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答網上蓮友問(三)

──2007年12月1日講於新浪網UC大廳「淨土家園」房間

 

【目錄】

系統的教理講解在《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淨土家園」很難得 
一、淨土法門和淨土宗有何異同? 
二、關於報土與化土 
三、怎樣解決信願的問題? 
四、只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能不能往生? 
五、專修淨土法門,可不可以兼念菩薩咒語? 
六、往生後也可以造一個極樂國嗎? 
七、給不信佛的人念佛,他能感應到嗎? 
八、如何勸信? 
九、關於《楞嚴咒》 
十、學佛思考的時候是用心還是用腦子? 
十一、佛菩薩畫像可不可以焚燒處理? 
十二、聽到佛號渾身不舒服是怎麼回事? 
十三、我們為什麼會隨業流轉? 
十四、佛學怎麼解釋道德? 
十五、為何多夢? 
十六、是否該皈依? 
十七、想印《善導大師全集》簡體版…… 
十八、你怎麼知道自己的知見是正確的? 
十九、往生與一心不亂 
二十、法忍是否馬上得到? 
二十一、是否一念就能往生? 
二十二、妄心念佛能夠往生嗎? 
二十三、依據第十八願就能往生? 
二十四、在家念佛、沒有皈依能不能往生? 
二十五、極樂世界是物質世界還是精神世界? 
要懂得經教

 

 

【內文】

       系統的教理講解在《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上一次大家提問很踴躍,當時在視頻上回答得也很倉促。蓮友又提了一些問題,我想今天晚上還是把這些問題回答一下。

 

       教理的講解,需要系統的準備。我們這個法門的教理,最主要的經文依據,在般若寺所講的《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裏面基本上都涵蓋了。將來有機緣,再做系統的淨土經典、祖師著作的講解。我覺得學習淨土法門,先把這一系列講座——錄像帶大概四十多卷,DVD是五片,可以多聽幾遍。

 

       我去龍岩,有一位蓮友告訴我說,他就是反復聽、反復聽,這一片聽得道理完全明白了,再開始聽下一片。我覺得他這種聽法很好。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可以說在外面是聽不到的。我們平常的熏習,以前所看的經書典籍,還有我們所聽的錄音帶,都沒有講到,大家會覺得陌生一點,所以要反復聽。

 

       這樣聽完之後,應該說絕大部分的問題都能夠解決,少量的那是個人的問題。

 

       所以,不管是出家師父,還是在家居士,學這個法門,般若寺的講法可以反復聽,這些聽明白了,自己內心對法義的大框架、大原則掌握了,也就可以勸人家了。

 

       「淨土家園」很難得

 

       到我們這個「淨土家園」來的蓮友啊,我覺得很難得。因為這段時間我也會偶爾上來看看,發現這個房間比較有規矩,大家在這裏念佛都很認真。可以講,我們這個法門,生死心如果不切的人,可能就不太容易相應。因為講到淨土法門,就是以往生極樂淨土為目標,所以都是比較有道心的人。大家有出離心,願意往生淨土,在這裏專修念佛,很難得。

 

       到其他的房間去走一走呢,就發現有人在那裏高談闊論,有時候都是邪知邪見,在那裏爭吵——這些就是不好的現象。在我們這個房間裏沒有,所以我非常讚賞來到這裏的善男子、善女人,真正稱得上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在這裏規規矩矩地排麥念佛。我也希望這個房間能夠辦得更好,使法義的學習討論將來更有條件。

 

       我可能沒有很多時間來,我想可以請淨德法師,他最近當然也忙一點,還有一些事情。以後有時間,他可以多來照顧照顧大家。

 

       我想今天還是把一些問題來給大家回答一下。上次講了幾個方面,我覺得上次的提問裏面有些問題還可以重複地說明一下。

       

一、淨土法門和淨土宗有何異同?

       第一個就是關於淨土法門和淨土宗。淨土法門和淨土宗有什麼區別,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相同的地方不用講,大家都知道了。我覺得很多人還不瞭解它們的區別所在。

 

       應該有這麼幾個層次:一個是淨土法門,再一個就是彌陀淨土法門,第三個就是淨土宗。

 

       淨土法門是範圍比較廣大的,只要求生淨土,都算得上是淨土法門,也不限制在是阿彌陀佛的淨土。比如求生彌勒淨土,求生藥師淨土,密教也求生淨土,通通都算淨土法門。

 

       但是這種淨土法門並不是淨土宗。淨土宗所講的淨土,特別指求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這是它們的區別。

 

       那麼淨土法門之內呢,是不是所有求生阿彌陀佛淨土就算是淨土宗了?那也不一定。比如說天臺宗的人,他們常規所講的,就是所謂「教宗天臺,行歸淨土」,也就是說,它是天臺宗的淨土法門,不是淨土宗判教所依據的。此外還有禪宗,它所理解的淨土法門,還有華嚴宗所理解的淨土法門。這些雖然都是彌陀淨土法門,都是以求生極樂淨土為目的,但是它們不是淨土宗所講的淨土法門,它們是依據他宗的判教,而不是依據淨土宗的判教。

       

       善導大師的思想,是站在阿彌陀佛本願的立場上,有嚴格的淨土宗本身的判教體系。依據這個判教體系,才稱為淨土宗。這樣所倡導的法門,就很純粹,純粹站在淨土宗的立場。

 

       目前一般所流行的淨土法門的觀念,都比較駁雜,教理上往往依天臺宗的比較多,也有受其他宗思想影響的。

 

二、關於報土與化土

       第二個就問到報土和化土的問題。淨土法門,大家經常聽到「四土」、「九品」。這個「四土」的觀念,就是天臺宗所判的,不是我們淨土宗所判的。這個地方要講起來可能稍微難懂一點,也可能初學的人覺得繞彎,不過還是有必要聽一下。

 

       天臺宗呢,它是判斷極樂淨土往生有四個階位,叫四土。四土最低的就是「凡聖同居土」,最高是「常寂光土」。「凡聖同居土」上面是「方便有餘土」,然後是「實報莊嚴土」,然後是「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被認為是佛本身的境界,「實報莊嚴土」是菩薩往生的境界,「方便有餘土」是阿羅漢往生的境界,「凡聖同居土」就是凡夫往生的境界。所謂「凡聖同居土」,就是說這個國土是凡夫和聖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在這個國土當中,有凡夫,也有聖人。天臺宗認為我們凡夫也能往生極樂世界,不過往生到的極樂世界不是那麼高妙的地方,是「凡聖同居土」。就是你往生之後呢,還是凡夫,在那裏要好好地學習,不斷地修行,慢慢地成長。這是他們的一種說法。

 

       當然,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裏對它有所突破,所謂「橫四土」、「豎四土」,這都是一些教相名詞。

 

       那麼,四土觀點的根據在哪裡呢?當然有它的根據(這是天臺智者大師所判的,它帶有自力修行的特點),就是根據你修行的高下。

 

       你凡夫往生了,乘佛願力——自己當然是沒有力量,還是靠佛的力量。不過雖然往生了,你在「凡聖同居土」。

 

       如果達到阿羅漢了,斷盡見思惑了,那你往生到「方便有餘土」。「方便」就是說你是修方便道,還沒修真實道,還沒有破無明。「有餘」就是說你還有餘下的無明煩惱沒有破。生到這個境界,叫「方便有餘土」,比「凡聖同居土」高妙。

 

       「實報莊嚴土」是修的真實,破了無明了,所感報的無障礙國土,這叫「實報莊嚴土」。

 

       「常寂光土」就是佛的常樂我淨的境界。

 

       這是天臺宗站在自力修行的立場上來談論的。

 

       善導大師是站在阿彌陀佛本願的立場上來分判的,根據《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並沒有說到四土,這就是各宗所判不一樣(天臺判的四土,唯識宗是不認可的,唯識宗有唯識宗的判法;還有三論宗,它也有它的名詞)。善導大師就判為報土。善導大師倒不是說極樂有兩種,他是判極樂純粹屬於報土,這一點說起來比較複雜。

 

       那麼就凡夫來說,怎麼可能往生報土呢?善導大師有一個「凡夫入報」的問答。凡夫到報土去,對此,各宗各派都不承認的:「你有業障,有煩惱沒有斷盡,報土是那麼高妙的境界,怎麼能去往生呢?」善導大師說:如果依我們的業障的話,那肯定不能往生。那為什麼能往生呢?因為靠的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謂「乘佛願力,以作強緣,五乘齊入,入佛報土」——這是最有名的問答。對此,我在長春般若寺講的《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裏面有比較詳細的說明。

 

       依《無量壽經》來講,往生極樂有兩種狀況:一個就是化生,一個就是胎生。胎生的人疑惑佛智,雖然疑惑佛智,但還是信罪福報應,修習善本,這樣往生的,就是胎生,在蓮花苞裏面,五百歲不見諸佛;如果是明信佛智往生的,就直接往生到彌陀報土了。在《無量壽經》裏面倒沒有「報土」這樣的名詞,可是善導大師把這種境界就叫做報土。

 

       經中是怎麼說的呢?「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做諸功德,信心迴向。此諸眾生,於七寶花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就是從七寶花中化生之後,剎那之間,他的身體色相,他的光明,還有智慧功德,和大菩薩都是一樣的,具足成就。這樣說起來的話,他就不是凡夫了,因為須臾之頃和菩薩都一樣,具足成就了,當然就不能說是凡聖同居了,他跟菩薩是一樣的。

 

