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講演

  1. 與韓國法師談話並接受依止
  2. 「信心一決定,當晚便往生」的啟示(下)
  3. 「信心一決定,當晚便往生」的啟示(上)
  4. 阿彌陀經是在說什麼?
  5. 2024龍年新春講話
  6. 皈依開示(2023年11月11日新營)
  7. 慶祝彌陀聖誕暨淨嵩法師往生二十周年紀念講話
  8. 2023中元開示
  9. 剃度開示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2023年8月30日)
  10. 皈依.五戒.剃度開示(2023年7月18日)
  11.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三)
  12.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下)
  13.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上)
  14. 2022中元開示
  15. 「光明遍照」六特色(下)
  16. 「光明遍照」六特色(上)
  17. 為淨土宗志工幹部講話
  18. 清明節慎終追遠與念佛(2022年清明節開示)
  19. 念佛超度之勝益
  20. 「光明遍照」文的特色
  21.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二)
  22.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一)
  23.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必得超絕去
  24.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25.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26.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三)
  27. 2021中元念佛超薦法會開示
  28.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29.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一)
  30. 2019年彌陀誕開示
  31. 2020中元法會開示
  32. 志工四喻
  33. 人生是苦
  34. 生命無常三根本
  35. 兩種深信、觸光柔軟、感恩歡喜
  36. 剃度開示(2019年7月7日)
  37. 中元節開示(2019)
  38. 剃度開示(2019年5月12日)
  39. 豬年話豬
  40. 剃度開示(2018年7月31日)
  41. 淨土宗──往生淨土成佛宗
  42. 受戒與持戒
  43. 趨向淨土的關鍵密碼
  44. 剃度開示(2018年3月24日)
  45. 二種成佛法
  46. 橫超的淨土法門
  47. 往生與預知時至
  48. 剃度及皈依開示(2017年9月19日)
  49. 往生極樂的條件(下.問答)
  50. 剃度開示(2017年8月18日)
  51. 往生極樂的條件(中)
  52. 往生極樂的條件(上)
  53. 深信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念佛成佛
  54. 四十八願分類歸結
  55. 彌陀願心的根源
  56. 淨土宗的結論──宗旨四句偈
  57. 大慈悲五要點
  58. 慈心法門
  59. 念佛不妄語
  60.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脫離輪迴之上
  61. 淨土宗的根源
  62. 真正的孝行──託父母於阿彌陀佛
  63. 為何吃素?
  64. 略談佛教的意義與淨土宗之殊勝
  65. 「自省己過,善覆他罪,樂修慈心」
  66. 愛與佛命
  67. 不請之友
  68. 歲末聚餐對僧眾的談話
  69. 學佛的目的
  70. 說愛(二)
  71. 說愛(一)
  72. 念佛名號 學佛愛心
  73. 心平氣和 無住生心
  74. 念佛超度 三塗眾生
  75. 澳門淨土宗學會 讚頌辭
  76. 「以誠感人」的意涵
  77. 第一屆淨土宗志工研習會勉言
  78. 慧淨法師除夕團拜電話致辭
  79. 在心、在緣、在決定
  80. 佛教點燈的意義
  81. 念佛的方法與要領
  82. 念佛成佛的原理
  83. 佛在何處?
  84. 志工服務精神的內涵
  85. 淨土行人應具備的根本知見
  86. 慈悲的救度
  87. 念佛生蓮
  88. 三塗眾生 念佛往生
  89. 信受彌陀救度
  90. 為新戒比丘開示
  91. 歸依勸囑
  92. 念佛的音調與心態
  93.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94. 「澳門彌陀共修會落成法語」略講
  95. 厭穢欣淨 切願往生
  96. 初機念佛群疑問答
  97. 簡介淨土宗專純念佛的道風及心態
  98. 淨土法門 理事互含
  99. 初學淨土法門應有的認識
  100. 念佛人的「本尊」
  101.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102. 念佛即圓滿悲智功德
  103. 〈人有實德,天有奇報〉一文的啟發
  104. 明信因果,念佛求生
  105. 如何真正圓滿人生的目的
  106. 萬行不憑憑念佛(二)
  107. 萬行不憑憑念佛(一)
  108. 信佛救度念佛名 命終直入涅槃城
  109. 彌陀名號 不可思議
  110. 守愚念佛 彌陀住頂
  111. 阿彌陀佛的救度
  112.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113. 念佛方能消宿業
  114.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115. 阿彌陀佛 是何等佛
  116. 以佛為念 以淨為歸
  117. 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118. 乘本願船 登涅槃岸
  119. 淨土法門 萬法歸宗
  120. 世間虛假 唯佛獨真
  121. 一心念佛 無疑無雜

