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義略說
慧淨法師、佛可法師
第一、阿彌陀佛
一、佛陀.誕生偈.法藏.彌陀
淨土宗的信仰,一言以蔽之,即是一切皆信受仰靠阿彌陀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學習淨土宗的教義,即是學習關於阿彌陀佛的教理。
阿彌陀佛到底是怎樣的一尊佛呢?在論述這個之前,有必要先說明一下佛是什麼。
所謂佛,原本印度語是Buddha,譯成漢字是「佛陀」,這是較為簡略的詞彙,意思即是,從迷妄中甦醒,了悟真理的「覺醒者」。善導大師解釋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觀經疏》),不僅僅自己覺醒,而且也讓其他迷妄的人覺醒,是自覺與覺他二者皆圓滿的人。
眾所周知,釋尊誕生時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站在佛本身的立場來講,綜合其他經記如《過去現在因果經》《大唐西域記》等內容來看,唯我獨尊的理由有兩個:「早已無流轉於迷界之事」與「拔除一切眾生之苦」。亦即,佛的尊貴在於自己證悟的同時,也能利益他人。
自另一角度來說,佛因了悟真理,所以是智慧具足之人;又因佛具足令迷妄眾生覺醒之悲懷,所以同時也是慈悲具足之人,總之,是智慧與慈悲完全無所欠缺之人。這對於缺乏智慧與慈悲的我們來說,正是我們的理想人格。因此,所謂佛教,就是教我們如何成為理想人格的教法。
然而,阿彌陀佛這尊佛,並不是在我們現實世界中出現過的佛。這個世界上出現過的佛只有釋迦牟尼佛。釋尊一生演說了很多經典,相當多的經典中都有談到阿彌陀佛,但是講得最完整而又清晰明確的是「淨土三部經」,其中尤其《大經》說得最詳細。《大經》中說,法藏菩薩是在世自在王佛面前發願,再經兆載永劫之修行而成佛的,他就是阿彌陀佛。
二、光壽無量,二利圓滿
阿彌陀佛,在印度語的發音是Amitabha,意思是無限量的、不可計算的。是什麼無限呢?簡要的說是指光明與壽命皆無可限量。
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十二願與第十三願所成就之果報。
第十二願:
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第十三願:
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即發誓若是不能成為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的佛,絕不取正覺。如今,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所以自身之德,已具足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其實,阿彌陀佛具有無量之德,為什麼此處的發誓卻只光明與壽命無量?這可從阿彌陀佛二利圓滿一事去理解:
一、就「自利圓滿」而言:光明無量與壽命無量為報身佛之特色,因此,在許多經文中,有關佛之報身果體,常以光壽之德做說明。光明是智慧相,指覺悟究竟之真理,證得無限之正智;壽命是涅槃德,指證得常住不變之佛身,永遠離於生老病死。所以,在自利之德中,再無勝於此二德者。
二、就「利他圓滿」而言:光明無量之願,是就橫向來說,於空間上普遍救度十方眾生;壽命無量之願,是就縱向來講,於時間上久遠救度三世眾生,縱橫無盡,所以在利他之德中,同樣無勝於此二德者。
如上所述,正是因為光壽均無量,不論是在自利的層面,還是在利他的方向上,都超勝於其他功德,所以才以這二種無量來指代其他功德。可見,光壽二種無量不僅是阿彌陀佛自證之妙果,同時也是其救度十方眾生的大根大本,可謂「光明壽命之誓願,為大悲之本」。
三、往生同佛,光壽無量
此二願,若僅從文面看,似乎只在說明阿彌陀佛具有光壽無量之德,若深一層去探索彌陀之悲願,便不難發現,不只在於說明阿彌陀佛之自德,而是為了往生淨土的一切眾生而立誓的。從發願的前後順序來看,第十一「必至滅度」願之後,是第十二「光明無量」與第十三「壽命無量」之願。便知第十一願是為十方眾生滅度而誓的願,依此誓得滅度者馬上就會因第十二、十三願的願力,與阿彌陀佛同證無量光壽。所以,阿彌陀佛為了讓往生的國中人天,也能得到與自己一樣的光壽無量之德,如蕅益大師云:「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印光大師也說:「若生西方,庶可與佛光壽同一無量無邊矣。」光壽無量之德不僅屬於阿彌陀佛,同時更與眾生息息相關,執持名號而往生淨土的凡夫,其光明壽命即與彌陀平等無別。
四、煩惱不見,大悲常照
因為光明無量則無處不照,壽命無量則無時不照,所以在空間與時間上都展示了彌陀光明攝取的無限性。若佛光無處不照、無時不照,那便沒有一個人不被照拂到了,你我他人人都在佛光之中。或問: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看不見那樣的光呢?我們確實看不見,原因就在於我們的眼睛被煩惱蒙住了,所謂「煩惱障眼雖不能見,大悲無倦常照我身」。
在科學實證主義熏陶下成長的現代人,往往武斷地認為眼睛看不見的事物就是不存在的。但是必須反省的是,我們的眼睛是否可以看見任何有形無形的事物?比如,我們看不見父母的愛以及人們的關心,但是即使看不見,也不妨礙我們依然生活在那些人的關愛中,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
第二、本願稱名(本願與稱名)
一、阿彌陀佛之誓願
前面我們已經對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論述過了,接下來探討佛與我們的關係,於此了解佛的誓願是非常重要的。如前所述,因為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在這個意義上,冠上「佛」稱號者都是同樣獲得證悟的人。但是,無論哪尊佛曾經都有過作為菩薩修行的時期,歷經發願修行而成為佛,因此每尊佛必然也都有各自的誓願,因不同的誓願而形成各自的特性。誠如善導大師所言:「諸佛所證,平等是一:若以願行來收,非無因緣」,就是這個意思。
二、四十八願,本願三攝
阿彌陀佛建立了怎樣的誓願呢?阿彌陀佛總共發了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大體上可歸納為三類,亦名為「本願三攝」:一、攝法身願,二、攝淨土願,三、攝眾生願。
(一)攝法身願:我想成為光壽無量、諸佛稱揚的佛(第十二、十三、十七願)。
(二)攝淨土願:我想建立十方國土莊嚴第一的淨土(第三十一、三十二願)。
(三)攝眾生願:我想以我的名號廣度十方眾生,現生使其安樂幸福,來生使其成佛度生(餘之四十三願,核心是第十八願)。
其中(一)和(二)是關於阿彌陀佛自身的願,所以是自利之願,(三)是關於救度眾生的願,所以是利他之願。這裡應該注意的是,此佛願的特色是,(一)(二)的自利之願完全是為了(三)的利他之願的。簡單來說就是,我成為光明無量(第十二願)、壽命無量(第十三願)的佛,並令諸佛稱揚我的名號(第十七願),發願在西方建立淨土(第三十一、第三十二願)。都是為了讓眾生往生成佛(第十八願),即是四十八願攝於第十八願。
所以善導大師說:「四十八願攝受眾生」(《觀經疏.散善義》)、「一一誓願為眾生」(《般舟讚》)、「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觀經疏.玄義分》)一一誓願皆是念佛之願,所以說「一一願言」。而且還說:「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觀經疏.定善義》)四十八大願每一願每一願,都是在說「專念彌陀佛名,必生彌陀淨土」。
三、第十七願,諸佛稱揚願
其中,第十七願可說是成就名號的大悲之願。彌陀大悲無盡,為了使名號能夠普遍弘傳至盡虛空遍法界,達到救度十方眾生的功能和目的。因此,阿彌陀佛發下要使十方諸佛都能來讚歎他名號功德,同時來稱念他名號的願。願文說: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此願也稱為「名號成就願」:阿彌陀佛立誓,要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來救度一切眾生。這一點與諸佛的救度不同,若單單成為正覺的阿彌陀佛,還不是成就名號的真義。能將阿彌陀佛的名號普遍迴向給十方三世眾生,使專念名號的眾生往生成佛,才能稱為「名號成就」。