       我們講「凡聖同居」,「凡」是指什麼呢?在我們這個世界,所謂「六凡四聖」,六道輪迴的眾生即是「凡」,包括三惡道的眾生、天道的眾生、人道的眾生。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這個大家都是認可的,所以沒有三惡道的凡夫;而四十八願裏說極樂世界有天人(天人在我們這個世界就是凡夫了,天道的眾生,還有人道的眾生,這是凡夫)。極樂世界的天人是不是凡夫呢?如果說是凡夫的話,這個「凡聖同居土」就有經證。可是在《無量壽經》裏講,極樂世界的天人並不是凡夫。怎麼說呢?《無量壽經》說:「其諸聲聞、菩薩、天人」——在此土來講,聲聞是阿羅漢,得道聖人;菩薩就是大乘善根界的菩薩;天人在這個世界來講一般是天道眾生、人道眾生,是凡夫。可是在這裏說,這些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說這些聲聞、菩薩、天人,他們的智慧神通沒有障礙。「洞達」就是沒有障礙。「咸同一類」就是一個等級的,一個類別的。所以這裏雖然有聲聞、菩薩、天人這些名稱不同,但他們實質上智慧神通都是一樣的,沒有差別——「形無異狀」。那麼為什麼又叫做天人呢?「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是隨順了他方世界的這種稱呼,也叫天人。比如說我們娑婆世界有天人,那好,為娑婆世界眾生講法,那麼也講有天人。另外也有大德說明,天人以享樂作為代表;阿羅漢是以斷盡煩惱、清淨為代表;菩薩是以大悲心、利益眾生為代表。那麼極樂世界的眾生,他們既有這種人天的樂受,所以站在這個立場上呢,可以稱作天人;同時他漏盡,沒有煩惱,站在這個立場上呢,又可以稱作聲聞;同時,他有大悲心來救度眾生,站在這個立場上呢,就稱為菩薩。如果以這個角度的話,是說同樣一個眾生,在極樂淨土,就可以有三個名稱:以享樂來講,天雨妙花、七寶池、八功德水,要熱就熱、要涼就涼等等這些樂受,就可以稱為天人;以漏盡、沒有煩惱、自性寂滅來講呢,就可以稱為阿羅漢;以廣度眾生的大菩提心來講呢,又稱為菩薩。所以,他一個人可以獲得三種稱呼。在四十八願當中,講到樂受的,就講天人,「國中天人如何如何……」;講到利他的,就講菩薩,「國中菩薩……」;也有講到聲聞的。所以我覺得這是很好的解釋。

 

       如果以這一段經文來說呢,雖然是有天人的名稱,但是他們的智慧神通都一樣,所以底下又說:「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說他們根本就不是天,也不是人。從智慧神通到顏貌到容色,都不是一般所講的天人。最後講「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虛無之身」,什麼叫「虛無」?所謂「虛無」,就是法身,在佛經裏面「虛無」是一個名詞,它代表法身境界,絕諸對待,所以在《涅槃經》裏講:「虛無之身者,即是如來。」講到「虛無之身」的,就是佛的法性身。那麼「無極之體」呢?「無極」就是沒有障礙,也就是法身遍一切處。所謂「虛無之身,無極之體」,也就是說他證得法性,就這一點來講,就不是凡夫了。

 

       所以,如果依據《無量壽經》的這兩段經文,我們往生之前雖然是凡夫眾生,但若明信佛智,就往生極樂報土。明信佛智就是指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智慧就是阿彌陀佛的光明,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的智慧也就是阿彌陀佛的誓願,所以在《無量壽經》裏講「彌陀智願海」,彌陀的智慧就是他的誓願。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因地智慧的一個極致的表現,因地的四十八願濃縮為果上的一句名號,所以說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的名號。這句名號本身就是阿彌陀佛智慧最集中的表現。為什麼?用文字來形容,你再多的文字也形容不盡,所以十方諸佛讚歎阿彌陀佛名號,說阿彌陀佛的名號「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所讚歎的就是這句名號。

 

       總而言之,造罪凡夫,以我們這樣一個罪業煩惱沒有斷盡的凡夫,我們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本來是造業墮落、不能到他方淨土的這樣的眾生,阿彌陀佛能讓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阿彌陀佛的智慧。其他的諸佛度眾生,沒有這樣的方便智慧,只有阿彌陀佛有,所以十方諸佛都讚歎我們專修念佛的人就是明信佛智。

 

       相信「我即使罪業再深重,煩惱沒有斷盡,但是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無礙光、無量光、無邊光的名號,決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叫做明信佛智。

 

       那麼疑惑佛智呢?就是對這句名號不可思議救度的無礙佛智,他表示懷疑。他擔心:「我這樣念佛真的能往生嗎?業障沒有消除乾淨,煩惱多多,也沒有得到清淨心,妄想雜念還不斷,像這樣能不能往生呢?」他有懷疑心,那麼就靠其他的種種修持、靠自己的各種努力,這樣就是疑惑佛智。

 

       我們做事也一樣,我們對對方信任之後,我們就不會仰靠自己了,我們就完全信靠對方。如果我們懷疑了,「那可能不行哦!我自己要做第二手準備」,那就疑惑了。

 

       所以往往有的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一方面念南無阿彌陀佛,另一方面心裏不放心,做第二手準備,「我要如何如何……」。這是明顯的疑惑佛智,這樣往生到七寶蓮花裏面,就是胎生,不能化生。或者五百年,或者多少劫,總之是根據疑惑心的深淺,呆在蓮胎裏面時間有長短。這是一種解釋。

 

       這種說明法,依善導大師來講呢,分判就非常明確了,你只要專修念佛往生的,一定是到報土;如果有疑惑心、疑雜心的,也是到報土,不過不是直接到報土,先在蓮花胎裏面住一段時間,「五百歲不見諸佛」。然後你懺悔業障,求離彼處,或者是觀世音菩薩入開化三昧來教化你,這樣才可以。這個時候蓮花開了,眼睛半睜不睜,看的淨土也未必那麼詳細、殊勝,慢慢地業障消除了,就可以從蓮花胎出來,進入報土境界。

 

       我們學淨土宗,就依善導大師這樣的判教思想,很明瞭。一般人所講的、一般人觀念當中的淨土法門,就好像上大街沒有交通規則一樣——你看我們開車上街,如果大街上沒有交通規則,這樣的車就是你碰我、我碰你,開起來很麻煩,很難開。如果有了交通規則,有了警察來指揮的話,那我們每輛車在街上都很順暢!

 

       立宗判教就好像在大街上要有交通規則、要有警察指揮一樣。善導大師的淨土宗,就建立了一個最好的交通規則,把法門分判得很清楚。從哪裡走?靠左邊,靠右邊,彼此不相碰撞。不然的話,大家雖然都學淨土法門,彼此就會說:「哎!我這個法門是要斷煩惱,為什麼你們淨土宗不斷煩惱就可以了生脫死啊?」這樣互相之間就有衝撞。如果依淨土宗判教思想的話,根據佛的經教,你就明白了:「哦!這個法門是靠阿彌陀佛願力。靠佛的願力,即使不斷煩惱,也可以了生死。」其他法門是靠自力修行,靠自力若不斷煩惱,當然不能了生死!這個就很明確。

 

       這就是說,淨土法門、彌陀淨土法門和淨土宗判教所抉擇的阿彌陀佛的淨土宗的法門,有它們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時說明判教非常重要!

 

       這兩天有些蓮友提了問題,下面我來回答。

 

三、怎樣解決信願的問題?

       一個問題說:如果沒有信願的話,念佛到一心不亂也不能往生。請問,怎樣解決信願的問題?

 

       回答問題其實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就我們來說,一個要麼你煩惱斷盡了,成聖了,這樣你回答問題就不會有誤差。這個我們哪能做到呢?眾生問的問題,雖然是一個具體的小問題,其實涉及到很深的佛法教理。應該說成佛、成菩薩了才能圓滿,不然都不行。第二個就是說你讀的書多,教理上有很穩固的基礎,依據佛經的文句和祖師的解釋來跟他講解,這樣就要求我們對教理比較通達。所以,我們來回答問題也是依據教理,知道就知道,不知道也不敢把自己的見解拿出來,還是依教理。當然,教理也是各人理解得深淺不一,所以也是有它一定的難度。我回答問題,也都盡我個人的理解,盡我的所能,以佛經、尤其是淨土三部經,還有我們本宗的祖師註疏來跟大家回答。

 

       「沒有信願,念佛到一心不亂不能往生」,這個確實是如此的。《彌陀要解》裏就這樣講,同時在我們淨土宗三部經當中,它的教理的基礎也是如此的。

 

       下面就問說:怎樣解決信願問題?

 

       我想分兩個方面來回答:第一個就是針對提問的人本人,第二個針對一般情況。

 

       針對提問題的本人來講,這個問題應該不存在。為什麼呢?他為這個事情在操心,說:「哎呀!我這樣不能往生,怎麼辦?能解決信願問題,就能往生了。」這一點說明他很願意去往生。既然你很願意去往生,這個願的問題就解決了。

 

       沒有信願是指哪種狀況呢?是指他不相信有這麼好的淨土,不相信阿彌陀佛的救度,所以不願意去往生。或者說雖然也相信,但是他願意參禪開悟、願意其他的修持,不願意去往生。不願意去往生的話,你念佛功夫再好,也不能往生。因為你不願意去嘛!道理很明顯,不用解釋都很明白的。

 

       既然為這個事而操心,說明有這個願心。所以這個願的問題就算解決了。

 

       第二關於信心:既然願生西方極樂世界,我覺得信也不成問題。因為極樂世界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我們也沒有看見,你能願意去往生,說明你相信有極樂世界存在。我們相信有極樂世界的存在,不是靠我們的智慧,或者我們的神通,而是我們信釋迦牟尼佛,他沒有用虛妄話來欺騙我們,所以這個是信佛。既然信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講的淨土三部經,我們就要相信,他不會講假話。

 

       那麼四十八願也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轉述的。四十八願裏面就講到阿彌陀佛的念佛往生的誓願——第十八願。這個第十八願,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不會欺騙我們,沒有說加加減減,是原原本本地轉達了阿彌陀佛的意願。如果說我們對這個第十八願,相信釋迦牟尼佛,再相信阿彌陀佛,這個信就解決了。為什麼呢?比如說阿彌陀佛親自給你說:「某某人,你念我南無阿彌陀佛。」今天晚上你做了一個夢,或者大白天,你正在那裏念佛,你家佛台的佛像阿彌陀佛突然走下來告訴你說:「善男子、善女人,你稱念我的名號,我保證你往生我的淨土。我特別來授記你,加持你,給你做保證。」哎呀,我們的佛堂裏,如果阿彌陀佛從佛像走下來告訴我們,那肯定相信了,這是阿彌陀佛親自給我們講的,對不對?無論誰講,我們也不相信,佛親自告訴我們的,我們一定相信。

 

       當然,阿彌陀佛他未必這樣,我們也沒有達到那種境界,如果要見到阿彌陀佛的身相,報身或者化身來給我們講,這個要有三昧定力,那我們沒有達到,所以我們見不到。可是阿彌陀佛所發的誓願,釋迦牟尼佛轉達給我們聽,他沒有欺騙我們,我們等於見到阿彌陀佛本人。就好像現在你沒有見到我的面相,也不在我的身邊,你不會懷疑這種語音轉播是假的,你就知道對方這個人是淨宗。那麼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願,釋迦牟尼佛是個轉播台,他不會講假的,這就等於阿彌陀佛親自給我們講一樣。

 

       他說什麼?「十方眾生」——他不是一個一個地講,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十方眾生」,各個能夠隨你的意願都包含在內。十方的眾生包括任何一個人,也包括我們提問的這位蓮友。「你稱念我成佛時的名號——南無阿彌陀佛,願生我的淨土,如果不能往生,我負責任!我保證你能往生!如果不能往生,我怎麼能負責任?『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就是以我的正覺、無上正等正覺的果報,來作為你往生的保證!」 

 

       所以,我們的往生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尤其是第十八願下過的保證!

