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宗旨(二)
──2008年11月21日講於廈門
宗旨
上人慈悲,淨德法師、各位法師、各位蓮友:
南無阿彌佛!南無阿彌佛!南無阿彌佛!
請放掌。
今天和大家共同研討、共同學習的題目是:「淨土宗宗旨」。
大家知道淨土宗的宗旨嗎?所謂「宗旨」,就是根本性的主張、原則性的立場。這種根本性的主張、原則性的立場,是不可以改變、不可以動搖、不可以商量的。一個人在世間說話要有宗旨,寫文章也有宗旨,完成一部著作也有它的宗旨,各種團體也有它成立這個團體的宗旨。當然,佛教也不例外,不然一個宗派就不能成立。
依淨土宗的教理修持淨土法門
我們修習淨土法門,應當依據淨土宗的教理。如果修持淨土法門,而依據天臺宗的教理,或者依禪宗的教理,或者依密宗的教理,這樣的淨土法門,純正不純正?(蓮友答:「不純正。」)對!如果我們修習淨土法門,是依據他宗他派的教理的話,那這樣的淨土法門就是不純正的。
很遺憾的是,我們中國的淨土宗教典,尤其是善導大師的《觀經疏》、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在中國失傳了一千多年。在這麼長的時間裏,很多修持淨土法門的人都是依據他宗他派的教理在修持,也就是說,不夠純正。
我舉兩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事例:
譬如說: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我們很多學淨土的人都知道有所謂的四土往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也就是說,如果你的修持還未斷凡夫位的貪瞋癡煩惱,那麼往生就在凡聖同居土;如果是阿羅漢的境界,往生的是方便有餘土;如果是果地位的菩薩,往生的是實報莊嚴土;佛本身是常住在常寂光淨土當中。這樣的教理,這樣的分判,就不是淨土宗的。這樣來解釋我們往生的境界,是不夠純正的,也是不夠正確的。這是天臺宗的解釋,這樣就不夠純正。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幾乎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有兩句話:「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徒然。」這兩句話是我們淨土宗經典裏面的話嗎?淨土三部經裏面有沒有這兩句話?(蓮友答:「沒有。」)是我們淨土宗祖師講的嗎?不是。可是我們學淨土法門的人,把這兩句既不是淨土三部經的話、又不是淨土祖師的話,牢牢地記在心中。那這兩句話呢,是受禪宗的影響,是以禪的思想、禪的教理來解釋淨土的法門。這樣來解釋淨土法門的修持,就不夠純正,因為這是站在他宗的立場上來解釋淨土的,這樣是不夠正確的。
我們現在所強調的淨土宗,就是要依據淨土宗的教理修持淨土法門。依據淨土宗的教理所修持的淨土法門,才是純正的淨土法門。
純正的淨土法門,是讓我們往生決定,萬不漏一。如果你修持的法門不純正,裏面夾雜著不純粹、不精純、有雜質的法義,那麼利益就會受影響。
打個比方說:我們說中國話,可是是用英語的語法,或者是用日語的語法,這樣的中國話能講得順暢嗎?即使你每個詞都對了,發音也正確,但是在語言交流方面,甚至在意義表達方面,可能會錯誤。
我們學習淨土法門,如果用他宗的教理,就好像用外語的語法來說中國話一樣。這個觀念,希望大家能夠深切地明白:我們要修習淨土法門,就要依據淨土宗的教理。依據淨土宗的教理,才是純正的淨土法門。
因為一個宗派的建立,就有它的目的,都是要弘揚某一個法門的。這個宗派的教理就是專門為這個目的、為這個法門服務的。
譬如說天臺宗,它是為了要弘揚天臺的法門、《法華經》的法門、止觀的法門所建立的宗派,所以它有整套的理論。
淨土宗是為了專門弘揚阿彌陀佛救度的淨土法門所建立的一個宗派,所以淨土宗對這個法門的解釋,才是權威、系統、規範的。
很遺憾的呢,我們一般淨土的修學者,都是依他宗他派的教理來修習。不過,這是因為有歷史的淵源,天臺、華嚴、禪的種種思想摻雜進來,使得我們雖然是在學習淨土法門,內心卻不能安穩,往生的情況不明了,修持的宗旨不明了,心中感到不安穩,這是一個缺失所在。
我們修習淨土宗的教理,一定要瞭解淨土宗的宗旨,可是一般人都不清楚。
正依經典與祖師著作
建立一個宗派,就要有正依經典,還要有相承的祖師著作。我們淨土宗的經典有三部,大家知道嗎?——《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其次是建立我們這一宗派的祖師的教典,因為經典的解釋都會不一樣,譬如說《阿彌陀經》,有天臺宗的解釋,有華嚴宗的解釋,有唯識宗的解釋,所以,僅僅有經典並不能建立宗派,一定要有淨土宗祖師的解釋,才能建立我們淨土宗的宗派。
善導大師楷定古今
再比如說《觀經》,在善導大師的時代,就有慧遠大師的解釋,智者大師的解釋,還有別的法門對《觀經》的解釋。可是這些解釋呢,都不能完整地顯現阿彌陀佛的慈悲,不能凸顯阿彌陀佛的本願,所以善導大師才寫下了楷定古今的《觀經疏》。就是說,他宗他派對於《觀經》教理的解釋有所偏頗、不夠純正,善導大師就要楷定——「楷」就是規範標準,「定」就是決定是非。在善導大師之前的,還有善導大師同時代的,對淨土教理的根本解釋,有錯誤的,有不圓滿的,有偏頗的地方,都把它糾正過來。
譬如說那個時候,有人解釋《觀經》九品往生多是菩薩、聖者,結果我們凡夫都沒有往生的份。善導大師就把它糾正過來說:「淨土法門,九品皆凡。佛為凡說,不干聖也。」有了這樣的楷定,我們才安心,「噢,原來淨土法門是為了凡夫,那我才有份啊。」如果按照別人的解釋,四地到十地的菩薩算上上品,初地到四地的菩薩算上中品,地前菩薩算上下品,什麼位置什麼品,那都不是我們凡夫修得來的,這樣,這個法門對我們就是沒有用的。
