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概念
一、淨土宗傳承譜系(實際傳承脈絡)
淨土宗的真正建立,經歷了三代高僧的努力:
(一)初祖:曇鸞大師(實際奠基者)
1、著作:《往生論註》、《讚阿彌陀佛偈》
2、貢獻:創「二道二力說」,為淨土宗提供判教依據
3、意義:淨土宗的真正奠基者
(二)二祖:道綽大師(中興之祖)
1、著作:《安樂集》
2、貢獻:繼承曇鸞二道二力說,創聖道、淨土二門
3、作用:確立淨土宗基本判教理論,傳承給善導大師
(三)三祖:善導大師(集大成者)
1、著作:五部九卷(《觀經疏》等)
2、成就:總集大成,具足創宗條件
3、地位:淨土宗之宗祖
(四)傳承特點
這一法脈具有完整的:
1、經典依據:純依淨土三經
2、教理架構:判教體系完備
3、傳承關係:師承脈絡清晰
二、淨土宗的判教體系
(一)宗派完整性要素——一個完整宗派必須具備:
1、教:主要依據經典及其教理屬性
2、行:主要修行方法
3、機:所利益對象的根機
4、益:所達到的效果(究竟意義)
(二)淨土宗判教體系——將整個佛教歸納為:
1、聖道門 vs 淨土門
2、難行道 vs 易行道
3、自力 vs 他力
4、豎出 vs 橫超
(三)淨土宗判教特色
1、經典:淨土三部經
2、性質:講成佛之道
3、教理:圓教
4、方法:頓教
(四)淨土宗修行特色
1、依據:彌陀願力
2、方法:專稱彌陀佛名
3、效果:蒙彌陀救度,攝取不捨
4、結果:今生必定脫離輪迴,往生極樂,成就佛道
(五)淨土宗圓頓特色——與其他宗派比較
1、天臺宗、華嚴宗:雖自稱圓頓之教,但仍需斷煩惱了生死
2、淨土宗: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真正圓頓究竟
(六)淨土宗殊勝之處
1、速度:臨終一念念佛亦能往生
2、究竟:往生即入涅槃境界
3、超越:超絕聖道門通途修因證果道理
4、不可思議:道理以外之法
三、善導大師的地位與思想
(一)大師身份地位——創宗宗祖,彌陀示現
善導大師被尊為淨土宗創宗的宗祖、淨土宗集大成者,具有以下特殊地位:
1、才智高邁,學德拔群
2、弱冠之年便證念佛三昧
3、常於彌陀定中,親遊極樂世界
4、畢生專弘淨土法門
5、古今尊稱「彌陀示現」、「光明和尚」
(二)核心思想體系——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善導大師的淨土宗思想以「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為核心:
1、根源:彌陀本願
2、對象:凡夫為正機
3、特色:簡易、穩當、直截、圓頓之「勝易」特色
4、正脈:淨土宗正脈、淨土宗標準
四、善導大師著作的重要性
(一)《觀經疏》的特殊地位
1、目的:匡正其他宗派對淨土教理的錯解、曲解
2、依據:淨土正依經典(淨土三經)
3、權威:請佛證誠,楷定古今
4、標準:淨土行者依循的標準
(二)五部九卷的完整性
善導大師五部九卷著作具有:
1、完整的判教理論架構
2、純正的淨土宗教理
3、一脈相承的傳承關係
4、明確的修行方法
五、隋唐淨土與宋明淨土的分野
隋唐淨土(純正淨土)
(一)特徵
1、純粹性:不摻雜,不龐雜
2、正確性:因為純粹,所以正確
3、確定性:沒有模稜兩可
(二)教理體系
1、依據:純依淨土三經
2、判教:難易二道、自他二力、聖淨二門、要弘二門、正雜二行
3、上承:龍樹菩薩《易行品》、天親菩薩《往生論》、曇鸞《往生論註》
4、宗旨:稱佛名號,乘佛願力,往生淨土
(三)修行效果
1、保證性:一百個人念佛一百個往生
2、普遍性:任何人都能往生極樂世界
3、當下性:今生已是極樂聖眾之一
宋明淨土(混合淨土)
(一)歷史背景
1、時間:宋元明清近千年間
2、背景:中國佛教走向衰微,善導法脈失傳
3、環境:三教合一、諸宗融匯
(二)思想特點