法義開示

  1.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三)
  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二)
  3.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一)
  4.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
  5.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九)
  6.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八)
  7.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七)
  8.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六)
  9.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五)
  10.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四)
  11.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三)
  12.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二)
  13.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一)
  14.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
  15. 彌陀淨土的特色-超
  16. 《觀無量壽經》概說(九)
  17. 《觀無量壽經》概說(八)
  18. 《觀無量壽經》概說(七)
  19. 《觀無量壽經》概說(六)
  20. 《觀無量壽經》概說(五)
  21. 善導淨土教理的核心
  22. 淨土宗帶三法數
  23. 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24. 善導淨土教理特色
  25.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五)
  26.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四)
  27.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三)
  28.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二)
  29.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一)
  30. 《觀無量壽經》概說(四)
  31. 《觀無量壽經》概說(三)
  3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
  33. 《觀無量壽經》概說(一)
  3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七)
  3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六)
  3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五)
  3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四)
  3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三)
  3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二)
  4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一)
  41.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
  42.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九)
  43.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八)
  4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七)
  4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六)
  4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五)
  4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四)
  4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三)
  4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二)
  5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一)
  51. 「三誓偈」略解
  52. 念佛的利益
  53. 剃度典禮開示
  54. 「彌陀三約定」
  55. 為新戒弟子開示
  56. 淨土宗「四不」
  57. 《無量壽經》大意(九)
  58. 《無量壽經》大意(八)
  59. 《無量壽經》大意(七)
  60. 《無量壽經》大意(六)
  61. 《無量壽經》大意(五)
  62. 《無量壽經》大意(四)
  63. 《無量壽經》大意(三)
  64. 《無量壽經》大意(二)
  65. 《無量壽經》大意(一)
  66. 《無量壽經》概說(續)
  67. 《無量壽經》概說
  68. 淨土宗特色略說
  69. 淨土宗宗旨略說
  70. 略說淨土宗教判
  71. 佛化婚禮開示
  72. 自信教人信 擔當向前行
  73. 成佛何時、極樂何處、往生何位?
  74. 出家的價值與意義
  75. 略說彌陀名號之義
  76. 為什麼淨土法門是易行道?
  77. 淨土宗是彌陀慈悲救度的法門
  78. 娑婆眾生 無不是業
  79. 龍樹菩薩往生安樂國
  80. 華光出佛
  81. 彌陀光明 最尊第一
  82. 法是道場的靈魂
  83.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84. 彌陀誕辰念彌陀 (二)
  85. 彌陀誕辰念彌陀(一)
  86. 「名號的功德」與「念佛的利益」
  87. 「《大經》三要文」的重要性
  88. 極樂安身實是精
  89. 大悲傳普化 真成報佛恩
  90. 相勸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91. 《地藏經》「念佛度亡」之文略講
  92. 口稱成因由法德
  93. 念佛與佛,機法一體
  94. 淨土法門的大根大本
  95. 何謂「一心不亂」?
  96. 略談念佛方式與莊嚴道場
  97. 極樂無為涅槃界
  98. 如何真正紀念「彌陀聖誕」
  99.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
  100. 為迴龍寺常住僧眾開示
  101. 淨宗宗旨與敦倫盡分
  102.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略講
  103.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問答)
  104.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開示)
  105. 淨土宗的幾個名詞略釋
  106. 成佛如林的法門
  107. 善導大師-《觀經疏》大願業力與《大經》三誓偈
  108. 善導大師-略說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109.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五)
  110.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四)
  111.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三)
  112.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二)
  113.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一)
  114.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四)
  115.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三)
  116.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二)
  117.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一)
  118.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四)
  119.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三)
  120.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二)
  121.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一)
  122. 《易行品》概說
  123.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二)
  124.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一)
  125.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三)
  126.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二)
  127.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一)

宗風

  1. 宗風學習(七)
  2. 宗風學習(六)
  3. 宗風學習一~五

臨終開示

  1. 臨終的殷切勸導叮囑
  2. 娑婆旅程盡,辭別歸蓮鄉
  3. 信順彌陀救度

訪問篇

  1. 輔仁大學宗教系所師生參訪慧淨法師記
  2. 傳承的路_與越南團法師談話

問答

  1. 為善導寺幹部蓮友開示(問答)
  2. 他力與因果,有矛盾嗎
  3. 他力的念佛就是隨緣的念佛?
  4. 如何從自覺愚惡契入彌陀的救度
  5. 於福州答蓮友問
  6. 於弘願寺答僧眾問

第十八願善導釋

  1.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十)
  2.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九)
  3.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八)
  4.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七)
  5.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六)
  6.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五)
  7.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四)
  8.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三)
  9.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二)
  10.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一)
  11.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
  12. 第十八願善導釋(九)
  13. 第十八願善導釋(八)
  14. 第十八願善導釋(七)
  15. 第十八願善導釋(六)
  16. 第十八願善導釋(五)
  17. 第十八願善導釋(四)
  18. 第十八願善導釋(三)
  19.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
  20. 第十八願善導釋(一)