又譬如說:當時有人認為,凡夫如果能夠往生,頂多只生到化土。善導大師楷定說:「我們往生的極樂淨土是報土。」——這樣的殊勝!這是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所楷定出來的。
又譬如說:《觀經》下品下生的往生,這個人造作五逆十惡的重罪,一生沒有修持佛法,臨終只念了十聲佛號,他能往生極樂,就有人解釋說這是「別時意」,「這是今生不可能的,你造罪太重,修持太少,又沒有功夫境界,只是念幾句佛,怎麼能往生呢?」可是經中明明說這樣能往生,他怎麼解釋呢?他說這叫「別時意」,「佛說法別時意」。「別時意」是說:「你今生不能往生的,但是你來生、再來生的某一個時段,你又遇到佛法了,再增長你的善根,然後根據經文,你聽聞過阿彌陀佛,你念了這尊佛,善根增長,累積到某種程度,你才了脫生死,才到淨土去。」這樣的教理,這樣的解釋,讓我們心中覺得失去了希望。那麼善導大師就楷定它、就糾正過來說:《觀經》下下品的往生,不是別時意,這一句名號裏面願行具足。
別時意是怎樣解釋的呢?是說「你雖有生起往生的願望,但是你沒有修行,你的修行就念阿彌陀佛這幾個字,根本談不上任何的戒定慧,又沒有斷煩惱,你怎能了脫生死到淨土呢?」他的解釋聽起來很有道理,他是站在各宗各派戒定慧的立場來解釋的。
善導大師就解釋說:這個《觀經》下下品的人,雖然只是念了幾句佛,可是他的往生不是靠他自己,而是靠這句名號。這句名號本身,信願行具足。善導大師對六字名號解釋說:「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他現在念的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裏面,「南無」這兩個字就是歸命阿彌陀佛(信),也是發願迴向(願),所以叫南無阿彌陀佛。至於修行呢?看到自己,是沒有修行的,但是善導大師做了一個驚天動地的、可以講是不可思議的解釋,讓我們徹底安心。這個是一般人解釋不出來的,只有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他才解釋得出來。他說什麼呢?他說:「這個人一生造了五逆十惡,現在快死了,地獄相現前了,他雖然念佛,他對自己是沒有信心的,可是,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阿彌陀佛即是其行。」他雖然沒有修行,可是阿彌陀佛有修行,阿彌陀佛就是他的修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不是別的,因為這樣的原因,他稱念這句名號,當生當念就決定往生。
譬如過海,對一個老太婆而言,雙眼失明,身體衰老,又不會游泳,這樣的人是過不了海的。可是如果她歸命船長,坐上船的話,她雖然不會游水,可是船的行就是她的行,對不對?她雖然不動一步,可是,船每小時行駛八十海里,那就代表她每小時行進八十海里,是不是這樣?
我們雖然沒有修行,可是阿彌陀佛有修行。我們歸命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五劫思惟的誓願、兆載永劫的修行、無量的德行(所謂的「萬德洪名」)——一切的修行功德,就被歸命阿彌陀佛的眾生所擁有。因為這樣的原因,就必然往生。
《觀經》以善導大師的解釋為標準
我說這些是要說明,雖然有淨土三部經,可是對這三部經不同的解釋,就得出不同的結論,天臺、唯識、華嚴、禪,各有各的解釋。這些解釋我們能夠認同嗎?如果能夠認同的話,那《觀經》下下品的人是別時意,就不能往生;往生也不是報土,而是化土。所以,對淨土三部經的解釋,要以我們淨土宗祖師所解釋的為標準,大家有沒有這個觀念?對於《觀經》的解釋,就是以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為標準。
《觀經四帖疏》雖然是解釋《觀經》這一部經,可是也有解釋到淨土三部經,當然這個要仔細地修習才知道。
經文祖典的核心綱要——淨土宗宗旨
淨土宗的正依經典有三部;祖典就是印度龍樹菩薩的《易行品》,天親菩薩的《往生論》,中國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道綽大師的《安樂集》,善導大師的《觀經疏》、《觀念法門》、《法事贊》、《往生禮贊》、《般舟贊》等。依這些祖典對淨土三部經的解釋,才建立起這個宗派的方向與修持。我們修習淨土宗,不是依據他宗祖師的解釋,而是依淨土宗祖師對這三部經的解釋,以這樣的方向來修習。
這些解釋,可以講卷帙浩繁。我們初機的人,要抓住它的核心綱要——也就是剛剛所講的宗旨的話,並不容易。我們打開祖師的教典,這麼多!到底哪裡是淨土宗的宗旨?一般人還是挑不出來。是不是?我剛剛問大家,大家都沒有講。
剛才說過,我們是很幸運的。慧淨上人,我們的大恩導師,深入淨土法門的核心,對淨土宗的宗旨用四句偈語做了簡明扼要的總結,讓我們一聽就懂、一看就明白,聽得懂、做得到。我們弘願寺所印的每本書上都有這四句話,這四句話就是淨土宗宗旨。現在請大家合掌,跟我一道誦念一遍:
淨土宗宗旨: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
請放掌。
這四句偈語雖然很簡要,但可以說是淨土宗教理的核心,是我們修持的眼目,非常非常重要。我想這四句話即使我不解釋,大家對它的意思也會明瞭。不過呢,如果我們細細地思維、仔細地研討,就會發現這四句偈語含義非常豐富,可以講很圓滿。淨土宗的教理、經典、祖釋那麼多,這四句話就做了一個提綱契領的歸納和總結。
剛剛說過,作為宗旨,是原則性、根本性的主張和立場,不可以改變,不可以動搖,不可以商量。那麼這四句話都不可以更改。這四句偈語,對我們淨土宗教理的建設,對我們淨土宗學人的修持,可以講都有重大的意義。
當然,這也不是慧淨上人自己的獨創。它的教理,它的法義,本來是存在於淨土三部經和祖師的教典當中,只不過是沒有把它歸納出來。慧淨上人這樣歸納出來,對我們來講很有意義。
路標喻——淨土宗宗旨簡明扼要