 

       既然是阿彌陀佛因地的誓願所保證的,他已經成佛了,他沒有講假話欺騙我們,那我們念佛就一定能往生!你相信就相信阿彌陀佛講的話嘛!

 

       阿彌陀佛到佛堂裏面顯現給我們親自講話,和他發願、經過釋迦牟尼佛來講,都是一樣的。甚至說經過釋迦牟尼佛來講更有把握。為什麼呢?因為以我們的境界,邪正不分,也許我們心裏邊有邪見,那麼魔會變化成佛的境界來給我們講,我們還當作是真的阿彌陀佛,因此可能出現失誤。那麼釋迦牟尼佛所轉達的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不可能有失誤的,對不對?所以,這個更加可信。

 

       《觀經》裏講了:你定中也好,夢中也好,你見了佛親自給你講法,你醒來之後、出定之後,要跟釋迦牟尼佛講的經典吻合,這個才是正觀、正見。不然的話,知見就不正確了,觀也不正——邪觀。

 

       釋迦牟尼佛親自講的《無量壽經》四十八願,這個是最保險、最有把握的。所以我們這樣信就很簡單。

 

       所以,信的問題,我覺得不存在。我們既然相信佛的話,它就不成為一個問題。既然成為一個問題,問題在哪個地方?說明有疑惑。

 

       比如說:我拿了一個蘋果來,我指著它告訴你說:「這是一個蘋果。」那麼你能相信就是信了,本身不存在問題。而你不相信,那還是不相信。你不相信,原因在哪裡?「這個人可靠不可靠?會不會騙我?這個是不是蘋果?」因為對這個人產生懷疑,所以對他所講的事情也產生懷疑。

 

       釋迦牟尼佛是無可懷疑的,他成佛了;阿彌陀佛也是無可懷疑的。我們依佛語,這叫「明信佛智」,隨順佛語,隨順佛教,以佛語作為我們建立信心的基礎,這個很簡單。

 

       主要是因為內心裏面自己的知見、自己的執著心障礙在那個地方,不願意放下自己的見解,所以他不容易相信。

 

       比如說有的人不信,「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有嗎?天文望遠鏡也沒有看到,我眼睛也沒有看到——誰看到了?」這樣就是他自己心裏依自己的眼識、以他的眼睛為准。

 

       你的眼睛沒有看到,佛的眼睛早看到了,所謂「五眼圓明」。那麼你的眼睛沒看到,你就說沒有極樂世界嗎?如果我們沒有看到,「我肉眼凡胎,我不以我的肉眼作為標準,我相信佛眼看到的,佛講的有極樂世界,我就相信」——這就很簡單了,放下自己,自然就很容易信佛。你不放下自己,即使諸佛出廣長舌相來給你講,你也不容易相信,對不對?

 

       放下自己,就很容易相信對方了。大家想一想,我們與別人辯論的時候,我們內心有一番大道理,就不容易相信對方,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可是如果我們信佛,來學佛法,就要把我們自己的知見放下來,因為我們是無明凡夫。

 

       所以,這個「信」也不成問題。

 

       如果就一般的眾生來講,要建立他的「願」,主要是靠什麼呢?我覺得主要是與他的因緣、他的善根有關係。沒有善根或者善根沒有成熟——我們很難講沒有善根,無量劫來多少都有善根的。所以,善根如果沒有成熟,他很難起信願。

 

       起信願,往往是在這個世間受到了生活中的種種苦迫——年齡大了,現在就要死了,怕死,這個時候,他寧願相信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淨土的存在。如果有善根的話,他這個時候就會契入。

 

       或者健康的時候他不信,覺得自己可以打坐,可以修行,不願往生。現在生病了,痛苦了,修行也年老了,記憶力也不好了,那麼多經咒一句也記不得了,顛三倒四了,打坐也不行了,他就要願生淨土了。眾生往往在苦惱的時候,他倔強的心會柔軟下來,所謂「不撞南牆不回頭」,這時他就會回過頭來乞求阿彌陀佛了。

 

       那麼,有這個願心,他自然也就有信心。人都願意離苦得樂,人都不願意面對黑暗、恐怖,所以臨死的時候悔懼交至,看見閻羅王了,看見地獄的火了,自然相信地獄的存在。有地獄的存在,就一定有極樂的存在。六道輪迴真實不虛,那就一定有極樂淨土了。

 

       所以,各人生信的因緣是不一樣的。當然,我們平時可以把有關的觀念灌輸給他,不管他信不信,你告訴他:「有極樂世界,你求願往生就好。」只要把種子給他種上,他知道這個消息,等到他臨終見到三惡道的景象,會突然想起來,「我要求生淨土!」這時候信願激發;或者是沒有到臨終,身體多病,或者是生活中種種的苦惱逼迫,這個時候他就回頭了。各種因緣不一樣。

 

四、只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能不能往生?

       第二個問題是:不念阿彌陀佛、只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能不能往生?

       

       這個情況,不知道是假設還是實際存在?我們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信願具足,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定能往生!我們把這個抓住,知道一定能往生的就好。就我們個人來講,可以這樣安心。

 

       或許別人有那種狀況。我覺得有兩種因緣:

 

       第一種就是有的老太太,她其實並不瞭解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有什麼區別,可能就是聽說觀世音菩薩的名氣很大,可能在她那個地方沒有聽說過、不知道有阿彌陀佛,只知道有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那個地方好,我死後要到那個地方去」,一天到晚「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我覺得這樣的人,她能往生。為什麼呢?因為她的心比較純粹、簡單,她也是一個仰靠的心。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助手,是阿彌陀佛慈悲的化身,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他們是一體的。雖然說阿彌陀佛是以六字名號救度眾生,可是在這個例子當中,她念觀世音菩薩,她沒有分別,她不知道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到底區別在哪裡,她就說:「我想去那個地方,觀世音菩薩慈悲救度我。」這個時候,應該說她的心很純和,所以觀世音菩薩救度眾生的誓願、阿彌陀佛的慈悲就體現出來了。

 

       第二種人呢,他也知道阿彌陀佛,也知道專修念佛、阿彌陀佛的誓願,但是他就是不念阿彌陀佛,只念觀世音菩薩。這種人我不知道有沒有,應該說可能性不大。一般念觀世音菩薩的人,也知道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哪能不念呢?阿彌陀佛是觀世音菩薩的師父,阿彌陀佛是佛王嘛。觀世音菩薩是佛子,觀世音菩薩頭上頂戴的就是阿彌陀佛。念觀世音菩薩怎麼不念阿彌陀佛呢?如果說他就有這種分別,執著於念觀世音菩薩,不念阿彌陀佛,這種狀況就不好講,我覺得可能往生就有困難。因為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不念,是自己有分別心,自己分別的念頭、執著的障礙,往生就有困難。我也不敢講他一定不能往生,因為觀世音菩薩也是極樂淨土的大菩薩,也有協助阿彌陀佛度眾生的因緣。

 

五、專修淨土法門,可不可以兼念菩薩咒語?

       第三個問題:專修淨土法門,可不可以在念阿彌陀佛的同時,念西方三聖、尤其是觀世音菩薩的咒語,可不可以?

 

       這個問題其實問的人蠻多的,我覺得他道理沒有明白,很多問題一一探究,就好像我們做數學題一樣,一個題一個題地解,都累死了,老師也未必說你是個好學生。如果解題的原理、方法你掌握了,那麼你一通百通、一答百答,所謂舉一反三,這個題目解決了,其他都解決了。

 

       我想說明幾點:

 

       第一點,我們專修念佛的人,與其他所有的經典、菩薩咒語並不矛盾,不是說「你念阿彌陀佛,其他的不能念、不可以念」。只是說你念阿彌陀佛、信了阿彌陀佛,不可以捨離三寶去信其他的教主、其他的外道邪典,這是不可以的。

 

       觀音菩薩、地藏菩薩、《地藏經》、《金剛經》,所有這些大菩薩、大乘經典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我們即使專修念佛,都可以念,不是說不可以。

 

       但是為什麼我們提倡專修念佛、不提倡念這些去往生呢(這個不是說不可以念。講不可以念,就是有一種對立,好像念了阿彌陀佛,不能再念其他的。佛菩薩是一體的,不是對立的)?為什麼善導大師提倡這個「專」?這是就我們眾生的心性來講的,我們專心念佛,心就有一致的目標——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要知道,我們為了什麼目的講「專」呢?是為了往生。那麼其他可不可以念?如果就往生來講,你只要念阿彌陀佛就足夠了。為了往生的目的,只有阿彌陀佛這尊佛發了願,他說:「你念我的名號,你不往生,我不成佛!」沒有說「你念《金剛經》,念《金剛經》我保證你來往生」,沒有這樣的誓願保證。

 

       《金剛經》可以念,但是若是求往生,它的功效就很弱。用念《金剛經》的功德迴向求往生,沒有阿彌陀佛誓願的保證,你能不能一定往生呢?是個大問號!很大的疑問。這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雜行一千個裏面難得一兩個往生,因為沒有順阿彌陀佛的本願,沒有阿彌陀佛願力的保證,沒有阿彌陀佛光明的攝取。

 

       我們為什麼提倡「專」?因為只有、唯有這尊佛,他規定了「你念我的名號,我用誓願保證你往生我的淨土」,「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我保證你,如果不往生,我不成佛」。沒有說「你念《大悲咒》、《楞嚴咒》,或者念哪部經,或者學哪個法門,我能保證你往生」。那麼,既然沒有,你學那些,就是你自己通過那些經咒的點點滴滴的功德積累迴向去往生,這個是方便引導,沒有阿彌陀佛的根本保證。

 

       所以,站在這個立場上,我們懂得了,目標既然是往生極樂世界,方法就是極樂世界的國主阿彌陀佛所規定的——這是他規定的嘛!