淨土法門的核心

  1.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十)
  2.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九)
  3.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八)
  4.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七)
  5.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六)
  6.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五)
  7.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四)
  8.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三)
  9.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二)
  10.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一)
  11.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
  12. 淨土法門的核心(九)
  13. 淨土法門的核心(八)
  14. 淨土法門的核心(七)
  15. 淨土法門的核心(六)
  16. 淨土法門的核心(五)
  17. 淨土法門的核心(四)
  18. 淨土法門的核心(三)
  19.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
  20. 淨土法門的核心(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四、憶與念
  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三、念者今心也,黏著不能忘
  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二、閉關念佛的苦惱者
  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一、念佛先要認識佛
  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現往東方的佛
  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令眾成佛的佛
  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使凡入報的佛
  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報身報土的佛
  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諸佛證誠的佛
  1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臨終來迎的佛
  1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親近增上的佛
  1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身心無礙的佛
  1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息三塗的佛
  1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無礙的佛
  1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唯攝念佛的佛
  1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遍照的佛
  1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名號的佛
  1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名體一如的佛
  1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依正不二的佛
  2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
  2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
  2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為作大安的佛
  2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召喚眾生的佛
  2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不擯眾生的佛
  2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代眾受苦的佛
  2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以身為質的佛
  2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急救溺水的佛
  2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平等救度的佛
  2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主動救度的佛
  3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地獄的佛
  3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救世法王的佛
  3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眾生的佛
  3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阿彌陀佛,是一尊為大施主的佛
  3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惠利群生的佛
  3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八)
  3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七)
  3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六)
  3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五)
  3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四)
  4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三)
  4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二)
  4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一)
  4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
  4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九)
  4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八)
  4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七)
  4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六)
  4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五)
  4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
  5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
  5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
  5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一)
  5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目錄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信佛救度念佛名 命終直入涅槃城

       ──於淨宗書院為蓮友閩南語開示(十一)


 

       各位蓮友,各位同修: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的講題是「信佛救度念佛名,命終直入涅槃城」。

 

 

淨土宗的根源    即是第十八願

       我們這個法門是「淨土宗」,淨土宗的根源就是第十八願。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為十方眾生建設極樂世界,為十方眾生累積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資糧,甚至為十方眾生消除生生世世的業障,這些內容都在四十八願之中。四十八願中有一個根本願,就是第十八願,十方眾生如何容易往生極樂世界?如何與彌陀願心相應?內容都在第十八願。所以,第十八願就是我們這個法門的根本來源。

 

 

第十八願內容    機法兩種深信

       第十八願在說什麼?在說「機」、「法」兩種深信。也就是善導大師說的:「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這是機深信;「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這是法的深信。

 

       何以第十八願的內容,是「機」「法」兩種深信?剛剛說機深信是第十八願中的「十方眾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的內涵;法深信是第十八願中的「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機」是指我們凡夫眾生,「法」就是阿彌陀佛。機是說凡夫眾生必定輪迴在六道中,而且往往沉淪三惡道;法深信是在說阿彌陀佛的救度,阿彌陀佛成佛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救度十方眾生。

 

       如果阿彌陀佛的願心不是為了救度十方眾生,祂就不成為「南無阿彌陀佛」;進一步,如果阿彌陀佛的能力救度不了十方眾生,祂也不夠資格成為「南無阿彌陀佛」這尊佛,這在第十八願都顯明了。

 

       第十八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就是阿彌陀佛以慈悲之願救度十方眾生,不然,祂就不取正覺;阿彌陀佛以救度之力救度十方眾生,不然祂也不取正覺。

 

 

世間法與出世間法

       十方眾生是什麼樣的眾生?第十八願最後兩句是:「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意思是說十方眾生具足犯五逆、誹謗正法的可能性,這是我們十方眾生的實相。

 

       六道輪迴的生死凡夫,要解脫生死,最起碼要修出世間法。法有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世間法就是「五戒」「十善」,五戒成就,可以出生人道,否則就沒有資格出世為人。若十善圓滿,可以生欲界天。但不論人間或天上,都仍然不出輪迴。出世間法, 可以使我們超越生死輪迴,不再有生、老、病、死,永遠自由安樂的存在。必須修出世間法成就,才可以離開生死輪迴。出世間法就是「四聖諦」、「十二因緣」、「六度」等法。

 

       世間法無法解脫生死輪迴,只獲得人間或天界的果報。出世間法門我們修不起,所以十方眾生註定都要在六道輪迴。

 

 

三界六道中    常沒常流轉

       善導大師說我們要決定深信,我們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都具足了貪、瞋、痴、慢、疑、邪見,都有不平、計較、嫉妒,也不知因果事理。過去世到現在,我們都在三界六道輪迴,且往往都在三惡道之中,所以說「常沒常流轉」。

 

       六道的三惡道,就是地獄、餓鬼和畜生,都是受苦的地方。三善道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天道純享樂,人道有苦有樂,但往往苦多樂少。「常沒常流轉」, 指我們往往都是在三惡道中流轉,好像在大海中,身體沉在海底叫「沒」,浮在水面叫「浮」。如果我們出生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浮出三惡道的苦海,還可呼吸到空氣;如果出生在三惡道,就好像沉在水底,不能呼吸,而在水中窒息受苦。

 

       善導大師說我們都是常沒常流轉,曠古以來,大多在三惡道輪轉,出世為人的機會非常少。甚至未來世,也沒有出離世間、了斷生死的機緣。

 