我曾經打過這樣的比喻: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首先要有一條道路。十方世界的眾生,尤其是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從這樣三界流轉的穢土,要到極樂淨土,這條道路是誰替我們開闢的?是法藏比丘。他五劫的思惟,兆載的修行,開闢了這樣一條路。就是這條金光大道,讓我們可以直直地往西方極樂世界前進。
從娑婆到達極樂,主幹大道是阿彌陀佛開闢的,也有各宗各派所修持的偏道、小道。這些偏道、小道都是佛教的修持法門,它們和主幹道之間是怎樣的關係?這就好像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的關係,要從普通公路上高速公路,必定要有接口。可是,普通公路很多,佛教的修持法門有八萬四千,到底怎樣歸到淨土宗這條由阿彌陀佛所開闢的六字名號弘願大道?大家都聽過釋迦牟尼佛和歷代祖師的教典,就好像畫了一張地圖,告訴我們哪條是主幹道,哪條是偏道,偏道怎麼上主幹道。這些都把它像畫地圖一樣畫出來。如果只有道路、沒有地圖的話,我們大家能夠找得到路嗎?不能。所以,釋迦牟尼佛的淨土三部經、祖師的教典就完成了這項工作。道路有了,地圖也有了,如果沒有路標的話,也不行。我們開著車,看著地圖,順著路標,才能方便地上這條高速公路。
淨土宗宗旨,就好像這個路標,讓我們一看就明白在哪個地方上這條專稱彌陀佛名的高速公路,一目了然。你不必再去查地圖,也不必再東問西問地去問人,直接看著路標,就直接上這條高速公路。
所以,有了淨土宗宗旨,對我們修持淨土法門的人來講,非常清楚,非常簡便。
一、信受彌陀救度
這四句話,我們簡單地來溫習一下。
第一句是說:
信受彌陀救度。
這句話是標示說,我們淨土宗的法門,是彌陀救度的法門。
「救度」兩個字很重要,這可以講是眼目所在,這使得我們對淨土法門的特質有了清晰的瞭解:淨土法門是彌陀救度的法門。
所謂救度的法門,它相對於什麼呢?相對於自力修持的法門。比如說一個人在險境當中,他想要離開險境,一個是自己武藝高強,能夠殺出一條血路,突破重圍,他就能夠到達安全境地,這是一個方法。第二個方法,就是靠別人的救護。有人坐飛機從空中過來,把他從險境救出去,這是第二個方法。
所有聖道門的修行,都是靠自己以戒定慧的高強武藝,殺敗貪瞋癡的種種煩惱,突破三界的重圍,出離生死的血道。淨土宗以外的所有法門,靠自力修行,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些就不是救度的法門。
這些法門,我們這樣的人能夠做到嗎?我們做不到。我們做不到,那這些法門對我們就沒有用。
對我們來講,希望最好是有飛機能夠從天而降,然後把我們救出去,那就是救度的法門。現在阿彌陀佛就是從空而來。我們這個淨土法門,就是阿彌陀佛突破三界重圍,把我們救出去。
所謂「信受彌陀救度」,救度的法門,它是靠什麼呢?是靠自己的力量嗎?(蓮友答:「不是。」)救度的法門,既然是靠別人來救度,就是自己沒有力量,就像剛才講的不能突破重圍,需要人家來救。自己沒有力量,才需要有大力的人來救我們。
請問在座的各位蓮友,我們有力量嗎?我們有力量突破生死輪迴嗎?我們有力量打敗煩惱的業習嗎?我們有力量償還累世累劫以來所欠下眾生的業債嗎?我們沒有這個力量。就像印光大師所講的:「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種力?但是無始以來的業力。」我們唯有墮落的力量、造惡造業的力量,我們沒有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的力量。所以善導大師就說「兩種深信」,這兩種深信也就是我們第一條宗旨所說的「信受彌陀救度」,相信自己是一個沒有力量出離生死輪迴的人,而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信受彌陀救度」。
善導大師的兩種深信之文:「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這一段話是說我們沒有力量。
我們是怎樣的人呢?是罪惡生死凡夫。罪人需不需要救度?罪人才需要救度。
如果一個人的功勞很大,功德很大,他在朝廷做大官,他還需要救度嗎?(蓮友答:「不需要。」)一個人犯罪了,要坐牢了,要懲罰他了,要砍他的頭了,這樣的人才需要救度,對不對?
善導大師說:我們是罪惡生死凡夫,常沒常流轉。常沒常流轉的人,需不需要救度?(蓮友答:「需要。」)什麼叫常沒常流轉呢?「常沒」,就是一個人掉到水裏,從水裏探出頭來,可是很快地風浪來了,他就沉下去了,沒在水裏,被水所淹沒;在裏面掙扎一下探出頭來,結果風浪一來又打下去,這叫「常沒」,被淹沒在水下的時間多,探出頭來的時間短。經中說我們這樣的凡夫,在六道輪迴之間,我們在人道的時間短,頭探出來的時間短,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三惡道裏面,埋在三惡道的海水下面,所以我們這樣的眾生,常沒常流轉,流轉於六道輪迴當中。這樣的人,善導大師比喻為:「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溺水之人」,是說被埋在水裏就快要死了、把頭抬起來正在那裏掙扎的人。這樣的人要不要救?(蓮友答:「要救。」)那我們是不是這樣的人?(蓮友答:「是。」)各位想一想,大家捫心自問,我們是不是?(蓮友答:「是。」)人生是不是苦海?人生是不是有很多的苦難?人生之苦,災難之重,苦惱之多,真是難以形容。多災多難的眾生、有苦有難的眾生才需要救度,常沒常流轉的眾生才需要救度。
善導大師又說:「無有出離之緣」。沒有辦法、沒有可能靠著自己的力量出離生死輪迴。
既然自己沒有辦法出離,那就靠別人來救,是不是?經中常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三界不安穩、不安樂,像著了火的房子一樣。我們在這個房子裏面,四面大火熊熊燃燒,門都被火封起來了,窗也被火封起來了,自己沒辦法出去。這時候如果沒有消防隊員來救我們,我們有辦法嗎?沒有啊!
