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講演

  1. 與韓國法師談話並接受依止
  2. 「信心一決定,當晚便往生」的啟示(下)
  3. 「信心一決定,當晚便往生」的啟示(上)
  4. 阿彌陀經是在說什麼?
  5. 2024龍年新春講話
  6. 皈依開示(2023年11月11日新營)
  7. 慶祝彌陀聖誕暨淨嵩法師往生二十周年紀念講話
  8. 2023中元開示
  9. 剃度開示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2023年8月30日)
  10. 皈依.五戒.剃度開示(2023年7月18日)
  11.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三)
  12.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下)
  13.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上)
  14. 2022中元開示
  15. 「光明遍照」六特色(下)
  16. 「光明遍照」六特色(上)
  17. 為淨土宗志工幹部講話
  18. 清明節慎終追遠與念佛(2022年清明節開示)
  19. 念佛超度之勝益
  20. 「光明遍照」文的特色
  21.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二)
  22.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一)
  23.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必得超絕去
  24.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25.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26.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三)
  27. 2021中元念佛超薦法會開示
  28.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29.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一)
  30. 2019年彌陀誕開示
  31. 2020中元法會開示
  32. 志工四喻
  33. 人生是苦
  34. 生命無常三根本
  35. 兩種深信、觸光柔軟、感恩歡喜
  36. 剃度開示(2019年7月7日)
  37. 中元節開示(2019)
  38. 剃度開示(2019年5月12日)
  39. 豬年話豬
  40. 剃度開示(2018年7月31日)
  41. 淨土宗──往生淨土成佛宗
  42. 受戒與持戒
  43. 趨向淨土的關鍵密碼
  44. 剃度開示(2018年3月24日)
  45. 二種成佛法
  46. 橫超的淨土法門
  47. 往生與預知時至
  48. 剃度及皈依開示(2017年9月19日)
  49. 往生極樂的條件(下.問答)
  50. 剃度開示(2017年8月18日)
  51. 往生極樂的條件(中)
  52. 往生極樂的條件(上)
  53. 深信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念佛成佛
  54. 四十八願分類歸結
  55. 彌陀願心的根源
  56. 淨土宗的結論──宗旨四句偈
  57. 大慈悲五要點
  58. 慈心法門
  59. 念佛不妄語
  60.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脫離輪迴之上
  61. 淨土宗的根源
  62. 真正的孝行──託父母於阿彌陀佛
  63. 為何吃素?
  64. 略談佛教的意義與淨土宗之殊勝
  65. 「自省己過,善覆他罪,樂修慈心」
  66. 愛與佛命
  67. 不請之友
  68. 歲末聚餐對僧眾的談話
  69. 學佛的目的
  70. 說愛(二)
  71. 說愛(一)
  72. 念佛名號 學佛愛心
  73. 心平氣和 無住生心
  74. 念佛超度 三塗眾生
  75. 澳門淨土宗學會 讚頌辭
  76. 「以誠感人」的意涵
  77. 第一屆淨土宗志工研習會勉言
  78. 慧淨法師除夕團拜電話致辭
  79. 在心、在緣、在決定
  80. 佛教點燈的意義
  81. 念佛的方法與要領
  82. 念佛成佛的原理
  83. 佛在何處?
  84. 志工服務精神的內涵
  85. 淨土行人應具備的根本知見
  86. 慈悲的救度
  87. 念佛生蓮
  88. 三塗眾生 念佛往生
  89. 信受彌陀救度
  90. 為新戒比丘開示
  91. 歸依勸囑
  92. 念佛的音調與心態
  93.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94. 「澳門彌陀共修會落成法語」略講
  95. 厭穢欣淨 切願往生
  96. 初機念佛群疑問答
  97. 簡介淨土宗專純念佛的道風及心態
  98. 淨土法門 理事互含
  99. 初學淨土法門應有的認識
  100. 念佛人的「本尊」
  101.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102. 念佛即圓滿悲智功德
  103. 〈人有實德,天有奇報〉一文的啟發
  104. 明信因果,念佛求生
  105. 如何真正圓滿人生的目的
  106. 萬行不憑憑念佛(二)
  107. 萬行不憑憑念佛(一)
  108. 信佛救度念佛名 命終直入涅槃城
  109. 彌陀名號 不可思議
  110. 守愚念佛 彌陀住頂
  111. 阿彌陀佛的救度
  112.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113. 念佛方能消宿業
  114.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115. 阿彌陀佛 是何等佛
  116. 以佛為念 以淨為歸
  117. 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118. 乘本願船 登涅槃岸
  119. 淨土法門 萬法歸宗
  120. 世間虛假 唯佛獨真
  121. 一心念佛 無疑無雜

