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部分

  1. 《地藏經》「念佛度亡」之文摘要(二)
  2. 《地藏經》「念佛度亡」之文摘要(一)
  3. 《阿彌陀經》要旨(二)
  4. 《阿彌陀經》要旨(一)
  5. 《阿彌陀經》之目標與方法
  6. 《阿彌陀經》大意
  7. 《觀經》大意、宗體、隱顯、廢立
  8. 《觀經》要旨
  9. 《觀經》正意
  10. 《觀經》眼目
  11. 《觀經》構造
  12. 《無量壽經》摘要(二)
  13. 《無量壽經》摘要(一)

祖論部分

  1. 難易二道
  2. 五念門
  3. 《小經》要文善導釋
  4. 「極樂無為」之偈解釋
  5. 善導信願行之側重
  6. 善導大師「讚佛偈」補充講義
  7. 善導大師「讚佛偈」
  8. 善導大師解釋念佛之殊勝利益(略鈔)
  9. 緣佛願力速成佛
  10. 龍樹菩薩難易二道判
  11. 《易行品》大綱
  12. 《易行品》「本願釋」略解
  13. 《易行品》略解
  14. 《易行品》精髓

第十八願

  1. 第十八願善導釋
  2. 《大經》第十七、十八願成就文及流通文略解
  3. 第十八願之白話文、成就文、流通文及圖表
  4. 第十八願善導釋之「補充講義」
  5. 淨土宗祖師解釋本願
  6. 第十八願之義(三)
  7. 第十八願之義(二)
  8. 第十八願之義(一)

經證.祖語

  1. 門餘大道
  2. 現生不退(入正定聚)之證文
  3. 慈悲的救度
  4. 佛在何處
  5. 「彌陀名體相即不離不二」之經文與祖語
  6. 念佛超度三塗眾生
  7. 厭穢欣淨,切願往生
  8. 光明攝護 念佛眾生
  9. 彌陀本願是凡夫為本、現生不退
  10. 念佛諸行比較
  11. 助念開示之經證
  12. 專念彌陀之根據(經文、祖語)
  13. 「但念彌陀,必生極樂」之經證祖傳
  14. 念佛能滅罪障之文
  15. 念佛具足無上功德之文
  16. 念佛佛聖護念讚歎之文
  17. 極樂依正莊嚴之文
  18. 彌陀是本師本佛之經證

淨土宗教理

  1. 佛教的根本教理
  2. 彌陀以名號度生(講義)
  3. 念佛三大利益
  4. 一代教皆念佛化前教
  5. 淨土五觀 (淨土三觀二信)
  6. 阿彌陀佛是何等佛
  7. 二種深信
  8. 往生與預知時至
  9. 五逆往生 為顯念佛
  10. 念佛功超定散諸善
  11.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摘要
  12. 彌陀悲願 天性自然
  13. 念佛與佛 機法一體
  14. 念佛生極樂 脫出三界獄
  15. 一虛一實
  16. 六字釋
  17. 一代聖教六字全收
  18.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19. 淨宗指要
  20. 彌陀與眾生的關係
  21. 淨土宗特色--易
  22. 阿字十方三世佛
  23. 對比勸善,彰往生益
  24. 彌陀何故建立「念佛往生」願?
  25.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二)
  26. 念佛功德
  27.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一)
  28. 名號度生
  29. 凡夫入報問答
  30. 彌陀救度眾生(二)
  31. 增上緣(二)
  32. 彌陀救度眾生(一)
  33. 增上緣(一)
  34. 三重選擇 淨宗口訣
  35. 第二十二願略解
  36. 正行與雜行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講義
top

講義

第十八願善導釋之「補充講義」

1.彌陀示現--

       唐朝文諗、少康共纂《瑞應傳》言 :「佛法東行以來,未有禪師之盛德矣!

