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講演

  1. 與韓國法師談話並接受依止
  2. 「信心一決定,當晚便往生」的啟示(下)
  3. 「信心一決定,當晚便往生」的啟示(上)
  4. 阿彌陀經是在說什麼?
  5. 2024龍年新春講話
  6. 皈依開示(2023年11月11日新營)
  7. 慶祝彌陀聖誕暨淨嵩法師往生二十周年紀念講話
  8. 2023中元開示
  9. 剃度開示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2023年8月30日)
  10. 皈依.五戒.剃度開示(2023年7月18日)
  11.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三)
  12.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下)
  13.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上)
  14. 2022中元開示
  15. 「光明遍照」六特色(下)
  16. 「光明遍照」六特色(上)
  17. 為淨土宗志工幹部講話
  18. 清明節慎終追遠與念佛(2022年清明節開示)
  19. 念佛超度之勝益
  20. 「光明遍照」文的特色
  21.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二)
  22.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一)
  23.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必得超絕去
  24.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25.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26.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三)
  27. 2021中元念佛超薦法會開示
  28.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29.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一)
  30. 2019年彌陀誕開示
  31. 2020中元法會開示
  32. 志工四喻
  33. 人生是苦
  34. 生命無常三根本
  35. 兩種深信、觸光柔軟、感恩歡喜
  36. 剃度開示(2019年7月7日)
  37. 中元節開示(2019)
  38. 剃度開示(2019年5月12日)
  39. 豬年話豬
  40. 剃度開示(2018年7月31日)
  41. 淨土宗──往生淨土成佛宗
  42. 受戒與持戒
  43. 趨向淨土的關鍵密碼
  44. 剃度開示(2018年3月24日)
  45. 二種成佛法
  46. 橫超的淨土法門
  47. 往生與預知時至
  48. 剃度及皈依開示(2017年9月19日)
  49. 往生極樂的條件(下.問答)
  50. 剃度開示(2017年8月18日)
  51. 往生極樂的條件(中)
  52. 往生極樂的條件(上)
  53. 深信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念佛成佛
  54. 四十八願分類歸結
  55. 彌陀願心的根源
  56. 淨土宗的結論──宗旨四句偈
  57. 大慈悲五要點
  58. 慈心法門
  59. 念佛不妄語
  60.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脫離輪迴之上
  61. 淨土宗的根源
  62. 真正的孝行──託父母於阿彌陀佛
  63. 為何吃素?
  64. 略談佛教的意義與淨土宗之殊勝
  65. 「自省己過,善覆他罪,樂修慈心」
  66. 愛與佛命
  67. 不請之友
  68. 歲末聚餐對僧眾的談話
  69. 學佛的目的
  70. 說愛(二)
  71. 說愛(一)
  72. 念佛名號 學佛愛心
  73. 心平氣和 無住生心
  74. 念佛超度 三塗眾生
  75. 澳門淨土宗學會 讚頌辭
  76. 「以誠感人」的意涵
  77. 第一屆淨土宗志工研習會勉言
  78. 慧淨法師除夕團拜電話致辭
  79. 在心、在緣、在決定
  80. 佛教點燈的意義
  81. 念佛的方法與要領
  82. 念佛成佛的原理
  83. 佛在何處?
  84. 志工服務精神的內涵
  85. 淨土行人應具備的根本知見
  86. 慈悲的救度
  87. 念佛生蓮
  88. 三塗眾生 念佛往生
  89. 信受彌陀救度
  90. 為新戒比丘開示
  91. 歸依勸囑
  92. 念佛的音調與心態
  93.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94. 「澳門彌陀共修會落成法語」略講
  95. 厭穢欣淨 切願往生
  96. 初機念佛群疑問答
  97. 簡介淨土宗專純念佛的道風及心態
  98. 淨土法門 理事互含
  99. 初學淨土法門應有的認識
  100. 念佛人的「本尊」
  101.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102. 念佛即圓滿悲智功德
  103. 〈人有實德,天有奇報〉一文的啟發
  104. 明信因果,念佛求生
  105. 如何真正圓滿人生的目的
  106. 萬行不憑憑念佛(二)
  107. 萬行不憑憑念佛(一)
  108. 信佛救度念佛名 命終直入涅槃城
  109. 彌陀名號 不可思議
  110. 守愚念佛 彌陀住頂
  111. 阿彌陀佛的救度
  112.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113. 念佛方能消宿業
  114.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115. 阿彌陀佛 是何等佛
  116. 以佛為念 以淨為歸
  117. 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118. 乘本願船 登涅槃岸
  119. 淨土法門 萬法歸宗
  120. 世間虛假 唯佛獨真
  121. 一心念佛 無疑無雜