法義開示

  1.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三)
  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二)
  3.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一)
  4.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
  5.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九)
  6.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八)
  7.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七)
  8.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六)
  9.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五)
  10.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四)
  11.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三)
  12.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二)
  13.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一)
  14.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
  15. 彌陀淨土的特色-超
  16. 《觀無量壽經》概說(九)
  17. 《觀無量壽經》概說(八)
  18. 《觀無量壽經》概說(七)
  19. 《觀無量壽經》概說(六)
  20. 《觀無量壽經》概說(五)
  21. 善導淨土教理的核心
  22. 淨土宗帶三法數
  23. 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24. 善導淨土教理特色
  25.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五)
  26.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四)
  27.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三)
  28.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二)
  29.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一)
  30. 《觀無量壽經》概說(四)
  31. 《觀無量壽經》概說(三)
  3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
  33. 《觀無量壽經》概說(一)
  3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七)
  3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六)
  3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五)
  3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四)
  3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三)
  3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二)
  4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一)
  41.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
  42.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九)
  43.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八)
  4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七)
  4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六)
  4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五)
  4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四)
  4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三)
  4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二)
  5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一)
  51. 「三誓偈」略解
  52. 念佛的利益
  53. 剃度典禮開示
  54. 「彌陀三約定」
  55. 為新戒弟子開示
  56. 淨土宗「四不」
  57. 《無量壽經》大意(九)
  58. 《無量壽經》大意(八)
  59. 《無量壽經》大意(七)
  60. 《無量壽經》大意(六)
  61. 《無量壽經》大意(五)
  62. 《無量壽經》大意(四)
  63. 《無量壽經》大意(三)
  64. 《無量壽經》大意(二)
  65. 《無量壽經》大意(一)
  66. 《無量壽經》概說(續)
  67. 《無量壽經》概說
  68. 淨土宗特色略說
  69. 淨土宗宗旨略說
  70. 略說淨土宗教判
  71. 佛化婚禮開示
  72. 自信教人信 擔當向前行
  73. 成佛何時、極樂何處、往生何位?
  74. 出家的價值與意義
  75. 略說彌陀名號之義
  76. 為什麼淨土法門是易行道?
  77. 淨土宗是彌陀慈悲救度的法門
  78. 娑婆眾生 無不是業
  79. 龍樹菩薩往生安樂國
  80. 華光出佛
  81. 彌陀光明 最尊第一
  82. 法是道場的靈魂
  83.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84. 彌陀誕辰念彌陀 (二)
  85. 彌陀誕辰念彌陀(一)
  86. 「名號的功德」與「念佛的利益」
  87. 「《大經》三要文」的重要性
  88. 極樂安身實是精
  89. 大悲傳普化 真成報佛恩
  90. 相勸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91. 《地藏經》「念佛度亡」之文略講
  92. 口稱成因由法德
  93. 念佛與佛,機法一體
  94. 淨土法門的大根大本
  95. 何謂「一心不亂」?
  96. 略談念佛方式與莊嚴道場
  97. 極樂無為涅槃界
  98. 如何真正紀念「彌陀聖誕」
  99.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
  100. 為迴龍寺常住僧眾開示
  101. 淨宗宗旨與敦倫盡分
  102.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略講
  103.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問答)
  104.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開示)
  105. 淨土宗的幾個名詞略釋
  106. 成佛如林的法門
  107. 善導大師-《觀經疏》大願業力與《大經》三誓偈
  108. 善導大師-略說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109.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五)
  110.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四)
  111.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三)
  112.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二)
  113.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一)
  114.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四)
  115.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三)
  116.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二)
  117.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一)
  118.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四)
  119.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三)
  120.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二)
  121.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一)
  122. 《易行品》概說
  123.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二)
  124.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一)
  125.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三)
  126.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二)
  127.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一)

宗風

  1. 宗風學習(七)
  2. 宗風學習(六)
  3. 宗風學習一~五

臨終開示

  1. 臨終的殷切勸導叮囑
  2. 娑婆旅程盡,辭別歸蓮鄉
  3. 信順彌陀救度

訪問篇

  1. 輔仁大學宗教系所師生參訪慧淨法師記
  2. 傳承的路_與越南團法師談話

問答

  1. 為善導寺幹部蓮友開示(問答)
  2. 他力與因果,有矛盾嗎
  3. 他力的念佛就是隨緣的念佛?
  4. 如何從自覺愚惡契入彌陀的救度
  5. 於福州答蓮友問
  6. 於弘願寺答僧眾問

第十八願善導釋

  1.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十)
  2.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九)
  3.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八)
  4.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七)
  5.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六)
  6.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五)
  7.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四)
  8.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三)
  9.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二)
  10.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一)
  11.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
  12. 第十八願善導釋(九)
  13. 第十八願善導釋(八)
  14. 第十八願善導釋(七)
  15. 第十八願善導釋(六)
  16. 第十八願善導釋(五)
  17. 第十八願善導釋(四)
  18. 第十八願善導釋(三)
  19.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
  20. 第十八願善導釋(一)

淨土法門的核心

  1.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十)
  2.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九)
  3.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八)
  4.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七)
  5.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六)
  6.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五)
  7.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四)
  8.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三)
  9.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二)
  10.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一)
  11.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
  12. 淨土法門的核心(九)
  13. 淨土法門的核心(八)
  14. 淨土法門的核心(七)
  15. 淨土法門的核心(六)
  16. 淨土法門的核心(五)
  17. 淨土法門的核心(四)
  18. 淨土法門的核心(三)
  19.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
  20. 淨土法門的核心(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四、憶與念
  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三、念者今心也,黏著不能忘
  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二、閉關念佛的苦惱者
  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一、念佛先要認識佛
  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現往東方的佛
  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令眾成佛的佛
  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使凡入報的佛
  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報身報土的佛
  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諸佛證誠的佛
  1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臨終來迎的佛
  1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親近增上的佛
  1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身心無礙的佛
  1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息三塗的佛
  1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無礙的佛
  1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唯攝念佛的佛
  1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遍照的佛
  1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名號的佛
  1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名體一如的佛
  1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依正不二的佛
  2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
  2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
  2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為作大安的佛
  2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召喚眾生的佛
  2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不擯眾生的佛
  2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代眾受苦的佛
  2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以身為質的佛
  2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急救溺水的佛
  2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平等救度的佛
  2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主動救度的佛
  3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地獄的佛
  3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救世法王的佛
  3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眾生的佛
  3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阿彌陀佛,是一尊為大施主的佛
  3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惠利群生的佛
  3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八)
  3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七)
  3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六)
  3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五)
  3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四)
  4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三)
  4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二)
  4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一)
  4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
  4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九)
  4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八)
  4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七)
  4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六)
  4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五)
  4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
  5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
  5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
  5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一)
  5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目錄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

