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的核心(六)
──慧淨法師2017年7月29日講於圓光假日佛學班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學員、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
上次跟大家講到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有引用我們一本隨身書《淨土宗教章》裡面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標題,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主要內容是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的根本願,也就是第十八願為軸心,將第十八願的願文稍做解釋。
今天,依然繼續稍微解釋第十八願的願文。現在請大家合掌,跟隨我一起念一遍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請放掌。
這第十八願,總共三十六個字,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就盡量把它記下來。當然,年紀大了,記憶力就衰退,那記不住也沒關係,只要曉得阿彌陀佛的願心,是要接引我們十方眾生到極樂世界去,離開六道的生死輪迴,快速成佛,而方法,就是只要念佛。我們曉得了這一點,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其他的法門,一輩子專一地靠阿彌陀佛的救度,專一地稱念阿彌陀佛的佛名,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會自然地、主動地現身來接引我們,而在平生的時候,阿彌陀佛也會以他的光明,照耀著我們、保護著我們、等待著我們,一直不忘記、不捨棄、不離開,一直到臨終,這樣就可以了。
儘管人臨終的時候,難免會有種種病苦而不能念佛,或者昏迷,嘴巴也不能動,甚至成為植物人,或是遇到災難當下去世,這些都沒關係,都不用擔憂。因為阿彌陀佛隨時隨地都等待著我們,沒有捨離我們,當我們神識一浮現,阿彌陀佛就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了。因為,一個念佛人,無論何時、何地、何緣,都沒有離開阿彌陀佛的光明之外,都在阿彌陀佛的如來掌當中,所以我們只要念佛,毋須生起莫須有的懷疑,也不必多所憂慮。
上次解釋了「設我得佛」四個字,接下來又解釋了「十方眾生」。其中,有引用第十八願的成就文「諸有眾生」來做解釋,也有引用其他同本異譯的經文來做補充。
譬如,《莊嚴經》就說:「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顯示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十方眾生」當中,是包含三惡道的眾生,也就是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其中,地獄道有種種的地獄,包含所謂的八寒地獄、八熱地獄,乃至無間地獄,全部都是阿彌陀佛要救度的對象。阿彌陀佛說,統統到我這裡來,讓你們很快的、不久之後都能夠成佛,都能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論及三惡道的眾生,要不是愚癡,就是受著飢餓之苦,尤其地獄,身心更是充滿了沒辦法想像、沒辦法形容的痛苦。地獄道的眾生,在一天當中,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內心都是苦的念頭、苦的感受,沒有清醒、沒有輕鬆的時候。但是,這樣的眾生,也能夠蒙受彌陀救度,往生極樂世界,顯示這一切都是來自阿彌陀佛的願力。
阿彌陀佛有這樣廣大的悲心,有這樣絕對的力量要救度乃至三惡道的眾生。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十方眾生」是無所不包的,任何眾生都在「十方眾生」之列,都是彌陀要救度的對象。在《莊嚴經》當中,阿彌陀佛另又以悲切的心情,呼喚我們說: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輪迴諸趣眾生類」,同樣也是包含十方世界、十方任何國土的任何眾生。
「速生我剎受快樂」,希望你們快點往生我的極樂世界,才能享受涅槃的大樂。這個「快樂」,就是成佛的意思,唯有成佛,才能擁有不苦不樂的大樂,這一種樂是純粹的樂,真正的樂,不會變壞的樂。
又進一步說:「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阿彌陀佛永遠都懷抱著平等的、無條件的、無我的慈悲心,所以說「常運慈心拔有情」;「拔」就是救度,拔除眾生的罪業,拔除眾生的輪迴,讓眾生從煩惱中解脫。「度盡阿鼻苦眾生」,是要把阿鼻地獄的眾生統統救度,使得阿鼻地獄的眾生,統統往生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人獨留在阿鼻地獄中。
這說不盡的悲心之外,自然也含有絕對的、超越的力量。因為論及阿鼻地獄的眾生,他的罪業是世間最極重大的,可說是罪大惡極,世間的罪人,世間的罪業、惡事,沒有比阿鼻地獄的罪人更重的了。要救度他們是很不容易的。
這樣的罪人,在世間是被鄙視的、是被捨棄的、是被厭惡的,是被千夫所指,要被判刑,要下十九層地獄的。這一種人被認為是社會的敗類,導致家庭不美滿、社會不安定,人人看到他就厭惡,一想到他就恐懼,因為這一種人無惡不做、無做不惡。但是,阿彌陀佛也要救度他,而且說「速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久就統統成佛了。
以世間的道德觀念、法律的常識來講,連這樣的惡人也要救他,是說不過去的。因為,這樣的救度似乎有姑息的、放縱的、鼓勵為惡的意思,豈不是鼓勵人家去做惡事?
