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講演

  1. 「信心一決定,當晚便往生」的啟示(下)
  2. 「信心一決定,當晚便往生」的啟示(上)
  3. 阿彌陀經是在說什麼?
  4. 2024龍年新春講話
  5. 皈依開示(2023年11月11日新營)
  6. 慶祝彌陀聖誕暨淨嵩法師往生二十周年紀念講話
  7. 2023中元開示
  8. 剃度開示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2023年8月30日)
  9. 皈依.五戒.剃度開示(2023年7月18日)
  10.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三)
  11.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下)
  12.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上)
  13. 2022中元開示
  14. 「光明遍照」六特色(下)
  15. 「光明遍照」六特色(上)
  16. 為淨土宗志工幹部講話
  17. 清明節慎終追遠與念佛(2022年清明節開示)
  18. 念佛超度之勝益
  19. 「光明遍照」文的特色
  20.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二)
  21.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一)
  22.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必得超絕去
  23.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24.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25.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三)
  26. 2021中元念佛超薦法會開示
  27.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28.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一)
  29. 2019年彌陀誕開示
  30. 2020中元法會開示
  31. 志工四喻
  32. 人生是苦
  33. 生命無常三根本
  34. 兩種深信、觸光柔軟、感恩歡喜
  35. 剃度開示(2019年7月7日)
  36. 中元節開示(2019)
  37. 剃度開示(2019年5月12日)
  38. 豬年話豬
  39. 剃度開示(2018年7月31日)
  40. 淨土宗──往生淨土成佛宗
  41. 受戒與持戒
  42. 趨向淨土的關鍵密碼
  43. 剃度開示(2018年3月24日)
  44. 二種成佛法
  45. 橫超的淨土法門
  46. 往生與預知時至
  47. 剃度及皈依開示(2017年9月19日)
  48. 往生極樂的條件(下.問答)
  49. 剃度開示(2017年8月18日)
  50. 往生極樂的條件(中)
  51. 往生極樂的條件(上)
  52. 深信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念佛成佛
  53. 四十八願分類歸結
  54. 彌陀願心的根源
  55. 淨土宗的結論──宗旨四句偈
  56. 大慈悲五要點
  57. 慈心法門
  58. 念佛不妄語
  59.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脫離輪迴之上
  60. 淨土宗的根源
  61. 真正的孝行──託父母於阿彌陀佛
  62. 為何吃素?
  63. 略談佛教的意義與淨土宗之殊勝
  64. 「自省己過,善覆他罪,樂修慈心」
  65. 愛與佛命
  66. 不請之友
  67. 歲末聚餐對僧眾的談話
  68. 學佛的目的
  69. 說愛(二)
  70. 說愛(一)
  71. 念佛名號 學佛愛心
  72. 心平氣和 無住生心
  73. 念佛超度 三塗眾生
  74. 澳門淨土宗學會 讚頌辭
  75. 「以誠感人」的意涵
  76. 第一屆淨土宗志工研習會勉言
  77. 慧淨法師除夕團拜電話致辭
  78. 在心、在緣、在決定
  79. 佛教點燈的意義
  80. 念佛的方法與要領
  81. 念佛成佛的原理
  82. 佛在何處?
  83. 志工服務精神的內涵
  84. 淨土行人應具備的根本知見
  85. 慈悲的救度
  86. 念佛生蓮
  87. 三塗眾生 念佛往生
  88. 信受彌陀救度
  89. 為新戒比丘開示
  90. 歸依勸囑
  91. 念佛的音調與心態
  92.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93. 「澳門彌陀共修會落成法語」略講
  94. 厭穢欣淨 切願往生
  95. 初機念佛群疑問答
  96. 簡介淨土宗專純念佛的道風及心態
  97. 淨土法門 理事互含
  98. 初學淨土法門應有的認識
  99. 念佛人的「本尊」
  100.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101. 念佛即圓滿悲智功德
  102. 〈人有實德,天有奇報〉一文的啟發
  103. 明信因果,念佛求生
  104. 如何真正圓滿人生的目的
  105. 萬行不憑憑念佛(二)
  106. 萬行不憑憑念佛(一)
  107. 信佛救度念佛名 命終直入涅槃城
  108. 彌陀名號 不可思議
  109. 守愚念佛 彌陀住頂
  110. 阿彌陀佛的救度
  111.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112. 念佛方能消宿業
  113.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114. 阿彌陀佛 是何等佛
  115. 以佛為念 以淨為歸
  116. 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117. 乘本願船 登涅槃岸
  118. 淨土法門 萬法歸宗
  119. 世間虛假 唯佛獨真
  120. 一心念佛 無疑無雜