        上次共修的講題:「第十八願善導釋」,共有一張「講義」及六張「補充講義」,今天晚上就接著由補充講義的第四點來開始研討。這份講義載明了我們這個法門非常根本性、核心性的教理,所以,不管是經典的依據,或者是祖師的傳承,這張講義都是很核心的、很根本的、很主要的。當然,經典的佛語以及祖師的法語,都必須在深入這個法門且融會貫通之後,才能夠正確的掌握與理解;不過,大家如果能夠詳細地閱讀、思惟補充講義,不用我來講解,也能夠理解體會。今晚我們是彼此切磋琢磨。

 

        補充講義第一張的第四點:「十方眾生」。這十方眾生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當中的第十八願的第二句,「十方眾生」是什麼內涵?是指什麼對象?過去我們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研討第十八願之義,也有闡釋過十方眾生,不過,在這裡要就另一個方向來闡釋。

 

十方眾生──彌陀救度之對象。

 

        阿彌陀佛是能救,十方眾生是所救。阿彌陀佛既然發願,就一定要有個對象,而佛是慈悲救度的,必須要有救度的對象。

 

        「十方」是指十方的世界,我們這個世間是娑婆世界,除了娑婆世界之外,在這個大宇宙當中也有其他的世界,更有無量無邊恆河沙數的世界。「三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所以,「十方三世」就時間上來講是包含過去、現在、未來,就空間上來講是包含整個大宇宙。整個大宇宙的任何世界的任何眾生,包含過去、現在、未來的眾生,都是屬於阿彌陀佛要救度的對象。可見十方眾生這四個字,所包含的是非常的廣,廣到沒有一個眾生是遺漏在彌陀救度之外的,所以說「無一遺漏」。

 

即大師言:「一切善惡凡夫」之意,包含逆謗闡提。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玄義分〉開宗明義就顯明整個佛法有要門與弘願門。「要門」,包含定善跟散善;「弘願門」,也就是阿彌陀佛的救度,就是善導大師所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若論眾生的話,有所謂「十法界」的眾生。十法界的眾生是包含聖人跟凡夫;聖人是:佛的法界、菩薩的法界、緣覺的法界、聲聞的法界,這四個法界的眾生已經超越三界六道的輪迴,不會再造罪造業、受苦受難,已經超凡入聖,是屬於聖者。另外六法界的眾生就是六道輪迴的眾生、六種凡夫的眾生,就是:地獄、餓鬼、畜生、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一切眾生歸納起來就是這十個種類。本來十方眾生是含蓋除了佛以外的六道凡夫,以及超凡入聖的菩薩、緣覺、聲聞三種聖人,可是,善導大師把它濃縮為「一切善惡凡夫」,也就是不包含聲聞、緣覺、菩薩的聖者,而是指六道輪迴的善惡凡夫。因為六道的眾生,不是善就是惡,惡固然是凡夫,善也是凡夫,除非他斷除了煩惱,超越了三界,成為超凡入聖的聖人,否則,不論是惡、不論是善,都還是屬於凡夫;即使上生在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他們修行的功夫很高,禪定功夫很深,但都還是凡夫,不是聖人。

 

        善導大師用「一切善惡凡夫」來解釋十方眾生,對我們而言是很貼切的,也讓我們容易掌握。因為十方眾生看起來範圍太廣了,我們會誤以為其他的眾生能夠往生,恐怕我沒有份,遺漏了我,因為,我是一個卑賤低下、惡多善少的凡夫,恐怕是沒有份吧?所以善導大師就直截了當的用「一切善惡凡夫」來顯示十方眾生的涵義,給我們很大的、絕對性的希望,曉得十方眾生就是指「我」。因為,「我」即使不是「一切善惡凡夫」之中的善凡夫,可是也是屬於「一切善惡凡夫」之中的惡凡夫,儘管是惡凡夫也是往生有份的,並不因為是惡凡就在彌陀救度之外,所以給我們莫大的希望。

 

        善惡凡夫也包含逆謗闡提,善有五戒十善,惡有五逆十惡。在這裡的惡,不但包含了十惡,也包含了五逆的眾生、謗法的眾生,甚至是一闡提的眾生,一闡提就是斷善根的意思,也就是他否定有善惡報應。所以「一切善惡凡夫」是含蓋著五逆、謗法、闡提的。

 

故大師言(善全三八三頁):「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

 

        這一段法語在善導大師《五部九卷》之中的《法事讚》內,意思就是說:以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善的凡夫固然能夠往生,五逆十惡的凡夫,只要回心轉意,念佛願生極樂世界,以阿彌陀佛的願力、阿彌陀佛的佛力、阿彌陀佛的功德力量,也能夠使他五逆十惡的罪消滅,而得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所謂的「罪滅得生」。乃至誹謗佛法的眾生、一闡提的眾生,他也只要回心轉意,願生極樂,專念彌陀名號,同樣也通通沒有一個遺漏的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說:「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通通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得生」,這就是「皆往」。

 

        由此可見,我們若沒有佛力、他力可資依靠的話,在臨終的時候,由於業重者先牽,我們將隨著五逆十惡、謗法闡提的業力,立即頭下腳上的快速栽進阿鼻地獄。可是,因為我們念佛就乘上了佛的願力,靠上了佛的力量,就立即不降反升,往生極樂世界了。