進一步說,唯有深入了解第十七願是名號成就之願,才能顯現出名號成就的真義。理由有二:
一、佛願之本意。阿彌陀佛的本意,在使十方眾生聞信名號。三誓偈說:「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這就是證據。然此希望,唯賴於成就於第十七願諸佛讚歎名號才能達成。在四十八願中,誓願諸佛讚歎名號的,只此第十七願。下卷初的成就文說:「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就是顯明這句彌陀名號的不可思議。既已得恆沙諸佛讚揚,表示第十七願已圓滿達成。所以成就名號德用的是第十七願。
二、不共之別德。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與諸佛名號不同。如釋迦牟尼佛、大日如來、藥師佛,只誓名而不誓「南無」二字。雖然稱念時,也會在前面冠以「南無」二字,但這只是稱念佛名之人為了表白其內心對佛的禮敬與對救度的渴望,並不能將南無也作為佛名的一部分。然而阿彌陀佛誓「南無」二字,且六字全部由阿彌陀佛本身所成就,眾生的願、行全包括在內。並且眾生南無(歸命)之信心,本來不是眾生自己所能發,而是阿彌陀佛救度的願心徹入眾生心中而成為信心。亦即,眾生的南無之心完全是阿彌陀佛的展現。這就好像富含營養的食品一樣,只要吃下它,所有的營養都有了。阿彌陀佛就是完全的佛果,本來就是要無條件施予我們,十方諸佛則是負責發送的人,我們只要願意接受(即南無之心),自然得到成佛的果實——這完全是從佛那邊迴施來的。因此在第十八願之前,名號的效果在第十七願就已完全成立了。這是「南無阿彌陀佛」之所以絕對唯一、不共其他名號的道理。而且這個名號顯現在第十七願願文的「我名」一詞之中。
此願也是「大悲之願」:四十八願每一願都是如來大悲心的流露,為什麼又特別把第十七願名為「大悲之願」呢?原因是:四十八願雖然都是出自大悲的願心,但是如果沒有此願,則四十八願之廣大德用就無法迴施眾生。簡而言之,阿彌陀佛將四十八願的功德,收攝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之中,並透過十方諸佛稱讚宣揚給眾生聽聞,這樣才能將四十八願之德用完全施與眾生。符應於本經發起序中所言:「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
此處的「無盡大悲」有二種解釋:一是指十方諸佛無限的大悲,二是指阿彌陀佛的第十七願。推其根源,釋迦牟尼佛以大悲示現此世,亦憑著第十七願的力量來宣說彌陀名號救度眾生的道理。若沒有阿彌陀佛發下第十七願,就不會有十方諸佛弘揚這個法門,也就不能徹底救度十方眾生,那我們末法眾生將會完全沒有指望,如此一來,佛教所說的「大慈大悲、無盡大悲」便有所缺陷。因此,第十七願才稱為大悲之願。
四、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
四十八願,願願都是為了讓眾生往生彌陀淨土,而表達此意最直捷、簡要、明了的是第十八願,即: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八願是淨土法門之心要,是明確彰顯他力信仰之願,我們永恆的生命問題,將依此願之有無而產生非常巨大的差異。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發下令眾生念佛往生的第十八願,我們即使學佛修行,也沒辦法脫離六道輪迴,唯有第十八願才是我們佛性起死回生的救主,等同是我們的生命。所以,彌陀誓願雖有四十八,唯以第十八願為願中之王,根本之願,獨稱「本願」,又稱本願王、王本願。餘四十七願為「欣慕願」,皆為令眾生欣慕彼佛國土功德莊嚴而念佛願生。
此願中明示「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意思是說「十方眾生如果不能往生到淨土的話,自己就不成佛」。這是將眾生的往生與自身的正覺作為一體的誓願,表達出本願特有的根本意趣,所以才說「本願」「本願中之王」。也就是說,接下來將要反覆提及的本願,雖泛指四十八願全體,但一般都認為是第十八願,因為這是與其他諸佛所不共的偉大之願,所以也稱之為「超世願」。
自古以來,關於第十八願,不乏祖師大德的解釋,我們應該依據哪一位呢?必須依據善導大師的解釋來理解,因為善導大師乃彌陀示現,是證得三昧之祖師,唯有依據大師對淨土法門的解釋能夠體解佛意,透徹阿彌陀佛的本懷。對於第十八願歷來闡釋弘揚淨土法門的高僧大德很多,但都沒有像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這麼重視,解釋非常多,而且簡要明了。因此,善導大師的解釋,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接下來就以善導大師的解釋分為五點來理解第十八願。
(一)願名:念佛往生願
首先確立第十八願的願名,願名關係到本宗的宗旨、方法與目標,非常重要。若依善導大師的思想,第十八願的願名是「念佛往生願」,而不是「十念往生願」。法然上人《選擇集》「第三本願章」云:
善導與諸師,其意不同,諸師之釋別云「十念往生願」,善導獨總云「念佛往生願」。
諸師別云「十念往生願」者,其意即不周也,所以然者?上捨一形,下捨一念故也。
善導總言「念佛往生願」者,其意即周也,所以然者?上取一形,下取一念故也。
也就是說,歷來諸師著眼於「乃至十念」的十念而名為「十念往生願」。善導大師則著眼於「乃至」二字,而視「乃至」為從多向少之語,把多則一生念佛,少則一聲念佛,通通包括在內。不局限於一念或者十念的數目,不局限於念佛的多少,顯示一多不定的「乃至」之義。若是平生之機,就上盡一形的念佛;若是臨終之機,就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的念佛。顯明是念佛往生,不是十念往生;念佛是因,往生是果。善導大師這種的解釋意義最為周全。
(二)願體:乃至十念
四十八願,各願皆有願事與願體。「願事」指這一願裡面的內容,而這些內容當中的主體、核心就是「願體」。第十八願的「願事」即是三心與十念。「三心」也叫「三信」,即「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十念」就是「乃至十念」,這些都是願的內容。「願體」呢?異說紛紜。若從善導大師的本願取意文來看,就可以一目瞭然——本願的願體就是「乃至十念」的稱名念佛。以下舉善導大師三段本願取意文來說明:
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觀經疏‧玄義分》)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
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觀念法門》)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往生禮讚》)
三段文對「至心信樂」四個字都沒有解釋,為什麼略掉三心的「至心信樂」,直接以「稱名念佛」來解釋呢?法然上人答言:「唯知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則自然具足三心。為顯此理,略而不釋也。」這就是「略信示行」。信,就是信這句名號,信「專稱彌陀佛名,就必生彌陀淨土」。為了顯示「稱名必生」的道理,善導大師就省略三心不作解釋。同時也顯明第十八願的核心本體就是稱名念佛。如果善導大師不做這樣的解釋,恐怕後人就會模糊,不曉得「信」到底是信什麼?自己到底信了沒有?因而產生苦惱。善導大師的解釋簡要明了,契理契機,易知易行,真正合乎易行道。
(三)十念之念
願文「乃至十念」之念,善導大師釋為「稱我名號,下至十聲」,顯明所念唯是佛的名號,不是佛的法身、相好等,也不是意業的觀想、觀像,或者證悟佛心、明心見性等。這並非善導大師個人獨創,而是有經典的依據,同時也有祖師的傳承的。經典的依據,最明顯的就是根據《觀經》下品下生來解釋「乃至十念」。