 

       你到上海去,這條高速公路是到上海的,高速公路設計師已經設計好了。你不上這條公路,上別的小道,哪能保證你到上海呢?你可能岔到蘇州了,或者到了浙江,有很多岔道,對不對?

 

       你參禪,說不定在初禪天的時候,你就覺得「這裏很不錯」,擋住了,岔過去了;或者二禪,或者三禪,或者四禪;或者在阿羅漢境界裏面,「我不能發大心,發大心太苦了」,就停在那個地方了。

 

       如果你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些通通沒有障礙,不可能迷失道路,或者半路上停下來。就好像我們上了直達目的地的高速路,沒有岔道,從娑婆到極樂,兩地直達。中間不再有岔口的,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這就是「專」。

 

       為什麼要「專」?「專」在這個地方,是阿彌陀佛誓願所規定的。想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淨土,如果不順著阿彌陀佛誓願所規定的教法,你一定會打閑岔,一定會走岔道口。所以往往一千個人上路,結果一兩個到達,為什麼?九百九十九個走岔道口去了,他沒有到達極樂淨土。或者在人天道裏邊盤桓,或者執著於小乘阿羅漢境界,這個都很可惜啊。我們多數都到人天裏邊打轉轉,這個太可惜了!

 

       這個「專」是在這個立場上講的。

 

       所以大家明白第一點:不是敵對性地說不能拜其他的佛,不能念其他的經,不能念其他的咒,是說我們為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隨順阿彌陀佛的誓願,專念彌陀名號必定往生。

 

       哪種情況呢?比如說大家研究教理,別人問到《心經》,雖然說我不懂,我沒有開悟,沒有達到不生不滅,沒有「照見五蘊皆空」,但為了瞭解佛法中通途法門的教理,也可以看看,也可以念念。或者說「今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我很高興,我唱唱觀音菩薩名號」,也是可以的。

 

       不是說「哎,光念南無阿彌陀佛怕不行啊,我念念觀音菩薩才能往生」,如果有這樣的想法就是「雜」,就是信心不專一。或者說「我念阿彌陀佛不行啊,再加上《金剛經》,再加上別的……」,那都不正確。

 

       作為普通的教理研究,或者因為某種特殊因緣來讀一下,來瞭解一下,這個都可以。

 

       如果說把念佛之外的誦經、持咒、修其他法門的功德拿來換取往生,以為這樣才可以往生,抱有這樣的觀點,他所行持的才叫雜行雜修。由於信不專一,沒有阿彌陀佛誓願的保證,這樣往生呢,一千個裏邊難得一兩個。

 

       如果不是這種觀點,比如說有的出家師父,他住在寺院裏,這座寺院不是專修念佛的,他在這座寺院裏上早晚殿(人家不專修念佛),那《楞嚴咒》他就要跟著念。他為什麼念《楞嚴咒》?「因為我是出家人,我在這個道場住著,我合和大眾,人家念《楞嚴咒》,我也念《楞嚴咒》」,這個不算雜行雜修。這是出家人在道場掛單的一個規矩,對不對?

 

       就像上大街,你是出家人,開車你也要遵守交通規則。如果你不遵守交通規則,交警就來找你的麻煩。同樣,你到別的道場,不遵守他們的規矩,人家就來跟你遷單。「哦,那好吧,我既然住在這裏,那就要遵守這裏的規矩,隨順大家念《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這個不算雜行雜修。

 

       居士到別的道場也是一樣,這是我們沒有力量,自己不能左右。這些因緣如果沒有了,我自己修行,我就專修念佛。這個不算雜行雜修。

 

       所以,為往生極樂,知道「我到極樂淨土去,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行」;其他的種種因緣,或是隨順道場的規矩,「人家正在讀《普門品》,他請我,我去了,他不會讀、我會讀,那我帶帶他,就帶領念一卷吧」,這也不算雜行雜修,也都可以念。

 

       當然,這些緣還是要少一點。有人講了,「《地藏經》很多人念,念一遍《地藏經》也得兩個小時,天天有人請我念《地藏經》……」,這就太多了。你偶爾去幫幫忙,然後也跟他講,還是念佛的好。

 

       有人講為什麼念《地藏經》?說念《地藏經》消業,「念佛如果不消業的話,你念佛不管用。業障不消,念佛不管用」,這話說出來也有人相信。怎麼能說得出來呢?念阿彌陀佛就是消業的,不是說「不消業念佛不管用」,你業障都消掉了,不用念佛了。就是因為你有業障,你才消業。就好像說一個人身上有病毒,「你的病毒消掉了,你再來吃這個藥才管用。你的病毒不消掉,吃這個藥也不管用」——你這個藥還有什麼意思?「我得了肝炎,我的肝炎病毒治好了,我再吃這個藥有什麼意思呢?就因為我有肝炎,所以我才服這個藥」。就因為我們有貪瞋癡三毒煩惱,有業障,所以我們才吃阿彌陀佛的阿伽陀藥。如果佛號沒有消業的功能,那怎麼說「千經萬經、千咒萬咒、千佛萬佛不如阿彌陀佛」呢?這在淨土經典裏邊講得很清楚,十方諸佛都讚歎阿彌陀佛名號嘛!對不對?這都是有經典證據的,這不是假的。如果說另有一個法門,另有一個經、一個咒,超過阿彌陀佛名號,為什麼十方諸佛不讚歎那尊佛的名號呢?不叫大家都去念那個名號呢?為什麼十方諸佛都讚歎阿彌陀佛名號、叫我們來稱念呢?就因為它消業除障,給我們平安吉祥,給我們臨終接引,給我們光明攝取,給我們往生成佛。都是最好的,最圓滿的,諸佛才叫我們念佛嘛!念南無阿彌陀佛。

 

       這個道理明白之後,我們心裏自然就專了。還是要懂得道理,道理是個大的原則。

 

       所以,十方諸佛沒有私心,沒有雜念。他們沒有說「你們念阿彌陀佛,再念念我」。諸佛不像我們凡人,沒有私心雜念,沒有分別心。諸佛的心是大悲心。只要念阿彌陀佛名號能往生、能成佛,十方諸佛都高興,都歡喜。

 

       結果我們凡人呢,以我們的凡夫之心測度佛智,「哎呀,我念阿彌陀佛,沒念阿閦鞞佛,是不是阿閦鞞佛有意見了?我念阿彌陀佛,沒念地藏王菩薩,是不是不太恭敬啊?」這些都是凡夫的分別念頭,不要這樣。

 

       於凡夫來講,還是萬法歸一的好,歸到阿彌陀佛。為什麼呢?這不是從我們眾生這個角度說:「哎,你這個人很虔誠,你對阿彌陀佛很有孝心。」主要的原因是你要往生極樂淨土,阿彌陀佛是極樂淨土的國主,他規定了你往生極樂世界的這條道路就這樣走的。

 

       你到我家來,我告訴你怎麼走。你到我家來,我家的樓梯就這麼設計的,不走這樓梯你怎麼上樓?

 

       到阿彌陀佛的淨土,阿彌陀佛說:「你就念我的六字名號來。」你當然要聽話嘛!這不就好了嘛!多簡單的事情!

 

       十方諸佛怕你不相信,一齊出廣長舌相證誠:「哎!某某人啊,這個就對了,釋迦牟尼佛講得不錯,阿彌陀佛的誓願確實如此,你們就念阿彌陀佛名號就很好了。」

 

       我打了個比喻,應該是在《阿彌陀經核心講記》裏邊。比如說我們在一座島上,這座島就要沉沒了,水淹上來了。有直升飛機來救我們,飛機上面放了一個梯子下來。你說你是不是要抓住這個梯子才能上去?因為這個梯子是飛機上放下來的,你抓住它,它就把你引走了。

 

       這個飛機,代表阿彌陀佛的救度。這個梯子,就代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想到阿彌陀佛的淨土,你就念南無阿彌陀佛,要「執持名號」、「專復專」!所以善導大師很慈悲,一個「專」還不夠,說:「教念彌陀專複專。」「你要專,還要再專!」釋迦牟尼佛也是再三叮嚀:上輩者一向專念,中輩者一向專念,下輩者一向專念,叫你「專複專」。你說你要上飛機,但你不是抓住飛機直接垂下來的原配的梯子,而是從你自己家裏搬來一個梯子,你就是金子做的梯子,也不能到飛機上去,沒有用啊!怎麼樣呢?你就要把這個梯子往飛機上靠,這就是所謂雜行雜修迴向求生的方法。修人天福報,修其他的種種法門,這些本來不是往極樂淨土這個方向去的,那怎麼辦?你就要把它移轉過來往上靠,這叫迴向。「本來是放在家裏、在牆上靠著的,現在我往飛機上靠」——那何必呢?靠得不穩,一晃蕩就不能往生了。所以一千個裏邊大部分都漏掉了,只有一兩個能上去。

 

       所以,祖師菩薩再三懇切、慈悲地告訴我們「專複專」地念佛,道理就是如此。不是說阿彌陀佛強橫霸道,也不是說淨土宗的人不圓融,也不是說這些祖師——「你看你們分別心這麼重」,他們都是大慈悲心,就我們眾生的根性特點、阿彌陀佛的誓願,這種必然的教理而規定這條道路。你要想圓融很簡單,一旦到達極樂世界,自然神通智慧通達,可以遍禮十方諸佛,分身無數度化眾生,一切圓滿!「佛道無上誓願成」,已成了;「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能度;「法門無量誓願學」,你都可以學;「煩惱無盡誓願斷」,你不斷自然而斷。所以,想圓融,到極樂世界才能真正圓融。

 

       在這個地方呢,還是要根據淨土三部經、淨土宗祖師所規定的道路,阿彌陀佛誓願所規定的道路,老實念佛,這條道路直通西方極樂世界,這樣就好。

 

六、往生後也可以造一個極樂國嗎?