 

        我們應知,阿彌陀佛有救度十方眾生的功德力量,他的力量來自於兆載永劫之前,為十方眾生積植了菩薩的無量德行。這一些功德都是為我們十方眾生所修、所建立的,點點滴滴、時時刻刻都在迴向給我們十方眾生。因此,只要我們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每一聲、每一聲都在領受彌陀的功德,都在消除我們的五逆十惡、謗法闡提的罪業,每一聲、每一聲都擁有了必定得生彌陀淨土的功德。所以,我們之所以能離開地獄,往生極樂世界,不是因為我們的賢能、有修行,完完全全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佛力。

 

        然而,彌陀願救我們,也必須是我們願意被救,否則的話,就有所謂的不相應,我們就會繼續在三界六道中輪迴。就好像燈固然有亮的功能、但是我們若一直沒有去按開關,燈就會一直沒有亮;月亮本來會照映在水面,可是我們若一直沒有將蓋子打開,月跟水便不能相應。總之,不怕我們有五逆十惡、謗法闡提的罪業,只怕我們不信受彌陀救度,不專稱彌陀佛名,不願生彌陀淨土。

 

        可以直截了當的這樣說,在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的救度之下,五逆十惡、謗法闡提的罪反而不重,最重的罪是不信彌陀的救度。

 

        以自力法門來講,最重的罪業是五逆十惡、謗法闡提,因為他有了五逆十惡、謗法闡提的罪,而且他是靠他自己,沒有外力可依靠,使得他生生世世都會背負著這個罪無法解脫;但就他力的法門來講,五逆十惡、謗法闡提的罪,遠遠不如不信靠他力的罪來得重,因為阿彌陀佛雖然能夠救度犯了五逆謗法的人,若是我們不信受彌陀救度,也無法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而被救。

 

        以上是善導大師對「十方眾生」的解釋,這樣的解釋並不是善導大師自創的,他也是根據經典、根據祖師的傳承。

 

        《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的同本異譯)對於第十八願的「十方眾生」是這樣的形容:「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聞我名字,莫不慈心,歡喜踴躍者,皆令來生我國。」「諸天」就是六欲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人民」乃至我們世間的人。「蜎飛蠕動」,「蜎飛」就是在天空飛的小小的蟲類,「蠕動」就是在地面爬的很微細的昆蟲。這段法語意思就是指十方眾生包含天界的天人、人道的眾生,以及畜生道的眾生,畜生道包含最微細的昆蟲,阿彌陀佛要救度的對象,連三惡道中那麼渺小卑微的眾生,阿彌陀佛都看重牠、不捨棄牠、為牠發願、為牠修行;反面來說,我們人道的眾生,豈不是更能夠蒙受阿彌陀佛的救度?

 

        《莊嚴經》是另一部《無量壽經》的同本異譯,《莊嚴經》對於第十八願的「十方眾生」又是怎麼說明的呢?它說:「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所謂十方眾生包含三惡道,也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彌陀佛對三惡道的眾生,也為牠發願、為牠修行,勢必要救度牠們;若不能夠救度牠們,或沒有力量救度牠們,阿彌陀佛就沒有資格成佛,就要捨棄佛的生命、佛的階位。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我們能夠理解,可是,地獄之中還有種種的地獄,到底它包含了那些範圍呢?《莊嚴經》又說:「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阿彌陀佛金剛不變的佛心,對十方眾生要拔苦與樂,所謂佛心就是大慈大悲之心,阿彌陀佛說他要「常運慈心拔有情」,常以大慈大悲之心,救度十方眾生、度盡十方眾生,同時也度盡阿鼻苦眾生,讓他們離開阿鼻地獄的罪苦。阿鼻地獄是果,它的因是由於造作了十惡五逆、謗法闡提的重罪,如是因,如是果,才會墮入阿鼻地獄的。連有這樣罪業的眾生,阿彌陀佛也為他發願、為他修行,發誓說:如果不能讓他們往生極樂世界、離開阿鼻地獄、離開三惡道、離開六道輪迴,他就不成佛。

 

        由這一些經文就可以知道,「十方眾生」是無所不包的,是無一遺漏的,每一個眾生都是彌陀救度的對象,每一個眾生在彌陀的救度之中,都有資格往生。只要他回心轉意,專念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他再怎麼樣深重的罪業,都能夠因彌陀的大願業力,都能夠因彌陀的六字萬德洪名,而罪業消除,都百分之百能夠往生極樂淨土。所以我們這個法門是講「信受彌陀救度」的法門。

 

        這一些重要的經文和祖師的法語,都已編在隨身書《淨土宗經論釋要文》中,這本小冊子所蒐編的是核心法語中的核心法語,希望學這個法門的蓮友,能夠把它背起來,或者是把它讀熟一點。如果是有志於弘法布教的人,那還不夠,所要背誦的範圍還要更廣一點。

 

        四十八大願當中,有關救度十方眾生到極樂世界的願,有第十八願、第十九願、第二十願,這三個願也稱為「攝生三願」。其中第十八願、第十九願是「當機願」,第二十願是「結緣願」。第十八願與第十九願同樣都有「十方眾生」這四個字,到底它們所指的對象和內容有沒有什麼不一樣的意義?其實,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是平等而無差別的,無所謂一樣、不一樣;會有一樣、不一樣的問題,是因為我們眾生的根性,我們眾生的信受而有所不同。

 