我們各位對佛所說的話要相信,佛說三界是火宅,我們是不是被三界貪瞋癡的火焰猛烈地燃燒、被包圍在火宅當中,是不是?(蓮友答:「是。」)靠我們自己可以衝得出去嗎?衝不出去的。
那麼誰來救度我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消防隊長,用六字名號的消防栓,噴出六字名號的法水,他來救我們。
如果我們不靠阿彌陀佛的救度,是沒辦法倖免的。
所以,聽到「救度」這兩個字,我們的心中就有了安慰。「哎,我是一個需要被救的人;這是一個救度的法門,我的心中就有希望!」
如果體會不到自己是需要被救度的人的話,那這個法門跟你無緣,你對這個法門就不能相應,因為你是要靠自己的力量解決自己的生死輪迴,你沒有想靠阿彌陀佛的救度。
如果感受到自己是一個沒有力量的人,是一個罪業很深的人,是一個苦難深重的人,是一個情況很危急、無常到來馬上就要墮落三惡道的人,是一個歷經恐怖關的人,恐怖生死輪迴,已經60歲了,已經65歲了,已經68歲了,已經69歲了,到時就死了,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如果生起這樣的恐懼,就需要被救。
即使接觸到淨土法門,也感覺到我們念佛心裏面沒有清淨,還有妄想雜念,是不是?口念彌陀心散亂,是不是這樣?我們不要擔心,我們反而歡喜,為什麼?剛好這樣的人是阿彌陀佛要救的。越是苦難的人,越是要救度,所謂「苦難的人有福了」。因為我們越是苦難,我們越相信這個法門,越是要被救度。
越是罪業深重的人,越是需要救度,是不是?他是聖人,他不需要救度。越是有罪的人,越是需要救度。我們有沒有罪?我們罪業深重,我們本來是要墮落,那現在我們學這個法門,就有福了。
越是危急的人,越是需要救度,是不是?
越是恐懼的人,越是需要救度。馬上就要死了,咽一口氣就死掉了。我們也是一樣,我們感到無常迅速。
越是感到無力的人,越是需要救度。我們感到自己沒有力量出離生死。
這樣,我們才修這個法門。
所以,如果我們瞭解這句話,瞭解「信受彌陀救度」的宗旨,就不會擔心說:「哎呀,我念佛的心不清淨啊,我戒定慧修不來……」剛好啊!你戒定慧修不了,就是需要彌陀救度的法門。所以善導大師說第二種深信:「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只有相信自己是無力的人,才需要救度。剛好,阿彌陀佛正是要救度這個「無有出離之緣」的眾生,他的四十八大願就是要救度這樣的眾生,「罪惡生死凡夫,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就是救度這樣的人。
我們要怎樣給他救度呢?無疑無慮地信受彌陀的救度,乘佛願力,定得往生。
大家要明白,救度的法門,不是靠我們自己的修持力,是靠阿彌陀佛的救度力,是不是這個道理?
就好像我的房間著了火,我沒有力量出去,只好靠外面的人。我能不能有這條命,不是靠我,因為我已經絕望了,而是要靠外面的人能不能突破火牆來救我。如果你能,我就信你,是不是這樣?
既然我們自己的修持沒有力量,就不要靠自己的力量,我們靠外面的力量,西方十萬億佛土之外的阿彌陀佛,看他有沒有能力救度我們。
這不是說「我自己有沒有力量,有沒有辦法自力修行脫離生死輪迴,有沒有辦法修持戒定慧,能不能達到禪定、夢寐一如、功夫成片……」,這些通通不論!不論我們的修行力,只看彌陀的救度力。
阿彌陀佛有沒有救度的力量?他說:「我不能救度你,我就不成佛!」第十八願的宗旨就是這個意思。
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我要救十方眾生。十方眾生,請你相信我的救度,至心信樂——你信受我的救度,欲生我國——願生我的淨土,乃至十念——稱我的名號,如果我不能救你的話——若不生者,不能救你從死路到生路,不能救你從輪迴到淨土,不能救你從凡夫到聖人的話,我就不成佛!」那現在這一尊佛,他已經成佛了,他的救度力是圓滿的,所以他叫「大願大力」,「光明神力」,「威神本願力」,「本願力故,威神力故」,阿彌陀佛的救度力已經應驗了,足以讓我們往生西方。從我們往生西方來講,這個力量完全足夠了。
兩點啟發
這些給我們一個啟發:我們是一個需要救度的人。因為我們有罪、多苦難、沒有力量出離三界,需要救度,阿彌陀佛救度的,正是這樣的人。他是一位大慈大悲的佛,大願大力的佛。這是第一點啟發。
第二點啟發,救度的法門,是靠來救的人(他有沒有力量),不是靠我。所以,不用擔心我們沒有力量修行、沒有力量斷貪瞋癡煩惱,因為本來我們就是沒有力量的人,阿彌陀佛才為我們發願,才要救我們,我們才靠這個法門。所以這些通通不用擔心。也不是靠我們信佛要信到某種程度,通通不是這樣!並沒有要求你要信到什麼什麼境界。你就是信靠佛,都交給阿彌陀佛。
這樣,就不是靠我們這邊。
二、專稱彌陀佛名
到底怎麼樣才能被彌陀救度呢?下面這一句話:
專稱彌陀佛名。
「專稱彌陀佛名」,就是救度的方法;「願生彌陀淨土」,就是救度的目標,救度到哪裡去;「廣度十方眾生」,就是被彌陀救度之後,你能夠發揮什麼作用,救度的功德功效和利益是什麼。
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他用什麼方法來救度我們?我們要被彌陀救,我們怎樣被彌陀救?這是第二句:「專稱彌陀佛名」。
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他就是用這個方法。這會很困難嗎?他要來救度我們,是不是要根據我們這些被救的人的狀況,來設計他救度的方法,對不對?
譬如說有一個人,他就要死了。我們要來救他,我們要清楚他的狀況。他餓得渾身乏力,連吃東西的力氣都沒有了,我們會給他硬梆梆的食物嗎?如果給他很硬的食物,他就嚼不動了,那就救不了他了,對不對?我們會怎樣?我們會把食物先用溫水化開,再用小湯匙餵到他嘴巴裏面,這樣才能救他。我們要依據他的狀況來解救他。
如果這個人,甚至連喝水都沒有力氣,那就要打點滴。這就要視這個被救的人的狀況,來決定適當的方法,是不是這個道理?他躺在地上不能動,我們卻把水放在高高的桌子上,讓他自己去拿,我們會這樣嗎?他爬都爬不起來了,手都舉不起來了,怎麼去拿呢?我們會放在高高的桌子上嗎?不會!我們會不會對他說「我要救你,麵包放在樓上房間裏面,你坐上輪椅,再坐電梯上去,你就可以吃到了」?他都爬不動了嘛,不會這樣!