法義開示

  1.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三)
  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二)
  3.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一)
  4.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
  5.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九)
  6.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八)
  7.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七)
  8.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六)
  9.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五)
  10.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四)
  11.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三)
  12.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二)
  13.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一)
  14.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
  15. 彌陀淨土的特色-超
  16. 《觀無量壽經》概說(九)
  17. 《觀無量壽經》概說(八)
  18. 《觀無量壽經》概說(七)
  19. 《觀無量壽經》概說(六)
  20. 《觀無量壽經》概說(五)
  21. 善導淨土教理的核心
  22. 淨土宗帶三法數
  23. 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24. 善導淨土教理特色
  25.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五)
  26.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四)
  27.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三)
  28.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二)
  29.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一)
  30. 《觀無量壽經》概說(四)
  31. 《觀無量壽經》概說(三)
  3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
  33. 《觀無量壽經》概說(一)
  3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七)
  3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六)
  3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五)
  3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四)
  3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三)
  3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二)
  4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一)
  41.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
  42.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九)
  43.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八)
  4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七)
  4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六)
  4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五)
  4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四)
  4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三)
  4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二)
  5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一)
  51. 「三誓偈」略解
  52. 念佛的利益
  53. 剃度典禮開示
  54. 「彌陀三約定」
  55. 為新戒弟子開示
  56. 淨土宗「四不」
  57. 《無量壽經》大意(九)
  58. 《無量壽經》大意(八)
  59. 《無量壽經》大意(七)
  60. 《無量壽經》大意(六)
  61. 《無量壽經》大意(五)
  62. 《無量壽經》大意(四)
  63. 《無量壽經》大意(三)
  64. 《無量壽經》大意(二)
  65. 《無量壽經》大意(一)
  66. 《無量壽經》概說(續)
  67. 《無量壽經》概說
  68. 淨土宗特色略說
  69. 淨土宗宗旨略說
  70. 略說淨土宗教判
  71. 佛化婚禮開示
  72. 自信教人信 擔當向前行
  73. 成佛何時、極樂何處、往生何位?
  74. 出家的價值與意義
  75. 略說彌陀名號之義
  76. 為什麼淨土法門是易行道?
  77. 淨土宗是彌陀慈悲救度的法門
  78. 娑婆眾生 無不是業
  79. 龍樹菩薩往生安樂國
  80. 華光出佛
  81. 彌陀光明 最尊第一
  82. 法是道場的靈魂
  83.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84. 彌陀誕辰念彌陀 (二)
  85. 彌陀誕辰念彌陀(一)
  86. 「名號的功德」與「念佛的利益」
  87. 「《大經》三要文」的重要性
  88. 極樂安身實是精
  89. 大悲傳普化 真成報佛恩
  90. 相勸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91. 《地藏經》「念佛度亡」之文略講
  92. 口稱成因由法德
  93. 念佛與佛,機法一體
  94. 淨土法門的大根大本
  95. 何謂「一心不亂」?
  96. 略談念佛方式與莊嚴道場
  97. 極樂無為涅槃界
  98. 如何真正紀念「彌陀聖誕」
  99.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
  100. 為迴龍寺常住僧眾開示
  101. 淨宗宗旨與敦倫盡分
  102.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略講
  103.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問答)
  104.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開示)
  105. 淨土宗的幾個名詞略釋
  106. 成佛如林的法門
  107. 善導大師-《觀經疏》大願業力與《大經》三誓偈
  108. 善導大師-略說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109.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五)
  110.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四)
  111.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三)
  112.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二)
  113.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一)
  114.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四)
  115.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三)
  116.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二)
  117.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一)
  118.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四)
  119.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三)
  120.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二)
  121.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一)
  122. 《易行品》概說
  123.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二)
  124.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一)
  125.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三)
  126.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二)
  127.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一)

宗風

  1. 宗風學習(七)
  2. 宗風學習(六)
  3. 宗風學習一~五

臨終開示

  1. 臨終的殷切勸導叮囑
  2. 娑婆旅程盡,辭別歸蓮鄉
  3. 信順彌陀救度

訪問篇

  1. 輔仁大學宗教系所師生參訪慧淨法師記
  2. 傳承的路_與越南團法師談話

問答

  1. 為善導寺幹部蓮友開示(問答)
  2. 他力與因果,有矛盾嗎
  3. 他力的念佛就是隨緣的念佛?
  4. 如何從自覺愚惡契入彌陀的救度
  5. 於福州答蓮友問
  6. 於弘願寺答僧眾問

第十八願善導釋

  1.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十)
  2.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九)
  3.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八)
  4.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七)
  5.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六)
  6.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五)
  7.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四)
  8.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三)
  9.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二)
  10.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一)
  11.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
  12. 第十八願善導釋(九)
  13. 第十八願善導釋(八)
  14. 第十八願善導釋(七)
  15. 第十八願善導釋(六)
  16. 第十八願善導釋(五)
  17. 第十八願善導釋(四)
  18. 第十八願善導釋(三)
  19.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
  20. 第十八願善導釋(一)

淨土法門的核心

  1.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十)
  2.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九)
  3.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八)
  4.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七)
  5.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六)
  6.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五)
  7.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四)
  8.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三)
  9.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二)
  10.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一)
  11.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
  12. 淨土法門的核心(九)
  13. 淨土法門的核心(八)
  14. 淨土法門的核心(七)
  15. 淨土法門的核心(六)
  16. 淨土法門的核心(五)
  17. 淨土法門的核心(四)
  18. 淨土法門的核心(三)
  19.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
  20. 淨土法門的核心(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四、憶與念
  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三、念者今心也,黏著不能忘
  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二、閉關念佛的苦惱者
  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一、念佛先要認識佛
  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現往東方的佛
  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令眾成佛的佛
  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使凡入報的佛
  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報身報土的佛
  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諸佛證誠的佛
  1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臨終來迎的佛
  1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親近增上的佛
  1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身心無礙的佛
  1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息三塗的佛
  1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無礙的佛
  1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唯攝念佛的佛
  1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遍照的佛
  1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名號的佛
  1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名體一如的佛
  1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依正不二的佛
  2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
  2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
  2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為作大安的佛
  2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召喚眾生的佛
  2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不擯眾生的佛
  2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代眾受苦的佛
  2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以身為質的佛
  2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急救溺水的佛
  2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平等救度的佛
  2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主動救度的佛
  3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地獄的佛
  3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救世法王的佛
  3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眾生的佛
  3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阿彌陀佛,是一尊為大施主的佛
  3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惠利群生的佛
  3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八)
  3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七)
  3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六)
  3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五)
  3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四)
  4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三)
  4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二)
  4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一)
  4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
  4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九)
  4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八)
  4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七)
  4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六)
  4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五)
  4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
  5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
  5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
  5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一)
  5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目錄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成佛如林的法門