一般人的想法是,人都有貪瞋癡,遇到惡緣,貪瞋癡就會馬上起現行,所以應該揚善止惡,對這一種人,應該要因果分明,判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才對,怎麼還要救度他呢?而且還讓他快速成佛呢?這樣豈不是沒有公平正義,各位蓮友,對不對?(是。)如果以世間的道德觀念來講,是沒有錯,為了社會人群的和諧、安定,也應該是這樣,尤其是我們的傳統,就是講倫理道德的。不過,如果從根本上來談的話,就不一樣了,若從根本上來談,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從佛,另一個是從眾生方面來說。
對佛來講,他對眾生沒有分別心,單單沒有分別心就超越了一切,佛之所以沒有分別心,是他沒有人我、是非、善惡業對立執著的觀念障礙,因為他破除了見惑、思惑,已沒有我見我執。
一個眾生如果能夠進入這樣的境界,沒有了我執,沒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像《金剛經》所講的「泯三心、空四見」,自然就沒有分別的觀念。到那時候,他是怎麼樣的心理現象呢?是把所有的眾生都看成他自己,所謂佛凡一體、生佛不二、冤親平等。證入了空性、體悟了空性、破了我執跟法執的人,自然就會有這一種心理現象。
對證入那一種空性境界的人來講,他看所有的對象,都成為他自己的一部分,都是他的身體。同時,在他的眼中,所有的對象都是平等的,他沒有分別對方是聖人、凡夫,或對方是善人、惡人。如果是超凡入聖的,那麼心靈就能夠彼此感通,如果不是超凡入聖的,就懷著要救度對方的悲願。
證入那一種境界的人,就是聖者,就是佛。他沒有那一些差別的觀念───哎呀,你是善人,你很可愛,值得尊敬;你是惡人,你很可惡,應該排斥。要讓他起如此一念的分別,是不可能的。對佛來講,他沒有這一種心念,如果還有這一種心念,就表示還沒有進入那一種境界;既還沒有進入那一種境界,就是他還在迷界中,還在凡夫當中,還在輪迴當中。
再來,若從我們眾生這一邊來講,那就有分別觀念了,而且這一種分別觀念是與生俱來的。因為,我們固然是本有佛性,可是曠劫以來,被貪瞋癡業障所蓋住了,反而是貪瞋癡業障、習氣、習性在操縱我們了。由於有這一種分別的觀念,在無窮盡的輪迴當中,我們遇到善的環境,就會去行善,遇到惡的環境,就會去做惡。
所以,從這一點來講,我們看世間的善人,固然要恭敬,但是同時也要曉得,他目前所做的善,我們生生世世以來也曾經做過──曾經出家、曾經一聞千悟、曾經發心廣度眾生、宣揚佛法,但是就只有一個從來都沒有做過,那就是離開六道輪迴。
那麼,我們看到世間所有的惡人,也應該想到,不只是他現在惡,我們生生世世以來,也曾經跟他一樣的惡,甚至有可能比他更嚴重。我們生生世世以來,曾經墮落阿鼻地獄,離開了阿鼻地獄,或許出生在餓鬼道、畜生道,即使再度生而為人,但是也難免繼續隨業流轉。
所以說,從眾生這一面來講,所有的善、所有的惡我們都曾經做過,這樣的話,其實惡固然是要警惕,善也未必可喜,唯一最究竟的方法,還是要超越善跟惡,否則的話,都沒有離開輪迴。若是這樣,即使這一輩子所看到的惡人,我們厭惡他,但是在輪迴當中,某一生,某一世,我們也會成為他,甚至比他更變本加厲而被人厭惡。從這一點來看的話,我們人就會互相怎麼樣呢?就會互相的同情體諒、互相的包容接納,就不敢批評、責備,畢竟同是天涯淪落人,他現在所做的,我們生生世世以來都曾做過,不僅如此,只要尚未出輪迴,我們生生世世之後也還會做出同樣的事來。
