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證.祖傳

  1. 《阿彌陀經》以十方眾生為對象
  2. 必得超絕去之義
  3. 《小經》要文三譯對照
  4. 人身難得之喻
  5. 聖淨二門判
  6. 《往生論註》要點
  7. 《小經》要文善導釋
  8. 法然上人釋「第二十願」的屬性
  9. 皈依即是求救護
  10. 彌陀之救度
  11. 此修福因,彼得樂果
  12. 法照大師《五會念佛讚》之偈摘要
  13. 「乃至十念」即是「稱名念佛」 的經證與祖傳
  14. 彌陀「本願」二字之根據(抄要)

淨土宗教理

  1. 尋求法門
  2. 淨土宗概念
  3. 淨土宗的創立與流變
  4. 機法深信淺說( 五 )
  5. 機法深信淺說( 四 )
  6. 機法深信淺說( 三 )
  7. 機法深信淺說( 二 )
  8. 機法深信淺說( 一 )
  9. 曇鸞大師之彌陀佛身觀
  10. 淨土宗義略說
  11. 淨宗原理:二願和合
  12.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
  13. 南無阿彌陀佛之簡釋
  14. 「南無阿彌陀佛」略解
  15. 淨土宗是彌陀之迴向
  16. 往生極樂的條件
  17. 彌陀名號
  18. 彌陀淨土之相
  19. 本願稱名,非定非散
  20. 兜率極樂優劣比較
  21. 阿彌陀佛 名體一如
  22. 「憶念」之義
  23. 「念」之義
  24. 彌陀淨土的特性----超
  25. 阿彌陀佛願力的根本特性
  26. 《往生論註》「讚歎門」解釋
  27. 彌陀願心的根源——《無量壽經》「讚佛偈」
  28. 四十八願分類
  29. 念佛四德
  30. 佛教的核心教理與往生淨土
  31. 「見佛」論
  32. 認真去做時
  33. 大慈悲五要點
  34. 淨土起信
  35. 彌陀夢中顯明攝取之義(唯蓮房典故)
  36. 乘佛願力 凡夫入報
  37. 往生要關
  38. 彌陀.本願.淨土
  39. 譬喻
  40. 本願之念佛

規約 

  1. 敬致淨土宗教團出家眾
  2. 手機的規範
  3. 善待老人
  4. 淨土宗教團僧眾共住規約
  5. 僧眾外出弘法共勉事項
  6. 杜氏家廟念佛超薦儀軌
  7. 僧誡
  8. 淨土宗念佛會共修須知
  9. 念佛超薦儀軌

我的命盤

  1. 我的命盤──復興淨土宗與鐵版神數的奇驗 (三)
  2. 我的命盤──復興淨土宗與鐵版神數的奇驗 (二)
  3. 我的命盤──復興淨土宗與鐵版神數的奇驗(一)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編述
top

編述

我的命盤──復興淨土宗與鐵版神數的奇驗 (二)

  三、第一次算

  民國一○四年(2015)10月1日,星期四,我人在臺北淨土宗教團,得知新北市某地有人從事鐵版神數的推算,於是撥了通電話詢問:「算一次的潤金(費用)多少?現在有時間嗎?」對方答道:「有,你現在可以過來。」我便立刻動身前往。

  抵達後,進入他的小店,坐上方桌前的椅子。我先將潤金遞給他,他點收後默默收進抽屜,全無寒暄,也不閒聊,開口便說:「請將你的生辰八字寫給我。」我依言寫下,他隨即在紙上排了一個卦,然後開始撥算盤進行考刻。

  他說:「我報條文的編號,你依號碼去翻書,若內容與你相符,就說『對』,我便繼續推算;若不符,我就改變刻分再算。」

  這位算師屬於「南派」,桌上擺著十三本條文書,每本各有一千條,第十三本則只有四十三條,總計一萬二千零四十三條,每條皆有編號與命文。

 