--2008年10月17日講於「佛林寺」
 

 

【目錄】

壹、 易行難信之法

貳、 法門的歷史因緣

參、 法門的核心教義

一、 善導大師四十八字願成釋

二、 曇鸞大師三願釋

1、 第十八願——往生

2、 第十一願——成佛

3、 第廿二願——度眾生

肆、 法門的超勝利益

一、 今生成就 一世圓滿

二、 不加功行 自然成佛

三、 教行簡單 成佛關鍵

四、 十方佛宣 成佛如林

五、 自利利他 兩相成全

六、 大慈大悲 大願大力

伍、 期勉大眾

◎ 答問

一、 末法淨土門的出家觀

二、 有關念佛迴向

◎ 法語摘錄

 

 

【內文】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南無阿彌陀佛!

 

 

壹、易行難信之法

       我們是學佛人,也是念佛人,因此,生活中一切言語、行為、做事,都要跟法相應。在法方面,我們這個法門叫「淨土宗」,屬於「易行道」,易行道的定義是:在修行上很簡單、很容易、很方便,在證果上很快速、很超越、很圓滿。只要持念這一句佛號,念念不捨彌陀佛名,把念佛融入到我們生活當中的行住坐臥、時處諸緣,養成習慣,讓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這樣就能與法相應。

 

       至於教理方面可深可淺,如果年紀大了,或是文化水平不高,那麼只要懂得「眾生稱念,必得往生」,然後就專稱彌陀佛名就可以了。如果是年輕一輩,而且有志有為,發心將來站在布教線上弘揚這個法門的話,那就有必要反覆地看我們這一套書,深入教理。有關淨土宗正依三經重要的經文,還有傳承祖師重要的法語,都要牢記在心,務期能夠朗朗上口,因為在布教當中是必定會引用到的。

 

       總之,我們這個法門,在教理上固然可深可淺、可多可少,但在行持上就是一句彌陀佛號,亦即「專稱彌陀佛名」,所以我們這個法門是易行道。

 

       當然,這個法門雖然是易行,但也是難信的法門,釋迦牟尼佛已預先在《阿彌陀經》裏說:「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是極難信之法,也是極難說之法,因為如果說的不穩妥,會讓人家誤解。而之所以難信,是因為它是易行道,太容易了,每一個人都能做得到,每一個人都能獲得救度;同時又太殊勝了,必定往生,快速成佛。因其極簡極易、至頓至圓,使得一般初聽這個法門的人就會兩眼一瞪,嘴巴一張,很驚訝的:「會是這樣嗎?」所以淨土法門難信難入。

 

       這正如印光大師所講的:「莫訝一稱超十地,當知六字括三乘。」所以一般人一聽到這一個法門,他首先就會打一個問號,真的是這樣嗎?因為這跟以前所學的、所理解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他如果與這法門因緣不足的話,就可能會掉頭而去;因緣夠的話,就會在問號的當中去尋求、去打聽,甚至去摸索。如果他真的緣分到了,讓他一肯定的話,就會一頭栽進去,就會勇往直前,所謂萬牛莫挽,也一定會將他所知道的去跟親朋好友講,把他自己知道的傳播出去。

 

 

貳、法門的歷史因緣

       我們這個法門,在全國來講可說是少有。就像宣城當地的高書記稱讚我們弘願寺是「安徽僅有,全國少見」,不但弘願寺硬體設備是這樣,它的軟體,就是它的內容,它的法義教理,也是這樣,是「安徽僅有,全國少見」。那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會安徽僅有?為什麼會是全國少見呢?這是因為我們這一宗的教理,善導大師這一傳承、這個法脈、這系列著作在唐朝末年就失傳了,以致於自古以來,凡是研修淨土法門的學者或行者,都是依據他們本宗的教理來解釋這個法門。

 

       例如說:自北宋以來,弘揚淨土最多的可說是天臺宗,因為他們主張「教宗天臺,行歸淨土」,因此,就用天臺的教理來解釋淨土的法門。像北宋時代最有名的知禮大師,以及明末的蓮池大師、蕅益大師,他們註解《觀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往往也是以天臺、或者華嚴、或者其它聖道門的義理來解釋。這樣的話,因為都沒有完全依據淨土法門的經典來解釋淨土法門,導致淨土不成為淨土,聖道不成為聖道。

 