從這一個角度來看阿彌陀佛的救度,就不會認為阿彌陀佛的救度是一種放縱為非的姑息主義了,就不會這樣想了。反而對阿彌陀佛這一種悲心,會深深地肯定,而產生一種嚮往之心,希望自己也能夠像他那樣,來包容十方眾生,救度十方眾生,乃至阿鼻地獄的眾生。
何況佛教的目的,是要使惡者不惡,善者自淨其意而成佛,而極樂世界不只是眾生的庇護所,更提供止惡修善的淨土環境。極樂世界更是成佛保證班,成佛之後,再回到人間,圓滿一切的因緣。
有關「十方眾生」這四個字,法然上人也有一段解釋,我在這裡念一遍。他說:
凡夫聖人,善人惡人,有智無智,有罪無罪,持戒破戒,
男女老少,在家出家,佛世法滅,悉皆包含。
意思是說,「十方眾生」是包含聖人──聲聞、緣覺、菩薩,也包含著六道輪迴的凡夫──天人、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而凡夫當中,包含著善人跟惡人,再詳細來講的話,又包含了有智慧、根機銳利的人,以及沒智慧、根機比較低劣的人,此外,還包含有罪的以及無罪的人。
我們眾生其實統統是有罪的,差別只是罪多罪少而已,世間上沒有一個人是無罪的,除非他已經是阿羅漢了,否則都有罪。關於惡跟善,可以用四句話來說明,就是「惡多善少,善多惡少,善惡俱多,善惡俱少」,也可以再加上「純粹是惡」,以及「純粹是善」。造作五逆,純粹是惡,而像阿羅漢,則純粹是善,一般凡夫都是善惡交雜,在善惡交雜當中,其實是惡多善少,尤其是學佛的人,更能覺悟到自己是一個惡多善少的人。
怎麼說呢?因為學佛的人,有一面法鏡來照自己,用法鏡一照,就知道自己不是漂亮的人,而是醜陋的人,越接近法鏡,越清楚地發現自己是怎麼樣的面貌。所以,學佛的人,如果覺得越學佛自己越清淨,這樣的話,表示還沒有看清楚自己,往往會漏失彌陀的救度。如果越學佛,越發現自己一無是處,乃至無地自容,那麼這一種根機,反而才是阿彌陀佛救度的對機。
再來說,「持戒破戒」,有受戒才有持戒、破戒可言,沒有受戒的話,自然就無所謂持戒跟破戒,若有所犯的話,就是道德上或法律上的罪過。如果有受戒,那就必須持戒,同時也會發現自己戒不清淨,所以是犯戒、是破戒。
至於「男女老少」,古代說,男人七寶之身,女人五漏之體,就佛法來講,女人要成佛比較困難,可是在彌陀的救度當中,卻是一律平等的。在阿彌陀佛的眼光裡面,沒有所謂的男女老少,小孩子念佛也能往生,老人直到臨終才曉得念佛,只一念念佛就斷氣了,如此也能往生。而「在家出家」,不管在家眾、出家眾,有修行、沒修行,都在阿彌陀佛的救度範圍。
最後說,「佛世法滅」,「佛世」就是佛陀那個時代,佛法分四個時期,一個是正法時期五百年、一個是像法時期一千年、一個是末法時期一萬年,我們現在是末法時期,末法一萬年之後,叫做法滅,那時佛法三藏十二部經統統消滅了,不存在了。釋迦牟尼佛說,那個時候,他要以悲心、願力、神通力,把《無量壽經》──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這一部經典、這一種道理,把它留存下來。所謂留存下來,就是留了這一句阿彌陀佛佛名,救度眾生的佛名。
如此情境,顯示連法滅的時代,都還有這一句佛號,都還能蒙受這一句佛號的救度,何況現在不是法滅呢?因為法滅的話,是三藏十二部經都消滅了,既然沒有了三藏十二部經,沒有了佛法,也就沒有人宣講,就沒有人懂得佛法,也不知道有佛、法、僧三寶,也不知道有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的輪迴,更不曉得要修行成佛,在那個時候,也都能夠因為念佛而離開輪迴,往生極樂世界,那麼何況現在的我們呢?