法義開示

  1.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三)
  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二)
  3.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一)
  4.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
  5.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九)
  6.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八)
  7.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七)
  8.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六)
  9.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五)
  10.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四)
  11.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三)
  12.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二)
  13.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一)
  14.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
  15. 彌陀淨土的特色-超
  16. 《觀無量壽經》概說(九)
  17. 《觀無量壽經》概說(八)
  18. 《觀無量壽經》概說(七)
  19. 《觀無量壽經》概說(六)
  20. 《觀無量壽經》概說(五)
  21. 善導淨土教理的核心
  22. 淨土宗帶三法數
  23. 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24. 善導淨土教理特色
  25.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五)
  26.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四)
  27.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三)
  28.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二)
  29.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一)
  30. 《觀無量壽經》概說(四)
  31. 《觀無量壽經》概說(三)
  3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
  33. 《觀無量壽經》概說(一)
  3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七)
  3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六)
  3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五)
  3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四)
  3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三)
  3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二)
  4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一)
  41.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
  42.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九)
  43.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八)
  4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七)
  4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六)
  4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五)
  4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四)
  4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三)
  4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二)
  5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一)
  51. 「三誓偈」略解
  52. 念佛的利益
  53. 剃度典禮開示
  54. 「彌陀三約定」
  55. 為新戒弟子開示
  56. 淨土宗「四不」
  57. 《無量壽經》大意(九)
  58. 《無量壽經》大意(八)
  59. 《無量壽經》大意(七)
  60. 《無量壽經》大意(六)
  61. 《無量壽經》大意(五)
  62. 《無量壽經》大意(四)
  63. 《無量壽經》大意(三)
  64. 《無量壽經》大意(二)
  65. 《無量壽經》大意(一)
  66. 《無量壽經》概說(續)
  67. 《無量壽經》概說
  68. 淨土宗特色略說
  69. 淨土宗宗旨略說
  70. 略說淨土宗教判
  71. 佛化婚禮開示
  72. 自信教人信 擔當向前行
  73. 成佛何時、極樂何處、往生何位?
  74. 出家的價值與意義
  75. 略說彌陀名號之義
  76. 為什麼淨土法門是易行道?
  77. 淨土宗是彌陀慈悲救度的法門
  78. 娑婆眾生 無不是業
  79. 龍樹菩薩往生安樂國
  80. 華光出佛
  81. 彌陀光明 最尊第一
  82. 法是道場的靈魂
  83.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84. 彌陀誕辰念彌陀 (二)
  85. 彌陀誕辰念彌陀(一)
  86. 「名號的功德」與「念佛的利益」
  87. 「《大經》三要文」的重要性
  88. 極樂安身實是精
  89. 大悲傳普化 真成報佛恩
  90. 相勸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91. 《地藏經》「念佛度亡」之文略講
  92. 口稱成因由法德
  93. 念佛與佛,機法一體
  94. 淨土法門的大根大本
  95. 何謂「一心不亂」?
  96. 略談念佛方式與莊嚴道場
  97. 極樂無為涅槃界
  98. 如何真正紀念「彌陀聖誕」
  99.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
  100. 為迴龍寺常住僧眾開示
  101. 淨宗宗旨與敦倫盡分
  102.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略講
  103.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問答)
  104.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開示)
  105. 淨土宗的幾個名詞略釋
  106. 成佛如林的法門
  107. 善導大師-《觀經疏》大願業力與《大經》三誓偈
  108. 善導大師-略說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109.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五)
  110.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四)
  111.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三)
  112.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二)
  113.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一)
  114.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四)
  115.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三)
  116.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二)
  117.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一)
  118.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四)
  119.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三)
  120.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二)
  121.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一)
  122. 《易行品》概說
  123.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二)
  124.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一)
  125.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三)
  126.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二)
  127.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一)

宗風

  1. 宗風學習(七)
  2. 宗風學習(六)
  3. 宗風學習一~五

臨終開示

  1. 臨終的殷切勸導叮囑
  2. 娑婆旅程盡,辭別歸蓮鄉
  3. 信順彌陀救度

訪問篇

  1. 輔仁大學宗教系所師生參訪慧淨法師記
  2. 傳承的路_與越南團法師談話

問答

  1. 為善導寺幹部蓮友開示(問答)
  2. 他力與因果,有矛盾嗎
  3. 他力的念佛就是隨緣的念佛?
  4. 如何從自覺愚惡契入彌陀的救度
  5. 於福州答蓮友問
  6. 於弘願寺答僧眾問

第十八願善導釋

  1.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十)
  2.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九)
  3.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八)
  4.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七)
  5.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六)
  6.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五)
  7.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四)
  8.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三)
  9.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二)
  10.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一)
  11.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
  12. 第十八願善導釋(九)
  13. 第十八願善導釋(八)
  14. 第十八願善導釋(七)
  15. 第十八願善導釋(六)
  16. 第十八願善導釋(五)
  17. 第十八願善導釋(四)
  18. 第十八願善導釋(三)
  19.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
  20. 第十八願善導釋(一)

淨土法門的核心

  1.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十)
  2.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九)
  3.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八)
  4.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七)
  5.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六)
  6.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五)
  7.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四)
  8.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三)
  9.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二)
  10.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一)
  11.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
  12. 淨土法門的核心(九)
  13. 淨土法門的核心(八)
  14. 淨土法門的核心(七)
  15. 淨土法門的核心(六)
  16. 淨土法門的核心(五)
  17. 淨土法門的核心(四)
  18. 淨土法門的核心(三)
  19.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
  20. 淨土法門的核心(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四、憶與念
  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三、念者今心也,黏著不能忘
  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二、閉關念佛的苦惱者
  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一、念佛先要認識佛
  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現往東方的佛
  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令眾成佛的佛
  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使凡入報的佛
  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報身報土的佛
  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諸佛證誠的佛
  1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臨終來迎的佛
  1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親近增上的佛
  1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身心無礙的佛
  1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息三塗的佛
  1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無礙的佛
  1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唯攝念佛的佛
  1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遍照的佛
  1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名號的佛
  1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名體一如的佛
  1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依正不二的佛
  2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
  2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
  2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為作大安的佛
  2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召喚眾生的佛
  2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不擯眾生的佛
  2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代眾受苦的佛
  2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以身為質的佛
  2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急救溺水的佛
  2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平等救度的佛
  2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主動救度的佛
  3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地獄的佛
  3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救世法王的佛
  3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眾生的佛
  3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阿彌陀佛,是一尊為大施主的佛
  3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惠利群生的佛
  3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八)
  3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七)
  3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六)
  3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五)
  3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四)
  4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三)
  4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二)
  4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一)
  4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
  4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九)
  4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八)
  4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七)
  4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六)
  4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五)
  4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
  5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
  5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
  5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一)
  5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目錄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信受彌陀救度