        第十八願的「十方眾生」是講「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的眾生,這一種眾生跟阿彌陀佛是一對一的,阿彌陀佛的生命是為他而存在的,是綁在一起的。而且,第十八願的「十方眾生」的往生之命之所以存在,也必須因為有阿彌陀佛生命的存在,他才能夠存在。所以,第十八願的「十方眾生」跟阿彌陀佛是結合在一起的,是一體不離的,是休戚與共,同一個生命的。

 

        第十九願的「十方眾生」就不是這樣的,他不是專稱彌陀佛名,他是以「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然後至心發願,欲生極樂世界的。他不是專靠阿彌陀佛,他是靠他自己,阿彌陀佛對這種的眾生來講,並不是綁在一起的,並不是生命為他而存在的。而是跟他保證說,你如果將這些功德迴向願生極樂世界,為他保證在他臨終的時候,會來迎接他,使他即使沒有專依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要救他,迎接他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第十八願的眾生與第十九願的眾生是不同的,而且差別是很大的,這個差別不在於阿彌陀佛,是在眾生的根機,眾生因理解不同、信受不同,因此,行持也不同。第十八願的眾生是優游自在於阿彌陀佛的名號當中,第十九願的眾生因為他不瞭解第十八願,他不瞭解阿彌陀佛的悲心,他固然想要往生,可是自己又起一個心情,認為如果沒有一種條件、沒有某一種程度,恐怕不能往生,所以,他以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來作為往生的條件。

 

        善導大師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所以,不管是第十八願也好,第十九願也好,通通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不是說因為第十八願專念彌陀名號,所以是靠彌陀之力往生;第十九願是靠他的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而往生的,不是的,他的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是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的,是因為他有這一些發願,阿彌陀佛就很便宜的把往生的功德賣給他,跟他做這樣的兌換條件,假設他不發菩提心、不修諸功德的話,他就會認為他沒有東西可以迴向,而心生不安。第十八願就不一樣了,第十八願是不管他有沒有發菩提心、有沒有修諸功德,他都不依靠這個菩提心或修諸功德,他都是依靠這句萬德洪名的彌陀名號,這就是它的不同了。

 

        當然,第十九願也是引導聖道門進入第十八願的,因為聖道門所修的法,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即「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諸功德就是三學、六度、萬行,本來修聖道門的,他是「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以自己的力量來成佛的。阿彌陀佛為了引導他們離開娑婆世界,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說:「你如果至心發願,欲生我國的話,臨終的時候,我也會來迎接你,依你這樣的功德,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是先以這樣來引導,阿彌陀佛的目的是要他不用靠他的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是要他直截了當的進入第十八願,靠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功德力量。因為他的功德力量已經圓滿了,已經成就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資糧了,所以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目的是在引導所有的根機進入第十八願。

 

        如果能夠理解第十八願是根本願,第十九願是欣慕願、是引導的願,這樣的話,萬機就通通是一種根機。法然上人在《法然上人全集》第一三五頁說:「萬機攝於一願,千品收於十念。」也就是說阿彌陀佛以第十八願來涵蓋、來救度所有的根機。根機概分九品,開展下去,九九八十一品,甚至於無量品,每一品、每一種根機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通通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說:「萬機攝於一願,千品收於十念。」意思也就是以第十八願一願來度盡所有的根機,以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來廣救所有的眾生。

 

        依第十八願而念佛,就是我們坐在阿彌陀佛的願船當中,任憑阿彌陀佛的願船從此岸到彼岸。我們在彌陀的願船當中,我們只要安分守己的坐著就可以了,坐在願船上只要專稱彌陀佛名,沒有種種的條件限制;坐在阿彌陀佛願船當中,也不必為阿彌陀佛掌舵、加油、看門、整理東西……,通通不用,一概由阿彌陀佛包辦。總之,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是自自然然地乘坐在阿彌陀佛的願船當中、自自然然地往生彌陀淨土。

 

        第十九願好像是自己要游泳到彼岸,然後祈求阿彌陀佛的救度,他不曉得直接登上阿彌陀佛的願船,所以,他就以他自己的力量來游泳。以他自己的力量,可以從此岸到彼岸嗎?根本都不可能。因為極樂世界是無上涅槃的境界,以他這種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游泳力量,根本不可能游到彼岸。只是,由於阿彌陀佛的悲心,也讓他能夠登上無上涅槃的極樂彼岸。所以,他的游泳其實是阿彌陀佛一方面扶著他,拉著他上岸的,如果阿彌陀佛不扶著他,不拉著他上岸,他老早就沈溺下去了。

 

        所以攝生三願的當機願當中,第十九願固然也能往生,但是,也是靠阿彌陀佛另一種的善巧方便接引。第十八願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第十九願就沒有,這個差別就很大。因此,第十八願有「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第十九願也有「設我得佛,十方眾生」,同樣都有「十方眾生」,可是這兩種眾生是天差地別的。當然如果第十九願的眾生體會到彌陀的悲心,體會到彌陀的功德,自覺到自己其實不是真的發菩提心,所修的諸功德並不是三輪體空的功德,要迴向往生淨土是不相應的;往生彌陀淨土的正因正業,就在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名號當中,如果能夠理解到這一點的話,他就會歸入第十八願。不管他是上輩、中輩、下輩,不管他是出家、在家,有智慧、沒智慧,善人、惡人,清淨、不清淨,就通通是一種根機,是第十八願的根機,是第十八願的十方眾生。

 

        由這一些解釋大家就曉得,只要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就是乘上第十八願彌陀的願船,像我們這樣的眾生也往生有份,讓我們有希望、有光明、有安慰!