我們是不是饑餓的人?我們沒有法財法食,我們是饑餓的凡夫。阿彌陀佛來救度我們,給我們六字名號的麵包。這六字名號的麵包不是放在禪定的位置上,「你想要靠六字名號的救度,但是你一定要有禪定的功夫,你如果沒有禪定的功夫,這個六字名號的麵包你就吃不著」,很多人說「念佛如果不能達到清淨心,不能往生」,那等於是把六字名號放在禪定、清淨心的位置上,讓我們凡夫去取,這是彌陀救度的方法嗎?不是。如果你瞭解名號的意義,就不會這樣想。
「如果你不能夠發四十八大願,跟阿彌陀佛一樣,發這個菩提心、發這個四十八大願,你念佛也不能往生」,那等於說對一個饑餓的人,把六字名號的麵包放在菩提大願的山頂上,要他爬上高高的修行的山才能拿到六字名號的麵包。這樣能夠救得了他嗎?救不了。
如果有人跟你說:「某某人,你念佛也輪不到你,功夫成片也輪不到你,你最起碼要達到念佛不起妄想雜念。」如果這樣的話,等於是這六字名號的麵包是硬梆梆的,要我們來消化它,要我們啃得動它,但是我們太虛弱了。大家念佛喜歡有妄想雜念嗎?不喜歡。我們都不喜歡妄想雜念,對不對?但是我們能夠做到一點都沒有妄想雜念嗎?我們做不到。如果這樣來要求你,六字名號的麵包給你,雖然你餓得要死了,但是你怎麼也咬不動,那對不起,營養你吸收不到,這樣就救不了你。
所以,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賜給我們,實際方法的設定是要根據被救度對象的狀況。他瞭解我們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我們是這樣的眾生,他才把六字名號送給我們,說:「你只要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不管你有沒有信心歡喜,有沒有修到某種程度,有沒有戒定慧,通通不需要這些條件。」因為如果設了這些條件,就不叫救度,那就是出難題在考人了。阿彌陀佛沒有這些條件,因為他是要救我們的,他要救人,是要根據被救的人的狀況來設立救度的方法。法藏比丘當初發願的時候,就根據我們眾生的心理狀況(我們是造罪造業,沉淪墮落),來決定他救度的方法。他所決定的方法,是十方諸佛裏面第一的,是什麼方法?很簡單,只要你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你只要會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這樣簡單不簡單?容易不容易?(蓮友答:「容易。」)這樣救人是不是才可以救得到?(蓮友答:「是。」)
由此可知彌陀的誓願,他本來就是設定這樣的救度方法。所以,第十八願的願文:「設我得佛」——「假設我法藏比丘要成佛的話」,「十方眾生」——「我是要救度十方眾生,十方眾生是我救度的對象」。那怎麼救度他呢?要求他的只有三句話:
「至心信樂」——這個也談不上要求,「你要相信我來救你。你不相信,我就沒有辦法救你」,對不對?你餓得要死了,給你麵包,你就是不要,他怎麼救呀?就是「你要相信我,你相信我就救得到,你不相信有六道輪迴,不相信有善惡報應,被煩惱所包圍,那沒辦法救你」。
我們要往生到淨土,才能完成救度,這就是「欲生我國」——「你要願生我的淨土」。這個也不是條件,對不對?這只是發個願而已,這哪有什麼條件呢?
第三句:「乃至十念」——可以講這是個條件,但是這個條件也不是條件,為什麼呢?他說「乃至十念」,「乃至十念」很有彈性,沒有一個硬性的要求。什麼叫「乃至十念」?你能清淨心就清淨心念,你沒有清淨心就散心念;你能禪定就禪定念,你沒有禪定就沒有禪定念;你能出家就出家念,不能出家就在家念,這個叫「乃至十念」,沒有任何的限定。你現在有時間,你就念三萬聲、二萬聲、一萬聲,沒有的話,八千聲、五千聲、三千聲,通通可以。現在遇到這個法門,你現在就念佛,也是屬於「乃至十念」;你到臨終才遇到,才念十聲佛,這個叫「下至十聲」,也是屬於「乃至十念」。就是說你只要念佛就可以,前提是「你要相信我的救度,不是靠你的力量」。所以,「乃至十念」就是要你念佛,要專修念佛,要專稱彌陀佛名。
這個「乃至十念」,善導大師就解釋為:「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個不可以用我們個人的觀點來解釋,而要以祖師的解釋為標準。就是說:你遇到這個法門,你有時間,壽命長久,今天遇到彌陀的救度,你就專稱彌陀佛名,從今天開始,到臨終都不改變,這叫「上盡一形」,也是「乃至十念」。每天能念多少,就依你的力量,阿彌陀佛沒有硬性的規定,「每天只能念一萬」。那有人說:「只能念一萬,我念三萬,那我完了。」不會;也有人說:「阿彌陀佛非要我念一萬聲,我只能念五千,那行不行?」所以他說「乃至」。「乃至」是一個彈性詞,善導大師又解釋為:「下至十聲」。「下至」是說:多者不限,少者十聲、九聲,乃至一念。《無量壽經》裏說:「乃至一念」。臨終遇法之人,哪怕只有一聲,你都可以了生脫死,都可以往生淨土成佛,這個叫做「下至十聲」,也屬於「乃至十念」的範疇。你說這個還有條件嗎?沒有條件。
如果講到條件,「請你接受我名號的救度,請你願生我救度你的淨土,請你稱念我救度你的名號。你怎麼念?根據你的條件念,你能雙盤就乃至雙盤念,你能單盤就乃至單盤念,你只能放腿就可以乃至放腿念,你不願坐在那裏就乃至走著念,行住坐臥都可以,乃至十念,乃至坐、乃至住、乃至臥……」,這個都沒有條件的限制,無條件的救度,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一點限制條件都沒有。
有人說:「你念佛,但是你的業障太重了,你要先消業,你先念《地藏經》,先消了業,再來念佛。」這個來不及了!這個人就要餓死了,我們一定是馬上把食物餵給他,不會說「你吃食物之前,先得要漱口,還要怎樣怎樣,這樣才會有營養」,不會這樣的。
念佛也是如此,若說「一定要念個經、念個咒,才能夠救你」,哪有這個道理?只要念佛——專稱彌陀佛名。
「專稱彌陀佛名」,我想解釋兩個字,一個是「稱」,一個是「念」。
「稱」是口稱,這是善導大師所解釋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至於「乃至十念」的「念」,到底要做什麼樣的解釋呢?譬如說有人解釋就是「你心裏面念佛要達到清淨心」,我們這樣的凡夫,最難纏的就是這一顆心,最難對付的就是這一顆心,如果對我們設這樣的救度條件,我們就完了。「念佛的時候,你的心不能跑,你的心要專注,不能有妄想雜念,不能去想不好的事情」,可是,越是想專注,它就越是生妄念。越想讓它聽話,它越是不聽話。大家觀察自己的心,就是這樣的。所以,對於這樣的眾生,阿彌陀佛對我們要求說:「不管你的心,只開你的口,你用口來念佛!」你的心是散亂不散亂,他都不管,你只要口稱名號,你一定往生!願意開口就可以,就是口稱。