       ——慧淨上人2013年5月19日講於合肥寶文國際大廈


 

       我們這個法門,是傳承善導大師的法脈,善導大師是淨土宗開宗立教的祖師。淨土宗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當中最大的一個宗派,它的特色就是容易。

 

       怎樣容易呢?即使不識字,沒有文化深入經藏,乃至根機很低劣,或者士農工商三百六十行,忙忙碌碌沒有時間,也都能念佛。人人都可以念佛:小孩子也可以隨著念;病床上的病人,嘴巴可以念,心中也可以念;乃至鸚鵡也會依樣畫葫蘆地隨人念佛,甚至其他動物,只要把佛號聽進心中,也能夠解脫。任何時間、地點,做任何事,都能念佛,不用特別花費時間、花費精神,更不用花費錢財,有百益而無一害。只要專心念佛,煩惱、妄念就會慢慢減少。

 

       這就是淨土宗的特色:念佛很容易。之所以容易,是因為有阿彌陀佛可以依靠。阿彌陀佛固然最尊無比,但是他主動地來到我們身邊,很親切、很和藹地呵護我們,照顧我們,甚至合掌拜託我們依靠他。依靠的方法,就是念他的名號。念佛,就是在依靠阿彌陀佛的大慈悲、大智慧、大願力、大功德力。

 

       念「南無阿彌陀佛」最容易,最殊勝,沒有任何限制和忌諱。不清淨的地方,念佛會消除污穢,帶來清淨;不吉祥的地方,念佛可以給當地帶來吉祥,帶來安穩。

 

       如果遇到災難,比如地震、水災、火災、風災、車難、空難,所有的災難,只要虔誠念佛,百分之百都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所謂「人有誠心,佛有感應」,只要虔誠念佛,我們所求的事情自自然然都會獲得圓滿。

 

       八大宗派的所有法門當中,只有淨土法門是救度的法門,所以淨土法門能夠普遍化、庶民化,深入民間,遍及各個角落,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人修萬人去。不管是上等根機的,還是中等、下等、下下等根機的,只要專修念佛,阿彌陀佛都能救度。阿彌陀佛的慈悲、大愛是平等的,沒有選擇的,就像一顆能治萬病的藥,藥不會選擇是善人還是惡人、出家眾還是在家眾、會不會修行、清淨還是污穢:這就是彌陀的慈悲願力。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裏以最恭敬、最崇高的用語來讚歎阿彌陀佛,說:

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中的王,十方諸佛是不能比的。阿彌陀佛的光明是十方諸佛之中最尊、最崇高的。彌陀光明的作用是什麼?就是攝護我們念佛人。不管智愚善惡、男女老少,只要念佛,當下就蒙受彌陀光明的攝護。因此,念佛不只是將來可以解脫生死輪迴,現生也可以得到種種利益。

 

       淨土宗的宗旨有四句話: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

 

       「信受彌陀救度」,完整地講就是:信受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救度。信受彌陀救度,能夠離開種種苦,獲得種種樂。

 

       佛教有兩個根本支柱:慈悲和智慧。慈悲,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如果沒有慈悲,就沒有佛教。智慧是漢語意譯,梵語音譯是「般若(bō rě)」,「般若」不同於世間普通的聰慧,它是通達真理的無上妙慧,為區別於一般所指的聰慧,故用音譯。智慧,容易和世俗的學問、知識或者哲學的領域混淆,其實它就是般若。慈悲和般若這兩大支柱,缺少一個就不成為佛教。

 

       阿彌陀佛的救度,也是建立在慈悲和般若之上的。只有慈悲,沒有般若,慈悲就成了世間的善事、一般的愛心;只有般若,沒有慈悲,也只不過是小乘的自了漢,沒有發起慈悲之心,沒有「自信教人信」。所以,慈悲和般若是缺一不可的。慈悲是「有」,悲憫一切眾生;般若是「空」,空是無,就是不執著,是悟道、明心見性所證悟到的空性。有和無,不是衝突、矛盾嗎?其實不衝突,不矛盾。慈悲建立在空性上,越是領悟空性,越是般若高深,慈悲就越加廣大。阿羅漢已經超越生死輪迴了,但是所證悟到的空性還不徹底,所以慈悲很狹窄,談不上慈悲;菩薩證悟人空、法空,所以他的慈悲心就廣大;而佛已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功德圓滿了,所以他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慈悲的定義是什麼呢?《觀無量壽經》裏說: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也就是說,慈悲就是佛心,佛心就是慈悲。慈悲是不分對象的,它不是建立在感情或理論基礎上的,而是自自然然救度一切眾生。

 