下品下生說:
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第十八願說: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第十八願有「至心」,《觀經》也有「至心」;第十八願有「十念」,《觀經》也有「十念」,「十念」之下,又有「稱南無阿彌陀佛」,就顯示第十八願所講的「乃至十念」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觀經》的流通文也說: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釋尊的付囑是「持念佛名」,不是十三觀的觀,也不是三福九品。
《阿彌陀經》之「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執持名號」跟「持無量壽佛名」意思也一樣。
所以,《觀經》以及《阿彌陀經》,其核心、根本都是稱名念佛,都在契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的生因本願——第十八願。
龍樹菩薩《易行品》的「本願取意文」也說: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龍樹菩薩將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解釋為「稱名」二字,彰顯彌陀徹底的慈悲,以及彌陀救度的方法是最為易行,是易行道之極致。
天親菩薩《往生論》對第十八願的解釋說:
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稱彼如來名」,即口稱佛名,唯有稱名才可以稱為真實的修行。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也說:
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
「十念念佛」、「十念」皆指稱名念佛,也就是「乃至十念」的念佛。「十念」是滿數之意,也就是「念念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念念成滿往生功德」,而不限定在「十」這個數字上。
道綽大師《安樂集》的「本願取意文」說:
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乃至十念」的十念,道綽大師解釋為「十念相續,稱我名字」,以「稱」釋「念」,彰彌陀之本意,顯易行之至極。短命、臨終十聲稱名之機既能往生,則長命、平生相續念佛之機往生更能決定。
由上可知,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的解釋既依經文,也依傳承。若非彌陀示現的善導大師證言稱名念佛,否則在諸師異說紛紜下,難免有彌陀慈悲雖然顯露出來,但是不透徹;淨土法門所謂易行道,但似乎又有並不那麼容易之困惑;行者一方面雖然念佛,一方面卻是忐忑不安之困。直到看到善導大師的解釋,就像久旱逢甘霖,突然眼睛一亮,眼前有了光明,前途有了希望。
(四)機法一體的本願
第十八願前面的五句是「願」,後二句「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誓」。誓是一種絕對的決心、約定、誓約及賭注,為了成就這個誓,就要有相當的付出。法藏菩薩將他成佛的生命與十方眾生的往生綁在一起來發願,若不能使眾生念佛往生,他就永不成佛。此謂之「機法一體」——念佛的「機」跟救度的「法」相互依靠。就像父子一樣,有父才有子,有子才有父;父子是同時成立,相互一體的。既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約與保證,阿彌陀佛又已經成佛,這豈不是顯示出阿彌陀佛已成就了我們的念佛往生之誓願?
總言之,四十八願當中,唯有第十八願是「念佛人跟阿彌陀佛」機法一體,是自他不二、生佛同體的本願。所以十方眾生只要念佛,必能百分之百往生成佛,並且「平生業成,現生不退」。因此,第十八願是最根本、最主要、最直接的願,叫做「生因願」,同時以此願為「本願王」。
(五)唯除逆謗之義
第十八願結文說「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此二類重罪抑止不救,如果這樣,那我們這些或時行五逆,或時有誹謗正法之人,即使念佛亦能得救嗎?
若依《觀經》下品下生說,行十惡五逆等不善人,也能依口稱念佛的利益而得救。從這點而言,五逆的人,若能念佛,亦能蒙如來救度之光所攝取。
同樣是五逆,《大經》說五逆謗法不救而抑止;《觀經》則說若念佛就能得救而攝取,此二經是否彼此矛盾?關於這一點,曇鸞大師與善導大師,都各有立說,詳加會通,要點如下:
曇鸞大師單複說
曇鸞大師在其所著《論註》上卷之末(八番問答之處),舉此問題加以解釋說明,《大經》說的是「五逆」與「誹謗」兩罪(複罪),所以抑止不救;但《觀經》說的是「五逆」(單罪),所以攝取。因此雖是五逆,若不謗法,還有佛緣,能入救度之道,但是犯「五逆」與「謗法」複罪者,就沒法救了。
善導大師未造已造說
善導大師在其所著《觀經疏.散善義》中說,第十八願抑止五逆謗法的理由是:這二罪極重,釋尊憐愍眾生造此二罪,所以方便假說不能往生;若從如來的真實意言,當然也能得救。至於《觀經》下下品中攝取「五逆」而「謗法」除外,其理則是:五逆是下下品凡夫已造之罪,大悲如來,不忍棄捨,加以救度。然「謗法」之罪是未造之罪,所以加以警誡,而說不能往生。如果謗法罪是已造,則大悲如來也不忍捨棄。善導大師作這樣難得的解釋。
已迴心未迴心說
依此而看,曇鸞大師是依「罪之單複」解釋,善導大師則依「罪之已造未造」解釋。善導大師認為已造謗法,既然已造,也會被大悲所引而往生。但曇鸞大師認為既是謗法即使沒有餘罪,也不能往生。這是因為兩位大師著眼點不同。善導大師《法事讚》言「謗法闡提迴心皆往」,雖是謗法者,如果迴心歸佛,則能往生,這是就「已迴心」的人而說的,曇鸞大師則就「未迴心」者來解釋,彼此著眼點不同。
對已迴心之人的見解,曇鸞大師於《論註》卷下中也有說明:
眾生以憍慢故,誹謗正法,毀訾賢聖,捐庳尊長。……
如是人應受拔舌苦、瘖啞苦、言教不行苦、無名聞苦。
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聞阿彌陀如來至德名號、說法音聲,
如上種種口業繫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口業。
這是迴心者皆蒙救度的解釋。由此可知,兩位大師的真意,其實毫無差異。
罪人正機
我們感到此抑止八字含有特別之深意,這八字也像一面法鏡,讓我們看清自己真正的面貌,其實自身就是罪惡生死凡夫,貪瞋強盛,業障深重,無有出離之緣,只有造罪惡的黑業,不可能造清淨、脫出輪迴的白業。而以佛的眼光來看我們,沒有不是逆謗的罪惡凡夫,沒有不是彌陀主要救度的對象,所以第十八願的抑止之義,更可顯明「佛愍惡機」,是以「罪苦之人為對象」所誓的本願。
阿彌陀佛憐愍惡人更甚於善人,憐愍逆己者更甚於順己者。《菩薩地持經》說:「菩薩於惡人所起慈悲心,深於善人。」如果以善人賢者為救度對象,則此八字也變成無作用了。因為真正的善人賢者,不會造五逆及誹謗正法。第十八願所要救的眾生,就是可能會造下五逆謗法的我們,佛事先料想到此點,故特別添加了抑止八字,但不代表造惡後就不攝取。
如善導大師於《法事讚》、《般舟讚》說:
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
謗法闡提行十惡,迴心念佛罪皆除。
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
又如印光大師於《文鈔三編》言:
若先曾謗法,後知改悔,則得往生。譬如病癒即是好人、歸降即是順民也。若謂謗法之人後縱改悔亦不得往生,便完全失卻修持準繩。
又譬如,父母對無知之子女設下種種禁止規約,但在子女犯過失後,仍會給予寬恕包容。或如官府嚴格防火的同時,也不會放棄救火之可能性。設想,一旦犯了五逆謗法,就永遠被捨棄,或認為佛沒有力量救度我們,那所謂大慈大悲的佛心,以及拔苦與樂的力量,豈非變成空談了?