       這句法語道出了我們眾生的實相。過去和未來的果報,往往都是出生在三惡道,出生人道、天道的機會非常之少。雖然我們現在出生人道,聽聞佛法,也依教奉行,但靠自己的力量,要脫出三界六道生死輪迴,不僅艱難,而且是不可能,「無有出離之緣」--自今而後都沒有出離之緣。

 

       這就是指出世間法我們修不起、做不到。出世間法有小乘及大乘,小乘是自己了斷生死,大乘不但自己了斷生死,也發心將了生脫死的法傳授給有緣眾生,使他們也能了生脫死。不論小乘、大乘我們都做不到。

 

 

雖然學佛修行    依然貪瞋煩惱

       雖然我們受三皈、五戒、吃素,每天也多少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但內心仍具足貪瞋痴,且非常深重。貪瞋痴沒有斷除,就無法離開三界。

 

       眾生有種種煩惱,歸納起來有一百零八種;再進一步歸納,就是貪、瞋、痴、慢、疑五種煩惱;再歸納就是貪瞋痴三毒。「毒」就是很難治療的病,意思是使我們永遠在六道無法脫出。如果能斷除三毒,就可以脫離三界,我們檢視自己貪瞋痴斷除了嗎?不但沒有斷除、沒有降服,而且日日增長。

 

       我們都有貪欲的心,貪「五欲」──財、色、名、食、睡,其結果就是墮落地獄。佛陀說:

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

 

       人大多自私自利,而人之所以自私自利,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財、色、名、食、睡之類。因為貪就容易有瞋,凡事只要不符合自己利益、不合自己心意,就會瞋恨、生氣,也會嫉妒別人。我們雖然學佛修行,但反省起來,這種瞋恨心都沒降服;計較、嫉妒的心,遇境就會現起。所以連降服都沒辦法,何況斷除!

 

       出世間法是要能在世間斷除貪瞋痴,既然我們都做不到,是否意謂著我們都會在六道中輪迴,這是多麼的痛苦、危險!

 

 

五戒不清淨    無法生人道

       再進一步說,出世間法我們修不起,世間法的「五戒」「十善」,我們也不圓滿。「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五戒的第一條「不殺生」,想想看,我們從小至今殺生過嗎?都殺過。只要是生物,包括蚊蟲、蟑螂、螞蟻及飛禽走獸、水族家畜等,都殺過。我們如果沒有素食,都難免造殺生的業。殺有自殺──就是自己動手殺,間接殺──別人殺給我吃。而且只要我們有殺的心,看人殺害動物時,生起活該的心,這就犯「見殺隨喜」,與殺生同罪。殺生是有果報的,所謂殺人償命,殺動物亦然,這輩子我們殺牠,未來生就要償還。我們吃他八兩肉,將來要還他半斤以上;而且吃什麼動物,將來就出生為那種動物,被他所殺、所吃。

 

       為什麼殺生放在五戒的第一條?因為世間最貴重的是生命,而最悲慘的,是生命被剝奪、被殺害。人人都愛惜自己的生命,希望自己長壽、健康、自由,不希望被殺、被侵犯、被迫害,否則會起瞋恨之心。一旦殺生,就會冤冤相報無了期。

 

       再來說「偷盜」,偷人金銀財寶是偷,借錢不還也是偷,不該拿而拿也是偷,一般人都很容易犯。有人刻意在公司打私人電話,公家的紙、筆拿來私用,都是偷盜。這輩子偷東西沒還,下輩子不但要還,而且利息加倍。俗話說「殺人償命,欠錢還債」,我們這輩子欠的債不僅來生要償還,甚至要投生為家禽、畜生之類,讓他賺錢。所以欠債未償,犯了偷盜,都要留在三界。

 

       「邪淫」就是夫妻一方跟別人有不正當的關係,不論是親身或只是起心動念,都犯了邪淫之罪。因為淫慾的念頭,會引我們在六道來來去去;且淫慾念頭若非正當夫妻關係,會墮入三惡道。

 

       「妄語」也一樣,說謊或誹謗別人、說別人壞話,都是妄語,也會墮入三惡道。

 

       「飲酒」本身不屬善也不屬惡,但飲酒會麻痺我們的腦神經,使我們在神智不清醒或被刺激的情況下,犯了殺盜淫妄之罪,所以也是五戒之一。

 

       凡五戒不清淨,不圓滿具足,就無法生而為人。

 

 

十善圓滿    生於天界

       「十善」就是微細的五戒,除了五戒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外,又要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加上不貪、不瞋、不痴。十善圓滿,才可生於天上。我們自問五戒尚且做不到,何況微細的十善,就更不可能了!那豈非我們的命運就是常在三惡道!

 

       因此,善導大師說我們是--常沒常流轉。今世能生而為人又遇到佛法,發心精進修行,都不能成就,何況未來世!