1、混雜性:以禪宗、天臺、華嚴等各宗經典義理解釋淨土三經
2、複雜性:思想甚為紛雜,呈現各種不同見解
3、不確定性:導致修學者對往生大事心存不確定
(三)主要偏差
條件論
1、認為念佛需加上種種條件
2、要求累積其他功德做助行
3、問題:凡夫功德皆是污染、有漏
功夫論
1、強調念佛必須達到一定程度功夫
2、要求:功夫成片、夢寐一如、事一心、理一心
3、問題:不合淨土三經義理,與善導法脈天差地別
自性論
1、謬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2、高揚「實相念佛、無相念佛」
3、提倡「念佛即念心」、「托彼名號,顯我自心」
4、問題:以自力修功迴向求生
(四)宋明淨土的問題
雖同為淨土法門,但:
1、混雜天臺、華嚴、禪等其他宗派教義
2、夾雜自力難行思想
3、非原汁原味純粹無雜的淨土思想
4、導致修學者心存不確定與不安心
六、法脈傳承的興衰
(一)傳承中斷的原因
(1)歷史法難
1、唐武宗滅佛(善導往生後161年)
2、五代戰亂
3、周世宗滅佛(善導往生後274年)
(2)著作散失
1、《往生論註》、《安樂集》、五部九卷,大約毀於法難
2、在中國幾全逸失
3、僅《往生禮讚》存留,但乏人問津
(二)對後世的影響:
(1)宋明以後的狀況
1、淨土一門皆寓於各宗(台淨、禪淨、律淨等)
2、與善導大師純然淨土宗有莫大區別
3、彌陀慈悲平等救度的根本思想,未得徹底圓彰
(2)傳承失缺的後果
1、純正淨土宗法脈失傳
2、教理與諸宗雜糅
3、難以窺探善導淨土法脈全貌
(三)日本的傳承與影響
(1)著作東傳
1、善導往生後52年:《往生禮讚》傳入日本
2、63年:《觀經疏》在日本被抄寫
3、158年:《觀念法門》、《法事讚》、《般舟讚》傳入日本
(2)影響深遠
1、源信上人(942—1017)《往生要集》大量引用《觀經疏》
2、法然上人(1133-1212)全依善導法脈創立日本淨土宗
(3)日本寺院命名體現影響
1、以「悟真寺」為名約十家(大師常住終南山「悟真寺」)
2、以「善導寺」為名約四十家
3、以「光明寺」、「光明院」為名近百家(大師被後世尊稱為「光明和尚」)
七、傳統「十三祖」問題分析
傳統十三祖名單
初祖:慧遠(334~416)
二祖:善導(613~681)
三祖:承遠(712~802)
四祖:法照(747~821)
五祖:少康(736~805)
六祖:永明(904~975)
七祖:省常(959~1020)
八祖:蓮池(1523~1615)
九祖:蕅益(1599~1655)
十祖:截流(1628~1682)
十一祖:省庵(1686~1734)
十二祖:徹悟(1741~1810)
十三祖:印光(1862~1940)
十三祖體系的問題
(一)立祖者非淨土宗人
1、前七祖由天臺宗僧人宗曉、志磐所立
2、真正淨土宗巨匠(曇鸞、道綽)未列其中
3、原因:當時純正淨土宗法脈已失傳數百年
(二)缺乏實質傳承關係
1、立祖準則:「取異代同修淨業,功德高盛者」
2、性質:追尊性質,非血脈傳承
3、結果:無祖祖相承之實質意義
(三)思想不統一
除曇鸞、道綽、善導、法照、少康五位外:
1、有的無著作傳世
2、有的著作混雜他宗教理(如蓮池《彌陀疏鈔》、蕅益《彌陀要解》)
3、缺乏師資相承關係
4、無傳承淨土宗教義之法統關係
(四)十三祖體系的意義
1、目的:追尊大德,令後人心生敬仰
2、作用:增進信願行
3、性質:與其他宗派師徒法脈傳承不同
4、結論:知道有此一說即可
八、印光大師的貢獻
(一)傳統十三祖最後一祖
1、對淨土法門推廣有目共睹
2、特別敬仰推崇善導大師
3、依善導專修之法,自行化他
(二)印光大師對善導的評價
1、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2、善導大師之大聖人,神妙不測者。
3、善導和尚《四帖疏》,淨業行人之指南針也。
4、善導在長安,少康在新定,念佛之聲,盈於道路;其往生者,當不止百千萬億。