       直到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善導大師這一法脈的著作才由日本回傳到我們中國,可是那個時候,先是抗日大戰,之後又是國共戰爭,大家逃難都無暇了,哪有時間靜下來閱讀研究這一些著作呢?都沒有。有的話,就是印光大師曾經看過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所以印光大師在近代淨土宗來講,乃至古代來講,都是比較專、比較純的,就是因為他有接觸到善導大師的思想,不然的話,恐怕也會不一樣。但很可惜的是印光大師處在那一個年代,有他要面對的環境,所以他缺少機緣來專弘這一個法門。

 

 

參、法門的核心教義

       然而現在時代完全不一樣,機緣已經來了。我們不管到哪裡,都可以挺起胸膛高揚這一個「念佛必定往生、念佛必定成佛」的教理,而不用顧忌。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這個教理確確實實是有經典的依據,而且有祖師的傳承。我們看歷代淨土宗的大德,他們演說這一個法門,他們註解這一個法門,都沒有像善導大師,或者曇鸞大師那樣明確地指出阿彌陀佛的本願,很明晰地引用《無量壽經》乃至《淨土三經》的核心經文及精華的思想。

 

一、善導大師四十八字願成釋

 

       善導大師很明確而又直截了當的說:「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這只是四十八個字而已,可是非常地鏗鏘有力,每一個字每一個字都在放光,都在照亮念佛人的心,講得多麼的簡潔而又明瞭,令人有信心、有安心、有法喜。「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這自古以來,歷代弘揚淨土法門的大德也少有像這樣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地解說的。

 

       大師又說:「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直接提出「乘我願力」的思想和法語的,古來淨土大德也很少。

 

 

二、曇鸞大師三願釋

 

1、第十八願——往生

 

       當然善導大師是承接於曇鸞大師的。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最後的問答可以說是《往生論註》的結論,也是精華的地方。這個問答也是我們淨土宗的大綱大本、成始成終,是個核心、是個精要的地方。所以那部份的問答非常重要。曇鸞大師在這部份問答中就直接引用第十八願、第十一願、第二十二願,顯示「淨土宗」的「方法」與「目標」,亦即淨土宗的「行」與「證」,以及淨土宗他力的特色與殊勝。首先引用第十八願之後,就為第十八願作一個簡單的結論說:「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像這樣很簡潔明瞭,又是擲地有聲的說法,自古以來是少有的。

 

       「緣佛願力故」,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以阿彌陀佛的願力為我們的增上緣。因此,我們只要「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念,乃至一念」,這就是十念念佛,這樣的話,就必定往生,因為這樣就是「緣佛願力」之故。像這種鏗鏘有力而簡潔明瞭的法語,讓我們一看就眼睛為之一亮。

 

2、第十一願——成佛

 

       接著就提出第十一願,來跟第十八願相呼應。第十八願是念佛往生願,念佛是因,往生是果。往生去的那個地方又是什麼樣的地方呢?依照第十一願來講是「住正定聚」,而且是「必至滅度」。必至滅度就是成等正覺、證大涅槃。既然是必至滅度的話,當然就是不退轉了。所以先說不退轉,最後就說必至滅度,來呼應第十八願。有因必有果,念佛是因,往生是果,而且往生是到這一種必至滅度的涅槃境界。就如同善導大師所講的「極樂無為涅槃界」,極樂是無為的涅槃的境界。所謂「無為」是到了那個境界,就會證入涅槃,不必經過修行,不必經過任何的加功用行,這個叫做無為。如果還要經過多久時間的加功用行,隨著他的根機高低,所以他證涅槃的時間就有長短,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不是無為了。那既然不是無為的話,那個境界就不是涅槃的境界。

 

       所謂涅槃的境界是它沒有上下高低的差別,是不生不滅的、是完全清淨的,沒有品位階級差距的,這一種涅槃的境界就是無為的境界。當然這一種境界,以我們眾生在娑婆世界隨緣所修的,那就不能往生,所以善導大師就說「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可見專念彌陀佛名是因,而往生無為涅槃的極樂世界就是果。

 

       我們這一座山叫「佛子山」,寺院叫做「佛林寺」。無形中佛菩薩在古代已經預先為現在授記了,表示在這裡學我們這一個法門的,都能夠成佛。現在就已經是佛的法王子(佛子),將來往生就能繼承佛位,而且會有很多很多的人來學這個法門,佛子如林,如同這個叢林數不盡。

 

3、第二十二願——度眾生

 

       念佛是因,往生是果。這個完全是靠阿彌陀佛的力量。所以曇鸞大師就說「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緣佛願力故,住正定聚,必入涅槃」,「緣佛願力故,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就能夠倒駕慈航,廣度眾生,這是第二十二願的功能,因此曇鸞大師舉出第十一願之後,接著又舉出這第二十二願,顯示大乘佛教的「教理行證」,完整無缺的具足在這三個願。故知,我們的「往生、成佛、度生」,都是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因為彌陀以這三個願力為緣,使得凡是以念佛為因的眾生,必定會獲得「往生、成佛、度生」的果報。

 

肆、法門的超勝利益

 

一、今生成就    一世圓滿

 