 

       《大唐實際寺主懷惲奉敕贈隆闡大法師碑銘》言:「親證三昧大德善導闍梨。

 

       法然《選擇集》(法全一一七頁)言:「大唐相傳云:善導是彌陀化身也。

 

       北宋慈雲《西方略傳》、擇瑛《修證儀》、用欽《白蓮記》皆言:「善導和尚是彌陀化身」。

 

       明朝蓮池《往生集》言:「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

 

       民國印光大師言:「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又以偈讚言:「世傳師是彌陀現,所說當作佛說看。

 

2.原則標準--

       本願末註,異義多端,唯應以善導之釋為其指南。

 

3.設我得佛--

       「設我得佛」是願,願者志願希求之意,志求成佛度生。「不取正覺」是誓,誓者誓約之意,謂若眾生稱念,不得往生者,我絕不成佛,不得往生而仍成佛,則誓不取。

 

       「設」與「若」同。異譯之《如來會》多言「若我成佛」,《莊嚴經》亦言:「我若成正覺」。故大師三段本願取意文,為易解故,皆言「若」。

 

       設與若皆不定之詞。何故置不定之詞?略有二意,一者因位期果:尚在因位,果剋難量,故且置不定之詞。二者重願難成:所發乃十方諸佛未發之願,所度乃十方諸佛難度之機,如是本誓重願,非容易可成,故且置不定之詞。然誓言必得,故《大經》「讚佛偈」言:「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又言:「堅正不卻」,願後之文亦言:「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我」者「法藏菩薩」自稱。「得佛」與「成佛」同意。

 

       「佛」者與通途自覺、覺他、覺滿之佛有別。此佛者別意弘願所成之「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之佛,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之佛。此佛即是救度眾生之佛,若非救度具足煩惱凡夫、罪惡生死凡夫、逆謗闡提凡夫,悉使往生,即不取正覺之佛。故淨土宗「宗旨」首言「信受彌陀救度」。

 

4.十方眾生--

       彌陀救度之對象。十方三世,一切眾生,無一遺漏,即大師言:「一切善惡凡夫」之意,包含逆謗闡提,故大師言(善全三八三頁):「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

 

       然莫因良醫而好病,應體佛心而念佛。

 

5.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大師釋言:「稱我名號,願生我國」,此楷定古今之妙判,決定往生之正業。

 

6.稱我名號,願生我國--

       此釋顯明二意,一明所信內容:至心信樂者,是信何法?不信餘法,但信不論何人,只要念佛願生,必得往生。二明易行至極:不論何人、何時、何處、何緣,皆能稱名念佛,可謂易行中之易行,無如本願稱名。

 

       此釋簡明扼要,易解易記易持,當下明瞭,甚合易行道;不繁雜、不玄奧,不必艱難的思惟,不用苦惱的印證(如自己領受否?或確認自證之正不正等)。

 

7.乃至十念--

       念者,中國文字,往往一字包含多義;此念字通心與口,故有以誦經為念經,俗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十者數目,念者口業稱念,口稱十聲,謂之十念。此中十念,不定十念,故成就文及流通文言一念,一念不定一念,故本願言十念,十不定十,一不定一,故以「乃至」冠之。

 

8.十念正義--

       《觀經》言:「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可知:「乃至十念」即是「稱我名號,下至十聲」之「稱名念佛」,亦即「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之念佛。

 

       故龍樹菩薩《易行品》「本願取意文」言:「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並勸言:「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六六頁)亦言:「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樂淨土。」又(一二一頁)言:「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判(六八頁)言:「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顯明十者圓滿之數,十念者,只要念佛便得往生之謂。

 

       道綽大師「本願取意文」(安樂集七一頁)言:「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亦知:《觀經》〈流通分〉之「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之「持無量壽佛名」即是「稱名念佛」。《阿彌陀經》之「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亦是「稱名念佛」。善導大師「稱名入報」之偈:「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三經一致,皆明「稱名念佛」為往生正因,往生正定業,順彼佛願故。

 

       故大師《觀經疏》「定善義」(善全二○六頁)言:「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恒沙諸佛證誠不虛也。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而三段取意文皆言「稱我名號,下至十聲」,《往生禮讚》「光號攝化」文(善全四七九頁)亦言:「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凡善導流一脈相承,皆以稱名念佛為本願,故曰「本願稱名」,因稱名念佛即是往生正因、正業、正定業故。