 

 

天人壽終時    還墬三惡道

       「無有出離之緣」,是指我們即使五戒、十善做得到,但仍然只是生在人、天,也還是在六道中輪迴,一樣是凡夫。而且生天壽終,仍會墮落三惡道之地獄、餓鬼、畜生道。這樣生天與墮落,只是現在或未來時間不同,結果仍然相同。因此佛陀在《正法念處經》中開示:「從天生地獄,從地獄生天」,意思是天人壽終時,隨其過去果報,或有直接墮入地獄,而地獄報盡亦可能因其過去善業,而上生天上。

 

       佛陀也在《涅槃經》中開示:

雖復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三惡道中。

 

       意思是說修行的境界很高,十善圓滿只升欲界天;五戒十善圓滿,禪定功夫很深,不但降服貪瞋痴,且無妄想雜念,果報可在四禪天或四空天。但無論欲界天或四禪天、四空天,壽終仍會墮三惡道。因為禪定力隨壽命時間會減弱,又會再散亂,最後仍將墮落,所以即使在四禪天、四空天也不究竟。

 

 

佛陀度化親弟弟    難陀終證阿羅漢

       我來講一個從天生地獄的故事,是在佛陀時代,也與佛陀有關。

 

       釋迦牟尼佛家族總共有八位王子出家,在《佛說阿彌陀經》中,就舉出五位王子。《佛說阿彌陀經》的「佛」,就是釋迦牟尼佛,他是太子;十六羅漢中有難陀,是佛陀同父異母的弟弟;阿難陀是佛的堂弟;羅睺羅是佛的兒子;第十六位阿(少兔)樓馱,也是佛的堂弟。佛陀出家後,就想盡辦法引導兒子羅睺羅及親弟弟難陀出家。

 

       佛的弟弟難陀相貌非常端正,是當時的美男子。釋迦牟尼佛具足三十二相好,難陀具足三十相好,差兩相。難陀的太太孫陀利,也是當時的美女,俊男配美女,生活在皇宮中,享受種種的欲樂。釋迦牟尼佛想盡辦法引導他的弟弟出家。

 

       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到宮中托缽,難陀看到哥哥來很高興,提供種種好吃的食物供養佛。釋尊把缽給了難陀,讓他裝滿各種食物後,自己卻一轉身朝著精舍的方向走回去,難陀只好拿著缽,隨佛陀往精舍走。難陀的太太孫陀利見此情景,心中浮起不妙的預感,覺得難陀此去恐怕不會再回來了,就在難陀身後驚慌的呼喚他說:「難陀,你要快去快回啊!」

 

       到了精舍,佛陀立刻請人為難陀剃髮。難陀抗拒,但在佛陀的威嚴下,只好勉強領受。此後他雖然身在精舍,過著出家僧團的生活,心卻日夜思念著孫陀利,經常動腦筋想如何能離開僧團回到皇宮。有好幾次利用佛陀不在時,偷偷跑走,但都在半路被佛陀遇見而帶回。

 

       最後一次,佛陀外出托缽,難陀精心計劃,趁機由小路回去,沒想到半路遇到一位金光巍巍,慈和、安詳、溫雅的身影出現,原來還是佛陀。

 

       佛陀微笑問難陀:

       「你想念太太,不能忍受寂寞,要回皇宮?」難陀點頭承認。

 

       佛陀又問:

       「你太太真的那麼莊嚴美麗嗎?」難陀又點頭。

 

       佛陀就帶著難陀向山中走去。在山坡上,看到一隻瞎眼又禿毛的老母猴,長得非常醜陋。

 

       佛陀問難陀:

       「你太太與這隻母猴相比,誰比較美?」難陀聽了皺起眉頭,心中不悅。心想:「我太太是國中美女,遠勝其他女人,怎麼拿她跟這隻又老又醜的畜生相比!」

 

       佛陀接著以神通力帶難陀飛到忉利天。忉利天比起人間的妙好及殊勝,何止千百萬倍!處處樓閣宮殿、園林花木,其中天人天女享樂無比,難陀很羡慕,尤其天女的美麗,又豈是世間女子所比得上。

 

       這時難陀看到一群天女守著一座宮殿,殿中沒有男主人。難陀問其中一位天女,為何此地沒有主人?

 

       天女柔聲回答:

       「我們在等佛陀的弟弟難陀,以他出家的福報,將來會生天到我們這裏,與我們廝守、享樂。」

 

       難陀聽了喜不自勝。回僧團以後,想到天女,覺得太太孫陀利差太遠了,就像那隻老母猴一樣。難陀自此不再思念太太,而是心心念念想著天界的天女,也因此努力修行,希望早日上生天界。

 

       過一段日子,佛陀又以神通帶難陀到地獄去。這裏是鑊湯地獄,看到很多燒著滾燙熱油的鼎鑊中,有人受著鑊湯的刑罰,悲慘哀號的聲音讓人不忍聽聞。

 

       難陀發現有一個特別大的鼎,油也特別熱,但是鼎中沒人。他問旁邊的鬼卒,鬼卒回答說:

       「這是特別留給佛陀的弟弟難陀,當他天福享盡,就會墮落此鼎。」

 

       難陀一聽,嚇得魂不附體,立刻央請佛陀趕快帶他離開地獄返回人間。難陀此後深生恐懼,原先想到天界享樂的念頭就轉變了。他知道天上的樂不究竟,是短暫的,一旦壽命終了,仍會墮入地獄,更何況地獄的刑罰讓人看都不敢看,想都不敢想。難陀從此真心修行,不作生天想,終於斷除貪瞋癡,証得阿羅漢果,脫離三界。