       剛剛講到往生極樂世界就一定成佛,就像六祖惠能大師一聽到五祖大師為他講解《金剛經》,講解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突然間心眼一開就大徹大悟了。他根本預先都沒有想到的,所以突然間領悟了那一個境界,而講出了五句法語:「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以我們到極樂世界,惠能大師所講的我們當下都能夠證得。如果沒有到極樂世界的話,即使在這裏能夠理解,那也是跟我們毫不相關,因為我們的貪瞋癡畢竟還沒有斷,即使能理解也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學問上的瞭解而已。如果在課堂上多上幾堂課,在禪堂裏面多參禪也能夠領悟,可是這跟了脫生死輪迴、跟成佛,還是兩碼事。只有我們這一個法門,只要他是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就能夠今生成就,一世圓滿。

 

二、不加功行    自然成佛

 

       例如一個人,如果他今生能夠圓滿五戒的話,將來還能夠當人。他十善具備的話,將來就能夠生天;生天的話,就自然有五種神通。我們如果現生要具備五種神通的話,最基本、最起碼的要持戒清淨,而且要能夠入定,沒有入定是不可能有神通的。可是他以持戒之因,就能夠獲得生天的果報,而自自然然地就會有五種神通,那是報通,不是修通,可以說是自然不加功用行就有五種神通。

 

       同樣的,一個人的業力如果將來要墮落畜生道,譬如說飛禽的話,那麼它一出生,不用學飛自然就能夠在天上飛,這是不必加功用行的,因為這是它的果報。

 

       如果我們以稱念這一句萬德洪名為因,以阿彌陀佛的願為往生極樂的增上緣,因跟緣和合,那當然百分之百必定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必定是進入涅槃的境界,因為極樂是一種無為涅槃的境界。那進入涅槃境界的話,自然就擁有六種神通,所謂三明六通百千陀羅尼就當下現前、當下具備,這就像生而為飛禽,不必學習就會飛,生而為天人,不必學習就自然有五種神通。我們生而為極樂世界的聖眾,不必學習不但自然會在天上飛,而且具有五種神通;不但具有五種神通,而是六通具足;不但六通具足,而是三明六通百千陀羅尼都會當下顯現。

 

       一方面是阿彌陀佛他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成為我們的增上緣,一方面本來我們的佛性什麼都具足,剛剛所講的三明六通百千陀羅尼都是具足的。就好像釋迦牟尼佛一證悟的時候就大呼著:「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只因為貪瞋癡無明而蓋住不能顯露,如果貪瞋癡無明當下能夠破除、能夠掀開的話,豈不是一切的福德智慧都會現前?好像釋迦牟尼佛在還沒有夜睹明星之前還是凡夫,一旦夜睹明星之後,大徹大悟,不但超凡入聖,而且當下成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佛陀。所以同樣的,我們到了極樂世界,一接觸到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也就是說我們的六根一對極樂世界的六塵,當下心開,就如同釋迦牟尼佛以他的眼根對這個眼境,也就是夜睹明星,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也能大徹大悟。

 

三、教行簡單    成佛關鍵

 

       所以我們這一個法門很簡單,就是在修行上只要「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因為我們是靠彌陀的救度為緣,所以非常的簡單,行持只要專稱彌陀佛名,而教理主要就是善導大師所傳承的法脈。是故,無論是就行持上來講,或是從教理上來講,都是非常簡易的,不必要很有學問,也不必深入很多的經典教理才能瞭解成佛的法門,只要瞭解「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這樣就掌握到成佛的關鍵了。

 

       因為不怕我們不成佛,只怕我們不能往生。一旦往生的話,不但三界六道的生死輪迴當下就永遠斷除了,而且往生極樂世界是一個涅槃的境界、成佛的境界,往生就必定成佛。不怕我們不會說法度眾生,只怕我們不能成佛;既然成佛的話,哪有佛還沒有慈悲、沒有智慧、沒有願心來度眾生的呢?一定有的。

 

四、十方佛宣    成佛如林

 

       人必須具有兩個條件,才能夠利益眾生。第一就是愛心,第二就是力量。有愛心沒有力量他達不到;有力量沒有愛心,他不會去做。十方諸佛他都有愛心,可是他要度十方眾生,他的力量就顯得不夠。只有阿彌陀佛他不但有愛心,把我們十方眾生看成他流浪在外的孤兒,時時刻刻在呼喚我們回他的故鄉;而且他也有能力讓我們回他的故鄉,去繼承他的佛的果位。所以十方世界都有十方諸佛在說法度眾生,但是十方諸佛所說的度眾生的法,歸根究柢來講就是為了要說這一個成佛如林的法門。因為他要廣度眾生,如果只是度一個兩個,那就太枉費他來成佛說法;既然必須所有眾生普遍救度,那當然就要說這一個法門。所以我們這個法門真的是成佛如林的法門。不專稱彌陀佛名則已,不願生彌陀淨土則已,只要他願生,只要他專稱,就沒有一個不能往生的。就像剛剛那位比丘尼說:「哎呀!我遇到這個法門,我被救了,我原來是一個要墮落地獄的人,想不到遇到了這個救度的法門。」就有一種感動、感恩而涕泣的流露。

 

五、自利利他    兩相成全

 

       我們這一個法門是自利利他都可以兩相成全的。為什麼?我們念佛就是自利,我們推廣念佛就是在利他,如果是其它的法門就不是這樣的。其它法門,他貪瞋癡都還沒有斷,他都不能自利,他怎麼能夠去利他讓人家斷貪瞋癡呢?