       慈悲也是萬善的根本。我們說「百善孝為先」,可是,還有比孝更重要的,就是慈悲。慈悲也是眾德伏藏——所有善根福德的寶藏,都藏在「慈悲」兩個字裏。慈悲是善中之王,慈悲是一切眾生的歸依處。我們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而慈悲就是佛心,那我們歸依佛,不就是要歸依慈悲嗎?所以說「是一切眾生的歸依處」。所謂「慈悲就是佛道的門戶」,而歸依只是學佛的第一步,是先肯定自己信仰的方向;如果談到修行,就要生起慈悲的心,才能進入佛道的門戶。

 

       經典上說,慈悲和我們很親,重於骨肉。我們的生命有兩種,一種是肉體生命,一種是法身慧命。肉體生命有生有滅,就是有死亡;法身慧命就是佛性,佛性是不生不滅、永不死亡的。如果我們以慈悲為生命,重視慈悲超過重視肉體,這種心念就可以使我們生生世世與慈悲相隨不離。也就是說,即使肉體的生命已經死亡了,含藏慈悲的生命也不會死亡,它將隨著我們投生轉世。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

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這是對慈悲的定義。慈悲,有小慈悲、中慈悲和大慈悲。大慈,是讓眾生獲得安樂;大悲,是拔除眾生一切痛苦。

 

       我們人道眾生有什麼痛苦呢?經典上說人間眾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生、老、病、死四種苦;恩愛的人離別的痛苦;不喜歡見到的人,卻偏偏要在一個屋簷下相處的苦;三餐不能溫飽,或者願望不能達到,求不得也是苦:這七種苦大家能夠理解。第八種苦,就是五蘊熾盛苦,這是最根本的苦。五蘊就是煩惱,一切的苦都是從五蘊所產生的。

 

       佛的大悲,要拔除我們這些苦,使我們能夠斷除煩惱,脫離苦海;佛的大慈,要令我們離開三界輪迴,得到成佛的樂:這就是「拔苦與樂」。

 

       《十地論》裏說:

慈者,同與喜樂因果故;悲者,同拔憂苦因果故。

 

       大慈,是給眾生安穩、快樂,給眾生喜樂的因和喜樂的果;大悲,是拔除眾生痛苦的因和痛苦的果。痛苦的因,就是五蘊熾盛,就是煩惱;因為有煩惱,所以造作種種罪業,然後受輪迴的種種痛苦:這叫作惑、業、苦。惑,就是煩惱;業,就是行為,種種的罪業;苦,就是六道輪迴的果報:三者互相迴圈,結成一體,互為因果。

 

       慈悲,大約有五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這句話出自《無量壽經》。我們看得到的人類,以及動物,比如飛禽、走獸、水族,還有看不到的地獄、餓鬼道的眾生,乃至天上的天人,阿彌陀佛都看成是自己,所以說「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也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教常常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但對一般人而言,已經成為一句口頭禪了。為什麼成為口頭禪呢?因為只是說說而已,一點都做不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佛的境界,能夠體現「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所有眾生看成他自己,不管是聖人、凡夫,善人、惡人,出家、在家,會修行、不會修行,清淨、不清淨,都看成自己,阿彌陀佛對眾生沒有親疏、愛憎的分別,一視同仁,平等,沒有差別。這就是「無緣大慈」,不講條件,愛護一切眾生。「同體大悲」,就是阿彌陀佛和我們是一體的。《阿彌陀經》說,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變化的種種鳥在說法,其中有一種鳥叫作共命之鳥。共命,就是共同一個身體,兩個生命、兩個頭。假設一個頭會吃東西,而另一個頭不會,那麼,這個頭所吸收的養分,另一個頭也能得到。阿彌陀佛把眾生看成自己,眾生的任何痛苦,阿彌陀佛都同心、同感、同受。這就是阿彌陀佛的悲心,就是「同體大悲」。阿彌陀佛把一切眾生都看成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譬如手和腳同是身體的一部分,如果手碰到了火,就要快步離開;腳被刺痛了,就要趕快用手把刺拔掉。

 

       我們只有造罪造業的力量,沒有修行的力量。可是阿彌陀佛和我們同體、同感,只要我們信受阿彌陀佛慈悲的救度,我們的罪業就由阿彌陀佛來承擔,我們離開六道生死輪迴,阿彌陀佛為我們負責。

 

       每個眾生現在所受的果,都是過去世以及今生自己種下的因所造成的。所以,我們要坦然面對現前的境界,而不是自己希望的境界。對現前境界要坦然接受,不要去抗拒它,這樣就不會苦惱。種種災難、痛苦,我們沒辦法消除;可是阿彌陀佛有辦法,而且能夠百分之百徹底消除。

 

       我們生生世世以來所欠的種種債,譬如殺生的債、吃肉的債——我們曠劫以來所殺的生命、所吃的肉,可以說無量無邊。這些債誰來還?我們還不起。只有完全靠佛,阿彌陀佛能輕而易舉地替我們償還。這就是阿彌陀佛的慈悲所在。

 

       我們還欠人家什麼債?譬如偷盜,欠債不還,殺人越貨,欺騙人家的感情,侮辱人家,侵犯人家的身體,背後說人是非,誹謗人……殺盜淫妄,生生世世以來,乃至今生今世,累積起來的罪業無量無邊。《華嚴經》說,如果我們的罪業有體相,盡虛空不能容受。想起來真是可怕,我們的罪業,居然那麼廣,那麼多,那麼大,大到盡虛空都容納不了,真是無法想像!