  考刻

  第一條出來的條碼是3674,就在第三本,三千六百七十四條的地方,我一看,就說「對」。

  「占卜之時,未有洞房之喜」,這是3674的條文,意思是來算命的當下,未有結婚。對我而言,這並不意外,因為我是出家人,身著僧衣僧鞋,未曾婚配。考刻出這一條,似乎也合理。

  接著第二條出來的是12967,在第十二本,我一看,也說「對」。

  「占卜之時,未有兒女」,這是12967的條文。我心想,既未婚,當然沒有兒女,這兩條對於出家人而言都合情合理。

  當然,不是所有出家人都如此。有些人年輕時因緣未熟,曾婚娶生子,甚至退休之後方才剃度出家。因此,這兩條雖準,但尚不驚奇。

  直到第三條出現,我才真正覺得奇妙。

  「兄弟數人我為二」,這是第三條的條文。我家有六個兄弟姐妹,我排行第二。這條文竟準確指出我的排行,實在令人驚訝。而這位算師自始至終未曾向我詢問任何背景資料,包括姓名、籍貫、出家因由,甚至一句客套話都未說。可見這不是「套問」,而是「算出」。

  那一刻,我的心「鐺」地一聲,震了一下,也說:「對。」

  「兄弟姐妹六人,先天定數」,這是第四條。

  我有一兄、兩弟、兩妹,加上我正好六人。命理書中「兄弟」泛指兄弟姐妹,這一條當下鐵口直斷,絲毫不差,奇準無比,令人咋舌。尤其「先天定數」四字,明白指出兄弟多寡早有定數,不多一人,不少一人。可謂「人的命,天註定」,而以佛法來說,「先天」即是自己過去世所造的業力。

  至此,前四條皆準。因為連中四條,他便繼續推算。

  接下來的三條,同樣令人咋舌:

  第五條:「父命牛年生方合。」——準,我父親屬牛。

  第六條:「母命龍年生方合。」——準,我母親屬龍,與父親年齡相差三歲。

  第七條:「父牛母龍,先天定數。」——總結前二條,亦準確無誤。

  連續七條全中,鐵版神數之奇驗,實在令我驚歎。尤其從自己的八字一線牽出父母與六親的緣分,顯示命理並非僅是個人命運的推算,而是一張關係綿密的生命之網,每一條線都精準扣合。父母與六親自有其定數,而他們的命數亦與我息息相關,彼此交織在業力之中。

  算師見已考出正確刻分,便說:「刻分已定,接下來便可開始正式批命。批命需時甚久,你今日先回,下星期一再來。」

  到了下週一再赴約,他說:「還要再考出一條,才能完全確定刻分。」

  「38,三旬外入泮,方合此刻」——這是鐵版神算6244號條文。當我看到這句話的瞬間,心中不禁脫口而出:「太準了!」

  為什麼這條讓我如此震撼?原來這裡的「三十八」,正是我當時的確切年齡。我在三十八歲那年遠赴日本京都遊學,潛心研習淨土宗教理,這完全符合條文中所說的「三旬外」——也就是三十歲以後的意思。而「入泮」一詞,在古代指的是學子前往都城求學、負笈讀書的經歷。此詞恰恰描繪出我前往日本京都這一佛教重鎮求法的經歷,可謂貼切無比。

  鐵版神數的神奇之處正在於此!一般的命理推算,如果能夠斷出「三旬外入泮,方合此刻」這樣的概括性描述,已經足以讓人嘖嘖稱奇了。然而,鐵版神數卻能夠精確地斷出「38歲入泮」這樣具體而微的細節,絲毫不含糊、不籠統。這種精準到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實在是讓人不得不為之震撼驚歎!