九、淨土宗的復興──慧淨法師中土復興淨土宗
(一)少年
慧淨法師,1950年出生於台灣台南,俗姓杜,名俊信。
少時受私塾教育,深浸於儒、道古聖先賢之學,涵養人文志趣。及至成年,歸信佛教,喜讀佛經,並樂於靜坐念佛,種下日後專弘淨土之深厚因緣。
(二)出家
1977年深秋,於佛光山星雲大師座下披剃出家,法名「心嚴」,字號「慧淨」。自此出塵,專心修學佛法。
(三)住山修學
1985年春,向師請假,獨自入山潛修,以念佛為主,兼覽淨土典籍,歷時三年。其間閱讀法然《選擇本願念佛集》,由此深信善導法脈,方是純正的淨土宗。
(四)日本求法
1988年秋,前往日本鑽研善導法脈,廣參善知識,交遊妙好人,歷時四載有餘。由是學養益臻完備,信念更加堅篤。
(五)回國編書
1993年夏,返抵台灣,因緣具足,與諸同門,著手整理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一脈之淨土宗論著,以深入淺出之筆,專宗專弘,開顯正脈。自此,中土淨土宗,經千餘年之斷層,得以銜接延續,彌陀救度之本懷,於此再度弘開。
(六)創設中華淨土宗協會
2003年冬,於台北象山成立「淨宗寺」,並創設「中華淨土宗協會」,確立為台灣淨土宗本山。協會宗旨有六:
1、組織淨土宗之教理架構。
2、確立淨土宗之教界地位。
3、建設淨土宗之僧信教團。
4、弘傳淨土宗之救度法門。
5、推廣淨土宗之念佛生活。
6、擴大淨土宗之信仰領域。
(七)編譯出版
為弘揚宗義、普利群萌,協會陸續創辦網站與月刊,並策劃出版淨土宗叢書百餘冊,且翻譯成英、越、韓、德等語,欲使法音廣布五洲。所有著述皆秉持核心宗旨:回歸善導大師法脈,上契彌陀本願,下合眾生根機。
(八)弘法海外
弘法足跡遍及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紐西蘭、澳洲及韓國等地,並遠至北美弘法。此等地區大多由出家弟子成立道場,住錫弘揚,淨土宗法脈由是逐步廣傳於海外。
(九)承先啟後
承繼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一脈正統,復振中土久已中斷之淨土宗,於現代重新建立宗旨、僧團與教界地位。此弘法利生,既深契彌陀本願救度,又廣應末法眾生根機,使純正之他力念佛法門重返華夏,並逐漸往外播布。可謂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十)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宗旨: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
特色: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十、結論與啟示
(一)淨土宗的真正面貌
1、創立時期:隋唐時代最為圓滿,後世不可能超越
2、真正傳承:曇鸞→道綽→善導的純正法脈
3、核心特色:他力救度,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二)對現代的意義
1、應以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為準繩
2、回歸隋唐淨土的純正傳統
3、避免宋明淨土的混雜思想
4、專修專弘,安心稱名
(三)歷史的警示
如長江源頭的水很清淨,可以直接飲用,越到後面,旁系雜流越匯越多,到長江口的水已經不能直接飲用,必需過濾。
這提醒我們要回到淨土宗的源頭——善導大師的純正法脈,避免宋明淨土的混雜思想,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心與往生的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