 

       試想假如他修行,只是為了生天享樂,即使將來生天,命終也會墮地獄,這樣生天與墮地獄,豈非只是早晚時間的差別。

 

 

憑自力難出六道    依佛力往生淨土

       六道輪迴都是痛苦不究竟的,然而出生天界尚且要大修行,何況是以自己的力量脫出六道,根本就不可能!所以,六道凡夫都需要阿彌陀佛的救度。

 

       退一步說,人生都是無常,難陀未見到天女之前,一心一意愛著他的太太,看到天女後,就把太太忘記了,心心念念都想著天女。可知,雖然現在夫妻恩愛,未來世轉個身,境界改變,恩愛就跟著改變了。所以世間無常,一點都不可靠,我們一定要脫離無常的世間。

 

       此外,善與惡、天堂與地獄,都一樣。若非脫離三界六道,善不是真正的善,樂也不是真正的樂;唯有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才是究竟的善,徹底的樂。

 

 

佛救度眾生    平等無差別

       有人懷疑大修行人與誤蹈法網的人,都一樣往生極樂世界嗎?若依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則不論大修行人或一般有罪之人,只要願生彌陀淨土,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一樣往生極樂世界。因為都是依靠阿彌陀佛的功德往生,並非靠我們的善、惡、修行往生。到極樂世界都平等,不因大修行人到極樂世界品位就高,一般有罪之人品位就低,因為他們往生之因都是專念彌陀佛名,都是全憑彌陀功德,所以因同果同。

 

       從佛眼中看眾生的善惡,都是有漏、非究竟。因為善而生天,一旦壽終仍會墮入地獄;而造惡之人,惡報受盡遇到善緣,修五戒十善仍可生天,這種機率雖小,但也有可能。

 

       所以佛看眾生都是凡夫,本質上都同樣具足貪瞋痴,上升天上或墮入地獄,只是遇緣不同而已,其究竟本質不變。

 

 

稱阿彌陀佛名號    入極樂世界報土

       因此佛救度眾生,都是平等無差別、無條件,因為佛無我相、無人相,恩親平等、自他一體,沒有彼此對待感、沒有親疏念頭,完全平等心,沒有善惡差別。一切善惡凡夫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往生就是到極樂報土,不是化土。化土就是九品,在蓮花中,經過時間才能見佛,而往生報土是當下進入佛的境界。

 

       淨土只有一尊佛,尤其阿彌陀佛是無量壽報身之佛,有始無終,永遠存在。我們到極樂世界雖都具有佛格,但尚未有成佛的位置,因此都暫時降一級,成為候補佛位的等覺菩薩。

 

       所以四十八願中第十一願說: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必至滅度,進入涅槃境界。

 

       第二十二願也說: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究竟必至,一生補處」,意即到等覺候補佛位;「超出常倫,諸地之行」,就已經超出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的位階;「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即以佛的慈悲行普賢行,救度十方眾生。

 

       我們若專依阿彌陀佛名號,全以阿彌陀佛功德,不論自己善惡多寡,都可進入阿彌陀佛的報土。

 

 

機法二種深信    決定往生淨土

       我們眾生內心都具足貪瞋痴三毒,不但出世間善做不到,世間善也做不到,都需要阿彌陀佛的救度。這就是一開始所說的「機」「法」兩種深信。

 

       「機」就是深信我們罪惡生死凡夫,出世間善做不到,無法脫離六道輪迴;世間善也做不到,無法生於天上,也很難生於人間。所以善導大師說我們「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自今而後也「無有出離之緣」。無法脫離三界六道,豈不是非常悲慘!雖生而為人尚且很痛苦,何況墮落在三惡道中,受地獄餓鬼之刑罰。

 

       所以徹底而言,一切眾生若不往生淨土,未來世中就有可能會墮入地獄,常在三惡道流轉。修行的目的,首先要脫離三界六道輪迴,否則就是三惡道有份、地獄有份。這就是機的深信,十方眾生的內容。

 

       再來就是「法」的深信:「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我們這種眾生,要完全依靠阿彌陀佛的救度,沒有懷疑,沒有顧慮。極樂世界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我們眾生;阿彌陀佛的功德,就是使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不懷疑、不顧慮、不躊躇,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必定往生,這就是法的深信。

 

       有機、法兩種深信,我們今生今世,必定往生極樂世界。

 

 

四十八願一一願言    願生稱名必定往生

       如何靠阿彌陀佛的願力?第十八願說:「欲生我國,乃至十念」。意即願生極樂世界,此後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此就是乘佛願力,必定往生極樂世界。四十八大願,願願都歸入第十八念佛往生願,每一願都在說要念佛,念佛一定往生極樂世界。善導大師解釋四十八願,不是每一願不同解釋,而是每一願都叫我們要念佛。

 

       善導大師說:

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意思是說,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在說,十方眾生都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都要願生極樂世界,都必定往生極樂世界。就好比我們坐在船上,這艘大願船的主人是阿彌陀佛,駕駛也是阿彌陀佛,我們只要專心一意,規規矩矩的坐在船上,就不會墮入六道苦海。也就是說我們如果願生極樂世界,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不間斷、不夾雜,就已經坐在這艘船上了,永遠不再墮入三界六道輪迴,屆時往生極樂世界到達彼岸,就進入涅槃的境界。

 

 

極樂無為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善導大師有一首偈: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意即極樂世界是不生不滅的境界,無貪瞋痴、妄想雜念的境界,無三界六道輪迴的境界,是超越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的境界。如果還有貪瞋痴,還在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就還不是無為涅槃的境界,仍有生滅,有生滅就仍有造作。要進入涅槃的境界,不能靠我們所修的「隨緣雜善」迴向,也就是說靠我們的五戒、十善、修禪、修密的功德迴向,是無法進入涅槃的境界。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

       所以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替我們選定可以進入涅槃的法門,就是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從遇到這個法門開始,一發心就專心一意的念「南無阿彌陀佛」,不依靠參禪悟道,不依靠觀想、觀像、實相,不依靠自己功夫修行迴向。雖然做人要盡五倫、持五戒、行十善、修六度,但這是做人與學佛的本分,理當如此。若以此迴向,不依靠阿彌陀佛的救度,或認為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的力量可能不夠,需要以這些雜行雜善來補助,若抱著這種觀念,這樣就是雜修雜行。

 

       即使我們精進的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也不依靠我們念佛的功德往生。因為往生的功德資糧,阿彌陀佛完全具足,我們只不過是隨順第十八願所說,叫我們一生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一生專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永遠保護我們,不讓我們受天魔外道、冤親債主的障礙,使我們順利安然往生極樂世界。若不念南無阿彌陀佛,就不受阿彌陀佛的保護,自然可能受到冤親債主討債或天魔外道的妨害。所以阿彌陀佛叮嚀、交待我們,如果要往生極樂世界,就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在阿彌陀佛的光明中,受阿彌陀佛的保護,可以進入阿彌陀佛涅槃的境界。

 

       如果雜修雜行,就與阿彌陀佛的願心,無法完全相應,雖然迴向也能往生極樂世界,但只在蓮花中,直到懺悔自己對阿彌陀佛沒有完全的信任、依靠,生起懺悔心的當下,蓮花才開。

 

 

眾生稱名念念不捨    彌陀光明攝取不捨

       我們六道凡夫,都需要阿彌陀佛的救度,以自己的力量,無法脫出生死輪迴。只要稱念阿彌陀佛名號,願生阿彌陀佛國土,畢生不退,這樣就是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已平生業成,也就是往生極樂世界有份。我們念念不捨,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攝取不捨,我們就不會再墮入三惡道,再受六道輪迴,命終就直接進入阿彌陀佛涅槃的境界。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善導大師的這段偈語,已說明了目標與方法。目標是阿彌陀佛的報土涅槃境界;方法是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無分男女、善惡、出家在家,都決定進入涅槃的境界。

 

       這首偈有目標有方法,非常清楚,沒有半點糢糊。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往生無為涅槃的境界;不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恐難生」,會在花苞中;若不知懺悔,花苞就不開,直到懺悔,則花開見佛。

 

 

體會彌陀悲心    善待一切眾生

       這個法門的方法,就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不靠其他的功行。至於五倫的行善積德是本分,我們佛教徒當然更應不殺生、吃素、愛護生物,不偷盜、互相不計較、不做不正當的行為,但就往生而言,這些都是不增不減。

 

       我們願生極樂世界,要體會阿彌陀佛的悲心,對眾生也要有悲心。往生極樂世界後,還要救度十方眾生,所以現在就要善待一切眾生與之結善緣,將來要救度他們的時候,也會比較順利。

 

       今天就講到這裏,大家有什麼問題嗎?

 

問:請教上人,有幸曾聽過上人的兩次臨終開示,有一次上人對往生者臨終開示了五、六次以上後,才放心沒有繼續開示。另外有一次,上人對往生者開示三次後,看了往生者的面容,就放心沒有再繼續開示。請問上人是看了往生者面容有什麼變化,或上人有什麼感覺,才沒有繼續開示

答:助念主要是靠阿彌陀佛的救度,因為只要我們念佛,阿彌陀佛就會應聲而現。助念的目的,一方面是引導臨終者念佛,一方面也祈請彌陀出現,當下來救度臨終的人。因為斷氣時若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其人也非大善大惡,就是中陰身階段,中陰身要看到佛很簡單,而人之肉眼一般看不到佛。照說我們念佛,佛就會出現來救度,那為什麼還要對他開示?就是引導臨終者發起願生心。

 

       若臨終者有所執著,不外就是貪或瞋兩種現象。貪的執著是執著身體、家人、財產,或世間的名利權位,有執著就不想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要開導他,使他放下執著。瞋的執著是執著於某人欠錢,我要他還;某人得罪我,我要報復,這樣的人也不想往生極樂世界。臨終開示,就是要幫助他將貪或瞋的執著解開。

 