 

        善導大師在《法事讚》說:「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人界的眾生、天界的眾生,不管是善、是惡,通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通通一樣的不退轉,同樣的進入一生補處。因為,《阿彌陀經》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所以,我們不往生則已,一旦往生,通通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一旦往生,就通通是成佛的境界,就不會從成佛的境界退下來。「其中多有一生補處」,是因為有成佛的身分,所以就在一生補處的地方等待成佛的位置,也就是他有成佛的資格;只是,一個佛土只有一尊佛,好像一個國家只有一個國王,必須等國王退位,太子才能夠登基,太子雖然還沒有登基,可是,他已有了國王的身分,一旦他登基成為國王,他就掌握了國家的大權。所以,第十八願的十方眾生,有這樣的內涵,給我們所有的修行人有了最後的希望而沒有絕望、光明而沒有黑暗、安慰而沒有痛苦。

 

        然莫因良醫而好病,應體佛心而念佛。

 

        雖然阿彌陀佛的救度沒有條件,任何善惡的凡夫都平等的救度,這樣會不會讓我們懈怠?會不會讓我們有恃無恐而作惡多端?(眾答:不會。)所以,我們不要因為有良醫,反而喜歡去無病生病,應該要體會佛的悲心而念佛。要成為良醫必需具備醫德與醫術,所謂的醫德,就是醫生要將所有的患者視為自己的兒子,不管患者有錢、沒錢,不管患者是重病、輕病,一旦找上他,或是他遇到了,他都會盡心盡力的醫治這個患者,毫無保留也不計較有無報酬。同時這位良醫必須能夠醫治所有的疾病,任何癌症、愛滋病……他都能手到病除,有這樣的醫術才堪稱為良醫。既然名為良醫,他對病人是抱持著同情的心,盼望他的病人早日康復,這是一個良醫的心懷。如果病人因為有良醫在身旁,任何疾病都可以得到治療,即使沒有病而盼望生病,且任憑疾病的滋長,這樣可以嗎?對嗎?當然是不可以的,是不對的,因為生病是痛苦的,有病的人之所以需要良醫,表示他沒有能力自醫,才需要靠外面的良醫,因此,他就向外尋求良醫。所以,病人需要體會生病是痛苦的,既折磨自己也連累別人的,不要因為有良醫而喜好生病。同樣的意思,我們念佛人不因為有阿彌陀佛這位高明的醫生,念佛眾生都能夠救度,而喜歡作惡,應該要體會佛心而念佛。

 

        佛是怎麼樣的心呢?《觀無量壽經》說:「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佛心就是大慈大悲,以平等而無條件的慈悲,來救度一切所有的善惡凡夫。《觀佛三昧經》也說:「諸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所緣,緣苦眾生;若見眾生,受苦惱時,如箭入心,欲拔其苦。」由這幾段佛語可以知道佛是大慈大悲,特別針對苦惱的眾生,要趕快拔除他的苦惱,讓他早日獲得安樂。我們是不是苦惱的眾生?(眾答:是。)我們是苦惱啊!苦不堪言啊!所以,我們更應該要曉得阿彌陀佛要救度的對象就是我。好像舞台的燈光很強,它照來照去都不是在照觀眾,都是在照表演的主角;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這個光明所要照射的主角是誰呢?是「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所以,我們應該體會阿彌陀佛是以悲憫同情的心,來包容我們、不計較我們的惡,如果他計較我們的惡的話,就等同閻羅王在審判我們,我們必定會被審判到地獄、餓鬼、畜生。可是,阿彌陀佛包容,阿彌陀佛不計較,阿彌陀佛主動積極的,平等無別的,為我們發願修行累積功德,來償還我們的業障,使我們業障消除、福慧增長,使我們順利安然往生極樂世界。我們應該體會阿彌陀佛這樣的悲心,對我們的包容,對我們的體諒,對我們的不計較,對我們積極的給予。所以,我們體會佛心,對一切眾生也應該要這個樣子。

 

        因此,有體會佛心而念佛的人,他的個性會轉變,他的性情會轉變,他的脾氣會轉變,他的相貌會轉變,他的命運會轉變;如果他念佛了,他的個性沒有轉變,他的脾氣沒有轉變,他的相貌沒有轉變,他的命運沒有轉變,就表示他沒有體會到彌陀的悲心,也可以說他沒有真正的信佛念佛。所以,我們念佛人要檢討自己的性情改變了沒有?是不是跟以前一樣,喜歡動不動就鬧情緒,動不動就不平不滿、比較、計較、不能夠體諒包容?信佛念佛的人要「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是一個重生的人,如果還是跟以前一樣的心態觀念,就要深深的自我檢討。當然凡夫都是煩惱強盛、業障深重,並非一信了佛,就立刻一八○度、甚至三六○度的大轉變,當然不可能。可是,觀照、反省的敏銳力,是要比以前更強、更敏捷的。

 

        講到這裡,我引用《見聞錄》的一篇故事,這一篇故事我非常的喜愛,也在效法。

 

        《見聞錄》是明末清初蕅益大師根據他的所見所聞記載下來的,其中有一篇念佛往生的事蹟,在第十四頁,它的內容很短,但是,啟發的意義非常大,我用八個字作為標題:「念佛無諍,預期坐脫」。對這一篇故事有印象的請舉手?出家眾應該要有印象,如果沒有印象的話,就應該要跪在佛前懺悔,因為故事中的幾段法語,有特別寫下來掛在牆壁上的,就是:「隨作務,隨念佛,不與人諍,亦無怒容」。我先來唸一遍:

 

念佛無諍 預期坐脫

        佛日寺釋實相,中年出家,惟勤修苦行,照管常住為事。隨作務,隨念佛;所得即施,不留餘貲;不與人諍,亦無怒容。

 

        壬申秋(一六三二年),忽一日,語人曰:「吾明日當西逝!」乃借雲棲一老人坐龕。次日,洗浴剃髮,髮未竟,已坐脫矣!

