易?止觀雙運,談何容易?這些宗派都是以聖人的根機做為他們主要的對象,不是以凡夫為本。

 

       那我們這個本願稱名呢,是凡夫為本的。你業障深重、心境散亂、罪業不淨,只要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所以說「凡夫」。

 

       所謂「入報」,你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仗佛本願,所得到的利益是怎樣的呢?不是往生凡聖同居土,不是往生化土,而是往生到彌陀的報土,這是淨土宗特有的教理,其他的宗派沒有。天臺宗就講:凡夫念名號也可以往生,不過往生的地方是凡聖同居土,這不是淨土宗的特色。

 

       「凡夫入報」是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裏專門楷定的一個重要內容。凡夫的罪業那麼重,沒有修行境界,怎麼可以到佛的報土呢?因為他靠的是彌陀的本願稱名,因為稱了彌陀的名號、靠彌陀本願的緣故。所以這是淨土宗的特色,是其他宗派都沒有的。

 

       如果我們學淨土宗,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還在那裏講四土往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那可以講你是不知道淨土宗的特色,也不知道淨土宗的宗旨,你也沒有在學淨土宗,你是在學天臺宗的淨土法門,不是淨土宗的淨土法門。

 

       所以,各位,淨土法門有各式各樣的淨土法門,有純正的、有夾雜的,有天臺宗的、有禪宗的、有唯識宗的、有密宗的、有戒律宗的淨土法門。我們要學哪一個淨土法門?淨土宗的淨土法門。善導大師所解釋的淨土法門,才是救得了我們普通凡夫的淨土法門。其他所講的,是救度上根利智的。譬如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好,「我達到了,我的心不散亂了」,這才符合他的條件,但是我們做不到。我們既然做不到,幹嘛拿來要求自己呢?我們依善導大師的解釋不好嗎?對不對?所以大家要專看善導大師的著作,專看弘願寺所出的這一系列解釋善導大師著作的書,保證再笨的人、再沒有頭腦的人、再沒有信心的人,你聽到都會心花怒放,「哎呀,原來我往生有份!」你那個時候才知道阿彌陀佛為什麼叫無量光佛。為什麼叫無量光佛?因為他的光照破了我們內心的黑暗,這才叫無量光佛。

 

       如果我們內心仍然對生死大事懷有恐懼,一片黑暗,那「無量光佛」喊在嘴上,沒有到心裏來,那就不叫「佛光普照」,那塊小地方都沒照到,哪叫「佛光普照」?

 

       學了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看淨土三部經,你就能看得懂,而且你看了就會大安心,你就比一些大禪師看得還透,你就不會講出「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這兩句外行話。這兩句是外行話,對淨土宗來講是外行話。

 

       如果瞭解了善導大師的思想,你就有了明亮的眼睛,所以大家要瞭解淨土宗的特色。

 

特色三:平生業成

       第三個特色:

 

       平生業成。

 

       「平生」是指我們現在活著的時段,它相對於臨命終時。「業成」的「業」就是往生淨土的淨業,這件事情成就了,不再改變了,完成了,叫「業成」。像我們現在身體還好好的,我們往生這件事,已經是鐵板釘釘了,這就叫「平生業成」。

 

       什麼叫「臨終業成」呢?臨終的時候成就往生。他這一輩子都沒有遇到佛法,都沒有念佛,一直到臨終的時候,才遇到南無阿彌陀佛,就像剛才所講的下品下生的人,他念了十句佛號,佛來救他了,阿彌陀佛顯現在空中,他隨著阿彌陀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叫「臨終業成」。

 

       我們在座的各位,依我來看,今天這麼多人可能還沒有臨終業成之人,都不是臨終業成的。

 

       大家請合掌,念三聲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請放掌。

 

       剛才進來了幾位信眾,如果進來的這幾位在這之前從來沒有念過佛,突然撞進來了;一生從來沒有接觸過佛法,今天突然撞進來,如果剛才念了三聲佛,當下就斷氣了,那麼當下就往生西方,這就叫「臨終業成」。我們在座的沒有一個,我們在座的是哪樣的?我們如果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的話,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叫「平生業成」,我們往生西方的事就定下來了。至於臨終是怎樣的死法,那沒有關係。

 

       做一個簡單的比喻,就好像一艘船十點鐘發船,有一個人在九點五十九分五十九秒慌慌張張地來了,扛著很重的行李,穿著高跟鞋,「撲通」跳上來,鞋子掉了一隻,但是來不及撿了,她上了這船,仍然可以到彼岸,對不對?她可以的,不過總是太慌張了一點,這麼冒險,你怎麼不早一點來呢?船長就提醒你,太冒險了。

 