 

六、大慈大悲    大願大力

 

       我們這一個法門,我們念佛將來往生;告訴他人念佛,他人將來往生,那豈不是就像昨天所講的真正的大慈大悲大願大力的法門?因為「慈悲」就是「大慈大悲」。「大慈」就是「無緣大慈」,「大悲」就是「同體大悲」。「無緣」、「同體」就是「平等不講對象的」。「慈」就是「與樂」,「與樂」就是給他「成佛之樂」。「悲」就是「拔苦」,拔他六道輪迴之苦。所以真正能夠給他拔六道之苦、與成佛之樂的,就只有這個法門了,這樣說來,弘揚這一個法門,豈不就是一個大慈悲大願力的法門?而能夠肯定這個法門就是大智慧,實踐這一個法門就是大善根大福德。所以等於佛法的精要、佛法的精華,我們這一個法門就通通具備擁有了。

 

 

伍、期勉大眾

       所以我們這一個法門是任何人都可以挺起胸膛,拍拍胸脯,到處宣揚,不怕人家指指點點。因為背後是有經典的依據,有祖師的傳承的。只是說對於祖師的傳承目前所知道的人並不多,所以必須要把我們這一套書和光碟儘量推廣出去,由點而線而成面。希望我們這一個法門就像我們的宗徽一樣,我們的宗徽是「蓮花地球」(地球之上遍開蓮花)。因為念佛人步步都踏著蓮花,時時蒙受彌陀的光明護照。凡是念佛的地方,就有蓮花,就有佛光。所以希望有一天淨土宗的這個念佛法門能夠弘遍世界五大洲,讓這個世界到處都開滿著極樂世界的蓮花。

 

       當然這需要大家的推廣,尤其是年輕一輩,有精力,記憶力強,體力又好,有活躍的動力。如果是年紀大了,記憶力衰退,活力也不如。像我年輕的時候天天都有背誦經文,現在年紀大了,背起來就會覺得比較吃力。如果幾天不背就會逐漸地淡忘。所以鼓勵來我們這裏的年輕佛子,要好好把握你們現在擁有的這一段寶貴光陰。

 

       一個人最有價值的是做佛的手腳,奉獻給眾生。想想看:我們一生當中,精神體力最好的就是青壯年時期,可是我們青壯年時期卻是賣給社會去上班,一個月只是賺他幾千塊,為家裏面的幾個人服務。等到退休了才學佛,或者是下班了才學佛,那已經是休息的時間了,筋疲力盡的時間了,體力腦力衰退的時候了。這樣的話,可說是很可惜的!倒不如把年輕力壯的這一段時間來賣給阿彌陀佛,所賺的是無形的功德之財,不僅是服務家裏面幾個人,而是服務廣大的眾生。因為一切眾生都是自己生生世世以來的父母兄弟子女六親眷屬,比服務現在家裏面的幾個還要多。所以如果可以的話,趁著年輕就賣給阿彌陀佛,賺這無形的功德之財,為廣大的法界六親眷屬來服務。

 

       一旦成了家,有家就有家業,就有家累。那個時候,他早上眼睛一打開,就是忙著去上班,不然就是要動腦筋,要怎樣來賺錢養家糊口,所以有壓力、有掛慮。如果進入佛門的話,他沒有這一些掛慮,他是隨緣盡力的來為彌陀做事,反而更有價值、更有意義,因為他利益的是廣大的眾生。

 

【問答】

一、末法淨土門的出家觀

 

問:聽了上人的開示,很想出家,但印光大師也有開示,出家要求標準條件很高,不敢冒然地走這一步,要承擔如來家業,覺得擔子很重的。請上人開示。

 

答:如果是聖道自力難行的法門,那的確是如此。如果是我們這一個淨土他力易行的法門,那還可以。也就是說我們現出家相,但是我們的內心並沒有那種聖道自力難行的壓力。因為我們是靠彌陀的救度,自利利他都是以念佛為主。如果我們內心是如同善導大師所講的「常懷慚愧」、「仰謝佛恩」,這樣的話就比較沒有掛礙。因為畢竟現在是末法時代,都是凡夫僧。

 

       所謂凡夫的定義就是具足貪瞋癡。所以即使現出家相了,還是貪瞋癡、還是凡夫,因此內心自然「常懷慚愧」;在這同時,因背後有彌陀可依靠,就會「仰謝佛恩」。出家眾彼此都以慚愧的心相對待,自然言行就會謙卑柔和,這樣的話也就不愧為一個出家眾,因為我們自修化他都是以這一個法門。

 

       當然出家要有出家的緣,這個緣有多方面。最基本的就是自己先要有這個願心,還有就是相應於出家寺院的生活,能夠喜歡或者能夠適應就可以了,至於荷擔如來大法,我們是做彌陀的手腳就可以了。只要彌陀的法在,佛法就在,因為佛法的目的是要救度眾生,只要能夠救度眾生的就是佛法,所以即使將來經典滅盡了,釋迦牟尼佛也要慈悲哀愍特留這部《無量壽經》止住百歲。《無量壽經》止住的話,等同所有的經典都止住,因為《無量壽經》在講彌陀的救度,只要有彌陀救度在的話,豈不是佛法就在?只要眾生都能夠解脫輪迴、往生成佛的話,豈不是所有的法都等同不滅一樣。所以蓮池大師說:《無量壽經》在,等同所有的佛法在;《無量壽經》不滅,等同所有的法不滅。

 

二、有關念佛迴向

 

問:有個念佛的居士問:他每天念佛的功德能不能迴向給他的親人?再者我總覺得壽命太長了,是否能夠給阿彌陀佛請示早一點提前往生?還有雜修的人誹謗我們這個法門的人不持戒律,我們應該作何答覆?