是故,不論抑止或攝取,皆是阿彌陀佛慈悲與智慧雙重運作下所施的救度。攝取是永不改變的大前提,抑止是為了更好的攝取,兩者皆不可少。若能理解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細膩悲願,我們就不會因為有阿彌陀佛這位高明的醫生而服毒而縱惡為非,任憑三毒疾病潛滋暗長,而能深心體會佛的大悲本懷,專志一心地念佛。
五、信受、稱名、必生
成就誓願的法藏比丘在十劫以前就已經成為了阿彌陀佛,名號是「南無阿彌陀佛」。稱之為「本願成就之名號」、「本誓之名」。
然而,這裡值得注意的是,「成就」一詞的意思,一般來說是「做好了」、「完成了」的意思,但是關於本願成就,曇鸞大師則提出令人矚目的解釋。《往生論註》說:「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意思是「願成就一事,其實願不僅是願,還具備了實現願的力量在裡面。力量並非虛設,而是隨順願意在發揮其作用的。願與力相應,絲毫無差,稱為成就。」
如此,本願成就的阿彌陀佛並不是遠遠地一直坐在淨土蓮台上的佛,而是順其本願不停地在救度眾生的佛。因為本願誓約是「信受我,稱念我名,必定令往生」,所以阿彌陀佛是「信受我,稱念我名吧!必令往生!」這樣攝化不捨的佛。因此,淨土宗的特色即是「本願稱名」,而淨土宗的宗旨即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而最終目的是與阿彌陀佛一樣的「廣度十方眾生」。
如實表現這尊佛的便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這就叫作「名體不二」或者「全德施名」。通過名號來表現佛的全部功德。首先「南無」音讀為namas(或namO),翻譯為歸命。因為歸命就是歸順彌陀救度之敕命,就是完全順從,徹底交託的意思,所以指的是對彌陀救度的信心,與對彌陀淨土的願生。如前所述,阿彌陀佛是光壽無量,智慧與慈悲圓滿的佛,所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歸命於智慧與慈悲完全具足的我吧」的意思。而將南無阿彌陀佛之意義完整明確地闡釋出來的是善導大師的「六字釋」。
六、六字具足信願行
第十八願的成就可說就是成就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善導大師對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作了精要的解釋,就是有名的「六字釋」: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南無者,即是歸命」:「南無」是印度話,翻成漢語有十九種,如「歸命」、「信從」、「救我」、「度我」、「禮敬」等,善導大師在此是以「歸命」為主要的譯意。
「亦是發願迴向之義」:也就是說歸命之中是含有心願的,亦即不是為了其他的事歸命阿彌陀佛,是專為往生極樂世界而歸命阿彌陀佛的,因此歸命之中含有發願迴向。所以,一開始是梵文、漢文相比對,接著就解釋歸命的含義。
「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阿彌陀佛」四字是往生極樂的正因正行。也就是阿彌陀佛以名號救度眾生,以名號作為眾生往生的功德。具有萬善、萬行、恆沙功德的這句名號,也就是阿彌陀佛的佛體,阿彌陀佛本身的功德都在這句名號中。只有稱念這句萬德洪名,才能生善滅罪、離苦得樂、往生淨土,不論智慧、學問、修行如何,只要稱念,必定往生,這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之極致。
易修易行之極,即是念佛往生之法。
三重歸命
歸命含有三重意義,就是「歸之命」、「歸於命」、「歸投命」。
一、「歸之命」:從阿彌陀佛那邊來講,是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所發出的「欲生我國」之呼喚,亦即是阿彌陀佛必定要救度眾生的呼喚聲。阿彌陀佛自從為我們發下四十八大願以後,就一直在呼喚我們歸順他的救度,所以從佛來講,是「歸之命」。
二、「歸於命」:從我們來講,是「歸於命」,也就是我們對於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呼喚,我們不加反抗,而是信受隨順,阿彌陀佛說「欲生我國」,我們就「願生彼國」,這一種願生彼國的心,也就是歸命的心,就是歸順阿彌陀佛的呼喚。亦即「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之意,所以歸命有信與願之內涵。
三、「歸投命」:把我們的生命歸投阿彌陀佛的佛命。這種歸命,可以說是最徹底的歸命。因為天底下最貴重的就是生命,世間最悲慘的是殺生,能夠把自己貴重的生命歸給對方,所謂「盡形壽,獻身命」,當然是最貴重、最徹底的。
我們的生命是怎樣的生命呢?是無常的、污穢的、造惡的、流轉的、痛苦的;彌陀的生命是怎樣的生命呢?是常住的、清淨的、生善的、永恆的、安樂的。
我們凡夫無常的生命,歸入阿彌陀佛無量的生命,我們的生命也跟阿彌陀佛一樣的無量,也跟阿彌陀佛一樣的清淨、安樂、自在。
歸命有以上這三重意義。
二種願行:彌陀願行、眾生願行
「亦是發願迴向之義」的「願」,與「即是其行」的「行」── 願、行,也有從佛那邊解釋,也有從眾生這邊解釋。
彌陀願行
從阿彌陀佛那邊解釋,發願迴向是阿彌陀佛為眾生發四十八大願,同時把本身兆載永劫所積植的菩薩六度萬行功德,全部迴向給十方眾生。阿彌陀佛的願跟行在哪裡?都在「阿彌陀佛」這四個字裏面。阿彌陀佛發大悲心將這四個字的萬行功德,迴向給歸命的眾生,使眾生一旦歸命,就能獲得「阿彌陀佛」這四個字的全部功德。
阿彌陀佛身上成就的所有功德,即是救度眾生的力量。阿彌陀佛發願修行以來,一直都在為眾生迴向,好像父母今天所賺的錢,一千兩千、一萬兩萬,都是為了這個獨子;去年今年所累積的,也是為了獨子;現在未來一切的奮鬥,也都是為了獨子。阿彌陀佛也是一樣,兆載永劫以來,時時刻刻、點點滴滴,都是在迴向給十方眾生。
眾生願行
從眾生這邊來講,「願」是發願迴轉欲生極樂,「行」是阿彌陀佛的行,可是他既然迴向給我們了,我們一旦歸命,就等於全部領受阿彌陀佛的行、領受阿彌陀佛的功德。所以專稱「南無阿彌陀佛」,信願行三資糧通通具足無有缺少,必得往生。
《觀無量壽經》說:「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無緣慈」就是無條件的愛心、無條件的救度,我們是什麼樣子,阿彌陀佛就以什麼樣子救度我們。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不勉強眾生做什麼,只有長劫的呼喚、不捨的關懷、無私的給予、絕對的救度。
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救主,是我們真正平安、喜樂、希望的來源,在人世間有苦難,在佛懷中有平安。
一言以蔽之,即「令人南無之阿彌陀佛」。
由此,可知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不僅僅是佛的稱呼,更不是無意義的咒文,而是阿彌陀佛呼喚眾生信受其救度,專稱其佛名,並願將其全體功德施予眾生的慈悲心的體現。
七、聞名與稱名之宗教
《莊嚴經》說:「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阿彌陀佛本來是超越我們認知的絕對真如的存在者,為了救度眾生而從真如的世界示現為法藏菩薩,再度發願修行且已成正覺,示現在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因為阿彌陀佛也是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的佛,所以被煩惱障住雙眼的我們是看不見的。因此,佛將其全部功德化為名號,成為聲音讓我們可以稱念。所謂名號,是佛名字的同時,也是佛的呼喚。
「名」之一字,由「夕」與「口」兩字組成,意思可以理解為「夕陽下山,天即變暗,所以無法看清對方的臉,因此通過口自報姓名去告訴對方」。「號」之一字,如同我們所熟知的詞語「號令」、「號叫」,因此「號」是提高聲音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在黑暗的世界中,因為煩惱而不能看見佛,而名號就是佛向我們發出,告知他存在的響亮聲音。