       下面這個問題問得比較有趣:如果我們確實擁有了阿彌陀佛的全部功德,那往生後也可以造一個極樂國嗎?

 

       「阿彌陀佛有極樂國土。我念佛往生,擁有阿彌陀佛的功德,那我也可以造個極樂國了?」這是問的往生之後的境界,所以我也不敢貿然回答,我也還沒去過,也不知道。按理來講,是可以的,因為有這樣的功德,就有這樣的國土顯現。但是這個可能會有誤解,建造極樂國,不是我們在這裏所想像的,打一套桌椅板凳,或者把什麼造出來,它是一種稱性功德的自然顯現。其實極樂國也不是阿彌陀佛個人的私有產品,因為阿彌陀佛成佛了,他是十方眾生的性德——心性功德的自然顯現,而成極端、最極圓滿的國土,就叫做極樂國。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自然心性功德也會展現,這個極樂國就是我們的,沒有說有第二個、第三個、十個、一百個極樂國,還是一個。天親菩薩在《往生論》裏說,極樂國土「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它是無障礙的。

 

       我們如果從度化眾生的方便、跟眾生的因緣來講,可能也有我們的國土,跟我們有緣的眾生要生到我們攝化他的國土裏面去。

 

       在極樂世界,我們都是一生補處的菩薩。極樂世界的眾生不可能都叫做佛啊,所以最高的檔位,從佛下來叫「一生補處」。極樂世界的眾生神通智慧如諸菩薩,成就都一樣。是哪種呢?就是「一生補處」的果位。或者有的顯現為阿羅漢,但他的內證功德也跟阿彌陀佛的無量光、無量壽是平等的,顯現為聖人阿羅漢,或者顯現為人天,或者顯現為菩薩。這都是一種顯現,「因順餘方」,隨順他方世界,才有高有低等等,其實內證功德都是無量光壽。

 

       那麼,等到我們哪個地方的因緣成熟了,我們去成就國土,這個國土就是我們的。比如你成佛了,叫做炎王光佛,或者叫做什麼佛,那麼,你的國土也有名字,就像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給你授記的,這是應化你與眾生因緣的一種顯現,所以極樂國被稱之為「諸佛之家」。《觀經》裏說:「當坐道場,生諸佛家。」諸佛之家就是極樂淨土,是共通的。底下就說往生之後功德一樣,「咸同一類,形無異狀」,「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因順餘方,而有天人之名」,聲聞、緣覺、菩薩都平等。

 

       這裏經中為什麼還要專門列出觀音和勢至呢?為什麼不是其他菩薩呢?問到這個問題,「這樣不就是不平等的世界了嗎?」對平等的理解啊,如果以凡夫的境界,就太狹隘了一點。在功德上雖然平等——《觀經》裏講,我們念佛的人,還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在此土,釋迦牟尼佛就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觀音、勢至跟你是好朋友(「諸上善人」是哪種人?念佛人就是諸上善人,我們就是上善之人),他們就跟你做勝友了。我們到極樂世界當然與他們把手共行、並肩而坐了,肯定是平等了。那麼為什麼專門列出觀音、勢至呢?這有兩點因緣:

 

       一個是因為觀音、勢至和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他們三位經常在一起共同發願度眾生,阿彌陀佛經常示現為國王,觀音、勢至經常作為阿彌陀佛的兒子。國王和王子共同發願度眾生,那麼現在成佛了,當然他們肯定在一起,三個人就叫「西方三聖」,一體不離,是這麼一個因緣,所以就提出觀音、勢至。

 

       第二點,觀音、勢至與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特別有緣分。其他的菩薩,他們就不是普遍的緣分,佛在經中就說得少。觀世音菩薩誰不知道啊?「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誰不知道?大勢至菩薩說什麼呢?「我念佛得無生法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他是無邊光,是阿彌陀佛智慧的體現,是無邊光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光明攝念佛人歸於淨土,這都是跟我們眾生有緣。

 

       所以說這不是不平等,這還是平等。

 

       通常說極樂世界九品往生,九品往生是一個什麼狀況呢?其實九品往生也是一個方便說,如果就念佛來講,其實沒有什麼品位的(當然,如果這個詳細講,要講一大節課,講許多)。作為助行迴向來講,它就有品位,為什麼呢?他靠自己的修行力量去往生的,就像天臺四土所講的,你修到什麼境界,就到什麼國土,「凡聖同居土」也有品位,你修得好,高品位;修得差,低品位。可我們都不是靠自己,我們都靠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圓滿功德去往生的。那麼,到了極樂世界,哪還分什麼品位?因等,果位就平等。

 

       好了,凡夫喜歡講品位,有的人,講沒有品位他接受不了,因為無品位、大乘平等一味的境界,沒有智慧的人,他聽不懂,他聽了會心起恐怖,會很茫然,「怎麼可能呢?我這麼辛苦,我這個樣子,怎麼會跟他們平等呢?」這都是凡夫的分別知見。釋迦牟尼佛就說:「好!有品位,修行好的上品,修行不好的下品;念佛多的上品,念佛少的下品。」其實,到了極樂世界,曇鸞大師就講:「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本來在娑婆世界,眾生是高高低低的,但是到了極樂世界呢,像眾水入大海一樣,沒有一和二的差別了。

 

       打一個比喻,像什麼呢?極樂世界講品位,如果以念佛來講,它是方便說,怎麼講?就像我們擺貨架一樣,比如說我們弘願寺,所有的阿彌陀佛像都是一模一樣的,做了一萬尊阿彌陀佛的小佛像,但是有的放最上面一格,有的放第二格、第三格、第四格、第五格、第六格,第七八九格……。講品位,第一格的就是上上品,第二格的就是上中品,第九格的就是下下品,其實裏面都是一樣的阿彌陀佛。你非要講一個上下,那也行,那也不妨上下。所以,極樂世界雖講菩薩、聲聞、天人,其實他們的外貌也平等,內證也平等,雖然名稱不一樣,但並不影響。如果講觀音、勢至的話,到極樂世界,也可以講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叫做觀音菩薩,也可以叫做勢至菩薩,因為他的慈悲與觀音平等,那麼他就是觀音菩薩,他的智慧與勢至平等,他也可叫勢至菩薩。只不過就因緣來講,當初發心,跟阿彌陀佛一道發願度眾生的因地本願、夙願之力,使這兩位成為上首菩薩,這是一種解釋。

 

       朝聞道,夕死可矣

 

       今天晚上淨德法師有事出去了,他父親今年八十八歲,現在可能最後要走了,他去看一看。老人家知道念佛,讓我很感動。法師回來告訴我,他爸爸說,「孔子說的」(他爸爸是一個老教師),「孔子講:朝聞道,夕死可矣。我現在看來,只有這一件事了」。

 

       淨德法師說:「對啊,您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得道了。」

 

       「對啊,我年輕的時候不知道啊。」

 

       我聽了以後感覺特別好。他老人家現在很瘦,但是沒有什麼痛苦。很早以前就有人給他看相,說:「你這個人哪,將來會善終的。」

       

       「現在我真善終啊,念佛!」

 

       這麼個狀況。

 

七、給不信佛的人念佛,他能感應到嗎?

       下面這個問題說:對於不信佛的人,我們給他念佛,佛能感應到嗎?

 

       對方還沒有信佛,我們為他念佛,佛是知道的啊!佛是六通具足,五眼圓明,你心中所念,佛沒有不知道的。

 

       對方是不是也能感應到呢?對方能不能感應到,就不一定了,有強有弱,效果是有的。

 

       打個比喻:我們念佛,就好像我們在陽光下面;對方沒有信佛、念佛呢,就好像在陰影當中。我們為他念佛,就好像我們拿來一面鏡子,把陽光反射給他——迴向給他,迴向就好像鏡子反射一樣,把光往他那裏照。如果我們和他之間沒有障礙,他就能見到反射的陽光,這樣就能感應到;如果說中間有一塊布簾,花格的,擋住了,他就能看到一部分,花花點點的;如果說中間隔著很厚的一堵牆,一尺多厚,那他就感應不到了。

 

       所以,我們為他念佛,能不能感應到,跟他的業障有關係,跟他和我們的因緣也有關係。如果對方業障淺,和我們的關係深(因為是心的交流嘛),比方說母子、父子、很好的朋友,緣分很好的,心靈相通的,那麼我們為他念佛,這之間肯定沒什麼障礙的,他很容易得利益的,是這個道理。

 

八、如何勸信?