  這一刻,我內心升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敬畏之情。這不是巧合,而是某種宇宙間隱而未見的規律正在此處呈現。一種精密至極的命數編碼,像是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妥當。

  他說:「這一條正是關鍵之條,有它,才與你的刻分命格完全吻合。」

  這句話的潛台詞就是:我命中註定三十八歲必須前往京都求法,並非偶然。以「入泮」二字點出我去「遊學」的地方是屬於「都城」的地方,不是一般的地方,與事實百分之百吻合,鐵版神數之神奇可見一斑。當然,我去不是要拿文憑,也不是求一般學問,完全就是為了善導大師這一法脈。京都作為日本淨土諸宗根本道場之地,善導大師法脈在此興盛,我的遊學之行——京都,正是命數中早已安排。

  當然,若換作一般人,這一條也可引申為:三十歲以後事業或學業有成,命格將步入突破發展的階段。此命早年發展緩慢,三十歲後方見轉機。

  他的「考刻」不是那麼完整,只考了七條。理論上,考出了父母卦,還要兄弟卦,兄弟姊妹各個的生肖,這幾個也要考出來方屬完整。他初次只考了七條,今天再加了一條「三旬外入泮」,共計只有八條。雖只八條,但條條準確,猶如鐵證。

 

  批命

  接下來,他就開始批命,共批了二十條。

  第一條:「此刻生人,六親緣稍薄。」

  「六親」泛指父母、兄弟、配偶、子女等親屬;

  「緣稍薄」則表示與親人的因緣較為淡薄,不一定是感情不好,而是聚少離多、助力有限,或彼此聯繫不若常人緊密。

  就我一生而言,確實如此。我當兵退伍之後即外出工作,數年後出家,未曾結婚,也極少與父母兄弟姐妹聯絡。

  然而,在命理中「六親緣薄」並不一定是指缺乏親情,更深層的意涵是:此類人多具靈性,心志超脫,具足出家修行的善根因緣。他們不追逐五欲塵勞,也不為世俗羈絆所困,轉而尋求心靈解脫。反之,六親緣濃之人,往往深受家庭期望與責任束縛,難以全然聽從內心志向。故「六親緣薄」,常是指出家之命格。

  第一條就先出現「此刻生人,六親緣稍薄」的文句,可知開頭的這第一條,是首先就我一生的命格或命運,做總性的說明。

  值得注意的是,命文說「稍薄」而非「薄」,恰好符合我的境遇。雖然我出家修行,但深知淨土宗是僧俗賢愚皆能憑藉阿彌陀佛慈悲平等的救度而解脫的法門,因此我仍藉探親或親友來訪之際,勸導六親信因果、念彌陀、願往生。遇有親人臨命終時,我也會回去做臨終關懷與助念,送其往生淨土。雖不常相聚,卻能以佛法報答親恩,乃至引導六親超脫。因此這裡不說「六親緣薄」,而說「六親緣稍薄」,豈不是很適切嗎?命文之精確,令人歎服。

  批命第一條就出現這樣的詞句,對我而言是百分之百的準確。

  順便講一個典故,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卷一》記載無雲和尚的故事,其中有首偈說:

 削髮辭家淨六塵,自家且了自家身。
 仁民愛物無窮事,原有周公孔聖人。

  「削髮辭家」即是出家修行之意,出家修行正是為了超脫六道生死輪迴之苦,因此首先要清淨六根,斷絕外界的誘惑和干擾而「淨六塵」,六根淨六塵自淨,根塵淨則自然超脫六道生死輪迴之苦。

  「自家且了自家身」,這是出家修行人的大事,也是本分之事,安守本分。這看似消極、自私、不為大眾之利益,然而這正是出世法、無為法、解脫法、究竟法,這才是真正的「六親緣薄」,修行之命格。

  至於「仁民愛物」這一些治理國家「無窮」的為政之「」,「原有周公孔聖人」的教法,這是政府官員的職責,各安其位,各司其職。然而這一些都還是世間法,有為法,輪迴法,不是究竟法,終究無常、苦、空,依然生死流轉,不能解脫。世間一切都是有為法,虛假不真而又短暫,如《楞嚴經》言:「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花。」又如《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古德說:「世間虛假,唯佛是真。」是故,真正的「仁民愛物」之法,即是阿彌陀佛慈悲平等的救度之法。