 

       我們是什麼面貌呢?善導大師說,我們是罪惡生死凡夫。如果沒有離開三界六道輪迴,沒有斷除貪瞋癡,再怎樣修行、行善積德,仍然是罪惡生死凡夫。即使圓滿五戒,下輩子生為人;圓滿十善,下輩子生欲界天;圓滿慈悲喜捨,有禪定功夫,到達色界天、無色界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還是罪惡生死凡夫。為什麼?因為煩惱沒有斷,業障沒有完全消除,還沒有達到業盡情空,壽命一到,還是去輪迴六道,還是一樣會造作殺盜淫妄的罪業,所以仍是罪惡生死凡夫。

 

 

第二個要點,「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這也是《無量壽經》中講的。阿彌陀佛主動承擔一切眾生的所有苦惱和罪業,這叫作「荷負群生,為之重擔」。阿彌陀佛成佛之前,累生累劫都在為我們承受重擔。我們所造殺盜淫妄的罪業無量無邊,應該墮落地獄,但是阿彌陀佛卻代替我們下地獄受苦。《華嚴經》說:「我寧獨受如是眾苦,不令眾生墮於地獄。」我寧可代替眾生——我的幼子,到地獄受苦,不可以讓我的幼子受地獄之苦。《華嚴經》又說:「以身為質,救贖一切惡道眾生,令得解脫。」以自己做人質,代替眾生到地獄受苦;在地獄做人質,讓眾生離開地獄。所以生生世世、世世生生以來,阿彌陀佛都在「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淨宗法師曾經引用一個故事來解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有一個基督教的信徒,生到天堂之後很高興,很感謝上帝。然後回頭看看自己在世間一生所走過的路,都有上帝和他在一起,一路上都有四個腳印。突然,他發現有一段路只有兩個腳印——那正是他人生最坎坷、最痛苦的時候,「這個時候上帝怎麼離開了我呢?」他就向上帝訴苦、抱怨。上帝說:「那兩個腳印是我的。因為在你人生最痛苦的時候,你承受不起,所以我把你背在肩膀上。」這個道理,在《無量壽經》裏講得很清楚,就是「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第三個要點,「全力以赴」。

       積極主動、毫無保留地規劃救度眾生,使眾生能夠離苦得樂,這個過程是付出全身心的。

 

 

第四個要點,「特憐惡人」。

       特別悲憫罪惡的人,也就是說,雖然是一視同仁、平等沒有差別的慈悲,可是阿彌陀佛對於造罪造惡、現前受苦受難的眾生,特別悲憫,《菩薩地持經》裏說:「菩薩於惡人,所起慈悲心,深於善人。」對於順從自己的,固然會悲憫,但是對於不順從、忤逆、反叛自己的,佛菩薩更加悲憫。凡夫之愛是:你愛我,我也愛你;有一天你不愛我了,我也不愛你;或者你忤逆我了,我就會憎恨你。所以佛陀說愛和恨是一體的,愛能生恨,恨也能生愛。

 

       所謂愛,其實是執著,也就是情執。愛有種種:
       親愛,對於有血緣關係的人——父母、兒女、兄弟,這一種愛。
       友愛,對朋友的愛。
       欲樂,對於特定的某一個人產生愛情。
       愛欲,建立在男女性關係上的情愛。
       渴愛,對某一種愛非常執著,執著到成為癡,所以渴愛也叫作癡愛。渴愛是每個人的本質。由於渴愛,就會產生無邊無盡的痛苦。

 

       聖道門行者,如果想通過自己的力量,解脫生死輪迴,必須把這些愛通通斷除。這些愛對修行來講就是毒藥,障礙解脫。

 

       反觀自省,其實大家的愛都很深,即使出家了,甚至入深山修行了,也還是一樣。修行再高,上生到天堂,還會墮落。所以,釋迦牟尼佛說:「從天生地獄,從地獄生天。」生在天堂,壽命盡了,剛好地獄的果報到了,就會墮到地獄;地獄的果報盡了,剛好天堂的果報來了,就上生天堂。善、惡,天堂、地獄,其實都是一體的,猶如手掌的兩面——手心手背而已。

 

       佛陀又說:「雖復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三惡道中。」意思是:禪定功高,又有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因此,果報就是出生在色界天、無色界天;如果禪定更加高深,就出生在非想非非想天,壽命是八萬四千大劫那麼長,但是命終還墮三惡道中:就是這麼不究竟、不圓滿。

 

 

第五個要點,慈悲是清淨無染的。

       阿彌陀佛雖然平等無差別地把所有眾生看成自己,慈愛眾生,悲憫眾生,但是沒有執著心,也沒有名利心,所以是清淨的,不受種種污染。

 

       人生無常。有一句話說:「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這是很無奈的。還有:「父母恩深終須別,夫妻義重也分離;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這些句子能夠讓我們體會無常。有了無常觀,就會發起菩提心,就會去尋找解脫的方法;有了無常觀,就會體悟到:原來世間的一切都不是真實的。

 

       真實有一個定義:不變,永恆存在。世間有永恆存在的東西嗎?沒有!身體有生老病死;感情有情天欲海,也有反目成仇。凡是存在的,就沒有不是無常的。不管是有形的物質界,還是無形的精神界,都是無常的。身體細胞會新陳代謝,會生老病死;物質會生滅變異、成住壞空。太陽系總有一天會爆炸,銀河系也是一樣。我們會想「那是很久以後的事啊」,無論時間有多久,想想都很可怕。八萬四千大劫這樣的壽命長不長?很長,但只要有壽命,就是短命。台語有一句話說:「總有一天等到你。」等到我們的時候,我們要到哪裡去?到三惡道。所以必須尋求真實。