       此外,一般人若沒學佛,不知道人生的實相,不知道世間有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而我們都是惡多善少,再生為人的機率非常渺茫,生天又更加困難,往往都是到三惡道,受無盡的痛苦。只要六道未出,都要繼續輪迴,都是痛苦的,開示就是要讓他了解這些道理。也讓他了解以自己的力量,要再度出生為人學佛修行解脫,非常困難,因此必須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現在念佛,阿彌陀佛出現了,中陰身可以見到佛,印證這個道理,只要他有往生極樂世界的念頭,當下就會坐上阿彌陀佛的蓮花而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我們開示的目的。

 

       已開示數次後,其他就交托給阿彌陀佛運作,我們該說的已經說了,此後就專一念佛。

 

       當然如果發現亡者仍有執著不想往生,我們就要進一步開導,這先要了解亡者生前有什麼執著、未了的願望,儘量先了解。如果還執著,要請家人跪在他身邊,保證會替他完成願望,請他不要掛懷。開導三界六道之污穢、缺陷、不美滿,會讓我們墮落繼續造業造罪,必須厭離、出離,而極樂世界是涅槃的境界,不再有生老病死,能自由自在以神通力功德力來看望家人,庇蔭眷屬,甚至救度眾生,來去自如,讓亡者生起欣慕極樂世界的心念。

 

       這些道理如果他聽進去,就會放下貪瞋的執著,知道極樂世界比這裏更好,寧願貪求極樂世界,而往生自然可以達成他的願望。

 

       至於瞋恨,我們生生世世以來都冤冤相報,今生他人得罪我、欠我債,乃是宿世自己曾經得罪他、欠他債,今生不過是償還他。了解這些道理就會放下,當下跟隨阿彌陀佛往生西方。往生很簡單,可說易如反掌,就如手掌翻過來那麼的簡單。所以印光大師說:「臨終往生極樂世界比來生做人還容易!」雖然此人生前並未行善積德,甚至誤蹈法網,但要往生極樂世界,還是比來生當人容易。因為往生是靠阿彌陀佛的救度,是現成的,當下願往生當下就能往生。而要當人就比較困難,若五戒未具足,就無法再為人身,何況誤蹈法網。助念開示的目的在此,至於開示幾遍,則視情況而定。

 

 

問:往生是不經過品位階級,就直接生到報土?若一輩子念佛,而往生時身旁沒有人助念,是不是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

答:對,專念彌陀佛名、全憑彌陀救度的念佛人,直接生到報土;可以,百分之百往生。

 

 

問:臨終時,阿彌陀佛來,我們怎知是真是假,是不是魔?還是因為我們念佛有証量,魔沒辦法干擾,沒辦法化成阿彌陀佛的假象來接你?

答:對,就是我剛剛講的,阿彌陀佛的光明保護攝取,所以不會受冤親債主、邪魔外道干擾。我們念佛靠佛,佛自然保護,如果靠我們自己,恐怕就會受那種干擾,因為我們的力量抵不過那種境界。

 

       我們這個法門是「平生業成」。何以說平生業成?因為不必等到臨終,已百分之百決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我們怕臨終不能遇到好因好緣有人來助念,那現在就要信這個法門,願生極樂世界,不貪戀這個娑婆世界,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沒有夾雜,只要願生心是決定的,則百分之百往生。

 

       念佛人時時刻刻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中,臨終阿彌陀佛一定現身來接引,不管有沒有助念,不管現象好或壞,都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這個法門是絕對可靠的法門,可以讓我們大安心、大滿足的,就是這個法門。

 

       臨終時看到阿彌陀佛,到底是真的阿彌陀佛,或是冤親債主、天魔外道變化而來?百分之百是真的阿彌陀佛。因為我們專念阿彌陀佛,平常就在阿彌陀的光明之中,臨終時光明就變現為阿彌陀佛及聖眾來迎接,不可能有魔;若不專念阿彌陀佛,而修其他行,就可能有魔。

 

       所以《觀經》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阿彌陀佛的光明始終攝取保護念佛的眾生,一直到臨命終時依然不捨,這是第一點。

 

       《阿彌陀經》說: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人將斷氣尚未斷氣,稱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帶著清淨大海眾菩薩來到此人面前,圍繞保護、安慰,使我們不驚惶,接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這些都是經典中已保證的。

 

       至於《無量壽經》的保證是: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念佛願生極樂世界,就必定往生,若不往生,阿彌陀佛就不成佛。所以念佛必定往生極樂世界,是三經所保證的,而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在報土。這是第二點。

 

       我們這個法門完全依靠「三經一論」的道理,完全依據善導大師的傳承。三經一論及善導大師的傳承,都說願生極樂世界,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是靠阿彌陀佛的力量,就完全進入報土。這在《無量壽經》及善導大師的著作中,都講得很清楚。

 

       所以學這個法門,要專看我們所依據的經典,專看善導大師的思想教理,這樣才純而不雜,才能讓我們安心,有希望,會歡喜;否則雜而不純,不能安心歡喜,沒有希望,容易半途而退。

 

       今天就講到這裏。南無阿彌陀佛!

 

 

     (講於2007年07月21日 )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