  因此,出家人若能弘揚彌陀救度,不僅自利,更能廣利大眾,使親友乃至一切眾生同生極樂。既「了自家身」,又「仁民愛物」,自利利人、世出世間一體圓滿。這正是「六親緣稍薄」背後更深的指向。

  第二條:「賦性剛直,仁心仁慈。」

  這一條顯然在描述我個人的性格特質。

  「賦性」即天生性格;「剛直」形容個性正直、堅毅,有原則,不虛偽、不隨波逐流。這表明我本性偏向坦率剛毅,不苟且附和,較為堅持立場。

  「仁心仁慈」則是說內心懷有善念,具有悲愍與關懷之情。對人寬厚,樂於助人,不忍見人受苦。

  這兩句將「正直」與「仁慈」並列,一剛一柔,構成一種平衡的性格。堅守原則而不傷人,內懷慈悲而不失立場,兩者並具,誠屬可貴。

  然而,若據此推斷我已具此德行,實不敢當。自觀習氣深重,剛直未必無我執,仁慈未必無分別;僅能自我期許、薰習趨近。仰仗彌陀本願,乃能超越自力局限,脫離罪惡之身,得入涅槃之境。

  第三條:「有風火烈性,絕無成心。」

  這一條是對我性格進一步的描述與補充。

  「風火烈性」,形容性情迅疾如風、猛烈如火,直率急躁,容易情緒起伏;但「絕無成心」則表示,雖然性子急躁,卻並無惡意,沒有預謀或蓄意傷人的心機,乃一時情緒使然,非懷毒計之人。

  這一條文是進一步對我性格的剖析,這對我天生的性格來講,可說非常準確,我就是性子急。

  然而,若論後天行誼,則又不全然如此。自幼受儒家教養薰陶,深知「和氣致祥,戾氣致殃」,故常以「和為貴、忍為高」自勉。心性雖烈,亦知鍛鍊涵養,不任脾氣使氣;正如「金不煉不純,刀不磨不利」,人必須借境練心,在煩惱境中,動心忍性,增益不能,否則一遇煩惱之境,便令心神失所。

  人心本無常,有時剛烈,有時柔順,此乃人性常態。故即使一時起煩惱,也能於事後反思懺悔,轉剛為柔、轉煩為修。出家人更應如此,常省己心,觀照起念,不斷調伏煩惱,養成恩慈謙和之德行,走在「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修行之路上。

  第四條:「幼年行事實難為,逆水行舟又遇風。」

  這一條剛看到時我有些不解,詢問算師後,他解釋:「你在童年時期,不好撫養。」我聽後內心頓時一震,確實如此。我幼小之時業障深重,常常生病,常常吃藥,也因此讓母親倍感辛苦。

  「逆水行舟又遇風」這句,更深刻描繪了那段成長背景。我出生於二次大戰後,家境清寒,鄉間農村生活艱苦,經濟匱乏,本已如逆水行舟,再加上體弱多病,更似逆流之中又遇狂風,可謂難上加難。

  回望那段時光,正如這條所說:「幼年行事實難為」,從小孩到成年,一路走來,坎坷不順。然而,也正因早年艱難,才造就了我日後堅毅的性格與對佛法的深切體悟。風浪雖大,若能堅持向前,終有轉機可期,正所謂「風過天青,水闊雲開」。