 

       真實,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我們的佛性。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但是我們被貪瞋癡掩蓋得太深了,因此,我們的起心動念無不是從貪瞋癡所流露出來的,所以很可悲。無論我們怎樣行善積德,佛陀都說這是有漏之善,善導大師說這是雜毒之善,曇鸞大師說:

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       

 

       我們人間、天上所累積的因,所獲得的果,都是顛倒的。所謂顛倒,就是不順法性;不順法性,所以就顛倒了;因為顛倒,所以不真實,就是虛假的。

 

       「信受彌陀慈悲救度」,接下來解釋「信受」這兩個字。

 

       信有最基本的兩個概念,就是信用和誠信。這是儒家五常之一,所謂「人無信不立」。信也是相信之意,相信客觀事實的存在。這個相信,在佛教裏很重要。《華嚴經》有一首偈說: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也就是說,信是修道的根本,沒有信,就沒辦法修道入道;信是一切功德的母親、來源,所有的善根因為有了信才會生長。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裏說: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佛法的功德很廣大,但如果沒有信,就得不到佛法的功德。佛教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五戒十善能夠獲得人間天上的果報。但如果不相信,就沒有原動力去實踐它,所以信仰就是力量。

 

       以淨土法門來講,信就是明信佛智,不懷疑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力量。如果說「根機銳利、有修行的人,阿彌陀佛有力量救度;可是我根機這麼低劣,罪惡滿身,可能阿彌陀佛會把我遺棄,沒有力量救度我」,這樣想就是疑惑佛智。龍樹菩薩有一首偈說:

若人種善根,疑則華不開;信心清淨者,華開則見佛。

 

       信受彌陀的救度,不懷疑,一到極樂世界,當下就花開見佛,身相光明和大菩薩一樣。

 

       「信受彌陀救度」的「信受」二字,出自《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講的是阿彌陀佛的救度。阿彌陀佛的救度方法在哪裡呢?只要信受,念他的名號,就能現世安穩利樂、將來解脫生死輪迴。這不只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也是十方諸佛異口同聲所說的。所以,釋迦牟尼佛囑咐、叮嚀舍利弗尊者說:

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你們都應該信受我所說的話,以及十方諸佛所說、所證誠、所讚歎的。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尊者的叮嚀、勸導,就是對十方眾生的叮嚀、勸導,要十方眾生都信受彌陀救度。

 

       《阿彌陀經》最後說:

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聽聞釋迦牟尼佛闡釋彌陀的救度,大家都歡喜信受,然後頂禮,各自念佛而去。所以信受彌陀救度,就是《阿彌陀經》所講的「信受我語」「歡喜信受」。

 

       信和疑是相對的,信是毫無疑惑的意思。下面用四點來說明:


(一)信而不疑:徹底相信,沒有絲毫的疑惑、懷疑,沒有不清楚的地方。


(二)疑而不信:完全懷疑,完全否定,不接受,不相信。


(三)半信半疑:有很多學佛者,甚至念佛者,都是半信半疑的。雖然相信,但是也打一個問號:真的是這樣嗎?


(四)不信不疑:就是不相信,也不懷疑。這就有矛盾了,所謂「信者不疑,疑者不信」,不信就是懷疑,不懷疑就是相信,怎麼會不信不疑呢?因為他對這件事情漠不關心——對學佛、對佛教、對阿彌陀佛的救度,他根本不關心。

 

       信,如果成為自然,就無所謂信還是疑,本來就是如此。因為不明了,有所懷疑,所以才要用信來對治。如果曉得事實就是如此,就無所謂懷疑不懷疑,也就無所謂相信不相信了。

 

       大部分的人都是半信半疑。那怎麼辦呢?就要有理有事。理論不如證據,事實勝於雄辯。理和事互相對照,就能讓半信半疑的心徹底無疑。徹底無疑,就會歡喜信受,而不會勉強信受,或者是苦苦惱惱地信受;也不會雖不滿意,但可接受。這時候的念佛,就會自自然然,歡歡喜喜,越念佛越有滋味,法喜充滿。所以,信受的「信」,也有信仰之意——信而仰。

 

       經典上講極樂世界有怎樣的快樂,阿彌陀佛怎樣慈悲,念佛會得到怎樣的利益,這是從理上來講的。事,就是事相,也就是例子、故事。念佛消災免難、得到種種利益的故事,我們一看,就能產生信心。譬如:念佛人命終往生的時候,看到阿彌陀佛來迎接,看到蓮花,看到光明,聞到香味;往生後全身柔軟,面貌端莊,安詳。看這一類事蹟,就能建立念佛的信心。理論講得天花亂墜,如果沒有證據,也只是紙上談兵。

 

       現在講幾個證據。

 

       天津有位女居士,法號佛慈。她是藥劑師,在醫院工作。她認識一對開腳踏車修理店的夫妻,先生姓馬,是個敦厚樸實的人。有一天,馬太太打電話來,說她的先生得了癌症,已經是晚期了,是否該去醫院接受手術治療。佛慈考慮到對方家裏比較貧困,又是癌症晚期,如果住院,有可能人財兩失,所以建議說:「小病求醫生,大病求往生;與其進入醫院,不如進入佛門。念佛,靠阿彌陀佛的救度,往生極樂世界,徹底了脫病苦。」馬太太就和丈夫商量,最後選擇念佛,讓阿彌陀佛救度。