       有蓮友講:「以前我老勸人念佛,現在不幹了。為什麼不幹了?沒人信。」他勸人家念佛,人家都不相信,他覺得沒有效果。

 

       這一方面讓我們更加體會到念佛法門的殊勝,不是人家都能相信的。你告訴他「念佛這麼好,到極樂世界,免費地送給你去成佛,免受地獄之苦」,他不相信。所以眾生確實是非常頑固,就是不回頭,讓阿彌陀佛操碎了心。你去勸勸人家就知道了,最常見的就是說「你迷信」的;說「我沒時間」,那就是留面子了,「我忙,退休以後再念佛吧」,在那裏推諉。做那些事都來勁兒了,什麼事?「聽說這個買賣好賺錢……」就都去了。

 

       在這方面,也為我們自己感到慶倖——我們能夠念佛,經中講念佛之人非常稀有難得,因為這點,自己就更加慶倖。

 

       同時,勸人家也是隨份隨緣地勸,主要看因緣,對方跟你關係如何,他的善根怎樣,隨緣而勸。

 

       再一個呢,你勸他,他不信也有利益!就像剛才講的,你告訴他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他現在不信,將來會信。你勸,他不相信;閻羅王勸,他就要相信了:「某某人哪,當初在娑婆世界,有一個善男子善女人在你旁邊住著,叫你念佛,你不相信,現在跑到我這裏來了,你罪有應得!」他一聽,「哎呀!」後悔了。那個時候他想起來,念一句佛也管用,對不對?

 

       人就是這樣,後來遇到困難了,或者病重了,或者車把腿撞了,才肯相信。當然,我們不希望他這樣,我們不希望他出車禍腿撞了再信佛,也不希望他得了肝癌再信佛,也不希望他下崗了、苦惱了再信佛,希望他現在身體健康的時候就順順當當地信佛——但是他不幹!因為現在他身體健康,他還有錢賺,他知見很厚重,他覺得自己本事很大,所以他不容易相信。

 

       那麼,你勸他念佛,在那裏等著他,他如果有這個善根因緣,自然遲早還會相信。所以這個不要灰心,效果還是有的,功德還是有的!

 

九、關於《楞嚴咒》

       下一個問題說:怎樣修《楞嚴咒》?《楞嚴咒》能隨便修嗎?還有楞嚴咒心?

 

       「楞嚴咒心」,我就不知道這位蓮友到底說什麼。《楞嚴咒》我沒有研究,讀起來也很困難的。出家人要學,一定要會背的,所以早上起來都要背。那麼在家呢,我覺得你如果學淨土,就免了這個吧。寺院的受戒師考《楞嚴咒》,有很多出家師父就在那裏頭疼了,「希望考官最好能夠慈悲慈悲,我蒙混過關就好了」。如果修《楞嚴咒》才能往生極樂的話,那就困難了,不少人不會背。

       

       「《楞嚴咒》能不能隨便修?」大概是指有人講「這個咒只能早晨念、幾點以前念,什麼時候不能念……」,這個我沒有看到有關這方面的專門講解,因為我學習淨土法門,對這個也沒有時間去看。按道理來講,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因為諸佛菩薩的經咒,大乘經典、諸佛的咒語都是有功德的,有功德就能消業障。總之,我們任何時候都方便念。如果說你修《楞嚴咒》,從早到晚12小時、16小時、18小時,你總是在念,我想這肯定是好的。念《大明咒》也一樣,《大悲咒》一樣,十小咒也一樣,《滅定業真言》也一樣,哪有說哪個時間不能念的?

 

       我們念佛更是念念不捨。念佛更簡單,也更殊勝。

 

十、學佛思考的時候是用心還是用腦子?

       (問題)我們學佛,思考的時候是用心還是用腦子?

 

       這個,應該說差不多。心有三種:

 

       一個是「真心」。真心其實就是我們的心性、佛性。這個我們沒有開發出來,我們每天在用,看哪,聽啊,但是我們並沒有覺悟它。

 

       第二個妄心。妄心也就是我們的意識心,這個妄心和大腦的意識是一回事,心、意識是一體的,用心等於用腦。

 

       第三個叫肉團心,就是我們的心臟,這個心。我們當然不是用心臟。

 

       用心、用腦差不多。

 

十一、佛菩薩畫像可不可以焚燒處理?

       (問題)佛菩薩畫像可不可以焚燒處理?

 

       印光大師講過,佛菩薩的畫像如果是紙的,破舊了,不莊嚴了,或者有污染了,這個時候把它焚燒了,是更加恭敬的。因為破舊、污染的不好看,放那個地方讓人家心不恭敬,不好。應該換一張新的,現在印刷術特別發達。應該把它如理焚化,比如在一個乾淨的地方,邊念佛邊給化了,乾淨一點的地方就可以。

 

       有時初學佛的蓮友往往在這些具體的方面感到很麻煩。我覺得我們講究乾淨、講究恭敬、講究形式,原則是什麼呢?是不誤實修,能夠幫助你實修,增長你實修。所以是以少掛礙、不增加掛礙為原則。如果搞得一大堆,左也不是,右也不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你這學佛學得簡直是太麻煩,那就不好了。

 

       念佛,以你無礙念佛就好。比如夏天很熱,如果要穿海青念佛,穿海青的規矩很多,又是一個大胖子,結果怎麼辦呢?乾脆海青不穿了,佛也不念了。「要念佛就要穿海青」,你何必呢!你何不輕輕鬆鬆穿著便裝、開著電風扇?「我在佛堂不穿海青不行」,那你不在佛堂念不行嗎?

 

       所以,依我們方便實修為原則,恭敬是以這個為前提。

 

       像現在住在城裏,也有所不便,空氣的污染,大街的污染,到哪裡找清淨的地方?印光大師講過,舊佛像焚了之後,焚像的灰,找清淨的地方挖土埋下去——你到哪兒挖土?你到花圃挖土,人家找你罰款,沒土給你挖。怎麼辦呢?我覺得可以用自來水,乾乾淨淨的,念著佛順著水沖下花圃裏就完了,簡簡單單就好了。如果腿腳不方便,下不了樓,那你就念著佛,倒入你家裏的下水道。沒有關係,阿彌陀佛是無礙光。我不是讓大家肆意,是就我們的方便。

 

       我覺得現在有很多居士這樣來問,時代不一樣,因緣也不一樣,因為這些小小事情,讓我們耽誤很多時間,那不值得。

 

       孔子也講過一句話(到底在什麼因緣下講的,我忘了),我覺得我們很多人可以拿這句話為原則。大概是有個弟子問他某件事能做不能做,孔子回答說:「如心安你就做。」我覺得這是很好的一句話。就是說你做這件事,你覺得安心的話你就做。如果你覺得不安心的話,那就不要做,因為你做了以後心理上有障礙。

 

       比如有人講不能躺在床上看書,你想看點書,但身體不行,坐著又累,我覺得這種情況下,你就安安心心躺著看,沒問題。這個總是要從實際出發,不是我們故意的。不是說我身體好,精力又充足,然後很懶惰的,不是那樣。要自己做得到,力所能及,以怎麼方便、怎麼舒適為原則,主要是以我們能做得到的。

 

十二、聽到佛號渾身不舒服是怎麼回事?

       (問題)我單位的同事,只要聽到佛號或者聽人念經,就渾身不舒服,想要嘔吐,這是什麼原因?是業力嗎?

 

       這個是業力,這可能有兩種情況:

 

       一個是他本身的業障,過去世可能障礙過別人的善法因緣,今生遇到佛法、善因緣,他就不舒服,這就是障道的因緣所感的果報。所以我們要知道,千萬不要障別人的善法因緣。

 

       第二種情況,也許啊(我不知道他的具體情況),或許就像我所遇到的一些人,身上有眾生附體。附體的眾生本身的善根比較淺,他不願意聽聞佛號或佛經,因此有所反應。他聽到佛號、佛經之後(因為佛號、佛經是直接指向解脫的),他會有不舒服的感覺,這樣也會影響到被附體的人,使他不舒服,想嘔吐,因為他們的心識是相通的。

 

       不管是哪種因緣,總之它是業障。業障淺的人聽佛號,身毛為豎,如拔出者,這個就是有善根,遇見這個法門,歡喜踴躍。結果你遇到了,嘔吐,不舒服,你不是業障嗎?

 

       那怎麼辦呢?那就懺悔業障,多念佛,自然就會好轉。

 

十三、我們為什麼會隨業流轉?

       下面的問題說:我們為什麼會隨業流轉?

 

       為什麼會隨業流轉呢?這是一個自然現象,你造了業,就要受它的果報,這就是所謂的因果報應了,對不對?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抽煙,抽煙是個業,你抽了煙,就隨它流轉。為什麼?你上癮了,不抽就不行,就難過,你這不是隨它流轉嗎?你結婚了,你嫁給誰了,嫁給誰你就隨他流轉,你如果心有不甘,那就天天難過。你生了孩子,這也是業,你就要隨這個業流轉,為什麼呢?他就讓你牽腸掛肚。

 

       世間的一切都是業,我們半點做不了主。不相信你試試看,你覺得自己本事大,「我要賺錢,賺多少……」,你去試試看,你沒有這福報根本就賺不到;你說你聰明,還有比你更聰明的也不行,這個都是業。

 

       所以,我們在業力面前,不老實不行。你跟任何人對著幹,千萬別跟業力對著幹,沒有你的好處。

 

       要善於消業,要化解業障。怎麼消業,怎麼化解業障?就是要念佛。

 

       念佛就像殺毒一樣,比如說我們的電腦(大家現在都在電腦上聽法),電腦如果感染了病毒,半天不動,運轉起來非常慢,最後死機了,卡那個地方,用起來很麻煩,就是有障礙,有病毒了。那怎麼辦?用殺毒軟件,殺完毒之後再來用,輕鬆了,得心應手,這就很好。

 

       其實我們人也一樣,我們人啊,我們的心性本來好像新出廠的電腦一樣,新出廠的電腦是沒有病毒的,我們的心性本來沒有貪瞋癡的病毒。可是我們呢,無量劫來感染了無量的貪瞋癡病毒。你說你在感染了這麼多的貪瞋癡病毒的情況下,你在這個世間來運轉,多困難!你想掙錢,坎坷了,明明看到錢卻賺不到,明明看到這個文檔卻打不開,這就是病毒感染;一看到這個孩子,你就不如意,你非要怨憎會,苦惱多多,這是什麼原因?這就是業障。那怎麼辦?念佛。

 

       上次有個蓮友說的話,我覺得挺好,「阿彌陀佛就像殺毒軟件一樣,你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感覺天天在消毒,天天在洗腦。天天念佛,就像天天在洗腦一樣」。確實如此!不光在洗腦,阿彌陀佛在給我們消除無量劫的貪瞋癡的病毒。為什麼啊?消除業障了。業障消除了,電腦再運轉,自然就好運轉了。念佛之後,身體也健康了,心情也舒暢了,家庭也和諧了——現在不是講創造和諧社會嗎?念佛的人最能創造和諧社會!社會是由眾生所構成的,眾生心裏那麼多病毒、煩惱,湊在一起能和諧嗎?不可能啊。我們念佛,內心和諧了,祥和了,安靜了,清靜了,敞亮了,業障消除了,出去一片春風。人家看到你,「某某人啊,我就喜歡和你呆在一起!為什麼?我也說不出來」。你說:「你不知道我知道,為什麼?我在念佛啊,你喜歡和我呆在一起,說明你和佛有緣啊。」念佛的人心裏祥和、慈悲。念佛是很有好處的,非常有好處。

 

       我們念佛,也隨「業」流轉。我們念佛隨業流轉,隨誰的業?隨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如果不念佛,就隨著我們自己的貪瞋癡三毒染汙業力流轉到六道去了。我們念佛,隨著阿彌陀佛大願業力,「自然之所牽,往生安樂國」。如眾水流入大海,那多好!我們流入大海,轉回頭就是乘願再來的菩薩了,那就不一樣了。

 

       所以,隨業不要隨我們的業,要隨阿彌陀佛的業,這樣就好了。

 

十四、佛學怎麼解釋道德?