  這條命文的描述,無論從體質、家庭背景,乃至時代環境來看,都與我的生命歷程貼合無比,可說百分之百準確。

  第五條:「眉頭不掛煩惱,心境自然安舒。」

  意思是,心胸開朗、不憂慮、不愁眉苦臉,總是保持輕鬆愉悅的表情;因此內心自然感到平靜、自在、安穩、舒適,沒有壓力或不安。

  人若能保持心境開朗,不為俗事煩憂,自然生活就會平順安樂。這是一種處世修心之道,鼓勵放下煩惱,養成豁達之心。

  第六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何處惹塵埃。」

  這是禪宗六祖惠能的名句,出自《六祖壇經》,是對神秀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回應,否定其實體的修行對象,強調「空性」觀,揭示「本體清淨、萬法皆空」的空性智慧,體現了禪宗「理上頓悟」的精神。

  「菩提」即覺悟,非實體可見之樹;「明鏡」喻心性,亦非有形之台。既無實物,則無所染著;若無所染,便無所煩。由此指出煩惱妄起、執著虛妄,當體即空。若能體悟此理,便能超脫一切執著。這是一條頗具禪宗精神的修行讖語。

  此偈用在命理中,似在暗示:此命之人天性具慧,有超脫世俗的潛質,能見性識本,不為假相所困,或於精神層面具備悟性和淡泊的人生態度。

  但反觀自身,我個性內向,多思多慮,許多事未臨先憂,煩惱重重、難以放下。正因如此,這條命文對我而言,反倒像是一記警鐘或慈悲的開示。

  「眉頭不掛煩惱,心境自然安舒」,與此偈相連成文,是提醒我——莫將妄念當真,莫為虛幻執著。世間塵勞,本無實性,一切皆可放下。古德說:「萬境本閒,唯心自鬧」,又云:「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句句警世,言簡意深。

  然而,人生若無苦惱,難發出離之心。我的苦惱,多來自於對「人生從何而來、歸於何處」的追問。這份焦慮,是痛苦,也是動力,使我走上尋道之路。誠如古語:「苦能啟覺,樂多廢道」。

  雖說「本無一物」、「心自安舒」,但至少這是已斷見思二惑的四果阿羅漢以上的境界,自古以來達到這種境界的修行人可說鳳毛麟角,智者大師連初果都未到,何況四果!而惠能大師是理上頓悟,還需事上漸修,並非一悟便了。是故,雖說「何處惹塵埃」,若未實證此理而妄以為真,恐墮空亡。

  印光大師曾言:「惠能與神秀二首偈語,各有利弊:秀大師之偈,悟與未悟,依之皆有益;六祖之偈,未實證而依之,其禍不淺。

  由此可見,惠能之偈貴在體悟,不可妄談。對我而言,若無彌陀救度,欲斷煩惱、了生脫死,實難依自身修行而成辦。回歸念佛,反而最為踏實穩妥。

  第七條:「精修玄妙法,子裡仰純陽。」

  此條延續前面對心性的描述,更進一步指出我對宗教、靈性修行的傾向。

  「精修玄妙法」,說明有此命格之人,對宗教與形上學懷有強烈興趣,樂於探索深奧的修行之道,並身體力行。

  「子裡仰純陽」,則頗具象徵意涵:「子」為十二地支之首,象徵黑夜、陰寒;「純陽」則代表清淨、光明、無欲、正念與生機。此語形容:雖處幽暗,心仰光明;雖歷憂苦,志求超越。

  若與前兩條「眉頭不掛煩惱」、「菩提本無樹」合參,可見此命格之人性情敏感內斂,易感世苦,因而生起對精神超脫之道的追求。由性格之所趨,進而對宗教哲理生起信心與熱愛,希冀透過玄妙法門,尋得安心立命之所。

  誠然,我自幼即多憂思,感於世間無常,遂對「人生從何來、往何處去」等問題念念難捨,也因此從小對宗教、哲學、玄學充滿好奇,因而步入佛門。若無此等天性,也無今日信佛念佛、仰靠彌陀救度之因緣。