 

9.十念他義--

       本願「乃至十念」之釋,經大師楷定之後,多以大師之釋為準;於大師之前,諸方異釋頗多,略舉其三。

 

       一、引釋《雜阿含經》之十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

 

       二、元曉《無量壽經宗要》舉出「顯了十念」與「隱密十念」。以《觀經》之十念稱名為顯了十念,下品機所修故。以第十八願之乃至十念為隱密十念,上品機所修故。其隱密十念者指《彌勒發問經》之慈心等之十種心,即:「一者於一切眾生常生慈心,於一切眾生,不毀其形,若毀其形,終不往生。二者於一切眾生深起悲心,除殘害意。三者發護法心,不惜身命,於一切法不生誹謗。四者於忍辱中生決定心。五者深心清淨,不染利養。六者發一切種智心,日日常念無有廢忘。七者於一切眾生起尊重心,除我慢意,謙下言說。八者於世談話,不生味著心。九者近於覺意,深起種種善根因緣,遠離瞶鬧散亂之心。十者正念觀佛,除去諸根。解云,如是十念,既非凡夫,當知初地以上菩薩乃能具足十念。

 

       三、義寂《無量壽經述義記》之「時間十念」,即釋念為時間,一稱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之間為一念,十稱之間名十念,而一心稱念佛名,念念之中自然具足《彌勒發問經》之十念。意謂《觀經》所說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十聲稱佛之間,自具慈心等之十念。

 

10.乃至十念,下至十聲--

       「乃至」者「從多向少」,「下至」者「下者對上」,「十念」者「十聲」。

 

11.念聲是一--

       法然《選擇集》「第三本願章」(法全三二頁)以問答言:

       問曰:《經》云「十念」,《釋》云「十聲」,「念聲」之義如何?

 

       答曰:「念聲是一」。何以得知?《觀經》下品下生云:「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今依此文,聲即是念,念即是聲,其意明矣!加之《大集月藏經》云:「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感師釋云:「大念者大聲念佛,小念者小聲念佛。」故知念即是稱也。

 

12.乃至下至--

       法然《選擇集》「第三本願章」(法全三二頁)以問答言:

       問曰 :《經》云「乃至」,《釋》云「下至」,其意如何?

 

       答曰:乃至與下至,其意是一。《經》云:「乃至」者「從多向少」之言也;多者上盡一形也,少者下至十聲一聲等也。《釋》云:「下至」者:「下者對上」之言也;「下者」下至十聲一聲等也,「上者」上盡一形也。上下相對之文,其例惟多。宿命通願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如是五神通,及以光明壽命等願中,一一置「下至」之言,是則「從多至少」「以下對上」之義也。例上八種之願,今此願「乃至」者即是「下至」也,是故今善導所引釋「下至」之言,其意不相違。

 

       此釋顯示一多不定,一多包含,上包一形,下包一念,故《往生禮讚》言:「上盡一形,下至一念。」(善全四七五、四七九、五四○頁)

 

13.願名--

       「念佛往生願」。法然《選擇集》「第三本願章」(法全三三頁)言:

但善導與諸師,其意不同,諸師之釋別云「十念往生願」。善導獨總云「念佛往生願」。
諸師別云「十念往生願」者,其意即不周也,所以然者?上捨一形,下捨一念故也。
善導總言「念佛往生願」者,其意即周也,所以然者?上取一形,下取一念故也。

 

       大師五部九卷之中,無「念佛往生願」五字,而其意顯然,如前所引《往生禮讚》言:「上盡一形,下至一念」。

 

14.念佛往生願--

       因果合稱。念佛是因,往生是果。果者極樂報土,酬因之果報土故。大師《法事讚》「稱名入報」之偈(善全四三七頁)言:「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15.願體--