       (問題)佛學怎麼解釋道德?

 

       「道德」兩個字,如果就它們本身的意含來講是很深的。依漢語原文,「道」和「德」都很深的。如果這兩個字合在一起,在現代來講,就是一種人倫規範,就是世間所講的倫理觀念。

       

       就佛學來講,它是人間善法的範疇。佛教講五乘,它屬於人天乘的範疇,也就是跟五戒十善差不多。

 

       不過佛教的五戒十善的指向不一樣,五戒十善做起來雖然是在人天範疇之內,但是佛講五戒十善的時候,它是一個起點,它的方向是指向解脫的,這是佛法的戒律和世間道德不同的地方。

 

       以世間道德來講呢,並不能達成解脫。如果世間的道德就能讓人解脫,那我們就不用學佛了,對不對?《道德經》就好了,《道德經》比現在講的道德不知要高多少倍!那為什麼佛法要出現呢?因為道德只是保持人際關係和諧這麼一種倫理觀念,它跟佛法所講的純善的解脫來講,還差得很遠。

 

       佛法所說的這種善法,《阿彌陀經》裏講「諸上善人」,「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不是一般的善,不是道德觀念上的善,它是就解脫生死、往生成佛,這樣的範疇講的。

 

       世間的道德君子,即使有怎樣的善行,站在人天的角度上講他是個善人,是個君子,可是如果不念佛,沒有解脫,他仍然是六道輪迴的一個凡夫。今生是善人,下生可能就是惡人了。

 

       我們念佛的人,決定可以往生西方成佛,今生雖然是惡業凡夫,往生淨土之後就成為一生補處的菩薩,這才有資格稱為善,才有資格叫做「善男子善女人」,才叫「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上善之人就是一生補處的菩薩,不退轉地的菩薩,所謂「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跟觀音、勢至這樣的菩薩互為勝友。

 

       善,有上善和下善:人天的五戒十善是最低的善了,人天的善跟阿羅漢的善相比,就算下善,阿羅漢算上善。為什麼?他解脫了,對不對?你沒有解脫。阿羅漢的善跟菩薩的善比呢,阿羅漢算下善,菩薩算上善。為什麼?阿羅漢是自了漢,一個人善,自己獨善其身;菩薩是遍善天下,菩薩是上善。菩薩的善跟佛的善比呢?菩薩算下善,佛算上善。為什麼?因為佛圓滿了,菩薩沒有圓滿,六度萬行沒有圓滿。佛的善是無上善,叫無上功德,這才真正的是上善。

 

十五、為何多夢?

       (問題)有的人說,他在淩晨一點之前睡覺,一定會做好多夢,很累,有古代的,有鬼神的,什麼都有,白天根本沒想過這些事。

 

       其實夢境很虛幻,夢境大致有兩種:一種屬於實夢,一種屬於虛夢,虛夢為多。

 

       什麼叫虛夢呢?就是說它並不是真實的狀況。實夢,比如說佛菩薩的靈感啊,還有我們自己很親近的人死了之後給我們托夢等等。果真是佛菩薩的靈感,一定是很清晰的,也一定很祥和,也一定給我們加持,讓我們喜悅、安靜。這種夢不可能天天出現,因為凡夫的心也不會那樣。就是說在某種情況下,善根因緣成熟所感,靈光一現,可能由這個感來佛菩薩。如果說天天晚上夢見佛菩薩,這個,不大可能的事情,就很可能是一種顛顛倒倒的事情,不是真正的佛菩薩的靈感,是虛夢,不是真實的。

 

       夢境往往是我們業力的顯現,比如說現在快放寒假了,就容易做夢回到家鄉;你這個人缺錢用,你就老是做夢發財了。像我以前做夢,因為經常放鴨子,小時候做夢啊,老是撿到很多鴨蛋,在河邊,在溝邊,都是鴨蛋,因為就是希望多撿一些蛋,這個不都是假的嗎?醒了起來一個蛋也沒撿到,白高興一宿。

 

       娑婆世界其實就是這個樣子的:股票漲了,撿了一個蛋;哪裡又發財了,買了一棟樓房——其實都是夢,死了都是沒用的。所以,娑婆世界這些都是沒有意思的,都是虛幻不實的,這是我們過去多生多世的業力顯現。

 

       夢境本身是一種無明的影子的顯現,做夢的人過去世或許是將軍,或許是戰士,或許是鬼道來的,或許是畜生道來的,他在夢中可能就跟這些眾生糾纏不清,顛顛倒倒,模模糊糊。

 

       當然,這位蓮友,你是什麼情況我不大清楚,「有古代的,有鬼神的,白天沒有想過」,那麼跟前世或許有關係。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怎麼解釋我覺得不重要,怎麼解決才重要。解釋並不代表解決,解決不需要解釋)?就是多念阿彌陀佛,你要靜靜地念,心安穩下來,安下來念佛。這樣呢,夜夢吉祥,過上一段時間,幾個月自然就好了。

 

十六、是否該皈依?

       有人問,誠心念佛沒有皈依,怕皈依之後再做錯事,給佛家丟臉,是不是該去皈依?

 

       這個心很好,但還是要皈依的。「給佛家丟臉」,不是說皈依之後馬上就成為聖人了。皈依,就像離家出走的孩子終於回家了。那麼他回家之後,並不代表他將來就不犯錯誤了。雖然說他還有可能犯錯誤,但是回到家裏,父母總是高興的。孩子不在外面流浪,父母就安心了。

 

       所以,你皈依呢,等於回到佛的家,阿彌陀佛就高興了,安心了,他會加持你,他會保護你、照顧你。孩子如果沒有父母的教育,在外面犯錯誤不是更多嗎?回家了也有可能犯錯誤,但是還有父母教育你啊,關心你啊,指導你啊。所以呢,你還是要皈依,接受三寶的教誡,這個最好。

 

十七、想印《善導大師全集》簡體版……

       有人問,想印《善導大師全集》的簡體版。

 

       好的,這個我知道,將來我們印一些簡體版。為什麼印了繁體版呢?我覺得《善導大師全集》是我們最重要的典籍,繁體字感覺比較莊重。同時呢,繁體字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承載,因為很多的經教都是用繁體字寫的。

 

       既然要求印簡體字,也會印一些,甚至將來有因緣來講解。不過我覺得,如果用一點心的話,繁體字也不太難讀,以我們來講,也沒有哪個人教你繁體字啊,自自然然就會了。

 

十八、你怎麼知道自己的知見是正確的?

       剛才說過了,回答問題,要麼是得道聖人來回答,沒有失誤。那麼我們來回答,是依據經典、祖師的教導。今天一上來的時候,有一位蓮友就問我(悄悄話來問的):「你怎麼知道你的知見是正確的呢?」

 

       問題問得很好。如果我有自己的知見,不一定是正的,甚至肯定是不正的,因為凡夫的知見都是錯誤的。論到佛法的時候,就不要夾雜自己的知見,以佛的知見,依據祖師,這個才是標準。

 

       我們來探討淨土門,就我個人來講,作為一個出家人也好,因為這個題目很重大,很嚴肅,那就是說,我們講的任何一句話都要有經典的依據。這個經典呢,不是《金剛經》、《楞嚴經》,或是《法華經》等等,而是淨土三部經。因為佛說法對機不同,你拿別的經典來講淨土門,這個是外行話。

 

       就好像你要談電腦,就以電腦書為標準,你拿英文書,沒意思;你是學英語的,談英文,你就以英語書為標準,你拿德語書來,沒意思。

 

       我們學淨土法門,就依淨土三部經。「一切法圓融」,凡夫沒有這個智慧。如果以菩薩來講呢,他是站在更高的立場和角度,聖道門、淨土門,空、有,他都能圓融起來。對於凡夫,我們學這個法門,起步的時候,還是要專,專注,就要依據淨土的經典。

 

       其次依據祖師。對於經典呢,各人理解得不一樣。就說《阿彌陀經》,許多大德有不同的解釋。那麼,到底依哪一位呢?有天臺宗祖師的解釋,那麼,你是學天臺宗的,你就依天臺宗祖師的解釋;有華嚴宗祖師的解釋,有唯識宗祖師的解釋……。那麼,我們學淨土宗,依哪一位呢?依我們淨土宗的祖師解釋為標準。

 

       總是有所依才行,不能依自己的見解。比如說「一心不亂」,依天臺宗的解釋有兩種:「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雖然解釋有兩種,蕅益大師也把它歸成第三種:信願一心不亂,他有這種解釋。如果依善導大師的解釋呢,「一心不亂」就很簡單,就是專,「教念彌陀專複專」,「一向專念」。專,就是一心;一心,就是專。一心嘛,不亂才是專。你雜,就亂掉了。善導大師的解釋很簡單。這個就是依我們的祖師,依我們的經教。

 

       如果你有可能對祖師的教法也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那就得依據善知識的引導。還有,通過自己長期的鑽研和熏修,這樣知見就純粹起來了。

 

十九、往生與一心不亂

       有的蓮友在這裏問,我想這個問題也很重要,那就不妨回答他。說「往生西方要一心不亂」——這個主要是對「一心不亂」的解釋不一樣,如果說一定解釋成禪定的「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那是不需要的,因為「事一心不亂」代表斷見思惑的,「理一心不亂」是破了無明的,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才得一心不亂。如果是這樣,凡夫就沒有份了。

 

       善導大師對「一心不亂」的解釋,就是專修念佛,「專複專」,這個有很多的教典證據,《觀念法門》、《法事贊》、《往生禮贊》、《觀經疏》都有很多解釋。大師怎麼說呢?就是說:「你要專,你不專不行!」這是淨土宗的解釋。

 

二十、法忍是否馬上得到?