  此外,「子裡仰純陽」的「純陽」二字,呼應著我早年的經驗。我十幾歲時曾讀私塾,並參與鸞堂共修。鸞堂主祀五文昌,其中的孚佑帝君,即道教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號「純陽子」,後世尊為「純陽祖師」。扶鸞之時,純陽子常降筆詩文,格律嚴謹,辭采雋永。他的一篇駢體〈戒淫文〉,與文昌帝君同樣駢體的〈戒淫文〉,皆文字典雅,說理深切,都是我喜歡背誦的文章。

  他有一首勸人念佛的「念佛偈」,是八句律詩,各以念字起首,揭示念佛的訣竅,句句玄妙,勸意諄切,每讀一遍,便能激發人心中的念佛之志。這首律詩出自清朝石成金《雨花香.二十七》「乩仙偈」:

念佛虔誠便是丹,念珠百八轉循環。
念成舍利超生死,念結菩提了聖凡。
念意不隨流水去,念心常伴白雲閒。
念開妙竅通靈慧,念偈今留與汝參。

       末後又寫:「純陽子贈與揚州某人佩悟。」

  總之,此條命文顯露了我對宗教有深厚的信仰傾向與修學志趣,也說明了心中那份對「光明」與「真理」的仰望與追尋。

  接下來的兩條就是在講學佛修行的心性與命運。

  第八條:「靜日佛天行禮拜,生來應合入空門。」

  此偈語明言我的命格與佛門有殊勝因緣。

  「靜日」,指清閒寧靜之時;「佛天」,泛指佛法之境界或宗教聖境;「行禮拜」則是禮佛、修持的日常行持。此句描繪出在身心安靜之時,樂於親近佛法、行諸禮敬,是發自本性、自然流露的宗教傾向。

  「空門」,即佛門,佛教的代稱;「入空門」,指出家修行;「應合」表示與之相應、契合。這句話明示我天生適合出家修行,性情與佛法契合,與空門有深厚的宿緣。此「應合」二字,尤顯宿因非偶,是前生修行所致今生之歸趣。

  我自小便有出世之心,常思人生何所歸依?而出家之前有半年以上,早晚打坐念佛,平常則閱覽經書,正合「靜日佛天行禮拜」的意涵。之後進入佛門出家修行,正是這「應合」之處的實現。

  第九條:「素履輕裳甘寂靜,齋心洗性語長生。」

  這一條命文,文字優雅脫俗,意境高遠,堪稱修道人之寫照,是有佛緣之人讀之心生歡喜的「命中善法語」。

  「素履」,指樸素的鞋子,引申為簡樸的生活;「輕裳」,指輕便的衣著,同樣代表簡約;這四字形容生活簡樸、淡泊寡欲,不逐浮華。

  「甘寂靜」則表明樂處孤寂、喜於靜修,不戀塵世之喧囂。此四字描繪一位安貧樂道之人,於簡淡生活中自得其樂。

  「齋心洗性」,指出修行人以齋戒清淨其心,以法門洗滌其性,去除六塵雜染,體悟空性智慧,是實際修持的內涵。

  「語長生」並非談論神仙長壽之術,而是說心靈的淨化、生死的超脫;於淨土宗而言,即是談論念佛往生淨土、永超生死的教理。

  總觀此偈,猶如一幅修行者的圖像——簡樸生活、靜修內省、清心寡欲、志在解脫之道。與第八條合看,彷彿為修道人量身打造的法語,情境相續,法味相應。

  確實如此,出家前的我,已過著「極簡」的生活,吃素,淡泊,樸實無華,不蓄身外之物,仰慕羅漢的境界,嚮往脫俗的自在。企盼著如陶弘景的怡悅: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也欣賞著李白的自閒:

  問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
  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我讀此「素履輕裳甘寂靜,齋心洗性語長生」的命文,倍感親切。這不只是命理的描述,更是我今生學佛修行的行履真相。學佛之人讀之,當會深感契機,共鳴於心。