依據在哪裡呢?依據在《觀經》的下下品。這段經文可能大家會陌生一點。《觀經》的下下品說:一個造作五逆重罪的人,現在就快死了,地獄之火就快燒來了,他這個時候恐怖不恐怖啊?慌亂不慌亂啊?恐怖、慌亂得不得了!業障現前,冤家債主來索債,閻羅王來逼迫催命,恐怖慌張。這個時候,人家教他念佛,經中說:「彼人苦逼,不遑念佛。」這個「念」是心中的念。這個人被病苦所逼迫,心中沒辦法念佛,讓他達到清淨心,能夠做到嗎?讓他的意志力不分散,能夠做到嗎?多麼慌亂啊!所以經文就說:「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名。」「你如果不能做到集中注意力、思想不分散」,「若不能念彼佛者」,不能這樣,那怎麼辦?「你只要口稱無量壽佛名,你只要張嘴發出聲來就可以了」。接下來這個善知識就帶著他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他就跟著糊裏糊塗地,「哎呀!南無阿彌陀佛!哎呀!南無阿彌陀佛!……」就這樣在慌亂恐怖、糊裏糊塗、驚慌失措的狀況之下,他念南無阿彌陀佛,就這樣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我們念佛是口稱,口稱名號。
當然,你心中念佛也是念佛。但是心中念佛的方式,即使不是要求得那麼嚴格,最起碼需要某種程度的注意力。大家可以試驗一下,大家今天聽講課回去時可能搭出租車,或者坐公交車,如果說我們在心中默念佛號,我們在心中一直念,這時如果心裏突然想到一個事情,很快就會覺得失掉念佛了,對不對?或者是外面有人在放鞭炮,探頭一看,佛號就不知道哪裡去了,就忘失了,還要在心中重新提起這句佛號,這比較不容易。
但是如果用嘴巴念,沒關係,「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口中念佛,就簡單容易些。當然不是希望大家口中念佛就東張西望,不是這樣的。只是說口中念佛比較簡單。
所以,阿彌陀佛救度我們,他的「乃至十念」,是張口稱念名號,所謂「稱念」。這是非常重要的。不論你的心情,不論你的心清淨不清淨、散亂不散亂、專注到什麼程度、禪定到什麼程度,都不講究這些,只要口稱。
瞭解「稱」這個字,瞭解到用嘴巴念佛就是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方法,對我們大家來講,會不會感到比較親切?就像剛剛所講的,一個人饑餓無力,一碗粥就送到他的嘴邊,讓他喝下去就可以,不會拿來很硬的食物,讓他咬不動。阿彌陀佛知道我們的心太弱了,沒有力量,他只把名號放到我們嘴邊,我們動口稱念就可以。他會不會要求我們心中要達到某種程度才救度我們?不會。具體的經文證據,就是《觀經》下下品。
為什麼強調「專」
「專稱彌陀佛名」,為什麼強調「專」呢?因為別的法門都是靠自己的力量出離輪迴,而我們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能出離輪迴的。既然靠自己的力量不能出離輪迴,所以修習別的法門對我們是沒有意義的,對不對?那當然就要專稱彌陀佛名啊。
如果你不專稱彌陀佛名,就表示在你心中還認為自己有力量修這個法、修那個法、念這個經、念那個咒,好像靠自己才能得到某種力量的救度,那證明你對阿彌陀佛的信心不足。
所以,體會到自己是沒有力量修習種種法門的人,心中自然就會專,這是我們自己的自覺心。
阿彌陀佛也知道我們是種種法門救度不了的人,所以我們就不要亂跑。
就好像一個人,如果他的身體很健康,滿桌子的菜擺在他前面,他可以吃這個、吃那個。但是他現在餓壞了,身體虛弱到只能打點滴,他咬都咬不動,他還能東挑西揀嗎?
我們沒有精挑細選的份兒,我們沒有那樣的力量,我們修習別的法門,就了生脫死來講,是沒有力量的。
譬如說修持五戒十善,在這個世間,最圓滿的人也不過是五戒十善的人。請問各位,五戒十善即使做到圓滿了,能夠了生脫死嗎?五戒十善做圓滿了也不能了生脫死。那我們還需不需要五戒十善呢?需要。只是說我們不是把這一點當作自己解脫生死的一個法寶,那是我們做人的一個規範而已,就解脫生死來講,就出離輪迴來講,我們要專稱彌陀佛名,這個叫專。一定要專!
阿彌陀佛的誓願當中,也是規定「乃至十念」來念佛——要專。善導大師解釋說:「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只要我們專稱彌陀佛名,我們就被阿彌陀佛救到了。阿彌陀佛在誓願當中沒要求念佛要達到什麼樣的功夫境界,也沒要求我們開智慧,也沒要求持戒要怎樣的清淨,那些是有條件做到就做到。也不需要你去出家,你能出家那就出家,出家就專稱彌陀佛名;你不能出家就在家,在家也專稱彌陀佛名。你能持五戒就持五戒,而專稱彌陀佛名;不能持五戒就暫不持五戒,也專稱彌陀佛名。你能吃素那最好,吃素專稱彌陀佛名;不能吃全素,你就吃三淨肉專稱彌陀佛名。
所以,這個「專稱彌陀佛名」是沒有條件的,總之是一個「專」,行住坐臥總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們這樣專稱彌陀佛名,就被阿彌陀佛救到了。被佛救到了,就往生決定了。
如果要求我們要達到某種功夫境界,比如說一定要禪定一心不亂、一定要如何,才能被佛救到,這樣我們就做不到了,對不對?阿彌陀佛說:「你只要專稱我的名號,我就負責救你。」這樣我們就安樂了、放心了,是不是?
經典裏怎麼說呢?《觀經》裏有這兩句: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光明」是阿彌陀佛救度的光明,他用光明名號來救我們。底下說: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善導大師解釋這個「念佛眾生」,是指專稱彌陀名號的人。「攝取」就是救度和保護。「攝取不捨」就是救到之後不再捨離你,不再放棄你,把你救到了,永遠不離開你。所以善導大師就用一段法語來解釋這段經文,他說: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
只要有專念阿彌陀佛的人,就是念佛眾生,這裏解釋為「專念阿彌陀佛的眾生」。
彼佛心光,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就是阿彌陀佛心的光明。
常照是人,
日日夜夜、分分秒秒,恒常不斷地照耀著專念彌陀名號的人。怎麼樣呢?