 

答:念佛當然能夠迴向給自己的六親眷屬,甚至都能迴向給其他的眾生。因為念佛本身有大功德。像我們念佛超度祖先,印光大師就有講到:即使我們的祖先墮落地獄,我們至誠懇切念佛,必能夠超度地獄的祖先。印光大師保證說:「但至誠念佛,如果不能超度地獄祖先的話,那我印光就瞎了眼睛。」用這樣來保證,因為事實就是這樣。

 

       由於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跟他的光明是一體的。所以我們念佛本身就有光明在照耀。我們是為了地獄的眾生、為了某某人而念佛,那麼這個光明就會照到對方那裏去。那光明所到之處,就能夠消災難,就能夠消業障,就能夠增福慧,就能夠度祖先。所以我們只要至誠念佛的話,都可以迴向。要超度也好,或者迴向某某人,使他開刀能夠順利也好,或者做事情能夠無形之中化解困難,使其順利圓滿,這些在在都可以迴向的。

 

       當然迴向要有一個基本觀念,就是我迴向出去不管能不能達到我的這個願望,都任憑彌陀。就像陳海量居士所寫的《可許則許》,我們就抱著那一種心態。因為每一個人,他生生世世以來的業緣,現在應該要導致如何才是最好的,我們都不知道。所以只能任憑彌陀的安排,既然至誠念佛迴向了,結果就任憑彌陀去安排。

 

       至於說對生命的延長或者縮短,在理念上也跟這個有關係。虔誠的念佛,要延長或者縮短,就任憑阿彌陀佛。就像印光大師所講的,我們是念佛發願願往生,但不是說現在就非往生不可,如果抱著那一種觀念,那就會有障礙。所以基本上我們就是抱著願生之心,也希望能夠早一點往生,這樣的話就是此後專念佛。可以把握兩點:

 

       第一「誠心」。就是至誠慇切的心,所謂「誠能通天」、「至誠格神」、「人有誠心,佛有感應」。第十八願所講的「至心」,就是至誠心。「至心迴向,願生彼國」也是一種至誠心,就是虔誠的心。

 

       第二「寂靜」。因為有的人是一方面念佛,一方面東想西想。當然我們都有貪瞋癡、有妄想雜念,念佛的時候還是會有雜念、東想西想。可是如果有特定要求某一個目標、某一種對象的話,那就必須寂靜下來,儘量少妄想雜念,便容易感通,這樣效果就會比較快。

 

       當然這並不表示說,阿彌陀佛救度我們到極樂世界非得我們這樣不可,倒也不是這樣。因為眾生根機各各不一樣,可是最基本的就是至誠心。你沒有真心要往生,沒有真心念佛,那就一切免談了。既然有真心有誠心的話,不知不覺就會有一種寂靜的心,心寂靜的話,心就會收攝,就會比較專注,而收攝專注就會更寂靜。因為一旦收攝、一旦專注的時候,我們就會感受那一份寂靜的、沒有什麼妄想雜念的那份空性,有這種空性,就容易感通,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

 

       至於說我們這個法門是各隨他的本分,出家眾當然隨分隨力持守戒律而念佛,在家眾儘量安分守己而念佛。以這標準要求的話,就會越覺得自己距離太遠,這個時候,那一種「常懷慚愧」、「仰謝佛恩」,還有謙卑柔和的心會更加實在。這樣的話,自然就德香顯現,所謂「香光莊嚴」。

 

       我們這個法門是難說之法,說得不穩妥,人家會說不持戒律,或者說不必修行、不必積功累德,會讓人家誤解。所以要站在前線布教的話,第一點自己的三業行為要被肯定;第二點要教理通達;第三點其他法門多少要瞭解。這樣,在前線才能夠所謂的左右逢源,應付自如。不然的話,不是我們在講給他聽,反而是人家講給我們聽,人家在教訓我們了。所以,站在前線布教之前,三業行為要被肯定,並且深入本宗的教理,他宗的教理也要瞭解通達,所謂知己知彼。

 

       當然有些事情要刻意培養是不容易的。譬如淨宗法師我覺得他是一個講經人才,智隨法師也是一樣,他的文筆非常好,一本《淨土宗判教史略要》風行臺灣大陸兩地;若是我的話,怎麼樣的培養都培養不來。


 

【附錄】

法語摘錄

 

【易行道的定義】

 

       「淨土宗」是「易行道」。

       易行道的定義是:在修行上很簡單、很容易、很方便,在證果上很快速、很超越、很圓滿。

       教理上可深可淺、可多可少;行持上就是一句彌陀佛號。

 

【與法相應】

 

       念佛人,生活中一切言語、行為、做事,都要跟法相應。

       只要持念這一句佛號,念念不捨彌陀佛名,把念佛融入到我們生活當中的行住坐臥、時處諸緣,養成習慣,讓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這樣就能與法相應。

 

【法門的自信】

 

       我們不管到哪裡,都可以挺起胸膛高揚這一個「念佛必定往生、念佛必定成佛」的教理,而不用顧忌。因為我們有經典的依據,有祖師的傳承。

 