 

       佛慈剛學佛不久,所以她請了一位老居士為馬先生開示。這位老居士很懇切地介紹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安樂,無有眾苦,介紹往生成佛的利益,介紹阿彌陀佛的慈悲以及念佛的方法,同時給他講很多念佛往生的事例。馬先生越聽越歡喜,當下信受,當下就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幾個月後的一天,馬先生對家人說:「明天早上八點鐘,我就要往生極樂世界了。」第二天早上起床,馬先生洗澡換好衣服,就坐著念佛。他的家人說:「你躺著念不會累。」馬先生說:「沒關係,我坐著不累。」就這樣念著「南無阿彌陀佛」,念著念著,呼吸逐漸微弱,聲音越來越小,八點鐘準時往生了。

 

       家人把他的身體放平,他的身體軟綿綿的,面貌非常安詳。一般來說,癌症晚期會很痛苦,死的時候往往臉色猙獰,恐怖難看,身體僵硬;可是他因為念佛,不但沒有癌症晚期的痛苦,而且相貌安詳,身體柔軟。

 

       我們都希望臨終能夠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順利、安然地往生極樂世界——修行人無非是盼望這樣。對於馬先生來講,他達到了。那他有歸依嗎?沒有歸依;他有其他的修行嗎?沒有;他有深入經藏嗎?也沒有。他憑靠的是什麼?就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他什麼都不會,正因為什麼都不會,所以就老老實實地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或許有人會問:「因為他念佛好幾個月了,所以才有這些往生瑞相;如果平常沒有遇到念佛,臨命終才遇到,也能夠往生嗎?」也能夠往生。

 

       幾年前,臺灣有一位姓楊的老居士,一輩子很辛苦地撫養了九個兒女。九十二歲那年,他身染重病,已經病入膏肓,沒辦法醫治了,但意識很清楚。他有一個外孫女是學佛的,外孫女就請師父到他的病房,為他歸依。師父很耐心地為老居士描述六道輪迴的苦,極樂世界的樂,阿彌陀佛的慈悲,同時講解念佛的方法。老居士一聽就很高興,全心全意求生淨土,虔誠地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間斷,親人也在旁邊陪著他念佛。

 

       他的一個兒媳婦念得打盹了,睜開眼睛時,看見他正雙手合掌,好像是在膜拜,就問:「公公,你怎麼了?」老居士就說:

       「阿彌陀佛已經來過兩次了,我已經答應隨阿彌陀佛去極樂世界了。有阿彌陀佛,你們以前怎麼都沒有對我講?」

 

       他的意思是說:在剛剛念佛當中,阿彌陀佛已經來了兩次,他已經答應了阿彌陀佛。答應了什麼?答應了阿彌陀佛的救度,而不是要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您慈悲憐憫我,地獄之火燃燒過來了,閻羅王派來的黑白無常,手拿著鐵鏈,還有枷鎖,要來抓我了,求求您來救我!」不是這樣的。是阿彌陀佛來求他:「某某人,你現在陽壽已盡,就要去受輪迴的果報。現在你念佛,我來救你,請你讓我救度吧。」老居士有點抱怨地說:「既然有阿彌陀佛,你們以前也沒有對我講,一直到現在我要斷氣了,才知道有阿彌陀佛。如果這個時候我不曉得念佛,豈不是就要墮落了嗎?」就有這種含義。

 

       之後就繼續念佛,念著念著,慢慢地就斷氣了,安然往生了。

 

       這顯示什麼呢?顯示阿彌陀佛救度眾生,沒有拋棄任何一個人,使人人都有往生成佛的希望。平生念佛,平生就已經有希望了;臨終才念佛,也來得及,也有希望。

 

       或許有人說:「念佛是為了往生而念的,臨終的時候再念,我們現在不用念。」不是這樣的。念佛,現生就能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2001年,四川有一位羅居士,二十幾歲到南非打工。臨出門的時候,他媽媽就拿出一張佛卡,叮嚀兒子說:「你把佛卡放在皮夾裏,下班回來把皮夾放在桌上,上班把皮夾帶在身上,阿彌陀佛就和你在一起,不管你到哪裡,做什麼事情,阿彌陀佛都跟你同出同入。這樣,媽媽念佛,不管你到哪裡,都能跟你感應道交。」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佛卡帶在身上的好處、念佛的好處,他通通不懂;但出於對母親的孝心,他就把佛卡放在皮夾裏,皮夾一邊是佛卡——阿彌陀佛像,一邊是父母的相片。他每次翻開皮夾,都會合掌對著相片說:「媽媽,我不會辜負您的期望,我會好好努力,有所成就回來見您。」然後就念三句佛號。

 

       那年的12月25日,耶誕節放長假,他們幾個年輕人開一部廂型車,出外旅遊觀光。這部車是八座位的車,但是他們擠進了十五個人,擠得一車滿滿的。

 

       因為南非的高速公路又寬又平,車也不多,年輕人喜歡刺激,所以他們越開越快,興奮地叫喊著「150公里,170公里,190公里,200公里,205公里啦……」結果樂極生悲,時速205公里的時候,正好是下坡路,又是轉彎,整個車子就拋了出去,好像拋繡球一樣,翻轉了很遠。十五個人,十四個當場死亡,只有羅居士既沒有死,也沒有受重傷,只受皮肉之傷。因為事出太突然了,羅居士說,當時他頭腦一片空白,只喊了一聲「媽」,就看到一道光明把他包住。他在極度驚嚇當中大難不死。