       還有另一位,九點半就輕鬆地坐在船上,選好了窗邊的位置,看著海面的層層白浪,海鷗翩翩飛翔,喝著清茶,嗑著瓜子,打開報紙看一看。有這樣的情況,由於他在船上的時間久了,剛好十點鐘發船的時候他打了一個盹兒,睡著了。那請問:十點鐘發船,他能不能夠到達彼岸?(蓮友答:「能。」)九點五十九分五十九秒上來的人尚且都可以到達彼岸,九點半就坐在船上的人豈不是更能夠心安神定地到達彼岸?是不是?(蓮友答:「是。」)

 

       那我們在座的各位,大家願意做那個冒失鬼嗎?(蓮友答:「不願意。」)現在不念佛、到臨死就要斷氣了再來念佛,那就是冒失鬼,就怕那個時候你一下沒有想起來,也沒有人提醒你,那就掉下去了,那就上不了船。

 

       我們現在在觀音寺的這個佛堂當中,聽到善導大師的教法,我們現在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如果這樣的話,我們現在就是九點半坐在船上的人。我們能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啊?(蓮友答:「能。」)我們是不是更有把握啊?(蓮友答:「是。」)我們是不是可以氣定神閑地往生啊?(蓮友答:「是。」)這個叫「平生業成」。好不好?(蓮友答:「好。」)好就要鼓掌啊,這個是為阿彌陀佛鼓掌,也是為我們自己鼓掌,他的救度特別安穩,所以這才叫「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們的心中永遠不安穩。比如說我們臨終的時候,不幸得了腦溢血,或有什麼其他障礙,就好比那個九點半就坐在船上的人,到九點五十八分他打了一個瞌睡,在睡覺,那沒有關係的,一點問題都沒有!阿彌陀佛神力無礙,這點算什麼?如果一個腦溢血他都救不了你,那還能把你救到西方極樂世界嗎?所以,根本不成問題!我們覺得是大問題,對阿彌陀佛都根本不成問題,早就在他的攝取不捨的光明當中。所以,罪障、業債對他來講都不成問題,自然地把你救到西方極樂世界。好不好?(蓮友答:「好。」)

 

特色四:現生不退

       第四個特色:

 

       現生不退。

 

       一般所講的是:「往生極樂世界,到那裏達到不退轉,然後慢慢地修行,只進不退,慢慢成佛。」這不是淨土宗的觀念,這是一般的觀念。

 

       淨土宗的特色是: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以凡夫之身,獲得不退轉的果位。

 

       那怎麼可能呢?就像剛才所講的,我們坐上了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航班,就只進不退。坐上了他六字名號的大願船,就只進不退。受到阿彌陀佛的光明的攝取不捨,我們就不退轉,這是靠佛力,不是靠自力。若靠自力,我們都是退轉的、墮落的。

 

       所以,這個「現生不退」,它標示的什麼呢?我們一到極樂世界,就快速成佛,沒有所謂的還要慢慢地修行、慢慢地成佛,沒有。現在在娑婆世界就現生不退,一到極樂淨土,就快速成佛。所以天親菩薩在《往生論》裏就說:

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說: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速滿足功德大寶海,就是速成佛。所以在法藏比丘四十八願當中的第二十二願,就是我們的快速成佛願。他說往生我國的人:

超出常倫諸地之行,
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什麼叫是「超越常倫諸地之行」?「常倫」就是平常次第的、一般性的,從初地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慢慢修行。但是,「到我的極樂世界,是超越常倫諸地之行,你不必這樣」,是超過了。

 

       就好像上樓梯,一個臺階、兩個臺階、三個臺階,一層樓、兩層樓、三層樓,那就是一般性的。如果是坐電梯的話,三十層、五十層、一百層,「唰」就上去了,不要一步一步地上,這叫超越。

 

       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要經過五十一個階位慢慢地修習。在這個娑婆世界現生不退,到了極樂世界,「超越常倫諸地之行」。直接升到樓頂上,跟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光、無量壽。但是並不是顯現佛的果位,因為極樂世界只有一尊佛,所以退而顯現為一生補處的菩薩,所以叫「超越常倫諸地之行」。

 

       「現前修習普賢之德」:「現前」,不要等到明天,不要等到第二念,當下、現在、立即,這叫現前。立即就能夠像普賢菩薩大願王,回入娑婆展現大願之德,叫做「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所以,淨土法門很超越,這是淨土宗的特色。其他宗派就沒有這樣,他們的解釋都是比較遲緩,比較艱難,比較不容易,比較沒有這麼殊勝。

 

記在心中

       淨土宗的宗旨和特色,希望大家能夠把它記在心中,多多思惟,能讓我們增加法喜,能讓我們開發智慧,感覺到淨土法門真是殊勝,我們的往生真的有份。

 

       現在我們再把淨土宗宗旨和特色複習一遍。請合掌。

 

       淨土宗宗旨: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