絕對的佛與凡夫的我產生交集的唯一接點,就是聽到佛的呼喚聲。聽聞名號之由來,相信佛通過名號將我繫在一起的誓願時,就會產生一種「我與彌陀同在」的喜悅感與感恩心。釋尊於《大經》第十八願成就文描述此事說:
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又以偈語解釋第十八願說: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其佛本願力」,釋尊是站在他自己的立場來說阿彌陀佛的本願力,阿彌陀佛的本願之力,也就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說「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現在阿彌陀佛已經成正覺了,因此他因地所發的願已經成就了,也具足功德力量了,所以說「其佛本願力」。
「聞名欲往生」,「聞名」含「信」與「念」。若不信即聞不具足,若不念即信不具足。聽到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了解阿彌陀佛發願的因、修行的過程,以及所成就正覺的境界,沒有懷疑,完全相信,此後憶佛念佛,這個叫做「聞名」。這樣,就會起往生極樂世界的心,自然就「皆悉到彼國」,全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自致不退轉」,不是我們凡夫人為的造作,憑靠彌陀本願之力而自自然然地成為不退轉的菩薩。
《莊嚴經》也說:「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和「聞名欲往生」是相同的意思。阿彌陀佛說,他若成正覺的時候,他的佛號叫做無量壽佛,也就是阿彌陀佛,眾生聞到這句名號,都能夠來到極樂世界。沒聞便罷,若是聽到阿彌陀佛這句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名號,以及清淨莊嚴、超越諸佛世界的彌陀淨土,這樣大家就都會想往生。
誠然,聽聞名號之由來,即「聞其名號」的宗教,正是淨土宗的一大特色。我們是連觀佛都絕不可能做到的,我們這樣的凡夫,剩下的唯一出路就只有稱佛名號蒙佛救度這一條了。所以釋尊於《大經》〈流通文〉就殷切的付囑彌勒菩薩說: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最後,再對名號進行一次總結。
一、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是根據本願之誓而成就的名號。因此,名號是隨其本願而常呼喚眾生、常攝取念佛眾生的彌陀自然法爾的功能。
二、從酬報第十二、第十三願這一方面來說,阿彌陀佛光壽無量、智慧與慈悲一切具足,具備了讓眾生往生成佛的所有的必要條件。
三、從意義上來說,名號這六個字是「令其相信,令其稱名,令其往生」的意思,決不是無意義、無內容的咒文,也不是向佛祈禱的語言。
只是將其當作咒符,用祈願自己幸福的心態來念佛,這樣便是違背了佛的本心,褻瀆了佛的心。這不是我們向佛祈願的語言,而是佛用全身全靈來呼喚我們的「本願招喚之敕命」,我們只須老實地信受、稱名、願生便可。完全信受時,就得到了佛的全部功德,成為了「南無阿彌陀佛之主」,往生決定。
第三、信心
一、彌陀救度之信心
大凡命名為宗教的,沒有不提倡信心的。但是,即使同樣叫作信心,其內涵也是各不相同的。甚至可以根據信心內涵的不同,便能了解宗教之間的差異。在這個意義上,信什麼?如何信?就成了問題,而這些問題在淨土宗的教法中也是極其重要的。
前面已稍微提及,淨土宗念佛人,聽聞到南無阿彌陀佛的由來,自己對生死問題憂慮不安的心便會停歇,傾向於完全信靠佛的救度,這就是信心。第十八願成就文中明確地說:「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聞名號」就是「聞佛願的生起本末」。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是本願成就的名號,是誓願的尊號,所以聞名號之由來與聞本願之由來並無差別。聞本願之由來,即是聞「佛願之生起本末」。何者為「佛願之生起本末」?
首先,所謂佛願之生起,就是指阿彌陀佛本願生起的原因。到底阿彌陀佛生起本願的理由是什麼呢?不言而喻,是因為我的存在,我是一個盡是煩惱垢障而無佛之清淨心,滿是虛偽諂曲而無佛之真實心的凡夫。若我有清淨真實心,有能成佛的力量的話,那佛便沒有必要發起本願了。曠劫以來,輾轉反覆於從迷入迷,不知道從迷界中出離的方法,正是有這樣的我的存在,才催發了彌陀的本願,誓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因此,聽聞名號的由來,就首先必須明白這是專為我而發的本願。可說:「彌陀五劫思惟之願,深深按之,全為我一人。」
其次,所謂「本末」,就是發起本願的阿彌陀佛的辛勞(本),以及據此而成就的果報(末)。阿彌陀佛的辛勞就是指作為法藏菩薩長時間地反覆思量救度眾生的方法,然後為了實現誓願,進行了無法計算的長時間積功累德的修行這一過程。結果終於願行圓滿而成為了阿彌陀佛,成就了令迷妄眾生往生淨土的必要條件——名號,並不斷迴施給眾生。
聽聞這樣的緣由即是聽聞名號的由來。要而言之,就是聽聞阿彌陀佛偏為迷妄罪苦的我發起本願,為了實現此本願進行了長時間的思惟與修行,現今成為阿彌陀佛了,仍不停地在呼喚著我這一事實。
再者「聞即無疑」之意,是對阿彌陀佛的救度毫無懷疑,沒有自己的一點忖度在裡面,這就叫作聞。所以,所謂「聞」,不僅僅是說我聽了佛的開示,而是我聽懂了佛的開示。假如只是聽聞了音聲而沒有在心中領受的話,那便不能叫聽懂了。因為「聽懂了」就是「領受了」的意思,所以也就是順從佛的開示的意思。這就是淨土宗的信心。因為這種信心並不是靠用力地去信,去理解來獲得的,相反地是當我們或這樣或那樣的籌量計度心消失時而獲得的,因此這信心可說是「信受彌陀救度」的信心。這種信心才是其他宗教所沒有的淨土宗特色,所以必須好好體會。
二、二種深信
或問這種信心的信相、信的內容是什麼,又如何去信呢?具體來說就是兩種深信。即善導大師解釋《觀經》之「深心」時所說的「機深信」與「法深信」: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所謂「機深信」中的機就是指我這樣的人的相狀,深信自己是無始劫來一直迷惘顛倒,無有出離之緣的罪惡生死凡夫,便是機深信。換言之,以自己之力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脫出輪迴,認清這個現實就是機深信。
「法深信」即是深信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為了救度我這樣的人而發的,無有分毫錯謬。換言之,即完全相信唯有阿彌陀佛的本願絕對能夠救度我。
但是必須注意的是,雖說是二種深信,但也是對一種深心的說明,並無別心,只不過是對一種深心的兩個方面的解釋而已。因此,總結起來就是,深信毫無自力的我,乘上阿彌陀佛的本願必能得到救度,這就是淨土宗的他力信心的信相。機如石頭,法如船,無論石頭多小,入水必沉,這是石頭的性質。但是無論多大的石頭,只要被運載在堅固的大船上,都必定能被運到對岸。即使載在船上,石頭沉水的性質依然沒有改變;即使沉水的性質不變,靠船力仍能被運到對岸。同樣道理,毫無疑問的,以罪惡深重的凡夫之身,只要乘上阿彌陀的大願船也必定能到淨土彼岸。凡夫以凡夫本來的樣子被救,這就是二種深信的內容。為何如此說,因為「彌陀本願是為救度煩惱熾盛眾生的本願」之故。
如果自己有能力能夠出離輪迴的話,就沒有必要仰靠阿彌陀佛了。正是因為自己無能無力,才會完全仰靠阿彌陀佛。在這個意義上,機深信與法深信其實都是在說同一件事。
剛才已經闡述了,聞名號之由來就是聽聞佛願之生起本末。而且佛願的生起,是因為罪惡深重的我在這裡的緣故。所謂本末是指為我積功累德成為阿彌陀佛的經過。因為如實地相信其名號的由來就是信心,所以信心的內容剛好就是兩種深信。如下圖所示:

因此相信名號的由來,就是不必為自身的現況煩憂,而是專一的信受彌陀救度。應知彌陀本願,不簡老少、善惡,只要信受。因為彌陀本願就是為救度煩惱熾盛眾生的本願之故。
第四、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現生之利益)
一、正定聚之利益
一個「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的念佛人,有何利益功德在其身上呢?是有大利益與無上功德的,先從結論上而言,有「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的大果報在其身上。《大經》第十八願成就文說: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大經》之「付囑文」說: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佛親自說「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得大利」與「具足無上功德」,信心歡喜的念佛人,已經預先獲得「即得往生住不退轉」的菩薩身分(凡夫菩薩格),也已經預先獲得「無上功德」(成佛)之大利益,這一點絲毫不容懷疑。
所謂「具足」就是「一體」之意,一體即是想切離而不可能。機法一體,佛凡一體,二物成一物,如炭成火。若是「合體」就可離,如「三明治」。
要而言之,有「正定、滅度」之「現當二益」(二世大利益)。「現」就是此世現生,現生已經預先獲得入正定聚不退轉的果位,此名為「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當」就是來生,來生必定往生彌陀報土當下證入涅槃的佛果。
此現生住正定聚之功德利益(現生不退),有經證,有祖傳。
《大經》第十一願說: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大經》第十一願成就文說:
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
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
「正定聚」即是不退轉位,不從決定往生成佛退下來。此不退轉位的正定聚是往生淨土之後才能得到,所謂「彼土不退、彼土正定聚」呢?還是污穢的肉體仍存在的今日便能獲得,亦即「此土不退、現生正定聚」呢?若依其他法門的解釋,多依文解義而認為往生淨土之後才得不退轉,然依淨土宗的教義,是現生已得不退的利益。其依據如下:
(一)攝取不捨
《觀經》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念佛的眾生,既蒙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不捨,不再六道輪迴,必定往生彌陀淨土,則住於正定聚之數,是現生上的事,自不待言。此即是「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之義。
(二)超證涅槃
《大經》下卷說:
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昇道無窮極。
又說:
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
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也。」
「昇道無窮極」即是成佛。「次如彌勒」,位次同彌勒,指與等覺不退位的彌勒菩薩相同。經文既說「昇道無窮極」、「如彌勒」,則念佛眾生能於現在入正定聚位,而於命終同時,隨即證大般涅槃之德,這是當然的道理。因為成佛必須先入正定聚之位,如果不先入正定聚之位,絕不能證得大涅槃,同時也不能說「如彌勒」了。這是從超證涅槃的道理,斷定正定聚是現世利益。
(三)其他經文
《大經》第十八願成就文說:
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無量壽如來會》說:
若當生者,皆悉究竟,無上菩提,到涅槃處。
《觀經》說: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小經》說:
聞是經受持者,諸佛護念,皆得不退。
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在在都表明了現生不退之意。
(四)祖師釋文
龍樹菩薩《易行品》說:
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
「疾至」,非多劫多生無量生死,亦非他土不退,乃此土此生不退,故稱「疾至」。從下文之「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越惟致地……」便可得知。
又說: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即入必定」或「即時入必定」,皆顯明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的人,於現生之當下,即時獲得不退的身分。
天親菩薩《往生論》說:
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速滿」顯明「現生不退」之意,「大寶海」顯明「往生即成佛」之意。
曇鸞《往生論註》說:
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
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
「不斷煩惱得涅槃分」,指在沒有斷除煩惱,貪瞋癡依然存在的當下,就已擁有涅槃的身分。所謂「涅槃分」,就是指「住正定聚」;完全的「必至滅度」往生後就能夠獲得。這也是現生不退的論據之一。
又說:
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又於《讚阿彌陀佛偈》說:
敢能得生安樂國,皆悉住於正定聚,邪定不定其國無,諸佛咸讚故頂禮。
善導大師說:
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又說: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即入正定聚」、「住於正定聚」、「定得往生」、「必得往生」,都是顯明「現生不退」之義。
印光大師也顯明「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之義,而簡要明瞭的說: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雖是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
又說:
能於此法,深生信心,則雖具縛凡夫,其種性已超二乘之上。
喻如太子墮地,貴壓群臣。
正定聚是「定得往生」、「必定成佛」,即「正定於往生成佛之伴」的意思。因為念佛人成為了佛的同行,而彌勒菩薩也在不退轉位,可說是「與彌勒同」「與如來等」。此處雖曰「與彌勒同」、「與如來等」,但「同」與「等」的意思是不同的。信心念佛人,必定往生成佛,即與彌勒菩薩是完全同樣的地位。但是,因為仍未證悟,所以不能說是「與如來同」。彌勒菩薩之位又叫等覺位,與佛是平等之位。此處「平等」,就好像是說十四夜的月亮與十五夜的月亮「基本相同」的意思。因為命終之後即往生成佛,所以凡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的念佛人,都平等的預先獲得「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的果報,其成佛時間,其實比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才成佛的彌勒菩薩要更加地快速、殊勝、究竟、圓滿。此即是「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之深義。
二、五種增上緣、十種利益
善導大師於《觀念法門》說:
稱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者,現生即得延年轉壽,不遭九橫之難。
接著說念佛人現生有大功德利益,而舉出「五種增上利益因緣」,即是:
一者「滅罪」增上緣;
二者「護念得長命」增上緣;
三者「見佛」增上緣;
四者「攝生」增上緣;
五者「證生」增上緣;
這「五種增上緣」所含的「大功德利益」,在此不遑解說,尋思原文便知。
宋朝慈雲大師說:若能暫歸三寶,受持一佛名者,現世當獲「十種勝利」。何等為十種殊勝利益?即:
一、晝夜常得,諸天神將,並諸眷屬,隱形守護。
二、常得觀音,以及一切,諸大菩薩,隨護保佑。
三、常為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放光攝受。
四、一切惡鬼,夜叉羅剎,毒蛇毒藥,皆不能害。
五、水火怨賊,刀兵牢獄,橫死枉死,悉皆不受。
六、先所作罪,皆悉消滅,所殺冤命,彼蒙解脫。
七、夜夢吉祥,或復夢見,阿彌陀佛,勝妙金身。
八、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九、常為一切,世間人民,供養禮拜,猶如敬佛。
十、命終之時,身無病苦,心不怖畏,正念現前。
阿彌陀佛,及諸聖眾,接引生西,受勝妙樂。
日本之親鸞上人也說信心念佛能得現生十種益。何者為十:
一者冥眾護持益,二者至德具足益,
三者轉惡成善益,四者諸佛護念益,
五者諸佛稱讚益,六者心光常護益,
七者心多歡喜益,八者知恩報德益,
九者常行大悲益,十者入正定聚益。
又以十五首偈,讚歎念佛的現世利益說:
一、阿彌陀如來來化,本為息災延命故,特為眾生先開示,金光明經壽量品。
二、山家之傳教大師,為憐愍國土人民,七難消滅誦文中,說應稱念彌陀佛。
三、念南無阿彌陀佛,勝過一切之功德,即使三世之重障,亦必轉變為輕微。
四、念南無阿彌陀佛,此世利益無限際,流轉輪迴之罪消,定業中夭亦皆除。
五、念南無阿彌陀佛,梵天帝釋皆歸敬,所有諸天各善神,日日夜夜常守護。
六、念南無阿彌陀佛,四大天王皆共同,日日夜夜常守護,四方惡鬼不敢近。
七、念南無阿彌陀佛,堅牢地祗亦尊敬,如同形影互相隨,日日夜夜常守護。
八、念南無阿彌陀佛,難陀跋難大龍等,無量龍神皆尊敬,日日夜夜常守護。
九、念南無阿彌陀佛,炎魔法王亦尊敬,五道冥官皆共同,日日夜夜常守護。
十、念南無阿彌陀佛,他化天之大魔王,亦在釋迦文佛前,誓言必作常守護。
十一、此等天神與地祗,悉皆名為善鬼神,此等善神皆共同,守護念佛諸眾生。
十二、願力不思議信心,即是大菩提心故,所有天地惡鬼神,皆得一一敬畏服。
十三、念南無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亦偕同,恆沙塵數諸菩薩,如影相隨在身邊。
十四、無礙光佛之光中,有無數之阿彌陀,各各化佛皆相隨,保護真實信心者。
十五、念南無阿彌陀佛,十方無量數諸佛,百重千重來圍繞,歡喜相隨常守護。
印光大師也說:
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
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
三、無量利益
然而若依《大經》所說,念佛人能得「大利無上功德」,而玄奘大師所譯的《阿彌陀經》說阿彌陀佛的名號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則念佛人現生便可獲得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可說:「念南無阿彌陀佛,利益無量無邊際」。
因此關於念佛的現生利益,總結為三種:
一、正定聚之利益(要);
二、十種利益(略);
三、無量利益(廣)。
關於這三種利益該如何理解呢?可以如括號中所寫的「廣、略、要」的三種關係來理解,即信佛念佛人在此世得到的利益,簡要地說是正定聚,也就是「現生不退」,十益或無量利益,都以正定聚之利益為最要,其餘九益或其他利益是別益,正定聚是總益,亦即根本之利益。稍微具體來講是十種利益;擴大來說就是無量的利益。
四、精神利益與物質利益
然而,在此想提出一個問題,簡單來說就是,無論哪種利益指的都是精神上的利益。問題是,既然說「利益無量無邊際」,既然是獲得無量功德利益,那就不僅是精神上的利益了,當然也應包括物質上的、身體上的利益。
事實上,現代很多人,比起精神上的利益更渴望物質上、金錢上的利益,但如果也獲得物質上的利益,真的好嗎?一邊說只獲得精神上的利益,另一邊又說獲得無量功德,似乎矛盾,這必須從心境來了解。
在此不得不考慮的是,假如我們希望得到的東西都能得到的話,這樣我們是否就真的能變得幸福快樂呢?確實,窮人得到金錢,病人恢復健康的話,是會感到幸福與快樂的。但是,難道這些人就會因此滿足而不會希冀更多嗎?如果因此暫時嘗到了幸福快樂的滋味,那就一定會希求更多。而如果滿足更多的話,那麼這些人下次一定會因為擁有的東西而嘗到煩惱的滋味的。《大經》說:「有田憂田,有宅憂宅。……無田亦憂欲有田,無宅亦憂欲有宅。」持有者有持有者的憂愁,匱乏者也有匱乏者的煩惱。這正是我們人類千萬年前開始就一直反覆經歷著的人生真相。
如此,即使我們所有的欲求都得到了滿足也不能直接說是獲得無量功德,因為我們反而會為此受苦。真正的無量功德是,擁有也高興,沒有也高興,是超越有無的。以善導大師之意可以說:「念佛者,無礙之道」,所謂無礙,不是沒有障礙,而是即使有障礙也不成為障礙。
現生十益中所說的諸佛稱讚之益,就是《觀經》中「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的意思,釋尊讚歎信心念佛之人是人中芬陀利華(白蓮花)。為何比喻為芬陀利華?因為就如同白蓮花從污泥中出生,其白色花瓣卻不染一點污濁,信心念佛之人雖處於眾苦惱中,卻能超越苦惱,堅強地生活著。因此雖說是煩惱具足的凡夫,卻早已不是該嫌厭的人了。相反的,世間之難住多憂恰恰成了令眾生值遇本願的好機緣,而因此成為了喜悅的成佛候選人,這才是無比的利益。這既可以讚歎為「獲無量德」,也可以說是「此世利益無邊際」。
於此順便一提,善導大師將白蓮花當做花中之妙好花,而以「五種嘉譽」讚歎說: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
罪惡深重、煩惱具足的凡夫觀,是善導大師的眾生觀。但是至此卻誇讚信心念佛人是「人中最勝人」、「與如來等」、「與彌勒同」,顯然與之前所說的眾生觀完全相反。如果認為善導大師只是強調眾生的罪惡性而覺得陰暗的話,那麼這不是正確的理解,這只是眾生觀中的一面,並不是全體的。這裡看到的罪惡性、煩惱性,只是由光影射出來的客塵,並不是真的黑暗,因為那是被阿彌陀佛的光照耀而浮現的幻影。即便是慚愧的模樣,但決不是不安地戰慄發抖的模樣。
五、慚愧與法喜
但是,不管多麼強調正定聚,強調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仍是不可忘記凡夫終究是凡夫。若是因為信心念佛人是必定往生成佛,所以就自以為自己已經證悟成佛了的話,那麼就會導致遠離現實中的自己,忘記自己本來的樣子。現實中安不住自己,會怒,會哭,會笑的人,如何能說是佛呢?只要還擁有由前世業報而得來的軀體,煩惱的火焰便會持續燃燒。但,臨終彌陀來迎時便是火焰消失時,也即是往生淨土時,而往生淨土時也即是成佛時。
在這種意義上,成為正定聚即是指等同如來、彌勒之位的人,同時也是指覺知自己是個罪業深重的、迷妄的人的狀態。因此,所謂正定聚之人即是仰蒙廣大佛恩而歡喜的同時,又為自己的深重罪業而感到慚愧的人。又,越是了解自己罪業深重,越是明白自己是本願的正機,越難以掩飾在廣大慈悲中獲得的法喜。
最後特別想強調的是,因為「淨土宗」是「往生淨土宗」一詞的略寫,所以必然是教人往生淨土成佛的宗派。然而卻讓有些人誤以為淨土宗是強調「這個人類世界是迷妄痛苦的,所以要厭離它,快速往生淨土吧!」因此,認為淨土宗看這個世界是無意義、無價值的世界,而也傾向於認為勸導往生淨土的淨土教是厭世教。如果這真是淨土宗教法的本質內容的話,這樣的教法會被當作是忽視現實,弱化人們對生活的努力,有害無益的教法而被否定的吧!其實淨土宗的教理是深具遠大的意義與價值的。因為,這個世界雖然是火宅,是無常的,是迷妄痛苦的,以及我們都是煩惱具足之身,這些都沒有改變,但是這些正是造就我們值遇阿彌陀佛本願的機緣。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現生入正定聚的淨土宗,是可以給苦難不安的人生帶來大安心、大滿足、大喜悅的。有此大安心的內在品質,方足以在此擾動不安的世間,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業,與樂拔苦,利益眾生。