       《無量壽經》說: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得第一、第二、第三法忍。是不是馬上得到?

 

       這個要回答起來,我想,只能提供一個參考,因為從經文來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既然講到他方國土諸菩薩眾,他的境界是比較高的,他所得到的法忍,應該是當下就能得到的。

 

       就凡夫來講,得到的忍,未必是立即得到。在《觀經》裏面,韋提希夫人是凡夫,她所得到的,是一時的無生法忍。這個無生法忍,善導大師解釋說是凡夫位的無生法忍,就是十信位。

 

       那麼,以我們來講,所謂這個忍,忍就是安住不動的意思,對無生法安住不動。無生法,就是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句六字名號本身就是無生法。如果我們對阿彌陀佛信順,內心安住不動,也可以講得到無生法忍,則現生得不退轉。《阿彌陀經》裏也講到現生:發願願生彼國者,「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說現生就可得到這個無生法忍,只不過這是凡夫位的無生法忍。

 

       「諸菩薩眾」是登地菩薩呢,還是包括發心菩薩?如果以四十八願裏的行文來講,這個「諸菩薩眾」應該說是有一定級別的,就是說我們這樣的凡夫隨便地發發心,「我在佛堂念一遍『眾生無邊誓願度』,即得三忍」,這個是很困難的。

 

       第一、第二、第三忍,不同宗有不同的解釋,有高有低。

 

二十一、是否一念就能往生?

       請問:十念能往生,還是一念就能往生?

 

       一念就能往生的。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這句六字名號是圓滿的。如果一念不能往生,那麼念念都不能往生,無量億念都不能往生。所以,《觀經》下下品雖然說十念往生,其實善導大師解釋也包含一念,印光大師也解釋說:「十聲,乃至數聲,乃至一聲。」一聲其實就是一念。所以,一念已經圓滿了。

 

       所以佛法,不管聖道門還是淨土門,總之是一念來決定。迷,悟,在三界六道之中只是一念,迷是一念之間,悟也是一念之間,不可能有十念開悟的。

 

       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由疑到信也是一念之間,願生心也是一念之間。

 

       那麼念佛這一念呢,它跟十念、念念是相續的,有這一念,必然就念念相續。

 

       就像點燈一樣,這個燈你一點,一剎那就點著了,它就念念相續了。

 

       我們的信心之燈——相信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必定往生之燈,一旦真的一念信順,自然念念就信順了,不然的話前面就是沒點亮,就是假的。

 

       可見,一念往生跟十念往生、念念往生都沒有差別,所以經文裏說「乃至一念」,善導大師解釋為「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就是多到一輩子的念佛,也是「乃至一念」,少到臨死時的一念念佛,還是「乃至一念」,就是一輩子的念佛。

 

二十二、妄心念佛能夠往生嗎?

       (問題)妄心念佛能夠往生嗎?

 

       應該說提的問題還是挺好。妄心念佛一定往生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都是凡夫心啊,都是妄心的。

 

       就看你這個妄心怎麼解釋,如果以我們真心顯現、佛性開發、心體顯現出來,說這樣念佛才能往生,那就不是攝受凡夫之法了。

 

       凡夫的妄心作用,所謂「妄心念佛往生」,不是以妄心而往生,是以妄心而念佛;妄心念佛之後,妄心——這個凡心「不得不佛」。所以,我們信願持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以信願心來往生,這個信願之心,它有真妄兩面:從凡夫這邊來講,似乎是妄心,你看,這是凡夫的心嘛。但是就本體來講,它是佛心,它可以講就是真心。印光大師講:「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因地心」就是信願往生的心,以這個為因心。這個因心不是我們自己所生發出來的,是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果地覺所做成的,那自然往生啊。法藏比丘在第十八願裏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那麼,這個「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個至心、信心、欲生心,它來自於哪裡呢?來自於前面的「設我得佛」,就是說:「我成佛了,有這句名號,那麼眾生才有至心信樂。」它來自於這裏。就像《無量壽經》裏講的「諸有眾生,聞信名號,信心歡喜」,是以名號作為我們的信心。

 

       這個心可以講真妄合和,凡夫這邊似乎是妄心,就其本體來講是佛的真心,因此說決定往生。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講,也不能說是「妄心念佛往生」。

 

二十三、依據第十八願就能往生?

       (問題)日本淨土真宗所認為的依據第十八願就能往生?

 

       這個不是日本淨土真宗這樣認為,善導大師也這樣認為。這個本來是阿彌陀佛的誓願。阿彌陀佛說:「你依我這個誓願,如果念佛不往生,則我不成佛!」所以這個毫無疑問啊!如果連佛的誓願都不相信的話,就落在凡夫的情見裏面了。不管它是中國的、日本的,貼的哪個標簽,我們是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為標準。「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善導大師解釋為「上盡一形,下至十聲,定得往生」,決定往生!

 

二十四、在家念佛、沒有皈依能不能往生?

       (問題)沒有皈依、在家念佛能不能往生?

 

       這個當然毫無疑問了。即使沒有皈依,在家念佛一定能往生的。

 

二十五、極樂世界是物質世界還是精神世界?

       (問題)極樂世界是物質世界還是精神世界?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因為這個說法是外行話,極樂世界不是我們所理解的物質世界,也不是我們所理解的精神世界(到了那裏,我們就知道了),它是聖心功德的顯現。講物質、講精神就是凡夫的知見,是凡夫這邊講的話。

 

       就好像我們做夢一樣,夢裏拿了根油條,告訴人家它是什麼味道,講了一大堆,醒了之後,夢裏那個味道未必得到——它是兩回事;夢裏去了上海,醒來以後還在床上。這些夢中的語言不足以形容。

 

       所以,讓我來給你回答,就無法回答了,這是語言所不能及。

 

       要懂得經教

 

       好了,謝謝各位!今天的時間也快兩個小時了,有關淨土的法義,希望大家多多聽聞,多多熏習。剛才講過了,如果沒有淨土宗的觀念——這個比喻還是比較能夠說明問題:就像我們上街一樣,每個人都開一部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向,沒有一定的規則,你碰我,我碰你。現在佛教內部也是這樣的,各人說各人的知見正確,但是總要有規則。那麼,祖師立宗判教就是建立規則,把佛法分門別類。依照這個規則,自然就對了。小乘的、大乘的;聖道門的、淨土門的;你是至心迴向的,還是專修念佛的……,都有它的軌道。哪個軌道到哪個層次,到什麼位置,自自然然都有它的道理。

 

       所以要懂得經教。特別是勸化他人,依據教理你才明白。不然的話,說起來就會矛盾。

 

       要麼就是好好先生:「哎呀,法法圓融,都平等,都一樣」,這是模糊觀念。什麼叫法法平等?「法法平等」是就它的理性來講的,一張桌子、一個板凳、一粒灰塵,它和華藏世界都是平等的。「平等」,這是站在理體的角度。就凡夫來講,是達不到的。但菩薩達到了,那是佛菩薩的境界。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不叫你往生到一粒灰塵裏去呢?所以,理性平等,事相上有差別。

 

       講平等,再一個就是說,就它的究竟所指的方向。比如說,不管天臺還是華嚴,它指導的方向是讓我們成佛。你按照它的修行路線走到最後,「歸元無二路」,到那個時候就一樣了,達到究竟的果位,你修下去就平等了,不是說起始的時候沒有差別。起始的時候如果沒有差別,那就是鬍子眉毛一把抓了。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哪能沒差別呢?華嚴有華嚴的判教立場、下手方便,天臺有天臺的,禪有禪的,淨土有淨土的。

 

       淨土是特別法門。特別在哪裡?「不斷煩惱得涅槃分」,這是曇鸞大師所講的。

 

       所以,我們很多的模糊觀念,需要通過教理的熏習,使我們內心有個歸靠,有個完整的規矩。這樣呢,就不是自己在那裏瞎圓融,「祖師幹嘛判教?搞得那麼複雜,搞這個宗那個宗」——不是搞得那麼複雜,因為佛教來到東土,那麼多法門,佛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對不同根機所講的,如果沒有一個分判,就像到雜貨店買東西一樣,如果不分門別類,一腳跨進去,亂七八糟的都是物品,你都不知道自己要買的東西在哪裡。祖師判教主要是對佛法做個分判,分門別類,看哪個法門對應哪種根機,幫助我們抉擇。

 

       聖道門說了,淨土宗講了。如果你想自己修行達成解脫,那就要勤修戒定慧,斷惑證真,業盡情空,你就了生脫死了;聖道門做不到,那你就來淨土門!很清楚,不矛盾,這個一點也不矛盾。你學聖道法門就這樣,這就是它的規矩;如果你做不到,還有慈悲的淨土法門——依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淨土。

 

       好了,謝謝大家!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就請傳給管理員。好,謝謝!南無阿彌陀佛!回答得不圓滿。或者哪位蓮友提的問題我可能沒有瞭解你真正的問意,沒有答到你心裏去,你可以再問。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