 

        羨慕不羨慕?(眾答:羨慕。)他的往生殊勝不殊勝?(眾答:殊勝。)

 

        我來稍微解釋一下:「佛日寺」是寺院的名稱,這個寺院在那裡?我也不知道。但是作者蕅益大師是在蘇州吳縣的地方,所以佛日寺應該也在那附近,不過,如果從故事的最後一段話來看的話,說不定也有可能是在浙江,因為浙江省與江蘇省是連接在一起的。

 

        「釋實相」就是這個念佛人的法號,「釋」是釋迦牟尼佛的釋,出家人捨掉自己俗家的姓,都以釋迦牟尼佛的姓為姓。「實相」這兩個字非常的好,所謂「真如實相,第一義空」。實相就是我們的佛性,也是法性,也是空性,是屬於涅槃寂靜、不生不滅的境界。我們學佛的修行人,不管你是學顯教、密教,不管是八大宗派的哪一個宗派,目的都是為了證悟真如實相;真如實相是共同的目標,只是方法各個不一樣。我們淨土宗是念佛靠佛的救度,被救度到了極樂世界,就能夠證入實相,猶如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忽然間大徹大悟,真如實相立刻現前,當下三明六通、百千陀羅尼完全展現。這就是實相,所以,他的法號很好。

 

        有一句話說:「登山道路各不同,同在嶺上賞月光」,就好像各個法門都不同,但最終都要同證真如不生不滅的境界。善導大師《般舟讚》說:「門門不同八萬四,為滅無明果業因;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八萬四千法門各個不同,它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是「為滅無明果業因」,都是為了消除、破除我們的無明。我們的煩惱有: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最後要破盡無明,無明是我們果報的業因。八萬四千法門當中,哪一個法門是頓教的、快速的呢?就是我們這一個念佛法門,所以說:「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其他所有的法門都要生生世世才能夠滅罪、證果,可是,我們這一個法門只要專念彌陀佛名,就能夠罪滅往生極樂世界,離開三界六道輪迴而成佛,豈不是這句彌陀名號如同利劍,當下就能夠斷除無明果業因。如果不是彌陀名號的話,就不是利劍,都不是頓教。

        善導大師《般舟讚》的另一句法語:「門門不同名漸教,萬劫苦行證無生;畢命為期專念佛,須臾命斷佛迎將。」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行的法門,只不過是各不相同而已,可是這一些法門都屬於漸教,因為他要經過萬劫的苦行,才能夠證悟無生。但,只要我們專念彌陀名號,一生都不改變,命終之時,佛與聖眾當下就來迎接,當下就離開三界六道輪迴,罪業未滅而滅;當下往生極樂世界而成佛,功德未成而當下現前。

 

        佛日寺的釋實相是「中年出家」,不是童貞入道,也不是年輕時出家,是中年出家。在座的各位都是過了中年了吧?我在孩童讀私塾的時候,有一本薄薄的書《人生必讀》說:「月過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月亮過了十五光明就逐漸減少,我們人生到了中年以後萬事皆休。大家有沒有這一種的感觸?(眾答:有。)《人生必讀》又說:「枯木逢春猶再發,人無兩度再少年。」時間一去不回頭,過了一天就老邁一天,就更接近死亡的那一天,「如牛赴市,步步近死」,對不對?我們都已經過了中年,都已經進入老年了,還能夠像枯木遇到春天再開花結果,再回到少年的歲月嗎?不可能了,一去不復返了。

 

        所以,中年給我們在座的各位感觸特別的深,中年代表著歷經了世態炎涼、世事滄桑,嚐盡了世間的酸甜苦辣、成敗得失,深感人生是苦啊!對不對?(眾答:對。)對於紅塵俗世的工作,已經感覺到沒有意義,對於人世的浮華與宴樂,感覺到都是虛假與負擔,所以,他要追求真實的、安樂的。何況過了中年,等於進入一半的棺材裡,到了中年往往凡事都力不從心,精神、體力、記憶力……什麼力都不如從前,真正領悟的人,他就會看破人情世事,而來追求真實的、追求安樂的。有句話說:「英雄到老多皈佛」,英雄叱吒風雲,奮鬥了一輩子,擁有了功名富貴,可是最後仍是空虛一場,這個時候,他就會想要修行了。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永恆的?所以,中年給人的感觸很深。

 

        釋實相法師出家以後,「惟勤修苦行,照管常住為事。」他的執事是修苦行、做卑微的工作。在佛門裡面,有所謂執事四十八單,就是四十八種類的職務,在這些職務當中,日本怕吃苦耐勞的年青人有所謂三K不做,三K就是:辛苦的(kitsui)、骯髒的(kitanai)、危險的(kiken)。可是,這個實相法師中年出家,他能夠吃苦耐勞而勤勉、不懈怠地修苦行。剛剛所講的叢林四十八單執事當中,有「火頭」,就是砍柴、撿柴、燒柴的;有「水頭」,負責擔水的;有「飯頭」,負責煮飯、分配飯菜到各個殿堂的;有「園頭」,負責種菜的;有「菜頭」,負責在廚房切菜的;有「圊頭」,以前沒有衛生間,都是茅坑,是負責清潔茅坑的,這一些都是苦差事,都是一般人所要逃避的,因為一般人都好逸惡勞,想找輕鬆的。可是,他不是,他出家修行是惟勤修苦行。其實出家人在剛剛出家的時候,往往都不敢享受,都要先修苦行,因為他要先消業障才能增福德,不然在他的修行人生當中一定會有障礙。所以,以前的廣欽老和尚,他是有神通的,凡是有徒弟到他那裡出家,他都告訴他的徒弟:「做別人不做的,吃別人不吃的」,做人家畏懼辛苦不想做的,吃人家剩下且不喜歡吃的,就是這樣來消磨自己的習氣,來淬鍊自己的耐力、耐性,淬鍊自己刻苦耐勞的本性,以消業障、增福慧。「惟勤修苦行,照管常住為事。」照顧常住,顧前顧後,睡得比人家晚,起得比人家早。