第五、凡夫入報(證悟之境界)
一、不可思議之世界
應知一個信心念佛人是不會輕視、懊悔現世的生活的,反而意識到這個世界是我們遇到佛法的一種機緣,從而獲得生氣勃勃地度過生活之苦的力量。雖是罪業深重之身,但也必定是將成佛之身。現在就可以感受到生活在佛的慈光中的喜悅,毫無遺憾地過好每一天。只有今日過得充實的人,明日也才會過得充實。「今日過得很痛苦,明日應該會好吧!」這樣將希望寄託於明日的人,不論何時,「明日一定可以,明日一定可以」地空等的話,只會讓每天都空過。早就獲得攝取不捨之利益的念佛人,因為每天都過得毫無遺憾,所以臨終的好與壞都不成問題。假如那時候病苦啦、煩惱啦都來妨礙也不用擔心。善導大師說:
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
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由於念佛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所以諸邪業繫都無能障礙。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第十一願說: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全部成就,因此阿彌陀佛是報佛,彌陀淨土是報土,因而第十一願的成就內容,《大經》如此說:
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
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
顏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第十一願所說的「滅度」是涅槃之意,也就是成佛,凡是信心念佛人往生彌陀淨土之後,都「必至滅度」,也就是證悟涅槃而成佛,所以成就文便說「咸同一類」、「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這裡所說的「自然、虛無、無極」,都是滅度、涅槃之意。
所謂證悟的世界,是怎樣的世界呢?《大經》用了許多詞語來替換說明。那是什麼意思呢?是要表明證悟是絕對世界的事情。因為是絕對的世界,所以無法用我們人類世界的語言來說明。如果用我們的語言可以表現的話,那就不能說是絕對的世界了。因為不論用什麼樣的語言都不能完全表達,所以如果用相對的語言系統來表現的話,就會有各種各樣的表現方式。經文便是如此。
因此,所謂證悟的世界,勉強要說的話就只能說是不可思議的世界,極端地說就是沒有去過的話是不會明白的世界。
然而並不是說證悟的世界是曖昧的,不清楚到底有還是沒有,而是說那個世界是我們人類的眼睛、耳朵無法去確認的,曖昧的是我們的眼睛和耳朵。若是智慧之眼打開的話,便能清楚地了解那個世界了。
但是若如此說,可能又有疑問產生了,《大經》、《小經》中所說的美麗快樂的淨土莊嚴相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是為了讓凡夫的我們了解本來無法表現的世界而進行的描述。如果就只是一個無法表現的世界,那就無法讓我們凡夫生起願生心了。因此為了迎合人們的心理,就描繪了一個美麗快樂的世界。如果真的是一個滿足人們欲望的世界,那就是一個助長人們欲望的世界,不得不說這樣的世界就會是另一個迷妄的世界了。淨土如果是這樣的世界,那和天界也沒有區別了。當然,淨土不是助長人們欲望的世界,反而是淨化人們內心的世界。天界據說是快樂無極的世界,而淨土也是極樂的,但是雖同樣說快樂,意義卻是大相逕庭的。天界的樂是滿足欲望的樂,而淨土的樂卻是讓人從欲望的奴隸之身中解放出來,即是《大經》所說的「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獲得與涅槃一樣常樂我淨的不變清淨自在之安樂,
二、廣度十方眾生(還相的作用)
但是無論如何,事實上淨土都不是一個像現在這個世界一樣的為煩惱所驅使的,騷動不安的世界,而是「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的世界,在這樣的意義上來說,淨土是一個寂靜無為的世界,所以善導大師說「極樂無為涅槃界」。但是這裡也必須注意的是,如果僅僅是遠離紛擾,獨自一人安靜地享受喜悅的這樣的世界的話,那也不是真正的證悟的世界。若是如此,便只不過是一個利己的,滿足個人的,逃避的世界而已。這樣的世界就是小乘佛教中所說的理想世界,在大乘佛教中視為自了漢,是要迴小向大的。
大乘佛教理想中證悟的世界是不僅自己個人可以獲得證悟,所有人都同樣可以獲得證悟的世界。換言之,就是我往生到那裡之後,我便可以自由自在地救度任何眾生到那裡,到了那裏都通通感受不到任何身心憂苦,反而充滿無量的清淨喜樂與絕對的自在安穩,這樣才是大乘佛教中理想的證悟的世界。
如前所述,淨土宗的教理是,往生淨土即成佛之意,而所謂佛即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格。智慧光明與慈悲利他皆圓滿無缺的佛,怎會捨棄仍未醒悟且一直受苦的人呢?《大經》說:
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
除其本願,為眾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普欲度脫一切眾生。
意思是說,到了極樂世界之後,自然就具有悲心與願力,前往十方世界度脫一切眾生。
龍樹菩薩《易行品》說:
乘彼八道船,能度難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禮自在者。
天親菩薩《往生論》說:
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善導大師於《觀經疏》也說:
又言「迴向」者,生彼國已,還起大悲,迴入生死,教化眾生,亦名「迴向」也。
以上所說都是「還相」的作用,還相是「還來穢國之相」的簡稱,善導大師於《法事讚》說:
誓到彌陀安養界,還來穢國度人天;
願我慈悲無際限,長時長劫報慈恩。
亦即往生淨土之後再次返回迷界救度眾生之意,可說彌陀淨土就是救度眾生力量的來源。
三、我們的願望
誠然,只有阿彌陀佛的淨土才是所有人應該發願往生的理想世界。那是與迷界相對的證悟世界,是與此界次元不同的彼岸世界,且不是與此迷界隔絕,固定在某處的世界,而是如天親菩薩所說「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的世界。這樣的淨土是阿彌陀佛為救度迷界眾生而建立的世界,且是常在此界攝化眾生的願心莊嚴的世界。
絕對與相對有對立的一面,而且內含著相對的才是絕對。從絕對的立場來說,相對是內含在自己之中,同時也是與自己相背的世界。往生到絕對世界的淨土,會看見那些與自己一直背向而行的眾生的形態。這如何能拋棄呢?因此發起了慈悲心。比如若是見到孩子因高熱而夢魘,陷入幻覺時,父母也會感同身受,希望孩子能盡快清醒發現自己的存在。佛心與父母心是相通的,是故,往生淨土成佛之後,獲得還相的能力,那是法爾自然的。
我們也曾被不計其數的還相之人引導,終於今日成為了聽聞佛法,成為了念佛往生淨土之人。下次我們往生淨土成了佛,也會向不了解佛法的人弘傳佛法,也就是弘傳彌陀救度十方眾生之法。這就是淨土的世界。道綽大師在《安樂集》說:
欲使前生者導後,後生者訪前,連續無窮,願不休止,
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我想道綽大師所說的也正是我們的願望。而且我們的願望也應在此,才能說是正確地領納了淨土宗的教法吧。
第六、淨土宗的宗旨與特色
綜合以上所說,則淨土宗之教理,皆涵蓋於淨土宗之宗旨與特色之中。
淨土宗宗旨: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