  接下來的一條更讓我覺得很神奇。

  第十條:「菩提蓮花上,榜上有名在其中。」

  此句言簡意賅,卻深具佛教特別是淨土宗的義理精髓。所謂「菩提」,即覺悟、成佛之智慧;「蓮花」,象徵清淨無染的佛性,也是往生淨土的標誌。

  「菩提蓮花上」,即表示念佛之人已得蓮台之位,預約西方;

  「榜上有名在其中」,更明示此人已列名於極樂世界之蓮花中,必定往生無疑。

  我看到這一條,真是又驚又喜。驚的是:這樣明確、具體表述淨土宗念佛人往生保證的句子,竟會出現在鐵版神數這樣的命理體系中;喜的是:它不只是講修行,更明明白白說出——我已在彌陀的蓮花榜上,身影與姓名俱在,來生決定往生淨土,這是何等安慰、何等幸運!

  念佛人皆信《觀經》所說:「稱佛名號,臨終蒙佛接引,乘蓮花化生。」如今這一句「榜上有名」,彷彿印證了我今生所修念佛正行,已蒙佛垂記、蓮開待引,誠為稀有難得。

  這一條如果算的對象不是學淨土法門的人,就不一定準,算我就很準。同時,若不是修學淨土法門之人,讀此偈或許不能體會其中的殊勝;但對我而言,這句話就如來自極樂世界的親筆懸記,印證我今生修行之道,正確無疑。

  念佛人在娑婆世界念佛,極樂世界就生出一朵他的蓮花,蓮花上都有他的名字與身影,當他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會帶著他這朵蓮花,前來迎接他到極樂世界,他就會在這朵蓮花化生。可以說每一個念佛人都是「菩提蓮花上,榜上有名在其中」。

  所以唐朝一位高僧,被尊稱為「善導後身」的「法照大師」就又一首偈描繪說: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還到此間迎。

  回首本次命理推演,更加覺得此行並非空來。鐵版神數竟能一一指出我未婚、無子、排行老二、兄弟姊妹六人,父母生肖,以及三十八歲赴京都求學——每一條都準確得令人稱奇。而最讓我動容與震撼的,正是這一句:「菩提蓮花上,榜上有名在其中。」

  如此鐵口直斷,不得不讓人信服,真的死生有命。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而鐵版神數恰恰印證了這個道理。我這一生之際遇、性格與志趣,原來皆為宿因所致,並非偶然。我之出家,亦非「想去就去」,而是早有定數,命中註定,佛力加被。

  八字命理,常人難解;鐵版神數,則如天機微洩,知者甚少,代代口授、祕傳不洩,至今仍在華人世界中傳續。其斷語之準確,不禁令人讚歎天地造化與宿業安排之精微。

  回顧第七至第十條,皆環繞修行、宗教、出家、往生等主題,可說完全契合我的生命本質與修行方向。第十條更是此四條之總結與開花結果,從「精修玄妙法」,到「入空門」、「齋心洗性」,終於「榜上有名」,已成佛果之兆。

  尤其第十條可說是淨土宗的核心內涵之一,是為念佛人懸記,表示往生淨土決定,成佛決定,是一句很可貴殊勝的讖語。

  這一條,不僅是命理上的一個訊息,更是念佛路上的一盞明燈,是信心與願心的堅固依據。

  由於此條深具意義,因此略作小結評析:

  此條語義上屬決定往生的證據;

  情感上為修行者的法喜與感恩之流露;

  結構上與第七至第九條形成漸進式的修行四階段描寫:

  發心求道(第七條)、

  投入修行(第八條)、

  清淨生活與養性(第九條)、

  圓滿果報、決定往生(第十條);

  可見條理分明,命格與法門相應無比。

  接下來,就是要依歲數批流年,很慚愧我去算的那一年已是六十六歲夕陽西下的晚年,他就從六十六歲開始批算,一年一年去排命盤。(待續)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