攝護不捨,
攝取他,救度他,保護他,不離開他。底下又說: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阿彌陀佛的心光,專門照攝專修念佛的人。凡是雜行雜修的人,不照耀,不攝取。
那我們雜行雜修好不好?雜修雜行佛光不照耀、不攝取,那有什麼好呢?
專修念佛就把你照到,就把你攝取到,這樣好不好?(蓮友答:「好。」)
大家跟我一道把這段文念一遍,請合掌:「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這一段法語,讓我們瞭解: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被彌陀的佛光照到,我們往生就定下來了。
大家願不願意專稱彌陀佛名?願不願意被彌陀心光照到?願不願意被彌陀攝取不捨?(蓮友答:「願意。」)那我們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可以了。
雜行雜修的人,佛光不照攝。大家願不願意雜行雜修?(蓮友答:「不願意。」)大家願不願意被佛光不照攝?(蓮友答:「不願意。」)我們想到西方極樂淨土,當然要被佛光照攝。
機場導航喻——唯覓念佛往生人
善導大師還有兩句法語,解釋佛的光明和念佛的關係,他說:
不為餘緣光普照,
唯覓念佛往生人。
阿彌陀佛放射遍照的光明,是為了什麼原因呢?要達到什麼目的呢?他不是為了別的目的,「不為餘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唯」是唯一,「覓」是尋找。唯一要尋找念佛願生極樂淨土的人。所以,阿彌陀佛遍照的光明,他只是要找一種人,他在找誰呀?他在找念佛往生的人。
如果我們是念佛往生的人,就會被佛找到。如果你不是念佛往生的人,佛就找不到你。他想救你,結果沒發現你,那怎麼能救你呢?
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黑暗的地方,阿彌陀佛的光明怎麼能找到我們?只要我們念出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跟阿彌陀佛的心感應道交,當下阿彌陀佛就發現我們、找到我們。
這個我想打一個比喻,這個比喻比較能夠說明問題。因為我原來在飛機場工作,有一次我到航空導航台的雷達管制站——機場內有一個高塔在航管飛行。飛機在天上飛,到底怎樣降落?它就是靠這個航管的指揮塔。我就上去看它是怎麼指揮的。原來它有一個很大的顯示屏,這個顯示屏就顯示一個頻道的光波;每架飛機都在機艙裏安了一個無線電發射器,發射的信號就會跟雷達站的相應。一旦這架飛機進入雷達的掃描區,雷達站的顯示屏上就會出現一個白點,這個白點旁邊標記著這架飛機的號碼,比如2248,可以看到它的前面、後面、上面、下面,它在什麼高度,都顯示出來,還可以向它發出指令:「2248,下降300米。」在大屏幕上都看得很清楚。這裏的要求就是飛機機艙裏的發射器接收雷達站的信號,顯示屏上就有這個點,它如果不接收的話,顯示屏上就沒有這個點。如果機長駕駛的這架飛機,在飛行當中突然斷點了,雷達站聯繫不上,那是什麼情形?那就完了,對不對?失去聯繫了,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機場在哪裡?到底怎麼降落?他就一直在天上轉。飛機在天空完全要靠地面引導,要是斷點了,顯影沒有了,航管的雷達員一看就緊張了,飛機失去聯絡,雷達站看不見它了,機長也慌張,雷達站也慌張。
現在我們每一個人就像一架飛機,阿彌陀佛就是雷達控制的管制站,他的心光有一個大屏幕。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在阿彌陀佛心光的屏幕上面,就出現了一個小點,他就看到了,他就指揮我們。「你三十歲就專念彌陀名號……」「你五十歲就專念彌陀名號……」。如果你改變法門了,你不專念彌陀名號了,雷達站的這個點就消失了。阿彌陀佛著急不著急?「這個人跑到哪裡去了?」他要救你就救不到了,他就沒辦法保護你了;我們自己也覺得完了,跟阿彌陀佛失去聯繫了。
專修念佛的人,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在阿彌陀佛的心光裏面完全顯現出來,你就是極樂世界的人,你的名字就標注在七寶池裏的蓮花上面。只要我們相續念佛,阿彌陀佛就會給我們導航,盡此一生,直到壽終,降落在極樂機場的跑道上。大家有沒有信心?(蓮友答:「有。」)好不好?(蓮友答:「好!」)好啊!
如果不是這樣,我們的飛機已經起飛了,結果沒有接觸到阿彌陀佛導航的指令,那我們這架飛機會飛到哪裡去?就會一頭栽到三惡道的大海裏,機毀人亡,結果就是「常沒常流轉」,對不對?
所以,彌陀遍照的光明,只攝取專稱彌陀佛名的人。我們要不要專?要專啊!就好像那個機長,要不要和導航台保持專門的聯繫?要不要專?要專啊!一點點也不能閃失。因為我們是在人身,人身很危險啊!
念佛,與阿彌陀佛保持聯繫
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就是要專,千萬不要跟阿彌陀佛失去聯繫,要跟阿彌陀佛保持聯繫。
那麼,怎樣保持不間斷的聯繫?就要發出信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們發出信號,沒有不被救到的,所謂「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你可別不念佛,在家雜行雜修,那樣就是信號干擾,阿彌陀佛的頻道就顯示不清楚,他就著急了。所以請各位不要讓阿彌陀佛著急,好不好?(蓮友答:「好!」)
我們念這句六字名號,一定要專,專稱彌陀佛名,這是一個決定性的原則,這一條不能更改。
念佛是決定不能動搖的
《觀經》是我們淨土宗的正依經典,它講到定善和散善,也講到念佛。定善你能夠修持,可以。但是可修可不修,不是原則性的,它不是我們淨土宗的宗旨。你修不淨觀,你能觀就觀,不能觀就不用觀。善導大師他能觀就觀,我們觀不來就不用觀,所以這不是宗旨。宗旨是不能改變的,不能動搖的,不能商量的。定善可修可不修,是可以改變的,可以商量的。散善呢,三福你能修的你就修,你能做到哪裡就做到哪裡,做不到你來念佛往生。
《觀經》講了三個:定善、散善、念佛。其中念佛是決定不能改變的,念佛是決定不能動搖的,念佛是決定不能商量的。所以釋迦牟尼佛講《觀經》,講了十三定觀,講了三福、九品,到最後付囑阿難的時候說:
阿難,汝好持是語。
「你要好好地受持我講的這部《觀經》」。但是講了這麼多,到底是指什麼呢?