 

        「隨作務,隨念佛。」這句話非常好,作務會不會妨礙念佛?不妨礙,念佛會不會妨礙作務?都不會妨礙。所有的修行法門當中,能夠不妨礙作務的就是念佛法門;所有的修行法門當中,能夠讓他不離開紅塵,也能夠修行的就是念佛。所以,念佛不妨礙作務,作務不妨礙念佛。不離世間法,而能修出世法;雖修出世法,也可不離世間法。他能夠一方面作務,一方面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念不捨。由於他生死心切、願生心切,如果他生死心不切,願生心不切,就會悠悠泛泛過日子。如果生死心切,重要的事情掛在心中,所謂「切事繫心」的話,他自自然然的就會念念不捨,所以不管人到了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那件重大的事情怎麼可能會忘失掉呢?如果會忘失掉的話,表示那件事情對他來講不重要。那麼,對一個修行人來講,什麼事情最重要呢?「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對我們而言,我們沒有辦法了脫生死輪迴,所以,我們要靠阿彌陀佛,有這一種觀念,他就會念念不捨,就會「隨作務,隨念佛」。

 

        「所得即施,不留餘貲」,凡是單銀,或人家有供養也好,他都是右手拿進來,左手就布施出去了,不留下一毛一角。可見他的生死心切,一心在道,一心在佛法上。從整篇的內容來看,曉得他是與人無諍,於世無求。一方面他不留身外之物,甚至於單銀、供養也是即刻就布施出去,對世間的名利都不貪著,不為名利而患得患失。一般人所重的就是財色名食睡,為了五欲而患得患失,為了五欲而非常的煩惱痛苦,為了五欲而造了無邊的罪業。一個出家人就是專業的修行人,他志在修行,對於財色名利都不應掛念在心中,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一個有志於道的人,應該是安貧樂道。所以,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就會怎麼樣呢?甚至於是隱姓埋名、消聲匿跡,就像他一樣,作一個愚夫愚婦,什麼都不會,只會念佛。

 

        「不與人諍,亦無怒容。」他也不跟人家爭長論短。若是表面上不跟人家爭長論短,但是嘀咕在心中,這還是有諍心,若是他也沒有怒容,就表示他也沒有嘀咕在心中,不積壓在心中。一個人固然在外表上很忍讓、忍辱、忍耐,可是心卻放不下,這樣往往就會得重病,那就是情緒。所以「不與人諍」表示連情緒也沒有,如果有情緒就不是真的「不與人諍」。人生在世,有一分的計較,就有一分的痛苦,有十分的計較,就有十分的痛苦,你沒有計較,就沒有痛苦。尤其是學佛的人要深信因果,既然是深信因果的話,今天人家欺負你、或是被倒債、生意失敗、感情失和……,他不會不平不滿,不會怨天尤人,不會以牙還牙,他會逆來順受。他曉得這個是他的果報,是過去世做來的,不是人家帶給他的,也不是上帝創造它的……,他都不會抱怨,這樣才是深信因果。所以,深信因果的人,他不會抱怨,更不會報復,不會跟人家誓不甘休、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有一個念佛的婦女,她也是很精勤的念佛,可是她的丈夫有外遇,她一直積壓在心中,在她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要來迎接她,她卻不想跟阿彌陀佛去,她在執著什麼?她要留下來報復她的丈夫,你看,這是多麼可惜的事。她不曉得就是因為過去世跟他結為夫妻的時候,自己有了外遇,所以這一輩子因緣和合,跟他結婚了,他也會有外遇,這個就是因果。能夠深信因果,心中就不會不平不滿。

 

        「壬申秋」(一六三二年),終於有一天他忽然跟人家說:「我明日要往生極樂世界,事先跟你揮手道別」。

 

        「乃借雲棲一老人坐龕。次日,洗浴剃髮,髮未竟,已坐脫矣!」隔天,他就洗身剃髮,坐在那裡剃頭髮,頭髮都還沒有剃完,他已經安詳的往生極樂世界了。

 

        一般念佛人,天天都在念「西方發願文」,希望「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持金台,來迎接我。」我們固然要有這樣的願,但是,要有什麼果,需有怎麼因,所謂「要怎麼收成,先怎麼栽」。能把自己當成愚夫愚婦,與人無諍,於世無求,「不與人諍,亦無怒容」、「隨作務,隨念佛」,這樣就能預知時至,順利安然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們看一些預知時至的人,往往都是一些個性誠樸老實念佛的老阿公、老阿婆比較多,至於會講經說法而不務實修、喜歡展現聰明智辯、鑽牛角尖的,往往與一般人一樣,如佛所言:「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你看,他剃頭髮,頭髮還沒有剃完,就已經坐脫了!高僧大德修行功夫很高的也不過是如此。

 

      (2008年12月14日)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