所以,法然上人另外有一個譬喻說,如果我們末法的眾生,跟法滅的眾生相比較的話,我們現在念佛的眾生,正如同佛世,就像佛在世時的眾生一樣,好像親近著佛,傾聽佛在說法。當然,這一些法語當中,也包含中陰身,以及三惡道在裡面。從消極面來講,是不論任何眾生,自積極面來講,是包含任何眾生,沒有一個眾生不被「十方眾生」這四個字所包含。接下來,我們再引用善導大師跟印光大師的幾段法語。
善導大師說: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這一段法語有三個「不問」,首先是不問罪福多少,也就是說,不問對方的根機是善人、是惡人。再來,不問時節久近,不問對方念佛修行的時間,是修很久的老修行人,或是剛剛開始。在這當中,也包含不問時節因緣,也就是說,不問這個人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什麼事情之下,只要念佛,盡這一輩子的念佛,一心一意地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不夾雜其他的法門,這樣的話,就必定往生,沒有什麼可懷疑的。
善導大師又有一句偈語說:
無問罪福時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
這兩句偈語,跟前面那一段法語,內容都一樣,不問罪福多少,不問時節久近,只要一句一句地念佛,不用懷疑,不用顧慮。
接下來,引用印光大師的三段法語。首先,印光大師說:
上根如文殊普賢之儔,下根如五逆十惡之輩,皆為淨土法門所攝之機。
意思就是說,上上等的根機,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一種等覺菩薩;下下等的根機,就是在活著的時候,一輩子只曉得做惡,沒有行善,心常存惡念、口常說惡言、身常行惡事的這一種五逆十惡之輩,皆為淨土法門所攝之機,都是阿彌陀佛所要接引、所要救度的對象。
這一句法語就無所不包了,因為,就菩薩來講,除了佛之外,就沒有人在修行上能超越已證等覺的文殊、普賢了。那佛的話,他已經達到完全覺悟、究竟解脫了,當然不用彌陀的救度。如果論五逆十惡,那是最下下的根機,再也沒有比這個更下根的了。不論上上根或下下根,都是阿彌陀佛要接引的對象,都是阿彌陀佛要救度的對象,那就顯示,「十方眾生」沒有一個不是阿彌陀佛要接引、要救度的,沒有一個眾生不能離開輪迴、不能往生極樂的。因此,所有眾生都能離開輪迴,都能夠往生極樂。
其次,印光大師說:
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種性,皆須修習,
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後,賴以度世。
這一段法語意思是說,不論是等覺菩薩也好,是五逆的眾生也好,都需要念佛,都需要往生極樂世界。如果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就能夠快速成佛,能夠蒙受阿彌陀佛的加持、薰習,而跟阿彌陀佛一樣有無盡的悲心、絕對的願力,也就是跟阿彌陀佛一樣,有四十八願來廣度眾生。所以說,不論等覺菩薩或是阿鼻眾生,都需要往生極樂世界,還沒有成佛之前,專修念佛必能成佛,成佛之後也以念佛廣度十方眾生。是這一段法語的意思。
再者,印光大師又說:
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
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
這一段法語,等同對聯一樣,兩兩相對。印光大師說,九界眾生──包含等覺菩薩以及阿鼻地獄的眾生,如果離開念佛法門的話,往上不能圓成佛道,就不能夠成佛。十方諸佛──十方世界的十方諸佛,如果離開阿彌陀佛這一個法門,往下不能普利群萌,也就是沒辦法普遍救度眾生。
這兩首偈語,一看就覺得斬釘截鐵,沒有迴轉的空間,九界眾生離開這個法,不能成佛。九界眾生的等覺菩薩到成佛妙覺,只差一個階梯而已,可是印光大師卻說,即使到了等覺菩薩,雖然距離成佛只差最後一里路,可是這一里路非常的困難,如果沒有念佛往生極樂世界,要成佛很困難,這樣講是很絕對性的。而阿鼻地獄的眾生,假設他能夠靠佛的話,也能夠往生極樂快速成佛,當然,他如果沒有念佛、靠佛,就依然還在阿鼻地獄。那就是說,不論聖人也好、凡夫也好、善人也好、惡人也好,要快速成佛,就統統得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包含著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也不例外。
那麼,十方諸佛要度眾生,如果沒有念佛法門的話,是不能普遍救度的。這句話的道理很容易理解,因為八萬四千法門都要對機,如果不能對機的話,不論再怎麼樣殊勝,對眾生來講,都風馬牛不相及,都不相干。就好像治病用藥,不論再怎麼樣的奇妙、高貴的藥,如果不能對症,不能治好他的病,對他來講,是沒有用的,是毫不相干的。反之,即使這個藥看起來毫不起眼,是路邊的一些小草,可是只要能夠對治他的病,那麼這幾根小草,跟他就絕對有藥到病除的特殊關係。
由此可知,「十方眾生」這四個字顯示出阿彌陀佛的成佛是為了十方眾生的,如果不是為了十方眾生,阿彌陀佛就不必成為這樣的佛了。所以,阿彌陀佛說「設我得佛」,完全是針對「十方眾生」而要成為這樣的佛,如果不是面對十方眾生的話,他就未必要成為這樣的佛。從這一點來講的話,可以說,阿彌陀佛跟十方眾生,十方眾生跟阿彌陀佛,是一體的,是共命的,所謂生命共同體,是彼此互相依靠的,甚至是互相需要的。
有關這個道理,解說到「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時候,會進一步說明。不過,再怎麼講,「十方眾生」──阿彌陀佛要救度的對象,主要就是三惡道的眾生,甚至是阿鼻眾生、苦惱的眾生。所以,有一位大德就說了,「凡夫為本,兼為聖人」,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救度,是以凡夫為根本、為最基本,主要就是針對凡夫,接著再接引聖者。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節就講到這裡。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