 

       大家紛紛議論:那種大災難,大車禍,理當不能存活,至少也是重傷,可是他只是皮肉傷而已;而且有一道光明把他包住,這肯定是他身上的佛卡護著。所以,在那裏打工的大陸過去的人都在找佛卡,只要是佛身像、菩薩像,都剪下來帶在身上。

 

       臺灣有位賴教授,那個時候常常到南非的南華寺(是佛光山建的,請賴教授去設計的)。賴教授把這件事情講給我聽,我們就印了兩萬張佛卡送到南非結緣。

 

       羅居士的生命,是阿彌陀佛救回來的。他感恩阿彌陀佛,就給自己取個法號叫佛恩。一有時間,他就到南華寺當義工,打掃衛生,整理環境。逢人就熱心地講他大難不死的經歷,然後奉上一張佛卡。

 

       人最寶貴的就是生命,最悲慘的就是失去生命。羅居士的生命能夠被救贖回來,這就是念佛的現世利益。

 

       羅居士的再生,是怎麼來的?用金銀財寶交換來的嗎?不是;是他的大修行功德帶來的嗎?也不是;是靠閻羅王的赦免嗎?也不是。那是靠什麼?靠他每天合掌念三句「南無阿彌陀佛」!可見,念佛比賺錢可貴,比金銀財寶貴重,甚至比朝山、拜懺、誦經、參禪打坐等都要殊勝。因為那些,我們根本做不來,而且即使有那些功德,也未必能消除生死的大災難。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雖然只是六個字,但是彌陀本身的功德、能量都在這六個字裏;我們一念,阿彌陀佛就能聞聲救苦,應聲即現,光明攝取、保護我們。羅居士念了,救了他的生命。同時,這也有他母親念佛的功德在裏面。心愛的兒子到異國他鄉工作,母親怎能不想念?心都在兒子身上,念念之間她的功德都會庇佑兒子。所以自己念佛,親人也能夠平安。

 

 

淨宗法師開示

       剛才,上人引經據典地作了慈悲的開示。上人的講解,如果記錄成文字再來讀,就會覺得法味無窮。今天上人講得很懇切,我聽了上人的講解,談談我的一點感受。

 

       上人給我們的開示,最突出的一點就是要理解慈悲,要抓住慈悲。我們可能聽不懂多少,但「慈悲」這兩個字對我們很重要。以後所有的事情,就多從慈悲的角度來考慮。譬如說,念佛了,還有很多事情做不到,很擔心,比如有的蓮友還沒有吃素,這時就要想到阿彌陀佛很慈悲,不嫌棄。一旦想到佛,從慈悲來考慮,心裏就會有安慰,就會有喜樂。如果有人說「你歸依沒幾天,念佛也不多,往生西方有分嗎?」你就回答他:「因為阿彌陀佛很慈悲,他慈悲我,所以我有分。」這樣就是活在彌陀慈悲的大愛、光明中,心裏就很踏實,很坦然。對家人、對周圍的人要怎麼做呢?要慈悲。這樣,整個人生就改變了。念佛的時候,就想到「佛對我慈悲,那我也要對人家慈悲一些」。這樣,人際關係就會很和諧。

 

       告訴大家一個簡單的念佛方法,在座的大都是初學佛的蓮友,我不能提太高的要求,就以最低標準:每天早晚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念得越多越好。怎麼念呢?如果睡懶覺,就躺在床上默念也沒有關係;起床了,就念十聲。

 

       我們的心,就像大地一樣,每天早晨起來要開光。怎麼開光?從頭頂開到腳底,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讓佛的光明來到我們的心中,讓我們的心地充滿佛光。我們還沒起床,佛光已經照耀了我們一天的前程,這一天就會充滿希望,充滿光明,前途一片光明。然後你再起床,把窗簾一打開,讓陽光照進來,房間裏面也開了光明。所以,這是一個好兆頭。在佛法的光明當中,邁向新的生活,開始新的生命,讓佛的光明照耀你的一天。這樣,既簡單,又吉祥,又幸福,有好的開端,就是好的兆頭。好的兆頭,不是出門遇到什麼,而是早上一醒來,一睜開眼就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給一天的生活定下基調,開啟光明的前途。

 

       經過一天的工作,就會有煩惱,收了很多塵埃。我們不可以把煩惱塵埃像病毒一樣帶到明天,當天晚上就要消毒。下班回家了,就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睡前再念十聲,讓我們的心得到安歇和滋養。這十聲佛,是給疲憊的心靈一張溫暖的床,是一個歇息的地方,可以讓我們清淨。

 

 

這是最簡單的早晚十聲念佛法。

       如果你連早晚十聲佛都念不了,就沒辦法念佛了。這是最簡單的,從早念到晚,從晚念到早。當然,白天有時間都可以念佛。這樣,我們每天都活在佛法的光明當中:早上念十聲佛,是一個好兆頭,得到一天的光明喜樂;晚上念十聲佛,是打掃心靈,是給我們心靈的營養大餐,讓它歇息,吉祥入夢,睡得安穩。第二天早上起床,精力又很充沛,再念十聲佛。這個簡單又殊勝的念佛方法,供養給大家。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