       四十八願,各願皆有願事與願體。此第十八願,願事即是三心與十念,願體者異說區區,以大師三段取意文,一眼便知,本願願體即是乃至十念之「稱名念佛」,所謂「本願稱名」。三心在於信稱名必生,故大師不舉三心,唯舉稱名,以顯信相,並示願體。亦唯以「稱名念佛」為生因本願,亦即往生正因、正業、正定業,故法然《選擇集》之結論(法全一一二頁)言:「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16.十念之念--

       願文「乃至十念」,大師據《觀經》以聲釋念而言「稱我名號,下至十聲」,明所念唯是佛名,能念即是口稱。古來諸師或以所念通佛名號、相好、法身等,又多以能念為意業而言心念、思念、憶念、繫念、觀念、悟念等,非無其理,如六念、十念之念佛皆心念之念。康僧鎧所譯《無量壽經》之梵本如何?無本可據,依現存之梵本亦似心念,故本願十念,未必非得譯為稱念不可,亦因此故,本願念佛,廣度群萌之根本義,隱而不彰。若非彌陀示現之善導,三昧證得之祖師,證言稱名念佛,則佛悲露而非徹,法門易而似難,行者苦而不樂。故善導大師本願取意文,深具慈悲與智慧,既契機又契理。

 

17.稱我名號--

       略信示行,以明「本願之體」即是「稱名念佛」。

 

18.下至十聲--

       以惡人、臨終、十念亦生,顯示善人、平生、多念,即已「平生業成」之義,以啟「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之信心。

 

19.出聲與默念--

       法然上人「十二問答」(法全五七七頁)言:

       問:念佛之人,有出聲念,有默念記數,何者為宜?

 

       答:口稱是稱名號,心念亦是念名號,皆成往生之業。然,佛之本願是稱名本願,故宜出聲。是故《觀無量壽經》言:「令聲不絕,具足十念。」善導和尚之《往生禮讚》釋為:「稱我名號,下至十聲。」但使耳中聞之,皆是高聲念佛。

 

       可知以稱為本之義,然老、病、死等,雖有稱念之心,而無稱念之聲,亦屬本願念佛,故是往生之業。

 

20.乘我願力--

       此句貫前後文,以彰他力;亦即依佛誓願強力,使稱念者得往生。如下品罪人,苦逼失念,但以稱名,罪滅往生,非自己功夫善行;名號之中,自具萬德以滅罪,自具佛力得往生。

 

       故知:稱名念佛之本身,念念都在乘佛願力,故必定往生,故是平生業成。是故大師之前即言:「乘佛願力,莫不皆往。」(善全三一頁)「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五一頁)

 

       何以「稱念佛名」即是「乘佛願力」?因眾生稱名本從佛願發起,如枝芽生於樹幹,念念得樹幹之力;為顯明此理,大師加「乘我願力」四字。

 

       而曇鸞大師之「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正是同明此理。

 

21.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此二句八字,是眾生往生與彌陀正覺,相依不離、相待而成之誓言。

 

       若不生者之生屬眾生,所謂往生門;正覺屬彌陀,光壽覺體,所謂正覺門。

 

       正覺成時往生亦成,往生成時正覺亦成,以此為別意弘願。四十八願中,置此句者,唯在此願,別中之別,正在斯矣。故言根本主要之誓願,以總為別,獨名本願。

 

22.正覺門與往生門--

       正覺門者,從佛覺體而言,明彌陀覺體妙用;往生門者,從機趣入而言,明眾生往生因果。

 

       此二門互收互奪:以正覺門奪者,眾生往生即彌陀正覺之妙用;以往生門奪者,彌陀正覺即眾生往生之歸趣。彌陀正覺全賜眾生往生,眾生往生即同彌陀正覺。

 

23.彼佛今現,在世成佛--

       《大經》言:「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又言:「成佛以來,凡歷十劫。」《小經》亦言:「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前六句因位本願,後六句果上勝益,因果相依。

 

       凡因果相依而立,因必具果,果必具因;若唯因無果,唯果無因,則失因果之所以為因果之理。

 

       此四十八字本願釋,四字一句,文法嚴整,意義完備,不可加減,一旦加減,則文不順、意不全,故法然上人言「此文者,四十八願之眼也、肝也、神也,結為四十八字者,此之故也。」既結為「四十八字」,自不可加減,況言「四十八願之眼」,結成「四十八字之文」乎!