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你看,定善、散善都不是淨土宗宗旨,所以定善、散善能修就修,不能修還可商量,但是「持無量壽佛名」就付囑阿難,這是不能改變的,這個要好好做。信受彌陀救度,信受什麼?就是信受這個「持無量壽佛名」。
稱名即被救,非因功夫,非因體驗
彌陀的救度體現在哪裡?體現在我們專稱彌陀名號,就被彌陀救到。而不是體現在「要達到清淨心,才能被彌陀救到」,不是這樣子的。也不是說「我信得心花怒放,我信得達到怎樣的感動了,我念佛有怎樣的親切感受了,才被彌陀救到」,不是。我們只要動動嘴巴念佛,就可以被彌陀救到。就像《觀經》下品下生的人,他一輩子也沒聽到佛法,他對阿彌陀佛有什麼感動?他念佛有什麼信心?他有什麼心花怒放的體驗?他只不過是在恐怖慌亂當中,隨著善知識的引導,別人念一句佛,他也念一句佛,就這樣,就被救度到,就這樣,就往生極樂。這樣的法門,才是萬機普度的法門,對不對?真的是這樣子。
「信受彌陀救度」,怎樣被救度?「專稱彌陀佛名」就可以了。「稱」就簡單容易。「專」就代表我們唯有這樣的道路。就好像機長一定要和導航台保持不間斷的聯繫,時刻不分離,不能說「現在沒關係,左右都沒有飛機,我把這個關掉,和別的地方來聯繫聯繫」,那是不可以的。想往生的人,若說「我暫時不念佛也沒關係,現在跟阿彌陀佛頻道不聯繫,我修別的法門」,那是不可以的。念佛是絕對不能改變的,要專稱彌陀佛名。
三、願生彌陀淨土
第三句,「願生彌陀淨土」。願生彌陀淨土就是我們的目標。我們專稱彌陀佛名的目的,不是為了發財、做大官、來世作人,也不是為了開悟,都不是!我們是為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同時,這個「願生彌陀淨土」是我們「專稱彌陀佛名」的人、被阿彌陀佛救到的人,自然流露出來的心情。我們被阿彌陀佛救到了,願不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願意!我們在雜行雜修、沒有被救到的時候,都願意往生,何況是被救到了,當然「願生彌陀淨土」,是這樣的心情的流露。
同時也是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就好像一個父親在尋找他的兒子,兒子現在被別人收容,父親把他救到了,救到了就把他放在車上,然後說:「我們回家吧。」
阿彌陀佛也是一樣,首先把我們從三界六道的輪迴裏找出來,放在他六字名號的寶車上,然後告訴我們說:「孩子,我們要回家了。」——願生彌陀淨土。所以「專稱彌陀佛名」之後,底下就說「願生彌陀淨土」。往生彌陀淨土是阿彌陀佛給我們安養,此前先把我們救到名號寶車上來再說。
對於初機,要他先願生彌陀淨土,之後再專稱彌陀佛名,好不好呢?也很好,問題不大。當然,他可能會說「哎呀,我念佛並不想往生彌陀淨土,只想要保佑平安」。「那也沒關係,你先念佛再說」。好,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他只要專稱彌陀名號,阿彌陀佛的心光就會調攝他,就會看到他。這個時候,他的心就慢慢調攝過來,你再對他說要「願生彌陀淨土」,就可以了。所以把「願生彌陀淨土」放在「專稱彌陀佛名」後面來說,有這樣的含義。
因為一般所講的「願生」,已含蓋在「信受彌陀救度」這句話裏邊。我們這裏講的「願生極樂淨土」,比一般所講的「信願行」的「願」更加恭敬,它是被阿彌陀佛救到之後而願生心起。而且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是先讓我們專稱佛名,然後才說:「孩子,我們回家了。」
四、廣度十方眾生
第四句:「廣度十方眾生」。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是百分之百往生的。往生到淨土之後,是百分之百成佛的。成了佛就可以分身十方、倒駕慈航,廣度十方眾生。
所以,我們修持這個法門,不發菩提心也有菩提心,沒行六度萬行也有六度萬行,因為我們一到達極樂世界,心量自然擴大。《往生論註》裏說:
彼國土量,能成眾生心行量,
何可思議!
譬如說一個人,老是蹲在小小的山村裏,他的範圍也只不過是方圓一二十里,他怎麼會有廣大的心量呢?如果把他遷居到一座大城市,他的見聞就廣了,心量自然就大了。
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廣大的淨土,那麼不可思議的境界——涅槃的境界,我們自然能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心量就廣大起來,那個時候發菩提心才是真的。
我們凡夫在娑婆世界講要發菩提心,皆非真發,很難願行相應。發菩提心,廣修六度萬行,第一就要佈施度,佈施度就是要把自己的東西給人家,人家要什麼,我們就要給人家什麼,你捨得嗎?在佛堂裏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然後去買菜就跟小販斤斤計較,連個菜錢的心都發不出來,哪還有辦法發菩提心呢?這是我們的實際狀況。買東西都會挑挑揀揀,一定是揀好的。即使要你拿五毛錢讓賣菜的小販方便,也都不願意,因為他剩下那些菜到了下午就賣不出去了,他降價五毛錢賣給你,你也不要,那他賣給誰呢?你一個發菩提心的人都這樣,那些不發菩提的人不是更不要了嗎?所以,大家若是到菜市場買菜,專門去買那些帶黃葉子的菜,因為我們是發菩提心的人,我們最起碼要發個五毛錢的菩提心,好不好?
又譬如說,現在醫院裏有一個病人,他需要人家給他捐腎,或者需要人家給他捐眼角膜,或者需要人家借錢給他。我們發了菩提心的人,要不要捐給他?聽到這個消息,要趕快捐給他,不然我們的菩提心發不成了,晚了就被其他發菩提心的人捐了——我們有辦法這樣嗎?
我們在這裏發菩提心不容易,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能夠真正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廣度十方眾生,那個時候是真的——好不好?(蓮友答:「好!」)好,謝謝大家!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