       因為善導大師這一傳承法脈、系列著作在唐朝末年失傳了,以致於自古以來,凡是研修淨土法門的學者,都是依據他們本宗的教理來解釋。因為都沒有完全依據淨土法門的經典來解釋淨土法門,導致淨土不成為淨土,聖道不成為聖道。

 

       歷代淨土宗的大德,他們註解這一個法門,都沒有像善導大師,或者曇鸞大師那樣明確地指出阿彌陀佛的本願,很明晰地引用《無量壽經》乃至《淨土三經》的核心經文及精華的思想。

 

【《往生論註》的精華】

 

       《往生論註》最後的問答是《往生論註》的結論,也是精華的地方。這個問答也是我們淨土宗的大綱大本、成始成終,是個核心、是個精要的地方。所以那部份的問答非常重要。

 

【往生、成佛、度生】

 

       我們的「往生、成佛、度生」,都是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

       凡是以念佛為因的眾生,必定會獲得「往生、成佛、度生」的果報。

       只要瞭解「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就掌握到成佛的關鍵。

       佛法的精要、佛法的精華,我們這一個法門就通通具備擁有了。

 

【成佛如林】

 

       十方諸佛所說的度眾生的法,歸根究柢就是要說這一個成佛如林的法門。因為他要廣度眾生,如果只是度一個兩個,那就太枉費他來成佛說法。

 

       我們這個法門真的是成佛如林的法門。不專稱彌陀佛名則已,不願生彌陀淨土則已,只要他願生,只要他專稱,就沒有一個不能往生的。

 

【自利利他】

 

       我們這一個法門是自利利他都可以兩相成全的。為什麼?我們念佛就是自利,我們推廣念佛就是在利他,如果是其它的法門就不是這樣的。

 

       其它法門,他貪瞋癡都還沒有斷,他都不能自利,他怎麼能夠去利他讓人家斷貪瞋癡呢?

 

【把青春奉獻給佛教】

 

       一個人最有價值的是做佛的手腳,奉獻給眾生。想想看:我們一生當中,精神體力最好的就是青壯年時期,可是我們青壯年時期卻是賣給社會去上班,一個月只是賺他幾千塊,為家裏面的幾個人服務。等到退休了才學佛,或者是下班了才學佛,那已經是休息的時間了,筋疲力盡的時間了,體力腦力衰退的時候了。這樣的話,可說是很可惜的!倒不如把年輕力壯的這一段時間來賣給阿彌陀佛,所賺的是無形的功德之財,不僅是服務家裏面幾個人,而是服務廣大的眾生。因為一切眾生都是自己生生世世以來的父母兄弟子女六親眷屬,比服務現在家裏面的幾個還要多。所以如果可以的話,趁著年輕就賣給阿彌陀佛,賺這無形的功德之財,為廣大的法界六親眷屬來服務。

 

       一旦成了家,有家就有家業,就有家累。那個時候,他早上眼睛一打開,就是忙著去上班,不然就是要動腦筋,要怎樣來賺錢養家糊口,所以有壓力、有掛慮。如果進入佛門的話,他沒有這一些掛慮,他是隨緣盡力的來為彌陀做事,反而更有價值、更有意義,因為他利益的是廣大的眾生。

 

【佛法不滅】

 

       荷擔如來大法,我們是做彌陀的手腳就可以了。

       只要彌陀的法在,佛法就在。

       只要眾生都能夠解脫輪迴、往生成佛,所有的法都等同不滅。

       蓮池大師說:《無量壽經》在,等同所有的佛法在;《無量壽經》不滅,等同所有的法不滅。

 

【迴向的基本原理】

 

       由於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跟他的光明是一體的。所以我們念佛本身就有光明在照耀。我們是為了地獄的眾生、為了某某人而念佛,那麼這個光明就會照到對方那裏去。那光明所到之處,就能夠消災難,就能夠消業障,就能夠增福慧,就能夠度祖先。所以我們只要至誠念佛的話,都可以迴向。要超度也好,或者迴向某某人,使他開刀能夠順利也好,或者做事情能夠無形之中化解困難,使其順利圓滿,這些在在都可以迴向的。

 

【迴向的基本觀念】

 

       迴向要有一個基本觀念,就是我迴向出去不管能不能達到我的這個願望,都任憑彌陀。就像陳海量居士所寫的《可許則許》,我們就抱著那一種心態。因為每一個人,他生生世世以來的業緣,現在應該要導致如何才是最好的,我們都不知道。所以只能任憑彌陀的安排,既然至誠念佛迴向了,結果就任憑彌陀去安排。

 

【迴向的基本要點】

 

       第一「誠心」。就是至誠慇切的心,所謂「誠能通天」、「至誠格神」、「人有誠心,佛有感應」。第十八願所講的「至心」,就是至誠心,就是虔誠的心。

 

       第二「寂靜」。如果有特定要求某一個目標、某一種對象的話,那就必須寂靜下來,儘量少妄想雜念,便容易感通,效果就會比較快。

 

       既然有真心有誠心的話,不知不覺就會有一種寂靜的心,心寂靜的話,心就會收攝,就會比較專注,而收攝專注就會更寂靜。因為一旦收攝、一旦專注的時候,我們就會感受那一份寂靜的、沒有什麼妄想雜念的那份空性,有這種空性,就容易感通,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