 

24.當知本誓,重願不虛--

       此二句貫通上下,雙明彼佛成佛之功用,及眾生往生之理由。由彼佛成佛,故本願不虛;由本願不虛,故稱念必生。要言之:由彼佛成佛,故眾生必生。此事此理,勸當知也。

 

       當知者,勸應知、應信、應行之意。有三當知:一彼佛成佛。二本願不虛。三稱念必生。此三而一,一而三,為已成不變之事實,具法爾自然之功用,勸應信知也。

 

       本者因義,久遠之昔因位之時所誓,謂之本誓;重願者深重之本願。第十八願者,佛隨自意所發,四十八願中無過此願之深重,故本誓即重願,以顯此願之重要。

 

       不虛--彌陀今現在世成佛故,信知因位所發深重誓願,毫不虛妄;不論何人,只要稱名念佛,必定往生。

 

       不虛者真實,真實者自然;願力自然,攝念佛人,生於淨土。

 

25.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必得」者決定之相也。「往生」義通現當,平生之機平生業成,臨終之機臨終業成。

 

26.略唯除文--

       大師三段取意文,皆略「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八字。蓋引《觀經》下下品文解釋願文,以彰攝取深義;故雖略文,其意甚廣。

 

27.略安心者,有何意乎--

       《淨土隨聞記》(法全五○○頁)以問答釋言:

或人問曰:「善導大師釋本願文,略安心者,有何意乎?」

師答曰:「唯知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則自然具足三心。為顯此理,略而不釋也。」

 

       《諸弟子問答》(法全六一二頁)亦言:

問:善導和尚釋本願文,略安心者,有何意乎?

答: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是即安心也。

 

       法然上人既有此釋,簡要明瞭,當下信受便是,後人異釋,未見此文故,不必採用。

 

28.三段取意加減文--

       〈玄義分〉二十八字以「稱名願生」釋「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明信心在稱名,稱名必生故,以顯至極之易行。《觀念法門》三十二字加「乘我願力」以顯佛力為增上緣。《往生禮讚》四十八字明因果剋成,以顯「稱念必生」。

 

29.此三段本願取意文,乃祖師之中,最權威之釋,若人欲解本願文,應依此釋,不玄奇,不繁雜,簡明扼要,一目瞭然。

 

30.大悲呼喚--

       此三段取意文,顯露第十八願是彌陀大悲救度的呼喚,呼喚十方眾生要專稱我名,願生我國。若能「信受彌陀救度」的呼喚(佛語),而「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者,即是隨順佛教、佛意、佛願,是名「真佛弟子」。如大師「深心釋」(善全二四五頁)言:

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佛遣捨者即捨,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是名隨順佛教,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

 

31.四十八字願成釋--

       此文非常有名,備受珍重讚歎,可謂字字金玉,句句放光。大師此釋,如日耀天;餘師諸釋,自然失照。故法然上人感淚哽咽讚歎而言:「此文者四十八願之眼也、肝也、神也,應稱於口、浮於心、寓於目。

 

       聖光上人亦言:「此宗極大事也,應善習之。但相傳有二義:一者料簡經文之義,二者三昧發得後之證言。

 

32.一一願言--

       大師於〈玄義分〉(善全五一頁)言:

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
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法然上人釋言(法全三○二頁):

四十八願一一皆有念佛往生義,故善導和尚釋為「一一願言」也。
如「無三惡道願」,恐懼三惡重苦之眾生聞之,生欣慕心,而以念佛為正因也;自餘諸願準之。
故四十七願為欣慕願,第十八願為生因願也。

 

       四十八願皆以念佛往生為其別意,故云「一一願言」。

 

       顯示第十八願念佛,涉入四十七願中心,猶如水脈,潛通地下。

 

       故知第十八願統攝四十七願,四十七願功能皆歸第十八願念佛。

 

       〈定善義〉亦言:「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法事讚》亦言:「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